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

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

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摘要: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儿童泛灵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里发展的某些

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常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

本文从泛灵论这一原始思维哲学学说出发浅析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这一思维

特征,及泛灵论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并从对塑造儿童的自然审美之心,

教化儿童的仁爱伦理之德,启迪儿童的天人合一之思,这三个方面浅析了

儿童文学作品中泛灵意象存在的主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泛灵论;审美;道德;天人合一

一、泛灵论与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

(一)何为泛灵论

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是原始时期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世界观,也是之后各宗教流派发展的基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生

命与灵魂,花草牛马、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同样的自

然精神与思维能力。

由于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洪荒时代,原始人的储备极度贫乏,无法以

自己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对如梦、雷电、病痛等诸多生理自然现象作出科

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便人格化了世间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这样的观念。如意大利学者维科在《新科学》中写道,那时候的神学诗人认为天、地、海的实体便是天神、地神、海神,想象这些实体都是些有生命的神,

并且还以同样的方式用不同的神祇去指明其他不同的各类事物,每一种事

物都有一种神。因为当我们每逢要表达我们

对精神事物的体会时,我们便要利用想象来表述它们,正如画家们使

它们形成一些人类形象。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不能完全科学的理解,便

采取了相反的、较崇高的办法,就认为一般物体也有感觉和情欲。人类常

用咆哮或呻吟来表达自己的爆裂情绪,于是天空就被人们想象成为与自己

一样有生气的巨大躯体,暴风骤雨打雷闪电便是天神有意向他们说些什么。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列维·布留尔也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一书中

这样写到“当原始人梦见自己在行动着、旅行着、与处在远方或者已故的

人们交谈着,他是相信做梦时灵魂真的离开了身体,去到了他在梦里看到

自己所在的那个地方”、“契洛基族印第安人相信鱼类生活的社会跟人类

的社会是一样的,它们有自己的村庄,有自己的水下道路。”、“他们还

认为疾病,特别是风湿病,其起源因归因于对猎人生气的动物所完成的神

秘行动。”那时候的原始人便常常把世间万物人格化。

(二)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便是一种类似于这种原始思维哲学学说的思想。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是处于一种主客不分和主体

间性的思维状态,无法将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区分清楚,这便构成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和“泛灵”的思维特征。在年幼时期,绝大多数的儿童

是存在一定的泛灵论思想的,也就是说在那一时期,儿童是无法区别有生

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也常常把人的思维与意识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他

们会认为一棵树一朵花、小猫小狗洋娃娃、天上的星星、地下的河流等等

都是有感觉有感情的,只是它们无法表述或者我们无法了解它们的表述。

在儿童的世界中,鸟儿会唱歌,花儿会笑,月亮也会跟人走,刮风下雨是

天在哭,打雷闪电是天在怒,他们还能耐心的和洋娃娃说话哄洋娃娃睡觉,他们会对你说:“不要摘树叶,小树会痛。”,而如果哪天他们不小心碰

到了桌角,哇哇大哭,家长只要做作很狠的样子打桌子几下,再批评桌子

几句,他们便会以为桌子已经受到了惩罚不会再继续哭……这些非常类似

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的种种泛灵观念便是由于儿童主客体不分及主体间

性的思维造成的。儿童虽然具有自我意识和个体意识,但其主观世界并未

与物质的宇宙分化,他们还无法科学的认知到外界人、事、物之间具体差别。

二、泛灵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一)动物有灵

(二)植物有灵

植物无法像动物那样有着活跃的生命形式,大部分是不能自由移动的,无法有丰富的表情,也无法像动物一样,至少还存在着一定的沟通方式,

人类与植物基本就是没有任何动作或语言符号的交流,但对于对大自然充

满着无限的好奇与爱的儿童来说,这世间的所有植物同样是有思维、情感

甚至语言,有些植物还有着神奇的能力。

(三)非生命物质有灵

世界上的这类非生命物质非常丰富,不止是司空见惯的山川河流,一

支笔、一块布、一本书、一片云等……还有一些根本无法在成人文学中成

为主人公甚至是出现的物质,都可以生动、自然地游走在儿童文学里,掺

杂着一丝写实与写意,为儿童们呈现出一个孩子们独有的缤纷世界,传达

给孩子们这世界的真善美。

三、儿童文学作品中泛灵思想的意义

(一)对儿童自然审美之心的塑造

儿童的泛灵心理为儿童的自然审美提供了有利条件。充满着泛灵意象

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为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开辟了一条捷径:无论是选题、形象、情境还是手法、语言,都无比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思

维特点,契合儿童的审美经验,并且易于被儿童发现和感知。所以儿童文

学作品中存在的泛灵观念非常利于培養儿童的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

解力、审美判断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让儿童更深切的感受大自

然的美,塑造儿童的自然审美之心,并且还能激起儿童的模仿欲望,增强

其表现美的能力。

(二)对儿童仁爱伦理之德的教化

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望,它颂扬世界的真、善、美,

保护儿童的良知,完善儿童的性格,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与社会、树立正确

的思想道德观念。利于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性教育已被千

百年来儿童教育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是世界的

未来,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培育儿童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比起

