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一柴静简介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曾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个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2016年1月22日,柴静入选2015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一)真实准确客观的语言能力

记者型主持人在语言上体现真实、准确,这应是电视调查类新闻节目首先要恪守的原则。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在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时,逐步向观众揭示出事实的真相,体现出“事实背后的新闻”特色。在这其中并没有过多地加入记者的主观评价和个人对事件的理解,而是在努力引导观众在不断呈现的事实真相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语言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和新闻语言表现事物特征的能力,柴静在主持《新闻调查》之《村官的价格》一集,她极具亲和力的外表和驾轻就熟的表达能力让她成为内外兼修的记者型主持人。

(二)新闻敏感和理性的分析能力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灵感思维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体现,它表现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迅速、综合的反映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在《新闻调查》一期名为《心灵的成长》节目中,柴静和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聊天,孩子的内心封闭,能接受采访已经不易。柴静不论是在采访还是在访前聊天中都在认真的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反映,不断设计和调整自己的问题。所以采访前的动机,材料的收集,理性的思考对于一个职业记者来说就是职业素养。

(三)角色定位要体现人文精神

记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就要尽量贴近百姓,就要时刻考虑百姓需运送什么,在“人文主义”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好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面对被采访者,不论地位尊卑,态度都应当平等,尊重和礼貌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在追究真相的过程中,态度会决定采访的成败。03年“非典”报道后的第一个节目是对双城镇的几个孩子自杀事件的调查,当时在采访其中的一个被救的孩子时,坐在柴静对面的她始终没有抬头,说话声音也非常小,后来甚至哭了起来,而此时柴静什么也没说,起身蹲在了孩子的面前,为他擦拭眼泪。这个动作引起了看法,决定记者应该是理性客观的,她怎能去为孩子擦泪呢?其实记者的情感的尺度是非常不好把握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人的本性是第一位的,之后才是她的职业要求,因为“人性化、人格化”原本就是主持人传播的重要特色。

(四)把握平衡意识能力

在柴静看来,平衡对记者来说是一种道德和责任。在实际的节目录制中,平衡体现在方方面面。《新闻调查》要做的,也是它的记者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的本身,一步一步获取真相。而越想贴近事实的真相,就必须给每个人以充分说话的机会,尽力展现事情的方方面面,尽力做到平衡,对于记者来说,平衡意识也是重要的且难把握的。毕竟记者也是人,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和情感取向。

三采访的特色

(一)采访中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要用心去倾听

人,是新闻的中心。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的监督人,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也是普通人,他必须包容并表达公众的情感。被采访者是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又一大行为主体,是具有重要新闻价值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新闻信息中,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记者还需关注新闻情感信息。新闻的报道也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需要犹雪中送炭般,给人送上心灵上的温暖。柴静曾经说过一句话,记者最伟大的权利就是当别人的心灵向你打开的时候,她觉得这个特别了不起,只有这样她才对自己的职业感觉到敬畏。

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了解和沟通都离不开语言交流。尽管交流的方式很多,诸如写信、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等,然而,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则是面对面地对话。既然是面对面的交流,就少不了说和听;因此,倾听,是对话的重要环节。因而,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记者采访走向成功的基石。

柴静总是说:采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看见》的访谈中,柴静的倾听式采访是节目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看见》一期沉默在尖叫的节目中,柴静说:“我想感觉到人,哪怕是血肉模糊。”她在“东方时空”时,看到过一份法学报告,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活着的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这是在她心里几年没放下的事。

小豆用铁棍把丈夫打死了,被判死刑,已服刑八年,但她始终不相信他死了。小豆一边说一边摇着头说:“他不会死的。”柴静:“什么?”小豆说:“他还没有把我杀死。我死了他才能死。我没死他怎么能死呢?所以我不相信他会死的,她不允许我和任何男人说话,和女的也不行,我自己家人都不允许,老担心别人挑唆我不跟他过,他就会对我动手。”“用什么打?”“皮带,鞋底子。不听话就把你绑起来,拿皮带‘溜’。”

