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研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研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研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研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研

摘 要:在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模式是复合型人才与外向型人才的有机组合,并论述了民办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的可行性与内容以及运作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管理类专业;培育模式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由数量和规模转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方针,民办高校应牢固树立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的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求持续发展。对于民办商管类及综合类中的管理类专业来说,如何全面提高其教育质量,应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质量体系模式。这个模式应包括:一是专业办学的市场定位。对此,教育部已将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二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结构体系。对此应以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要求构建。三是要建立一套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

一、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市场研究

从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来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民办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最终是由市场需求和内部条件决定的,最终结果是要接受市场检验的。

关于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众多学校与相关部门作了调查研究,如邹应书、时锦雯曾以广西广播电视大 学 2002届金融学、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七个专业2039名学生中的在职学生所在539个单位,进行了随机抽样和目的抽样问卷调查与分析,回收有效问卷370份,其中企业需求人才类型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调查表明,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单位欢迎的一种社会人才,其次为创新型,再次分别为技术型、应用型、智能型。以上五种类型的社会人才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人才。此项结果也表明,当前的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深厚”转换为“宽阔”,亦即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所欢迎。

另外,笔者也对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广东培正学院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作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到该院招聘的单位涉及银行保险、酒店旅游、仓储运输、制

姜宝钧,高卫平

中图分类号:G648.7;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Ο-1210-(2006)辑刊-00028-05

作者简介:姜宝钧(1942-),男,吉林长春人,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教育学;

高卫平(1958-),女,山西代县人,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系讲师,管理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工程

造业、邮电通讯、贸易、咨询培训等行业,在可统计人数的招聘岗位集中于营销、业务(柜台、公关、推广等),办公文员等(见图2)。招聘中要求的学生的专业一般有市场营销、计算机、电子商务、中英文秘、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金融、会计等,有近70%的单位不要求学生的所学专业,只是行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在招聘时,要求相应的专业水平,如软件工程师要求必须熟悉编程语言与软件,财务会计要求有会计证书,外贸人员要求有报关资格证书等。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主要集中于英文应用、计算机操作、表达沟通能力及专业技能应用上(见图3)。

以上统计的样本数不足以满足数理统计学的要求,所得到的样本资料不能反映社会对我院学生需求的全部,但从中可以反映社会对该院毕业生需求的一种轮廓。

图2 对广东培正学院招聘岗位情况

图3 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技能需求情况

(二)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顺应市场竞争与需求趋势的理性选择,且许多民办高校的内部环境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1.社会环境分析。经济全球化使经济竞争扩展至全球,互联网的贯通更使信息全球化,经济竞争已不局限于国内狭小的市场范围,其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外向型企业将成为经济形式的主流。企业的产品如何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需要、如何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习惯与要求,成为企业优先考虑的课题。与之相适应,外向型人才所具备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在其中作用的发挥就突显出来。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可能是面向全球招聘的,一个国家的人才可能会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工作,正所谓“就业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创造出的就业机会,使得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所以,从多个方面均可得出这样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蕴涵着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的全新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就业结构必将变化频繁,新的产业将不断出现,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就业者的专业结构不完整,一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就业者就会变得不适应。如WTO的游戏规则,更有利于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扩散,因此有些工作岗位将应运而生,有些工作岗位将消失,工作组织也将发生变化。竞争的压力和劳动分工的变化,要求公司采用灵活的工作组织结构,也就是说,赋予工人,尤其是基层工人更大的责任。他们应具有高水平的技能,并且是多面手。复合型人才应运而生。

2.内部条件分析。根据教育部在其网页WTO人才市场专辑中发布的信息,入世后,我国的金融、保险、电信、商业、旅游、外贸、卫生、出版等行业,将加大吸引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9种人才将是今后市场争夺的对象:信息业人才与信息咨询员,文秘专业和精通谈判的人才,精通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通晓国内外法律和会计规则的律师与注册会计师,物业管理人员,心理医生,金融和保险业从业人员,教育工作者,导游人员。而大部分民办商管类学校均设置了与这些人才相适应的专业,这说明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对于一般的商管类高校来说,其所设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而应用科学的内容与边界是模糊的,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其作用与发展是互动的。所以,民办高校的类别性质及所设专业性质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来说,是具有极大优势的。

