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2016年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60年来,首次由中国作家问鼎。其成功的翻译功不可没。曹文轩的获奖很好地培育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信心,如湖南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也被翻译成了英文,正逐步地走向英语世界的儿童读者。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多种原因导致翻译实践中误译现象的产生,可归纳为译者的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误译会损害原作者及其作品的声誉,会冲淡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汤素兰作品为例,试图从无意误译方面进一步分析说明汉英误译现象。

一、原作及译者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有四个阶段,湖南作家汤素兰是第三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得各个级别的儿童文学奖。2014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海豚出版社推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外文版),共十册,其中有汤素兰的儿童童话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的特点。入选的作家作品由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精心挑选,权威编著,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依

1/ 7

托中国外文局强大的中外翻译专家资源和优势,遵循儿童文学语言特点,以适合儿童阅读为宗旨,高品质翻译出版。

二、误译分析

翻译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高品质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就是完美无瑕的翻译,翻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译。引起误译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引起的,这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称之为有意误译。但有些翻译显然是由于译者疏忽大意导致错误,或者未能得“意”忘“形”,表达生硬而又晦涩,或者表达时未能仔细推敲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误译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避免的,这类误译称之为无意误译。下面是以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

(一)忽略文化语境,对文化负载词处理不当导致的误译词义的选择在翻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考虑文化语境,只凭自己的经验选义,就会造成误译。例如:(1)“这房子在喊什么呢?”老奶奶问小黑猫和大花狗。P78 原译:Granny asked the little black cat and the big spotted dog:“What is the house shouting about?”P3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黑猫寓意着吉祥。古时的人们认为,黑猫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还能为主人带来吉祥。所以,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因此,像黑猫警长这个正义美好形象中国儿童是耳熟能详了。与中

2/ 7

国文化不同的是,英语文化对black cat(黑猫)颇为禁忌。其渊源最初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迷信——撒旦(Satan)魔鬼有关,他最喜欢化作一只黑猫,巫婆则带着这一只黑猫相伴。所以英国人常把黑猫与巫婆相联系。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黑猫》中,黑猫便是给人带来不幸和厄运的形象。因此,基于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小黑猫翻译成little black cat,英语国家的小读者恐怕难以接受。小黑猫给人的感觉是可爱,因此,建议小黑猫改译为:kitty or kitten.

(2)书仙女刚刚把藏在一本《论语》里的书虫吃掉,正准备钻进一本公主故事书里去睡觉呢。P217

原译:The book fairy having finished a bookworm in a book called The Analects,was about to sleep in a princess tale book.P117

《论语》记载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家孔子與时人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深深地刻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翻译此书名时,建议适当加上注释,有利于外国儿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忽略汉英句法差异导致的误译

就句法而言,汉语与英语的最大差别在于,汉语句法则突出“意合”,而英语的句法强调“形合”。汉语句子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往下叙述,逐步展开。英语句子依靠各种连接词构建,

3/ 7

无论句子有多长,多复杂,有了这些连接词,句子内部关系一目了然。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就容易翻译出令人费解的英语句子。例如:只有当金熊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了春天里所有盛开的鲜花,并且听到了春天里所有鸟儿的鸣唱,魔法才能解除,金熊才能恢复人形。P30

原译:Only when Golden Bear could smell the breath of spring,see all the flowers in full bloom and hear all the birds singing,could the spell be lifted and he return to form.P2 为了顺应目的语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应该按照英语的句式将衔接词his翻译出来。因此,(3)改译为:Only when Golden Bear could smell the breath of spring,see all the flowers in full bloom and hear all the birds singing,could the spell be lifted and he return to his form.

(三)忽略汉英语法差异导致的误译

一般认为,汉语是隐性语法的语言,英语是显性语法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由于译者忽略了汉英语法差异,对某些语法如句子成分、时态等没有深入分析,也容易导致误译。

(1)我透过高楼的峡谷,看到了一线冰冷的天幕和半瓣白色的月亮,同时,看到摩天大楼顶层有一扇窗口亮出黄黄的光。P49

4/ 7

原译:I saw a ray of cold sky and a half white moon,but also found the yellow light flashing out of a window at the top of the sky scrapper.P10

(2)“这几天没看见你哟。”我说。P57

I said:“haven’t seen you for a couple of days.”P18

汉语允许缺主语,而英语是不允许缺主语的语言。译者在处理(4)、(5)时显然忽略了这点差异,因此,建议改译为...,but I also found the yellow light flashing out of a window at the top of the sky scrapper.和I said:“I haven’t seen you for a couple of days.”

