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柴静专访药家鑫父亲

柴静专访药家鑫父亲

柴静专访药家鑫父亲
柴静专访药家鑫父亲

主持人:

三个月前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终审判决对外公布,判决词写“该犯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遇害人张妙也入土安葬,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

药家xx:

经常我看自己的手,我感觉我的手就和我的身份一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犯人,现在这双手杀过人的手,就跟我的身份一样天差地别,我觉得这手不是弹琴的手是杀人的手。

xx父亲:

药家xx执行死刑很同情其父母

解说:

九个多月前,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驱车回家的路上,将一名叫张妙的女子撞倒在地,下车后他看到对方试图在记录他的车牌号,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张妙刺死。

案发后第三天,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五月,他以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最高法院复核裁定下达之后,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2011年8月3日,我们来到受害人张妙的家中。

xx:

您是xx选(xx父亲)是吧?

xx选:

对。

解说:

张妙母亲在她去世后总是反复说一句话,妈给你做好了饭,你怎么不回来吃,她精神上受了一些刺激,常常会忽然哭起来。

xx:

那你不要劝劝她吗?

xx选:

不劝,这事没办法劝。

xx:

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一说。

解说:

张妙才二十七岁,是两岁孩子的母亲,事发时她在一个麻辣烫店打工,住在父母家,一个简陋的连电灯都没有的小房间里,她下葬后父母把她所有的物品都焚烧了,家中也

没有摆放女儿的照片,这是一个家庭难以面对的痛苦,它并没有在药家鑫执行死刑后得到解脱。

xx:

药家鑫被执行的那天,很多人都挺高兴的,但我不知道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张平选:

我也高兴,但是我过来再一想,对他妈他爸也是觉得有点同情。

xx:

但是您也失去了孩子?

xx选:

我对你说个实话,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然还有依靠,药家现在没有一点依靠了,就那一个孩子,我不知道药家鑫他妈他爸这人究竟是个啥心情,咋想。

药家xx父亲:

后悔匆匆忙忙送儿子去自首

解说:

在药家鑫二审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开通了微博,他说药家鑫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对药家鑫所犯的罪行感到气愤和痛心,对遇害者及家人造成的伤害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愧疚,8月2日我们在西安拜访了药家。

药家目前居住的小区是西安华山机械厂的宿舍,修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药家鑫的父亲说,他们一家在这儿住了将近二十年了。虽然儿子药家鑫已经不在人世,但母亲段瑞华仍然保留了他生前房间的原样,甚至随着季节的更替还搭起了蚊帐。

xx:

他临终的时候就说他希望我们去世园会转一转带上他的眼镜,其实言下之意这(眼镜)就是他。

解说:

段瑞华在事后最追悔的是,她急急忙忙带着儿子去自首之前,药家鑫曾提出过想吃妈妈做的一顿饭,但当时她没有答应,还有一件事是她没有来得及能够问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xx:

我一直在等机会,一直在等。

xx:

你想问他什么?

我就是想问他为什么要带刀,为什么要这样,你撞了人,你可以,可以报警的,为什么要动刀,我也不理解。

xx:

那你后悔带药家xx去自首吗?

药庆卫:

自首绝对没有后悔过,我后悔的是太匆忙了,应该问问他这个是绝对后悔的,后悔一辈子,我也想知道他为啥要那样子。

xx:

这个对于你这个做父亲的人来说,这种总结不也是一种痛苦。

药庆卫:

我,无所谓为什么或者走了,也不可能再有孩子了,但是以后我侄子、我的外甥,我的其他亲友可以借鉴我的东西,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失败的地方让他们能引以为戒,那这样以后药家鑫才真正死得其所。

药家鑫父母后悔对儿子过于严厉致其犯错后害怕面对

解说:

一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为什么会犯下杀人的重罪,在药家鑫案发生之后,震惊中的人们猜测和分析着各种原因,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强烈呼声,迫使我们必须不断思索,一个看似走在正常生活轨迹上的年轻人,是什么让他在瞬间远远冲出底线。这种犯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格,这种人格又如何在二十多年的成长中养成,怎样导致他漠视生命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寻找原因从悲剧中学习,是不应该停下的反思。

药家鑫审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在微博中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我看您曾经写过一句话,你说药家鑫从一个懂事的孩子,到一念之差犯下杀人罪,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药庆卫:

对,这个东西我就一直想就是不敢承担,他在庭审的时候说我就是,好像是不是我要求他有点尽善尽美。

药家xx:

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xx:

我两口子为这事儿,我们俩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就在反思我们到底哪做错了,给孩子的压力这么大,但是我觉得我想不出我们错在哪了,难道严了,对孩子严是不是也是错。孩子学琴挨过打确实挨打了,不少挨打,哭着手都得弹琴,这都是这么过来的,就是学艺术类这个专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有付出是不可能的。解说:

但药家鑫父母的眼中,他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孩子,性格有点懦弱和内向,但一直都很听话,小时候父亲不在西安,药家鑫跟着母亲长大。

xx:

土话就说“可驽了”,属于这种的,他好像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爸让他干这样,他不敢说不这样干。

xx:

那他跟你儿子的沟通多吗?

xx:

可能有意无意地对他爸是有一种生疏感,而且他对男的有一种,一种畏惧的那种感觉。

药家xx:

我一直觉得爸爸对我比较严厉,我爸比较凶一些。

xx:

我现在想的是对孩子太严格了,太严厉了,因为他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害怕了,因为小的时候是这样的,我教育他。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

药家鑫为戒网瘾主动要求父亲将他关进地下室

解说:

在学校里曾经有个男同学要求药家鑫背他,不背就要给一元钱,学校通知家长来处理这件事,药家鑫父亲当时的态度是那就让他背吧。他现在说起这个细节,很懊悔自己类似的处理方式,觉得没有教育孩子明确自我责任,学习独立面对,也没有给他一个依靠,以父亲的责任帮助孩子共同担当。

xx:

他的同学说他原来中学的时候,有比较严重的网瘾,说曾经被您关在地下室过?药庆卫:

他也认为(上网)是不好的,但是他说他老想去,最后他想了什么办法,我有时候也控制不住,就特别想上网吧去,你把我放在地下室把门一锁,我想走也走不了,这不是我强迫他。

xx:

你是说这是他对自己要求?

