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1、石油开发地质环境状况及其对能源开发的影响研究

石油不仅是人类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人类环境污染源之一。据

资料统计,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石油的大量开采利用,该地区呈现采

油面积大、油井多、产量低、开发技术落后等特点。它对自然环境带

来的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与生存条件。局部地区

情况已经极为严重,已威胁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存环境。石

油类物质已成为该地区的重点污染物之一,区内土壤、河流等已不同

程度的遭到石油类的污染。

一、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面积32万km2,显生宙沉积巨厚。盆地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元古代为裂陷槽盆地,沉积物为浅海

碎屑岩—碳酸盐岩裂谷充填型;早古生代为克拉通盆地,沉积物为陆表

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物由

滨海碳酸盐岩型过渡为陆相碎屑岩台地型;晚三叠世—白垩纪为大型内

陆坳陷盆地,沉积物为陆内湖泊、河流相沉积型;新生代整体上升,盆

地主体为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沉积物为三趾马红土和巨厚的风成黄土;

周缘有断陷盆地发生和发展。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

属地层-岩性油气藏。

1.上三叠统延长组岩油藏含油系统

最早勘探开发的延长组含油系统烃源岩以延长组深湖相及浅湖相

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生烃中心分布在盆地南部马家滩—定边—华池—直罗—彬县范围,油源岩最厚达300~400m,有利生油区面积达6万km2(图3-3),储集岩围绕生油凹陷分布,北翼缓坡带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和延安等5个大型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南翼

较陡坡带则发育环县和西峰等堆积速率较快的河流相砂体及水下沉积

砂体。储渗条件靠裂缝及浊沸石次生孔隙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遮

挡靠岩性在上倾方向的侧变。

2.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

延安组砂岩油藏以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的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

岩为主要油源岩,属混合型干酪根;以沼泽相煤系沉积的侏罗系延安组

为辅助烃源岩,属腐殖型干酪根,陕北南部的衣食村煤系更以含油率

高为特征。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在三叠

系顶部形成侵蚀地貌,以古河道形式切割延长组。规模最大的甘陕古

河由西南向东北汇聚庆西古河、宁陕古河和直罗古河,开口向南延伸(图3-4)。印支期侵蚀面的占河道切割了延长组,成为油气下溢通道,溢出侵蚀面的油气首先向古河床内的富县组和延安组底砂岩运移和聚集,也向延安组上部各砂岩体及古河床两侧的边滩砂体中运移、聚集,以压实构造和大量岩性圈闭为其主要圈闭形式。

图3-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沉积相图

3.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含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陆表海浅海碳酸盐岩的烃源岩主要为微晶及

泥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云岩及膏云岩,厚达600~700m。生烃中心:东部在榆林—延安一带,西部在环县—庆阳一带,产生腐泥型裂解气。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经受130Ma的风化剥蚀,导致

奥陶系顶面形成准平原化的古岩溶地貌,盆地中部靖边一带分布有南

北走向的宽阔潜台,周缘有潜沟和洼地,在上覆石炭系煤系铁铝土岩

的封盖和东侧奥陶系盐膏层的侧向遮挡双重作用下,古潜台成为天然

气运移聚集的大面积隐蔽圈闭(图3-5)。

4.石炭-二叠系煤系含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为河湖相和潮坪相沉积,二叠系为海陆过渡

相和内陆河湖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仅石炭系有少量碳酸盐岩。烃

源岩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的煤系,显微组成为镜质

体与丝质体,干酪根属腐殖型,煤层气的组分以甲烷为主。北部东胜、榆林地区煤层厚20m,暗色泥岩厚50~90m,范围约7万km2;南部富县、环县地区煤层厚5~10m,暗色泥岩厚10~100m,范围约6万km2。储

集体以砂岩为主,主要物源区在北部大青山、鸟拉山一带,各层砂体

叠置,蔚为壮观。山西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南部洛川—庆阳一带,以

盆地北部砂体最发育,共有6条大砂体向盆地内延伸,各条大砂体内

部受古河网控制,呈现复杂的条带状。储渗条件靠裂缝及后生成岩作

用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及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甘陕古河示意图

