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

背景:

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

原,田池布千里”

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

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

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

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

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

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

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

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

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

姚兴:立律学与长安

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

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

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

○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

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

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

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专科教育:律学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特点:

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1、北魏的中央官学:

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

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

门小学;

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

孝明帝:诏立国学;

孝武帝:国学瓦解

2、北齐的中央官学:表面崇儒兴学,实际唯置国子一学;

贡献:设置国子寺

3、北周的中央官学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1、儒学教育比南朝发达,非儒学教育不及南朝

2、较为发达的表现:统治者对地方设学的重视;学

制的完备

3、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不掺杂玄学因素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1、背景:被禁绝,却依然得到较大发展

2、特点:学校规模、数量和设置地域方面胜过南朝;

私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

对于经典好尚,儒学教育不受玄学影响

四、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一)玄学

1、定义:兼容儒道而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并以此来诠释儒家经典。

2、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中朝玄学、东晋玄学

3、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向秀等

(二)以顺应天性自然为教育旨归

1、理论:以道家自然无为

2、基础:一以中国古代教育家以人性论为教育起点

3、态度:肯定自然本性

(三)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四)顺应自然为道德教育论

1、道德教育的起源:以自然主义为准则,由道德起源、道德本体的探讨入手,将其归结为如何看待道德名教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

2、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法则:内容:①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性情

②因循自然无为的发展进程

作用影响:对于个性自由的倡导和教育思维的拓展于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 背景: 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 原,田池布千里” 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 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 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 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 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 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 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 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 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 姚兴:立律学与长安 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 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 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 ○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 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 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 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专科教育:律学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特点: 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1、北魏的中央官学: 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 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 门小学; 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 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 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是: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当时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儒学日渐衰微,而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后又加入佛的成分)的玄学,以及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学在这时虽处于中衰时代,但它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摒弃了注重章句训诂的学风,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注经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 魏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开始加以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①太学 曹魏统治者重视儒术,使其为维护统治服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使太学得到初步恢复。 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其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魏的“五经课试法”是在东汉的以通经多少来决定官员升迁的考课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但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 魏太学虽兴办数十年,但其始终未能较大地发挥育才的功能。其原因一是学官遴选不精,生员择取不严,二是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②地方学校 曹魏政权建立后,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以主持地方学校。一些地方官员中的热心者仍然兴学。行政官不热心者,学官及学校均为虚设,有名无实。 ③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227年,依尚书卫觊所请,于廷尉属下设律博士。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 (2)蜀与吴的学校教育 蜀、吴两国也有兴学之举,并分别有其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魏、蜀、吴三国,为了巩固其政权,各就其国情,采取一些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都非常有限,这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之后转入低谷期的实际状况。 2.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 ①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与发展,其规模不逊色于两汉太学。此外,太学生中还有着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须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在根本上还是继承了汉代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门第、宗族家庭教育,都把经学,儒家的伦理道德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史籍记载很多,斑斑可考,无庸再述。但这一点也说明了无论在大一统时期(如秦汉),还是在纷乱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汉代地主阶级所选择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历史事实。它不仅为汉族地主阶级,实际上也包括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所接受,也为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所认同,这是中国历史保持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从发展的眼光看,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化和地主阶级的局部更新,教育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以经济结构来看,除因战争破坏外,地主阶级经济急剧膨胀,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田庄、庄园和别墅普遍出现,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政治结构看,门阀世族地主垄断着政权,社会的贵族化、等级化趋势日益加强,寒门庶族由两汉那样通经致仕的路子基本被阻隔;从思想上来看,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玄、佛、道思想广为流行,并渗透到儒家思想之中。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思想界也活跃起来,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田畴、庾衮等的社会教育思想、傅玄的尊儒教育思想,还有佛、道、玄学的教育思想等等,使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一)傅玄的教育思想 1、傅玄的生平及思想倾向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 278年),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北地傅氏也为魏晋一流高门,魏末尚书傅嘏(主张才性同)也为泥阳人,当为一支所分。傅玄祖父傅燮为汉阳太守,父傅幹为曹魏扶风太守。傅玄少时因家道中落而孤贫。但他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可见他少时就颇有文才,造就了一身刚强的性格。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他皆不就。他的政治生涯是从州举秀才开始的。举秀才后,又除为郎中,与东海缪施共同撰写《魏书》。后又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司马昭建晋国,傅玄被封为鹑觚男。晋武帝为晋王时,迁散骑常侍。晋代魏后又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迁侍中,后历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职,死后追封为清泉侯。 傅玄一生仕宦可谓显达。其原因一是高门出身,深为司马氏所笼络,二是他以儒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深得司马氏的青睐。我们知道司马氏为河内大族,世代伏膺儒学,尽管魏晋易代使司马氏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氏除忠已不可再言外,对孝、礼、义,还是大加奖掖的。而傅玄的政治思想倾向正是如此。晋武帝即位后,傅玄上疏: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注:不是忠心)。亡秦荡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义,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陛下圣德,龙兴受禅,弘尧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综殷周之典文,臣詠叹而已,将又矣言!惟未举清远有礼(注:非有忠)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臣是以犹敢有言①。晋武帝深表同意,并说: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②。这篇上疏是傅玄对新王朝建立的政治表态,当时大族大都如此(如王祥、荀彧等)。傅玄从批判秦皇、魏武、魏文入手,使晋武帝直承三代之遗风,是与西晋统治者鉴于古训,仪刑唐虞的思想一致的③。而傅玄提出的举有礼之士,又正被晋武帝作为一大要事,凡此说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魏文帝时制定“”,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二、单项选择题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三、判断题 ()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四、名词解释题 1、九品中正制: 五、简答题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六、论述题 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案: 一、填空题 1、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二、单项选择题 (A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A)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三、判断题 (╳)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袁衷《庭帏杂录》说:“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可见其在历史上影响之深远。 成熟的家教著作产生于相应的社会环境。《颜氏家训》产生于北朝末期,正是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现实,孕育造就了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形成了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历史特点,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兴起。世家大族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十分注重家族和家庭的教育,因而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成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家庭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文化世家,名儒世家如南朝伏暅、伏挺。《礼》学世家如贺邵及子贺循。文学世家如丘灵鞠、丘迟。医学世家如姚菩提、姚僧垣、姚最祖孙三代。史学世家如王铨、王隐父子,姚察、姚思廉父子。科技世家如祖冲之、祖暅父子以及虞喜家族数代。书法世家如王羲之与其妻郗璇、其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以及凝之妻谢道韫,都工书。直至陈隋之际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仍为书法名家。 其二,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培养。士族家族以儒学作为自己的文化支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已经波及整个社会。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忠、孝”,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以孝为首,不但士族家族如此,庶族家族也大抵如此。会稽永兴人郭世道,刚一生下来母亲就死去了,父亲续弦,郭世道侍奉其父及继母“孝道淳备”。十四岁时父亲又亡,郭世道“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孝行感人。他的儿子郭原平也是孝子,“养亲必己力”。郭原平外出做工,常自己饿着肚子,省下工钱为父母买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 2.措施 ①冯太后的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