(3)“知道吗?我找了你千万年。”这一切几乎是在一秒钟之内发生的,老头儿看得目瞪口呆。P35

原译:You know?I have looked for you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old man was stunned by that all happened within just one second.all had happened.P7

此例翻譯明显是时态方面的语法问题。汉语为隐性语法,时态标记不明显。英语为显性语法,动词与时态紧密联系。既然找了千万年,表示一直在找,体现动作的延续到现在,因此,译文用现在完成进行时比较妥当。一秒钟之内发生的事情是老头看了之后目瞪口呆,发生在过去的过去的事情用过去完成时比较合适。

5/ 7

建议译文改为:“You know?I have been looking for you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old man was stunned by that all

had happened within just one second.”

(4)她穿着很长的白裙子站在伞下面,那长裙子一直拖到地上,裙子散发着栀子花的清香。P56

原译:The white skirt she was dressed in was so long that it touched on the ground,emitting the fragrance of gardenia.p17 此例译者明显受到汉语“拖到地上”的影响,直接译为touched on the ground,忽略了在英语中touch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介词on. 因此,正确的译文为:The white skirt she was dressed in was so long that it touched the ground,emitting the fragrance of gardenia.

(四)忽略了儿童童话常用的修辞而导致误译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泛灵论”的特征,因此,中外儿童童话中常用拟人修辞,而且备受儿童的接受、喜爱。译者翻译时忽略了这一特征往往会导致误译。

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姑娘好像听到了故事中那头金熊奔跑的声音,看见它正用粗壮的熊掌撕扯胸膛,仿佛要把心掏出来揉碎。P31

In her sleep,the girl seemed to hear the patter of the

running Golden Bear and see it tearing at its chest with its thick

6/ 7

and strong paws,seemingly in order to pull out and crush its heart.P2

这个童话用了拟人修辞,而且译者后面的译文,金熊都拟人化处理了。因此,建议这里改译为:In her sleep,the girl seemed to hear the patter of the running Golden Bear and see him tearing at his chest with his thick and strong paws,seemingly in order to pull out and crush his heart.

三、结语

翻译过程中有很多主观因素的参与,这必然给误译现象留下了空间。但是译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对语言理解的准确度,仔细推敲表达的准确度,将这些主观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从而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助力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

7/ 7

翻译中误译

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 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 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 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此外memories与eyes还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因此译者故意犯了这样的错误。 例2:想是这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It's all the fault of this rascal(流氓,无赖) chai.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s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is paint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 此处的译文中,中文的“狐假虎威”在英文中译成“披着狮子皮的驴”,表面上看来驴唇不对马嘴,然而熟悉中西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人眼中“虎”是森林之王,而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在中文的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翟家的这个奴才仗着主人的权势恐吓乡下人,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形象地勾勒出这个奴才飞扬跋扈的嘴脸。“狐假虎威”原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却很陌生,用“lion”这个象征“权势和力量的”动物,就能够真实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3:在汉民族文化里,“狗”总是一个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相关的词语几乎都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2016年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60年来,首次由中国作家问鼎。其成功的翻译功不可没。曹文轩的获奖很好地培育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信心,如湖南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也被翻译成了英文,正逐步地走向英语世界的儿童读者。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多种原因导致翻译实践中误译现象的产生,可归纳为译者的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误译会损害原作者及其作品的声誉,会冲淡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汤素兰作品为例,试图从无意误译方面进一步分析说明汉英误译现象。 一、原作及译者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有四个阶段,湖南作家汤素兰是第三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得各个级别的儿童文学奖。2014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海豚出版社推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外文版),共十册,其中有汤素兰的儿童童话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的特点。入选的作家作品由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精心挑选,权威编著,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依 1/ 7

托中国外文局强大的中外翻译专家资源和优势,遵循儿童文学语言特点,以适合儿童阅读为宗旨,高品质翻译出版。 二、误译分析 翻译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高品质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就是完美无瑕的翻译,翻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译。引起误译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引起的,这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称之为有意误译。但有些翻译显然是由于译者疏忽大意导致错误,或者未能得“意”忘“形”,表达生硬而又晦涩,或者表达时未能仔细推敲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误译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避免的,这类误译称之为无意误译。下面是以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 (一)忽略文化语境,对文化负载词处理不当导致的误译词义的选择在翻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考虑文化语境,只凭自己的经验选义,就会造成误译。例如:(1)“这房子在喊什么呢?”老奶奶问小黑猫和大花狗。P78 原译:Granny asked the little black cat and the big spotted dog:“What is the house shouting about?”P3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黑猫寓意着吉祥。古时的人们认为,黑猫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还能为主人带来吉祥。所以,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因此,像黑猫警长这个正义美好形象中国儿童是耳熟能详了。与中 2/ 7