成人生硬的进行规劝与说教,利用这些在儿童意识中有灵魂有生命的艺术

形象,以它们的故事去对儿童进行仁爱伦理之德进行教化,反而卓有成效。

例如,利用《木偶奇遇记》中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的匹诺曹去教育孩

子们要诚实,利用《笨狼的学校生活》来教育孩子们要尊师长、爱同学,

利于《七色花》来教导孩子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乐于助人……

(三)对儿童天人合一之思的启迪

庄子曾说过,审美的境界,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通过提高儿童的审

美情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生态理论,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但自从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后,“主客二分”便成为了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随后西方人逐渐摆脱了宗教

的束缚,将人类视为具有独立性及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促进了世界自然科学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主客二分”的也使人类开始“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而在不断的前进过程中,人类的野心越来越大,要求逐渐大于需求。物极必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频发,恶化的自然环境急待拯救,于是,“天人合一”便又被中外哲学家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如今应视为人类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主导原则。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为儿童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关系,启迪儿童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改善不断恶化的自然条件的需要。要在儿童幼小的心田里播撒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其他生物平等对话共同生存的种子。而儿童天生的主客不分的泛灵思维特征恰巧与“主客二分”的哲学学说对立,所以通过一系列既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又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有情的艺术形象,把天人合一的哲学之思与文学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便能更好的教导儿童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像上文《MyOwnFolk》一诗中,“我们被砍伐,我们被撕碎,”、“你要保证每当看到一棵橡树倒下,你就会去栽两棵。除非你发誓,不然橡树的黑皮就会变成你脸上的皱纹。”用被人类砍伐的橡树来引导儿童们去爱护自然,每砍倒一棵树就要种两棵树来维持平衡,并且要对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2016年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60年来,首次由中国作家问鼎。其成功的翻译功不可没。曹文轩的获奖很好地培育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信心,如湖南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也被翻译成了英文,正逐步地走向英语世界的儿童读者。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多种原因导致翻译实践中误译现象的产生,可归纳为译者的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误译会损害原作者及其作品的声誉,会冲淡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汤素兰作品为例,试图从无意误译方面进一步分析说明汉英误译现象。 一、原作及译者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有四个阶段,湖南作家汤素兰是第三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得各个级别的儿童文学奖。2014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海豚出版社推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外文版),共十册,其中有汤素兰的儿童童话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的特点。入选的作家作品由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精心挑选,权威编著,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依 1/ 7

托中国外文局强大的中外翻译专家资源和优势,遵循儿童文学语言特点,以适合儿童阅读为宗旨,高品质翻译出版。 二、误译分析 翻译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高品质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就是完美无瑕的翻译,翻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译。引起误译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引起的,这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称之为有意误译。但有些翻译显然是由于译者疏忽大意导致错误,或者未能得“意”忘“形”,表达生硬而又晦涩,或者表达时未能仔细推敲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误译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避免的,这类误译称之为无意误译。下面是以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 (一)忽略文化语境,对文化负载词处理不当导致的误译词义的选择在翻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考虑文化语境,只凭自己的经验选义,就会造成误译。例如:(1)“这房子在喊什么呢?”老奶奶问小黑猫和大花狗。P78 原译:Granny asked the little black cat and the big spotted dog:“What is the house shouting about?”P3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黑猫寓意着吉祥。古时的人们认为,黑猫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还能为主人带来吉祥。所以,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因此,像黑猫警长这个正义美好形象中国儿童是耳熟能详了。与中 2/ 7

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

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摘要: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儿童泛灵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里发展的某些 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常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 本文从泛灵论这一原始思维哲学学说出发浅析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这一思维 特征,及泛灵论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并从对塑造儿童的自然审美之心, 教化儿童的仁爱伦理之德,启迪儿童的天人合一之思,这三个方面浅析了 儿童文学作品中泛灵意象存在的主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泛灵论;审美;道德;天人合一 一、泛灵论与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 (一)何为泛灵论 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是原始时期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世界观,也是之后各宗教流派发展的基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生 命与灵魂,花草牛马、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同样的自 然精神与思维能力。 由于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洪荒时代,原始人的储备极度贫乏,无法以 自己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对如梦、雷电、病痛等诸多生理自然现象作出科 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便人格化了世间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这样的观念。如意大利学者维科在《新科学》中写道,那时候的神学诗人认为天、地、海的实体便是天神、地神、海神,想象这些实体都是些有生命的神, 并且还以同样的方式用不同的神祇去指明其他不同的各类事物,每一种事 物都有一种神。因为当我们每逢要表达我们

