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简答、论述

心理学简答、论述

心理学简答、论述
心理学简答、论述

简答题

第一章

1.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P13—18

个体的心理之所以具有复杂性是因为:

(1)个体心理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人的心理系统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具体分析。从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状态和心理特征。从知觉性的维度来看,可以把个体的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现象的层次性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例如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新生儿先产生感觉,然后出现知觉,这之后再出现思维活动。

(2)个体心理对物质载体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载体。首先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其次,人的心理离不开环境刺激,无论简单或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源泉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有关环境刺激。例如脑海中妖魔的形象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材料。

(3)个体心理具有能动性。心理现象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现象,它对个体具有的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性。2.个体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8—19

(1)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个体的心理对其行为的支配和调节往往是很复杂的,比如微笑这种行为,可以表示对某人的好感,也可以表示嘲笑等。

(2)心理对环境具有选择和构建作用。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具有选择性。同样的环境人们的感受往往不同。个体还会以自己的方式来选择构建喜欢的环境,从而积极作用于客观环境。

(3)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个体的心理、意识又能对脑的活动起反作用。

3、心理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P5~6

心理学研究是为了揭示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

①、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意象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事实。如对大学生进行自觉控制力研究就要其质和量的特点

②、心理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规律。如艾宾浩斯记忆规律

③、心理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如对进食动机研究中要对有关饥、饱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④、心理研究的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

4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P21~2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四个步骤组成。具体为:建立假设,通过假设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作出研究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实验。

搜集资料,以便根据事实资料来验证假设。

分析资料,借助传统方法和理论思维将搜集的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类,使之系统化和简约化。

作出结论,对研究初期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使假设更具科学价值。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

1 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涵义是什么?P33~36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等四个基本特征。生物性

①、人格整体性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等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会的组织。

②、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③、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④、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2个体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性格的主要途径有哪些?P53

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性格主要途径有: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追求是性格自我修养的航标。

(2)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时的事,必须持之以恒。

(3)在困难中磨练自己。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困难,所以一定要努力克服。

3 人格动机差异的教育涵义是什么?P39~41

了解学生人格动机对于教师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如果只从社会要求和客观价值出发,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动机,要想在学生身上获得具体的教育成效是很困难的。教师可以运用价值辨析法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如说服、参观、锻炼、评比、讨论等)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第三章人格的毕生发展

1 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有以下几个:

(1)连续变化中的阶级性。在对人格发展的本质与过程的看法上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是“微型的成人”,人格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数量变化过程,变化是连续的。另一种观念认为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人格发展的实际过程是:连续变化中呈现出阶段性;而每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孕育着后一阶段的新质,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人格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许多人格特质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整合。在定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更替、衔接总是遵循这固定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逾越,这就是发展顺序性。

(3)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首先,不均衡性表现为人格整体特征在人生全过程的发展不是等速的,而是快慢不均的,其次,不均衡性表现为各种人格特质在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到达成熟的时期等方面的不同。

(4)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所有正常的人格发展遵循这大体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各人在具体发展速度、发展中止时间、到达的最高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2、在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P81~85

教师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是中外教育家共有的观念。后来,这种观念就被单纯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的教育观念所代替。时至今日,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倡“全人教育”。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传授与智能的发展,而应给道德教育,情感、意志、价值观、社交能力的培养,适当性别角色的获得,自我概念的完善等以应有的地位。

(2)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顺序。人格整体及其各种特质成分是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性,故人格教育应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现有水平和发展任务,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设计难度适中的课程与作业。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与特定的人际关系的性质,在学校里,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靠学生自己去建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交往态度;二是靠教师在班级有计划地去营造。

(5)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从根本上说,人格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动性日益增强,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采用自我修养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6)加强与家庭教育配合。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学生个人幼年开始与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互相作用过程。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只有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得到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3、儿童友谊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P70~71

儿童友谊的发展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7岁,此时儿童的友谊关系不稳定,作为朋友就是在一起玩,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岁——9岁,为单向帮助阶段。此时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第三阶段6岁——12岁,为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特点。

第四阶段9岁——15岁,为亲密共享阶段。儿童对朋友的理解是:朋友之间应相互共享,友谊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五阶段从12岁开始,儿童友谊向更高阶段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行逐渐加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长儿童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

第四章行为的动机机制

1、强化物与诱因的区别是什么?P105

强化物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而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诱因作为一种刺激物,呈现于个体行为发生之前,旨在激发动机,引起个体当前的定向行为;强化物也是一种刺激物,往往呈现于个体行为发生之后,旨在影响个体后继行为的反应倾向。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动机区分为哪些类型?P94

A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基本社会性动机与高级社会性动机;

B根据动机的意义,可把动机区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C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把动机区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D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把动机区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E根据动机所涉及的活动名称,可把动机区分为学习动机、游戏动机、劳动动机、工作动机、F犯罪动机、自杀动机等。

3、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P102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

①、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

②、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

③、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

④、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

⑤、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青少年理想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P99

青少年理想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概括,从幻想型发展到现实型,从偏于感性的认识到发展到偏于理性或理论的认识。而随着理想朝着理性方向的发展,它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会变得更为稳定,持久而有实际效能。

5、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P117

①、要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

②、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去想,创设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话目标机构的教学机制,能帮账户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助;

③、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要,这可为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第五章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122

①、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选择作用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对个体生理特点的发挥和矫正作用如:运动员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

2、个体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哪些?P125

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

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④、通过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3、自我概念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有哪些?P129

①、行为导向

②、行为动力

③、信息加工

4、为什么说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关键?P146

(1)从心理角度看,一方面,自我教育是自我调节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发展又必然带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推动整个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需要外部教育的启蒙和引导;

(2)从教育学角度看,一切教育效果最终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否让学生将外在教育要求内在,而这又都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状况。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5、根据青少年自我控制的特点,分析为什么说初二的学生最难管教?