药庆卫:

对,他跟我说出来,这是他同意的。

xx:

那你觉得他这样的话他有委屈吗?

药庆卫:

他心里肯定会有挣扎的,就像一个人要戒除烟瘾他也有挣扎,这种挣扎以后他没有跟我交流过,而且我们也体会不了他的心理的斗争过程。

xx:

他从来没跟你交流?

药庆卫:

没有说过。

解说:

媒体报道药家鑫后来对朋友一再说起,那一个多月里,地下室里黑而且冷的感受,他曾说我觉得自己的心理有些扭曲了,但药家鑫父母并不知道这些。

xx:

他曾经跟他的朋友好像说过一句话,说我觉得我心理上有点扭曲了?段瑞华:

那我就不xx这是什么意思。

xx:

他从来没跟你说过?

xx:

没有,没说过。

药家xx极度自卑曾疯狂减肥盼得到承认

解说:

药家鑫中学上法制课后,有一次拿着书回来说,爸爸压迫他、管着他,后来药庆卫陪着儿子翻了一遍书,告诉他自己是他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他,不然他犯了错就要自己来承担责任,这句话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但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于青春期懵懂中的少年很难从中学习到独立,也很难从中学习到如何承担责任。

xx:

他妈说孩子对你是有点害怕的?

药庆卫:

是这样的,因为我当兵的可能都有点,也不是说真打他,就是有点自己说的命令似的这种多一些,你该干啥,但是他也不问我也没讲太多理由。

xx:

他跟外界一直有一个表达,说我爸是不允许我犯错的?

药庆卫:

那就是说犯了错肯定回来要说你,因为我记得好多人说我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我是很负责任,也可能这个很负责任过头的话,也可能就叫不负责任。

解说:

药庆卫现在反思,他们错失了父子间心灵深度交流,共同担当世界的机会。药庆卫:

我也反思以后鼓励还是少了一些,其实我心理是很喜欢他的,对他的表现是很满意,但是因为我害怕他骄傲,还是会时不时敲打。

xx:

你怎么敲打他?

药庆卫:

那我就是感觉他有沾沾自喜的时候,会说一说世界之大,外面以后比你强的人多得很,不要有什么,取得了成绩就了不起了。

xx:

批评也有很多种方式。

药庆卫:

我可能说话有点尖酸,所以他可能是很刺痛。

xx:

他一般是什么态度?

药庆卫:

他有时候我孩子不反抗的,光笑笑就说,那我就是咋也不对。

药家xx:

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解说:

夫妇俩一直懊悔没有了解儿子压抑不说的内心,药家鑫一直有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从青春期开始,他几乎再也没有照过照片。为了能自信一点,他在四个月里减掉了六十多斤的体重,为了减肥他有的时候会把吃进去的食物再吐出来,因此而得了胃痉挛。

他考上大学后,外公奖励了他一万元钱,他花了五千去做了双眼皮的整形手术,让自己得到承认,好像是他一种比常人强得多的渴望。

xx:

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一定要做到,我整天跟把就是说,我说孩子你不能这样,执著是执著,但是不敢太过分了。

您那时候为什么会担心他过分?

xx:

因为人干什么事情物极必反,这个事情是很正常的,他要求他自己挺高的,他要做到最好,就感觉做不好他就是有点恨自己的那种感觉。

xx:

他这个说一定要做到最好,这个想法是你们要求的吗?

xx:

也可能是我们要求的吧。xx:

那比如说如果他在外面有什么做得错的地方,他回来能够跟他爸说吗?段瑞华:

在外面的事情从来不说。

药家xx四处带家教大二时已有20个学生

解说:

直到三年前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他开始意识到学琴能带给他另一种肯定,从大一开始,他就开始在酒店弹琴,四处做家教挣钱。到大二下学期,他已经有了二十多个学生,经常忙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回家,因为心疼儿子,药家父母拿出了家里十万元钱的积蓄,又借了四万元,给他买了一辆车。

xx:

他干吗花这么多时间去打工挣钱呢?

药庆卫:

挣钱这东西好像有瘾一样,他这个月挣到三千以后,他下个月可能就想能不能挣到四千、五千。

他可能是有一个什么目标?

药庆卫:

目标倒是那会儿说过,就是说想做大事。

解说:

苛求完美,要干大事,药家父母一直难过于没能意识到儿子可能走向偏执的思维个性,失去了一个教育他平和面对失败与世界相处的机会。能够想象极度自卑过的药家鑫,对营造自己的未来几乎是一种狂热的状态,在杀死张妙后,他说感觉好像突然间所有的路灯都灭了。

因为怯懦和自私,为了掩盖错误,他做了漆黑一片的事,他的未来也就此熄灭。他回到家后并没有及时向父母告知真相,一直到第三天他才告诉母亲,在他与别人撞车前,还发生过另一起事故,当父母立刻送他自首的时候,他们还以为他只是交通肇事撞死了人。

xx:

我想就是他撞死了人了,我大脑简直就天像塌下来了一样,我第一时间我说咱赶紧,得去跟交通大队投案自首,我赶紧立刻就给他爸打了个电话,让他爸打了个的回来,我们赶紧就坐车去。

xx:

那你什么时候才知道这个事儿真相的?

xx:

等到批捕下来以后,光说涉嫌谋杀,我说咋会涉嫌谋杀呢,我还纳闷。紧接着二十八日媒体全报道出来,说是动刀了,我才知道的是动刀了。药家鑫:

我下车走到后面,看到撞到人,她在呻吟,第一反应就是特别害怕,慌。

药家xx称“农村人难缠”药庆卫难以理解

解说:

药氏夫妇最不理解的就是,药家鑫怎么会做出这样残暴和匪夷所思的事,但他们再无机会当面讯问,只是跟公众一起在媒体上看到了解释。

药家xx:

一转念就想了害怕她以后不停地来找我,害怕撞到农村的特别难缠。

解说:

药家鑫的残忍反应是不可饶恕的,也正是他亲口说出的这句话,不仅极为刺痛公众神经,并且引发了对他家境富裕背景特殊的猜测,采访中他父亲对这句话又生气又不解。

药庆卫:

他如果说农村人难缠,应该说他爸很难缠。

xx:

您是农村人?

药庆卫:

我是农村人,我家就是山西农村的,而且我爸肯定连火车都没坐过,所以说我也很不理解,但是我没有再问他的机会。

xx:

你说你很我理解是指什么?

药庆卫:

我不理解他为啥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解说:

采访中药家鑫父亲说,他是山西农村出身,后来考入军事院校,毕业后在军工厂从事质检工作,八年前已经从部队转业,转业前他的职务是工程师,转业后退役金每个月是两千多元钱,目前没有固定工作,接一些图纸的零工。

xx:

能说说您以前的工作是干什么的吗?

xx:

我是库房管理员。

xx:

比如说你的大概家庭的收入是什么情况?

xx:

我的退休金到现在是九百多,不到一千。

解说:

夫妇二人称,他们目前仅有的这套房子是和单位共有的产权,这套房子他们已经住了二十年,面积是一百零八平米。药庆卫:

欢迎任何人给我提供任何证据,说我还有其它东西,只要有足够证据我都认账,而且我愿意把那个东西,现在还愿意捐献给张妙的父亲。

xx:

可以可能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你们不早点说出来?

xx:

不管咋说,是我儿子已经错在先了,你再怎么解释都是无济于事的。

xx:

但是当时外界确实有很多揣测,会认为说你们会利用这样的背景去干预司法?段瑞华:

你看我们就没有往那么复杂的去想。

药家xx临刑前拟捐献眼角膜遭父亲激烈反对

解说:

药家鑫在说完农村人难缠之后,还有一句当时的媒体没有披露的话,他说我怕他们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家人,这句极为自私的话里把事情的一部分原因指向了他的家庭。

xx:

有人会猜测说,是不是因为您从农村奋斗出来,然后到了城里开始过上安稳的生活,您会希望您的儿子尽量地脱离农村的生活,而且尽量地远离农村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潜意识灌输给他?

药庆卫:

不会有这样的,因为他的大伯、他姑姑都还在农村,我要是灌输给他,我有走不动的时候,谁去看看他们去。

xx:

难免会有一种声音,觉得说药家鑫能这么去做,会不会是父母并没有教给他足够的善良的做人的那种感受?

药庆卫:

父母肯定是有责任的,父母的教并不是每天跟他说该怎么做,他应该从我们的言传身教中慢慢体会。

xx:

好多人是很生气药家鑫说的那句话,说农村人难缠。

xx选:

我也生气,但是药家鑫说归药家鑫说,那毕竟是孩子,他妈他爸没说这话,我是原谅他妈他爸。

解说:

药家鑫最终为他的罪行付出代价,4月22日药家鑫一审被判死刑,5月20日二审维持一审判决,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在6月7日上午药家夫妇见了儿子最后十分钟,他的父亲药庆卫两个月来一直在失去儿子,和儿子对他指责的痛苦和反省里活着,但最让他心酸的是最后十分钟,药家鑫对他说的话。

药庆卫:

我一走进去他就说爸我爱你,你不要说,我说我也知道,我也爱你的,然后就说你们好好活着,我先走先投胎,你们晚点走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我说你有什么事儿没办就给爸托个梦,他说我一定给你托好梦,噩梦不算,就这么喊,我儿子平常说话声音很细,但是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声音很大地说的,他说我托的都是好梦,噩梦不算,那不是我托的。

解说:

但就在这次见面时,药庆卫仍然有一个让他后悔的细节,在承受了几个月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之后,他用一种激动的方式反对了药家鑫要捐出眼角膜的遗愿。

药庆卫:

我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实际上那句话现在想想以后,我说的有些偏激了,应该满足孩子的心愿,我不知道他咋想的,也可能希望借助别人的眼睛再能看到我们。

xx:

那个话可能他听了也很难受?

药庆卫:

有点偏激,所以我还是说那句话,人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xx:

如果现在你们父子两个人还有像我们这样的,面对面在一起说话的机会。

药庆卫:

我给他写过一封信,我就告诉他,就是说你自己觉得微不足道的事,其实我心里很高兴,但是这个话我没有说,该表现的东西还是要表现,不要吝啬那两句好话,夸奖他的话,我也是对将来或正在做父母的说一句这个话。

xx:

为什么是这一句?

