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书院的发展

3书院的发展

3书院的发展
3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原因

1、政治上:始于唐末,社会动荡,官学衰落,私学受影响较小。

2、历史上:悠久的私人讲学传统。

3、文化上:收到佛教讲学的影响。

4、经济物质上:印刷术发展,大量书籍需要收藏,讲学也在其中进行。

教育培训机构创业计划书(完美版)

微型企业创业投资 计划书

目录 一、执行总结 二、公司概述 2.1、企业的文化 2.2、公司的组织结构 2.3、管理人员及职责 三、产品与服务 3.1、服务产品 3.2、与旧“国学教育”的对比3.3、服务特色 3.4、服务优势 3.5、品牌的服务 四、市场分析 4.1、市场现状分析 4.2、市场定位 1、目标市场定位 2、目标消费群定位 4.3、市场需求趋势与学府招生规划

4.4、市场优势 4.5、竞争者分析 五、市场营销 5.1、营销策略 5.2、营销手段 5.3、目标人群 5.4、价格定位 六、人力资源管理 6.1、教师的招聘 6.2、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6.3、对学生的管理 6.4、上课安排 七、采购管理 7.1、选址及构建 7.2、采购 八、财务分析 8.1、资金分析 8.2、财务预算

8.3、财务比率分析 8.4、综合财务分析 8.5、长期财务分析 第一部分执行总结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在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文化也在朝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迈进,国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渐成一股国学流行风。借着这股国学风,以国学为主题创办一所国学教育班(又名现代私塾),既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也是一个参与国学建设的好机会。我们经过系统的调查发现,很多人想进行国学的学习,但社会上为其提供的场所门槛太高,学费昂贵。因此,我们在针对富有人群开设国学课的同时,还兼顾了那些处于小康水平并且喜爱国学的人群。

企业简介 1.公司名称:xxx有限责任公司 2. 学校名称:xxxx 3.公司地址:xxxxxxx 4.经营业务:国学类培训机构 5.注册资金:100万元 6. 公司目标:xxxxxxxx 7. 企业的消费人群为:中产阶级以上(包括中产阶级)家庭的幼儿和青少年,高薪白领工作者和企业CEO以及喜爱国学的其他人群。 企业发展规划 在创办这个现代私塾三到五年,我公司将处于湖南同行培训机构的前列。后期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将采取以长沙为母公司,对株洲、湘潭等消费层次高、人口密集的经济文化区进行扩张,推向全省,然后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 市场进入优势 1、迎合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2、特色的私塾教学 3、长沙有足够的消费群