自我控制是自我调节的最基本手段。它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操纵。自我控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按某一目标进行;二是为某一目标而抑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两方面的着眼点都在于“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在自我控制中所体现的自我的意识力量主要是自制力,它与非我意识中的意志力是有区别的。意志力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施予的一种向外的意识力量,而自制力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施予的一种向内的意识力量。而初二的学生相对意志力与自制力都较差,所以最难管教。

第六章认知学习

1. 发现学习具有哪些优点?P152

1.有提高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及探知事物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3.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和发现学习,有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技巧与方法,有助于学习者解

决今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能力,提高有效检索信息的能力。

2. 接受学习具有哪些优点?P154

1.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间接知识;

2.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因为便于在记忆中储存和巩固;

3.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了联系,会促进其抽象理解能力的发展。

3. 如何才能保持有意注意?P158

(1)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

(2)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上;

(3)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4)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以便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的对象。

4.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P165

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好的记忆表征,要常运用活动、组织、精细制作和记忆术等方法帮助学生编码信息,使他们进入长时记忆。

(1)活动例如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解释所学内容,布置书面作业等

(2)组织是根据信息内在联系,编排组织材料,便于同学记忆,常规的组织方式有图表和矩阵、等级组织。

(3)精细制作是通过与已有知识形成的联系或增加新的知识来增加信息间联系数量的加工。

(4)记忆术运用想象或文字符号来进行记忆,其实也是精细制作的一种

第七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

1.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上有什么区别?P192~194

解决问题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一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对于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表现了专家与新手的区别。专家是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知识并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而新手则是具有某一领域的必要知识但未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

专家与新手的知识结构特征不同。专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是经过很好组织的,在搜索解决问题途径是能很好的得到使用。专家知识结构中还包括大量的组块和“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专家与新手在解决方式上也不同。在表面上看,专家常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解决问题,他们以更抽象的方式表证问题。专家与新手解题时所云用的策略上的差别也很显著。专家运用的是从己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未知数倒退到己知条件的策略来解题。

2.创作过程的阶段有哪些?P200~201

创造性过程或者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并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意识地致力于创造或问题的解

决。

(2)酝酿阶段:可以借用“背景加工”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一个表面上是在休息或做

别的事,但头脑中关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信息却在无意识状态中得到加工。

(3)豁然开朗阶段:豁然开朗与顿悟相似,指寻找到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4)验证阶段: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解决。

3.思维畅通性的训练方法有哪些?P208~209

思维的畅通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表明思维畅通性大,反之,思维缺乏畅通性。对思维畅通性的训练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用词的畅通性训练。例如,在一定时间内说出可能多的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来,并提供范例进行训练。

(2)联系的畅通性训练。例如,在限定时间内对一个指定的词说尽可能多的意思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并提供范例进行训练。

(3)表达的畅通性训练。例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与语意要求,运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句子来。

(4)观念的畅通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提出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及提出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前三种训练都要运用语言,后一种既可借助语言也可借助动作。

4.思维变通性的训练方法有哪些?P209

答:思维变通性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即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思维的能力。对思维变通性的训练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2)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普通物体如桌子、木块等提出尽可能多的用途来。

(3)遥远联想变通性的训练。例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距离相隔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信息联系。

(4)问题解决变通性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一个不同的策略,从而增强思维灵活性的意识。

第八章智力与智力开发

1、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P257~265

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多方面:

(1)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特点:呈常态分布,有些人智力低下,有些人智力超常。

(2)智能发展的结构差异,特点:可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智力的开发,特点:有规律可循,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2、在开发儿童智力的早期教育中,应注意哪方面的问题?P261~263

(1)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2)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活动。家庭和托儿所应该给儿童足够的空间、丰富的材料。

3、智力超常者有哪些突出的心理特点?P257

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思想敏捷、记忆力与理解力强,解决问题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富有

进取心,自信,并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第九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1.如何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p328

答: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对于儿童品质的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种:第一,注意将儿童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用生动的语言表述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伴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充分利用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的榜样,引起儿童在道德情感上的共鸣,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和情感内容,可以选择有思想性的,贴近生活实践的童话、故事、小说等文艺作品作为道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地概括和深化。如在热爱父母、老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第四,通过同理心训练的方式促进道德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所处的情境,出现同理心,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情感。

2.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意志?p330

答:道德意志的形成受到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也与道德行为的训练相联系。因此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时,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儿童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如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意志,表现、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等,从而促进道德意识观念的形成;第二,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道德意志。通过教学与教育活动,如有意创造困难情境等激发学生锻炼道德意志的动机;第三,培养儿童抗诱惑的能力,有效应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他人行为中汲取经验,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3.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32