对精神事物的体会时,我们便要利用想象来表述它们,正如画家们使 它们形成一些人类形象。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不能完全科学的理解,便 采取了相反的、较崇高的办法,就认为一般物体也有感觉和情欲。人类常 用咆哮或呻吟来表达自己的爆裂情绪,于是天空就被人们想象成为与自己 一样有生气的巨大躯体,暴风骤雨打雷闪电便是天神有意向他们说些什么。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列维·布留尔也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一书中 这样写到“当原始人梦见自己在行动着、旅行着、与处在远方或者已故的 人们交谈着,他是相信做梦时灵魂真的离开了身体,去到了他在梦里看到 自己所在的那个地方”、“契洛基族印第安人相信鱼类生活的社会跟人类 的社会是一样的,它们有自己的村庄,有自己的水下道路。”、“他们还 认为疾病,特别是风湿病,其起源因归因于对猎人生气的动物所完成的神 秘行动。”那时候的原始人便常常把世间万物人格化。 (二)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便是一种类似于这种原始思维哲学学说的思想。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是处于一种主客不分和主体 间性的思维状态,无法将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区分清楚,这便构成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和“泛灵”的思维特征。在年幼时期,绝大多数的儿童 是存在一定的泛灵论思想的,也就是说在那一时期,儿童是无法区别有生 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也常常把人的思维与意识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他 们会认为一棵树一朵花、小猫小狗洋娃娃、天上的星星、地下的河流等等 都是有感觉有感情的,只是它们无法表述或者我们无法了解它们的表述。 在儿童的世界中,鸟儿会唱歌,花儿会笑,月亮也会跟人走,刮风下雨是 天在哭,打雷闪电是天在怒,他们还能耐心的和洋娃娃说话哄洋娃娃睡觉,他们会对你说:“不要摘树叶,小树会痛。”,而如果哪天他们不小心碰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 周新凤,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形态之一,它适应儿童的审美天性,契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童年情趣、成人视角的积淀以及特有的艺术韵律,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和诗性智慧,有着丰富的美学蕴涵,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特质;诗性智慧;美学蕴涵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志码:A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人类理想存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的存在成为人们最本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这么说,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和想象空间。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对儿童而言,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当属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那些与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有幼儿文学、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与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其中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作的童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1]P26它包括儿童诗、童话、神话、儿童故事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适应了儿童纯真、稚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天性,契合了儿童形象性、泛灵论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因而,它受到了儿童的喜爱与欢迎,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儿童文学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构建、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郭沫若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感情教育、美德教育着手。”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这就是说孩子一踏进社会,就能在儿童可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熏陶成长,这些作品就能像雨露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丰富他们的心灵与情感,让孩子在启蒙教育之始就能感受着诗意的生活,受到真善美的启迪。 一、“泛灵论”——儿童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特点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皮亚杰把儿童意识中这种物我不分、主客不分,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关系称作为依附(adhere)。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主体与客体逐渐分化,这种依附也就逐渐减弱。不同程度的“依附”有不同形式,儿童“泛灵论”即是最重要的一种。国内儿童文学专家谭旭东认为:“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与原始意识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作为生命黎明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对外在真理世界的把握与原始人一样处于混乱状态,分不清物理与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与思维的对象,也就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儿童泛灵观念。”[2]儿童的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小狗会说话,猫被老鼠耍得团团转,连胖胖的小猪也会使出降龙十八掌……这一切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地不容置疑。儿童正是这样通过这种泛灵论的观念,赋予整个世界以情感和意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绚烂多彩,到处充满蓬勃昂扬的生命力。 儿童特有的诗性智慧和他们所具有泛灵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更容易移情。面对客观世界的对象,他们充满信心地想象,没有任何东西能压制他们或者能对他们施加影响。给审美对象以生命和灵魂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就是这个王国的主宰。在他们的世界里,强大的灰太狼可以成为永远的失败者,而作为弱者的喜羊羊、美羊羊甚至整天就知道吃饭睡觉的懒羊羊,都可以战胜强大的灰太狼和狡猾的红太狼。动画片《猫和老鼠》更是完全颠倒了现实世界中的猫和老鼠关系,猫咪Tom和老鼠Jerry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小老鼠Jerry总是不会受到任何真正的伤害,而作为猫的Tom却被老鼠耍得团团转,总是难免受些皮肉之苦。然而,这一切在现实世界中看似绝对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事情,在儿童看来是那么理所当然。而这种投射活动本身通常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过程。由于无意识的情感具有潜在的统摄作用,当儿童沉浸在某种情感状态之中时,他们不会有意掩饰自己的感受——笑,就痛痛快快、酣畅淋漓,甚至不惜把自己笑到沙发底下;哭,也是“气震山河”,让大人不知所措。他们对艺术作品作出情感应对时,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弥漫在对艺术文本的直觉和想象中。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儿童文艺作品的根本生命力所在,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比如动画片《哪吒传奇》中哪吒的形象:他手执“混天绫”、身挂“乾坤圈”、脚踏“风火轮”,锄强扶弱,极富正义感;他自由、任性、倔强、叛逆,但又是那么地合乎情理,使得所有的观众都为他叫好。勇敢正义、聪明灵活、开朗乐观的哪吒成为儿童心目具有英雄性的独创形象。这里的哪吒,契合了儿童文学的泛灵论观念,也符合儿童文学的人造论精神。而哪吒之所以吸引儿童,完全在于这个形象契合了儿童意识中“自我中心思维”的敏感性,契合了儿童审美经验诗性智慧和原始思维。 二、童年情趣与成人视角——儿童文学创作的内在要求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体现了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倾向。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就应该根据儿童的这种审美特质,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适应儿童审美需求的文学作品。 与一般的文学活动相同,儿童文学活动(文学创作-作品生成-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性活动。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所在。儿童文学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应儿童的艺术手段而创造的,反映儿童生存其中的现实生活的美丑属性并体现出作家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它涵盖着创作者以及儿童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乐于接受的优美形式呈现出来,激起儿童读者的美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多层次的审美要求,引导他们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是指其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艺术品性。郭沫若早在1921年就曾指出:“儿童文学的世界总带些神秘的色彩”,“有种不可思议的美”,“有种不可思议的光”,“儿童文学当具有秋风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莹宝玉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块玻璃。”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与儿童审美感受力相契合的。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成人感悟生活的沉淀与激发。因此,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在于儿童与成人两种审美意识的冲撞与调和。 (一)童年情趣——儿童文学创作应有的“期待视野” 童年情趣是儿童文学所独具的审美意象,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主要表现形式。纯真是儿童生命中固有品性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著名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3]P90 他认为,童心即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无任何的