二、石油开发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一)石油类污染物的产生

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从地质勘探到钻井及石油运输的各个

环节中,由于工作内容多,工序差别大,施工情况复杂,管理水平不一,以及设备配置和环境状况的差异,使得污染源的情况比较复杂。

石油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图3-6)。

石油开采不同作业期所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具体描述如下:

1.钻井期

在油田进行钻井作业时,会产生含有石油类污染物的钻井废水及

含油泥浆。这是钻井过程中,由冲洗地面和设备的油污、起下钻作业

时泥浆流失、泥浆循环系统渗漏而产生。废水含抽浓度在50~

1200mg/L之间,水量从几吨至数十吨不等。另外,有些情况下,在达到高含油层前,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低含油地层,从而引起油随钻井泥浆一起带至地面。同时,一经到达高含油层,地压较高时少量高浓度油可能喷出。

图3-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古地貌图(据范正平等,2000)

图3-6 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途径示意图

2.采油期

采油期(包括正常作业和洗井),排污包括采油废水和洗井废水。在地下含油地层中,石油和水是同时存在的,在采油过程中,油水同时被抽到地面,这些油水混合物被送进原油集输系统的选油站进行脱水,脱盐处理。被脱出来的废水即采油废水,又称“采出水”。由于采油废水是随原抽一起从油层中开采出来,经原油脱水处理而产生,因此,这部分废水不仅含有在高温高压的油层中溶进了地层中的多种盐类和气体,还含有一些其他杂质。更为主要的是,由于选油站脱水效果的影响,这部分废水中携带有原油———石油类污染物;另外,在研究流域范围内,也存在采用重力分离等简单的脱水方法,并多见于单井脱水的油井。一般地,油井采油废水含抽浓度在数千mg/L,单井排放量平均为数十m3/d。洗井废水是对注水井周期性冲洗产生的污水或由于油井在开采一段时间后,由于设备损坏、油层堵塞、管道腐蚀等原因需要进一步大修或洗井作业而产生的含油废水。

3.原油贮运过程的渗漏

原油在贮存、装运过程中由于渗漏而产生落地原油,以及原油在

管道集中输运过程的一些中间环节均有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原油泄漏

或产生含油废水。

4.事故污染

事故污染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情况:自然事故包括井喷,

设备故障和采用车辆运输时山体滑坡引发的交通事故而造成原油泄漏。延安地区地表黄土结构松散、水力冲刷剧烈,由于山体滑坡而导致的

污染事故更为频繁。人为事故指各种人为因素造成采油设备、输油管

线被破坏及原油车辆运输时,人为交通事故引起的翻车等污染事故。

事故污染具有产污量大、危害严重,难以预测的特点。

(二)石油开采过程中对水土环境的影响

在石油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污染,污染对象以土壤为主,其次

为地表水体,地下水的污染以间接污染为主,在鄂尔多斯盆地没有明

显指标显示石油泄漏或渗透污染了地下水,即地下水中没有检测出有

石油类污染物。但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地下水的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矿化度明显增加,其他指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对土壤的影响

(1)落地原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量的泄漏原油进入土壤中后,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造

成土壤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增加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原油泄漏后,原油在非渗透性基岩及黏重土壤中污染(扩展)面积较大,而疏松土质

中影响扩展范围较小。特别强调的是,黏重土壤多为耕作土,原油覆

于地表会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在最初发生泄漏事故时,原油在土壤中下渗至一定深度,随泄漏历时的延长,下渗深度增加不大,根据在陇东油田和陕北油田等实地调查表明,落地原油一般在土

壤内部50cm以上深度内积聚,因此,原油泄漏后主要污染土壤的耕作层。

(2)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渗透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表多为戈壁砂砾覆盖,土壤发育不良,含沙量高,因此,在该盆地进行油田开发,其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更容易沿土壤包气带下渗迁移,危害生态环境。其迁移速度决定于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一般原油比重小于1,长期在土壤中既不是静止不动,又不类似于可溶性物质上下迅速迁移。为了弄清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采用野外取样分析的方法,对石油类污染物在油田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

分别对陇东西峰油田和庆城油田的井场附近土壤剖面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5至表3-7。

表3-5 庆城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表3-6 西峰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表3-7 陕北安塞杏2井放喷池附近石油类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由表3-5至表3-7可知,由于土壤的吸附等作用,石油类污染物

