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摘要:气温通常指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本文总结了影响气温的高低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的性质、洋流、大气热力作用、昼夜长短的变化、人类活动。

关键词:气温影响因素

气温通常指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气象上以百叶箱里距地面1.5米高度的温度为标准,由于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的高低及变化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1.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因此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2. 大气环流,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热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主要是由于在高纬与低纬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因冷热不均出现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引导着不同性质的气团活动、锋、气旋和反气旋的产生和移动。来自高纬或内陆的气团寒冷干燥,来自低纬或海洋的气团温和湿润。一个地区在一年里受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控制,气温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则是受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 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它是税收的前提,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 ②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及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是税收的核心,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 ③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它是税收的限度,解决征之有限的问题。 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是统一的整体,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①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他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也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②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筑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和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③企业囿于一行一业,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遭遇“瓶颈”制约。 范围: 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 教材从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进而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在知识处理上,主要采取读图和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本节内容上看,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对前一节《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深化,又为更好地理解后一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打下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

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相关图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统一,培养其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法和学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等都有很大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等,学生对这些气候变化是有亲身体验的,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以实验探究为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将

最新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课《记录天气变化》教案1

最新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课《记录天气变化》教案1 活动目标: 1、关注春天天气变化,感受风、云、雨、气温等天气现象及其变化,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 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天气和温度计,学习做简单的气象记录和统计。 3、能大胆的参与讨论、设计天气图标,对天气记录感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活动室创设气象角,提供一只大体温计,指导幼儿每日在入园、餐前、离园前等不同时段(8;00时、11:00、16:00)观察温度计,由幼儿轮流观察向大家汇报天气的温度。 物质准备:(1)天气预报的视频。(2)一只大体温计、每组一只小的温度计、记录本和气象记录表、笔。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常见的天气状况。 ★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幼儿观看。 ★观看后提问: (1)这是什么电视节目?这位阿姨在干什么?每个城市的天气状况一样吗?你知道有什么不同的天气状况? (2)我们为什么要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2、师幼共同讨论,确定天气记录表的内容。 ★引导幼儿提出在幼儿园进行天气记录。 引导语:天气预报对我们有很多的帮助,可在幼儿园怎样进行天气预报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小小气象员。 ★引导幼儿讨论确定记录天气的内容,如日期、天气状况、气温及记录人等。 引导语:我们要记录天气,可记录哪些内容呢? ★教师一边和幼儿讨论天气记录的内容,一边在黑板上把相应的内容画在表格里。 ★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在天气记录表中所记录的内容与位置。 引导语:小朋友一起讨论制定了天气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要记录哪些内容?在哪里记录? 3、师幼一起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引导幼儿讨论各种了解天气状况的途径:(观察天气、听天气预报)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讨论:用什么样的图标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状况呢? 幼儿分组讨论后用绘画的形式分工设计,并分别画在卡纸上。 ★集中分享交流。 引导语:请你们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都是用什么图标来表示不同天气的。晴天用的是什么图标? 依次请每组幼儿介绍,并将每组幼儿的图标贴在黑板上。 ★师幼共同根据幼儿的选择,确定一种表示晴天(阴天、雨天、下雪天)的图标。 讨论(1)在这么多晴天的图标中,你认为哪种图标最合适?为什么?(2)那阴天、雨天、下雪天的图标哪种最合适? 4、幼儿分组记录天气。 ★幼儿分别用图表记录今天的天气并进行交流。

温度和湿度对体感舒适的影响

精心整理 一温度、湿度对体感舒适度的影响 在诸多气象要素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和湿度。大气中的温湿度人为是无法控制的,而室内的温湿度却是可以调节的。那么如何调节适当的温湿度,既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又能使您的工作处于最佳状态、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呢? 先来谈谈温度,当室内的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到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温不良引起体温升高,血管扩张、脉搏加速,甚至出现头晕等症状;温度过低时,又会使人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和呼吸减慢,皮肤过紧,皮下血管收缩,呼吸道抵抗力下降。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可以借助体温调节保持平衡,但这种调节是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医疗气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把人体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再说湿度,夏天室内湿度大时,抑制人体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适;冬天湿度过大时,会加速热传导而使人觉得寒冷。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而感到口干舌燥,并易感冒。研究结果表明,人体适宜的相对湿度上限值不超过80%, 18℃-20 , , 1.1 1.2. 1.3. 1.4. 1.5. 1.6. 2 3.

