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

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

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

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

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旧称“宜君砾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宜君县高楼坬老虎塔。地层厚度0,85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主要以洪积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色、紫灰色砾岩夹砂、泥岩条带或砂岩凸镜体,与下伏芬芳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芬芳河组,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千阳县芬芳河。鄂尔多斯盆地芬芳河组为一套山麓相和山前冲积相沉积,仅发育于盆地西缘和西南缘一带。地层厚100~1200m,岩性以红色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及灰岩和砂岩块为主,与下伏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加深,湖泊环境形成,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地层厚度40~130米,其岩性在全盆

地可分为两段,上部为泥灰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是灰黄细砂岩及灰黑色页岩,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直罗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直罗镇。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盆地西部局部地区为湖相沉积。地层厚度80,140米,岩性一般分为两个沉积旋回,上部以曲流河、三角洲相砂泥岩为主,下部以辫状河、曲流河砂岩沉积为主,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延安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位于陕西延安市。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河流及河湖三角洲相含煤岩系。地层厚度100~300米,根据区域煤层和岩性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延1~延10共十个油层组。岩性为灰白色砾岩、中~粗砂岩、灰绿色细~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不等厚互层,与下覆地层(富县组/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延安组是马岭、元城等油田的主力含油层位。

富县组,属侏罗系下统,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末期逐步抬升,延长组遭受剥蚀,使上覆的富县组呈充填式沉积,以残积相~河流及河湖相沉积为主。地层厚度0~156米,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按粒度有“粗富县”、“细富县”之分,按色调,泥岩,细富县有“红富县”、“黑富县”

之别。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黄绿色、紫红色、灰紫色等杂色泥岩及含菱铁质鲕粒的铝土质泥岩,残积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延长组,属上三叠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盆地为一大型淡水内陆湖泊,气候温湿,植物生长茂盛,经历了一个湖盆扩张-收缩的漫长过程,形成了一套自生自储的生油岩系,主要为一套以砂、泥岩为主,局部见煤,线,和油页岩,长7,的沉积建造。地层厚度800,

1500米,总体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组合,其自下而上可

分为五个岩性段及10个油层组,长1、长2、长3、长4+5、长6、长7、长8、长9和长10,,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中厚层粉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延长组为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勘探层系。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地层

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

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刘家沟组,属三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

刘家沟。地层厚度40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紫灰、灰白色块状斜层理砂岩为主,夹灰紫、紫灰、灰白色泥岩、砂砾岩,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属二叠系上统,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鄂尔多斯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北部等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以西25公里的石千峰。石千峰期华北地台整体抬升,海水退出,鄂尔多斯盆地演变为内陆湖盆,以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并且受气候干燥影响,形成了一套棕红色沉积建造。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棕红色含砾粗砂岩与棕红色泥岩,灰绿色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石千峰组千5段是神木-米脂地区主要含气层系之一。

石盒子组,属二叠系中统,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及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东5公里的石盒子沟。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期沉积格局继承了山西期的特点,以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及浅湖沉积为主。地层厚度200~350米,上部主要为紫红色、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白色块状砂岩、含粒砂岩夹泥岩,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石盒子组盒8段是苏里格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山西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一带。山西期海水从鄂尔多斯地区退出,盆地由陆表海盆转变为近海湖盆,沉积环境由海相逐渐转变为陆相,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厚度50,120米,岩性为深灰色、灰

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山西组是榆林、子洲等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本溪组,属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以西6公里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鄂尔多斯盆地本溪期,受中央古隆起影响,自西向东以潮坪-泻湖-障壁岛-浅水陆盆环境为特征。地层厚度10,50米,为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本溪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背锅山组,属奥陶系上统,分布于宁夏固原、陕西陇县和泾阳一带,命名地点在陕西陇县背锅山。鄂尔多斯盆地背锅山期,中奥陶世海退继续,仅在盆地南缘局部地区接受了一套浅海灰岩相沉积,含丰富珊瑚、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化石,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块状灰岩、砾状灰岩

及瘤状灰岩,与下伏平凉组呈假整合接触。

平凉组,属奥陶系中统,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固原,甘肃平凉,陕西陇县一带,命名地点在平凉官庄。鄂尔多斯盆地平凉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台地及整个华北台地全部抬升为陆,仅在盆地西缘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和南缘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度150米左右,岩性为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

马家沟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开平盆地冶里附近的马家沟。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地层厚900米左右,根据旋回和岩性特征划分为马一~马六共六段,马五又分马五1,马五10十个亚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白云岩、灰岩夹泥质云岩及膏盐岩。受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受了长期的风化侵蚀,顶部风化壳白云岩岩溶孔洞型储层发育,是靖边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亮甲山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北石门寨北1公里的亮甲山。鄂尔多斯盆地亮甲山期,海水继续海侵,鄂尔多斯盆地古陆依然存在,沉积区域分布在鄂尔多斯古陆的东、南缘及贺兰山地区,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50-150米,岩性为富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的中厚层白云岩,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