柴静听她们生活中的事情,看似提问,实质是讲出自己并不愿意陈述的内心世界,小豆的讲述,让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为之一颠,为这个女人感到心痛。

低调的柴静难得一见的接受人物专访

低调的柴静难得一见的接受人物专访-------南都周刊《柴静对抗柴静》 柴静和柴静长得别无二致。 前一个生于1976年,女,中央电视台记者。后一个则只有当这个记者采访时才准时出现。是“她”在与新闻当事人对话,问答。“她”是她的战斗版和加强版,“她”会作出超出她经验之外的反应,这些反应令她意外和吃惊,但她总是发现,“她”比她更对。 “你知道在赛马跨越障碍的时候,最好的赛手的心态是你既不要鞭策它,也不要控制它,你要完全地信任它。采访前我做准备,有时没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办,通常智力不能抵达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你得信任一下那个叫柴静的人,她更接近直觉,你别拉缰绳。” 11 月8日,记者节,在央视旧台址附近的一间咖啡厅,参加完节目播出以来首次总结会的柴静如此向我描述她的工作体验。过去三个月中,她于每周日晚22点36 分,坐镇新改版的《看见》节目,对话姚晨、李阳、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北航16岁博士张炘炀等人,就传播率和随后引发的平面媒体跟进而言,反响可谓不俗。节目制片人李伦欣然告诉本刊记者,《看见》已经“小幅超额”完成收视率任务,这对一档仍在边做边找准确定位的新节目来说,值得表扬。对柴静的采访一直深陷埋伏圈。但凡起身告别,邻桌的客人都会跟过来递名片,要她签名。一个服务生神速地脱掉围裙,掏出手机拍摄合影。人们事先排练好一般说着同样的话:喜欢你的节目。 但她最近常常不喜欢“她”。尤其是李阳家暴事件那一期(9月25日《沉默在尖叫》),观众没看出什么异样,她打几个电话问反馈,朋友都说好,但“电视上这个人就是让我不舒服了”。在那次采访中,李阳突然把话题引向柴静,试图寻求共鸣和佐证:“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有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得选择的。” 柴静未置可否:“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尽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 柴静笑起来,加码了自己的分贝:“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亲密,她把手心贴在一起。 看过播出,柴静对两个回合的口舌之辩耿耿于怀。跟李阳悄然形成的对立,让屏幕前的她着实沮丧。对面发来一个力,她急于用一套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反击回去,她说这是在《新闻调查》时期的对抗性采访造成的习惯。 二 “我以前有一个特点是反问比较多,但我现在看到另一种可能,不去问…难道不是怎么怎么样吗?,而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他对家庭的看法跟我不同,但不同又怎样呢,你只需要去了解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就这两个问题就够了。对方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让你意外。”“你想,要是托尔斯泰采访李阳,他会意外吗?”她反问我。 托尔斯泰被柴静频频提起。《安娜·卡列尼娜》正被她视为自己当下的“圣经”。来《看见》后,每次出差柴静都带这本书,在空白处做做笔记,慨叹“虚构可以比人生更真实”。她说,这导致她现在的选题有一种“文学感”。 像一个特别挑剔指挥家的古典音乐唱片爱好者,柴静为读《安娜》专门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冲的是译者谢素台。“文字中的教养太好,”她说,“好到让你觉得托尔斯泰天生就是在用中文写作。” 除了这位俄国作家,柴静在4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还提及多位名人,引述其名言,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宾诺莎、歌德、梵高、赛德克·巴莱、安德森·库珀、顾准、胡适,也不时迸出一些书面语,如桎梏、轻慢、湍急、遇合。 “又说抽象了,好玄妙哦。”她在聊天中两次主动中断思路,对我笑笑,“一个这样的人天天

2018柴静演讲稿(4篇)