古代书院的发展

书院是古代的学校。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叫“学宫”,民办的叫“书院”。书院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等级的,启蒙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小学和中学。另一类是高等级的,研究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大学和研究院。书院的建筑一般有讲学的讲堂、住宿自修的斋舍、藏书楼、祭祀的专祠等。书院建筑在各方面体现出儒家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 建造书院非常讲究选址,岳麓书院选址在湖南长沙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下,这里森林茂密,漫山红枫,层林尽染;白鹿洞书院建在天下名山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这里林壑幽深,溪流潺潺。中国古人理想的读书场所就是茂林修竹,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这里远离尘世,心灵安静。 选址与环境建造:书院不仅讲究选址,而且还要着力经营周边环境。例如长沙岳 麓书院,不仅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岳麓山下,还在书院周边开挖沟渠池塘,引山泉入园中,种植树木花草,形成四季奇景,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书院八景”——“桃坞烘霞”、“柳塘烟晓”、“风荷晚香”、“竹林冬翠”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在书院内建园林,引岳麓山上的泉水流入园中,号称“百泉轩”。另外,书院后面山谷中有爱晚亭;书院前面有自卑亭;直到湘江边上有牌楼。所有这些都构成书院的环境,都是书院的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的选址和环境经营,都是源自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美育,即通过艺术和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成为有文明教养的高尚的人。在书院教育中,课堂讲授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平时,书院的师生三三两两在山间溪流茂林修竹之间闲游,或谈人生,或谈学问,或谈时务,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教育。 江西白鹿洞书院选址是在(庐山)脚下。近代历史上在岳麓书院接受教育的人物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一般等级越高的书院,会选址在风景优美的深山之中。 自由的讲学: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是灵活自由的,特别是那种高等级的书院, 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或者研究院。在那里教学方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人数。一般书院都只有一个讲堂,处在书院的最中心位置。讲堂前面两旁排列着成排的斋舍,是学生们住宿自修的地方。平时学生们主要的时间都是在自己读书研究,老师不定期地给学生们讲课。讲课时也没有固定的座位,老师坐在堂上,学生们三三两两自由地围坐在旁边听讲。讲课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自由地讲授,相互提问论辩。若遇请来名师大家讲授,则远近学子云集听讲,讲堂壅塞不能容下。因此很多书院的讲堂建筑做成一面全开敞的轩廊形式,当听讲人多容不下的时候,就自然向庭院中延伸。 岳麓书院宋代最盛时期,著名学者张栻主持书院,远道请来大哲学家朱熹讲课。朱张二人虽然同属理学正宗,但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学术思想仍有差异,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起讲授论辩,成为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学者云集岳麓听讲者逾千人。书院前面有一口供学子们的马匹喝水的池塘,叫“饮马池”,朱张会讲时前来听讲者之多“饮马池水立涸”,来的马匹把一池塘水都喝干了,可见当时之盛况。今天岳麓书院讲堂上仍然摆放着两把椅子,便是对当年朱张会讲的一个纪念。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喻户晓,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的创办者是(顾宪成)。中国古代“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岳麓书院”四个字是宋朝(真宗皇帝)题写的。 祭祀文化中国古代的祭祀其含义是感恩和纪念,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祭祀本身就是 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祭祀某位人物来教育后人。所以教育场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 本学期开设了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能由于老师是对文献研究较多,所以上课的时候注重将古代文献,从老师讲的内容中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写的相当精彩,同时老师在课堂中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献的出处以及文献的内容研究的论文,让我感慨老师的博学,让我很是崇拜。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远远不只是那些文献,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两会期间的提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所以写了下来。 两会期间,宋祖英等代表提出了与繁体字相关的提案,成了一些网友放炮的对象,有些网友表示支持这一做法,有些网友则表示恢复文言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一定要恢复使用文言文,否则势必会割断文化的传承!看到这些网友的言论,让我觉得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中国在50年代的时候,知识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的百姓没有到学校读过一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认识一些,但如果让其改成文言文,结果真是无人预知了。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对一些文言文不理解,那么一些普通的百姓怎么理解呢? 文言文从文字产生至今的数千年来,文言文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标准文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古典书籍都是以此文法写作。不懂文言文意味着将无法轻松读懂这些书籍。我们怎么对待这些重要的知识呢?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要想学习,不仅拥有现在的思想,而且借鉴古人的经验,从中总结出思想,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后人看待《孙子兵法》,是非

常有用的,从孙子兵法中看到战术,看到为人处事之道。在《国学》中也是这样,存在着很多为人治世的道理,成为很多帝皇以及之后伟人们的读物。 如何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本字典,大概是一九四几年出版的,记不清楚了。我发现,这字典里对每个汉字都解释得非常准确清楚,完全是将汉字按照以字为单位来解释,训诂也用一两个字来阐释,所以简明而准确,一目了然.再看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情形呢?我看了一下,发现其解释得真可谓一蹋糊涂,而且其初衷完全是将汉语以词为单位来解释的,结果是让人觉得字义模棱两可,一头雾水.推而广之,看看现在人们怎么说话,电视上的人们说话大都磕磕绊绊,话不成句,胡乱用词,错字联翩,废话成堆,用字单一,含糊其辞,读音粗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他们不很清楚每个汉字的准确意义与读音,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是以词为单位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是这个词中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清楚,甚至很糊涂,所以我要说的是:白话将会把汉语引向了不清不楚的形式,会使汉字字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使用词陷入混乱,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基础的做起,从小做起,从娃娃做起,我们都经历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字,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来理解这个字,对以后读文言文很有裨益,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认为古籍中有很多的小故事,不是不想读古籍,只是他们读不懂,所以才会放弃,如果一个小孩在识字阶段就知道字的来源,相应的读古籍也会变得轻松。 文言的精髓在于以字为单位,用字准确,言简意赅,看古代的作品哪个不是字斟句酌的, 是相当精辟的。比如这些句子,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中华吟诵与传承

