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班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第1课鸦片战斗的烽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第3课甲午中日战斗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斗

第5课话地图讲历史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训练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2课社会历史小调查

第13课宏大的开端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第20课抗日战斗的成功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第25课编辑历史小报“我们眼中的解放战斗”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人民的抗争

第一课鸦片战斗的烽烟

探究预习习题:

1.设计“中英《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必做)

2.请你为开药方。(选做)

3.办小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选做)

探究预习提纲:

叙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条约》的主要内容,熟悉鸦片战斗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学问与力量

了解鸦片走私对的危害,知道林则徐禁烟的史实,叙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育和提高同学的语言表达力量。

知道《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而熟悉鸦片战斗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培育和提高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问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材内容:本课以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历史。包括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实。它不仅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也是人民力量与中国反动势力之间战略态势的转折。从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走上了灭亡。一、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3、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知道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4、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结合课文图片、地图,并利用一些影视剧的片段,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走上战略反攻的史实。并设置一系列问题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了解中共中央“诱敌深入”的战略和战术,感悟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运筹帷幄的伟人风范。分析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地位,使学生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并学习人民解放军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北师大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与电影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以新旧照片的对比、中外男装的对比、古今旗袍的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 放映老电影片断,加深学生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扩展,逐步认识上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培养学生勇于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查找有关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服饰变化的资料。 收集自己以及家庭的新旧照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介绍。 准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旗袍,由学生练习表演。 导入: 使用自制课件为学生展示百年中国的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在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照相:大家分小组将自己准备的新旧照片对比,介绍。请每组的代表展示有代表性的自己或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本就照相的时间、相片中的人物、当时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不同。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照相术的传入及其艰难的推广历程,体会新旧势力之间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差异及斗争。 电影: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电影及影星引起学生共鸣,导入电影的传入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和教师准备的材料结合,为学生进行演示,了解电影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反映旧电影的片段,使学生加强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那么照相和电影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师)保存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美好的记忆,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资料,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二、服饰的变化: 展示学生课前临摹、搜集的清代服饰,由学生观察、议论有哪些款式、特点。 (生)观察、讨论、发表意见,进行归类。 那么同一时期外国的服饰是什么样呢?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2.8《辛亥革命》教案 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二、知识构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教案 北师大版

八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标要求: ?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道近代史上的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的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够列举出几次侵略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3、知道近代以来沙俄侵占我国西北东北领土的情况 4、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5、知道魏源和《海国图志》 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难点:本单元知识点多,要点比较散,学生掌握有难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背诵知识点(见资料) 二、提问学生部分内容 三、帮助学生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 四、强调 1、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左宗棠收复新疆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邓世昌黄海海战英勇杀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2、关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强调:(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背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册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程标准〗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挖掘本地乡土历史资料,将“青岛的总督府、教堂”等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通过由学生主讲、编“顺口溜”、表演“山东快书”、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任务,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当中搜集有关

义和团的资料;搜集有关青岛德占时期的资料。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根据初二学生好奇心强,但兴趣不稳定、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又需借助感性材料支持等特点,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讨论交流、编演山东快书、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板书设计〗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暴行 ↓ 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先看一段资料片――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资料。 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由此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发散思维,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是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为此而自豪。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耻辱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这种耻辱的历史在延续,而中国人民的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课件展示:图表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签订条约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历次抗争的史料图片。(教师边播放边讲解,并配以音乐,烘托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国民革命》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国 民革命》教案 的第二课时。本课内容讲述的是1924--1927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革命浪潮,矛头直指北洋军阀。国民革命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是失败的,但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的统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民革命也是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斗争,年幼的共产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课本选取了国民革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件大事,即国共首次合作与北伐战争,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场景。最后一目“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反映的是蒋介石在屠杀人民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权,标志着大革命的失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住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它与旧式军校相比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记住北伐战争的三个对象、两次战役、一支铁军及战略方针。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形势图、人物肖像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让学生形象、生动、立体地感受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的创建与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国民革命歌》并结合课本本课的导入部分介绍《国民革命歌》,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一)国共首次合作 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结合国民党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共产党工人运动的低潮,指出在革命力量比较弱小的时候,面对共同的敌人,只有联合才是出路,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打倒列强、除军阀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内容:讨论通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国民党总章》;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2.黄埔军校的创建 出示黄埔军校图片和视频设疑: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和强调。 提问军校建立的相关史实,并出示图片、数据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 全称: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北师大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某某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某某义、武昌起义等历史事实。 2.通过对比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某某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2.学习孙某某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吗,将鼓励我们完成民族大业。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 2. 讲述法 3. 分析法 4.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同时也预示这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满清王朝确实腐朽不堪,古老的中国要想获得新生,必须来一场新的革命,那么,到底当时的中国,有谁能担当起如此大任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新的课程。 授课: 一.孙某某创建革命党(板书) 1.孙某某创建兴中会(板书) (1).教师讲述:孙某某,生于1866年11月12日,卒于1925年3月12日。某某香山人(今某某人)翠亨村人,他的父亲孙达成,年轻时在澳门当鞋匠,后归家务农,哥哥孙眉,1871年到檀香山当雇工,后经营畜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华侨资本家。1886年入某某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后认识到医人不如医国,1894年,孙某某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X,遭到拒绝。孙某某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国。从此他踏上了革命之路进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2).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根据提示找出孙某某创建革命党的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创立同盟会 (3).教师讲述: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孙某某在兴中会成立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也是孙某某革命活动的开始。兴中会成立后,国内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某某提出应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于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了。 请学生找出同盟会创立的时间、地点、总理,纲领。 (1).教师解释: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建立民国是指建立某某某某国,废除封建君主专制 平均地权是指改革土地制度,解决土地分配不公的现象 然后交待孙某某在《民报》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某某义。 (2).提问:你能找出三某某义分别是从哪条政治纲领阐发而来的吗? 最后指出三某某义是同盟会十六字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两者无实质区别。