另外,有许多民办高校如广东培正学院等本身实施外向型办学的理念,招聘大量外教任课,创造条件使校内中外教职工及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制度性地选派教职工到国外大学作访问学者,进行知识更新与深造;加之民办高校灵活的用人机制与教学管理机制等等,这些无疑为培养外向型人才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

二、民办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对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具体讲就是解决生产、营销、建设、管理或服务等一线问题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书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治与组织的能力。所以,其素质要求是:一是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二是能与各种类型的人进行沟通并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这样的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的组合。

(一)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复合型人才,也称作为“T”型人才。即具备“一专多能”知识结构的人才。界定“一专”与“多能”的内容与范围,有利于学生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一专”,即所设置专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志,所谓的专业要求,是体现在某个行业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与资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专业直接有关的认知知识,对于一般文科类高校来说,主要是程序型知识和陈述性的知识;二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指能将所学到的认知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方案、工作程序、规范、规划等并能组织实施的能力。在民办高校,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以培养实际从业的能力和资格。

从学习理论角度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涉及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的学习,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这五种学习涉及分属于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 和“为什么” 的问题,是教学中以语言文字传递的内容;后者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 和“怎么办得更好” 的问题,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在本质上,由概念和规则构成。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为智慧技能;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是为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也是按某种规则办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内容正是民办高校教学体系的结构内容。

“多能” 是指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向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扩展。这种多能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有机组合,即这些多能知识与专业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互动的,而相关知识可

以辅助专业知识的更加有效的发挥,不是与专业知识争夺诸如时间与精力等资源的制约关系。

“多能”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机制作保障。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学习广东培正学院的“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这种体系使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的范围内能够自主选课,一方面体现了人文管理的内涵,另一方面这种体系下丰富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实施“多能”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在追求“多能”的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知识间的相关性。如一般院校的外语专业、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营销专业等专业的相关性较其专业要强,而物流、物业、金融等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要低。复合型人才的“多能”,还应强调普通知识和常识性知识的掌握及发挥个人特长的因素的效能。在分析专业相关性的基础上,找出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依次设计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类型,以便在学生选课时能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选课时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为学生确定其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参考。

民办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实施学历证书和辅修证书并重的原则,宣传辅修证书的必要性和意义,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多选课程,多拿辅修证书。

(二) 外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

何为“外向型”人才,厦门南洋学院鲁加升院长认为:“所谓外向型就是要求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要会外语、懂外事、懂外贸、懂外交礼仪、知晓国际形势”。这是一个最普遍、最直观且最现实的说法。因为当今世界正走向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成员,培养的外向型人才须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这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人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民办院校培养外向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外向型人才的含义。不能简单地认为说会外语、搞外贸、与外国人直接接触的人就是外向型的人才,也不能说学习了“三资企业管理”、“跨国公司管理”、“对外贸易”等课程的学生就是外向型人才。所谓外向型人才是一种素质,不但体现在知识上,还应体现在能力上。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培养的外向型人才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要注入外向型的思维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求外向型人才要有开放的现代观念,有宽

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国际化意识。对任何事物,一是要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二是要以多维的角度审视;三是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四是以系统的方法分析;五是以换位的角色思考。即看问题要从整体的角度、从系统的观念出发,把组成问题的各因素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位置进行思考。这样就需要培养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种竞争力。

第二,要构造外向型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表现最充分、最直接的要数参与国际事务所要求的基本的、相关的知识了。这些知识包括:了解国际环境与形势,掌握与外国人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如语言、习惯、技巧等等,熟悉国际事务的程序、规则、惯例及各种标准等;此外,还要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专业技术和方法,领略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国际动态等。对于教学组织来说,应做到:语言教学外向化,尽量多设置双语教学的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外向化,根据市场需求与国际惯例、标准等设置专业与课程;任课教师的国籍多样化,聘用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授课内容外向化,要求任课教师传授国际最新的专业知识等。

