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机化学学时分配

有机化学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定义、重要意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3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烷烃6学时

2.1 烷烃的结构、命名、同分异构体

2.2 烷烃的物理性质

2.3 烷烃的化学性质

2.4 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及选择性

2.5 烷烃的制备和来源

第三章立体化学6学时

3.1 有机化合物的构型异构和分类

3.2 立体异构体的标识

3.3 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3.4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3.5 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3.6 烷烃卤代反映的立体化学

3.7 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四章烯烃8学时

4.1 烯烃的结构与命名

4.2 烯烃的物理性质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

4.4 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氢化

4.5 烯烃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

第五章炔烃和二烯烃6学时

5.1 炔烃的结构与命名

5.2 炔烃的物理性质

5.3 炔烃的化学性质

5.4 二烯烃的结构与命名

5.5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六章脂环烃6学时

6.1 脂环烃的分类与命名

6.2 脂环烃的化学性质

6.3 脂环烃的稳定性与Baeyer张力说6.4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6.5 脂环烃的立体异构现象

第七章芳香烃8学时

7.1 芳香烃的分类命名与芳香性

7.2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7.3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亲电性质7.4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定位效应7.5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稠环芳烃7.6 芳香烃的来源

第八章卤代烃6学时

8.1 卤代烃的结构与命名

8.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8.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8.4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消除反应8.5 卤代烃的制备

第九章醇、酚、醚8学时

9.1 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命名9.2 醇、酚、醚的物理性质

9.3 醇的化学性质

9.4 酚的化学性质

9.5 醚的化学性质

9.6 醇、酚、醚的制备

第十章醛、酮14学时

10.1 醛、酮的结构与命名

10.2 醛、酮的物理性质

10.3 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10.4 醛、酮的化学性质-----负碳离子

10.5 醛、酮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

10.6 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

10.7 醛、酮的制备

第十一章羧酸6学时

11.1 羧酸的结构与命名

11.2 羧酸的物理性质

11.3 羧酸的化学性质

11.4 羧酸的制备

第十二章羧酸衍生物8学时

12.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2.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2.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12.4 酯的特殊性质

12.5 酰胺的特殊性质

12.6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第十三章含氮化合物6学时

13.1 硝基化合物

13.2 胺、重氮盐、偶氮化合物

13.3 联苯胺重排

13.4 胺的制备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3学时

14.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

14.2 五元杂环化合物

14.3 六元杂环化合物

14.4 卟啉和异卟啉

14.5 吲哚

14.6 生物碱

第十五章周环反应5学时

15.1 环加成反应

15.2 电环化反应

15.3 迁移反应

第十六章糖2学时

16.1 糖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6.2 单糖

16.3 二糖

16.4 多糖

第十七章氨基酸和蛋白质2学时

17.1 氨基酸

17.2 肽和蛋白质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 实践学时:36)学分:8 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出,课程框架和学时分配如下表:

二、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方法、结构及重要理化性质。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2(1-2)10012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80/5 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适用对象:药学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物理学 内容简介:《有机化学》是药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烷烃和环烷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烷,醇和醚,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芳香烃,羰基化合物,酚、醌,羰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周环反应,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的化学,糖类,核酸和辅酶化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生命的运动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就是有机化合物的运动,因此有机化学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不含类脂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及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类代表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交叉十分广泛,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尤其是药学领域,必须加强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 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受到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6 ] [基本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共价键的性质,碳原子的 SP 3 杂化,有机酸碱理论。 [基本要求] 掌握:碳原子的 sp3杂化。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有机化学是园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程在传授知识时要突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由结构的角度阐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一些成熟的电子理论、反应机理如共轭效应、诱导效应、亲电加成、亲核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增加了构象等立体化学的内容并且尽量联系到有机物或有机反应与生物体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有机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分离鉴定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有机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及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工作习惯,训练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以及整理实验资料,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素质目标 使学生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的变化,对涉及化学的各种实际问题有初步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打下科学的基础。 (三)参考学时:64学时 (四)课程学分:4个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课后作业,课堂提问、讨论以及大量的实验教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灵活、系统、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2.评价方法 理论部分:根据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理论考试等的正确程度进行评价。实验部分:根据学生实验预习、操作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进行综合评价。3.教学条件 需要结构模型、多媒体教室和化学实验室。 4.教材编选 [1] 有机化学,汪小兰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有机化学, 汪小兰编(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有机化学,朱风岗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 有机化学,曾昭琼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有机化学,傅建西主编,天泽出版社, 1992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