2018柴静演讲稿(4篇) *目录2018柴静演讲稿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演讲稿《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全文以下内容是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前央视记者柴静在清华大学所作的一场题为“采访是一场抵达”的演讲稿原文,她和大家分享了她这些年做记者关于人物采访方面的一些心得,她认为,采访是一种客观呈现,不是评判,不应在采访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这样没有办法诚实和客观地观察他了。 没有夯实的报道,评论只是沙中筑塔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就像我要把一瓶水移动,把它拿到胸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我要把一瓶水非常精确地移动一毫米,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计算,你肌肉的酸痛度也会增加。 精确是一件需要耗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的一件事情。报道就要求精确,要求对事实和因果梳理,没有这个基础,评论往往就是议论、想象,而不是事实。 我自己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成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做一个十六分钟的新闻深度报道。我觉得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新闻史

上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年轻人被放到做深度评论的主持人位子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电视新闻决定的一种特殊要求,以后也不会更多地出现。实际上媒体有它的规律,就像一个存在的植物,它必须要按照它的规律生长一样,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必须到土地里头去接受风吹日晒,再一片一片叶子长出来,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基础,那么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所以我转行做了记者,到现在十年了。 采访是呈现,不是评判 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 我觉得对我来说,采访最大的障碍就是一句话,“我认为我是对的”。这句话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它造成的障碍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顾准原来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叫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错的想法,如果一个采访者带着定见,很难了解世界的复杂。 前段时间我采访魏德圣,他拍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当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原始部落的人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魏德圣说,在台湾历史当中关于这个事件只有两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反抗日本军队;再看日本的教科书也是两句话,是某年某月某日台湾某个原始部落的一场暴动。反抗和暴动,这是对于一件事情的两种解释。都只有两句话,都很简单,但魏德

关于柴静的采访作文分析

【徐汇区】 25.阅读“记者柴静采访周云蓬的摘要”,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采访对象介绍:周云蓬,1970年生于辽宁,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弹琴,写诗,献艺,出版诗集和民谣专辑。 柴静:你9岁彻底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垮了你? 周云蓬: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的太早,它扑了个空。你是不是以为我活得很沉重?其实,能看见或不能看见,那是每个人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关、专为我开的独一无二的门。 柴静:你是不是用流浪考验自己的意志,证明你的“身残志坚”? 周云蓬:这种考验有意义么?为什么人们都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应该”身残志坚?我很怕被这样“类型化”。我喜欢走,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我活在路上,民谣在路上。 第七大题:试题满分70分。平均得分48.04,得分率0.69。 【试题分析】 作文材料是记者柴静的采访摘要。 被选为采访对象的周云蓬,是个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盲人。 通过两人的两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记者身份的柴静,带着职业眼光(或说代表大多数人的传统眼光)来看待或评判周云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取得成就,而不是以“人”的眼光来看“人”。

周云蓬是个“正常的生命”,他有权利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理想追求,也希望别人把他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看。周云蓬的“成功”就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专注于此,周云蓬的“不正常”就是他是个盲人,他的生活方式与“常人”不同。 在当今社会,如何看待多元的生活方式,以什么眼光来看待“人”,选择一种什么方式来安放生命,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命运,应该引发年轻一代的思考。 命题在角度的选择设计了对话体,不同人物、不同观点的冲撞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立意点;同时材料给出立意难易度的不同,有一定的自由度及开放性和包容度,试图在审题立意上尽量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试图做到让考生在阐述对现实问题的见地有区分度,考量对现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以上这篇柴静五分钟演讲稿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柴静专访药家鑫父亲

主持人: 三个月前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终审判决对外公布,判决词写“该犯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遇害人张妙也入土安葬,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 药家xx: 经常我看自己的手,我感觉我的手就和我的身份一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犯人,现在这双手杀过人的手,就跟我的身份一样天差地别,我觉得这手不是弹琴的手是杀人的手。 xx父亲: 药家xx执行死刑很同情其父母 解说: 九个多月前,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驱车回家的路上,将一名叫张妙的女子撞倒在地,下车后他看到对方试图在记录他的车牌号,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张妙刺死。 案发后第三天,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五月,他以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判处死刑。6月7日最高法院复核裁定下达之后,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2011年8月3日,我们来到受害人张妙的家中。 xx: 您是xx选(xx父亲)是吧? xx选: 对。