药庆卫:

因为咱们每一句话都隐藏着很多类似故事,有些甚至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xx父亲:

药家xx有罪他的父母没有犯罪

解说:

药家鑫案发后,全社会持续着多层面的思考,有人分析说,在处理车祸这个突然出现的危机时,药家鑫做出了逃避,这种由软弱和自私心理构成的最差的行为反应。有人分析药家鑫的行为折射的是撞伤不如撞死的,某种残忍和错误的社会信息,而最为集中的声音是孩子成长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和生命教育的缺失,而我们的教育标准中大多重视成材

成器,忽略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人格教育不足,正是这些缺失导致他对生命缺乏基本的敬畏,这也是药家鑫案留给公众必须正视的问题。

解说: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张妙的父亲张平选给药家律师打过一次电话,转告药家父母不要过于伤心,并且让律师带话说在合适的时候,想跟药家鑫的父母坐一坐。

xx:

你干吗这时候还要传这句话给他?

xx选:

不管咋想,孩子犯的罪老人没犯罪,跟他们说些宽心话,(孩子)已经都不在了心放宽些。

xx:

你心也不宽。

xx选:

我心也不宽,都不好。

解说:

在知道自己二审仍被判处死刑后,药家鑫曾经留下一个遗愿,他让父母去看望张妙家的老人和孩子,后来药庆卫夫妇带着筹来的二十万元去见了张平选。

xx:

他问过他妈(xx)的事吗?

xx选:

太小,还不知道,他离开他妈时才两岁半。

xx:

您也是一个母亲,你后来看到还个孩子会有(什么感觉)。

xx:

最可怜的还是孩子。

药庆卫:

我能帮他(药家鑫)的就是,你提出来的,我能做的我都会做。

解说:

当时张平选收下了这笔钱,但后来又通过邮局汇了回去。

xx:

可是你这儿也是老人小孩,你们也要钱。

xx选:

农村要饭都好要些,捡个破烂弄个啥也没人笑话。

xx:

你看着他(张妙孩子),你还能为药家去着想。

xx选:

咱以往过来的,咱知道养个娃都不容易。解说:

张平选退回这笔钱后,药庆卫在微博中写过,我们也会把这二十万用专门的账户存着,留待你的孩子和父母,将来确实需要的时候再来拿。张妙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的父母和孩子,愿你早日安息落土为安。

xx:

我们感谢两个家庭在创伤中向我们袒露内心,让我们看到张家在无辜的女儿逝去之后,仍然能持有宽谅与善良,看到药家父母在儿子伏法之后,继续地救赎和反思。

其实药家鑫已经成年,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人,他极端自私的思维个性和极端残忍的犯罪行为,其成因必然复杂,我们很难从一个家庭当中找到全部的答案。不过药家父母承担了他们所说的,不可推诿的责任,就是去反思和总结儿子的人格成因,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家人与他缺乏沟通,过于要求,造成他个性当中的缺陷,而责任教育的缺失,也使他在遇大事时不能担当酿成大祸。

药家鑫案已成过往,但也许这一切对于很多中国家庭仍有启示,就像药庆卫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

低调的柴静难得一见的接受人物专访

低调的柴静难得一见的接受人物专访-------南都周刊《柴静对抗柴静》 柴静和柴静长得别无二致。 前一个生于1976年,女,中央电视台记者。后一个则只有当这个记者采访时才准时出现。是“她”在与新闻当事人对话,问答。“她”是她的战斗版和加强版,“她”会作出超出她经验之外的反应,这些反应令她意外和吃惊,但她总是发现,“她”比她更对。 “你知道在赛马跨越障碍的时候,最好的赛手的心态是你既不要鞭策它,也不要控制它,你要完全地信任它。采访前我做准备,有时没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办,通常智力不能抵达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你得信任一下那个叫柴静的人,她更接近直觉,你别拉缰绳。” 11 月8日,记者节,在央视旧台址附近的一间咖啡厅,参加完节目播出以来首次总结会的柴静如此向我描述她的工作体验。过去三个月中,她于每周日晚22点36 分,坐镇新改版的《看见》节目,对话姚晨、李阳、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北航16岁博士张炘炀等人,就传播率和随后引发的平面媒体跟进而言,反响可谓不俗。节目制片人李伦欣然告诉本刊记者,《看见》已经“小幅超额”完成收视率任务,这对一档仍在边做边找准确定位的新节目来说,值得表扬。对柴静的采访一直深陷埋伏圈。但凡起身告别,邻桌的客人都会跟过来递名片,要她签名。一个服务生神速地脱掉围裙,掏出手机拍摄合影。人们事先排练好一般说着同样的话:喜欢你的节目。 但她最近常常不喜欢“她”。尤其是李阳家暴事件那一期(9月25日《沉默在尖叫》),观众没看出什么异样,她打几个电话问反馈,朋友都说好,但“电视上这个人就是让我不舒服了”。在那次采访中,李阳突然把话题引向柴静,试图寻求共鸣和佐证:“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有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得选择的。” 柴静未置可否:“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尽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 柴静笑起来,加码了自己的分贝:“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亲密,她把手心贴在一起。 看过播出,柴静对两个回合的口舌之辩耿耿于怀。跟李阳悄然形成的对立,让屏幕前的她着实沮丧。对面发来一个力,她急于用一套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反击回去,她说这是在《新闻调查》时期的对抗性采访造成的习惯。 二 “我以前有一个特点是反问比较多,但我现在看到另一种可能,不去问…难道不是怎么怎么样吗?,而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他对家庭的看法跟我不同,但不同又怎样呢,你只需要去了解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就这两个问题就够了。对方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让你意外。”“你想,要是托尔斯泰采访李阳,他会意外吗?”她反问我。 托尔斯泰被柴静频频提起。《安娜·卡列尼娜》正被她视为自己当下的“圣经”。来《看见》后,每次出差柴静都带这本书,在空白处做做笔记,慨叹“虚构可以比人生更真实”。她说,这导致她现在的选题有一种“文学感”。 像一个特别挑剔指挥家的古典音乐唱片爱好者,柴静为读《安娜》专门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冲的是译者谢素台。“文字中的教养太好,”她说,“好到让你觉得托尔斯泰天生就是在用中文写作。” 除了这位俄国作家,柴静在4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还提及多位名人,引述其名言,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宾诺莎、歌德、梵高、赛德克·巴莱、安德森·库珀、顾准、胡适,也不时迸出一些书面语,如桎梏、轻慢、湍急、遇合。 “又说抽象了,好玄妙哦。”她在聊天中两次主动中断思路,对我笑笑,“一个这样的人天天