1)使外墙或屋顶的主要结构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 2) 3) 4) 5) 4. 1) 2) 3) 4) 1 降低到水蒸气的分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时,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湿空气的温度进一步降低,那么湿空气就会析出水滴,从而实现除湿的目的,这种控制方式将温度控制和湿度控制捆绑在一起由一个系统来承担两种负荷的控制任务,体现在工程上就是当任何一个参数达不到要求就要启动整个系统造成能量的损耗[2]。而温湿度独立控制既省力又快捷。下面介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各种方法。 2.空气温度控制 2.1供暖 目前,房屋供暖方式大多分为两种:集中供暖和分户供暖。其中,分户供暖:根据设备和热源的不同,又分为锅炉供暖,地板辐射供暖,电热膜采暖等。 2.1.1集中供暖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价值工程 1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财政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及其所造成的耗费,表现出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特殊性质。就其实质而言,财政支出就是为满足财政需要和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需要,通过国家财政收入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服务。从满足现代国家职能需要的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点: (1)政治目的,即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保障国家的安全。(2)社会目的,即满足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需要。(3)经济目的,即利用财政支出以调节国家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而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定了经济是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即促进经济的增长。 2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2.1财政支出,特别是生产性的支出,增加了全社会的有效资本供给。财政支出增加的资本供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1)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参与经济循环,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将显著地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方式。(2)财政支出提高了社会资本有效供给。财政生产性支出能直接构成社会的资本供给,当社会的投资信心和需求不足时,财政的投资能够起到带动社会投资的效应。(3)财政支出能提高社会资本的生产效率。特别是财政对一些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譬如交通、能源、通讯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外溢程度高,私人投资很难实现,而这些设施又相当重要,但这些基础设施的收益外溢到相关地区或产业的各类其他社会生产资本上时,就能显著地提高这些资本的生产效率。 2.2财政支出影响人力资本供给,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应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也是收益外溢性最大的。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体现在教育投资,还包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营养等诸多方面的支出。财政的这些支出能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投资提高了劳动力供给的层次,这样就提高了劳动供给的深度,使各种不同的劳动者有所求,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所需。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的学习能力更强,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更好,技术性教育则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生产率。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细,知识愈来愈专业化,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显得越来越重要。(2)财政对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及营养方面的投资则可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可以减少疾病和旷工,提高劳动的有效供给,文化消费可以让劳动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营养、体育等条件可以促进劳动者的恢复,加快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延长劳动力的使用寿命,提高 劳动供给水平和生产效率。 2.3财政的R&D(即research&experiment development,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分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实验发展指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一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己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投资对社会的生产技术进步有着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甚至节约交易费用等诸多方面都有影响。财政所投资的R&D都是基础性的技术,这些基础性的技术收益有着很大的外溢性。当这些基础技术外溢到相关产业时,则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2.4财政支出从整体层面上影响社会效率,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1)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大多是公共物品,如国防、警察、司法,制定法律法规等,这些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收益外溢性。财政的这些活动在两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a.保护产权。产权是保证市场经济不至十混乱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财政利用国家暴力保证经济产权才能激发社会经济主体的自利行为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市场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有着稳定的预期。维护社会私有产权,保障私人部门的投资利益并使其有着稳定的预期,提高了私人部门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b.维持社会秩序,降低交易费用。财政制定的法律法规在于制定一套社会成员都认可的“游戏规则”,使人们能够依据这些规则来预期别人的活动,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的风险。财政的警察、司法活动为交易风险提供最后的救济手段,尽量减少损失。(2)财政的转移支付促进社会公平。转移支付作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执行工具具有平抑经济波动的效应: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转移支付少,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时候,转移支付多,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平抑经济波动。转移支付调节社会收入公平分配,能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本身就具有效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构成和影响社会总需求,因而调节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达到调控社会总供需关系的目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对国家职能的履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重要意义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支出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2)财政支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3)财政支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财政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对企业和个人的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形式,因而财政支出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随着现在城乡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更加需要财政增加财力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对弱势群体、地区的扶持力度,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陈素丽Chen Suli (邯郸市复兴区统计局,邯郸056003) (Fuxing Bureau of Statistics,Handan,Handan056003,China) 摘要:本文讲述了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的意义。 Abstract: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optimizing expenditure.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影响 Key words:financial expenditure;economic growth;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2-01 ·12·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当久旱的土地上降下一场大雨,庄稼迎着甘霖欢乐地唱起歌儿的时候,当“高天滚滚寒流急”、暴风雪猖狂肆虐,阻断交通、冻死人畜的时候,当十二级台风袭来,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和损失的时候,--天气,对人类的活动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多么严重的作用啊!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天气的依赖十分明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秋佳日,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人们摩肩接踵;夏季高温,庐山黄山,大连青岛,游客爆满。天气就是这样用无边的法力牵动着游人。 农业和天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光、热、水分等条件,家养动物的繁殖、生长也得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世界上农业发达地区多是气温、水量适度的地方。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期的梅雨适时适量,对早稻的生长和中稻的栽插都是极有利的;澳洲的气候条件适宜牧草的生长,畜牧业特别发达。而水旱灾害、冰雹、寒潮等常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这在古代尤甚。明末陕西连年干旱,赤地千里,饥民走投无路,群起造反,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近年非洲一些地方由于长期干旱,庄稼颗粒无收,饿殍载道,成为世界注目的难题。 天气,就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冷热,阴晴、风雨、云量等气象变化情况。它既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直接的作用,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天气的干预。 天气对工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不如农业那么大。但对原料来自农产品的食品工业、棉纺织业等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恶劣的天气能阻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浓雾、暴风雪等,使飞机不能正常翱翔,火车、汽车和船舶原地“立定”。新兴的宇航工业也受到气候的影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凌空爆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气温太低造成的。 天气对战争的胜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影响到历史的演进。公元二O 八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的联军凭借东南风实施火攻,曹营“樯橹灰飞烟灭”,数十万精兵一败涂地,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之战,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滞迟了法军的行动,导致法军因缺乏援助而被击溃。滑铁卢战役的惨败,结束了拿破仑横行欧洲的历史。现代战争同样受到天气的影响。此外,天气对体育运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往往会使足球场上习惯水战的弱队战胜强队,笔挺的西装、时髦的发式会刹时失去风采。 总之,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它每时每刻都在施展着神奇的魔力,事例不一而足。今天的人们已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能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报,以趋利避害,减少不利的天气造成的损失。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天气,利用天气,改造天气,让它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更有益的作用。“我劝天公重抖擞”。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控制天气变化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但是据有关医学保健方面的测试资料表明,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而不是33度左右 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在25℃以上,人就会感到疲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反之,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湿度。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 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气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至60%。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如果考虑到温、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 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当室内温度高于33℃时就会有热的感觉,而低于13℃时则会有凉的感觉。然而,当环境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0.15米/秒时,人体处于最正常最理想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感觉最为舒适,反应最为良好。 所以,除了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情况也会影响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湿度及空气流通会影响人体散热,如散热与体内产热不平衡,人体就会感觉不舒服。在南方,相对湿度很高,即使温度不很高,也会使人感觉不爽。因此,在高温低湿的沙漠与同样温度但高湿度的南方比,可能在沙漠会更舒服些。 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除了温度,湿度也很重要,当湿度大于95%,人体感觉非常闷热,体表排汗受阻,散热不佳,皮肤感觉潮湿黏糊,同时呼吸困难,导致人不得不张嘴喘气。同时心情也开始变得烦闷。当然,湿度太低也不好,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引起皮肤脱皮。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湿度是45%~65%。 在古代,风水先生们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阳府第,而嘱人莫住背阴之宅。风水书中说: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论天气变暖对经济的影响 袁婧妍 税务学院