随土层纵向剖面距离的增大,其含量逐渐降低,尤其是50cm以内污染

物降低得很快。石油类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土壤表层80cm以内,而且一

般很难下渗到2m以下。长庆油田所在区域多为风沙土和灰棕漠土壤,

颗粒较粗,结构较松散,孔隙率比较高,垂直渗透系数较一般土壤大。但由于西北各油田所在地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土壤中含水率很低,

使污染物的迁移渗透作用大大减弱,又很少有大量降水的淋滤作用,

因此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落地原油只积聚在土壤表层,渗透程

度较浅,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

2.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鄂尔多斯油田地跨陕、甘、宁3省(区),境内主要水系有3个,

即甘肃陇东马莲河水系、陕西延安延河水系、陕西靖边无定河水系。

石油开发过程中这三大水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

陇东石油开发区地表水最主要的污染物是COD和氯化物,其中COD 污染最严重,14个样品中全部超标,环江超标尤其严重;氯化物污染指数除葫芦河、固城川及蒲河各样点中的未超标之外,其余均超标,也

以环江为最。pH值均未超标;石油类除环江韩家湾断面严重超标外,其余样品的石油类介于0.04~0.3mg/L;挥发酚除柔远河华池悦乐断面超

标1倍之外,其余未超标;环江洪德桥由于地质原因,TDS含量非常高,这部分苦水下泄影响了下游水质,但随着下游水量增加,矿化度逐渐

降低。

总体来看,在陇东地区环江和马莲河干流的污染最为严重的,其

次是柔远河,蒲河污染最轻。环江与马莲河干流已不能满足Ⅲ类水体

功能使用要求,柔远河和蒲河已不能满足Ⅱ类水体功能使用要求。

根据吴旗县水文站从1987年至1992年的水文资料(表3-8),可以看出在石油资源大规模开发前北洛河上游河水中的硫酸盐,氯离子、

六价铬含量年均值已超过国家标准Ⅲ类标准,尤其是氯化物含量和硫

酸盐含量超过标准2~3倍,矿化度均大于1000,大部分为高TDS水,而且总硬度在500~600mg/L之间,超标严重。

表3-8 吴旗县水文站水质监测数值统计单位:mg·L-1

洛河上游地区水质矿化度及各种盐类含量超标与洛河上游地下水

补给区的白垩系、第三系(古、新近系)地层含盐有关,地下水本身矿

化度或含盐量高。吴起地区的白于山南缘存在吴起古湖,干枯后形成

含盐地层,在地下水补给时将大量盐分输入洛河。吴起西北方向定边

地区存在大量盐池及含盐地层,盐分进入地下水向东南方向补给也不

容忽视。90年代以来,石油资源大规模开发之后,TDS、六价铬、氨氮、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总硬度等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

明目前的洛河上游“高盐、高矿化度(TDS)、高硬度”是在本地较高的

基础上进一步水质污染造成的。

陕北地区,石油开发区地表水体中六价铬均超标,其他重金属均

未超标,挥发酚大部分都不超标,只有两个样品超标,超标分别为1.8,0.6倍,相对而言,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超标率大一点。氯化物超标最严重,超标率达到了63%,其次为硫酸盐,硫酸盐有一半多断面超标,接下来是硝酸盐和总磷,氟化物全部不超标。

表3-9是2006年、2007年长庆油田公司安塞油田开发区地面水中有害物监测结果。其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是石油类,最大超标32倍,

硫化物最大超标120倍,挥发酚最大超标4.2倍,COD最大超标1.71倍,BOD5最大超标5.23倍。其中超标严重地点主要在王窑水库、杏子河冯庄上游。从表3-9可以看出,2007年8月监测数据超标情况比

2006年4月监测数据值高。

表3-9 长庆油田公司安塞油田区地面水中有害物监测结果表单

位:mg·L-1

3.对地下水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埋藏较深,结合上述土壤和地表水体污染特

征来看,落地原油和石油废水对地下水没有影响,石油开发对地下水

的影响主要是注水井对地下水的影响,这主要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大

量掠去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环境。

(1)地下水污染状况

在陇东油区,各主要油田区块的地下水由于采油活动使得地下水

中的指标超标严重(表3-10)。马岭油田地下水中氨氮超标最为严重,

监测结果全部超标,六价铬6个监测点位中有5个超标或接近标准值;

