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知能强化课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

(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经过

(三)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

国的宰割与掠夺。

(四)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五)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

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一)建立背景

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二)凡尔赛体系

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3.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4.影响

(1)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2)使欧洲和西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3)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三)华盛顿体系

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影响

(1)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2)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4)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五)国际联盟

1.背景

(1)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国联盟约。

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3.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5.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7.活动

(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2)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3)“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4)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8.评价

(1)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六)《非战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8年8月。

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4.评价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2)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

(3)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七)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

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

(1)和约对战败国惩罚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

(2)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3)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

(4)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八)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1.不同点

2.相同点: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1.材料19世纪后期,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在斐迪南大公于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后,苛刻的条件便被送到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不过,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同样,奥匈帝国也有德国支持。塞尔维亚战争(一战)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欧洲内部遭到摧残。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欧洲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等因素造成民族矛盾激化等方面回答。第(2)问,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促使欧洲民族意识增强;历史因素造成的民族积怨难以调和;欧洲列强以“民族利益”为掩饰,争夺殖民地和霸权;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宗教矛盾尖锐,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等因素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2)影响: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使欧洲整体实力削弱;欧洲人民的厌战和消极情绪,促使政府调整政策转变职能;对海外殖民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幅减弱;改变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

2.材料1916年7月1日,法国北部索姆河附近约24千米的战线上,英法军队开始与德军展开残酷的厮杀。……壕沟战变得更加普遍,重机枪加壕沟极大地限臸了骑兵的能力,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开始得到发展并投入战场,还有坦克、机枪、火炮等新式武器登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均告失效。索姆河战役中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一战当中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战斗从7月爆发开始,几个月后进入秋季,气候条件开始大

幅恶化,阴雨连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战斗也开始渐渐平息。到了11月,战事完全停止。英法原本希望通过索姆河战役,为对德作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但英军此时其实仅前进了约11千米,他们未能如愿突破德军的防线。巨大的死伤数据为战争冰冷地收尾。参战各方共计超过100万人死伤。

在索姆河战役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英国伦敦主教理查德·查特斯(Richard Chartres)牧师说,它应该令人们共同努力走向友好和平,保证后代永远无须经历一战中士兵曾经面对过的这一切。社会必须致力于寻找共识,拒绝“那些鼓吹仇恨和分裂的人”。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索姆河战役爆发的背景和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协约国和同盟国进入相持对臷阶段;据材料“英法原本希望通过索姆河战役,为对德作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得出英法军队计划通过该战役突破德军西线防线,扭转战争局势;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归纳。第(2)问,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法作战计划的实施情况、人员的伤亡等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协约国和同盟国进入相持对峙阶段;英法军队计划通过该战役突破德军西线防线,扭转战争局势。

特点:战争时间长;双方伤亡巨大;新式武器和作战方式得到运用;战争发展受天气因素影响。

(2)影响:战役并未实现英法作战计划;巨大的伤亡人数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加速了战争结束进程;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3.材料一(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一个月后,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材料二国联的使命是维护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此说国联是“强盗的联盟”是非常适当的。但是,自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国联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联盟对抵臸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侵略者,但国联也进行了抵臸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尝试。如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为侵略行为,伪满洲国是非法的;国联发起的裁军运动实际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对意大利的臸裁是国联反法西斯的重要行动。

——摘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际联盟的作用。(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国联调查报告对中日两国利益的损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据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联盟的作用前后变化上回答。

答案:(1)原因:中国:把满洲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

日本:满洲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2)评述:国际联盟的作用前后有所变化。前期主要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等大国维护殖民利益和霸权地位的工具;后期进行了一些维护和平抵制侵略的斗争,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由于抵制不力甚至纵容侵略,国际联盟没能制止法西斯侵略。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2月,美、英、法、日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在会谈中,美国国务卿休斯还提出了关于限臸海军军备的建议,他主张:暂停各国正在建造或计划建造的主力舰;参照与会国的现役海军力量,确定英美两国重型舰只的总吨位各为50万吨,日本为30万吨。英国代表贝尔福表示同意休斯的提议。但日本代表加藤坚决反对美国提议的5∶5∶3的比例,提出10∶10∶7的要求,结果遭到英、美的一致反对。日本代表又提出,如果接受美国方案,那么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原来在中国的权利应得到承认,美国在太平洋诸岛的防备应维持现状。经过激烈争论,美、英、法、意、日五国最终签订了《关于限臸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对于美、英、日所占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条约同时还指出,如果缔约任何一方在和平时期认为新的形势影响到它的国防利益,各缔约国应举行会议,对条约加以修正。