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幼儿文学课件整理资料 儿童文学释义 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持本位论观点有影响的学者 ?美杜威儿童本位论 ?鲁迅:“幼者本位”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朱自强 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专写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概念包含三个内容:接受对象、目的、要求。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 1、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2、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首先,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 学。 ●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七种基本文体 ●儿歌 ●幼儿诗 ●幼儿童话 ●幼儿故事 ●图画故事 ●幼儿散文 ●幼儿戏剧

●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对比、夸张、设问、摹声、白描、起兴等。 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一、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 首先,幼儿文学要向幼儿传达日常的生活知识。 其次,幼儿文学还需传递社会的道德规范。 2、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具体形象,有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适应幼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要简短,尽早提出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宜过长。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稚拙美 ?纯真美 ?质朴美 幼儿文学的语言 两种语言误区 ●成人化 ●娃娃腔 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 ●可接受性 ●超前性 1、浅显 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1)注意词汇的使用 ?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要少用各种虚词 ?尽量选用幼儿口语中的虚词 2)注意句型的使用 ?①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 ?②不要用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的句子 2、音乐性 ①文句有韵 ②象声词的使用 ③节奏的安排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 上编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 广义:即适合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 狭义:广义的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总称,其间的“儿童文学”即狭义的儿童文学。 二、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区别 儿童读物:儿童读物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种书籍的总称。 儿童文学儿童读物 ①范围大小不同小大②内容要求不同虚构真实生活③表现方法不同叙述描写分析说明④起作用方式不同潜移默化立竿见影 三、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1、幼儿心理特征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2、注意 无意注意为主,对鲜明、生动、变化的有兴趣,作品要开门见山,尽早提出人物线索,情节要生动、曲折、有趣、篇幅不长。 3、记忆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步发展,机械识记突出,意义识记不断发展 4、思维 形象思维为主,概括能力低,应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用幼儿能理解语言塑造形象构思情节。 5、想象 无意想象为主,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想象只能在具体的水平上进行,在词语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低,应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6、语言 发展迅速,言语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理解词语肤浅,仅懂词的本义,不懂比喻义、引申义。 四、幼儿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五、儿童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1、主要是通过“听赏”来接受文学。 2、感知型的接受方式。 3、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 第二节幼儿文学的特征 1、幼儿文学的概念 2、文体特征: (1)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启蒙与教化) (2)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口语与书面语不同) (3)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暖色调、单纯、独特) 3、美学特征: (1)稚拙(生活经验不足) (2)纯真(不谙世事而真诚) (3)荒诞(泛灵论) (4)欢娱(固有品性) (5)变幻(心理生理特点决定) (6)朴素(来源于儿童生命) 四、幼儿文学的分类 分类的依据: (1)文体是不断发展的,演变的。 (2)各种相近的文体在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中重要性不尽一致。 (3)文体分类须考虑幼儿的接受特点。 第三节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 一、儿童文学的创作为何如此难? 调适并融合两种审美意识的距离,是幼儿文学创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作者它具备的艺术修养 一、幼儿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1、题材:①广泛多样(不限成人或幼儿生活,不限于幼儿园或家庭)。②适应理解水平(注意思维特点,与经验挂勾)。 2、主题:①单纯,浅显,鲜明(不健康,色情,凶杀,迷信)。②防止主题先行。