触。

冶里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冶里。晚寒武世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早奥陶世冶里期,

海水从盆地南、东及西南地区入侵,仅在盆地东、南和西部边缘地带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地层厚度50-110米,岩性为灰、黄灰色薄-中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与下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凤山组,属寒武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地层厚110米左右,岩性为深灰、浅橘黄色块状白云质竹叶状灰岩,与下伏长山组呈整合接触。

长山组,属寒武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的长山沟。为浅海相沉积,地层厚40米左右,岩性为深灰色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

崮山组,属寒武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崮山。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25-50米,岩性为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张夏组呈假整合接触。

张夏组,属寒武系中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鄂尔多斯盆地张夏期,中

奥陶世海侵达到鼎盛时期,发育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170米左右,岩性为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徐庄组,属寒武系中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南馒头山北麓的徐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50-100米,岩性为暗紫红色砂质泥,页,岩夹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

毛庄组,属寒武系中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毛庄。为浅海相泥质沉积,地层厚30米左右,岩性为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与下伏馒头组呈整合接触。

馒头组,属寒武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

张夏镇南2.5公里的馒头山。为浅海相泥质沉积,地层厚70米左右,岩性为浅灰紫色泥灰岩、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结晶灰岩,与下伏猴家山组呈整合接触。

猴家山组,属寒武系下统,分布于安徽淮南一带,命名地点在安徽凤台猴家山。

鄂尔多斯盆地猴家山组仅分布在地台边缘的贺兰山、陇县、岐山一带,地层厚度0-180米,岩性为浅灰紫色层状含磷砂岩及磷块岩夹结晶灰岩,与下伏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触。

震旦系,属新元古界,地层厚180米左右,岩性为紫红、紫灰色泥,页,岩及灰白

色砾岩夹石英砂岩。

蓟县系,属中元古界,分布于燕山地区。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泥质沉积,地层厚度>1000米,岩性为灰色、浅棕色厚层状白云岩、藻云岩、白云岩质灰岩,底部为石英砂岩、千枚岩,与下伏长城系呈假整合接触。

长城系,属中元古界,分布于燕山地区。以陆相-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岩性为肉红色石英岩、绢云母石英片岩、杂色片岩。

滹沱系,属中元古界,分布于山西五台山及吕梁山地区,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地层厚度80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及大理岩。

太古界,太古界一般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变动大,分布广,组成古地台的基底。地层厚9000米左右,岩性以深变质花岗片麻岩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 【摘要】通过对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下部长8沉积时期鄂尔多斯湖盆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南陡北缓"的古地貌特征,也可能不存在大面积分布的 半深湖—深湖环境。长8期湖盆古地形较为平坦,坡降不足0.1°或2m/km,气候较 为干旱,湖泊水体为微咸水,水深小于10 m。具有如下特征的浅水湖泊三角洲为此 时盆地的主体沉积类型:1)砂岩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三角洲前缘延伸范围大(80~100 km),并频繁暴露;3)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支河道沉积成因;4)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5)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具有的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在长8不发育。盆地南北古地形之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长8之后 的长7早期,受印支运动及与盆地西南边缘毗邻的西秦岭强烈造山活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不对称挠曲变形,从而形成"南陡北缓"的盆地古地貌格局。从长 7开始至晚三叠世末,盆内坡折带普遍发育,具有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的吉尔 伯特型三角洲也就成为盆地内部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之一。%Data of seismic and bore hole show that the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Triassic Chang 8,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was possibly not "steep to the south while gentle to the north" style as 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and large areas of bathyal or abyssal areas were also impossible in this age.The bed form of the lake was very gentle on the basin scale with the slope angle no more than 0.1°,or 2 m/km.The climate was possibly a little dry and the mildly brackish water with depth no more than 10m was the dominant media of the sediments.Vertical or high angel burrows and root systems,coal seams or coaly mudstones and plant fossils of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 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 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

