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案: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

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

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案: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

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 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 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 1. 感知新课 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

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 1.尽:全部用完; 2.窮:到底,到头; 3.層:层次,楼层; 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 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 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 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 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 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 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 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 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学问点一、我会写 寒hán(寒冷、严寒、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迎、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二、我会认 犹yóu(如同、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傲慢、傲骨、高傲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三、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挑tiǎo(挑灯)tiāo(选择) 四、古诗诗意 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曲折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观赏这枫林的风光,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立的菊枝在寒风中依旧显得生气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需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季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测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由于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五、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觉的?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 原文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 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 教案5篇 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熟悉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秋天的田野上,一群鹅自由自在地游玩。它们身上的白毛在碧绿的水面上,显得更加耀眼。鹅们像一个个乐天派,欢快地嬉戏着,还不时发出兴高采烈的歌声。曲美的脖颈展得高高的,似乎要和天空融为一体。一只只红色的鹅掌不停地拍打着清波,激起涟漪,给人以愉悦和自由的感觉。 小时候阅读这首诗,我总是被作者将平凡的鹅的形象描绘得如此活灵活现所打动。这首诗不仅传达了小诗人对简单自由生活向往的情感,也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别离亲,心情万千。 把酒对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描写人们离别情愁的诗歌。原野上的草离离和尚,每 逢岁岁新旧更迭,经历四季的变迁。大草原上的野火虽然能烧尽一切,但春风在过去的草地上吹起,又给它们新生命。离别亲人,让人心情 悲伤千万种。在孤寂的夜晚,人拿起美酒对着明亮的月光独自品味寂寞。月亮并不真正能饮,但它默默地陪伴,而影子则成了无声的旁观者。当人醒来时,与霓虹后有笑声相伴舞动,但在醉酒之后,大家各 自离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永远相伴,无法分散的心情, 希望他们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相聚于东方美好的天空。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述四时的变迁,让人们从中 体悟到离合悲欢的哲理。诗人用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整 首诗显得朗朗上口。读这首诗,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思考与感叹。 登鹳雀楼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和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更加勾起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单元金秋时节 本单元的内容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有描写秋景的,有描写秋天的声音的,有描写秋雨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并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二是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在仿写练习时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发。

4 古诗三首

描写的季节。(难点) 山行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 课《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及教课方案 17 课《古诗三首》课文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原文 【唐】李白 天门中止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适宜。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川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 课《古诗三首》教课方案: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 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表达的境界以及诗人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课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粗心。 教课难点: 领会古诗表达的境界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课时间: 1课时 教课过程: 一、赏析图片,揭露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 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 谁来谈谈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以后有什么感觉?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以后的感觉,好多年前, 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想,于是写 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边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应读。 4.教师出示节奏区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 课件出示 )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诵,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 2.指名反应:哪些字、词没法理解?( 天门:天门山。中止:从中间切断。至此回:到这里盘旋。出:耸出来。孤帆:单唯一只船。帆:船上的帆船,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指引学生图文联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说,再指导全诗一同说一说。) 诗文解说:浩大东流的长江打破天门山奔跑而去。碧绿的江水到 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 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领会心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应:脑海中出现了如何的画面? ( 一句诗,一幅画 )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吞河山。 4.指导学生读出宏伟澎湃的气概。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 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 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思考,后交流。)(教师)因为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XXX齐名,称“XXX”。XXX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XXX为“XXX”,称XXX 为“XXX”。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XXX: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 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 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7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古诗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 (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 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提示学生在自读古诗时,也要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5.指名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中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2023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单元导读 【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增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语文要素指向明确,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注意激发学生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1.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3.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摘抄课文国自己喜欢的句子。 4.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 阅读: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三首》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默写《山行》。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 能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秋天的活力。 表达:1.能与同学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形容四季的词语。 3.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4.能在读懂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5.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并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4 古诗三首 【课前解析】 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