氯化物也有超标现象。华池油田地下水有1个监测点位的大肠菌群指

标严重超标;各点COD均超标或接近标准值。樊家川油田地下水中氨氮、六价铬、氯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全部超标,其中,大肠菌群污

染最为严重;另外,氟化物也有超标现象。总体上讲,属较差水质,不

适合人类饮用。这些污染与石油开发有很大关系,但是也存在其他的

污染因素。

表3-10 陇东油区地下水水质指标表单位:mg·L-1

总体来说,陇东油田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是COD,56.25%超过国家Ⅲ类标准,其次是氯化物,31.43mg/L;pH值未超过国家Ⅲ类标准;石油类全部未检出;矿化度变化范围为452.67~15736.00mg/L。

陕北地区石油类、六价铬、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部分超标,其余的测试项目均未超标;个别地区石油类超标十倍多,部分井水和泉水六价铬超标,不是很严重;部分样品氯化物超标较严重,最高超标500倍。硝酸盐有1个井水样超标。泉水的pH值较大,井水次之,油层水最小(表3-11)。

表3-11 陕北地区地层水与河水TDS、硬度、氯离子含量对比表

续表

将各地的地下水与其地表水的矿化度、硬度、氯离子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地下水的地表水的相互关系。表中选取的河水水样是根据地层水的样点位置选取的,在地层水的附近。选取井水、泉水与相应的河流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井水的TDS、硬度、氯离子的含量都比河水低,从其他指标看来地下水的水质也优于同一地区的地表水,这与在调查中发现的当地居民基本饮用地下水的情况相一致。

陕西靖边安塞油田位于大理河上游,从1990年到2006年,靖边青阳岔215km2的范围内先后打成近千口油井,致使这里的浅层地下水渗漏,深层高盐水上溢,地下水资源衰竭,加之民采混乱,蜂窝式的滥采,使油层、水层相互渗透污染,80%的水井干枯,部分能出水的水井水质苦涩,不能饮用。

(2)注水井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以陇东地区为例,目前,陇东油田共有7座采出水处理厂,采出

水经处理后回注地层,主要工艺流程为:沉降罐脱出水—除油罐除油—

过滤—絮凝—杀菌—回注。

污水回注层位是直罗组(深度约1000m以下)。地层中夹有多层较

厚的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等弱透水层或不透水层,贯通上下岩层的导水

构造极不发育,回注水不大可能突破不透水层向上部地层运移和渗透,更不可能进入潜水层与地表水。同时,直罗组砂岩层孔隙度大(19%~22%),纳水容量大,以注水井为基点,影响半径500m范围内,仅按射

孔段砂岩平均厚度30m(直罗组砂岩层厚达200~340m)计算,孔隙体积

约为500万m3时。可见,选择直罗组作为回注层是合理可行的,在压

力驱使下采出水回注直罗组地层后,不大可能突破多层隔水层而污染

地下水。

采出水在回注前必须处理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值,这样与深层承压水水质无明显差异,某些组分还低

于地下承压水水质,故不可能对深部承压水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注水

的水体是随原油的开采来自深层地层,经过原油脱水处理后,它的体

积远远小于开采时含水原油体积,再返注于作业区深部地层,有利于

原油采空区的填充,不大可能因此引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

但是,采出水处理后一般含有较高的矿化度与硬度,并含有一定

的DO,H2S,CO2,硫酸盐还原菌和腐生菌。因此在回注过程中易产生

沉淀而堵塞污水处理系统及地层孔隙,导致注水不畅,严重时易造成

采出水回流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潜水。DO,H2S,CO2和厌氧菌还可能造

成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线的腐蚀穿孔,也有可能使采出水向非注水层渗漏,引起地下水污染。

通过野外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用处理后的污

水作为回注水的量实际上很少,大部分回注水还是采油部门通过购买

当地的淡水资源(TDS含量小于1.5mg/L)进行回注,该盆地需要回注水

的量很大,这样大量的占用了当地极为宝贵的淡水资源。

4.对植被影响

石油勘探开发是对地层油藏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不仅扩大了人

类活动的范围,更使原先无人到达或难以进入的地区变的可达和易进入,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戈壁风沙区来说,灌木、蒿草在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地表剥离引起的植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从用地构成看,井场、站(所)对植被是点状影响,道路、集输管道是线状影响,线状影响远