中华吟诵与传承 李丹 一 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简称“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 今已一百零五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贺词中说:“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轻外。”九十三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贺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并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欣喜之情。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说:“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说:“吟诵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吟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华吟诵学会首任理事长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副院长、教授)说:“目前的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大陆的传统吟诵基本保存下来,最终成果为吟诵语料库。” 秘书长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表示,中华吟诵学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吟诵回归教育系统,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只有这样,才是恢复了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才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面对盛会,感喟叹道:“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会吟诵的年轻人,吟诵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表示将为吟诵这样的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从西周开始,“家有塾,党有庠(党: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校),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历代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及学堂(始于西汉景帝末年。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书馆(汉代的蒙学)、书院(私人或官府办的学校。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宋代大兴。明清仍盛。清末废科举,改为学校)、学馆、私塾等教育系统,诵读经典,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吟诵,除了汉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衣族、白族等。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稚园开始的。同时,在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文化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在传承。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诗社的社员达500万人以上。他们吟诵的内容主要是汉诗文。吟诵在日本也早已进入了卡拉OK时代。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也都设有“孔子学院”、“中国国学馆”。 自废止私塾的近百年来,吟诵这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学习方法,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最后一代受过私塾教育的人,今多已年过九十了。 据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的初步调查:目前大陆吟诵保留较为系统的地区有江苏省常州、福建省漳州、广东省广州、湖南省长沙、河北省河间市、北京市、浙江等地。吟诵流派有唐调(不是“唐代的吟诵调”,而是以创办无锡国专与交通大学的光绪十八年进士、我国原交通邮电部部长唐文治命名的吟诵调。他曾发行过两张“唐文治吟诵唱片”。“唐调传人”有范敬宜、冯其庸、陈以鸿、唐孝纯、陈少松、唐孝纯等)、常州调(以周有光、屠岸为代表人物)、湘湖调(湖南长沙吟诵调)、闽调、粤语调、吴越调(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刘操南、盛静霞、张同光、蔡义江、黄加灏等为代表人物)、北方调、普通话(以韩经太、赵敏俐、徐健顺为代表人物)。今一些知名教授也在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成立吟诵诗社,在近年来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许多市县的中小学教育引进了吟诵的形式。北京市中关村中小学都开设了吟诵课程。据了解,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台湾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唱诗形式更为普及。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

[国学经典]六十四卦时间发展顺序表

[国学经典]六十四卦时间发展顺序表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 什么样的物性体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节令。 什么样的物性体聚居时反映了什么样的方位。 一、时令 一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有八个卦体,即每一卦统45天。 坤的正中是秋分点,因此坤包含秋分点前22.5天和秋分点后22.5天。同样,乾的正中点是春分点,包含春分点前22.5天和后22.5天。 坎的正中为冬至点,也是包含冬至前和后各22.5天。离的正中点为夏至点。 震的正中点为立冬,兑的正中点为立夏。 艮的正中点为立春,巽的正中点为立秋。 二、方位 坤为正西、乾为正东,乾坤正中线为赤道0度线,即静止线。 震为西北; 兑为东南; 坎为正北;