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制剂、药学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极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而且在大量涌现的新药中,也几乎是有机化合物。通常有机药物的结构和性能都较复杂,要正确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配制和药效,以及对新药的创研、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合成药物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药品质量检验、剂型加工以及药品使用保管、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等,都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从事化学制药生产中的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主线,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选择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紧扣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总计144学时 包含:理论课程(100学时)、实验课程(4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

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一定的合作共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新建立及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a.学会重要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结构特点和异构现象,能正确写出常见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和构造式; b.应用化学键理论概念,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立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并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c.学会各类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方法; e.理解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萜类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f.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若干单元操作的实验技能; g.学习预防与处置化学实验事故的方法,正确使用与处置教学中的一些化学危险品; h.培养实验者的化学实验的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作风与习惯;学习有机化学的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2. 技能教学目标 (1)专业技术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 (2)关键能力 ①方法能力

有机化学(Ⅲ)

有机化学(Ⅲ) Teaching Compendium of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L204055 学时数:36学分数:2 执笔人:徐清海讨论参加人:薛晓刚,苏瑛,刘晓宇,明霞,付田霞等 审核人:李秉超 一、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农业科学、生命科学,所需有机化学的有关知识,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有机化学的结构知识、基本反应和反应机理使之能够在后续课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灵活的运用化学的科学思维解决各种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了解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共性。有机化学的历史现状及在农业、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三)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性质 (四)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五)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程序 (六)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七)有机化学与农业 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原则,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及游离基反应历程。 了解饱和脂肪烃的结构、命名和物理、化学性质。 (一)烷烃概述 (二)烷烃的命名 (三)烷烃的结构和异构 (四)烷烃的物理性质 (五)烷烃的化学性质 (六)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游离基反应的三个阶段和游离基的稳定性。 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5学时) 了解烯烃、炔烃、二烯烃的结构、异构命名,基本反应及其机理。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烯、炔、二烯烃的结构特点;掌握几何异构产生的原因、条件及构型的标记,掌握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规律、历程。 第一节单烯烃 (一)单烯烃概述 (二)烯烃的结构和异构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 (四)烯烃的化学性质 (五)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第二节炔烃 (一)炔烃概述 (二)炔烃的结构

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B》是化工、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有关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 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 1.2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参数、键的极化。 1.3有机物结构式的写法,共价键的断裂和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2学时) 2.1烷烃的结构和命名,碳链异构和构象。 2.2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卤代反应、游离基反应机理。 第三章烯烃和炔烃(4学时) 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命名,位置异构和顺反异构。 3.2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烯烃和炔烃的加成反应(加氢、加卤素、 加卤化氢、加水),马氏规则,烯烃和炔烃的氧化反应,炔化物的生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3.3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概念和应用。 第四章环烃(4学时) 4.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4.2脂环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3环烷烃的结构,环的稳定性,环烷烃的顺反异构和构象。 4.4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苯的结构。 4.5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加成反 应,氧化反应。 4.6亲电取代反应机理,苯环取代定位效应。 第五章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4学时) 5.1顺反异构的产生条件,顺反构型和ZE构型命名法,顺序规则。 5.2对映异构,手性碳原子和手性,分子对称性与手性,Fischer投影式。对映异构体的 D、L构型命名法和R、S构型命名法。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手 性碳原子与旋光异构体数目的关系。 第六章卤代烃(2学时) 6.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6.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镁反应。 6.3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和SN2。 第七章醇、酚、醚(6学时) 7.1醇的分类和命名。 7.2醇的制备。 7.3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碱金属反应,与氢卤酸反应,脱水反应,与无机酸反 应,氧化和脱氢,与氢氧化铜反应。 7.4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酚的化学性质:弱酸性,与三氯化铁反应,苯环上的取代 反应,氧化反应。 7.5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醚的性质。乙醚、环氧乙烷。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Chemistr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104学时,其中理论课66学时,理论课考试2学时,实验课36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剂专业。 三、课程地位、性质有机化学为药学、药剂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应 用性很强的课程,对药学、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内容根据药学、药剂专 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要求学员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把有机化学与药学紧密结合起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及从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训练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 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 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 想和观念。施教之功重在启发,贵在引导,授之以“渔”。 4、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 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5、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比较法、归纳法教学,并以问题引导、课堂讨论等方式 进行教学,此外,还可结合案例引发学员思考,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灵活 运用模型教具、电子幻灯、flash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实践学时:36)学分:8 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出,课程框架和学时分配如下