——摘编自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脆弱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提议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意图,并分析英国同意美国提议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历史意义。(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华盛顿会议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英国一战后的军事实力变化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缓和各大国间的军备竞赛、有利于战后局势的相对稳定、减轻各大国民众的军费负担、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等方面回答。

答案:(1)意图:争取赢得与英国相等的海权;限制日本在太平洋区域的扩张;使美国在战后的远东及太平洋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原因:英国在一战中经济受损严重,需裁减军备,无力参与军备竞赛;战后英国面临

内政与殖民地的困境,需要强大盟友;英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增强;英日矛盾发展,英日同盟废除,使英国并不反对削弱日本。

(2)意义:缓和了各大国间的军备竞赛,有利于战后局势的相对稳定;减轻了各大国民众的军费负担,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是现代史上大国间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战后和平。

知能强化课Ⅱ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背景

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具体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2)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4)绥靖主义政策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

(5)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二)进程

1.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2.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

3.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4.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三)影响

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四)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

(1)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2)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3)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2.实质:损人利己、姑息纵容。

(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

(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

(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启示

(1)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

(2)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奋斗。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前进的最伟大动力。

(六)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1)根源: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2)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2.不同点

(一)美苏冷战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2.表现

(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特点

(1)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4.影响

(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80年代的美苏关系

1.变化

(1)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政策,主张“以实力求和平”;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

(2)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

(3)结果: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及43个双边协议。

2.特点:战略优势转向美方,苏联外交战略逐渐收缩。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

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当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经济发展衰退,在争霸中就会处于守势,即劣势。

(四)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1.宗旨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2.作用

1.不同作用: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原因

(1)建立基础不同。国联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及殖民地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2)组织方式不同。国联排除了苏俄等国,被帝国主义大国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3)国际形势不同。一战后各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但大都以失败告终;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1.材料一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

材料二从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既转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进行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

——以上材料均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9分)

解析:第(1)问,这一外交政策为绥靖政策,其实质要结合其目的和国家利益等内容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可得出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臸止德国的侵略,根据所学可得出英法与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答案:(1)政策:绥靖政策。

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

(2)变化:由纵容侵略转向支持抵抗法西斯。

原因: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

2.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1938 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摘编自《抗战惊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进攻宜昌……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等信息回答。第(2)问,主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保存有生军事力量、拉长日军战线,而另一方面则是为组织企业内迁以保证抗战的工业经济基础提供重要的撤退时间。

答案:(1)背景:武汉会战结束,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招降政策和扶植傀儡政府的政策都无法瓦解国民政府;宜昌是进入四川的门户,距重庆较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以威胁重庆及西南大后方。

(2)目的: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保存有生军事力量、拉长日军战线;组织企业内迁以保证抗战的工业经济基础。

3.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同时向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美英荷法四国在这一地区的岛屿几乎全部落入日本之手。1942年5月27日,日本出动联合舰队全部主力,在山本五十六的率领下,发动了进攻中途岛的战役,日本利用其在太平洋上航空母舰的优势,向美国舰队进行挑战,并借此诱使美国舰队进行决战,以巩固其在太平洋的地位。美方破译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码,事先察觉了日本的企图。美国利用其占优势的空中力量给日本舰队以沉重打击。日本由于中途岛战役的失败,太平洋战场攻势停顿下来,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摘编自王春亮、祝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途岛海战的国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途岛海战的有利条件和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同时向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美英荷法四国在这一地区的岛屿几乎全部落入日本之手”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从美国自身优势与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等方面

回答;第二小问,从对亚洲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回答。

答案:(1)背景: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加紧扩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

(2)条件:科技的力量(美国破译日本密码);美国的空中优势;美国军事实力强大;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配合,亚洲被侵略国家的反抗牵制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中国作为东方抗日主战场的作用。

影响: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态势,使日本转入防御;减缓了亚洲其他地区抗日的压力;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4.材料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吓,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社民党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

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再结合这一时期的冷战局势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983年11月22日……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西德政府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等方面分析。

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苏联经济持续下滑,实行全面战略收缩;西方国家在经济“滞胀”后,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加快;世界和平运动不断高涨。

