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精)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精)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精)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精)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这是新的音乐,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他的音乐不是动力性的,而是色彩性的。这种美学观和意识,决定了其和声手法必定有新创造、新突破。古典主义注重和弦的序进和归宿,印象主义则注重和弦本身的音响价值,这是色彩性和声最根本的一点。由于注重和弦的音响价值,可以使和弦脱离调性。和弦可以平行进行,属七和弦也可以;可有一些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体现出对和弦的不同看法。第五,属和弦的独立性。古典主义注重属和弦的解决,印象主义则淡化属和弦的功能,使之不成为大小调体系的依据。由于破坏了这一原则,就失掉了大小调的基础。他采取以下办法来达到此目的。①回避法。回避导音半音的解决倾向。②间隔法。在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中间插入意外和弦。③意外进行。一般从属和弦进行到Ⅵ级,听觉上是意料之外的,称为阻碍进行。可是印象主义比此更加意外和不可想象。④不协和和弦不解决。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小调的基础瓦解了。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可以从和声材料、和声序进、曲式结构、调观念这几方面综合来看。首先,他的和声材料比较多样化。和声材料包括音列和和弦。从音列(调式)来讲,德彪西的调式应用非常广泛,更多采用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排列,如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另外,全音阶的运用,降低五度音的小调式和两个增二度的弗里吉亚调式,也是他常用的。从和弦来讲,他也采用大、小三和弦,除此,还采用五度和弦、四度和弦、二度和弦、音阶综合和弦、复合和弦、附加音和弦,这些和弦还是有基本的三度叠置骨干。其次,在和声序进方

面,古典主义很严格、很顽强,完全是T—S—D—T。在德彪西的横向序进中,和声序进丰富多彩。比如,大、小三和弦的自由进行;平行和弦的进行,可以是大、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平行七和弦的进行;有时并不是为旋律配和声,而是将旋律粗线条化,形成感觉加厚的旋律;调式为多调式,如复合调式、复合和弦。再次,曲式观念全新,不需要依据某种特定的形式,只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曲式之间可没有直接联系。曲式是反传统的,自由表现,自由安排。根据画面色彩来安排和声,我们可感觉到层次。他偏重于色彩的对置,形成多段体的自由曲式。

德彪西《大海》赏析

德彪西《大海》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最后一段,突然感觉暴风雨来临,继而又一片平静。力量在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但是一切淬然沉寂下来,但却又有点坏天气的兆头,但也很平静。在平静了许久之后,正当我认为这是一个平静的结局时,高潮又一次地开始,继而结束。这样的千变万化的旋律真的让人赞叹。而我认为,把这段命名为“风与海的对话”十分恰当,那鼓声正宛如雷声,还有那骚乱的潮声,很传神。 所以,我同意德彪西自己的观点,他的的确确地并且传神地将大海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意象浓缩在了《大海》这首曲子里,并且让人感受得到。 2