解说: 张妙母亲在她去世后总是反复说一句话,妈给你做好了饭,你怎么不回来吃,她精神上受了一些刺激,常常会忽然哭起来。 xx: 那你不要劝劝她吗? xx选: 不劝,这事没办法劝。 xx: 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一说。 解说: 张妙才二十七岁,是两岁孩子的母亲,事发时她在一个麻辣烫店打工,住在父母家,一个简陋的连电灯都没有的小房间里,她下葬后父母把她所有的物品都焚烧了,家中也 没有摆放女儿的照片,这是一个家庭难以面对的痛苦,它并没有在药家鑫执行死刑后得到解脱。 xx: 药家鑫被执行的那天,很多人都挺高兴的,但我不知道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张平选: 我也高兴,但是我过来再一想,对他妈他爸也是觉得有点同情。 xx: 但是您也失去了孩子? xx选: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的完整版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的完整版 近日,沉寂许久的柴静携其自费百万录制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回到公众视线,用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并再次将雾霾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自20XX年秋冬季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PM2.5雾霾等成热词。以下是小雅的WTT为您搜集整理的关于《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供参考阅读。 大雾霾后得知怀孕:女儿健康就好。 20XX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

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20XX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这是20XX年整整一年的北京,只有空气和良的时候,我才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这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面。十年前那个环保局长对我说了一句话,“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短短十年,我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现实。 连续40天空气影像记录显示: 天津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97天, 沈阳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52天, 成都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25天, 兰州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112天, 石家庄20XX年空气污染天数264天 有的时候早上醒来我会看到女儿站在阳台前面用手拍着玻璃,用这个方式告诉我她想出去。她总有一天会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面到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这一年当中我做的所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雾霾是什么呢?我有时候会把灯关掉,我想看一看,我知道PM2.5就存在这当中,它们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

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与标兵获奖感言汇编

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 以下是由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柴静在《看见》新书发布会上所作的一篇演讲,她在演讲中分讲述了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她之所以出这么一本书的原因。 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给位读者和各位远道而来的观众还有各位媒体朋友。 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在看完刚刚看完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问我,为什么给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二十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儿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儿又一本,然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得事儿,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儿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上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就都只有结论,看的时候我就想,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啊,但是不记得了,所以说,不要是说报道一个国家,就是报道自己都是意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那么将来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家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 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儿,当然那片子拍的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然后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儿,做的很动情,陈虻说他很感动,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么”,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十二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儿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动,我知道了之后,这个动作在我看来叫省钱。然后他就问,谁交给你们的,啊,我要请问你们 第1 页共1 页

柴静专访_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的复杂人生

柴静: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的复杂人生 2016-03-1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听过他们二十年来的故事才会真切地体会陈生所说的,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要看他是主动、还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选择;是看他在迎合社会评价,还是在做自己最喜爱、最适合的事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 柴静: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的复杂人生 二十年前的中国,只有3%的人能够考上大学。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面,意味着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通道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在那时候的人看来,顶尖学府不仅代表着能够接受良好的知识训练,也意味着能够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这样的价值观在两个少年十七八岁的时候,曾经对他们影响至深。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的话,也会承认这样的价值标准在当下依然存在。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谢两位,今天面对镜头,能接受访问,坦承自己的人生。听过他们二十年来的故事才会真切地体会陈生所说的,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要看他是主动、还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选择;是看他在迎合社会评价,还是在做自己最喜爱、最适合的事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陆步轩有一位北大的校友,在看过新闻之后写信对他说,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苦苦挣扎,他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摆脱了“北大”这个沉重的标签,试图做回独立的自我。 解说 陆步轩恐怕是中国最著名的屠夫。1985年陕西省长安县高考文科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后来在街头卖猪剁肉为生。 纪实 记者:你觉得北大四年,给你的影响是什么? 陆步轩:这个我暂时不好说。 记者:那你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什么?