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 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旧称“宜君砾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宜君县高楼坬老虎塔。地层厚度0,85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主要以洪积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色、紫灰色砾岩夹砂、泥岩条带或砂岩凸镜体,与下伏芬芳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芬芳河组,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千阳县芬芳河。鄂尔多斯盆地芬芳河组为一套山麓相和山前冲积相沉积,仅发育于盆地西缘和西南缘一带。地层厚100~1200m,岩性以红色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及灰岩和砂岩块为主,与下伏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加深,湖泊环境形成,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地层厚度40~130米,其岩性在全盆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主讲:马振芳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一、盆地勘探概况 (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 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 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沉积岩厚度 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 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 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分六个阶段: 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 (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4.1980 年~1989 年:调整稳定阶段,在三角洲理论指导下找油,为第二个储量增长高峰期。 5.1989 年~1999年:油气并举,协调发展阶段。 6.1999 年~现在:油气快速发展阶段。 二、天然气勘探成果:发现古生界靖边气田、榆林气田、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子洲气 田、胜利井气田等8个气田1.4万亿m3,其中下古生界0.43万亿m3,上古生界1.00万亿m3。可采储量 0.913538万亿m3。 1. 靖边气田: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中部,地理位置为靖边、横山、安塞。发现井为陕 参1井,也是长庆天然气的发现井,为岩溶古地貌气藏。探明储量4699.96X 108谥, 控制储量1046.66 X 10京,预测储量1588.03 X 10京,三级储量7334.65 X 10宥。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班级:勘探0703 学号:200711010313 姓名:洪文璞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

律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盆地沉积背景、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岩性发育类型和组分变化以及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探循白垩系岩性、含水层和砂体展布规律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规律并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岩石主要地层单位及沉积特征 根据陕西省地层划分方案,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自下而上划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见表1)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 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 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 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

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在早奥陶阶段,该盆地是一个发育活跃的陆源河流湖泊盆地,有机质输入丰富,沉积物厚度大,而后随着中奥陶阶段的到来,盆地沉积速度减缓,陆源沉积进一步减少。晚奥陶阶段则是盆地发生断裂活动的时期,盆地出现了复杂的地貌形态。 在古地理意义上,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沉积记录提供了珍贵的陆相古地理信息。了解到盆地的沉降和抬升过程,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古环境特征。同时,通过对地层和岩相的研究,也可以推断出古地壳的稳定性、古气候的变化以及构造变形的活动程度等。这些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盆地发育过程、沉积岩沉积环境及生物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编辑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目录 1命名 1.1 从地理位置 1.2 从所跨地域 1.3 从地质特性看 1.4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2资源 3地质历史 3.1 地台基底雏形阶段 3.2 华北地台形成 3.3 盖层发展阶段 3.4 陆表海沉积 3.5 坳陷盆地 3.6 现代地貌形成 4勘测历史 4.1 从地质特性看 4.2 从构造特征看 4.3 石油勘探未果 4.4 有微小发现 4.5 开辟油田 4.6 全国推广 4.7 突破新高 4.8 发展乐观 1命名 从地理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

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

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1]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所以多称为陕甘宁盆地,而且在地质学中,特别是在长庆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一直都称这一地区为陕甘宁盆地,从来不称鄂尔多斯盆地。 从地质特性看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以及奥陶系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2]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2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其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资源、地热、岩盐、水泥灰岩、天然碱、铝土矿、油页岩、褐铁矿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资源分布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陕西占总储量78.7%,甘肃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以内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

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评价 薛振兴;文志刚;马春林;朱晓燕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是该地区主要的产油层,也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储层。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环县地区长8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和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8划分为四类储层,并计算了各类储层的面积,为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的深入认识提供了依据。%Chang 8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the major oil producing zone in Huanxian area, Ordos Basin. It is also typical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ased on core observation, cast thin section and intrusive mercury curve, the petrology characteristics, pore throat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of Chang 8 reservoir are studied, and the reservoir is also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and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Chang 8 sandstone reservoir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and all kind of reservoir area is calculated. It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tmderstanding of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gularity of Chang 8 reservoir. 【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1)006 【总页数】5页(P16-19,24)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环县地区;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1.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 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 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 从上述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构造特点是: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东西两凹的沉降幅度和构造活动性差异很大,在中石炭世呈明显的分割状态,仅在晚石炭世初期两凹的海水才与中间鞍部连通。西缘凹陷是早古生代剪切—张性裂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南北边缘不均衡俯冲和碰撞所形成的楔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 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刘璐 摘要: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主要标志层及小层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该区地层剥蚀及展布特征,为区域地层对比及后续沉积相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富县地区马家沟组小层划分地层展布 0 序言 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经历了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由此,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6段,即马一段至马六段。其中,马五段属于潮坪沉积环境,根据岩性组合特征,马五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10个亚段。目前关于富县地区马五段地层的小层划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基于对富县地区及周边邻井的分析,以岩性组合、岩相特征、沉积旋回为基础,以测井曲线特征为手段,重新厘定研究区内各亚段划分方案,基本确定了区内马家沟组地层的展布特征。 1 标志层的选择 根据岩石地层学方法,可以根据岩性、标志层以及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划分。标志层是指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分布范围较广、特征突出容易识别的岩层[1]。 O 1m 5 5亚段为厚层块状深灰色白云岩,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又被称为“黑腰 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O 1m 6 段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灰色—深灰色微晶灰岩, 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此外,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性分析及连井对比,又