答:道德行为时一种意志行为。他具有自觉性,是在道德动机的推动下达到道德目的而采取的行为。(1)道德行为的发展体现在独立性上,即由儿童自主地进行道德活动,不是依赖于他人的指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道德行为的独立性逐渐增强。(2)道德行为的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稳定性逐渐增强,年龄小的儿童虽然也能做好事,但不能一贯坚持。(3)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表现为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低年龄儿童不善于选择适当的行为来达到道德目标,因而经常会出现好行干错事。

4.指导儿童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p332

答:仅有道德动机,但不能或不善于分析情境从而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就会出现所谓言行不一的表现。指导儿童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榜样的道德行为方式展示;道德行为步骤的讨论;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对比正确与错误的道德行为方式。借此可以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境下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5.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应注意哪些问题?P333

答:道德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成为经常化和自动化,反之,则会形成消极体验。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从而产生自愿联系的愿望;

第二,组织开展行为习惯训练的练习性活动;

第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与强化。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四,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十章学校的群体心理

1、如何避免群体极化效应的发生?p352

答:群体极化效应是个人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包括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在生活中,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有效性,预防群体决策中极化现象的发生。(1)群体领导者应鼓励每个成员踊跃发言,对其提出的主张进行质疑,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2)群体领导者应在讨论中持公正态度,在所有成员表明他们的观点之后,才可以表明自己的期望,做必要的说明;以便一开始就避免直接误导;

(3)群体讨论问题宜分两段进行,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体综合讨论,以使群体成员有更多的发言机

会,同时也可以找出两段讨论的差异之处;

(4)不妨邀请群体外的行家参加讨论,籍以听取局外人的批评与建议;

(5)在每次群体讨论时,最好事先推举一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群体所作的决策提出批评。

2、为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班主任应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人格特征?p360

答:在形成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拥有控制班级的影响力,但必须以教师本人在人格特征方面的素养为中介。班主任应具备的以下必不可少的人格特征:热情开朗、兴趣广泛,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利于沟通与交流;作风民主、宽严有度,从而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树立集体意识,自觉参与到班级建设中;言行一致、运筹有方,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从而以为榜样,有序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只有感到班主任的可亲、可信、可敬时,他才会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引导,班主任的影响力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简述PAC理论分析中的三种心理状态。p361

答:PAC理论是伯恩提出的理论,包括三种心理状态,即Parent(父母)状态、Adult(“成人”)状态和Child(“儿童”)状态。1、P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及其他权势式的作风。当人格结构中的P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是凭主观印象办事,武断专行,滥用权威。通常说话的口气是“你应该……”,“你不能……”;2、A状态是客观和理智的状态,当人格结构中的A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是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说话的口气是“我个人的想法是……”;3、是类似于幼儿冲动的时而可爱时而讨厌的状态,当人格结构中的C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是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容易激动。通常说话的口气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4、群体决策为什么会表现出更大的冒险倾向?p350

答:群体决策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包括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其中群体决策更易表现出极大的冒险性。其原因在于:

第一、在群体决策的情况下,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从而也减少了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心理,因此敢于提冒险性建议;第二、个人单独决策时,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提建议便于谨慎,但经过群体讨论之后,掌握了较多的信息,因此也不再谨慎而敢于提冒险性建议了;第三、群体决策中如果强调发挥个人智力优势,带有竞赛气氛,那么,个人就会关注自己的建议将受到怎样的评价,而在不少情况下,提冒险性的建议比提谨慎性的建议容易获得好评。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1.信心训练法的步骤是怎样的?P449

(1)设置训练情境。一般是当事人难以应付的情境。

会情境。

(2)以角色扮演方式逐一进行训练。

(3)决定其他变通的方式。

(4)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得的交往方式。

(5)评价训练的效果。(如影片《怒海心潮》)

2 对中学生进行生活辅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P435

(1)生活目标与态度的辅导:指导学生形成有社会价值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意义,确立

负责任的、积极进取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日常生活辅导:指导学生养成整洁、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注重个

人卫生与公共卫生。

(3)社交生活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4)情绪辅导:使学生认识人类情绪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

当渠道和方法。

(5)休闲辅导:使学生了解休闲生活的意义,建立正确休闲观念,合理安排休闲生活。

(6)性问题辅导:帮助学生认识性别差异,接受性成熟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建立合适

的性别角色,学会同异性正常交往,解决青春期特有的性生理问题及心理

困扰,如早恋,发育过程中的自卑感等。

此外还包括消费辅导、安全辅导、危机辅导、家庭生活辅导、学校团体生活辅导等。

3 简述角色扮演的主要过程。P448

(1)设定目标,确定情境。

(2)辅导老师对角色扮演作解释,排除学生各种顾虑。

(3)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发展情节,准备剧本,设定角色,分派角色。

(4)演剧时,老师可作指导与示范,也可扮演角色。

(5)事后分析讨论,表达感受。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P420~421

(1)对现实的真实知觉。

(2)情绪的安全感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而且工作有效率。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什么?P436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