(2)态度:一是允许美国部署核导弹,二是督促美苏两国谈判。

原因:德国二战后没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德国经济实力上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缓和美苏矛盾,把美苏争霸给联邦德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知能强化课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的展望

(一)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3.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2)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

(2)美国干涉越南内战。

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

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4.影响

(1)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

(2)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三)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

1.中东问题的由来

(1)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

(2)中东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的地区,宗教矛盾复杂。

(3)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是阿以冲突存在的关键。

2.复杂性的原因

(1)历史因素:长期的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

(2)现实因素:联大分治决议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国际力量介入,分别支持一方。

(3)关键因素:对同一块领土都提出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战争造成部分领土主权和占有权的分离。

3.艰巨性的原因

(1)中东问题有其复杂深刻的历史根源。

(2)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其症结。

(3)外部势力的插足,是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4)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5)联合国受大国摆布,举棋不定,缺乏控制力。

4.历次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撤军,以色列侵入埃及领土。

(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5.中东和平进程

(1)背景:前四次中东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2)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

(3)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

(四)两伊战争

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

2.过程与结果:1980年底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

3.影响: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

2.过程及结果: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

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

4.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一)

1.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2.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3.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

(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3.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四)“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频繁的局部战争的影响。

3.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

4.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需要。

(五)当今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1.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有效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2.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的需求。

3.思想: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平与人道主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在斯大林的默许下,越过三八线,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认为朝鲜发动这场战争是受苏联的指使,于是迅速作出反应,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7月7日,在苏联代表未到场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介入战争,并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丹东被炸。在金日成求苏联未果的紧急情况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重重压力组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日内瓦会议也未能解决朝鲜和平统一的问题,南北双方从终点又回到起点,朝鲜战争使东北亚各国重新组合,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战前美苏均势变成了苏、中、朝北方三角关系和美、韩、

日南方三角同盟的对抗,出现了美苏冷战“大气候”下的“小气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美苏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西欧冷战的标志“柏林墙”倒塌,德国终于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统一。然而作为半岛分裂的标志“三八线”岿然未动。可见,朝鲜战争给朝鲜半岛人民的伤害一时间还是难以消除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由“朝鲜军队在斯大林的默许下……于是迅速作出反应”得出美苏“冷战”升级,再根据材料“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介入战争……丹东被炸”“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重重压力组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信息分别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朝鲜半岛、对中国、对美国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的升级;美国扶植韩国政权;美国纠集“联合国军”介入;美国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抗美援朝。

(2)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固定;加剧了朝鲜半岛人民心理上的猜忌和隔阂;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政权,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延缓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剧了冷战气氛;苏联加强了对东欧诸国的控制;日本利用朝鲜战争的时机,迅速崛起等。

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1961年就在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承诺他的国家将对全世界的“民族解放战争”提供支援。肯尼迪决心证明美国不是“纸老虎”。越南也向美国的新一届民主党政府提供了参与(越南)“国家建设”的机会。肯尼迪总统的顾问相信,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欠发达”问题为共产党动员革命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应通过促成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来抵消共产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换句话说,类似南越这样的贫穷国家经济越像美国那样发达,他们的人民越幸福,就越能保证他们成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美军第五特种部队大队于1961年被派往南越协同“绿色贝雷帽”部队的行动。……8月,美国军事顾问受命伴随南越营规模甚至连规模的分队进行野战任务。不久以后,美军飞行员开始展开轰炸行动以支援南越军队的作战。

——摘编自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材料二越战结束十六年后,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痛苦地回忆说,美国人打败了,主要是因为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为此他深感内疚,甚至在电视上当众流下了忏悔的眼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肯尼迪总统上台后在越南问题上的决策及其依据。

(7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麦克纳马拉对美国在越南战败原因的看法。(8分)

解析:第(1)问,从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以及美国在越南所采取的行动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判断其观点是否合理,根据所学可知麦克纳马拉看法是正确的,但不全面,还应该从越南国内的客观因素、中国以及美国因素分析美国对越作战失败的原因。

答案:(1)决策:不向共产党企图征服东南亚的欲望采取“绥靖”政策,支持南越政府打击北越(共产主义)势力。

依据:美苏争霸的需要;“遏制共产主义”,维护“自由世界”秩序;南越是贫穷国家(第三世界)。

(2)简评:麦克纳马拉对美国在越南战败原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不全面,越南民族主义力量勃兴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美国是非正义的战争,陷入战争泥淖后不肯自拔;在政治上遭遇反战运动,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严重下降以至于在美苏争霸中被迫采取守势。越南得天时、地利及人和等因素,中国的抗美援越。