比较文学翻译、误译现象

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否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为什么? 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可分为无意识型的乱译、误译和有意识型的乱译、误译,当翻译的乱译、误译为无意识型时,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当翻译的乱译、误译属于有意识型时,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综述,翻译的有意识型乱译、误译是翻译的乱译、误译的一个部分,因此,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的。 情况一: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的基础上。 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 首先,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由翻译的跨时代、跨文化、跨语言、地理隔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简单的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就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和误译;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和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包含翻译的乱译、误译,而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不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时,翻译的乱译、误译依旧存在,创造性叛逆最早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于1961年的论文《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的关键》一文中提出的,而翻译的乱译、误译是在翻译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翻译的乱译、误译出现时间自然是比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早,所以,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是导致翻译的乱译、误译出现的原因。即使是到了现在,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也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因为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翻译出现及发展变化过程中固有的现象,而不是说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就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 最后,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更多是由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因素造成的,而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相信每一位翻译者在翻译时都会本着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品本身的内容,而不会说有意识地去乱译和误译,因此,在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不受一种主观的、被承认的创造性叛逆所影响。 情况二:在当前翻译的有意识型乱译、误译的基础上。 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有意识型乱译、误

从目的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对比分析《小王子》的两个中译本

从目的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对比分析《小王子》 的两个中译本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儿童 文学之一、这本书通过一个王子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对梦想、友谊和人生 意义的思考。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小王子》的两个中译本:《小王子》和《Le Petit Prince》。 首先,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达原作的意思和精神。两个中译本都在努力传达圣埃克苏佩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然而, 《小王子》侧重于保留原作的抒情和诗意,试图通过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 叙述方式,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相比之下,《Le Petit Prince》则更 注重于准确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以便儿童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个故事。 其次,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翻译也要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 《小王子》的中译本在译文中加入了更多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它也更注重于保留原作中的句式和用词,以 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气氛。相反,《Le Petit Prince》的中译本则更加简 洁明快,用词更加简单易懂,以适应儿童读者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最后,两个中译本在翻译策略上也有所差异。《小王子》采用了一种 更加自由的翻译策略,注重保留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使用了一些诗意的句 式和表达方式。而《Le Petit Prince》则更加注重于准确传达原作的信息,使用了更直接和简单的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小王子》的两个中译本注重点和 策略有所不同。《小王子》更加注重保留原作的抒情和诗意,适用于更成 熟的读者群体,而《Le Petit Prince》则更注重准确传达原作的故事情

中文翻译成俄语误译分析

A Ректоры ведущих вузов России дали оценку закончившейся приемной кампании –2020. Ректор ВШЭ уверен, что в этом году в ведущие университеты пришли мотивированные студенты. Число поданных заявлений на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 программы (а каждый абитуриент мог подавать заявления на пять вузов)выросло на 4%. Это говорит о том, чт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выбирают осознанно. Те, кто не прошел на бюджет, могут взять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кредит –теперь под 3%. Иэто одни из лучших условий в мире. 俄罗斯各高校校长就2020年招生做出评价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校长称:”今年各大高校均收到很多申请,该数量较往年增加了4%(应届毕业生每人可申请5所高校),这说明更多人倾向于进入大学深造。自费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目前利息为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还好的条件了。 问题: 1.由于单词、词组、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译。如:кампани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кредит等 2. 未查询并查证专有名词导致错译。如:ВШЭ 3.未使用“减”“合”的技巧导致定语过长。如:“提交留学申请的人的数量” 4.因追求形式一一对应导致的死译。如:“这是最好的条件在世界上”。 B 校对后的译文: 俄罗斯高校校长对2020年招生活动进行了评价。高等经济学校校长认为,今年很多受政策激励的学生考入了一流大学。递交入学申请的数量增加了4%(每名毕业生在递交申请书时可选择五所学校)。这说明学生们有意识的在择校。没有能力支付学费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目前在3%以下。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条件之一。 1.这位同学混淆“кампания”和“компания”,所以他在第一句话中误译成了“公