(4)学生主体的原则

(5)个别化对待的原则

(6)整体性发展的原则

论述题

第一章

联系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1、一名师范生其实质也是一名学生,是一个普通的人,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而学习心理学,能让我们了解自我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有利于我们进行自我调节,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2、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是教师职业,因此必须学会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心理学提供了一些规律、机制和本性,有利于我们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进行科学地处理。

3、每一个班的学生都有异同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作定量的描述有助于教师较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特点。心理学的知识将有助于教师预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趋向,从而可以根据心理规律进行科学性教育,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章

1.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在情感、动作、学习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果你是教师,该如何对待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P43

气质类型是指以某种特征为标准对人们的气质所作的分类,不同气质类型有不同特点,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同时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引导学生扬长避短。胆汁质的学生的优点是热情、积极、精神振奋,缺点是急躁、易激动,缺乏自制力;抑郁质的学生的优点是敏感,富于同情心,但缺点是要求不高,易受暗示,优柔寡断等。老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自制力,在学习和生活上学会控制脾气;对抑郁质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目标,培养决断力等。

其次,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对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多血质的学生脾气急躁,易激动、易怒,如果粗声大气地同他们说话,就容易激怒他们,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此时就应该亲生细语地和他们交流,这样会获得好的教育结果。而对于抑郁质的学生,他们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有很高的感受性,所以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不能采用尖锐严厉的批评方式,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恐惧,更加萎靡不振。

第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这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不同的气质符合不同的职业,教师应进行就业指导。胆汁质的学生反应迅速,智慧敏捷,工作特点到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老师可以引导他们从事周期性较强的工作;抑郁质的学生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一发觉的细小事物,老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从事一些发现性比较强的工作。

最后,教师本人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自己拓展)

2.有些学生受到表扬,学习积极性就高,受到批评,学习积极性就差;还有些学生考了高分,就有学习兴趣,考了低分,就没有了兴趣。试从人格动机培养的角度,谈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P39-40、88—91 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可分为情境动机和人格动机。情境动机是暂时性的,人格动机才是个体持久的,是指个体所追求的不限于某一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珍重的,均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学生热爱读书是由求知动机推动的,不会因考高分低分、受表扬批评而有所所改变。

②内驱力是人格动机产生的原因,内驱力是指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以表扬、高分为学习目标的学生稍遇挫折便对学习失去兴趣,表明这些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和内驱力来推动学习,即求知动机还未建立。所以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有起正确的求知动机,有一个内在的因素来推动学习,不要因为分数、受表扬而去学习。

③人格动机差异的教育涵义:了解学生的人格动机对于教师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如果只从社会要求和客观价值出发,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动机,要想在学生身上获得具体的教育成效是很困难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如说服、练习、动机迁移等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对于改变上述现象,教师应该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出发,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发展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说服等有效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第三章

“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技能,至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主要应由家庭等其他环境因素去完成。”请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P64

这段话讲的是片面的

(1)人格是各种制约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与自我。环境条件对个体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水平。例如良好的学校环境,具有优良的学风,学生积极向上,有一种良性竞争,那么身处其中的学生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

(2)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话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是重要环境条件,与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比较起来,学校教育影响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①学校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学校教育的各种要素,对学生多种人格特质成分作用,具有连续性与一致性,这就比某些偶然的、零散的社会影响更加强而有力。学生在学校接受持续的、系统知识、品德的教育,例如我们长期在学小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优良的品德,这些是在社会中很难学习的。

②学校教育影响因凭借学生集体的力量而更加有效。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多半是集体活动,同伴之间在学习、品德、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例如善于交往和不善于交往的人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善于交往的人就会逐渐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同时学校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或共同行动等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社会话课题都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离不开学校生活,在这段时期内,我们逐渐形成了各种道德观念、

法制观念、形成了人生观、有了基本的社交能力,这些方面都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同时又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的。可见学校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④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学校精神、班级气氛、教师特征、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处世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将引导学生的健康人格的

(3)学校教育局限于传播知识是片面的,育人是学校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很多大学生因为各种情况选择自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起因往往是情感、学业、交际等小事,这就是学校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人格培养的弊端。学校长期忽视对耐挫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

由此可见,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四章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111~114

①、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发学生的社会性内驱力,培养高尚的远景性动机。社会上的某些偏见和暂时的不合理现象,很容易影响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

②、增进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将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认识自己学习的意义,为自己的学习寻找心的强有力的动力源。

③、发展兴趣,通过兴趣作用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抓住原始认知这一特性,加以引导,把学生的不稳定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社会规律的稳定兴趣上去。

④、创设问题情景,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以引起探究的心理,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运用实验对照方法,使使学生在活动中彭带问题,然后抓住时机进行教学。

⑤、促使动机迁移,使学生通过对动机活动与目标关系的重新认识,产生心的动机。培养外在学习动机,并使之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学会一种外语,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外语;学会英文打字,有助于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这都是常见的迁移现象。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114~116

①、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激发学生的近景性内在学习动机。学生认为,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人品师德,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老师要通过一定的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所接受。

②、明确学习目标,运用目标刺激动机,激发学生远景性与近景性相结合的学习动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如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某一学年的学子目标、某一学科的学习目标等,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③、提供成功机会,既提高学生对活动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又充分利用强化自我效能感等作用,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额稳定性。老师尽可能的提供一些机会,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④、正确对待挫折,利用归因对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避免挫折对学生可能导致的学习动机减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错挫折,老师要对其进行引导避免其走进思维的误区。