第三,要培养外向型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能力即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当今的分工合作的时代,合作与协作的能力排到了首位,协作或合作能力也是复合能力的一个内容。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首先要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强烈意识,即会工作,又会协调各方面关系,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当然,处理人际关系及实现有效沟通涉及许多知识与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的。学校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及提供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民办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实施民办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构建一个教学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能够培养出有一技之长、广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技巧、能适应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人才。这个机制应由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计划、师资培养与教学管理等要素组成。

(一) 更新教学理念

鉴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基础及市场高等人才基层化的现实与趋势,其教学的理念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此原则不但适用于高职高专类的民办高校,民办本科类院校也不能例外。在此原则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在生产、市场活动、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方向,还要有相当的弹性,以便于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主选课的空间,使学生能根据市场需求,在学校相关的指导下,确定各自的知识结构及职业发展方向。要以应用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课程的内容及相关教学环节,由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在此,应特别强调加强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训练学生操作能力的基本硬件设施,它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条件支撑,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基本保证。具体实施可采取学校型,或企业型,或校企合作型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要注重教学与企业合作,与社区合作,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另外,也可以尝试 “仿真教学”、“虚拟实验” 、“项目教学”、“模拟公司”、“顶岗实习”方法等等。

(三)强化教学管理

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学有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但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还要有相应的体制来保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行学校主管,企业参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制,这个体制应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规范性及多样化等。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民办高校的教师一般都是经过严格筛选进入学校的,可以说,这些教师都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职业素质。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回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民办院校发展的要求。

师资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培训的机制来保障。现在,民办高校一般对年轻教师有培训的计划并提供诸如研究生班之类的条件加以培训,但对其他教师几乎没有较普遍的计划与措施,这与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要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和外向型能力,首先要有复合型与外向型的老师。所以,民办高校要建立师资培训的机制,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兼职,从中

获取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如参加相应的培训班、到兄弟院校听讲座,参加学术交流会等,使教师能有更多机会获取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了解其发展趋向。

以上诸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教学理念为驱动层面;课程设置与内容计划为受动层面;而教学管理与师资培训则属于保障层面。在一定的教学机制的统筹下,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与作用,是成功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责任编辑:宋晓辉 责任校对:黄 玫)

[参考文献]

[1] 欧阳河.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型教学体系[J].职业技术教 育.2003(2).

[2] 高就业率决定了一切——记获得“中国十佳民办大学”称 号的厦门南洋学院[N]. 厦门日报,2005-06-18.[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走向[J].技术与职业教 育资讯,2004,44(5).

[4] 教育部.WTO与人才专辑[J/OL].教育部网http://www. 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81.htm.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广东培正学院争取建成以英语基础教育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教育为特色的,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和工学为一体的民办高等院校。到2005年,在校生规模计划达到10000人,其中,本科生700人、专科生9300人;到2010年,完成由专科到本科的提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达到12000人,同时开展研究生教育;2010-2020年,增强本科教育办学实力,确立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达到15000人。

办学宗旨: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高等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发展目标和办学宗旨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Management-Related Majors at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iang Baojun, Gao Weip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rket research on talents demand, the article raises that the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management-related majors at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b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export affair related one. It also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contents and operational safeguard mechanism of such a model.