税务0977 010******* 摘要: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文章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切入,通过阐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政府和企业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的反应,从而提出中国应对这种“市场失灵”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神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神州家,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经济分析必须是覆盖全球、着眼长期的,把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摆在中心,并考虑发生重大的、非边际化的可能。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是必要且紧迫的。 1、气候变化——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 1.1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市场失灵现象 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气候变化之所以可以看作是市场失灵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气候变化问题是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的,而且负外部效应是大于正外部效应的。气候变化问题直接造成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例如,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在过去50年中,北极夏季海面浮冰的面积缩小了10%甚至更多,冰的厚度则减少了40%。亚洲和非洲的干旱更加频繁剧烈。世界上许多珊瑚礁遭到与海水升温有关的破坏。动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围和行为有所改变。极端天气情况可能增加等等。 其次,全球大气环境资源(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正是由于全球大气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没有产权的划定,各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大,使得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反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更为严峻,而对高纬度地区的影响则是初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继续严重,消极影响逐渐大于积极影响,这就造成了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 因此,将气候变化理解为市场失灵现象是有利于进行经济上的分析的。 2.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严峻影响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维系人们生命的农业中的粮食生产,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知识与能力: 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知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重 点: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难 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前自主预习案: 、同纬度地区,夏季海洋上气温较 ,陆地上气温较 ,冬季相反。 2、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 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是全球气温变暖。 3、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 、 和人类活动都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4、一般来说, 坡降水多, 坡降水少。 、我国x疆地区气候干旱,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点拨:x疆身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 活动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是: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读本83页黑体字,并完成活动。 读图4-24,填写相关内容。 活动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小组探究: 、读图4-27,看安第斯山东西联测景观有什么不同? 东侧: 西侧:

2、为什么景观会有如此的的差异? 提示:分析原因时,可以画图表示哦! 活动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小组组织分析:全球性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2、学生自主学习“地球在变暖”。 后练兵: 、海南岛比黑龙江省温暖的主要原因(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因素 2、防止全球变暖的的最好措施是( ) A、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矿产资源 B、大力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通过科技手段大量投放制冷物质调节气温 D、开发新能源或者减少能源使用量 3、“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单元知识点

三天气 一、我们关心天气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天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些情况是可以观测和记录的。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5.了解天气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利用感官和一些工具进行观测、了解并记录天气变化的信息。 6.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做出天气预报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制作天气日历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8.天气日历中我们一般要注明日期、天气现象等重要信息;要坚持每天观察,真实记录。 二、认识气温计 1.太阳是地球获取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2.温度是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3.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也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叫水温计;它们的结构功能是有区别的,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天气冷热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准确测量。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 5.气温计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信息。 6.除了常用温度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们还会使用到双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7.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使用时要将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测量气温 1.要知道气温是多少,或者了解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需要我们利用气温计进行测量。 2.在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要将气温计悬挂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空气中,让气温计保持干燥,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让视线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测量气温,将测量数据绘制成柱状图,更加方便我们了解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4.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 到3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5.只有严格按照气温计使用的方法进行测量,测得的气温数据才科学。 6.气象站里气温的测量是在百叶箱里进行的。通常百叶箱的垂直距地高