儿童文学《彼得·潘》中译本对比分析——以杨静远、任溶溶译本为例

儿童文学《彼得·潘》中译本对比分析——以杨静远、任溶溶译本为例 摘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既有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也有其独特 之处。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既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也要从儿童的认知、语言特点、心智发育特征出发,运用特殊的翻译策略,让译文更容易被读者 接受。本文从杨静远、任溶溶两位国内知名儿童文学译者的经典译作《彼得·潘》出发,通过词汇、修辞、句子三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 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彼得·潘,儿童文学翻译,译本对比 引言 1911年,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创作的童话剧《彼得·潘》首次以小说形 式出版,随后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巴里给孩子们塑造了一 个美丽的精神世界,让他们通过这个故事尽情的享受童年的美好,同时这个世界 还能让成人和孩子感悟不同的意蕴和道理,让所有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本文选取 杨静远、任溶溶两位译者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文中的典型译例,从词汇、修辞、句子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能从中总结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为译者提供儿童文学翻译的新视野,从而提高翻译质量,更好地将世界儿童文学 经典带给国内读者。 一、彼得潘及译本介绍 《彼得·潘》是英国作家杰姆·巴里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彼得·潘 带领达林家的三个小孩来到远离英国本土的梦幻岛(Neverland)。他们在这里 经历了各种冒险,又重新回到了家中,只有彼得·潘一直留在梦幻岛上,他永远 都是一个孩子,不会随着时间长大。彼得·潘把还没经历过奇幻冒险的孩子们一 个个带到梦幻岛,让他们享受自在快乐的童年[1]。

自问世近百年,《彼得·潘》作为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已经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多种语言。1929年,梁实秋出版了最早的中 译本《潘彼得》,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我国已出版有关彼得·潘的图书百余种, 其中杨静远、任溶溶、马爱农三位译者的译本最具代表性[2]。1991年,三联出版 社出版了杨静远的译本,此译本在之后的十几年中经历数次再版,颇受读者认可。200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任溶溶的译本。两个译本相差10年,译者的翻译风格也各不相同,因此译本呈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异同,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为译者在翻译儿童 文学作品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译本分析 儿童文学是指为专为少年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心理特点、阅读水平以及鉴赏 能力,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简单明了、形象生动且教育性强,有着鲜明的文学特征。具体而言,儿童文学的读者大都是3~12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的孩子文本理解能力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因此译者需要以简单明了 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原文内容,且儿童好奇心强,生动的文字更容易激发他们的 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儿童文学还能让小读者们在欢快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学习知 识[3]。根据以上儿童文学的特点,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以儿童文学特点为 标准,明确目标读者,多用简单词、简单句,尽可能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同时,英美文学中常有双关、一词多义等现象,译者应清楚阐释原文中的隐含内容,让 译本清晰易懂。基于以上特点,下文将从在词汇、句子、修辞三个层面,对杨静远、任溶溶的译本做具体对比分析。 1)词汇层面 由于儿童尚未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生活阅历也非常有限,日常用语一般简单,句子也大多简短。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在遣词造 句上做足功夫,让译文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例1:```not so much as a Brussels sprout was missing; but by and by whole cauliflowers dropped out```(4)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摘要]文学文本翻译是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误译”现象 在中外文化的传递中无处不在。从翻译和文化的相渗互动、翻译主体的心 理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前理解及意识性心理是造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根本缘由。因此,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学文本前理解心理缘由策略 一、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 1、前理解生发的误译 翻译本身是一定文化背景中的翻译,我们常说翻译负有“文化传真” 的使命,即文化信息的“原汁原味”,但在文学文本翻译这一具体的层面上,绝对的传真是不可能的。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指出:“如 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 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作为翻译中不 可避免的误译,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现象,如果将某些误译置于宏观的文化 背景下考察,那么它将会向我们揭示更深层的原因。 早期的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观,西洋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主流 意识形态相冲突,但译者为了主体文化认可的目的,对译语进行加工,便 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如,福尔摩斯在1916年中华版《福尔摩斯全集》中 是守法、护法的正义之士,所以有关福尔摩斯吸毒的描写在译成中文时却 变成福尔摩斯说:要不是因为身体健康欠佳,精神状态不好,也不会吸毒。可见,译者为了晚清社会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鸦片可以止痛为 福尔摩斯的行为开脱。再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忠孝“仁、义、孝”是为