选择了马五1底泥岩层、马五2底白云岩层、马四顶纯白云岩层、马五7底泥云岩层、马五8底泥云岩或云质泥岩层等5个标志层,作为亚段划分与对比的区域性标志层,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O1m 5—O1m 6 段标志层特征表

2 马五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亚段对比划分的办法是以标志层为界限,再参考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即以 K1标志层指示O 1m 6 段,K2标志层指示马五1亚段底部,K3标志层指示马五2亚 段底部,K4标志层指示马五4亚段顶部,K5标志层指示马五5亚段,K6标志层指示马五7亚段底部,K7标志层指示马五8亚段底部[2] [3]。 各亚段岩性简述如下: ①马五10亚段 岩性主要为微晶云岩和含膏云岩,局部夹有少量含灰云岩或灰质云岩;研究区西南部发育少量泥质云岩或含泥云岩;地层厚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大;测井曲线上表现为GR低值,有微小起伏,电阻率曲线高值。 ②马五9亚段 岩性与马五10亚段类似,以微晶云岩、含膏云岩、膏质云岩和含灰云岩为主;研究区西南部仍发育少量泥质云岩或含泥云岩;地层厚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大;测井曲线上GR为低值有微齿,范围在15-28API之间。 ③马五8亚段 马五8亚段整体为一套云岩、含膏云岩,研究区西南部为一套云质泥岩、泥质云岩,厚度在2-3m左右,测井曲线表现为尖刺状高GR、低电阻率,往东北方向,逐渐过渡为一套含膏云岩、膏质云岩或膏盐,厚度明显增大,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中—高GR、低电阻率、高密度。 ④马五7亚段 中下部为一套云质泥岩、泥质云岩或膏质云岩、膏盐岩,上部为微晶云岩、含膏云岩和含灰云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GR钟形曲线,地层厚度仍表现为西南薄东北厚特征。 ⑤马五6亚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面积约37万K㎡。(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 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 1 、(北部)伊盟隆起 2 、(南部)渭北隆起 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 4 、(东部)晋西挠褶带

鄂尔多斯盆地层特征-定边

录井综合知识 西安长庆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地层的岩性组合规律 (定边) 安定组(J2a) 在随钻录井中,以安定组顶界泥灰岩作为划分下部地层的标志层。该泥灰岩层位于安定组顶界,录井为一套厚约2-15米的青灰色、灰黄色泥灰岩,夹少量膏质团块,岩屑滴冷盐酸(5%)反应冒泡强烈,电测曲线上以高伽玛、高声速、高电阻为特征,该层分布广且稳定,是盆地中生界地层对比及油层卡层主要的标志层,一般用它来卡取延9、延10油层及正确划分安定、直罗、延安组地层,并初步确定长6油层组顶界。 直罗组(J2z) 直罗组在盆地内分布稳定,厚度一般250-300米,最薄一般180-200米。其岩性特征为一套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直罗组底砂岩,一般厚度在20-30米之间,测井曲线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成分石英约占80%,长石约占15%左右,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泥质胶结,较疏松,岩屑一般呈散砂状,钻时较低,特征明显。一般用它的顶界来辅助卡取延9、延10油层及对比划分此下地层。 延安组(J1y) 延安组厚度一般为250-300米;最厚达450米;新安边地区较薄,小于250米。该组岩性特征为一套含有机质丰富的黑灰色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与页岩组成的煤系地层。 延安组煤层发育,碳化程度高,密度较小,部分煤屑可燃,电性特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吗、高时差、大井径。根据主要煤层可以划分为十个砂层带。特别是延6、延8、延9顶部煤层稳定,从岩矿特点来看,十个砂层带各有其特殊性,但也有一定的延续性。 延10 底砂岩,厚度不等,在5-45米左右,测井曲线为低伽玛、负的自然电位异常,录井中为厚层浅灰、浅灰褐色中、粗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主要用该层顶界对比卡取长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对 比 王文川;赵俊兴;向芳;王松;邵晓岩;于航;何佳伟 【摘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手段,对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特征及成岩作用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近源快速沉积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为主的下石盒子组储层表现出更低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曲流河沉积环境下的山西组由于优质孔隙的比例更高、孔隙连通性更好的原因,储层表现出更好的物性特征;成岩时期,石英含量更高、酸性流体更为充足的山西期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得更好,高岭石和水云母中出现的晶间孔主要集中在下石盒子组出现.储层特征明显的差异性是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影响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山西组较下石盒子组具有更优质的储层表现.%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ogy,physical property,pore and diagenesis of Shanxi-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the southeast Ordos Basi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thin section observation,application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and other analytical methods,so 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of sandston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It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are dominated by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environment,with lower compositional maturity and structural maturity.The Shanxi Formation of meandering riv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hows better physical properties due to higher porosity and better pore connectivity.During the diagenetic period,th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