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银行学案例: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货币银行学案例: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l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1.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l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20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年)

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自上而下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私营金融业纳入了公私合营银行轨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

银行。

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制,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督和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在国家计划实施中具有综合反映和货币监督功能。银行对国有企业提供超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贷款,对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部分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对农村中的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贷款、口粮贷款和其他生活贷款。这种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定额资金归财政、超定额资金归银行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3.从国家银行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1979~1992年)

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植,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3月,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改革了中国银行的体制,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同时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后,又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还相继组建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日益发展的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增加,迫切需要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由中国人民银行来专门承担中央银行职责,成为完善金融体制、更好发展金融业的紧迫议题。l982年7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关”,以此为起点开始了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准备工作。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l0项职责。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业务实行垂直领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制度,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在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为适应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和多种信用工具不断涌现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机制,搞活金融,发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制度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努力探索和改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进计划调控手段的基础上,逐步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来控制信贷和货币的供给,以求达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稳中求活”的效果,在制止“信贷膨胀”、“经济过热”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初步培育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

4.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1993年至今)

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

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98年,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同时,成立人民银行系统党委,对党的关系实行垂直领导,干部垂直管理。

2003年,按照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和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人民银行的“三定”调整意见。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

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明确界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这种职能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一个强化”、“一个转换”和“两个增加”。

“一个强化”,即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要大力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加强对货币市场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监测,密切关注货币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之间的关联渠道、有关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个转换”,即转换实施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由过去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监管指导等直接调控方式,转变为对金融业的整体风险、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交叉性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转变为综合研究制定金融业的有关改革发展规划和对外开放战略,按照我国加入wT0的承诺,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协调发展和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转变为加强与外汇管理相配套的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

“两个增加”,即增加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今后将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协调全国的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并参与有关的国际反洗钱合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加重大的责任,中央银行在履行新的职责过程中,视野要更广,思路要更宽,立足点要更高。特别是要大力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不仅要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规范、监督与监测,还要从金融市场体系有机关联的角度,密切关注其他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综合、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研究、规划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业改革、发展、

稳定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决策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金融业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仍然较重,改革与重组任务十分艰巨。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更要擅于准确把握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全局的因素,注意研究新情况、开发新工具、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识大局、讲宏观、懂技术、胆识兼备,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突出作用。

货币银行案例

货币银行学案例集 李元初整理 湖南工业大学财会学院 2006年9月

案例一 案例:美日货币层次的划分 美国: 货币供应量分为Ml、M2和M3三个层次。 MI=流通中现金+支票账户存款+旅行支票; M2=M1+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互助基金存款; M3=M2+货币市场基金存款+CDs+回购协议+欧洲美元。 日本: 货币供应量分为M1、M2+CDs、M3+CDs三个层次,另编制广义流动性。 MI=流通中现金+非金融机构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CDs; M3=M2+CDs+邮政储蓄存款+劳动信贷协会以及农业合作社存款。 L=M3+CDs+信托投资性存款+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国外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债券。 问题:我国与美日货币层次划分的差异及原因是什么? 解答要点: 1.1.我国目前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2.我国单独设置了流通中现金M0指标,而美日是没有这个指标的,我国设置M0的主要原因 是我国金融业还处在发展阶段,信用制度还不发达,现金在狭义货币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3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因此现金发行的多少对我国消费品市场和零售物价的影响很大,超过经济增长的现金发行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物价的上涨。 3.美国和日本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比我国划分得细一些,每个层次包含的内容多一些。主要是因 其金融制度发达,金融产品丰富,信用工具的种类多、复杂。 案例二 案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除了1985、1988、1994这3年以外,我国的M2与GDP的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30%上升到2000年的151%。其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2000年我国的这一比例,既高于美国(50%)、日本(126%),英国(105%)等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韩国(68%)、巴西(39%)和新加坡(121%)。