2018柴静演讲稿(4篇)

2018柴静演讲稿(4篇) *目录2018柴静演讲稿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演讲稿《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全文以下内容是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前央视记者柴静在清华大学所作的一场题为“采访是一场抵达”的演讲稿原文,她和大家分享了她这些年做记者关于人物采访方面的一些心得,她认为,采访是一种客观呈现,不是评判,不应在采访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这样没有办法诚实和客观地观察他了。 没有夯实的报道,评论只是沙中筑塔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就像我要把一瓶水移动,把它拿到胸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我要把一瓶水非常精确地移动一毫米,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计算,你肌肉的酸痛度也会增加。 精确是一件需要耗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的一件事情。报道就要求精确,要求对事实和因果梳理,没有这个基础,评论往往就是议论、想象,而不是事实。 我自己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成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做一个十六分钟的新闻深度报道。我觉得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新闻史

上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年轻人被放到做深度评论的主持人位子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电视新闻决定的一种特殊要求,以后也不会更多地出现。实际上媒体有它的规律,就像一个存在的植物,它必须要按照它的规律生长一样,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必须到土地里头去接受风吹日晒,再一片一片叶子长出来,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基础,那么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所以我转行做了记者,到现在十年了。 采访是呈现,不是评判 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 我觉得对我来说,采访最大的障碍就是一句话,“我认为我是对的”。这句话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它造成的障碍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顾准原来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叫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错的想法,如果一个采访者带着定见,很难了解世界的复杂。 前段时间我采访魏德圣,他拍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当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原始部落的人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魏德圣说,在台湾历史当中关于这个事件只有两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反抗日本军队;再看日本的教科书也是两句话,是某年某月某日台湾某个原始部落的一场暴动。反抗和暴动,这是对于一件事情的两种解释。都只有两句话,都很简单,但魏德

浅谈电影传播

浅谈中国电影传播 纵观中国电影市场,好像有关其的探讨改革之声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观众的培养,导演的素养,整个电影大环境的氛围,诸多种种,研讨不休。其实也不只是中国,放眼亚洲地区,整体的电影发展相较于美国耗好莱坞,我们的前进步伐依然难望其项背,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吗? 每年投入市场的电影数不胜数,国内与国外影片,跨界导演与院系派导演,不同国家演员导演合作作品,低成本电影,列别标签不断丰富。加之逐渐兴起的观影技术革新,与此带来的IMAX,3D等等变化。使电影的外在标签日益丰富。但我们盯着硕大的滚动屏幕决定将要买什么电影票时,是更为复杂的选择吗? 其实这些问题通过当下各部电影的传播成功与否就可窥见一二,在我看来最引人深思的就是2012年上映的《一九四二》,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大卖,而冯小刚导演的这部电影,据称是他18年以来的梦想,而其遭遇的滑铁卢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而广大观众所解说的最多的支持《泰囧》的理由无非就是“难得过节放假,平时就很辛苦得上班,不想走进影院还要绷紧神经。”或许这部电影沉寂等待的时间还不够,应该再等待,等到拍摄时的大环境条件更加便利时,就像柴静采访时所说,在现在的中国,拍一部这样的片子的复杂,艰难程度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等到一个电影观众不是走进影院找乐子的经济大环境,让人可以温故与反思影片中的饥荒镜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网民的探讨声音呼啸一片,对立明显,而导演只剩下在电影导演协会的颁奖典礼上默默回首哽咽。 而在中国影响里最大,探讨最多的名字还有一个,那就是李安。 无论是他的《断背山》《色戒》,还是《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在国人内探讨声音最多的影片,而且在奥斯卡奖项上的多次斩夺桂冠都说明了这点。这些电影的内容深度,人际探讨都达到不是在靠说悲痛,弄段子和依靠明星导演演员来撑起票房和电影的高度。 当然这也并非是在李安大红之后的单纯随波拥趸,而是觉得这是对于中国电影很好的一个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单纯说青春爱情赚取青年人的票房中跳脱出来?不能从纯喜剧恶搞无内容的捞金式影片中跳脱出来?从近年电影来看,只希望类似《大话天仙》《澳门风云》的电影不要再来刺激中国观众日益脆弱的神经。然后每每在看到烂片走出院线后无力的吐槽,起码还有大制作场面可以看,对得起票价。 现今电影的成功还是失败,在现今大众的眼中仿佛只有两个评判标准,其一,票房。其二,奖项。当然,这里的奖项指的并不是类似“金酸梅”奖之类,或者是泛滥而毫无评判意义的奖项。而是具有一定国际国内的奖项,当然最具影响力的首数奥斯卡奖。但其实,相较于奖项,电影投放到市场后,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大众更关注的貌似是票房更多。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影片,最后平添了业界或大众的几声唏嘘外,无非跟多的就是作为了宣传中和拍摄中的前车之鉴。 举几个在大众中传播谈论最多的例子,就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贾樟柯的《天与地》。《小时代》票房轰动的讨论随着电影一部接着一部的拍摄就从来没停息过,在这里我也就不在赘述,相信这三部的票房就说明了一切。而至于《天注定》,典型的国外票房好于国内,或者说在国内除了从国外获取的种子外,国内似乎是没机会看到的。或许正如大多数人总结的国内电影怪像一样,得奖的影片不大卖,而《天注定》是连卖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里也涉及到广电总局的影视宣传等等政策,对此为我们也是只有深深的无奈。 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而最好的例证在我看来就是《桃姐》,不仅证明了文艺片在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威尼斯电影节的成功更是相当于一剂强心针,它的成就无异于实在票房与