⑤、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避免学生出现的高度的焦虑,因为高度焦虑的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认知水平,并因此而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在教学中引入一定是竞争机制,以激励学生学习;另外,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要,可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3在水平相当的双方进行比赛中,一方由于想赢的愿望过分强烈反而遭到失败。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P101~116

答: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作用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②、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机太弱或太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人的兴奋性低,注意涣散,易产生退缩行为。

而动机过强,人易于情绪紧张、思维紊乱、注意范围缩小,容易忽视其它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急于求成反而会妨碍冷静判断和合理决策。所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此状态下,能使人保持积极振奋而又镇静从容的情绪状态,顺利解决问题。

第五章

1.小民在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各项活动非常积极,进了大学后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环境,渐渐地有点跟不上了。他明知如此,但碍于面子,不肯公开承认自己的弱点,更不肯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讨教。后来,他的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同学关系紧张。他自己非常烦恼,感到做什么都没有意思,自暴自弃,自我消沉。请你根据此事例做如下分析:

(1)小明的这种自尊心理正确吗?

答:不正确,自尊心是个体自己尊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小民所谓的自尊是虚荣心的表现。正确处理好自尊与他尊的关系。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他尊是指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也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他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从而进一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反之,缺乏他尊会使人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尊心对他的发展将产生什么作用?

答:消极的作用。开展积极的自我评价,创设发挥个体优势的环境,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优势。处理好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关系,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己尊重自己的感情体验,重获自尊心。

(3)应该怎样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自尊心?

答:开展自我教育,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积极统一。小民通过自我教育,发展自我,去除浮躁的虚荣心,找回自尊与自信,以求在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上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2.怎样深刻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答:自我教育是个体对自己进行教育,即主体自我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他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质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过程。教育是教育者对于学生施加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有系统的影响,以便在他们身上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教育与自我教育具有启蒙与发展的关系,对于完善人格,两者缺一不可。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契机,但积极、健康的自我教育并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教育者通过外部教育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学校要求内化成为自己的主观条件。而一旦个体能将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也就为他自身的发展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在教育的前提下,才能使自我教育成为现实,从而发挥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在经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教导之下,我们能够树立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后的生活中,运用自我教育的功用,不断完善自我。

3小王是数学系大二的学生,连续两次在全校外语竞赛中名列前茅,对此他感到十分得意,认为自己很聪明,有前途,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外交家。可令他烦恼的是自己不喜欢数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数学成绩仍然不理想,对此他无可奈何。最后干脆什么都不学了,持混日子的态度,甚至连自己喜爱的外语也难逃此厄运。请你从自我的角度分析小王苦恼的原因以及怎样帮助他摆脱这种窘境?P123-126、146

原因:自我从自我概念上讲可以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自我概念从内容上讲又包含学业自我、能力自我等。小王产生这种苦恼的原因是: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小王外语很好,在全校外语比赛中名列前茅,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外交家,这是理想自我;但他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这是现实自我,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相矛盾,这种矛盾是小王苦恼。

(2)在学业自我和能力自我方面,他的专业学习和个人特长相矛盾。小王的专业是数学,但他对数学并不喜欢,而且不管怎么学都没有成效;小王的特长是英语,他的英语能力非常强。但是让他的专业和

特长不相符,产生矛盾,导致小王不能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发挥特长,因此,他很苦恼。

对策:(1)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目标,同时不断完善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达到统一。(自己扩展)(2)加强自制力的培养。自我控制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按某一目标进行,二是为某一目标而抑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小王在学习数学时应加强自我控制力,强迫自己尽力去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

(3)充分调动积极性。小王在学习数学和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章

1、一位大学生在中学实习期间,有意采取以下做法:

答:(1)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利用刺激物本身特点,发挥有利方面,如运用生动有趣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克服不良影响。1.教学环境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2.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

3.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1.让学生加强对活动的理解。2.让学生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上3.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4.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和外部动作结合起来。

(3)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注意发展特点发展组织教学。初中生能注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但仍偏重于直观形象的东西,而高中生对抽象的理论原理也能保持高度注意,能把注意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或非常困难的学习活动上。

2、结合实际的学习活动,谈谈你对几种常见的元认知的理解。

1、元注意

元注意是对于注意的认知与调节。例如我们上课时通过记笔记使自己的思想不开小差,表明我们对自己注意的体验,上课时为了听的更清楚些,坐到前面几排。

2、元交流

元交流是指对说话,听话、写作和阅读等交流活动的认识和控制。例如我们有时候会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搞错了,这就是一个元交流存在的问题。

3、元记忆

元记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活动的认知和监控。例如,我们学习英语新课文时,几乎都列一张新单词表,因为我们不肯能一次就把所有要掌握的单词全部记住,就可以采用这种策略进行记忆。

4、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

元认知不仅是认识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且集中反映在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上。如上课记笔记使自己思想不开小差,既是对自己不注意的认识,也是对付不注意的策略。

第七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

1.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88—194)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