离为正南; 艮为东北; 巽为西南。 三、时空统一 天和地上下交往,就是时空统一。 上卦体为时令,下卦体为方位。 1.以上卦体月令为主,则一卦统45天内,运行八个方位,即每一个方位为5.625天。如上坤下坤,坤时令45天的前5.625天运行至正西方。上坤下震,坤时令第二个5.625天运行至东北方,等等,以此类推。 八个方位中,同一时令运行的前四个方位,是成长过程,后四个方位是衰退过程。 如坤时令中,坤在坤、震、坎、艮方位中是成长过程,为来;坤在乾、兑、离、巽方位中是坤能性衰退过程,称之为往。 同时,坤在正西点至正北之间是阴性(下行力性),有90度,分为弱期的小30度,强期的中30度,盛期的大30度,即3个变化过程。坤自正北点和正东点之间为90度,是潜阳性(内部上行,惯性是阴性,见八卦体物象说),同样有3个过程。坤的发展期共有6个变化过程,这是由无到强盛期的发展路途。每一变称之为一爻。坤的阴性弱期变是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过xx就是平安夜了,想必同学们对它期盼以久,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贺卡或者小礼物吧。但是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气的最后一个——冬至,对它关心的同学们可能就不太多了。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不,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的失去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说起感恩节、万圣节或者是愚人节,不少同学一定会头头是道。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同学们又能说出多少呢?这种的现状,就像我们是一群站在金山上的淘金者,只看到远处少得可怜的一

袋金币,而忽视了脚下的宝藏,任它被历史的风沙埋没,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人偷偷挖去,从此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想,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我们既不能对她熟视无睹,更不能对她失去信心。虽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已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对众多的外来文化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它再铺天盖地、再来势汹汹又有何惧呢!这些渗透进来的外来文化只会成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一块块基石。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例,我校每年九月举办浩大的祭孔典礼,每周一早晨齐声诵读的国学经典……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播下了继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今天,历史与未来将由我们承接,中华文化的接力棒更要我们相传。同学们,此刻请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

国学教育的乱象及治理

国学教育的乱象及治理 徐梓 CFP 9岁女童在北京农村学国学遭老师虐打施刑,此事日前被曝光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揭开了国学班乱象的冰山一角。“黑私塾”缺乏教育资质,国学培训机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孩子兴趣遭忽视全然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打着国学的幌子拼命敛财……几多

乱象,几多担忧。如何监管治理这些“变味”的国学?规范办学之路在何方?国学“热”中亟待一番“冷”思考。 我国新一轮的国学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迄今已有20多年了。很长一个时期,主要是民间在努力,是一线教师、广大家长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在推动。 现代国学教育的出现,是将教育引向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本来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现象。但是,时间既久,积弊日重,参与既众,沉渣日泛。当前国学教育的乱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俗化:很多国学培训机构为了最大限度牟利,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需要或兴趣,培训的内容以占卜、算命、风水、风鉴、测字等为主。这些内容,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也是不登大雅之堂而为传统士人所鄙视的,但在现今社会却打着国学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更有一些所谓的“国学应用大师”,在国学的招牌下,信口雌黄,传统文化不过是他们疯狂敛财的幌子。 二是功利化:一些学校或机构,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学培训。研制国学产品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个人或机构,为了逐利的目的,为了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往往把国学教育或某个部分的功能无限夸大,让人们错误地相信,学了国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甚至是欺骗。 三是非教育化:这是指不遵从教育的基本逻辑,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比如,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那些就连古代教育家也主张暂时缓一缓、等到学生由“蒙馆”升入“经馆”之后才读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四书》尤其是《五经》灌输给儿童,让幼儿阶段就开始读经,而且是狭义的儒家经典。另一个表现是,不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把孩子看作是完全被动接受的机器,采用被传统教育所证实了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背诵绝对化,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些问题,不仅给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对当前的国学教育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国学教育的目的,从最根本上说,是要使教育的对象,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成为一个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君子”。低俗化和功利化的国学教育反其道而行,为了个人的私利无所不用其极。只为现实的利益所驱动,没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学教育的旗号下,贩卖的是低俗的内容,干的是牟利的营生,很容易让人将国学教育和一些龌龊勾当等同起来,从而使国学教育的地位被贬低,国学教育的面貌被抹黑,国学教育的声名被玷污。国学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低下,低俗化的内容,功利化的用心,可以说对国学教育造成了最直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摘要:书院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到清末终止,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书院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许多独特的办学经验,一直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求明晰对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并试图厘清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书院形成与发展 书院作为中国士人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传递了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创立了极具特色的学风,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做以简要分析,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些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史始于唐初民间书院的初建,而终于清末的书院改制,其中历时一千多年。因书院在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各有兴衰,故本文将以书院发展的朝代为序,逐一对古代书院发展历程做以简要梳理。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唐代书院 传统观点把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的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书院,源自于清人袁枚的《随园笔记》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其实不然,唐玄宗时期的一些文献证明在丽正、集贤以前民间早有书院存在。根据地方志记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今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而且最初的书院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同时期的还有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因此,书院应是产生于唐初。 唐代中期,中央官府开始注意到民间兴起的这种新生的文化组织,于是创立官方的书院。但在当时仅是官方藏书和修书的地方,还不是教学机构。在受到官方承认以后,更多的士人渐渐接受书院,并根据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和当地条件,不断赋予书院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书院也大量兴起于民间。至此,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这两大源头的书院形成了民办和官办的传统。民办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之所;官办书院藏书修书