大于点状影响;从用地方式看,临时用地植被可采取人工和自然恢复,

永久性用地则完全被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虽然经人工植树种草,植被

覆盖率上升,但可能造成遗传均化,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石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生长在土壤上植被资源也同样产生

影响,污染物超过植物耐污临界点和适应性,将导致局部脆弱生态系

统的恶化。对于荒漠戈壁沙滩植被来讲,自然更新很慢,及不易恢复。一般来说,采油、试油等过程中产生的落地原油在地表1m以内积聚,

在1m以下土壤中含油量很少,一般不会污染地表水层,对区域地下水

基本不产生影响。油田产生的废水、含醇废水经专门收集处理达标后,除部分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外,其余全部回注奥陶系,不外排。

同样,由于石油输送是密闭式地下管道输送,也不会对植被造成

影响。当原油泄漏时,在管道压力的作用下,原油喷发而出,加上自

然风力影响,原油喷溅在周围植物体表上,直接造成植物污染,情况

严重的造成植物枯竭,死亡。输油压力越大,喷溅范围越广,污染越

严重。

三、地质环境问题对石油开发的影响

石油开采破坏生产环境、增加了生产成本、引发所在生产地居民

和生产单位的矛盾。油田道路与管线的修建,对山区方向来的洪水有

一定的阻挡作用,水通过自然冲沟自流而下,而道路和管线则起到一

定的阻挡和汇集作用,改变洪水流向,形成局部地段较大的洪水,会

产生新的水蚀。而经污染的高矿化度的水必定会加速这种水蚀,缩短

了石油管线等的使用寿命。

基于石油生产及运输(管道)的特点,不会像煤炭开采一样造成比

较大的较明显的地质问题(塌陷、滑坡、泥石流、荒漠化),不会形成

严重的事故(如坍塌)而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它对地质环境的危害

相对缓和(与煤炭资源开采相比)。然而其对水体、土壤、气体、作物

的影响,必定会危害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在没有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时候,石油的开采及炼

化过程必定会步履维艰,如建设征地、劳动力雇佣等。而这些会直接

减缓甚或停止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石油开采

和生产引起当地土地和水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当地群众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水资源,阻碍石油

部门的开采活动。

2、鄂尔多斯盆地内地层的地质构造主要有哪些类型

陕甘宁盆地在地质学上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

抵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居中国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

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

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

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

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

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

的东侧盾地。

3、鄂尔多斯市地质远古是怎样形成的

鄂尔多斯是我国著名的高原之一。它横亘于蒙古高原的南部,是

中亚中部的一个重要而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在人类文明史上,鄂尔多斯以它古老灿烂的文化而享有盛誉;同样,在自然发展史上,鄂尔多斯又以它远古悠久的历史和亿代春秋沧

桑变迁的奇迹,而闻名于世。因之,从19 世纪初叶以来,鄂尔多斯便成为中外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所关注的地区之一。他们

曾多次在此进行地质旅行、探险考察,为揭示鄂尔多斯远古世界的奥秘,提供了大量而可靠的科学材料。

科学研究证实,作为地球一角的鄂尔多斯,在漫长的45 亿年的地质年代中,曾经历过多次重大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活

跃于这一广阔地域的远古生命,进化繁衍、盛衰兴亡;古地理、古气

候的演化发展、风云变幻……为鄂尔多斯谱写下一部生动有趣、丰富

多彩的远古历史。这就是“鄂尔多斯远古史”。

这部历史,是鄂尔多斯历史的首卷。它从距今大约30多亿年前开始,直至距今1万年前终止,其间延续有30亿年之久(详见地质年代

与生物历史对照表)。

大量的地质资料表明,在地球刚诞生不久的太古代初期,即距今

36 亿年前,鄂尔多斯是地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科学上称之为“鄂

尔多斯古陆”。经元古代多次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初期,即距今6 亿

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叶,在海西造山运动的影响下,海水退出了鄂尔多斯,古陆再次隆起。经过中生代近2 亿年的稳定上升,特别是在燕山