陆步轩:现在我不敢说,命运基本上不掌握在我手里。 记者:如果说你一直在这边卖肉,那你会不会觉得很难过? 陆步轩:那也没什么难过的,我本来就是卖肉的。 陆步轩:我是给咱们学校,给母校抹了黑。 演播室 北大毕业生,曾经的文科状元,后来在小县城里当了屠夫。拖鞋、短裤、当街卖肉,多年后他被请回北大向学生做演讲,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这句话一出,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很多人批评说卖肉不丢脸,你这么想、这么说才丢脸。倡导职业平等和尊严的批评之声很必要、也很正常,只不过如果一个人在演讲时,说出的是他真实的人生感受,那么恐怕简单地批评,也很难平复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滋味。今天节目当中,我们专访两位“北大屠夫”,听他们讲述复杂的人生况味和曾经的苦苦挣扎。 2013年,毕业二十四年之后,陆步轩受邀回到母校北大演讲,一开口就说:“我是给咱们学校,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的人。” ◆◆◆◆ 解说 这句话激起了相当大的不满。在网络上,很多人反驳陆步轩说卖肉并不丢脸,这么说才给北大丢脸。这引发了激烈的网络讨论。 采访 柴静:说自己是因为做这个职业,在给北大丢人、抹黑,这是怎么回事? 陆步轩:以前到北大去演讲的都是很风光的人。我是一个小人物,觉得跟人家还有差距,所以说一些谦虚的话,也没有贬低我自己或者北大的意思。只要是凭自己勤劳致富,我觉得都是很光荣的。 柴静:那你为什么不能站在北大的演讲台上公开地说,我就为我的这个职业而觉得光荣和自豪? 陆步轩:我也很少演讲,到那种场合我也有点紧张。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以下内容是由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著名前央视记者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获特等奖的演讲稿原文—《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她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年她认识的一些人,听到的一些故事,最后得出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那我们就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的结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

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xx,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

柴静采访李安记录(全)

《看见》柴静专访李安——《心中的卧虎》 开场预告: 小孩儿、动物、水、3D,他踏上冒险的电影之旅。 (柴静)不去做你很熟悉很安全的事情吗? (李安)越没有做过越刺激。 (柴静)什么样的感觉? (李安)找点罪受吧! (旁白)李安,惟一一位华人奥斯卡最佳导演,他拍摄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喜宴》等作品在全 球影响广泛,但五年之前他选择了一部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重新出发。 (柴静)那是很挣扎的过程吗? (李安)对,非常焦虑。 (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 (旁白)这是一个少年和一头猛虎的奇幻故事,也是李安和自己内心的对话。 (柴静)反而是他在率领着所有的人往前走。 (李安)这是那种纯真的力量。 (柴静)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 (柴静)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像野兽一样,有种野性。 《心中的卧虎》柴静专访导演李安,马上播出 [01:10] (柴静)大概在2007年,我看过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很有趣,它写的是一个十六 七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头三岁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难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我还记得看完这本书 之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但是五年后,这 部电影要在下周公映了,而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华人中惟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 (旁白)船难,这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题材;幸存,这也是西方大片惯常的情节。但是,一个十七岁的 少年和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在互相威

柴静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稿

柴静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去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上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益所做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这个人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 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部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出镜记者柴静