文澜书院历史

文澜书院历史沿革 文澜书院座落在杭州西湖孤山之巅,近有文澜阁、西泠印社、二公祠、清行宫遗址、俞楼、西泠桥、白堤、苏堤、湖心亭等胜景。书院初名“青白山居”,曾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藏之所。2011年,经浙江省文化厅杨建新厅长定夺,正式改名为文澜书院。 据历史档案记载,文澜书院的前身——青白山居,原是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的别墅,因此又被称作“杨虎大楼”。它始建于1936年5月,历时八个月完成。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地面有三层、地下也有多层。从房屋布局上看,共有楼房18间,礼堂1间,平房3间,地下室5间。整座别墅的占地面积多达4.651亩。别墅采用歇山式大屋顶,配彩色琉璃瓦,斗拱飞椽,厚墙重基。正面门额上方绘有彩画,外墙装有浮云式花饰,整座建筑高大轩敞,坚实牢固,坐北朝南,俯视湖山,显得典雅雍容,气势非凡。 房屋旧主杨虎(1889-1966),字啸天,祖籍安徽宁国。曾是孙中山手下的一员战将,并与蒋介石换过兰帖,结交成一对拜把兄弟。然而,遗憾的是青白山居落成后,杨虎并未在此居住过。不久,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房屋的主人自然只能远离此楼。抗战胜利后,此楼还是长期空置,无人入住。 1949年9月,青白山居成为中国民主同盟杭州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办公楼,但时间不长。三个多月后,即1949年12月26日,浙江省文工团在此举行成立大会,青白山居由此成为省文工团团部(包括电影放映队队部和文工团员的宿舍)。不久,浙江省文工团又更名为浙江话剧团,并在团部排演老舍的《西望长安》等话剧。所以,青白山居也就成了浙江话剧团的诞生地。 1953年1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拿出了7亿元人民币收购青白山居为国有。青白山居收归国有后,划归浙江图书馆使用。随后,青白山居被用作珍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库房。 1954年3月,36000多册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移藏至青白山居。青白山居也就正式成为珍藏四库全书以及善本书的藏书楼。直至2002年4月,文澜阁《四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系列之第五册《增广贤文》

目录 第1课以史为鉴 (2) 第2课惜时(一) (5) 第3课惜时(二) (8) 第4课读书 (11) 第5课恕人律己 (14) 第6课孝道 (17) 第7课夫妻之道 (20) 第8课交友 (23) 第9课居安思危(一) (26) 第10课居安思危二) (29) 第11课弃恶扬善(一) (32) 第12课弃恶扬善(二) (35) 第13课金钱观(一) (38) 第14课金钱观(二) (41) 第15课其它处世哲学(二) (44) 第16课其它处世哲学(二) (47)