德彪西音乐风格资料

a2009年10月07日星期三下午02:40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一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特色,被认为是德彪西典型作品。 印象派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如前所述,这种音乐是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启迪而创作出来的,它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一首乐曲比作一幅画来说,乐曲的旋律如同是画面中的线条,和声就像是画面的光线和色彩。德彪西这幅“音画”采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十分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旋律的明晰轮廓,德彪西作音画的手法很像画中国写意画的手法,着意于传神,不是追求表面的逼真。这种音乐中,动多于静,朦胧与闪烁代替了明朗。 一、调式 当我们熟悉了巴洛克和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后再听德彪西的音乐,会从中获得某种强烈的新鲜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作曲家为摆脱大小调对音乐领域的统治大量运用新的调式。虽然李斯特是最早运用以全音音阶为基础中立调性,但德彪西将其发展并揉入了宗教音乐的调式和各民族乐派的民间音乐语言将旧的调性体系进行扩大和改组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他的音乐轻盈柔美富于诗意充满着精巧的和声。 二、音色 由于钢琴特有的音色变幻能力使德彪西非常偏爱这一乐器,而在他众多的钢琴作品中独特的音色运用几乎成为德彪西印象风格的标志。虽然钢琴音色的丰富性无法同管弦乐队相比,但是在印象派钢琴作品中音色是被乐队化的,再加上技术上对踏板的特殊运用就产生出极为斑斓色彩效果。如德彪西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旋律流畅华美,让你能清楚地感觉月光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在19 小节的主题部分,同样采用了在弦乐组奏出的引子中的动机变体。而在62 小节的第二主题,则是由引子中动机的不严格倒影发展出来的。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与调式调性的转换相协调,多种手法结合起来,让极富色彩的音响带给听者无止境的幻想。最为充分地使用、发展和变化主题动机的,是作品的第三乐章。在第三乐章中的引子部分,小号奏出了第一乐章中引子中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精)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这是新的音乐,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他的音乐不是动力性的,而是色彩性的。这种美学观和意识,决定了其和声手法必定有新创造、新突破。古典主义注重和弦的序进和归宿,印象主义则注重和弦本身的音响价值,这是色彩性和声最根本的一点。由于注重和弦的音响价值,可以使和弦脱离调性。和弦可以平行进行,属七和弦也可以;可有一些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体现出对和弦的不同看法。第五,属和弦的独立性。古典主义注重属和弦的解决,印象主义则淡化属和弦的功能,使之不成为大小调体系的依据。由于破坏了这一原则,就失掉了大小调的基础。他采取以下办法来达到此目的。①回避法。回避导音半音的解决倾向。②间隔法。在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中间插入意外和弦。③意外进行。一般从属和弦进行到Ⅵ级,听觉上是意料之外的,称为阻碍进行。可是印象主义比此更加意外和不可想象。④不协和和弦不解决。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小调的基础瓦解了。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可以从和声材料、和声序进、曲式结构、调观念这几方面综合来看。首先,他的和声材料比较多样化。和声材料包括音列和和弦。从音列(调式)来讲,德彪西的调式应用非常广泛,更多采用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排列,如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另外,全音阶的运用,降低五度音的小调式和两个增二度的弗里吉亚调式,也是他常用的。从和弦来讲,他也采用大、小三和弦,除此,还采用五度和弦、四度和弦、二度和弦、音阶综合和弦、复合和弦、附加音和弦,这些和弦还是有基本的三度叠置骨干。其次,在和声序进方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教案

音画融溶绘声绘色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 (选自人音社《音乐鉴赏》第11单元第21节) 设计意图: 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艺术门类。它们教育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创设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审美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体验、感受、参与、探究、对比、讨论等学习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和多元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本课旨在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音乐中想像画面、从绘画中体会音乐,通过对欧洲印象派几个绘画与音乐作品的介绍、鉴赏和比较,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教学内容: 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极其《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点。 2、通过学习、鉴赏,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了解、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印象派绘画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电视倍投、组合音响。 教学时数:1课时(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轻松愉快、印象派特点的音乐环境,暗示课题。) 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音乐教室坐下,课前发一张白纸) 一、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从屏幕上看到了,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 绘画或美术。 2、老师概括: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多种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为后面印象派音乐欣赏做铺垫。) 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使人产生脑中有画面或色彩的的感觉,优秀的绘画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789540.html,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作者:刑瑞 来源:《东方教育》2013年第06期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 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 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 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 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 格特征。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 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创 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象征主义诗人和 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 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 他生病期间完成的。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 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部作 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这首前奏曲的核心材料为全音阶材料:谱例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 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王拓自动化1305 学号:13212132 西方音乐史某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首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大海》,我当时对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特别好奇,美术课上,我们曾学习过印象派的绘画,像莫奈、梵高等的作品。这类作品没有太多细节,全部是由大块的颜色、形状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凭借自己模糊的印象画出来的似的,因此得名印象派绘画。那么印象派音乐是怎样的呢?听过《大海》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也开始慢慢了解印象派音乐这个词的来历。 这部作品没有特定的旋律,丝毫没有古典音乐的影子,乐器的组合,不再是音符和旋律,而是一种画面,大海的画面!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在德彪西的笔下俨然化身为广袤蓝天、呼啸海风、汹涌海浪。这样的作品是在称不上是传统的交响乐,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这种朦胧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起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可能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了《大海》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更有一个小插曲,展现了《大海》这部作品的魅力。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他在海滨住了几天便急匆匆赶回巴黎,打听了一番,才知道乐队队员每天演奏的是德彪西交响组曲《大海》。而当这首交响组曲公演时,这位绅士带着病去欣赏了。演奏结束,他赞叹道:“哦!这才是大海!” 整个乐曲由三幅用音乐绘画的素描组成:第一幅:、《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第二幅:《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第三幅:《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

