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专题练习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回答2题。

1.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

的方式是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2.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回答3题。

3.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B.生活习惯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4.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此回答3题。

6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消耗加大②城市人口剧增③水域面积扩大④市郊农业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B.扩大湿地面积C.开发旅游景点D.提供优质水源

8.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②风暴潮频发③长江径流量加大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 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 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 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11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读下图回答2题。

12.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

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3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甲 B.乙 C.丙 D.丁

14近几十年来,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低于16亿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2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16、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伊利”“蒙牛”品牌家喻户晓。据此完成2题。

17.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①水分条件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将放养改为圈养②建设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载畜能力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也是市政府的实事项目,2004年上海市新增绿地面积在1 000公顷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3%。据此回答2题。

19.城市绿地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为()

A.调节气候

B.消烟除尘

C.美化环境

D.涵养水源

20.破墙透绿的环境功能为()

A.净化空气

B.消烟除尘

C.美化环

境 D.增加湿度

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稻草、芦苇、麦秸等材料,

在宁夏中卫沙坡头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挡风

墙,植树造林,建造一条宽500—600米,长16千米的带状

沙障(如下图),据此完成3题。

21图中的铁路为()

A.包兰铁路

B.京包铁路

C.兰新铁路

D.兰青铁路

22直接侵袭铁路的沙漠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

B.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C.毛乌素沙漠

D.腾格里沙漠

23.图示地区()

A.常年盛行东北风

B.是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段

C.沙丘海

拔多在100—200米 D.图中铁路货运以运输煤炭为主

读“我国西部同心与隆德两县城之间地形剖面图和降水量

气温示意图”,完成2题。

24.导致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距离

C.海拔高度

D.夏季风

25.关于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心土地荒漠化严重

B.同心属温带季风气候

C.本地区种植业可能发达

D.本地位于内流区域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2题。

26.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是()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量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27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

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

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不能实施把生态优

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读下图,完成3题。

28.a地区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因地

制宜治沙的成功典型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引地下水,促使

植物生长,固定沙漠C.沙障固沙成本低、费工小,应大规模

推广D.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29.c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

①修筑公路②过度樵采③过度放牧④过度开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d地区农业应走的道路是()

A.商品农业

B.粗放农业

C.生态农业

D.淡水养

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

31.该森林带是()

A.常绿阔叶林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32.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读“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地带分布图”,完成2题。

33.图中原过渡地带与可能变动带的关系可以说明()

A.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

转变

C.畜牧用地

向农业用地

转变 D.原林

业用地向农

业用地转变

34.下列四项

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2006年春,首尔、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B.2000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淮地区的洪涝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地貌图”,读图完成2题。

35关于西北某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地貌类型是黄土丘陵 B.该地盛行东北风

C.这种地貌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危害是沙漠化

D.治理的措施是引水灌溉

36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下列不是荒漠化“前兆”的是 A.地表反射率增加 B.主要动物物种丧失

C.土壤紧实度下降

D.植被覆盖度下降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完成2题。

37甲图所示地区的自然景观呈明显的

A.从沿海向内陆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38某生态学家在该地区进行生态调查,发现P 点及其周边植被景观分布如乙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降水由P 点向四周增多 B.地下水位由P 点向四周降低 C.过度灌溉 D.过度放牧

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完成2题。

A.相同的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径流量是非林地的20%

B.当降雨量增加约86%的时候,人工林地径流量增加3倍

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线性函数关系

D.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大小具有相关性 40.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是

A.相同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

B.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

C.降雨量增加1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1倍

D.降雨量增加1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1倍以上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分析完成2题。 41.该地剩余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A.甘蔗 B.甜菜 C.玉米 D.水稻

42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是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3“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基本要义是

A.完全不排放废弃物

B.控制粮食生产的规模

C.减少生产,以降低污染物排放

D.适量消费,最少废弃

44.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45.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1——30CCAAC ADCAB BBDB(AB) (BC)ADAC ADDDA BBADC

31DBCBC CBDDB CADAA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1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A. 产生药材,调蓄洪水 B. 产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

4. 保护若尔盖湿地的措施是( ) A.挖沟排水,疏开沼泽 B.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封闭管理 C.修建水库,发展水电 D. 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6.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城镇用水②开发水能资源③蓄水灌溉农田④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0.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荒漠化。据此完成11-12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得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界资源得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得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全球经济得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得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得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得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得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得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得:“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得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就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得保护,一个好得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得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得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制约因素。 5、臭氧层得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得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得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加重;其次就是资源得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与索取,超过了自然得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第三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得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得增长、物质财富得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得协调与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得漫长历史可以瞧出,人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得相互联系。正就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得生存与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得危机。环境问题得本质就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得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得增长,追求生活水平得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

(整理)高中地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现状:森林覆盖率低(18.21%),人均占有量少 (0.13公顷)(9.47立方米)所以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世界其它国家森林覆盖率情况: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8%,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较丰富,华北、西北较少 台湾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新疆、青海不足1%。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原始森林锐减,森林总体质量下降 目前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前者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兼有阔叶树种,属于密林地,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树种特别丰富。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热带经济林、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林。并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 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 1、下图中A地位于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 (2)为了保证“陕西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与果农们摸索了果、畜、沼、窖、草“五配套苹果园”生态生产模式,请补画箭头完善该生产模式,并说明该生产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果品的原因。 (3)渭北黄土高原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什么? 解析:第(1)题,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可从气候、土壤、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沼渣、沼液是果树、三叶草、青草的肥料,三叶草、青草作为养猪的饲料,畜肥作为

生产沼气的原料,水窖为农户、果树和三叶草种植提供水源,据此完善该生态农业模式。再结合生态农业的优势、沼气的作用来说明该生产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果品的原因。第(3)题,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可借鉴森林的作用来回答。 答案:(1)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较高,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土壤中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含量高;远离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清洁,污染小。 (2)画图略。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将其施入果园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沼液由于含有大量的养分和抗生素,对病虫害有防治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无公害、无污染。 (3)大面积的果树和植被能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旱灾的作用,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湖,因盛产湟鱼和湖中岛栖息着各种水鸟而闻名于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有108条入湖河流,目前锐减至不足10条,环境恶化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在2004年将湟鱼列为濒危物种。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专题练习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回答2题。 1.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 的方式是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2.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回答3题。 3.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B.生活习惯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4.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此回答3题。 6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消耗加大②城市人口剧增③水域面积扩大④市郊农业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B.扩大湿地面积C.开发旅游景点D.提供优质水源 8.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②风暴潮频发③长江径流量加大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 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 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 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11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读下图回答2题。 12.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 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生态环境问题

2019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生态环境问题 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 赤潮问题:发生赤潮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 危害人体健康 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

结构的变化。 ⑸ 酸雨带来的影响: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⑹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 地表植被稀少;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⑻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开采;② 过度放牧;③ 过度开垦;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