Keyword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Management-Related Majors;Cultivation Model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如何建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各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为此,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队伍等建议,旨在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建立提供借鉴。 标签: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0006117.html,ki.1672-3198.2017.03.048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许多大学开始定位应用大学独立学院,但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科学有效的国内大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照搬母体大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课为主,教学生很多理论知识,这也使得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部分独立学院又对于“应用型”人才概念理解存在偏误,将应用型人才片面的理解为技术型人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能,忽理论”,误把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谋取社会利益的人才,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将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个人、集体、企业创造效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难等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用在高校人才培养,探索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國有一定的参考。 1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1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技大学(FH)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德国联邦会议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通过了《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应用科技大学(FH)在高等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在法律上享受大学应有的各项权利。FH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倡“应用技术大学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更加接近顾客”。因此,FH主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FH为了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所有学生必须有超过6个月前公司实习经验才能入学,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有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2-4学期为基础的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和基础理论。在基础课程结束时,会有一个期中考试,只有通过期中考试,学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阶段的学习。专业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此外有2学期被专门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组织、安排等均由企业来负责。第一学期实习安排在第三或第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技能和能力,并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第二学期实习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要求学生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春理工大学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观念、新举措迎接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学校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就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而言,即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大致相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建校历史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具体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状态。同一学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从自身特点与特色出发,进行多元化建设与改革,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确定不同的基本要求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国际化的需求;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目标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科技与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甚至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总体原则、制定思路1.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 据培养目标不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既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又有同一个专业培养多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总体目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在部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总体原则。(1)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2)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五个有机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3)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处理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讨型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海外学习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历。(4)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 [摘要]文章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7项制定原则,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对保障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多元化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琼(1981-),女,吉林辽源人,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9-02 探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杨琼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本文在阐述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计的视角,进行了国际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变革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措施较多,对处于中间地位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这些“中间型高校”提出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口号,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成效似乎不大,应用性本科教育究竟怎么搞,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许我们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没有突破将很难有真正的发展。我认为我们首先应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要性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并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心:只要我们抓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极好机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入手,进行一些有突破意义的尝试,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突破性发展,必将会给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带来一个新的面貌。谁尽早抓住这个机遇,谁就有早发展的机会。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失败,所做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但是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在认识方面,我认为要做到几个“跳出”:一是要跳出本校的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新的理念,如果只是停留在自己学校的经验层面,可能还会继续在原地徘徊;二是要跳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体,从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三是要跳出整个教育的系统,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四是要跳出中国本土,借鉴国外同类高等学校的经验。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 实际上应用性本科教育在国外很早就有,只不过没有这么称呼。在发达国家,应用性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是单从规模发展的角度,而是从规模和文化两个不同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随着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转移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是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大学,接着是工程技术课程进入大学,然后是职业性课程进入大学。课程的变化是高等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

第34卷增刊2008年12月 光学技术 OPTICAL TECHN IQU E Vol.34Suppl.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221582(2008)S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Ξ 萧泽新,黄美发,陈宁,莫秋云,刘惠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据调研,社会急需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回归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启迪出了培养规格,加上对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催生了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 training style and the style operation practice XI AO Ze2xin,H UANG Mei2fa,CHE N Ning,MO Qiu2yun,LI U Hui2juan (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alents of optomechatronic are keen needed in our society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Returning of engineering”and“Universal Engineering”education concepts,talents culturing specification is enlightened,inno2 vational culturing style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s is catalyzed also because of the deeper cognition to the talents culturing objectivity.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lturing sty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culturing plan.The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proved relatively successful with more than two years practice.This article is a summing2up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fruits. K ey w ords:optomechatronic;comprehensive talent;training style;operation mechanism 1 社会呼唤高校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光学、机械、微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将对传统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撑、拉动和提升作用。人才需求的情况表明,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问题。 鉴于这一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2001年成立光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起就着手培养光机电一体化硕士研究生,从2003年起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招收“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我们从2006年起探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课题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模式的探索与提炼源于对光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的内涵有较深层次的了解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准工程:大 通才、少精深;强综合,重能力”。具体的内涵是:在“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光、机、电、算”宽厚的“大工程”背景上,淡化机械、电子、光学各专业界限,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适应性强、专业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复合型的“大通才”;而“少精深”是为了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含实践环节)与知识技能体系。主要通过光、机、电、算少量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实践性强的设计类课程进行深入精讲、精练,达到工业应用层面的深度。“大通才+少精深”使之“宽”中有“专”,“广”中有“深”。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大通才”强调工程综合能力;而“少精深”侧重工程专业能力,以增强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3 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 以需求为导向,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走访调研和对贵阳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需求为导向,界定光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具有较广博光机电一体化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具备某一专业领域较为精深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业、研究所、高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 3.2 人才培养模式运作保障体系———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 我校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确定了为泛珠三角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以及西部广大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培养 713 Ξ收稿日期:2008210218 E2m ail:gjd@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0006117.html,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萧泽新(19432),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