货币银行学案例: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l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1.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l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20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年) 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自上而下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私营金融业纳入了公私合营银行轨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而银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40载岁月的洗礼,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然后对银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银行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银行业设立初期(1948-1952) 在1948年的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正式成立,并发行了我国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我国正式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的职能,将其纳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直属单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我国的国家银行体系,处理了一些国民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1949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外汇外贸专业银行。 (二)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 在这期间,我国实行统一的计划体制,而银行业也实行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既要实行金融管理的职能还要经营全部的银行业务。 (三)改革开放以后(1978至今)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而在同年的12月份,我国的银行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改革。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独立,迈出了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专业银行体系得到初步发展。1986年7月,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组建。1987年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相继建三个商业银行建立,此后,我国的商业银行陆续建立。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0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开始对我国的四大银行开始进行改制。2007

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3.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信贷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4.期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5.汇票: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方为有效票据。 6.商业银行:是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7.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8.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就是一国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9.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构造新的金融生产函数的过程。 10.看涨期权:多头方(买方)由买入的权利,空头方有应对方要求卖出的义务。 11.看跌期权:多头方有卖出的权利,相应的,其空头方有应多头方要求买入该项资产的义务。 12.欧式期权:是否行使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是多头方的选择,如果合约能在到期日当天执行,则称欧式期权。 13.美式期权:是否行使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是多头方的选择,如果合约能在到期日之前任何交易日执行,则称美式期权。 14.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市场利率已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时,人们的投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因此即使货币供给增加也将如数被人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市场利率不再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需求:指公众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16.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现象。 17.消费物价指数:亦称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幅度。 18.需求拉上论:是西方经济学界出现最早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了社会潜在的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19.成本推进论: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20.货币政策: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简答题 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货币被定义为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它与财富和收入是有区别的。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财富不仅包括货币,而且包括债券、股票、艺术品、土地、家具、轿车和房屋等资产。收入是某一单位时间内收益的流量,而货币则是一个存量,即某一定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金额

中国征信体系的发展历程

征信不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助于遏制不良信用行为的发生,使守信者利益得到更大的保障,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因此,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具体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边带您了解。 1、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适应企业债券发行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同时,为满足涉外商贸往来中的企业征信信息需求,对外经济贸易部计算中心和国际企业征信机构公司合作,相互提供中国和外国企业的信用报告。1993 年,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2、起步阶段 1996年,人民银行在全国推行企业贷款证制度。1997 年,上海开展企业信贷资信评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市进行个人征信试点, 1999年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从事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1999 年底,银行信贷登记咨

询系统上线运行。2002 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成地、省总行三级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查询。 3、发展阶段 2003年,国务院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批准设立征信管理局。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率先启动区域社会征信业发展试点,一批地方性征信机构设立并得到迅速发展,部分信用评级机构开始开拓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等。新的信用服务领域,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先后进入中国市场。2004 年,人民银行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2005 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8 年,国务院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调整为“管理征信业”辩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 2011年牵头单位中增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13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2014年6月14日,国家公布了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

银行业风险案例(220页)

第一部分银行业风险案例案例1-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一案例分析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

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参见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二原因分析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怪胎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二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1.1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1.2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金融事业变化非常大,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可以说,世界上先进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我们大部分都建立了。金融机构不仅种类非常齐全,而且数量十分庞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都实行股份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严密管理,机构运作效率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977年-1981年,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保证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中国银行决定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商业银行是指筹集存款、发放贷款、提供信用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清朝末年至1949年: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模仿 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如全国性的“大清银行”和地方性的“各省银行”。然而,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然相对落后,由于缺乏监管和规范,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本不充足、盗卖国库券等。 1949年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并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国家实行了银行的公有化,成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央行体系,并且大规模地进行了银行业务的国有化。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的财政调剂和计划经济的投融资职责。 1978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开始引入外资银行,允许内地的商业银行与外国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并且鼓励银行之间的竞争。此外,中国还进行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2000年至今:中国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 深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了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民营和外资银行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