2014年春华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复习题

2014年春华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复习题 儿童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塑造形象的办法来反映现实;而儿童读物则较多地运用介绍、分析、说明、议论的方法去反映现实。 答案:正确 鲁兵也是一辈子投身儿童文学的作家,他的突出成就在幼儿文学方面。他把为幼儿写作当成一件大事业来做,其中以儿歌和童话诗最引人注目,他的儿歌《太阳公公起得早》等、童话诗《小猪鲁尼》、《老虎外婆》等都是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好作品。 答案:正确 传统的连锁调一般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颇风趣,儿童很爱传唱。 答案:正确 讽刺诗是针对幼儿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或不良习惯,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写成的幽默诙谐的诗。 答案:正确 儿童科学文艺因为要运用幻想、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所以可以歪曲事实,违反科学性。 答案:正确 儿童期的主要特点有幻想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性强。 答案:正确 儿童文学就是写儿童的文学。 答案:错误 儿童文学是简单的教育工具,它除了教育的作用外,还有认识、审美、娱乐等多种作用。 答案:错误 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就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尽可能形象,把人物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鲜明而具体地突出现在幼儿面前。 答案:正确 颠倒歌又称古怪歌、滑稽歌,四川人又叫扯谎歌。

寓言的篇幅都很短,童话在篇幅上则自由得多,短则百把字,长的可达几万字。 答案:正确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 答案:正确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儿童文学的矿藏是丰富的,但隐藏在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中,未能从文学的家族中分离出来;儿童读物也有出现,但以知识启蒙为主要目的;儿童教育虽为一些人士所注意,但没有形成为儿童创作和编写的队伍。 答案:正确 摇篮歌又叫摇篮曲、催眠曲,是成人帮助婴幼儿入睡时所吟唱的儿歌。有的摇篮歌没有完整或明确的意思。 答案:正确 幼儿诗与以成人为读者对象的诗歌相比,更加强调形象层面,幼儿诗中往往有比较直观的图画和形象。 答案:正确 童话的变异性还表现在童话中,作家为了使童适合儿童,而有意地对诸如暴力问题、死亡问题等作淡化处理。 答案:正确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答案:正确 我国古代的“童谣”中,大部分是各个历史时代出现的、反映当时政治变动的“时政歌”。 答案:正确 谜语一般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组成。 答案:正确 童话起源于民间文学,由神话和传说演变而来。

儿童文学复习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二 罗歪歪 一、童话的概念: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通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 二、童话的原始思维: 原始思维(原逻辑思维):用艺术的方式认识、把握世界;具有形象直观性;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不同于成人思维模式,而是一种与原始思维同构对应的特殊思维,即“儿童——原始思维”,与人类整体混沌初开的原始时代的原始思维意识相类似。儿童——原始思维导致儿童产生诸如泛灵论(万物有灵)、人造论(万物皆备于我)等观念,因而儿童天生就对人类童年时代原始思维的艺术化产物——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特别喜欢变形、魔幻、神怪、幽灵、动物、神话、童话故事的根本原因。 “儿童——原始思维”即“自我中心思维” 在童话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1、“泛灵论” ——即将世界万事万物皆看作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的东西。 “游移在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童话、神话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学依据,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特别需要幻想、拟人、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儿科?永远需要小花小草(动植物形象)、蛇狼鹿姑、山精树怪(神魔形象)的直接注脚。” 2、“人造论” ——儿童意识和原始人意识都从自我出发来观察事物,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来安排。 3、任意结合的逻辑 ——儿童有自己的因果逻辑,即将他们想象的可能并不相关的东西进行任意组合。 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思维)与原始思维的同构对应极大影响了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创作,使童话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童话逻辑。(P131) 三、童话的美学特征:1、幻想——童话的本质特征 (1)童话幻想的表现:①人物形象的变形夸张②情节的荒诞③环境的虚拟 (2)童话中常见的“入幻”方法:为使幻想的一切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要尽量创设各种进入幻想的条件。如:梦游法、遇仙法、魔力法、入画法、拟人法、药水法。 2、童话的隐喻和游戏精神 (1)童话与儿童游戏:“童话能满足儿童游戏精神的欲望,有时更可以作他们的模仿游戏、化装游戏的资料”。童话本质是一种纸质媒体的游戏方式,它本身既是一种隐喻,又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 (2)童话隐喻的两方面:①对儿童审美心理的隐喻,即对儿童思维的模拟表达。②成人理性的隐喻 (3)游戏精神:童话游戏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回归,如对传统的“好孩子”形象的重新思考。3、童话语言的幽默感和模糊性: (1)童话语言的幽默本质:简单、直接、新奇、多情绪化的,不必经过艰深的理解和逻辑推理。(2)语言的模糊性:是形成童话幻想空间的必要的语言选择,使童话独立于现实生活,成为完完全全的纸上游戏。主要表现在时间、地点、年龄、数字等描述上。 四、童话的意义:1、促进儿童的心理和人格发展 2、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3、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娱乐作用) 五、童话的发展史(p143—146):1、西方童话发展史 (1)贝洛、格林与传统童话 ①贝洛童话:夏尔·贝洛(法国)1697年出版《鹅妈妈的故事》开辟了创编民间童话的道路,

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 文科研修部林锡潜 幼儿文学基础理论 幼儿文学的概念 什么是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