二、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命名方法、结构及重要理化性质。 (二)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操作,学会重要试剂的配制和官能团的鉴别操作,学会使用常用有机化学实验仪器,能进行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三)素质目标 养成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化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标准适合化学化工系本科学生使用,理论学时数不少于108 。《有机化学》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和高中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本门课程面向化学和化学师范专业类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 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 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资源。 5. 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0J49Y有机化学A

有机化学A ( Organic Chemistry A)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60J49Y 学分: 3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讲课34+自主学习17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有关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了解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以后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注意结合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 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及其任务。 2、烷烃(4学时) 掌握: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命名,构象,物理及其化学性质 了解: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3、不饱和脂肪烃(4学时) 掌握:烯烃、炔烃及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命名,物理及化学性质。 了解:烯烃、炔烃的制法及工业来源 4、环烷烃(2学时) 掌握: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物理,化学性质,环的张力,环已烷的构象,取代环已烷的构象。 了解:环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5、芳烃(4学时) 掌握:苯的结构,苯衍生物命名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定位规律。 了解:单环芳烃的来源和用途,多环芳烃。 6、卤代烃(6学时) 掌握:卤代烃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亲核取代的机理。 了解:一卤代烷的制法,卤代烷的用途。 7、醇、酚、醚(5学时) 掌握:三类化合物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了解:三类化合物醇的来源、制法和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8、旋光异构(2学时) 掌握:旋光活性、偏光手性,旋光度,外消旋体等重要概念,构型表示 了解:不对称合成,外消旋体拆分。 9、醛、酮、醌(6学时) 掌握: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醌的结构及命名。 了解:醛、酮的来源、制法及α,β不饱和醛酮性质。 10、羧酸及其衍生物(4学时) 掌握:羧酸的结构、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及其化学性质。 了解:羧酸来源和用途及其取代酸的性质。 11、含氮化合物(4学时)

《有机化学B》(64学时)教学大纲(2021版)

《有机化学B》(64学时)教学大纲(2021版)《有机化学B》教学大纲 学时:64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B》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 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深入学习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与先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此外,还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的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 安全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先导。其任务就是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无机化学》课程,具备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上机)时数单元(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绪论烷烃主要教学内容总学时数 1 3 3 5 2 4 6 4 6 讲授时数 1 3 3 5 2 4 6 4 6 课外时数脂环烃烯烃炔烃二烯烃和共轭效应芳烃芳香性立体化学卤代烃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合计

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β-二羰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杂环化 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 6 5 5 3 5 2 2 2 64 6 5 5 3 5 2 2 2 64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通性;烃;烃的种类;烃的衍生物。 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有机化合物与无机 化合物的区别;了解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章烷烃 烷烃的通式和同分异构;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制法。教 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烷烃的构造与构象;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脂环烃 有脂环烃的分类;脂环烃的命名;脂环烃的化学性质;脂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环 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脂环烃的制法。 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脂环烃的化学性质;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第四章烯烃 烯烃的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亲核加成;氧 化反应;聚合反应;烯烃的α-H反应);烯烃的制法(醇脱水;卤代烃脱卤代氢; 邻二卤代烃脱卤素)。 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烯烃的结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烯烃 的制备方法。 第五章炔烃 炔烃的通式、同分异构和命名;炔烃的结构;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的制备方法。 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炔烃的结构;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的制法。 第六章二烯烃和共轭效应 二烯烃的分类;二烯烃的的命名;共轭二烯的独特性质;共轭二烯的独特结构―― 共轭效应与电子离域;超共轭效应;共轭加成的理论解释。