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将继续追求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货币银行学案例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案例1 :个人支票存款为什么难以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主,极少用到个人支票,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支票存款为何物。为什么支票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能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个人支票存款不普及的原因在于银行监管方面的限制,但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向来鼓励和支持个人使用支票存款,认为这既方便消费者个人消费,也利于人民银行对现金的管理和控制。1986 年1 月27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曾联合下发《关于推行个体经济户和个人使用支票结算的通知》。通知认为,由于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其消费活动中有使用支票结算的要求。为便利商品流通,减少现金使用,调节现金流通,简化清点和收付手续,并有利于聚集社会资金,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决定对个人结算进行改革。通知还设专门条款指示“有条件的储蓄所试办个人活期储蓄支票结算”。1995 年公布的《票据法》规定的申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条件也并不苛刻:“申请人必须使用其本名,并提交证明其身份的合法证件”;“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申请人必须预留其本名的签名式样和印签”。那么是不是因为各商业银行对办理个人支票存款不热心呢? 商业银行是追求利润的,如果一项业务有利可图,而且政策上也支持,它们是应该有积极性去办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银行曾经为了竞争招揽存款而使出浑身解数,如果个人支票存款能够成为它们吸收存款的有效途径,它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据悉,中国工商银行曾于1989 年在浙江某地试办过个人支票业务,然而当地居民宁愿用麻袋装现金也不肯使用支票。自1996 年底开始,中国银行在北京分行和建国门分理处进行个人支票业务的试点,但效果也并不理想。如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从1996 年底至1998 年中总共只办了不到80 份个人支票账户,又因中途有清户,其所存个人支票账户不到70 个。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于2003 年9 月1 日起开始施行《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结算帐户,个人可以签发支票了。但是,仅从成都市的情况看,第一周内是零个人支票签发。 分析:除了银行门槛高的缘故外,制约中国个人支票存款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支票结算是一种信用结算,如果没有良好的个人信用作支持,必定难以推广。我国的金融环境还很不成熟,缺乏那种严密的对个人信用的监督体制,既难以对个人支票使用过程中的违约行为作出事前防范,又难以在事后进行有效的惩罚,致使消费者个人信用不能保证,人们不敢轻易接受支票。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办理个人支票存款也是如履薄冰,为安全起见,往往要制定较为严格的开户条件,从而把大批消费者拒于个人支票账户的门外。另外,还要对个人支票的使用附加某些限制,例如试点中的个人支票账户只有消费功能,还未涉足转账等领域,这就使得支票账户应有的便利不能充分发挥,从而难以使消费者动心。当然,我国居民对个人支票账户还缺乏了解,银行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又非常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支票账户的发展。 案例2 :战俘营里的货币 二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 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入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过程,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业之一。回顾这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无到有 改革开放前的我国银行业十分落后。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一家银行,而且它的职能十分单一,只负责发行人民币和监管金融机构。这种银行“一票否决”的管理方式导致了银行业的低效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引进外资银行,同时也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发起成立银行。1985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1987年,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成为国内第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1996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三类机构,并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二个阶段:从小到大 20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多数城市建立了储蓄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15家国内外银行成立了51家分支机构。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管理条例》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了规范。 此时,我国银行业具备了自主经营的本领,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银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ATM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我国签发的银行卡数目从1995年的128万张增加到2012年的21亿多张。 第三个阶段:从低到高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银行业面临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我国银行业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加强了内部管理,