央视出镜记者柴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网瘾少年》《心灵的成长》《新型毒品》《以生命的名义》《注射隆胸》《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等(来源:央视国际) 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 在随后的几天里,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像剥茧抽丝一样,解开了事件的谜团。尤为难得的是,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双城创伤》。 在双城采访时的一件事让柴静久久难忘。一个14岁的男孩接受完采访之后,遭到母亲的责骂。因为他母亲在找他的路上,听到的尽是镇上人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都是她的儿子给镇上人丢尽了脸。男孩说,等你调查完,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柴静听了十分难过地说:如果是因为我们调查的话,我们今晚就走。男孩说:你们要是今晚走,明天就见不到我了。然后转身离开。尽管后来柴静写了一封信给那个男孩,在信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14岁时的经历。但是,柴静仍然觉得当时是一个记者最痛苦、最无能为力的时候。 在《双城创伤》中,那个头发披覆下来遮住半边脸庞、书写浓情文字的柴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练冷峻,又不失理解和同情之心的出镜记者柴静。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18岁时就在湖南电台开始主持《夜色温柔》,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1999年,柴静进入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两年后,柴静来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普通女孩子,身处的是真正的江湖,柴静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像花豹要改变自己身上的花纹一样,是血淋淋的。”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新闻是一盆水,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浑身湿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你需

柴静新书发布会演讲稿——看见

柴静新书发布会演讲稿——《看见》 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给位读者和各位远道而来的观众还有各位媒体朋友。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 在看完刚刚看完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问我,为什么给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二十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儿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儿又一本,然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得事儿,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儿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上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就都只有结论。看的时候我就想,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啊,但是不记得了。 所以说,不要是说报道一个国家,就是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那么将来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家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 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儿,当然那片子拍的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然后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儿,做的很动情,陈虻说他很感动,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么”,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十二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儿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

柴静专访李阳

两个星期前,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被传出发生家庭暴力事件,其名人身份让家庭暴力这个往往隐藏于家里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在柴静主持的央视《看见》中,让我们还原真实。 李阳殴妻成为近日的社会热门话题 《一次家庭暴力事件》 【演播室】:两个星期前,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被传出发生家庭暴力事件,他的名人身份,让家庭暴力这个往往隐藏于家里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让公众正视家庭暴力存在的领域之广与程度之深,这些天来,李阳一直在高调接受访问,而他的妻子kim一直保持沉默,与她沟通后,她同意接受我们的访问,最重要理由是:她知道,在中国,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女性,她知道,只有说出来,才能寻求帮助。 Part1: 施暴过程 【音乐段落】快节奏,kim的微博,李阳的微博,各个媒体的报道 【解说】8月31日,网络上一条消息引起震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美籍妻子在微博中声称遭到家庭暴力,照片上女子的头部、耳朵、膝盖处都有红肿和流血,她的微博被大量转发。此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切和谴责,人们用疯狂来形容这次家暴事件。 (资料) 纪实:疯狂每一天,每一分,每一地 记者:但是你知道公众人物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何况你是一个(老师)。 李阳:公众人物都是包装出来的,公众人物要把内幕挖出来,那都不是公众人物。 记者:你也是包装出来的? 李阳:对,我也是经过一定的包装的。 解说:十天后,李阳承认对妻子“实施了家庭暴力”,公开表达了对妻子的歉意,此后,他频繁地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愿意成为反面教材,促进家暴立法,但kim认为他并没有足够的诚意来缓解家庭矛盾。 解说:9月15日,经过沟通,我们在家中见到了他的妻子KIM。她最近失眠很严重,与照片相比瘦了很多,她告诉我们,孩子刚刚补睡完午觉。