人之基本道德准则,所以,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对其中提到的 哈姆雷特,恐国人不解,处理为“罕木勒特,孝子也”。虽然译者的创造 造成了源语中的某些文化特征部分遗失,但是目的语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则 借此进入。由于不同的文化沉积和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文化的 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渗入译作,误译的产生便是特定时空下前理解介入的 结果。 2、有意、无意的心理生发的误译 从审美接受和文学阐释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文学文本翻译中的“误译”分为“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 无意识误译主要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外语功底的不深和对原语文 化缺乏了解造成的,前两个原因属于语言层面问题,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 第三个原因不单是语言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缺乏对译语文化的了解 所造成的误译,问题更复杂,但它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如:将“Helookbluetoday,”译成“他今天看上去是蓝色的”就成了笑话,因 为蓝色代表“忧伤”,所以其真实意思是“他今天情绪低落”。同样,将 汉语的“下海、打的、扣帽子”忠实地按照语言本意译成外文,外国读者 一定感到莫名其妙,由此可见,这种误译是在翻译者只通晓异国语言而不 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时发生的,属于译者的无意识误读。 有意识误译是指“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或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族的 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这段话表述了有意识的创造性翻译则发生在一些自觉的译者身上,他们不 仅有自己的翻译原则,还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他们或者为了迎合接受国的 习惯和风俗,或者为了适应接受国读者的口味,或者出于道德、政治等因

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现代化的探索

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现代化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中文儿童文 学作品也开始走向世界。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正在涌入中国市场。如何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现代化,成为当下文化界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 目前,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如《经典儿童文学全集》等一系列海外名著的翻译及出版,深受国内儿童读者青睐。同时,各大出版社也逐渐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纷纷加大投入。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儿童文学翻译市场仍面临许多的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儿童文学翻译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在 翻译中解决原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顺畅地理解和接受,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很多现有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语言表达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 缺陷,造成了阅读体验的下降。 最后,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导致翻译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推动儿童文学翻译现代化的途径 1.加强人才培养 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门专门的翻译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翻译 技巧,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立专业的翻译培训机构,定期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此外,可以通过鼓励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组织翻译比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 才投身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工作当中,为推进儿童文学翻译行业的现代化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2.开展志愿者活动 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来提高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可以 邀请一些有志者,对现有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进行审查、修改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还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3.加强科技支持 在推进儿童文学翻译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的支持也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机器 翻译等技术,实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自动翻译和优化,提高儿童文学翻译的效率和质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4.加强对翻译作品的规范管理 为提高翻译市场的质量,也需要加强对翻译作品的规范管理。可以建立一批有 影响力的翻译机构,由其负责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进行审查和认证,评定其质量。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翻译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低劣翻译作品的惩处力度,这样不仅能提高翻译市场的质量,还能保障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健康。 三、结语 总之,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现代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尝试。只有通过加强 人才培养、开展志愿者活动、加强科技支持和加强对翻译作品的规范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行业向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儿童文学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述文学翻译中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作业:试述文学翻译中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事实存在,无论是无意误读还是有意误读,都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正视文化误读与误译,了解其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趋利避害,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和文化间更好的理解与沟通。 误读和误译不利于跨文化交流。误读、“曲解”、“误解”甚至“改变”原作,导致文学传播中部分信息的扭曲和丢失,使译文读者看不到源语文化的真相。例如本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的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造成的后果。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互相了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果翻译中出现“误读”,那么交流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任何一位译者都应尽量避免翻译中的误读。但是文化间的相互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误读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在不断的误读中,揭示作品的本真。 斯坦纳说:“在翻译史上,幸运的误读,往往是新生命的源泉。”误读在文化发展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它使外国文学作品很容易在本国传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其中林纾的译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误读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丰富原作的内容,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像茅盾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以及寒山诗在美国五六十年代的风靡等等。有时,误读是由于译者自身文化的历史需求造成的,因而,误读还能促进本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正确认识文化误读对文学翻译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误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间

的差异,帮助我们认识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来传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译者,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语言与文化能力,在翻译中尽量减少误读带来的弊端,不断提高跨文化翻译的水平。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作为一本儿童文学的经典巨作,露西·蒙格玛丽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儿童和成人读者欢迎。该书是公认的儿童文学畅销书,且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本文研究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译本,译本语言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富有美感,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绝佳素材。 二、翻译策略 (一)简单化 儿童的理解能力是其接受文学文本的基础,因此儿童文学译者应将简单化作为一个重要翻译策略。基于儿童读者有限的词汇量和较低的语言接受水平,译者必须尽量使用简单词汇,避免复杂词汇,从而使目标文本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例1] 源文本:Marilla made no reply,but she hit the unlucky sorrel such avicious clip with the whip that the fat mare,unused to such treatment,whizzed indignantly down the lane at an alarming pace. (Montgomery,2010:50~51) 目标文本:玛丽拉没有搭腔,但她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 不幸的栗色马,这笔肥壮的母马从来没有被这么对待过,它狂怒 1/ 6