最新高中化学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同步辅导阶段 (共小时) 一、元素周期表(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核素同位素(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区分与联系。 四、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五、元素周期律(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六、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 七、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及应用。 八、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及应用。 九.组织全章复习(包括单元练习题讲评)(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 十、化学能与热能(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化学方程式与热量的关系。 十一、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原电池的原理。 十二、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原电池的应用。 十三、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理论知识。

十四、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2课时(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化学平衡状态。 十五、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3课时(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化学平衡移动的特点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十六、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甲烷的结构及性质。 十七、烷烃(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烷烃的性质及命名。 十八、简单的不饱和链烃—乙烯(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乙烯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十九、芳香烃—苯(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苯的结构及苯的性质。 二十、乙醇 重点掌握内容:乙醇的结构及性质。 二十一、乙酸 重点掌握内容:乙酸的结构及 二十二、人类基本营养物质(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功能及特征反应。 二十三、开发利用金属矿物(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常见金属的冶练原理、方法及资源的保护。二十四、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海水淡化的方法及从海水中提纯卤素的方法。二十五、资源的合理利用(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及其综合利用二十六、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2个小时) 重点掌握内容: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第二阶段:查漏补缺阶段(针对学生的弱项) (共 28 小时) 一、化学计量——第1课时(2个小时)

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超分子化学 课程编号:0703032F11 总学时数:40 学分:2 开课学期:2 考试方式:笔试(开卷) 课程说明: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它的显著特点是从宏观进入微观,从静态研究进入动态研究,从个别细致研究发展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研究,从分子内的原子排列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涉及的领域较广。已成为当前公认的化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前沿课题。在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该课程帮助研究生了解超分子化学的意义、基本知识及一般研究方法,还要求研究生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熟悉本领域较新的研究动态。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学时:4 1.1 生物学中的互补性:物种如何适合聚集 1.2 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建议的作用力 1.3 设计原理:螯合与大环效应 1.4 超分子系统的特征 1.5 溶剂化效应 1.6 通告设计 1.7总结与展望 本章要求:了解超分子化学的定义、作用、发展以及涵盖的领域。 第2章阳离子键合学时:6 2.1 为什么与阳离子键合

2.2 大环配体的合成方法 1)高稀释技术 2)配合模板效应 3)去金属化 2.3 冠醚 2.4 穴状配体 2.5球状配体:组前受体 2.6杯芳烃:离子键合剂 2.7 Sepulchrates墓穴配合物 2.8含铁细胞 本章要求了解阳离子合成的大环受体结构。了解基源互补,重排对多配位基受体与阳离子形成配合物的键能和选择性的影响。明确大多数受体都是通过静电离子-偶极相互作用与阳离子键合,也可通过形成氢键增加键合强度。熟悉大环受体的合成方法。 第3章阴离子键合学时:6 3.1 阴离子键合的性质:受体设计原理 3.2 为什么与阴离子键合 3.3 利用静电作用的识别 3.4 利用氢键作用识别 3.5 利用路易斯酸主体的识别 3.6 几种作用的协同识别 1)多氮大环化合物:静电与氢键协同作用 2)胍盐:静电和氢键协同作用 3)卟啉类:静电和氢键协同作用 4)功能化有机金属胺类化合物:静电和氢键协同作用 5)功能化的铀酰胺类化合物:路易斯酸和氢键协同作用 6)荷正电的环芳烃类:静电与疏水协同作用 7) 金属空穴:静电和疏水协同作用 本章要求: 明确阴离子键合的重要性在于增强识别,而以此识别来设计受体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研究领。理解阴离子识别对阳离子配位化学起到了补充作用。各种键合作用力已被以单一或复合的形式应用。明确控制阴离子配位强度和选择性等因素的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学时学分:156(理论学时96、实训学时60) 专业: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初中化学、基础化学(无机) 后续课程:化工分析、实用药物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标准适合三年制中专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无机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化工岗位从业资格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本课程以“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化工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有机化学的各个模块设计学习单元,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3.本课程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用一定的学时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点,以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建立完整的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反应;加强对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掌握立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注意典型反应,理解典型反应的机理;掌握有机反应的理论。 (3)能熟悉常见的化学试剂和仪器,并能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实验,正确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写出实验报告。 (4)掌握或了解几类重要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重要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各种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体化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5)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 (6)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本领域科技发展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技术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技术改革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各种工程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范文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学时/学分:88/5.5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工、制药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化工系化学教研室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及制药类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掌握和研究有机化学,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化学化工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和造就服务于化工及制药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1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4 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章烷烃 5 2-1 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结构和构象 2-3 烷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4 烷烃的天然来源 第三章烯烃 6 3-1 烯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3-2 烯烃的结构和命名 3-3 烯烃的来源和制法 3-4 烯烃的物性和化性 3-5 重要的烯烃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红外光谱 6 4-1 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4-2 炔烃的性质 4-3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4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4-5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4-6 红外光谱 第五章脂环烃 4 5-1 脂环烃的定义、命名和性质 5-2 环的结构和稳定性 5-3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第六章单环芳烃 6 6-1 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6-2 苯的结构 6-3 单环芳烃的来源和性质 6-4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6-5 重要的芳烃 第七章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 3 7-1 联苯及其衍生物 7-2 稠环芳烃 7-3 非苯芳烃 第八章立体化学 4 8-1 手性和对映体 8-2 旋光性比旋光度 8-3 含一个C*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4 构型的表示和标记 8-5 含多个C*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6 外消旋体的拆分 8-7 手性合成 8-8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第九章卤代烃7 9-1 卤代烷 9-2 卤代烯烃 9-3 卤代芳烃 9-4 多卤代烃 第十章醇和醚7 10-1 醇的结构和命名 10-2 醇的制法 10-3 醇的性质 10-4 重要的醇 10-5 硫醇 10-6 醚的构造和命名 10-7 醚的制法、性质 10-8 冠醚、硫醚 第十一章酚和醌 3 11-1 酚的构造和命名 11-2 酚的制法、性质 11-3 重要的酚 11-4 醌 第十二章醛和酮、核磁共振谱9