运动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雏形。到新生代渐新世晚期,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巨大影响,鄂尔多斯不断崛起,直到距今1

万年前,才形成了现代海拔1100 米至1500 米宏伟起伏的高原。因此,鄂尔多斯远古史,就是这部独特的地质发育史的概括。地质年代与生

物历史对照表

依据古生物化石的记录,鄂尔多斯已有 6 亿年之久的生命发展史。从古生代初期,距今6 亿年前起,在鄂尔多斯古海中孕育并产生了最

古老的生命——海生无脊椎动物;到古生代末期,出现了最初的陆生

植物;中生代的鄂尔多斯是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时代”,新生代是

“哺乳动物的时代”;植物界亦由“蕨类时代”、“裸子植物时代”

发展到“被子植物的时代”。总之,鄂尔多斯的远古生命,经历了由

海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级的演化进程,才逐渐形成了现代鄂尔多斯

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恩格斯曾指出:“地球连同它上面的动、植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鄂尔多斯远古史就是这部生命进行曲的

缩影。

探索远古历史与研究人类文明史不同,它主要是依据地壳变迁的“珍奇档案”——地层,以及记载生命活动的“特殊文字”——化石,作为打开远古迷宫的钥匙而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因此,追溯鄂尔多斯

远古发展史,必须建立在地球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古

气候学与古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说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

研究工作。正如我国卓越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教授生前所指出的那样:它是“许多部门中具有最大综合性的工作”。本文主要依据和参考有

关鄂尔多斯地区的地质、古生物及其他学科的资料,对鄂尔多斯远古

史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与概述。

4、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西临贺兰山西麓,东至吕梁山,北起阴山,南到秦岭,包括甘肃的东部、陕西的中部和北部、宁

夏的大部、内蒙古的西南部以及山西的西部,面积约32×104km2。

鄂尔多斯地区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称谓“鄂尔多斯中坳陷区”。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是北连内蒙地轴,南接秦岭地轴,西邻阿拉善隆起,东毗山西中隆起区,呈矩形轮廓(王鸿祯等,1985)。

一、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

1.基底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鄂尔多斯盆地曾投入大量地球物理勘

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球物理资料。从区域重力异常图中可以看出,在盆地北部、东部和南部,区域重力场较高,而在西部偏南地区最低。从地磁场总强度的分布来看,鄂尔多斯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分布也是

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地层岩性物探测试表明,凡是密度值

高的老地层或出露地表或埋藏较浅的地区,都将产生重力高异常,相反,老地层埋藏深大的地方,将出现重力低异常;盆地内结晶基底为

磁性基底,与上覆沉积层之间有明显的磁性界面,是区内出现正异常

或异常带的主要原因之一(魏文博,1993)。

2.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的构造格架

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重、磁场的分析,可推断盆地结晶基底构造

总貌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相对隆起,具体可划分出4个构造

单元,有的构造单元还可进一步作坳陷和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的划

分(图9-1)。

4个构造单元是:

1)北部隆起区,位于伊金霍洛旗弧形断裂以北,为一西倾鼻状隆起。

2)东部褶皱区,东以离石大断裂为界,西以神木—志丹—正宁一

线为界,南至耀县-韩城大断裂。区内隆凹相间呈北东向雁行排列,隆

起和坳陷均有翼部陡窄、轴部宽缓的特点。自北向南次一级构造单元

为府谷-安塞坳陷、延安-直罗隆起、石楼-彬县坳陷、运城-渭南隆起。

图9-1 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图

Ι—北部隆起区;Ⅱ—西部坳陷区;Ⅲ—中部隆起区;Ⅳ—东部

褶皱区

A—府谷-安塞坳陷;B—延安-直罗隆起;C—石楼-彬县坳陷;D—

运城-渭南隆起

3)中部隆起区,东临东部褶皱区,西连鄂托克旗—环县—庆阳一带,边界为折线状。北界为伊金霍洛大断裂,轴向近南北,顶部开阔

平缓。

4)西部坳陷区,东邻中部隆起区,西界为铁盖苏木-白杨城大断裂,为一近南北向深坳陷,坳陷深度自北向南增大,最深达9400m。坳陷内有多个次级坳陷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的这种基底构造格局对盖层的沉积一直起着控制作用。

二、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古构造特征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继承了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即南北隆(伊盟