1)呈现的刺激模式。问题情景是指个人面临某种刺激模式不知用何种手段方能达到摸个特定目的的心理困境。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就越容易选用恰当的知识与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

2)问题的表征。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问题的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它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与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他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定势有称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以前曾以某种想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果,则以后凡是遇到同类问题是也会重复同样的想法。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倾向也称定势。卢钦斯的量水试验说明在解决问题思维的定势。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如登克尔安装蜡烛的问题。5)酝酿效应。当人们花了好长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把它搁在一边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时,似乎立刻就发现了解决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实际上是出现了顿悟,是人们打破了原先不恰当地思路,从一个新角度来解决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6)动机。动机和情绪状态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在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动机时思维灵活,便于较好的解决问题。动机还会影响对所有解决问题的选择。

7)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一个领域内的专业只是对于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表现了专家与新手的区别。专家使之具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知识并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而新手则是具有某一领域的必要知识但未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专家与新手的知识结构特征不同。专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是经过很好组织的,在搜索解决问题途径是能很好地得到使用。专家知识结构中还包括大量的组快和“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专家与新手在解题方式上也不同。在表面上看,专家常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

解决问题,他们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专家与新手解题时缩运用的策略上的差别也很显著。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强相遇,从未知数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来解题。

2.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P195—197

答:要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做下列几件事。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要让学生有时间酝酿和讨论,教师要创造一个接纳学生意见的氛围,对于学生间的个别差异给予注意。

(2)仔细地界定问题。

学生在企图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确理解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用文字界定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查学生对问题是否理解。

(3)表演如何分析问题。

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如何分析题目,学生一步步的将老师的解题步骤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4)提出假设

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头脑风暴法。如在课堂上可以就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教师应告诉学生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让他们知道遇到这些障碍是正常的,只要他们认识到这些障碍并加以克服,就会是好的问题解决者。

(6)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老师应鼓励学生面对障碍不要气馁,困难总是有的,只要坚持,就能得到答案。

(7)运用类比。

如解决飞机飞行问题与鸟飞行的原理,运用类比,可解答。

(8)提供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3. 举例说明增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P208—211

答:通过对思维的畅通性、变通性、独创性和辩证性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畅通性训练思维的畅通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表明思维畅通性大,反之,思维缺乏畅通性。对思维畅通性的训练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词的畅通性训练。例如,在一定时间内说出可能多的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来,并提供范例进行训练。

2、联想的畅通性训练。例如,在限定时间内,对一个指定的词说出尽可能多的意思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并提供范例进行训练。

3、表达的畅通性训练。例如,按照句子的句法结构与语意要求,运用尽可能多词汇造出一个句子来。

4、观念的畅通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提出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要求的观念,即提出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前三种训练都要运用语言,后一种即可借助语言也可借助动作。

(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思维变通性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即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思维的能力。对思维变通性的训练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普通物体如桌子、木块等提出尽可能多的用途来。

2、遥远联想变通性的训练。例如,训练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为其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与运用一个不同的策略,从而增强思维灵活性的意识。

(三)思维的独特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体现了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成规的能力、重新定义或按心得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1、命题独特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对所给予的一段故事情节给出一个恰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并且越有新意越好。

2、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例如,给出一些独特性的事情

3、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例如,给出一些短的故事后语言,但缺少结尾,要求学生做出独特性的结尾来完成这些故事或寓言。

4、问题解决独特性训练。也就是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四)思维的辩证性训练包括归纳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

第八章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他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亲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43

答:不正确,因为智力是在遗传和环境这两种因素的支配下,在成熟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经上述材料表明:遗传对于智力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还有其他因素如同卵双生子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表明环境对于智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遗传比环境的作用要大一些。总的说来,人类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育和环境的双重影响的。对于智力的高低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做改变:早期教育(胎教、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教学中的智力开发(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充实自我),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记忆法)等等,其对提高智力水平都是有效的,所以,遗传只是影响人的智能高低,并不完全由决定人的智力高低。

2、人们对“知识积累与智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已形成共识。所以,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这样,就能使其能力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264

答,不同意。因为智力的开发与发展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应成为智力开发的先导;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要建立在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如两个智龄七岁的儿童,一个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解答了9岁的题,一个却只解答七岁半的题。

(2)元认知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划能力,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知识和作业进行监控和评价。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就主体因素来看,自我效能感是深刻影响智力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正确归因,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4)班级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指导,这样才能发展每个人的能力。

(5)特定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智力可以通过动脑筋练习而提高。例如在对于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智力对照中,让普通班在上课前进行早读10分钟,动动脑筋,可提高其能力。综上所述,仅仅靠传授大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第九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1.论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涵义。p318

答: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道德动机方面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做的划分。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柯尔伯格将之发展,提出三水平六

阶段论,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经过教育过程进行培养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形成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教育涵义。

1,由于人类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因此要培养儿童的优良品德,宜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合表现适当的行为。如对于年幼的儿童,家长老师都可以指定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规则,让儿童照做,指导他有了辨别是非的自律性认知;2,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即道德认知的发展不是跳跃性的,而是需要逐步习得的,因而不能一蹴而就;3,道德认识靠判断,而判断所根据的是非善恶标准,可由于个人所处道德情境与个人认识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因此,学校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列举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试作弊等),让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辨明是非,教师起辅导作业。同时,在提供两难式道德情境时,可以采用加一原则,即在儿童当前道德水平认知所处的阶段上提升一个阶段,让他们去思考判断,以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