地迈开大步,冲下那条窄路。 (马爱农,2011:44) 分析:“vicious”本意为“恶意的”,但马爱农并未将其直译为“恶意的”,而是用了一个更简单通俗的词语“狠狠地”。“恶意的”这个词语比较高端,很可能超出了儿童读者的有限词汇量;小词“狠狠地”更易让儿童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理解玛丽拉对于马修私自将安妮带回绿山墙的恼怒之情。 (二)生动化 基于儿童不善抽象思考的天性,平淡枯燥的目标文本语言易让他们失去阅读兴趣。儿童在逻辑思考前,更倾向于想象思考,且易被具体形象和生动描述所吸引。生动的文字描述不仅能使文本更加有趣,还能影响儿童的情绪,丰富其精神世界。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应是生动活泼,简单易懂的。一些翻译技巧可有效加强目标文本的生动性,如口语化与拟声词表达。 (1)口语惯用语 比起正式表达,儿童更熟悉口语表达,因其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接触的都是口语惯用语。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过聆听和模仿成人说话来积累词汇。正式、复杂的表达常会超出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理解水平。因此儿童文学的目标文本应多用口语惯用语,从而帮助儿童读者想象书中的具体形象和场景。 [例2] 2/ 6

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与技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儿童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翻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难点。本文将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技巧。 首先,儿童文学翻译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年龄特征。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语言理 解能力和文化背景有限。因此,翻译时需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尽量避免复杂的修辞手法和难懂的文化隐喻。例如,英汉之间的翻译中,可以将英文中的复杂句式拆解成简单的句子,在汉译文中注重词汇的清晰度和易读性。 其次,儿童文学翻译需要兼顾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儿童文学作品通常富有 想象力和幻想性质,其中很多词句并无一一对应的翻译方式。因此,译者需要有相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保证译文的准确度同时保持原作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意译和增译是很重要的。例如,在翻译童话故事中太阳说话时,“sun”可以灵活译为“太阳之神”或“金色的太阳”,以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寓意。 此外,儿童文学翻译需要关注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了不同的认知和 价值观,在翻译中需要尊重和体现原作所代表的文化特色。例如,翻译西方经典童话时,需要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的文化调整可以在翻译中引入一些中国元素,并通过注释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另一个困扰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是语言游戏和谐音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常 常存在丰富的语言游戏和谐音,这些游戏和音效可以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然而,这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一种解决方案是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象和音乐感,通过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来创造相似的效果。例如,在翻译《格林童话》中的魔蛙时,可以使用与原作类似音效的词汇,并通过译者的巧妙调整来保持趣味性。 除了以上难点之外,儿童文学翻译也要考虑到细节的入微。比如角色的命名、 食物的描述和动作的表达等都需要仔细斟酌。这些细节往往能够影响到儿童读者的

怎样看待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

怎样看待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 作者:周莉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 摘要:在我国,一谈到翻译标准,首先想到的估计就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了。“信达雅”几乎成了我国传统译论的代名词和金科一律,尤其是作为文学翻译基本伦理的“信”,“信”指的是译作应当忠实于原作。按此标准,与原文不对等的翻译一概被认为是“误译”。其实,在其他类型的翻译中,这种误译现象也是比较多见的。本文关注的是文学翻译中的误译,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误译及误译的类型,通过举例来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误译以及误译的价值,尤其是在文化交流上。 关键词:误译;价值;创造性叛逆 一、误译的定义及其类型 对误译颇有研究的谢天振教授在他所著的书《译介学导论》中提到,误译是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无视了原作所处的时代或文化背景,单纯的从自己的时代或文化背景出发,去解读诠释原作。 他将误译分为两类: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有意误译可简单理解为译者为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意为之。无意误译又细分为三个类型:(1)译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2)译者外语语言能力欠缺造成的误译;(3)译者对于源语和目标语所包文化的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译。而在王宏印著的《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中,他提到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将误译分为创造性误译和责任性误译,前者涉及译文处理好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后者则关系到翻译质量的问题。 二、中西历史上误译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其译文第一段为例,首先,译文将原文的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赫胥黎)。其次,译文中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话。如他将原文“One year with another,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maintained itself.”译为“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这句译文在原文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字句,读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并且很明显增添了一种悲怆的调子,尤其是“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则简直就是对当时中日“甲午之战”后中国现状的直抒胸臆。这样,译者自己的政治目的就体现在译文中了,但原作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原作只是想要表达“天地万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儿童文学翻译总结