古陆、庆阳古陆)、中间凹(米脂凹陷、盐池凹陷)(冯增昭等,1990)。

米脂凹陷北靠乌审旗隆起,西邻安边鞍部,南接庆阳隆起,东连

岢岚-离石隆起。该凹陷属继承性凹陷,它是在结晶基底形成之后,在

坡上继承了基底北东向地背斜、地向斜的隆凹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凹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蒸发岩沉积时,离石断裂继承性活动,致使凹陷

靠近离石断裂一侧变得更深了,加之凹陷南、北部均有古隆起包围,

使得凹陷封闭状态变好,利于成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凹陷通过西

边的安边鞍部以水道与银川海相通,保证有海水的补给,利于成盐成钾。

三、奥陶系概述

这里重点叙述米脂凹陷即陕北盐盆的奥陶系,也谈及盆外乃至华

北地区的一些资料。

地层由底到顶叙述如下。

下伏地层:上寒武统凤山组,其岩性为泥质白云岩夹薄层“竹叶状”砾屑灰岩和灰绿色、黄灰色白云质泥岩。

主要出露下奥陶统。

1.冶里组(O1y)

由于怀远运动的影响,在盆地内部亮甲山组或冶里组于局部地区

被剥蚀,厚度不一,仅零星出露于盐盆东侧的内蒙古清水河至山西柳林、河津一带。主要岩性为浅灰黄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夹少量薄层竹叶状砾屑白云岩。该层段在盐盆西南部陕15井处缺失。

盆内厚0~31m。华北地台东部以京西丁家滩为最厚(150m),中条山

区最薄,仅20m。

2.亮甲山组(O1l)

分布范围与冶里组相近。在盐盆内部仅鄂1井、鄂4井、鄂5井

及榆9井钻穿本层,而陕15井则缺失。厚0~39m。华北地台上的分布特点是北部厚、南部薄,河北北部最厚达190m,吕梁山南段厚约60m。

亮甲山组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以含燧石条带和团块

为特征。

3.马家沟组(O1m)

马家沟组在华北地台分布极广且能对比。盐盆内钻穿马家沟组的

井有榆9井、陕15井、鄂4井、鄂5井、鄂1井、鄂6井及中参1井。马家沟组底部为怀远运动侵蚀面,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根据岩性和

物探资料,将马家沟组自下而上分为6段,即马一段至马六段。其中,马一段分为两个亚段(

),马二段分为两个亚段(

),马五段分为10个亚段(

)。

(1)马一段(O1m1)

1)马一段一亚段(

):底部或为底砾岩,或为含砾屑石英砂岩,或为含石英砂之白

云岩。向上变为灰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粉晶白云岩。靠近底砾岩之

岩石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呈页片状。

2)马一段二亚段(

):在陕北盐盆赋存夹有白云岩、硬石膏之石盐岩,或呈互层状。盐盆之东,在临汾、吕梁一带为厚层硬石膏岩。在盐盆之外,华北地

台大部分出露地表的该层段都可见盐溶角砾岩。

本组地层厚度变化很大,从数米至数十米,榆9井揭示的厚度为105.5m。

测井曲线特征:

为中高声速,锯齿状中伽马;

为高声速,低伽马。

(2)马二段(O1m2)

深灰色中厚层状泥、粉晶石灰岩,夹两层厚度不大的薄层泥质白

云岩和白云质硬石膏岩。这在野外露头上非常清晰。地质工作者俗称

其为“三厚夹二薄”,又称“三白夹二黑”。从沉积韵律角度来看,“三白”顶部的“一白”实为淡化段,应归于马三段。下部的一“白”一“黑”恰划分为两个亚段,即马二段一亚段和马二段二亚段。中厚

层灰岩中生物碎屑、藻迹、虫迹发育,而相当该层的层位在盐盆内

(榆9井、陕15井揭示)则以泥质白云岩和泥灰岩为主且中上部夹有

石盐岩和硬石膏岩,厚度为48~99.9m。盐盆东部厚度渐增,河北北部、辽宁、山东等地,厚度多在150m以上。

测井曲线特征:石灰岩或白云岩段为低声速,硬石膏岩段为高声速。整个岩组显示为锯齿状中伽马。

(3)马三段(O1m3)