《有机化学(制药)(按82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BJ27304 BJ274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数】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学时数】82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有机化学是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相互转变的方法,了解有机化学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胜任化学技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法,熟习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了解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3、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利用电子效应解释有机反应的问题。 4、了解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5、理解取代反应(包括亲核取代、亲电取代、自由基取代)、加成反应(包括亲核加成、亲电加成 及自由基加成)以及消除反应的历程(机理)。 6、了解重排反应概念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7、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化合物的典型图谱。 8、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变关系。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 脂等天然产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不饱和烃、环烃的大分子合成概念 10、注意与实验课教学的密切结合,理论与实验并重,使学生获得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 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结合有机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 科学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结构与性能概论 4学时 主要内容: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B) 1.1.1 有机化合物 1.1.2 有机化学 1.2 结构特征(B) 1.2.1共价键的形成——价键法、分子轨道法 1.2.2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1.2.3 共振论 1.2.4 构造式表示法 1.2.5 键的极性在链上的传递一一一诱导效应

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3

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3)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化学专业人才,所培养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乐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刻苦勤奋,并能胜任高等学校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外语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A、有机合成化学 B、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 C、绿色化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般用一年或一年半时间完成硕士学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至少获得35学分;约用两年或一年半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果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规定的课程学

完,获得足够的学分,并提前通过论文答辩者,可提前毕业。必要时,研究生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最多不得超过一年。 四、课程设置 1、公共课 1)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 2)英语 5学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2、学科基础课 1)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3学分2)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3学分3)模拟化学方法2学分 3、专业主干课 ①有机合成化学 3学分②糖与核苷化学 2.5学分 ③有机波谱分析 2.5学分 4、选修课 1)天然药物化学 2学分 2)物理有机化学 2学分3)有机合成设计技巧 2学分 4)核酸化学 2学分5)专利申报与应用 2学分 6)不对称催化2学分7)超分子化学 2学分 8)金属有机化学2学分9)药物分析 3学分 10)分离技术概论 2学分11)配位化学 3学分 12)生物无机化学 2学分13)高分子化学 3学分 14)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2学分15)有机试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学分 16)生物化学 2学分17)实验安全与环境 1学分 18)有机与药物化学专论 3学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