第一课以史为鉴 【经典吟诵】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zhūn zhūn)①。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②。 观今宜鉴(jiàn)古,无古不成今③。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④。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jīn jū)。 【快乐解意】 ①昔时贤文,诲汝谆谆:用以前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 ②集韵增广,多见多闻:广泛搜集押韵的文字汇编成“增广”,使你见多识广。 ③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你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④三老:乡官之名,指经验丰富的老人

【故事会】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传说河北有个地方曾经盛行养鸡,每家每户没有一百也有几十只鸡。有一次,村里闹鸡瘟,从多少个地方请大夫都治不好,于是就有人提议请神仙来帮忙。可又没有人知道神仙在哪里,不知道该怎么请。又有人说:“我们可以把鸡毛烧焦,焦味飞到天上去,神仙肯定闻得到的。”人们都夸是好办法。果然,羽毛的焦味传到了天上,让玉皇大帝闻到了,知道凡间肯定有灾难,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来看一看。 太白金星来到村里后,见到了三位老者,就上前问村里出了什么事,听完之后,就给了那二位老者一瓶仙水,说:“你们把这个倒在井里,再拿去喂鸡就没事了。”?说完就飞上了天。那天夜里三位老者就遵照着神仙的话做了,第二天还让村民都来取水喂鸡,就这样一场灾难被平息了。从此,村里人无论什么事都会先去问一问这三老,时间久了也就留下了这条习俗:“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浅析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文传A1121班汉语言文学何星星12号 【正文】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书院官学化倾向的日益严重,极盛一时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关键字】中国古代书院、兴盛、衰落 中国的古代书院历千年,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个杰出的人才,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兴盛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在明清时普及。据《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这里说的“精舍”、“精庐”,意即聚集生徒、私家讲学的场所。不过,限于汉代的出版印刷水平,当时的“精舍”、“精庐”讲学方式皆是口耳相传,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由此可见早在汉朝就有了书院的雏形,而这一场所主要起着作为书院最为重要的功能--讲学的作用。 “书院”一词起源于唐代,袁牧在《随园随笔》卷十四中也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名称的开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书院,那时除了官方建立的书院外,还有不少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嘉庆四川通志》第79卷记载“张九宗书院”于“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建。” 宋朝书院发展迅速,无论是书院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书院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理学大师朱熹就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使其所影响的范围甚广。这一时期的书院办学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将书院作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成为鼎盛时期,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书院的总和。他们以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发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他们在朱熹《白鹿洞规条》的基础上,提出了“饬四要,破二惑,学五益,屏九损”的《东林会约》。这是对书院制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清朝的书院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清代书院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以府、州级为骨干,以省级为鳌头,以乡镇级为辅助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量上,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估计全国书院接近“二三千之数”。 综上所述,汉代已经形成书院的雏形,书院一词起源于唐朝,也就是说书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到宋朝得以兴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据此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之所以兴盛德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古书院介绍

第一部分书院介绍 书院定义 中文名称:书院 英文名称:ancient college 定义: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臵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基本介绍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於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