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树一帜。针对不同的人才及需求,德国设立了以培养科研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以实际运用技术的应用科技大学等;在教育体制上坚持严进宽出;同时教学模式又是自由灵活的。因此,直至今日,德国高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仍是极具代表性的。 【关键词】人才培养德国高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 一、当前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别 德国高校教育历史悠久,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世纪。19世纪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等学校发展的楷模。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以实施学术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和以实施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的工业大学,以及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主的应用科技大学和少量的职业学院等。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才也是各不相同的,详见图1。 (一)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指传统的多学科大学和工业大学,通常设置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医学、农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性学科的不同专业或专业组合,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学术型大学。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科学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强调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使其毕业生一般都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以下简称为FH)是旨在培养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学,是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FH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据统计,FH高校占据德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当今社会中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2/3的工程师及近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是由FH 培养的。应用科技大学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则得益于它独特的培养模式: (1)按模块设置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始终遵循应用性,适用性,行业性原则。它主要根据专业相关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技能为基础设计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 (2)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德国FH的应用型也同样体现在对教师素质的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标签: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间的交流和交往日趋紧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仅具有单一的外语技能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时代需要复合应用型的外语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复合型和综合性的技术(包括理论和技术。有技术或操作技术方面的经验,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结合生产和社会实践,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个精通外语和外语等专业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 在专业知识方面,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做到英语的合理运用,主要包括在翻译、教学和管理研究方面工作的学科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口语表达不流利,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外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高等院校外语教师一般只注重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不太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外語专业学生一般只完成外语专业课程,很少学习其他学科,外语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进行普通日常交流的水平,很难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ABC 模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ABC模式 黄鹂1 沈显生2 (1.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230031;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把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分为ABC三个类型。在先进而灵活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支撑下,师生间通过实行双向选择,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的多元化人才和精英人才。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Cultivation of All-Around Talented People and ABC Approaches to Teaching Basic Courses HUANG Li, SHEN Xian-sheng (1.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1; 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urs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approaches, A, B or C,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ers’methodolog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students’ majors, learning methods and abilities. A flexibl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make it possibl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a free 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able truly targeted teaching and individualized student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will help rai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cultivate more all-around talented peopl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teaching approach; cultivation of talented people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革新,而且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1]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在大学低年级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这些基础课程对于夯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学好专业课程,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奠基或铺衬作用,这种作用往往随着人才的成长过程日渐凸显出来。凡是在学术上或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往往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质量工程,其中就包括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许多学校都办起了各类实验班、英才班。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目标。[2]如何才能抓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需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 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工作两大主体的特点,在教师和学生双边都实行带有个性化特色的不同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即称之为基础课程教学ABC模式。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的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word版本

常温液奶事业本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签发人: 审核人: 起草人:高峰 起草时间:2008年4月13日

目录 一、背景 二、人员的选拔阶段 三、人员提升阶段 四、实践考核阶段 五、管理办法

第一部分:背景 中国企业正进入新的战略转型和系统变革时期,产业信息飞速发展的不断升级的特殊阶段,企业从粗放式资源投入、人海战术到集约化、精细化、精益化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也从单一追求成长规模转向规模与效益并重,公司在发展到稳定增长阶段之后,对公司发展战略与运作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明晰后,发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已经远远高于员工的能力,目前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在新形式的激烈人力资源竞争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企业前进的核心能动因素。为此,在本部总经理的倡导下,产生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现有管理人员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改变目前中高级管理人员短缺人才外聘的培养方式,本次通过内部选拔培养体系提升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内部管理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为突破公司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同时也丰富和拓展生产或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应首先考虑从后台的生产、物流、供应等系统的技术和营销人员中挑选出适合的管理人才,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进行职位的轮换和技能的培养,以更好的贯彻公司经营战略和储备优秀的管理人才。