不同气温对人体的影响#优选、

人虽然是恒温动物,但也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你可知道,气温升高或降低时,你的身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需要注意哪一种健康问题吗? 当气温低于零下8℃时,人会感觉到难以忍受的严寒,甚至出现冻伤皮肤的现象。此时应注意防寒,避免冻伤、风寒、感冒等疾病。 当气温低于4℃时,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思维效率。体内热量入不敷出,抗病能力变差。你需要注意在防寒的同时,多做些运动,保持机体的活跃。寒冷的天气也会增加肝脏内糖原的转化、肝酶的形成和肝细胞的呼吸。 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人容易感到沉闷、情绪低落。不妨看看笑话,或是做做热身运动。 当气温低于15℃时,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人体失热为主,你得注意保暖。 在15~20℃时,安静状态下或轻度运动量的身体,一个昼夜会放散2400-2700千卡的热量。其中有75%靠空气的对流和热的直接辐射放散掉,有25%是靠汗液的蒸发放散的。 18~20℃时,人的工作效率最高,不妨把最难搞定的工作放在这个时候去做。 20-22℃的情况下,人的心情最为舒畅。与家人出游最宜。不过,那也是各种细菌最活跃的时候,还得注意个人保健。 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超过28℃的时候,人体会感觉稍有不适,但问题不大。通过平时锻炼提高免疫力就能感到神清气爽。 温度超过30℃时,对流和辐射散热就大为减少,大部分体热要靠汗液的蒸发放散。注意多喝水,避免虚脱。 温度高于32℃,人们会普遍感到闷热难忍。此时你得注意多喝水,开窗透气。 当超过33℃时,人体的热量不易散出去,体温增加,可能大汗淋漓,心情烦躁,还易产生过激行为,严重时还会中暑虚脱,甚至导致死亡。这时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多喝水排热。 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9℃。 达到35℃,是癌细胞繁殖的最佳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无一不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日常的热门话题。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可能增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还将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变暖的原因在科学性上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多数人或者是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工业化过程当中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另外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是太阳黑子的变化,或者是生态自然的变化造成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各国的政府应该主动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12月7日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备受世界瞩目。世界各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表明立场,并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作为时代的青年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后续有生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居民消费水平却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挤入效应挤出效应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however, always remain at a low level,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our country's government has been to raise the level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a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fiscal policy. Key words:Fiscal spend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to effect; Crowding out 引言: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际上,投资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如果没有消费支撑,那么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净出口更是一种不足以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需求,它很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伙伴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和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困扰。因此,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恰恰相反,我国是一种“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居民消费严重不足。为了应对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 年政府推出总额高达4 万亿元公共投资计划,用以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于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从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以及不确定性三个层面上,考察和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成为本文写作的初衷。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就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第一,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这说明现阶段财政支出的扩张并不会挤出居民消费,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挤入了居民消费,肯定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带动内需的有效性。第二,政府规模扩张不会降低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而税收规模和债务规模的增加,将减弱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这意味着政府为稳定财政扩张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会被为之增加的税收或债务所抵消,从而降低扩大内需的有效性。第三,财政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持续性挤入效应,并且它对城乡居民消费、地区居民消费以及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说明我国公共福利资源配置不均,社会性支出差异已引起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民消费差距拉大。第四,财政支出不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10777185.html,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作者:杨雨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9期 气候条件和天气剧烈变化会对人体建康造成影响已经得到证明。例如,阴天或气压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关节疼痛、肌肉损伤复发或出现偏头痛。 研究这种理论的科学被称为“生物气象学”,其目的在于研究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西班牙塔拉戈纳佩雷马塔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与就医人数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当气温超过26℃时,就医人数会显著增加。此外,在夏季,躁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冬季,抑郁症患者会增多。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脑的传感神经出现紊乱,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精神疾病恶化。瞬间的天气变化容易引发焦虑,而其他气候变化,如白昼长短变化等,则容易导致情绪高涨、低落和两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情绪障碍等问题。 情绪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状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即随着秋季来临,日照时间缩短,出现情绪低落的状态。结果,人体进入冬眠状态,行动变得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因为缺乏活动而体重增加。应对这种症状的手段之一是光疗法,即通过全光谱灯光照射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让人保持清醒或睡眠的状态。 大气电流主要通过体液对人体产生影响。在大气电流的影响下,人体细胞膜的渗透性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体液的流动速度。此外,大气电流还会改变人体内悬浮胶体的分布、血压、心率、神经刺激和组织间的导电性。大气中的负离子以负氧离子为主,这有助于人体健康,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厘米2000-4000个。流动的水附近通常聚集着高密度的负氧离子,这就是我们靠近大海、河流或瀑布时会产生舒适感的原因。 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存在影响,也影响着所有的生物。未来的生物气象医学将继续探索大气、气候和人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013-2014学年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湘教版) 安丘市东埠中学个性化主题备课课时教案 课题名称课型讲解讨论型序号 1 授课时间2013年12 月 2 日主备人孙永强共享人初一地理组教学 目标 及重 点难 点教学目标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太阳高度 2地球形状决定各处太阳高度不同 3直射: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强 斜射: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教学 环节集体备课个性化修 改与反思一、 定 向 预 习 明 确 目 标什么是太阳高度? 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还是平面? 地球各处太阳高度是否一样?二、 互 动 共 享, 深 化 认 知 小组共享,收集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太阳高度概念不理解,具体解决的办法是从日常中举例说明。 2.集体共享,完善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太阳高度大小与气温关系不明,具体解决的办法是用手灯演示。 三、 精 讲 点 拨, 完 善 共 享重点和难点的点拨: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一样: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因而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四、 分

层 达 标, 全 面 提 升 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 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 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 不同。) 5、观察居民楼顶上太阳能装置:怎样在冬、夏季节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五、 反 馈 评 价, 归 纳 总 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