答:道德概念和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形成的最基本环节,要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要根据道德概念和道德评价的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第一,在道德教育中,要注意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实例相结合;道理的抽象性只有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才变得真实可感,也容易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教育的力量。比如在通过革命英雄事迹反映英勇感行的同时,还需指出平凡生活中的感人细节,使之真实可感,易于理解。

第二,可以通过提供榜样的形式促进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儿童道德水平会依靠成人榜样的力量而得到提高。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举出教材或生活中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观点和自己的道德评价,殊不知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如对勤俭节约的认识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等应注意道德认识的表率作用;

第三,可以运用强化的手段促进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如表扬、奖励和说理等。小学校园里老师常常会因为某位同学打扫卫生或者拾金不昧等而得到小红花,这对儿童道德认识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有一定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同时家长的表扬也使得我们形成对自我道德感的认可,并力求不断完善;

第四,运用分析道德两难推理事例的形式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曾经有一堂班会课,老师要求我们讨论不识水性的青少年应不应该见义勇为,跳水救人。通过那节课后,我对见义勇为有了更为深刻的道德认识。因此,教育者可多设立两难推理的情境,是学生在矛盾中得到道德感的提升。。

第五,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到言行一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在当前,学校教师素质水平较高,但仍有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草草了事,从而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因此教育这也应该不断学习,勤于自律,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3.在道德教育中,单凭教师的说教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这是为什么?

答:道德信念是指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坚信他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的高级形式,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个人在道德行为的坚定性与一贯性。道德信念的形成,必须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达到相应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形成道德信念,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前面已经对此作了阐述,这是单凭老师的说教可以习得的,但是,相关的道德知识仅仅不够。第二,通过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只有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被证实,道德规范才有可信性。这时老师的说教只能成为单纯的指导,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使得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观点。但如果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结果不一致,就会妨碍道德观的形成。第三,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体验是在道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而来的,教师的说教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更主要的在于自身道德情感的激发。只有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么,而道德情感的强烈程度会影响道德信念的坚定性。

第十章学校的群体心理

谈谈如何利用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p339

答:群体是人们基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并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学校就是一个群体组织,学校成员群体相处时的心理十分复杂,学校群体心理具有多样性,同时也具有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和塑造功能。因此,教育者必须在把握个体心理的同时,把握群体心理,巧妙

利用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并将之转化为育人的智慧,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1、归属功能即是个体对学校群体的归属感,因而学校群体要给学生有到了自己的家的感觉,加强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使之成为学生的乐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完善学校各种服务学生,利于成才的制度等。

2、认同功能是使个体就重要问题和原则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学校群体要增加自身一定的权威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改善与增强个体的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和具体业绩因符合群体要求而得到支持。所以学校群体要把握时机,从情感、社会技巧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给一切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以强有力的支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塑造功能指学校群体规范评价了个体的言行和业绩,狭义的教育即是指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学校群体应该加强教育者的素质,良好教育环境的成形,以塑造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1 西方曾有这样的谚语: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却不能强迫它饮水。据此表明,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坚持什么原则?理由何在?438

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原因:1、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地和主动地过程。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缺乏受辅动机,教师强行对他进行辅导,则这种辅导必定会由于学生的抗拒、冷漠和敌意毫无效果。

2、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就比如对学生因早恋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强制性的去抑制他,那么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使其走入歪路。老师首先要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早恋的危害,以朋友的角度去规劝,让其自我领会,然后得到纠正。

3、青少年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检验个人影响环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例如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逐渐不愿受到拘束,有自己的隐私,很少再向父母询问意见。

故主体性原则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辅导具有特殊的意义。

2.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要求,怎样才能判断一个老师的心理辅导达到了预期效果?433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及效果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了解周围环境、与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和情感;指导学生做选择,做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力和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自己扩展)