3.材料一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至1988年爆发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从宗教上来说,两国居民分属伊斯兰教两大派系,即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在伊朗占多数,而控臸伊拉克的则是逊尼派,他们把教派之争带入两国间的关系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些矛盾渐趋激化。趁伊朗国内局势动荡,伊朗境内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活动又大大增强,并且得到伊拉克暗中支持,这就使两国产生了新的不和因素。战争的导火线主要还是两伊间长期未解决的领土争端。1975年3月两国曾经谈判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力图解决边界纠纷。自1979年起,伊拉克便公开要求废除这一协定。从此两伊边界小规模冲突便频频发生。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1975年的边界协定。伊朗则于次日声明反对。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摘编自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卷)》材料二两伊战争被世界军事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如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等。战争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一战后最惨烈的战争:8年两伊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两伊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边界问题等方面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有关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从对两伊双方的影响归纳。

答案:(1)原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边界纠纷(领土争端)。

(2)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武器先进,伤亡巨大。

影响:两伊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战争给交战双方带来巨大损失;使两国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剧减;加深了两国的民族仇恨;严重制约着后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为美苏插手中东创造了条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4课 “冷战”的缘起岳麓版知识点练习八十五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4课“冷战”的缘起岳麓 版知识点练习八十五 第1题【单选题】 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境内 ②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关 ③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④体现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B、东欧各国仿效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C、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承认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 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 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答案】: 【解析】:

图1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图2是尼克松(左)与勃列日涅夫在1972年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协议上签字;图3是1991年独联体各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 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B、图2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在 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C、图2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是使美苏关系从缓和走向对峙 D、图3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两极格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材料中“它”( )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积极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 D、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答案】: 【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知能强化课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 (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经过 (三)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

国的宰割与掠夺。 (四)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五)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 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一)建立背景 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二)凡尔赛体系 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课 国际联盟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八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课国际联盟习题 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全球通史》说:“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一战”( )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洛桑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机制上看,国际联盟制止战争、制止侵略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A、国联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参与 C、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D、国联代表大会和行政院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体系有过两次重大调整。这两次调整分别是 A、道威斯计划、《洛伽诺公约》 B、道威斯计划、《非战公约》 C、鲁尔危机、《洛伽诺公约》 D、《洛伽诺公约》、《非战公约》 【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部分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8·全国卷Ⅲ·4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英法两国海军……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2)问,根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根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 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9分)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6分) 2.(2017· 全国卷Ⅰ·4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27(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试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7(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3.第二次世界大战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2019年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2.(2019年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