关于柴静的采访作文分析

【徐汇区】 25.阅读“记者柴静采访周云蓬的摘要”,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采访对象介绍:周云蓬,1970年生于辽宁,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弹琴,写诗,献艺,出版诗集和民谣专辑。 柴静:你9岁彻底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垮了你? 周云蓬: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的太早,它扑了个空。你是不是以为我活得很沉重?其实,能看见或不能看见,那是每个人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关、专为我开的独一无二的门。 柴静:你是不是用流浪考验自己的意志,证明你的“身残志坚”? 周云蓬:这种考验有意义么?为什么人们都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应该”身残志坚?我很怕被这样“类型化”。我喜欢走,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我活在路上,民谣在路上。 第七大题:试题满分70分。平均得分48.04,得分率0.69。 【试题分析】 作文材料是记者柴静的采访摘要。 被选为采访对象的周云蓬,是个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盲人。 通过两人的两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记者身份的柴静,带着职业眼光(或说代表大多数人的传统眼光)来看待或评判周云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取得成就,而不是以“人”的眼光来看“人”。

周云蓬是个“正常的生命”,他有权利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理想追求,也希望别人把他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看。周云蓬的“成功”就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专注于此,周云蓬的“不正常”就是他是个盲人,他的生活方式与“常人”不同。 在当今社会,如何看待多元的生活方式,以什么眼光来看待“人”,选择一种什么方式来安放生命,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命运,应该引发年轻一代的思考。 命题在角度的选择设计了对话体,不同人物、不同观点的冲撞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立意点;同时材料给出立意难易度的不同,有一定的自由度及开放性和包容度,试图在审题立意上尽量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试图做到让考生在阐述对现实问题的见地有区分度,考量对现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以上这篇柴静五分钟演讲稿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

柴静专访药家鑫父亲

主持人: 三个月前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终审判决对外公布,判决词写“该犯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遇害人张妙也入土安葬,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 药家xx: 经常我看自己的手,我感觉我的手就和我的身份一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犯人,现在这双手杀过人的手,就跟我的身份一样天差地别,我觉得这手不是弹琴的手是杀人的手。 xx父亲: 药家xx执行死刑很同情其父母 解说: 九个多月前,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驱车回家的路上,将一名叫张妙的女子撞倒在地,下车后他看到对方试图在记录他的车牌号,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张妙刺死。 案发后第三天,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五月,他以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最高法院复核裁定下达之后,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2011年8月3日,我们来到受害人张妙的家中。 xx: 您是xx选(xx父亲)是吧? xx选: 对。

解说: 张妙母亲在她去世后总是反复说一句话,妈给你做好了饭,你怎么不回来吃,她精神上受了一些刺激,常常会忽然哭起来。 xx: 那你不要劝劝她吗? xx选: 不劝,这事没办法劝。 xx: 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一说。 解说: 张妙才二十七岁,是两岁孩子的母亲,事发时她在一个麻辣烫店打工,住在父母家,一个简陋的连电灯都没有的小房间里,她下葬后父母把她所有的物品都焚烧了,家中也 没有摆放女儿的照片,这是一个家庭难以面对的痛苦,它并没有在药家鑫执行死刑后得到解脱。 xx: 药家鑫被执行的那天,很多人都挺高兴的,但我不知道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张平选: 我也高兴,但是我过来再一想,对他妈他爸也是觉得有点同情。 xx: 但是您也失去了孩子? xx选: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的完整版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的完整版 近日,沉寂许久的柴静携其自费百万录制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回到公众视线,用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并再次将雾霾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自20XX年秋冬季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PM2.5雾霾等成热词。以下是小雅的WTT为您搜集整理的关于《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供参考阅读。 大雾霾后得知怀孕:女儿健康就好。 20XX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

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20XX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这是20XX年整整一年的北京,只有空气和良的时候,我才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这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面。十年前那个环保局长对我说了一句话,“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短短十年,我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现实。 连续40天空气影像记录显示: 天津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97天, 沈阳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52天, 成都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25天, 兰州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12天, 石家庄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264天 有的时候早上醒来我会看到女儿站在阳台前面用手拍着玻璃,用这个方式告诉我她想出去。她总有一天会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面到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这一年当中我做的所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雾霾是什么呢?我有时候会把灯关掉,我想看一看,我知道PM2.5就存在这当中,它们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