第二部分生产、物流人员转型的培养 一、人员的选拔阶段: 一)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条件 1、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 2、在蒙牛集团工作三年以上; 3、高度认同蒙牛企业文化; 4、上一年度工作绩效优秀,在本单位同业务系统排名前三; 5、品德高尚,从业经历中无不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等; 6、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管理经历,专业知识技能突出,高层领导评价较高。 二)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胜任特征素质能力 1、说服/影响力 2、成就动机市场开拓能力 3、综合分析能力 4、关系建立能力组织意识 5、培养人才责任心 6、客户服务意识专业知识 7、诚实正直8、组织意识 9、信息收集10、市场开拓能力 11、成就动机12、人际洞察力 13、监控指导14、坚韧性和主动性 三)评审小组的构成 本部的评审小组应包括但不限于本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总、人力资源部部长、咨询公司的人力专家。 1、人员的筛选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熟练应用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前言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熟练应用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经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紧张和教育公平等问题。其中,反映在外语专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经济的变革,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为我国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

内容。 二、我国培养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 1、专业设置: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根本,辅助学习经贸、法律、教育、外交、翻译等专业技能学习,以此来弥补当今社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主修英语专业技能的课程,包括、说、读、写;主修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如经贸、法律、时事等选修课程。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和比例结构。 3、实践环节:英语交流,评价和定位口语强化训练的 标准和方式;专业实习内容与时间,实习结果评定等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切实加强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 4、教学环节:围绕学生中心,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专业性和实用性出发教学;教学方式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 5、教学管理:师支队伍以考试方式进行录入,大力培 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融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请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学。相关专业知识,我们采用联合办学方式,这样可能有效利用相关学附高专业的资源,来伪装我们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加强院、系两级督导,狠抓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我国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育课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浅谈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中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1世纪高等法律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还将致力于培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治国人才。社会客观形势的发展,对法律人才的素质及其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高等法律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作重新的审视和相应的调整。 一、我国法律教育现状及时代要求 我国法律教育,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可谓命运多蹇,暴起暴落。跨入20世纪后,中国法律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80年代,为解决当时法律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国家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兴办法律教育,从而带来了我国法律教育的复兴,也初步满足了当时国家法制建设的人才需求。但是这种急速发展,却使法律教育体系中从中专、专业证书、专科、本科、双学位、到研究生课程班、研究生班、硕士、最后到博士,一应俱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层次之多世界罕见。这视必导致我国法律人才类型的混乱。90年代末,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律教育体系已调整为专科、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博士。然而,除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专业学术方向,教育模式有自己的特色外,目前,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也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农医类院校,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大同小异,特别是教学内容均以民法、刑法、宪法、法理等法学专业课程为核心,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实质是定位在为一般的法律职业部门培养法律人才,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法律职业部门。笔者认为,未来社会对法律人才更多的需求在于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这就使法律人才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即有学术型法律人才;应用型法律人才包括实践型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以及艺术类大学。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从事技术科学研究的人才,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专业型实践型人才,并且开展应用型科研和技术转换工作。我们本次在德国期间访问的博尔特应用科技大学即属于后者。接待我们的是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部主任伯尔希特博士。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正式成立时间是1971年,其前身可以追述到十九世纪初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建立了大量的职业技术学校,这些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发展合并成了德国25所应用型大学。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现设76个专业,其中90%是工科,剩余的都是理科。德国推崇工程师文化,所以这些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拥有同样的学术地位。 图1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90人,其中25人是来自企业界的中层技术管理者,每位获得终身教授职称的老师都需要

至少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学校鼓励教授在企业兼职或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企业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归企业和教授所有,但一般会提取20%作为学校的收益。目前,这些在职教授一般都有自己的公司,通过这些兼职的老师,学校与企业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很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岗位问题;企业方面则可以推广自己的品牌,并提前挑选和培养优秀人才。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整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师队伍、招生要求等都紧密结合勃兰登堡州和柏林的工业界具体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项目经验,可以直接从事相关企业的一线工作;同时,大学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可以迅速在周边企业进行产业转化。 在学生职业培训方面,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更多地从企业出发,主动接受对其以后工作有帮助的知识,以便更快的融入企业。员工上岗前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30%的精力在学校,70%在企业。 在教学条件方面,学校紧密围绕专业设置,从传统的技能基础到前瞻性的高科技均配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而非偏重记忆、被动接受的教育方法;课程安排强调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招生方面,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有学生1.3万,世界学生的比例占5%。本科与硕士比例大约2:1,本科加硕士的时间共5年(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