第21节 德彪西 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案教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杨英 年级:高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 2.《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 3.《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 4.《月光》(选自德彪西钢琴曲背景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柯罗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美术作品,能初步了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2.通过对比欣赏《波浪的嬉戏》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能初步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不同的风格。 3.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4.通过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三段的主题音乐,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5.通过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对大海的意象,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6.通过对印象主义音乐理解和探讨,能进一步产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 “印象主义音乐”是《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本节课从对比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和

和印象派音乐作品入手,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也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整合,除课本上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一个乐曲外,另外还选择了《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通过对《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的欣赏,学生能从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聆听全曲,加深感受和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师展示两位法国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各一幅,学生交流这两幅画的特点。 二、对比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的作品 师简介印象主义绘画导入到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色和演奏 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作品的创始人,而他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特色的分析,以及对钢琴演奏处理手法的理解和探索,能对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结构;特色;演奏 德彪西的音乐,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高度成熟的法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识性和深厚的教养性。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的音乐如梦幻般地闪烁着光和色彩。意象集是最具有印象派特色的代表作。意象集洋溢着肯定人生的幸福感,把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独特的作曲手法,生动完美地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来,不断的潺潺流水,成为作品中的主角。第一首《水中倒影》,则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典范。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水与光的嬉戏,光波随着水面颤动,微妙地闪烁发光。 乐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要把此曲弹奏完美,着重在把握作品的结构,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触键、和声、踏板的处理上。 一、独特紧密的曲式结构 《水中倒影》乐曲的曲式与结构:ABABA+尾奏德彪西作品不受传统曲式的约束,大都使用非常独特、非常紧密的结构写成。德彪西在这里也使用了变奏曲等手法,由两个主题把乐曲统一起来。第一主题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变化,但第二主题重复出现时予以变化。全曲结构是A:1-23小节,其中第一主题1-8小节,过门9-23小节;B:第二主题,23-34小节;A:35-49小节;过门45-49小节+B:54-70小节;A:71-80小节;B:78+尾奏81-94小节。从以上益式结构分析足以看出作曲家着重曲体和旋律的要素,大胆独特的应用变奏曲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色彩 发自本能的旋律是法国音乐学派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崇尚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院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此曲犹如印象派画家在画布上抓住各个不同的时刻,不断改变的大自然那样,作曲家也用了他的感觉,表现了或是微波荡漾的水面,或阳光下的水面。随风荡漾再趋于平静。 弹奏此曲时,开始速度要模仿水波荡漾,要有点自然的摇动,有swing的感觉,开始部分右手的和弦进行要很平均,左手旋律要发自内心的歌唱。演奏印象主义作品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对和弦及和声的处理方法。与浪漫主义作品通常突出和弦的两个外声部(高音与低音)不同,印象主义的和弦应按其不同的和声结构来处理,以良好的歌唱音色弹奏柔和而优美但不沉重或松弛的旋律部分。把旋律层与和声层分开,不但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在音色上分开。弹完一个-和弦后要利用柔软的手腕运动及高度敏感的指尖,迅速转移到下一个和弦。第1-23小节为第一主题,这一部分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轻声范围内作出音色的对比,这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将德彪西本人在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作一个统计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德彪西极喜欢应用弱范围的力度,或者突强、特强的极端力度,极少有中间状态的力度标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P或PPP都应弹成一个样子。比如最开始处的PP和第16小节、17小节处