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其次必须是“幼儿”的文学。幼儿文学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 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读

者的年龄特征的文学。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征,儿童文学又可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层次。 儿童文学具有一般文学的“共性”,这决定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小读者十分喜爱,成人读者也乐于阅读,只是在阅读动机、欣赏角度、理解深浅等方面有所不同。 童话大师安徒生曾说:“我

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我的童话。小孩子可以看到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以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 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它是儿童文学中特点最鲜明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特点 幼儿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是它的本体特征,幼儿文学作为审美对象,又具有它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的本体特征 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幼儿文学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自然知识,能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丰富情感,发展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因此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幼儿文学的语言就要口语化,力求浅显、明快、形象、

上口。 3.幼儿文学是充满诗意的浪漫文学: 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严文井《泛论童话》 我以全部感情去写童话 ——安徒生自传4.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充满生机活泼的情趣,具有很强的游戏性,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

泛灵论对教育的影响

泛灵论对教育的影响 泛灵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存在一种普遍的灵魂,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也存在于自然万物中。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泛灵论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教育理论。本文将探讨泛灵论对教育的影响。 泛灵论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灵魂的认识和教育的目的上。 首先,泛灵论对于人类的灵魂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泛灵论认为,人类的灵魂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自己身上。这种认识对于教育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灵魂和精神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情感、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等方面。教育需要将学生视为整体人而非仅仅是学习的机器。 其次,泛灵论对于教育的目的产生了影响。泛灵论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和灵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具有健全的身体和灵魂。这种思想引导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不仅仅是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

此外,泛灵论还对于教育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泛灵论认为,教育应该采用符合学生天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如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方法。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例如从生态、文化、宗教和民族等方面考虑学生的培养。 最后,泛灵论还对于教育内容产生了影响。泛灵论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艺术、文化、科学和宗教等多个方面。这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辨和探究能力。而且,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单一的知识体系。 总之,泛灵论对于人类灵魂认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传统教学,也适用于现代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我们需要在教育中积极应用泛灵论的思想,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泛灵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内容

泛灵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内容 本文将从泛灵论的基本概念、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意义、泛灵论对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影响、儿童文学审美创造中的泛灵论表现以及泛灵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未来发展等方面,阐述泛灵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内容。 1.泛灵论的基本概念 泛灵论是指将自然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视为具有生命和灵魂的一种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物质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力,且这种生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非由某种外在力量所赋予的。在泛灵论看来,即使是石头、河流等无机物,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生命力,只不过这种生命力与人类的生命形式不同而已。 泛灵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并在中世纪和现代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将自然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中,所有事物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意义 儿童文学审美创造是指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趣味和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为儿童带来愉悦和娱乐,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表达和意义阐述。 首先,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通过阅读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人物和情感,从而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其次,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表达。优秀的儿童

文学作品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这些情感元素可以激发儿童的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情节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和人生。 3.泛灵论对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影响 泛灵论对儿童文学审美创造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面,泛灵论可以帮助儿童文学作家更好地把握儿童的想象力。在泛灵论的影响下,作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儿童内心的想象世界,从而创作出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此外,泛灵论还可以帮助作家们更好地关注儿童的内心情感,从而创作出更加贴近儿童心灵的作品。 消极影响方面,泛灵论可能导致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过于强调事物的生命力和主观情感,而忽略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例如,某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过于夸张或离奇,可能引发儿童的误解或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此外,过度强调事物的生命力和主观情感也可能导致作品缺乏真实感和可信度。 4.儿童文学审美创造中的泛灵论表现 在儿童文学审美创造中,泛灵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物塑造上,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泛灵色彩。他们不仅具有人类的形态和情感,还拥有其他自然元素的特征,如动物、植物或超自然力量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富有想

儿童文学王泉根版知识要点

《儿童文学》(王泉根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包括哪两大门类与哪三个层次? 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儿童文学包括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P3)分为“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两类。(P10) 2.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是以善为美。理解:儿童文学是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导人完善的文学,是基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在沟通和对话中,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给予的文化期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实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予着成人社会(创作主体是成年人)对未来一代(接受主体是未成年人)文化期待与殷殷希望的专门性文学,其美学取向自然有其不同于成人文学之处,这就是“以善为美,这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从本质上说,以善为美是为了在人类下一代的心灵做好一个人之为人的打底的工作,是为着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的工作,是一件涉及“人的目的”的伟大事业。 3.儿童文学四种常见的艺术母题:爱的母题(母爱型父爱型);自然的母题;幻想的母题;成长的母题。(P14-16) 4.儿童文学的六种基本体裁: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科幻小说。儿童小说文体是儿童文学的主干文体。儿歌、童话是专属于儿童文学领域。(P17-18) 5.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20世纪初叶形成的。P19 6.我国第一篇由作家叶圣陶原创的文学童话《小白船》(1922)以及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1923)。P19 7.近代被称为真正“发现”了儿童的标志性事件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卢梭《爱弥儿》P23 8.代表了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的是1954年设立的国际安徒生奖。P25 9.熟记以下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名著中的名篇: 叶圣陶一一《稻草人》冰心一一《寄小读者》系列,《小橘灯》