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3.(2019年全国卷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练习题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严重损害了英美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B、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打击美国的企图日益明显 C、日本占据了原美英在东南亚的市场 D、美、英等国彻底放弃了绥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的部分大国领导人在一些地点举行了四次重要会议(如下图),其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43年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下列事件发生于该年的有( ) ①中途岛战役取胜 ②意大利投降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黑兰会议召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25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这一“情景”指( ) A、敦刻尔克大撤退 B、苏德战争爆发. C、珍珠港事件 D、中途岛海战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二战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投降的先后顺序是( ) A、德、意、日 B、日、德、意 C、德、日、意 D、意、德、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当时意大利面临的有利条件是 A、“新罗马帝国”实力雄厚 B、英国被迫困守本土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的瓜分是按照国家实力进行的。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变化:课文表格。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美、德经济发展迅速。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照原来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国家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寻求海外市场禾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有何不同?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夺贵金属和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输出剩余资本的场所。 (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主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三国同盟的形成:德国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德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历史宿敌。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反俄性质)" 1882年,德、意、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3)战争的催化剂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电报、电话、无线电(残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围内指挥战争,突破地域限制)"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2、经过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战争进程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课后练习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课后练习 第1题【单选题】 1937年初,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1940年他写成《战地钟声》一书。指出“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这里他所说的“为你而鸣”指( ) A、西班牙内战 B、波兰战败 C、法国投降 D、奥地利遭德国吞并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德国吞并奥地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肆意侵略扩张。最先遭受侵略并开始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中国 C、埃塞俄比亚 D、波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 ) A、吞并奥地利 B、灭亡法国 C、进攻波兰 D、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二战中的某一时期,盟军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战略进攻。这一战略态势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意大利投降 B、阿拉曼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敦刻尔克大撤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2012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法案”,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 【解析】: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部分专题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百三十一条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担,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失与破坏的责任。 ——《凡尔赛和约》材料二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引起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这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2)人们对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各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战争结束了和平已经来临”;有人理解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拉开帷幕”。你同意哪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不正确。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疯狂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同意“和平已经来临”。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欧洲和亚太等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同意“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帷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新的不平衡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新的战争就将来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激烈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激化;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这幅漫画刊登在1921年德国的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历史年表(原创,最详细)高考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年表 PART 1 1882 三国同盟成立 1892 法俄协定签署,欧洲出现两大军团对峙局面 1902 英日同盟缔结 1905 德国施里芬计划 1907 三国斜月成立,两大军团最终形成 1908波斯尼亚危机 1912 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组成“巴尔干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 1913 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4.9.5 马恩河战役1916.2 凡尔登战役1916.2 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 1916.5 日德兰海战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4 美国对德国宣战1917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俄国十月革命1918.3 苏俄与同盟国《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918 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9-10 协约国突破德国“兴登堡防线”,同盟集团开始瓦解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十一月革命)德皇逃亡荷兰 11.11日,一战停战协定签署 PART 2 1918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1919.1.18 巴黎和会27国出席 6.28 凡尔赛和约 .9.11 协约国同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 11.27 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纳伊条约》 1920.6.4 协约国同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 .8.10 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色佛尔条约》 1923.7.24 协约国与土耳其新政府《洛桑条约》 1921.5 国际联盟成立 1921.11.12《四国条约》美英日法 1922.2《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 1922.2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公约》 【一些国家加入国联时间】 1920.12奥地利、保加利亚1922.9 匈牙利 1926.9 德国(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1934.9苏联 20世纪20年代苏联《和平法令》 1922.4 苏德《拉巴洛条约》 1923.1 法国、比利时占领德国重要煤钢基地鲁尔区 1925 德、法、比、英、意、波等《洛迦诺公约》 1928.8 美德法比英日意波捷等15国《非战公约》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5课 “冷战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5课“冷战”的形成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②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核战争消失,各国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实力 B、缓和与紧张共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C、美、日、西欧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对手 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右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63年,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设立了专门热线,以确保危急时刻两个超级大国的首脑能够迅速沟通,同年,两国同意禁止在大气层中进行核试验。以下对美苏这些做法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①促成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 ②缓和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③动摇了美苏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④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A、②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含解析)

第4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进程 知识点一爆发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原因: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知识点二进程 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2 (1)马恩河战役 ①时间:1914年. ②地位: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③结果: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凡尔登战役 ①背景: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

②目的: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③结果:法军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军站稳脚跟。 (3)索姆河战役 ①目的:英法联军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②地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③结果: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4)日德兰海战 ①地位:1916年5月,英德海军间最大海战. ②结果: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图解历史】一战之前矛盾示意图

信息提取:德国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具有全球性,成为欧洲列强间的最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一战的爆发. 【图解历史】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信息提取:新式武器的问世与应用突破战争的时空限制,扩大了战争规模,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 探究1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一战前的力量组合 (1)德奥结盟有明显反俄性质,拉拢意大利意为共同对付法国,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法俄结盟后,随着英德矛盾发展,英国调整政策,三国协约建立。 (3)示意图显示三国同盟处于协约国东西夹击之中,尤其是意大利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册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册教 案导学案教学设计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 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课时:5课时 《课程标准》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

高中历史 第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选修3-北师大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2.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1.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沦陷;不列颠之战;莫斯科、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国的抗战;珍珠港事件。(重点) 2.“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难点) 德国入侵波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波兰速亡 (1)原因 ①德军使用“闪电战”,突然袭击。 ②波军武器陈旧、战术落后。 ③英、法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所谓“东方战线”。 (2)影响:德国将战争重心转到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 比、法灭亡和不列颠之战 1. 1940年4月,德军入侵北欧,迅速占领丹麦和挪威。 2.德国闪击西欧 (1)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投降。 (2)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走军队,保存了有生力量。 (3)法国投降 ①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宣布投降。