202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202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1. 单元一:秦朝的统一 1.1 教学目标 -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 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2 教学内容 1.2.1 秦朝的兴起 - 秦朝的历史背景 - 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2.2 秦始皇统一中国 - 秦始皇的生平及统一之路 -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措施 1.2.3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秦朝的法律制度和文字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秦朝的修筑长城及对中国边防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 - 授课讲解 - 组织小组讨论 - 视听材料辅助教学 2.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1 教学目标 - 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 掌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和土地制度。- 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特点。 2.2 教学内容 2.2.1 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念 - 封建社会的形成原因 -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 2.2.2 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

- 土地制度及农业经济 2.2.3 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思想特点 - 世族文化和礼教思想 -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3 教学方法 - 授课讲解 - 小组合作研究 - 视听材料辅助教学 3. 单元三:唐朝的繁盛 3.1 教学目标 - 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掌握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 理解唐朝对世界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 3.2.1 唐朝始建和繁盛的原因

- 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 唐朝的繁盛及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3.2.2 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 唐朝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 -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社会等级 3.2.3 唐朝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 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唐朝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3.3 教学方法 - 授课讲解 - 小组合作研究 - 视听材料辅助教学 4. 单元四:宋朝的兴盛 4.1 教学目标 - 了解宋朝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江苏省句容市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天国痛击洋枪队、左 宗棠收复新疆等。Array提升要求:从“劫难”、“抗争”两条线索来分析得出什么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1.圆明园在战争中被联军烧毁。 2.近代史上侵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是,割占中国领土 平方千米。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领袖:开始标志:1851年起义 都城:主要战斗:在战役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 4.浩罕国首领入侵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合作探究】 1.为什么圆明园的被毁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2.从何说起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面对“疆独”你的态 度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要求题 【基本要求题】 1. 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是() A.俄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3.1851年洪秀全领导农民在何地发动了起义() A.广西桂平金田村 B.青浦 C.浙江慈溪 D.天京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的是带兵收复新疆的哪一位将领()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5.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的地点是() A.上海青浦 B.江苏南京 C.广西金田 D.浙江慈溪 【提升要求题】 6.阅读下列材料: “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大作家雨果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 ②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 ③这一材料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程标准】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王朝的腐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认识。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和运用成语以及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简易展版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反思启示,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比较表对比分析、分组讨论

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编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导入新课】 师:今年是2011年,那么请同学们想想110年前是哪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生: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师:对,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一条约的签订与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清朝都城的民族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提取有效信息。 多媒体播放视频:八国联军攻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视频和课本 21至22页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3.14《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材内容: 教科书选取了国民革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浦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大革命时代,教科书最后对大革命失败地原因及结果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介绍。 一.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找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并做好上课的准备。注意历史和现实地联系,强调历史地借鉴作用。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提出问题 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师总结指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讲授新课: 1.自主探究,建立知识结构 课件出示预习内容: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的主战场: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江→上海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设计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孟良崮战役的有关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 请老师参考后面的【教学资料】 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 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蒋介石曾 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 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 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 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可以从人心向背、战略战术、解放军英勇善战等方面考虑。 2.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 P120页中间一段小字。 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也是为了诱敌深入。 ②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陕甘宁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1946年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北师大版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2、学情:学生对于科举制以及唐朝时期的衣食住行通过影视作品有简单的了解。利用这些初步的印象,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史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去体会盛唐的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隋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3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情况,体会盛唐时代生机勃发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以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气质。 教学创意: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像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以此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 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像自己作为一个唐人时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

哪几次?结果怎样?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英法俄日;三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然后导入新课: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首先,对于“八国联军”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后,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以义和团运动最具代表性。因此,1900年八国借口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发动了又一次的侵华战争。) 其次,对于“义和团”指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即可。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民间秘密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清末的阶级矛盾)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民族矛盾的激化)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被清政府利用。)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它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可以一时抵抗侵略,但最终要失败;但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原因:侵略军准备充分,在京各国使馆卫兵和传教士积极配合。中国人民的抗击:义和团和清军围困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由于此部分为小字,所以,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为主。但需要学生掌握三方面: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