柴静采访周星驰讲课稿

央视网消息:这一个多月来,香港喜剧演员、导演周星驰几乎一直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一月份,周星驰被推荐为政协委员,但因为在广东省人大开幕式上迟到、早退,受到媒体的批评。在正月初一,他执导的电影《西游降魔》在内地公映,引起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三十年来,他的电影几乎陪伴着内地的几代青年人成长,应该怎样去认识和了解这位喜剧之星,今天我们采访周星驰。 1.政协委员周星驰 【电影镜头】 司令:阿漆,国家有任务要派给你。 阿漆:真的吗?终于该我上场了吧。 今年1月14日,周星驰的名字出现在广东省政协委员名单中,当时他正埋头在电影《西游降魔篇》的后期制作,对一个20多年来只出演喜剧电影的演员来说,这个严肃的任务对 他来说有点突然。 柴静:在你接到这个通知之前,你自己内心有这种参政议政的愿望吗? 周星驰:没有没有。 柴静:在你当时的理解当中,这个政协委员是要干嘛吗? 周星驰:政协委员应该就是在把我的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沟通一下,看看可以帮电影文化这一方面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 柴静:但是另外一些人有一些想法,觉得这个政协开会并不是一个电影团的一个会议,是有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责任,他会说那你是不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周星驰:对对对,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因为这个时间方面是配合得不是很好。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从来没参加过政治事务的人,周星驰对政协的概念并不清楚。十天之后的1月25日,广东省人大开幕会议上,周星驰迟到整四十分钟。下午,他又缺席了小组讨论。这场会议媒体云集,很快以“政协委员周星驰迟到早退打酱油”为标题刊登了此事,引起热议。周星驰谈起说,他也很懊恼: 周星驰现场接受采访同期:司机走错路,塞车,迟到了,真的很失礼。 周星驰:要避免这种情况你就早一天,应该就在那边了,住酒店,就不会出现司机走错路这种情况,就是没经验。 柴静:为什么下午没有参加分组讨论? 周星驰:因为下午也要离开香港。 柴静:是你之前的安排? 周星驰:对。 柴静:你当时有没有一个顾虑,说下午你再不参加分组讨论就离开的话,可能风波会比较大。 周星驰:我没有这种考虑过。 柴静:人们会期待你不只是一个明星,而且是一个政协委员,能够履行人们期待你的职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最新范文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篇一:柴静五分钟: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以上这篇柴静五分钟演讲稿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篇二: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

柴静研究报告

选择原因 喜欢柴静是因为她身上的那股坚持,那种作为记者的不断进去。身为一个非新闻专业的她一次次的蜕变,如此美丽。 在柴静124次的采访中,她曾116次问出了2320个尖锐的问题。有人因此称她为温柔杀手。练就这种采访方式从未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柴静曾经历了1460天的悟道和2次蜕变。 她也曾经彷徨过这样是否正确,如今的她也会收敛自己的风格。当她在东方时空做主持人,《飞越长城》那期节目时她说“那期节目给我的感觉就是初入江湖刚刚学到点儿东西急于上阵杀敌,咄咄逼人。我要将他问倒。”做完这期节目的柴静洋洋得意。但是柴静面对受访者的眼神和表情受到了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李伦打电话跟她说“柴静你的立场错了,你怎么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两个当事人呢,这个事故他们又不是直接责任人,谁让他们去非得,谁来管理这些设施,你为什么不问这些。”当时的她听完一身冷汗,她在直播间一遍一遍的看回放,那时她认识到“一名记者,你不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你得凌厉之气。”这只是柴静变成温柔杀手的第一个阶段。她心里转不过这个玩,她觉得那凌厉的眼神是她记者身份的象征。 第二次蜕变,2003年10月柴静来到浙江省台州市调查医药化工企业发生人员伤亡的事件。在这里柴静与该企业的负责人有过一场貌似平静的激烈交锋。那场采访中柴静问道“陈总,我们坐在这闻到的这种刺鼻的味道是什么味道?”这句疑问引来的是那个老总的搪塞“我的嗅觉没有闻到什么味道。”领导的一句话对她感触很大“我看了你整个采访的状态,一个记者的出发点不要是质疑,而要是疑问。”那时的柴静领悟到,“观众不仅仅是从你说的话来领悟你,他会从你说话的眼神,表情,一个非常细微的东西来判断你。”那时的她在新闻这个江湖里,想的已经不是一道致命,这种血腥的东西已经不是你的想法。这时的她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温柔杀手了,她现在想的是一个月黑风高夜,两个人在山岗上倒提着剑,记者说“拿银子来”他说“没有”。记者笑笑又说“拿银子来”,他又说“没有”然后他转身要走,你也没有看到剑光挥舞,然后他衣衫尽裂,啪嗒掉下一袋银子。记者要的只是银子不是别人的性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