儿童文学翻译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儿童的教育及其发展。儿童文学的出现是为了让儿童能够欣赏和接受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培养儿童全面发展。本文选取部分文章进行翻译,重点研究了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儿童文学翻译 (一)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拥有文学的特性的同时还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通常来说,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及性等特点。儿童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它的教育性和知识性。此外,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和它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也有密切关系。对年少的孩童而言,他们更容易、更愿意接受形象生动和趣味十足的事物。 儿童文学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也是特别的。它既要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也要兼顾自身的文体特征。因此,译者既要注重保持译文语言的童趣又要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译者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运用一些符合儿童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的词语和语气。语言上要流畅,通俗易懂。语体上要富有童趣。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 儿童文学在文学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译者在做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难题。首先,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作者却是成人。因此译

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在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其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权衡。在一些选词上,译者要尽量选择简单、易懂且具有吸引力的词语,以引起读者的情趣。在构句上,要尽可能使用简单句、短句。而在语体上,儿童文学翻译较适宜采用偏口语化的形式,使译文能够朗朗上口,增加读者的可读性,使读者易于理解原文。 三、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策略概述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译者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会考虑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异化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保留异国风味。而归化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文学、文化特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 综合来看,这两种翻译策略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指明了翻译方向,译者可以根据需要来选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是译者在做翻译时选择的一种倾向性,他可能会因为译文的充分性而选择项原文作者靠拢,也可能因为译文更好的可接受性选择项译文读者靠拢。并且译者在译作中会因不同需求而交織运用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 (二)具体翻译方法及分析 上述两大翻译策略各自包含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音译、意译及改译等等。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两种翻译策略均有所涉及,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选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 析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模 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文学作 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 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 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 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汉语与西方印欧 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 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 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 中十分常见。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人类 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

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 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 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 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 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些历史事件不断地被后代人所引用,长此以往历史事件就 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书面表达中,人们就会引用这些典故的新意义——引申义。即便后人已经忘记了历史事件原有的细节,可其引申义却被广为流传。例如,说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只要熟悉相关故事的人听到这一典故,会自然而然 地想到美貌的女子,但由于个体的审美观不同,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规定到底多 美才能算得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另外,在语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产 生了大量的文化术语,这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达成的共识,只有在自己的语 言区中才能表现出独有的语义。例如,《围城》第三回这样写道"赵辛嵋一肚皮 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译为英语 "ThewineinHsin-mei'sstomachturnedtodourvinegarinhisjealousy.""醋" 只是一种做菜的调料,但在中国文化中,它被引申为嫉妒的意思,特别是面对情 敌时的一种情感。 4.个体审美观的差异 留白或模糊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中国画中,很多意 蕴丰富的画作往往只有寥寥数笔。模糊表达以及模糊词语的运用是实现模糊性的 主要形式,也是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的途径之一。很多情况下,作者为了使得作品 具有更好的审美效果和更高的艺术价值,就将模糊性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就是说,作者为了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省 略等,作者的创作动机对于作品模糊性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二、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误译

第二节 翻译中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译介学)