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同时,利用新技术推出了网上、电话、手机银行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今天,国内外资银行已经形成了共同发展、互相竞争的格局。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了227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而且,在支付体系、风险管控等领域,我国的银行业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总结 40年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单一国有银行,到今天的多元化发展;从最初的内向型经营,到如今的国际化竞争。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里,各级政府和银行机构一直在探索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路线,取得了很多成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银行业将继续与国际银行接轨,逐步走向开放和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业是众多领域中取得最为显著进展的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金融业开始逐步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国外金融机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把原本封闭的金融体制不断推向国际化和市场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8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体制掀开了新的一章。1984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与此同时,国务院还下发了“向国权下放财权”的文件,省市、县、区的财政权力得到了相应的增强。这些做法对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为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基础。金融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措施。1987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合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迈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 二、90年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迅猛发展 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证券市场逐步开放。西方金融机构相继在华成立分支机构,迅速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交易的全球化。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银行业和证券业最为活跃。 银行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推行了金融市场间借贷改革,并开始发展短期资金流动的计划市场和交易市场。1994年,发改委宣布《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和管理暂行办法》。此举标志着“融资公司”的合法化,金融机构的类型得以进一步多元化。

证券业方面,证券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1990年代中期,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逐渐取代了银行,成为经济上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 三、2000年代:投资领域的快速发展 21世纪初,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融市场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逐渐丰富。与此同时,虽然存在着投资风险,但中国投资的快速发展势头却十分明显。 投资领域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共同基金的诞生。在中国6大基金公司中,国 泰基金和南方基金是最为具有实力的。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日新月异,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也逐渐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四、2010年至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201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领域,所呈现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网络金融创新的出现,推动并加速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的步入成熟。 在这个领域,大量新的金融机构涌现出来,例如:“P2P”的出现,为无法获得 传统金融机构信贷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之路;“移动支付”也渐渐兴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支付方式的一种选择。可以说,这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生产活动、扩大内需等方面的机遇。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经 验和教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前这个周期下,中国金融界依然充满了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改革和自我调整的压力。对于金融行业的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投入。

中国人民银行改革的历程及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改革的历程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在广阔的范围、更为深入的层次上展开,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体制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人民币成为法定本位币。中国人民银行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国家银行的特殊地位,承担着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重要职责。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吸收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经验并参照其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银行体制,全国实际上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并成为财政和计划的“记账和出纳”。l969年7月,人民银行总行与财政部合署办公。l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同年l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设,初步恢复了银行原有的功能,但人民银行仍然是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作用于一身。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迫切需要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1982年7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关”。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l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经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储蓄和工商信贷等商业银行业务,基本上实现了“政企分开”,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改革和完善组织管理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历来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的体制,同计划经济中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制度有关。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按照当时的现实条件,中央银行按经济区域设立机构的设想一时难以实现,因此仍然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1984年机构分设时,在县以上按行政区设置分支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一级分行,地(市)设二级分行,但许多县没有设县支行。1985年信贷失控后,为协调专业银行间的竞争,人民银行大量恢复县支行,到l986年,全国2017个县共设立县支行1863个;在省会城市,不但设省分行,还设市分行;同时,在地区所在地的县城,不仅设二级分行,还设县支行。 从1984年到l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并且在几次克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此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距离真正的中央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还办理一些政策性贷款业务,承担着相当数量的对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金融监管工作比较薄弱,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还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分支行的职能划分不清,授权关系不明,许多分支行被认为是地方政府管理金融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行争信贷规模、争机构批设指标的现象相当普遍。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经济过热和金融秩序混乱,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两大职能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原有体制缺陷明显暴露出来,明确中央银行职能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992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把监管证券市场业务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并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国证监会。这次改革把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范围从原来的无所不包缩减到仅对金融机构和货