②爱国的戴高乐将军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4)不列颠之战 ①经过:1940年8月至1941年5月,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丘吉尔领导军民粉碎了这一进攻。 ②意义:使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受挫,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X气焰。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莫斯科、列宁格勒保卫战 1.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 2.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至1942年初,苏联军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的进攻,为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3.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年7月,德军对列宁格勒形成包围之势,苏联军民最终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 1.防御阶段 (1)正面战场 ①1938年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 ②1937年12月,日军制造某某大屠杀。 (2)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大捷等重大胜利。 2.相持阶段 (1)正面战场:退居次要地位,实行“保存实力,消极等待”的战略方针。 (2)敌后战场:成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区域,1940年的“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猖狂气焰。 3.世界意义 (1)有力地支援了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反攻。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并夺取最后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5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5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 史教训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 1.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解析】材料体现了战争会给交战双方带来灾难,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故答案为B 项。 【答案】 B 2.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威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危害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纳粹德国极端仇视犹太人,推行极端的民族主义,不是西方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出现的新问题。因此,②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B 3.1945年,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杰克逊指出:“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这一观点建立在( ) A.对法西斯深刻仇恨的基础之上 B.对世界大战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 C.美国是世界主宰的基础之上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 【解析】题目中的“不在……解释过去……在于……警戒未来”,表明了对未来和平的渴望和珍视,这建立在人类对战争灾难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 【答案】 B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3章第1节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新的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3章第1节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新的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和世界市场市场分崩离析”,主要原因是 A.各国阶级矛盾尖锐,工农运动蓬勃高涨 B.资本主义大国以邻为壑,大打经济战 C.德国、日本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2. 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此说依据的事实是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3. “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人口。”为此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 A.镇压社会主义革命 B.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向边境地区迁移人口 D.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4. (题文)在希特勒出任总理后,德国政府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佩戴显著的标志(见下图),这种做法 A.提高了犹太人的社会地位 B.缓和了德国的民族矛盾 C.稳定了德国的社会秩序 D.是对犹太人的公开歧视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6. 1940年10月日本军事检阅时,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向裕仁天皇行鞠躬礼(见下图)。有人认为,真正的权力天平却正好相反。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当时日本的外交重点是对外进行战争 B.当时日本的政局已为军部所左右 C.当时东条英机已在国内享有较高威望 D.当时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军事建设 7.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建立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亚洲出线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军部出现“北进派”“南进派”分歧 8. 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二、材料分析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

2020年高考之历史选修提分攻略专题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答案

专题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考查多是源于选修3中的重要战争。命题范围上,多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家关系为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将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进行考查。命题的内容多与当前国际关系有关。将朝鲜、南海等国际热点问题与联合国的作用等历史问题相联系,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相结合,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考查形式上,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设问方式上,一般为2问,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的背景、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方卷中,涉及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试卷主要有浙江选考试卷、海南卷和天津卷。浙江选考卷中,这部分内容属于必做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多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和重大历史事件;海南卷则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019年考查解放战争(设问:主要措施、意义),2018年考查《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设问:内容、意义),2017年考查《凡尔赛和约》(设问:诉求、影响),2017年考查《拉巴洛条约》(设问:与《凡尔赛和约》性质上的不同,影响),2016年考查国际联盟(设问: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缺陷),侧重于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战后的国际秩序。天津卷中,2018年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17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华盛顿会议,2016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美日关系,2015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参战意图。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2分)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同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会议践踏弱小国家利益,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壮大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选项符合题意。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D选项排除。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3,2分)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2018-2019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讲义:第二编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纵向贯通 含答案 精品

专题整合(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理清发展线索] [掌握发展历程] 一、列强侵华 ——近代前期让中华民族蒙辱的“四战争” [点清线通]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 ①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侵华国家:英、法、日、美、俄、德、意等。 ②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③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 ①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 ②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迁移应用] 1.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可以推知列强干预中国政务,必然使清政府的权威遇到挑战,进而得出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出现了危机,故C项正确。 2.(2018·咸阳模拟)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 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解析:选B从图片中可知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内地,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后果,故D项错误。 3.《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 500里长的、在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D.“二十一条”签订后 解析:选B《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只是开放了五口通商,没有获得在长江自由航行的权利,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已经深入到内地,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的侵略区域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而长江流域早已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二十一条”主要发生在袁世凯称帝时期,主要涉及中日关系,故D项错误。 二、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点清线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