第二节翻译中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尽管人们都认识到,翻译应尽可能地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但误译情况仍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大家、名家在他们的译作中也无法避免误译。苏联翻译研究家丘科夫斯基在他的《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就提到,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阿比多斯的新娘》的一句题词时(这句题词引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给克拉琳达的告别歌》),曾把“Had we never loved so kindly”(“假如我们从没有那样温柔地相爱过”)一句中的kindly一词,和德文中的das kind(儿童)一词相混淆,结果把这句句子误译为“假如我们不是孩子们”。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把普希金、果戈理的作品译成法文,算得是一位精通法语的专家,但他在翻译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希罗底)(Herodiao)时,却把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译为男孩。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译坛。如瞿秋白在翻译普希金的长诗《茨冈》时,把俄文的сень(庇前或住处)误看成сено(干草),于是把Вездебыланочлегасень,(“到处都有过夜的地方”)误译成“到处的草堆都算是他的床”。 误译的情况是如此普遍,以致日本学者河盛好藏断言:“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甚至进而引述另一位日本学者的话说:“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氧气一样。” 对从事翻译实践和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的人来说,误译是他们的大敌,他们孜孜以求,竭力想减少误译甚至消灭误译。但对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如果撇除因不负责任的滥译而造成的翻译错误,那么误译倒是很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的。因为在误译中特别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反映了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传播中的误解与误释。 细究起来,误译可以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而无意误译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这样三种类型: 一、因译者翻译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如韦素园在翻译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把该文“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一句中的стонут(呻吟)误看成тонут(下沉),于是把诗中海鸥和海鸭的“呻吟”都误译成“在下沉”。霍秋白的译文中,也将“一堆堆的乌云,……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句中的“燃烧”一词пылают误看成плывут(飘浮),而把这句话误译成“一堆堆的阴云,……在这无底的海的头上浮动”。不过这类误译一般不具有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因为只要译者、编辑加强对译作的校译,此类误译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实上,目前国内严肃的文学翻译中,这类误译已极少见了。 二、第二种无意误译多与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力有关。如把批评某部电影的话It’s turkey.(这是一部失败之作)误译成“它是火鸡”,而把TURKEY DINNER(原文为报纸标题,故全部大写字母)误译为“土耳其大餐”(实为“火鸡大餐”)。又如《西游记》英译者把书中一个人物“赤脚大仙”误译为red-legged immortal(红腿的不朽之神)---他显然把汉语里的“赤”仅理解为“红”(如《水浒》;里的“赤发鬼”,英译为red-headed devil),却不知道“赤”还有“光、裸”的意思。 这一类误译具有一定的语言研究价值和外语教学价值,如能把它们收集、整理,从中可发现一个民族在理解某一外语时的理解方式上的独特性格、倾向、兴趣及其他诸种特点。有人就做过这样的尝试,收集了一些典型的例子,指出:中国人看到restroom时首先想到的是“休息室”,却没有想到是指“厕所”,看到to sleep late认为是“睡得晚”,而不是“起得晚”,看到trouble-shooter以为是“惹麻烦的人”,却不料是“解决麻烦的人”,听到I don’t care about going,误以为是说话者“愿意去”,孰料说话者是“不想去”,等等。这种对外语的理解方式是导致产生误译的原因之一。 三、第三种无意误译与源语国和译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具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因此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

交际翻译下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浅析

交际翻译下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浅析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汉语,受到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喜爱,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质量I:蹄交低下、良莠不齐的作品,据调查研究发现,交际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便于儿童理解。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交际翻译理论起源于国外,其中纽马克根据有关学者的语言功能学说提出了文本分类说,文本分类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是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种。这三种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三种文本出发,翻译工作者应重视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以及阅读文学作品读者的感受。由于文本不同,所以文本功能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文本的功能,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大翻译方法,这两大翻译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点,其中交际翻译关注点在于重视接受者的反应和理解,力求在翻译的基础上,让读者有相应的收获,重视翻译的效果,并非内容。交际翻译,顾名思义,重视人际交往,使用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或者更契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现阶段儿童的心智,便于儿童理解故事梗概。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考虑到儿童的内心感受,切记不要过于死板地翻译作品。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的不断重视,许多国外优秀的教育理论也

被引入中国,其中交际翻译理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使用交际翻译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可以克服传统翻译方法中的弊端。将教育思路进行转换,可以翻译出适应中国儿童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让中国儿童在接触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二.儿童文学作品使用交际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与其他作品的翻译工作有所不同,由于受众是儿童,所以翻译工作更加具有复杂性。翻译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以儿童为本的方针和战略,重点关注儿童当下的心智状况,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赋予作品更多的教化意义。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于儿童今后的发展。由于儿童年龄较小,与成年读者相比,儿童的理解、认知能力和价值观道德观等还有所欠缺。儿童阅读书目的过程就是构建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导向对儿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到营养,少年儿童能够用当下的眼光理解翻译的作品。儿童读者也分为许多类型,诸如少年儿童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童年期儿童以及少年期儿童等。所处的阶段不同,儿童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使用交际翻译理论可以契合每一阶段儿童的需求,交际翻译更加通顺、更加简单,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交际翻译理论具有众多的优势,由于儿童思想比较活跃,更加适合人际交往,交际翻译可以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将复杂的语句表达出来,儿童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语句。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轻松接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还可以发挥除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行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