《穹顶之下》逻辑浅析

《穹顶之下》和《对话丁仲礼》逻辑浅析 逻辑分析一般规律有云,从逻辑上说,宏观整体分析再到具体定量分析是最接近客观的。而从微观枝蔓数据入手,能得出局部真实,却容易走进整体逻辑陷井。 雾霾的实质是工业污染,从英国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雾都和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见一斑。工业污染分析,从宏观来看,应该看其中占比,分析出主次污染,然而解决之法同时要兼顾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 柴静《穹顶之下》,举例自己早年采访经历、自己孩子问题,从感性入手分析出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进而分析各种工业、生活等污染所占比例。工业上,石油、煤炭造成燃料粗糙、不愿提升工艺水平、能源系统控制能源标准设定等,导致能源标准达不到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标准,而这些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十分成功,因此提出国企工业逐步开放、有条件提升能源标准。生活上,借鉴美国加州汽车管制法,提出柴油等重污染汽车加装空气净化器,油烟净化器、减少汽车出行等。 柴静逻辑清晰,看似入情入理,在此,我再次梳理一遍柴静的逻辑。 工业污染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原料,比较发达国家也用石油、煤炭等,发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根本在于中国标准过低、大企业形成利益集团进而碍于自身利益不愿提升油品、过剩生产等,进而归结于国有企业垄断。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出的能源市场开放是否能够一定解决环境污染,私有企业一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配置资源,竞争一定有利于环境保护。 还要考虑竞争的尺度在哪里。2013年9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名为《英国人称中国买下英国:李嘉诚控制伦敦三成电力》,里面称“而投資並購范圍,則從基礎設施到房地產,從零售業到實體企業,涉及領域相當廣泛,以至於有英國媒體更是聳人聽聞地用“中國人買下了英國”的標題對中國資本進入英國進行報道。”可见,基础设施等涉及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过度开放只会引起过度恐慌。 再来看看《对话丁仲礼》,柴静和丁仲礼的逻辑。先是从哥本哈根会议现状说起,“为什么一个有人类共识的会议,却不能谈妥《根本哈根协议》?”丁院士从国家利益解读什么样的节能减排才是公平的,接着在柴静的逼问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该参杂个人利益而应该可观陈述事实,丁院士回答说这不是个人利益,这是人权和发展权的人类普遍意义,也说明了自己这样作为科学家却不采用“科学”做法的苦衷。 柴静假设的逻辑大前提是,气候问题是人类共识,隐含逻辑是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因为气候问题关乎人类生存。 这个前提忽略了,人类共识是多个共存的,个别还有特殊情况,比如吃饭问题;还有人类共识,其实也可能被集体共识所充塞,比如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即存在一个集体共识,代表了全发达国家发言。 总而言之,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做逻辑分析时候,没有切切实实界定“人类共识”、“公平”和“根本哈根协议”这三个关键词,其中更涉及了国家利益等政治经济文化各层次问题。 我国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工业进步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国家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可以借鉴,但不可全盘西化,更不可以盲目提倡。从逻辑上分析,开放国企并非是解决工业污染的充分必要条件,存在逐步探险实践的空间。

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与标兵获奖感言汇编

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 以下是由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柴静在《看见》新书发布会上所作的一篇演讲,她在演讲中分讲述了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她之所以出这么一本书的原因。 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给位读者和各位远道而来的观众还有各位媒体朋友。 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在看完刚刚看完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问我,为什么给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二十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儿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儿又一本,然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得事儿,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儿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上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就都只有结论,看的时候我就想,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啊,但是不记得了,所以说,不要是说报道一个国家,就是报道自己都是意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那么将来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家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 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儿,当然那片子拍的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然后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儿,做的很动情,陈虻说他很感动,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么”,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十二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儿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动,我知道了之后,这个动作在我看来叫省钱。然后他就问,谁交给你们的,啊,我要请问你们 第1 页共1 页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的作用 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它是人类祖先在没有口语交流的时候就有的交流和传播手段,到今天已经是几百万年的历史了。 -----任远《当摄像机对准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诸如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叫做体态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艾伯特·梅拉比安发现:一个信息产生的影响,仅仅只有7%是语言的;38%是嗓音的(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其他声音),而非口语的却占有55%之多。他认为在面对面交流中,语言交谈的成分不到35%,而65%以上沟通时靠非语言的方式完成的。简而言之:沟通双方互相理解= 语调(38%)+ 表情(55%)+ 语言(7%)。这表明,人们获得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体态语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于信息传播有着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它常常把所有表达的意思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够语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 ------马玉坤、高峰强《播音主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进行现场报道传达信息,除了利用有声语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就是肢体语言,即体态语。搭乘有声语言这一信息渠道的还有表情、声调、措辞等诸多复杂表达因素,其中肢体语言的表意程度最为明显。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记者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际交往能力贯穿采访报道的整个过程。肢体语言信息的丰富性、传达的复杂性、表现的多样性为记者采访报道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渠道。在新闻现场,当记者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发生冲突时,观众从画面中可以判断出哪个渠道的信息更为准确,所以,出镜记者除了保证报道内容准确、简洁之外,更要重视肢体语言在信息传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为案例,对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从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筹备创建《新闻调查》栏目的时候开始,创业者们就早已对这个尚未出世的栏目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栏目定位,就是要把《新闻调查》打造成中国的《60分钟》,办成中央电视台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这样一个目标定位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动摇,因为即使从现在的电视栏目格局来看,坚持“深度报道”的目标依然是《新闻调查》最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新闻调查》中的出镜记者肩负了记者和主持人两个角色,从严格分类上讲,属于记者型主持人。《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张洁开创了“记者中心制”,即五位编导,两位摄像,一位录音以一位记者为中心组成报道团队,深入的调查一桩桩“正在发生的历史”,将真相呈现于观众面前。一方面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唤醒观众的公共意识。在每一期长达45分钟的节目中,除了同期声配音及调查结语外,大量信息是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来呈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 因此,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新闻调查》的记者需要尽数动用视、听、味、嗅、触这五

柴静专访_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的复杂人生

柴静: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的复杂人生 2016-03-1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听过他们二十年来的故事才会真切地体会陈生所说的,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要看他是主动、还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选择;是看他在迎合社会评价,还是在做自己最喜爱、最适合的事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 柴静: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的复杂人生 二十年前的中国,只有3%的人能够考上大学。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面,意味着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通道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在那时候的人看来,顶尖学府不仅代表着能够接受良好的知识训练,也意味着能够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这样的价值观在两个少年十七八岁的时候,曾经对他们影响至深。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的话,也会承认这样的价值标准在当下依然存在。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谢两位,今天面对镜头,能接受访问,坦承自己的人生。听过他们二十年来的故事才会真切地体会陈生所说的,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要看他是主动、还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选择;是看他在迎合社会评价,还是在做自己最喜爱、最适合的事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陆步轩有一位北大的校友,在看过新闻之后写信对他说,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苦苦挣扎,他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摆脱了“北大”这个沉重的标签,试图做回独立的自我。 解说 陆步轩恐怕是中国最著名的屠夫。1985年陕西省长安县高考文科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后来在街头卖猪剁肉为生。 纪实 记者:你觉得北大四年,给你的影响是什么? 陆步轩:这个我暂时不好说。 记者:那你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什么?