2022年自考低幼儿童文学作品导读备考复习

图画书:图画书也叫“绘本”,是以幼儿为重要对象旳一种特殊旳小朋友文学样式,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旳艺术形式。 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中旳一种,重要面向小朋友,具有浓厚幻想色彩旳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旳想象、夸张、象征旳手段来塑造形象,反应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波折,引人入胜1分。 幼儿故事: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情节生动有趣、完整连贯,与幼儿旳接受和欣赏能力相结合,供幼儿阅读和聆听旳叙事性文学样式。串连式构造:串连式构造即以人物或事件为线索,把几种可以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络旳事件连缀在一起。 讽喻诗:这是一种带有较为明显旳批评、劝戒意味旳幼儿诗,他们往往写得风趣风趣,让幼儿快乐地接受善意旳批评和劝说。 类型化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某些共同特性或类似特性旳人物形象。类型化形象旳好处是形象鲜明、易于记忆。 纵式构造:即按事件发生发展旳自然进程和时间先后次序来编排情节。 寓言:是一种具有明显讽喻和哲理意义旳短小故事。寓言是由本体和喻体两方面构成:所讲述旳故事是寓言旳喻体;所阐明旳旳道理是寓言旳寓意。 幼儿科学文艺:是针对幼儿旳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为幼儿创作旳适合于幼儿听和看旳科学文艺作品。 怎样理解幼儿文学旳美学特性?

稚拙美、纯真美、荒诞美。 儿歌旳重要特点是什么? 内容浅近、单纯活泼;节奏明朗、音韵友好;篇幅短小、易记易诵。童话旳几种人物形象类型,并各举一部作品。拟人形象《木偶奇遇记》、超人形象《渔夫和金鱼旳故事》、常人形象《皇帝旳新装》。 儿歌旳老式艺术形式 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谜语歌。 幼小朋友话常用旳论述方式有哪几种 (1)三段式: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旳事件连在一起;(2)循环式:故事情节展开到最终又回到起点;(3)对照式:以性格完全相反旳人物形成鲜明旳对比,用假恶丑对照出真善美。 图画书旳特点 (1)形象旳可视性; (2)构图旳持续性; (3)画面旳趣味性; (4)色彩旳明朗性; (5)整体旳传达性。 几种“调皮包”形象及出处(作品) 。埃米尔、《调皮包埃米尔》; 马小跳、《调皮包马小跳》;

幼儿园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特征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特征分析 摘要:语言是儿童文学的第一要素,而婴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正确时期,儿童文学作品是对儿童进展语言教育与训练的自然粮食。本文选取苏教版和南师版语言教材,采纳修辞学视角对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特征进展分析,以期为幼儿老师解读儿童文学作品供应参考,有效促进幼儿修辞语言实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言教材儿童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特征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犹如全部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根本的建筑材料一样,儿童文学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动的、多彩的语言砌成的。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 陈子典认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语言具有表达内容、供应学习语言典范的双重意义。儿童文学作品要担当对儿童进展语言教育与训练的任务,他们从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懂得如何运用精确、显明、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特征的分析探讨对幼儿语言实力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儿童文学语言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探究,强调语言要浅显、易懂、口语化、形象性、音乐性等,除了郑荔在《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探究》一书中论述了儿童文学创作中语言应符合儿童修辞特征外,对儿童文学语言修辞探究的鲜少。修辞性

语言反映了语言运用高位实力,有利于扩展学前儿童语言经历,挖掘语言美的潜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交际质量[2]。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进展探究,发觉教材中语言的以下修辞特征。 一、以形象性譬如为主,与幼儿自身经历相结合 譬如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辞格,被譬如的事物通常被称为“本体”,用来譬如的事物称为“喻体”[3]。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譬如以形象性譬如为主,所选用的喻体多与幼儿生活经历相关,并且符合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的特点,譬如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儿歌《下雪天,像过节》出现譬如四次:停着的小车像鼓鼓的面包,圆圆的屋顶像涂满奶油的蛋糕,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下雪天像过节一样喧闹。所运用的喻体“面包、涂满奶油的蛋糕、薯条”这些食物都是幼儿生活中很喜爱吃的食物,形象生动,与阅读作品的幼儿的经历干脆相关,所以幼儿在阅读中倍感亲切,同时为幼儿供应相识事物的新视角。谜语《猜猜我是谁》中出现譬如两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譬如成蒲扇,身子譬如成小山,用词口语化,符合幼儿承受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这种缔造相像性的譬如,将新的词汇“蒲扇、小山”纳入原有的语言系统中,幼儿对新词汇的理解更形象化、熟识化,学习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变成一件很简洁的事情。 二、拟人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依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