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後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1.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玄宗开元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臵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清光绪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宋〃王应麟《玉海〃宋朝四书院》、宋〃洪迈《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经典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历史传承。作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中国人,我对国学关注不多。2003年读《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才发现其中的智慧。后来看到《论语》后悔悟,如果小时看过《论语》,那么我的今生将全部改写。人生智慧已早早写入经典放在我们的书架上,只是我们不知珍惜。后来读《黄帝内经》、《史记》更是对传统文化到了了鼎礼膜拜的地步。 我开始关注幼儿国学教育,并终于给儿子找了一个学习国学的地方。古朴院落、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孩子对国学的喜爱,我们一度认为这里是学习国学很好的殿堂。很快我们就发现严竣的管理问题,主要是现任办学人的文化素质和办学思路局限了教学水平。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研究经典教学的长远规划,而只在设想如何利用圣贤的先人为自己的产业化运作增添炒作资本。为此我查阅了许多关于国学热以及国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发现一个令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现在的国学已经被炒作成为一门文化产业。儿子曾经学习的地方正是如此。 为了延续儿子的国学教育,我上网四处寻找一些关于国学入门方面的知识以理清经典学习的脉落,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更让人惊异的事实,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很难找到介绍学习国学经典著作。现今人类关于国学方面的种种文章大多因底蕴不足或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因缘是中国的国学教育大约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风雨飘摇。目前现在可以找到的比较好的国学入门书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入门》专

辑,可惜已经买不全了。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初的文坛名人如朱自清、章太炎等为被当时就几经中断的国学教育所作的推介文章,再往上还有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著作(如钱穆)也十分可读。而真正的经典只能是更早以前的作品了。 再回到幼儿国学教育上来,国学热好象就像开水上的热油,有的只是表面风光。现在“国学”两字已经成了幼儿园、小学等主流教育体系用来贴金的招牌,但真正对国学下的功夫并不够,因为还有五大领域和升学率等指标在考核。而社会培训机构创办国学学能成功的又是极少。一方面是办学机构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对国学知识的渴求。那么一定是办学人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存在问题。主流教育体系的排斥、培训机构文化底蕴不足、急功近利使幼儿国学教育发展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后来又看了一些关于当今国学热中一些推广文章,如王财贵、沈立等,结合我和儿子这一年来学习经典的体会。经典学习的方式不外乎在家自学、报班培训两种。自学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实现的,因为我们家长很多都没有读过经典,自己读不懂经典,给孩子讲讲不清楚,再加上家长精力上难以坚持以及在教自己孩子的情绪难以控制。外出报班又存在金钱、时间、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选择报学学习的家长自然对国学教育苛求,希望老师都能像于丹那样把大家都讲明白,因此对教师不够宽容,都希望老师该把书上的道理把孩子讲清楚,而幼儿时期的经典教育的实质是背诵而不是理解,背诵没有家长伴随往往很难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精心整理简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当今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 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民族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就开创了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 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

国学入学开笔礼主持词

每逢9月,是学子们入学的时节。尤其对于新生而言,入学一环更具有非凡的意义。至少从汉代以后,入学礼人生四大礼之一,受到了格外重视。无论是进入私塾,还是进入学堂,孩童们开启读书识字、背经诵史的历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从礼开始。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我们今天的第一项仪式——正衣冠 《礼记》规定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衣冠不仅仅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齐诵:冠必正…… 要读书自然离不开老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程门立雪的成语,讲得是一个叫杨时的年轻人去拜见老师,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在雪中等候,当老师醒的时候,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孩子一旦入学,就和老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关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都能看出老师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要跪拜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在古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向大成至圣先师行礼。第三项仪式朱砂启智 教师在额头上为学生点上朱砂,称为“聪明记”,又称“开天眼”,寓意着孩子们从此眼明心明,喜读书、读好书 第四项击鼓明志 古代的读书人要到学宫去考取功名,他们进入学宫的时候,往往通过击鼓的方式,表达他们要读书上进和考取功名的愿望。孩子们,人不可无志,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有什么志向呢? “击鼓明志”意味着我们告别了蒙昧,开始读书学习,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越响,声音传得越远,寄寓的志向就越远大。 第五项描红开笔。同学们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 古人云,“人生聪明识字始”,一撇一捺这个人字,虽简单却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要先学会做人,接下来进行开笔礼第六项:启蒙描红。 我们写字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边写边想想我们长大了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写的“人”字举起来,看看谁写得端正!再举给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吧!入学礼礼成 之后也就开启了我们求知的漫漫长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诵读《弟子规》入则孝篇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希望孩子们用国学的经典启迪智慧,用古人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生命。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