陆步轩:现在我不敢说,命运基本上不掌握在我手里。 记者:如果说你一直在这边卖肉,那你会不会觉得很难过? 陆步轩:那也没什么难过的,我本来就是卖肉的。 陆步轩:我是给咱们学校,给母校抹了黑。 演播室 北大毕业生,曾经的文科状元,后来在小县城里当了屠夫。拖鞋、短裤、当街卖肉,多年后他被请回北大向学生做演讲,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这句话一出,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很多人批评说卖肉不丢脸,你这么想、这么说才丢脸。倡导职业平等和尊严的批评之声很必要、也很正常,只不过如果一个人在演讲时,说出的是他真实的人生感受,那么恐怕简单地批评,也很难平复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滋味。今天节目当中,我们专访两位“北大屠夫”,听他们讲述复杂的人生况味和曾经的苦苦挣扎。 2013年,毕业二十四年之后,陆步轩受邀回到母校北大演讲,一开口就说:“我是给咱们学校,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的人。” ◆◆◆◆ 解说 这句话激起了相当大的不满。在网络上,很多人反驳陆步轩说卖肉并不丢脸,这么说才给北大丢脸。这引发了激烈的网络讨论。 采访 柴静:说自己是因为做这个职业,在给北大丢人、抹黑,这是怎么回事? 陆步轩:以前到北大去演讲的都是很风光的人。我是一个小人物,觉得跟人家还有差距,所以说一些谦虚的话,也没有贬低我自己或者北大的意思。只要是凭自己勤劳致富,我觉得都是很光荣的。 柴静:那你为什么不能站在北大的演讲台上公开地说,我就为我的这个职业而觉得光荣和自豪? 陆步轩:我也很少演讲,到那种场合我也有点紧张。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以下内容是由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著名前央视记者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获特等奖的演讲稿原文—《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她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年她认识的一些人,听到的一些故事,最后得出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那我们就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的结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

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xx,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

柴静演讲结构

柴静演讲结构 认识柴静吗?知道她的演讲吗?想了解柴静演讲结构吗?不着急,下面由为你整理了柴静演讲结构,快来。 柴静演讲结构 柴静无疑做了一场现象级的演讲。 不管你对柴静演讲观点如何,你无法否认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演讲。 作为PPT界人士,职业本能让秋叶想分析一下柴静的演讲结构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成功? 用思维导图软件做了一个图解(最后有点评)。 我认为柴静的演讲结构可以用麦肯锡顾问的《金字塔原理》里的SCQA结构解释。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样的矛盾?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过SCQA结构是可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进行顺序调整,柴静用的其实是SQCA顺序。 在SCQA的一个小单元里面,其实还有有嵌套的其它表达结构。 比如柴静在介绍解决方案时,柴静其实是平行展开结构,

从加强执法、更新能源结构、引入市场机制,普通人也要参与四个点展开。 在讨论引入市场机制时,柴静问中国推广天然气有什么困难,柴静使用了正反对比的小框架来表达。 整个演讲结构是高度结构化,语言是煽情的,但是内部结构一直想引导观众按照柴静的演讲思维去走,去产生认同,做得非常高明。 用情感打动你,用理性说服你。 的确是现象级演讲! 快去再看一遍视频吧,这可是非常难得的演讲教程啊! 最后说一句:有人问我这场演讲的成功是因为有锤子科技指导的,Keynote制作的PPT吗? 我的看法是把一场好的演讲归结到某个工具是很可笑的,柴静的这场演讲视频是做好了每一个细节,好的话题,好的发布时机,好的视频剪辑制作,好的演讲者,好的舞台形式,好的素材,好的动画,好的PPT,好的配合(我相信这是一场有足够排练付出的演讲)。

柴静采访李安记录(全)

《看见》柴静专访李安——《心中的卧虎》 开场预告: 小孩儿、动物、水、3D,他踏上冒险的电影之旅。 (柴静)不去做你很熟悉很安全的事情吗? (李安)越没有做过越刺激。 (柴静)什么样的感觉? (李安)找点罪受吧! (旁白)李安,惟一一位华人奥斯卡最佳导演,他拍摄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喜宴》等作品在全 球影响广泛,但五年之前他选择了一部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重新出发。 (柴静)那是很挣扎的过程吗? (李安)对,非常焦虑。 (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 (旁白)这是一个少年和一头猛虎的奇幻故事,也是李安和自己内心的对话。 (柴静)反而是他在率领着所有的人往前走。 (李安)这是那种纯真的力量。 (柴静)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 (柴静)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像野兽一样,有种野性。 《心中的卧虎》柴静专访导演李安,马上播出 [01:10] (柴静)大概在2007年,我看过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 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 之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后,这 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惟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 (旁白)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但是,一个十七岁的 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

柴静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稿

柴静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去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上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益所做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这个人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 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部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2009年,柴静在北京记者协会上的爱国演讲

柴静在09北京记者协会演讲比赛上的演讲 ---身边的人,关心的事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 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上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她的面前说,发票是现在给你送来,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处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篇二:柴静演讲稿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