少年儿童文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少年儿童文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11.少年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及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花的梦》、《森林手记》、《快乐王子》三部作品谈谈你的认识。(50分)要求:可以全面、综合阐述,亦可就少年儿童文学某几方面的功能与美学特征进行阐述,发表个人观点。不少于800字。1)三个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梦幻色彩、忧郁情调、幽默意味三个方面。(2)具体阐述梦幻色彩的内涵和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 少年文学的梦幻色彩表现两种情况:一是豪壮奔放的梦幻美。少年在生理上已接近成人,充满青春活力,有太多精力需要发泄,对未来充满幻想,所以其梦想带有豪壮奔放的色彩。二是温婉柔情的梦幻色彩,这是因为外部世界的诗意与少年心中的梦想合拍共振。(3)具体阐述忧郁情调的内涵和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这种忧郁情调又可为平和冲淡的忧郁美和深沉浓郁的悲剧美。少年阶段的生命特征基本上是成长,而成长是一个夹杂着喜悦和痛苦的蜕变过程。因此,少年文学往往要描写少年经过种种磨难达到再生。这就使少年文学具有了一种多愁善感的忧郁情调。(4)具体阐述产生幽默情调的生理心理因素。青春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生命力,让少年的生命在整体上洋溢着一层欢快愉悦的幽默意味。少年文学的幽默感主要依赖于少年矛盾性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2.少年儿童文学的母题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试以马克·吐温、林格伦、曹文轩的作品为例加以论述。(50分)要求:在感悟相关作品、深入理解少年儿童文学母题和艺术表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阐述你的看法,发表个人观点。不少于800字。一、儿童文学的母题是“顽童型”。“顽童型”母题有以下特性:幻想性、冒险性、新奇感。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和哈克贝利,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中的皮皮,都是儿童阶段的孩子,都是一些精力过剩、淘气贪玩、异想天开甚至是离经叛道的“顽童”,他们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儿童文学的“大腕明星”。刘绪源根据对大量作品的把握,把儿童文学概括为三大母题(爱的母题,自然母题,顽童母题),“顽童”就是其中之一。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有的惊险恐怖,有的荒唐幽默,其中的奇人奇景,超越现实的幻想,诡异其妙的表现,和儿童的心理、愿望一拍即合,使它们可以在虚化的时空中放飞身心,自由飞翔。二、少年文学的母题是“成长型”。每个儿童成长的全过程,都在经历着从不成熟到趋向成熟的实践和体验。这是一个认识世界、体验人生的过程,也即心灵成长的过程。在这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大致有三个相连续的内容:第一、放弃童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现一次次的幼稚,于是一次次把它们放弃。例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讲述的故事,对于“放弃童年”这一成长内容具有象征意义。第二、体验成熟。童年时无忧无虑的,但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美丽的梦幻之中,无情的岁月总会催醒他们。第三、发现自我。少年的心灵与现实的一次次冲突,带来的是一次次自我发现。每一次自我发现,都在心灵上发生一次裂变和调整,其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是心灵成长的最关键的阶段。少儿文学的艺术表现:一、形象塑造。少年读者的理智感虽然增强了,但依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兴趣特别浓厚。于是,文学对少年儿童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幻想的。如曹文轩的《第十一个根红布条》中那个脾气古怪、心肠极好的麻子爷爷——二、情节结构。情节在叙事文学中是不可缺的,情节确实是吸引少年儿童注意力的强有力的手段。情节性、叙事性也就成了少年儿童文学在于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二、表现手法。少儿文学往往采用拟人、荒诞、滑稽、幽默、象征、

低幼儿童文学(教辅)

低幼儿童文学

目录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 (3) 第二章幼儿诗歌 (9) 第三章幼儿散文 (15) 第四章童话与寓言 (17) 第五章幼儿生活故事 (23) 第六章幼儿图画书 (25) 第七章幼儿科学文艺 (28)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反映P12 1.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共同点:都来源于客观世界,是现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反过来又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2.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不同点: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上有极大的不同。 二、文学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P13 (一)形象的具体性、形象性 (二)形象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三)形象的倾向性 (四)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P14 (一)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 一切艺术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是各种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特点。以语言为工具塑造的艺术形象为语言艺术。 (二)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填空) 2.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 四、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P15 (一)形象生动 (二)凝练含蓄 1.凝练:要求作者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

容,而且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 2.含蓄:“语忌直,意忌短,脉忌露,味忌短。” (三)新鲜多样 (四)富有音乐性 (五)语言的个性化 (六)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第二节幼儿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幼儿文学的概念P17 1.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以3——15岁儿童少年为读者对象的文学。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划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单选) 2.幼儿文学(单选、名词) 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对象,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 创作或改变的,适应幼儿审美需求的文学作品。 (一)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P18 1.幼儿读物和幼儿文学的关系(单选) 幼儿读物的含义要比幼儿文学广泛。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一个种类。 (二)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P18 1.幼儿文学是“为幼儿”创作的文学,是作者为适应幼儿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 2.幼儿文学是幼儿喜爱的文学。 二、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P18 (一)稚拙美P19 “稚”和“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天真无邪的表现。 如谭小乔的《小蜜蜜与乖独独》,将两个小孩子的童真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