浅析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

《浅析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 昨天想必某些老师听了小刘老师对此曲所展开的想法和观点!接下来我在从另一个角度上在为大家解析“德彪西”的这首作品。 啊希尓?克劳德?德彪西这是他的全称,他1862年8月生与法国巴黎,8岁学琴,1872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作曲,在校期间学习非常刻苦是全校出名的演奏家!他曾经游历了意大利、奥地利和俄罗斯,当时俄罗斯的音乐对他有一定的吸引,但是他印象派曲风的奠定跟他加入一个由诗人和画家的组织有一定关系,以至于他的作品会有一种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独特音乐体系。 他的创作体系大体分三个阶段:分别是1880-1902早期1903-1913中期和1914-1918去世,享年是56岁,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炸弹炸死了。你们所熟知的“阿拉伯风格曲就是早期作品,此曲大量运用了中古调试及五声音阶,和声的运用非常新颖,这是他独到之处! 此曲采用了A-B-A'单三部曲试,A段为稍快的小行板B段的速度较为自由A'转到E大调是整个作品的再现段,这个框架我帮大家分析了一下,演奏时框架在头脑中需要有所设计,这样听起来就有了起承转合的变化否则听起来是前言不搭后语… 曲中技巧比较常规华,双音、分解和弦、三对二的对位,双音的时值、双音声部连接、双音保持方式、三对二对位法、分解和弦的触控以及踏板法的运用(还有柔音踏板使用)踏板的错误使用将会直接导致此曲的音乐风格受到影响,也是某些比赛学生用此曲参赛而没有得到更高的评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上简述内容构成此曲在教学上应该展开的授课内容,该曲也被收

录业余考级9级曲目…先写到这里 【继续说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 要说的是双音:弹奏好双音是演奏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由于人的手指长短粗细不一所以每个手指弹奏出的音色和音量也不一样,所以弹奏时一定要注意下键后所听到的效果,当然整齐是必须的!指尖的支撑要坚挺重心更多移到小指,因为旋律走向是倾向于高音声部,因为高音声部是用最弱的小指体现、因此触键可以稍稍用些手腕的力量,手的重心偏离向小指,其它经过音则一代而过…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纤巧、朦胧、幽静这样的感觉而我们也因此把这类音乐定位为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非常善于用此风格描写大自然的一切也很擅长将民俗的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而这种风格正是20世纪音乐形式上的一个创新从而为后人带来一个全新的音乐享受!每个作品都有它自身的更多内涵而器乐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谱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让他们懂得乐谱后面的东西更是别有洞天! 接下来的日子还会继续解析这首作品,节奏、踏板等等,有需要的老师可以拷贝收藏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解析第三部分】这部分要说的是节奏、速度、力度:音乐的表现手段很多而有时候为了更好的表现情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节奏的变化,在这一曲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三对二的节奏,就是右手三连音左手2个八分音符,在复合对位当中,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老师们可以在肖邦夜曲的练习中解决大部分复合对位的难题,这里推荐一下。回到正题,那么这样的节奏刚刚我说过了,为了作者用此节奏恰恰就是要表现出某

浅谈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钢琴教学难点

□ 梁小玲《艺术教育》2009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是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品,但由于曲调的不对称发展、节奏的不规律细分及旋律的模糊朦胧,使得作品的情感内涵不易被学生领悟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要破解这些难点,必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德彪西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分析旋律、和声、节奏、调性等诸因素,向学生重点解析各作品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掌握德彪西作品中的关键问题,做到音乐欣赏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钢琴教学 德彪西(1862—1918),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最伟大、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于1901—1913 年间连续创作了24 首钢琴小品,他称其为“前奏曲”。这些前奏曲无论从构思上还是从形象上看,都与肖邦的“前奏曲”毫无相似之处。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特殊魅力,在于作曲家纯熟地运用钢琴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开拓了“前奏曲”体的表现领域。①然而,在音乐教学中,一些学生很难把握这些作品的情感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破解这些教学难点,必须将音乐欣赏与钢琴教学相结合。 一、理智地欣赏音乐作品 所谓“理智地欣赏”,就是对作品进行知识性、专业性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这种欣赏才称得上是较高层次的欣赏。学生在接触和熟悉曲谱的阶段,应理智地欣赏德彪西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作曲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 德彪西写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时,年龄已在40至50岁,这是他艺术上完全成熟的阶段。此时,德彪西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与自然界、语言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并形成了自己有别于肖邦、巴赫、拉莫库帕莱等其他音乐大师的创作理念。他认为“音乐是语言停止处的开始”,希望在创作中“赋予音乐内在的自由”,并指出:“这也许就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因为它并没有限制于重塑自然,却揭露自然与幻想共同存在的神秘一致。”正是这样的认识和理念,使得德彪西的创作完全源于自然界所赋予声音的魅力。在创作中,幻想艺术指引着他音乐的方向,神秘的色彩来自音乐内在的自由和他对音乐、大自然的炽热的爱。随着风、天空和海洋等在他的耳边、