心理学论述题整理1

论述题: 1、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2016)/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教学(2017)/举例说明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2014)答:“为迁移而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的情景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了解迁移条件,也要以此根据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教师的具体做法是: 1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2积极进行心理准备;3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4合理编排教学内容;5改进教材呈现方式;6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2、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客观条件(2017)/阐述教师人格威信的维护与提高(2012) 答:主观条件 第一、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二、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第四、具有正确的学生观;第五、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3、试论述教学、学习、发展的关系 区别: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2三者主体不同,教育主体是教师,后两者主体是学生 联系:(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4、试论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2017) (1)自我认知全面,自我同一性得到发展;(2)智能结构健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3)情绪情感饱满适度,生命意义得到提升;(4)社会适应较好,社会化程度得到增强。 5、试论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15)/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2017) 答: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多种直观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三种直观形式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率,根据感知地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的感知到,教学中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赢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差异率,根据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学生能够清晰感知。 3、活动率,运动对象更容易被知觉,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活动教具,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4、组合率,根据知觉的组合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被感知,教学中板书应该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5、对比率,凡是在性质或强度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事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使得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6、试论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201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2015) 答: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而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引起的愉快感,成就感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1在一般的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2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 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2013)/学习动机的激励措施(2015) 答:(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06056 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西方心理学史的分期: 1、自笛卡尔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生理心理学。 2、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3、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 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心理学主要特点: 1、心理学仍然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心理学理论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3、哲学心理学主要以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为理论形式。 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的意义: 1、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 2、费希纳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冯特心理学的意义: 进步:1、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2、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为心理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人。 局限:冯特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与他的科学训练和一心想要建立一们科学心理学是不相容,造就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并使得他的心理学工作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意义: 1、冯特继承了前人或用代人如费希纳、微博、高尔顿等人的工作。岁实验的条件等不断改进,得到了一些可信的和有一定 科学价值的心理资料,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利用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国际性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 艾宾浩斯理论的意义: 1、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用实验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活动,如学习、记忆、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 1、达尔文强调人与动物的历史连续性,在动物心理和人类意识这一鸿沟之间建立了桥梁。 2、发展观点、历史方法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3、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关于个别差异等,都成为了心理科学研究的课题。 4、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对机能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5、但是达尔文忽略了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发展心理学不能仅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 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 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 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 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 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 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 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 迹。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 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 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 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结 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 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 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 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5.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答: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 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 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 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 过程。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 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 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 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和 其他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人 的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得 到关注较多的是视觉和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忆 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的信 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系 统被看做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 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长时记忆系统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 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 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6.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 个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 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 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 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 段。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 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 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 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 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7.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 理论。 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 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婴儿由一个生物 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获 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 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 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 单词语。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两个 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语言胜 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 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这类学说强调后天 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 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的语言获得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 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 形成和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 习原理来结实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 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与后天学习理论截 然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 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 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 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 语法能力。他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 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语言 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 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 习的。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 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 特定语法。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 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题库 1、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 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2、结合自己性格的形成,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①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认识活动受情感和意志的制约。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的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为又丰富着情感。 ②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 2007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44 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 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得研究对象。 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它就是一种精神现象,就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得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得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就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得,个体所具有得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就是社会得实体,又就是社会得一名成员,人总就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她得人结成各种各样得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就是就会有许多团体得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得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得形成与发展。所以,心理学得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得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得心理学家对图形得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得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得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得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与颜色等属性上相似得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得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得、完整得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得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就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得原因。 错觉得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得产生大都就是知觉对象所处得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得。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得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就是导致错觉产生得客观原因。主观上,错觉得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得 经验、动机、预期与认知方式等因素有 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得大小 时,总就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就是保持 物体大小恒常性得重要条件。 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与相关得实验证 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 提出得著名得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 人得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得分析,从 表浅得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得较复杂 得、抽象得与意义得分析。针对一个刺激 得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 大影响,更深水平得加工比浅水平得加工 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得记忆痕 迹。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得研究中,克雷 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得信息加工 任务,但并不要求她们记忆。待任务完成 后,出乎意料地对她们进行记忆测验。结 果发现,之前得加工水平越深,随后得再认 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得成绩 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就是加工水平得函 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5.试述记忆得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得含义与特点。 答:记忆得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 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就是记忆系统得开始阶段,也 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就是指在物理刺 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 得、未被加工得形式在较短得时间内保 持得过程。感觉记忆保持得时间虽然十 分短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得瞬间贮 存,为进一步得加工提供了更多得时间 与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 与其她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得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 得到关注较多得就是视觉与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就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 忆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得信 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系 统被瞧做记忆系统中得一个工作系统。 容量有限就是短时记忆得一个基本特 征。 长时记忆系统就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 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得记忆。容量大与保 存时间长就是长时记忆得两个最主要得特 点。 6.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得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得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与检验策略四个 阶段。问题解决得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 始,分析问题得阶段就是确定目标得阶段, 选择策略得阶段就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 造性得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得出结论得 阶段。检验策略就就是将问题解决得方案 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得解决问 题得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得结果导 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得策略就是正确得; 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7、试述语言获得得阶段与语言获得得 理论。 语言获得得阶段: 语言得获得与发展就是人类个体发展 过程中一个重要得条件。婴儿由一个生 物学上得个体转换为社会中得一员,语 言起到了非常重要得作用。儿童语言得 获得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得建构过 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 段,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得音 节。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 节得单词语。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 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得电报体语言。语 言胜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 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得完整句 子。 语言获得得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 习得作用,认为语言获得就是后天模 仿、学习强化与纠正得结果。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提出得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得语言获得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得形 成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条件联系系统 得形成与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 纳认为,语言得发展就是可以采用常见 得学习原理来结实得。美国心理学家班 杜拉提出得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 得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得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 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 得获得,主要就是由个体得先天因素决 定得。她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得公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简单题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A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学现象的研究必须按他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B发展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要把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还要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D教育性原则,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避免对被试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B实验法。它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者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者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C调查法。当需要研究那些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人们内隐的心理活动时,或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过去出现的、长时期的行为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心理活动规律,叫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B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以上智能。 第三章 1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桑代克) A效果率,既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反应之后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在联结就会加强:如果反应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联结就会削弱。 B练习率,由使用率和失用率组成,使用率是指一个已经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如果加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失用率是指若不予以实用,联结就会减弱 C准备率,可以看做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或者说是否会发生刺激反应联结,与个体事前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