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历程 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银行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关系的主体。一方面,银行以吸收存款,负债形式从社会吸收,汇集闲散资金,形成巨额资金:另一方面,银行有通过发放贷款,接受贴现等债券方式将吸收的资金投放给需求者,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 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马克思这样描述:“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不是单个的货币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的代表的银行家。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钟管理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为整个商业界而借款,他们也把借入者集中起来,与所有贷出者相对立。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也可下游贷给上游。可小额聚成大额,也可大额分散成小额。满足长、中、短贷款的不同需要。且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能够创造信用等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比商业信用占有优势。近几十年,银行信用不断发展,借贷资本逐渐集中在大银行手中,后来有为大垄断组织服务,促进了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银行信用一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体现主要体现于资金方面,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有:①自有资金,西方商业银行自有资金一般由股金、盈余积累构成,中国专业银行自有资金则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和盈余积累所构成;②存款,从存款期限和用途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专项存款等,从存款主体可划分为企业存款、政府存款和个人存款;③银行券发行,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最初,一般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其发行权由中央银行垄断。商业银行虽失去发行权,但由于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足,可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通融。此外,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增多,商业银行依靠吸收存款,创造支票存款,即可基本解决资金运用问题。在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下,人民币的发行即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自身的信贷资金来源,在其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人民币发行中大部分用于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 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是存贷款人的中介。但银行作为中介人与一般商业经纪人、证券经纪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对银行如何运用存入资金无权过问,正因如此,银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简单的中介人逐步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银行信用是主体,但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银行贷款一般是针对商业票据进行抵押或贴现,银行直接对企业发放的不要任何担保品的信用贷款只占一定比重。从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的关系来看,直接信用是基础,间接信用是后盾。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票据就不能转化为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直接信用的运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削弱。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银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前,与“大一统”的金融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并把全部银行信用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只能在某一银行的分支机构开设账户,并与之发生信用信用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睡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单一银行信用逐渐转化为多种信用形式,但是银行信用仍是中国信用形式的主题。它为大规模集中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国名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为宏观调控做出贡献。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知识讲解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人民币制度发展历史简述

人民币制度发展历史简述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币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本文将简要介绍人民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权由中国人民银行独占。1949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包括元、角、分三种面额。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取消了角和分的面额,改为元、角、分三级制度。 第二阶段:1955年至1978年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发行制度,发行了人民币储蓄券、人民币国库券等票据。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兑换制度,将人民币储蓄券、人民币国库券等票据兑换为人民币。197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贴现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贴现给中国人民银行。 第三阶段:1978年至1994年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币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再贴现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再贴现给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转贴现制度,允许银行

将持有的票据转贴现给其他银行。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回购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回购给中国人民银行。 第四阶段:1994年至2005年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再回购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再回购给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逆回购制度,允许中国人民银行将持有的票据逆回购给银行。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质押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质押给中国人民银行。 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担保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担保给其他银行。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质押式回购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质押给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回购。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银行票据质押式再贴现制度,允许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质押给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再贴现。 总体来说,人民币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人民币制度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三级制度。从1955年至1978年,人民币制度开始实行银行票据发行、兑换、贴现等制度。从1978年至1994年,人民币制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金融规模明显扩大,各种不同性质的银行机构遍布全国,承担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职能,保险机构从小到大、证券机构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功能比较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部分:1、改革历程的回顾;2、政府对我国金融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革的战略部署;3、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存在问题探讨 第一部分:改革历程的回顾 回顾:从19 5 3-19 7 9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它按行政区划在全国普设分支机构,并统一按总行的指令性计划办事,实行存贷分离、统存统贷。 1979年末开始的经济金融改革,核心是逐步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个阶段:以金融改革主导思想的变化作为时期划分的标准。 一、1979-1992年,在“开放、搞活”思想指导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改革以邓小平同志“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为指导思想。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围绕着构建新的金融体系,逐步开放搞活金融市场,建立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也开始生成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独立经营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此外,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了综合性、股份制的交通银行,以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1979年10月由国务院组建的综合经营金融贸易技术服务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民族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等。同期、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后又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 公司成立等。同期,1987年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后陆续成立了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公司、华夏证券公司等多家证券公司。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典当业等也纷纷涌现。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 2.逐步开放搞活金融市场。1979年后以开放搞活为目标的金融改革,必然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孕育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