浅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征比较

浅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征比较 摘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印象派音乐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创作上都受到了印象派绘画和文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许多人认为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相近。本文比较与分析两位作曲家各自音乐的风格特征,从中找出他们在音乐风格上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德彪西;拉威尔;音乐风格;比较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的概念最开始是由德彪西引入音乐领域的。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德彪西就已经显示出他的音乐才能。德彪西于1873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2年的学习。他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水平,并且创作才能十分突出。德彪西在他的音乐学习进程中,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束缚,他大胆的和声处理方式及非正统的创作态度,令他的师长们十分为难。尽管如此,德彪西的音乐才能还是得到了认可。 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有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背景。拉威尔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跟随贝里奥学习小提琴,并师从佩萨尔和福雷学习和声和作曲。拉威尔并没有受到循规蹈矩的学院环境的影响,不断大胆追求音乐上的创新。尽管五次失利罗马奖的角逐,但这却给拉威尔在创作上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 1.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形式:管弦乐、钢琴、室内乐、合唱、艺术歌曲以及歌剧等。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德彪西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为了营造出一种模糊、飘渺的意境,他在创作中不断地运用不协和的音程,七度、九度、十一度,并经常在这个调的和弦上叠置另一个调的和弦,产生多调性的感觉。此外,德彪西在创作中还使用了许多平行的纯音程,如五度、纯四度和纯八度。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印象主义只是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许多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印象主义的痕迹。他在《儿童园地》的《木偶的步态舞》中讽刺地引用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在《练习曲博士》中开车尔尼的玩笑,完成于1888年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更是接近于浪漫时代的沙龙音乐。晚期作品中,芭蕾舞《游戏》、双钢琴作品《白与黑》等也不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2.拉威尔的音乐风格 在拉威尔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中,西班牙音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母亲的西班牙血统,拉威尔在创作中更加偏爱西班牙音乐。在他的作品中,经

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再现部份特点浅析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东部的城市———圣日耳曼昂莱。毫无音乐背景家庭的他,儿时并没有表现出超强的音乐天赋,后在钢琴老师莫泰 ·德·弗勒维耶夫人的帮助下进入国立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为以后成为震惊世界的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彪西的创作非常广泛,涉及钢琴、声乐、室内乐、管弦乐等众多的领域,其中钢琴作品最为著名。德彪西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成为世界音乐史上连接古典、影响现代的“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纵观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处处彰显出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音乐主题的鲜明而简洁、和声织体的丰富及多变、音乐旋律的清新流畅及梦幻飘逸的色彩,以及标题小品鲜明的意境特征,均突出表现了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从而将印象派特点淋漓尽致的完美演绎出来。如果在欣赏之余仔细分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我们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的“再现”部分都是经过“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他在创作再现部分时大量运用变化再现,以取代中庸规矩的完整再现,从而进一步增加作品梦幻、模糊、诡异多变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本文拟从多个方面对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再现部的创作特点进行全面剖析。 一 所谓“再现”就是作品开始的主题乐思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后的再次重现,其实际作用就是通过对之前主题乐思的巧妙变化和对比发展,最终做出完整、概括性的总结,重现之前的乐曲主题乐思,形成一个作品中独立完整的部分,并在该部分中具有 主导性的意义。 (一)倒装再现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倒装再现是作品在高潮结束进入再现时主部与副部位置相互颠倒的一种现象,在以往的传统奏鸣曲式中较为常见。倒装再现的巧妙运用将对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作品的创作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倒装再现应用较为广泛,尤其表现在双主题的奏鸣曲式作品中,但是在印象主义作品中却极为少见。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作品NO.22“瓮”就是一个典型的双主题的作品。我们可以把整部作品划分为主题呈示与再现两个部分,中间部分连接依靠的是一个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中间句,仅仅只有3个小节。主题呈示部共有16小节组成,其中包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为6小节,第二主题为10小节),两个主题衔接紧密、依次陈述。 再现部分共有13小节组成,首先再现的是主题呈示部中的第二主题的三连音材料,三连音材料为该主题的核心材料。之后在第五小节插入了一个两小节的新材料插句。乐曲随后完整再现了第一主题材料(第26—29小节),至此本应该结束的再现部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再现了第二主题中一般部分的材料后结束全曲。纵观该作品的整个再现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题呈示部中的第一、第二主题在再现部分中是颠倒呈现的,这样就达到了倒装再现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再现部分中第一主题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部分,仿佛成为了再现过程中第二主题核心材料和一般材料的插句,起到了衔接和过渡的作用。 德彪西除了在双主题的作品中大胆运用了倒 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再现部份特点浅析 李文正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摘要:德彪西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印象主义音乐大师”,《24首钢琴前奏曲》是其最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经典之作,其再现部巧妙运用倒装再现、缩减再现、调性等创作手法,更彰显了作曲家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印象主义;再现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96-03 196--

德彪西音乐风格浅析

德彪西音乐风格浅析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一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特色,被认为是德彪西典型作品。 印象派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如前所述,这种音乐是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启迪而创作出来的,它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一首乐曲比作一幅画来说,乐曲的旋律如同是画面中的线条,和声就像是画面的光线和色彩。德彪西这幅“音画”采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十分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旋律的明晰轮廓,德彪西作音画的手法很像画中国写意画的手法,着意于传神,不是追求表面的逼真。这种音乐中,动多于静,朦胧与闪烁代替了明朗。 一、调式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摘要】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创造性的运用了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钢琴前奏曲》是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精华之处,其中频繁使用的音乐表情术语最能体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个性的音乐语言。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为例,对德彪西前奏曲中的音乐表情术语从力度、速度、情绪、演奏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为更准确的演奏好德彪西作品做指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表情术语 德彪西《前奏曲》中表情术语的使用与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速度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和声和旋律。音乐中细腻的印象,音乐情绪的瞬间转变,色彩的瞬间交替,绝妙的触键这些音符无法表达的地方都需要表情术语才能更准确的传递出来,这也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表情术语的独特之处。因此对德彪西独特新颖,个性十足的音乐风格有深入的理解,就要对作曲家明示于谱面的表情术语惊喜全面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在演奏中更准确的诠释个性鲜明的音乐风格。 一、力度术语 从德彪西《前奏曲》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整体的力度记号大多都在pp-p之间,但也有如sfz、sff、fff这样极端的力度记号,但都是稍纵即逝,持续时间较短。除去这些明确的力度记号,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主要是文字表述的力度术语。

marqué强调、着重,endehors突出地、显着的。这两个表示突出力度的术语在德彪西作品中是比较常用的。这两个虽然都是表现突出、强调的含义,但是德彪西对于它们也是区别对待的。也辅以trés,unpeu 程度术语表现不同的力度变化。 1、marqué 术语marqué是在德彪西创作《意象集》第一集才开始使用的,一般强调某一个单音或和弦为主,有时也用以强调短小的副动机。根据在乐谱中的语汇环境m arqué一般出现在弱的范围内,如《前奏曲》第一集第十首《沉没的教堂》: 谱例1:《沉没的教堂》(18-19小节) 第18小节和19小节处标明的marqué,指示在p-pp的力度背景下轻轻的突出,这个和弦就好像大教堂上的尖角在雾中时隐时现的情景。 2、endehors 此术语必定是用于乐曲最鲜明的主要旋律层次的强调指示,从pp-f 的力度层次之间都有出现,德彪西并辅以程度术语及文字描述性术语出现。例如区分不同程度的突出,《帕克之舞》第63小节unpeuendehors “稍稍突出”,用于较弱的力度背景中;《西风所见》第35小节 Trésendehors“非常突出”,第47小节endehors“突出”,用于较强的力度背景中。此外还有表现乐曲不同性质的文字描述性术语例如《西风所见》第26小节maisendehorsetangoissé“突出地、焦急不安地”,《帆》第50小节doucementendehors“柔和而突出”,《德尔菲舞女》第11小节douxmaisendehors“柔和而突出地”,它们都是用在pp的力度背景下,音色性质与所表现的力度是和谐一致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