该组不论岩性还是厚度在华北地台赋存状态都不同。在陕北盐盆

厚度为68~182m,岩性为石盐岩、泥云岩和硬石膏岩,为主要含盐段;在山西吕梁、临汾一带为灰色、浅黄色泥粉晶白云岩和硬石膏岩;在

河北中部厚度为80~100m。该组出露于地表处都可见盐溶角砾岩。

测井曲线特征:高声速、锯齿状中、高伽马。

(4)马四段(O1m4)

该段岩性厚度在大范围内较稳定,可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标志。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粉晶、泥晶灰岩,虫迹、藻迹(生物扰动

构造)发育,含多种生物,尤以头足类化石丰富为特点。中部夹纹层

状粉晶白云岩和燧石条带,局部可见“云斑”、“豹斑”灰岩。在陕

北盐盆中,该段中部夹有硬石膏薄层和石盐团块。该段厚度不一,盐

盆内厚62~173m,盐盆外一般厚80~110m,东部增厚为100~250m。

测井曲线特征:低声速、低伽马。

(5)马五段(O1m5)

为主要的含盐段,其间夹特征的3套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根据

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10个亚段。自下而上为:

1)马五段十亚段(

):浅灰色膏质白云岩与石盐岩互层。米1井主要为石盐岩;榆

9井以石盐岩为主,下部夹硬石膏岩。在陕北盐盆内,南部和北部为深灰色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夹硬石膏岩。部分井为灰岩、白云岩与硬石

膏岩互层。该亚段厚度为8~96m。测井曲线特征:高声速、低伽马。

2)马五段九亚段(

):灰色薄—中层状泥质白云岩夹云质灰岩。厚11~29m。测井

曲线特征:低声速、低伽马。

3)马五段八亚段(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 【摘要】通过对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下部长8沉积时期鄂尔多斯湖盆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南陡北缓"的古地貌特征,也可能不存在大面积分布的 半深湖—深湖环境。长8期湖盆古地形较为平坦,坡降不足0.1°或2m/km,气候较 为干旱,湖泊水体为微咸水,水深小于10 m。具有如下特征的浅水湖泊三角洲为此 时盆地的主体沉积类型:1)砂岩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三角洲前缘延伸范围大(80~100 km),并频繁暴露;3)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支河道沉积成因;4)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5)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具有的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在长8不发育。盆地南北古地形之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长8之后 的长7早期,受印支运动及与盆地西南边缘毗邻的西秦岭强烈造山活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不对称挠曲变形,从而形成"南陡北缓"的盆地古地貌格局。从长 7开始至晚三叠世末,盆内坡折带普遍发育,具有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的吉尔 伯特型三角洲也就成为盆地内部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之一。%Data of seismic and bore hole show that the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Triassic Chang 8,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was possibly not "steep to the south while gentle to the north" style as 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and large areas of bathyal or abyssal areas were also impossible in this age.The bed form of the lake was very gentle on the basin scale with the slope angle no more than 0.1°,or 2 m/km.The climate was possibly a little dry and the mildly brackish water with depth no more than 10m was the dominant media of the sediments.Vertical or high angel burrows and root systems,coal seams or coaly mudstones and plant fossils of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主讲:马振芳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一、盆地勘探概况 (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 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 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沉积岩厚度 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 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 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分六个阶段: 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 (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4.1980 年~1989 年:调整稳定阶段,在三角洲理论指导下找油,为第二个储量增长高峰期。 5.1989 年~1999年:油气并举,协调发展阶段。 6.1999 年~现在:油气快速发展阶段。 二、天然气勘探成果:发现古生界靖边气田、榆林气田、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子洲气 田、胜利井气田等8个气田1.4万亿m3,其中下古生界0.43万亿m3,上古生界1.00万亿m3。可采储量 0.913538万亿m3。 1. 靖边气田: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中部,地理位置为靖边、横山、安塞。发现井为陕 参1井,也是长庆天然气的发现井,为岩溶古地貌气藏。探明储量4699.96X 108谥, 控制储量1046.66 X 10京,预测储量1588.03 X 10京,三级储量7334.65 X 10宥。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班级:勘探0703 学号:200711010313 姓名:洪文璞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

律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盆地沉积背景、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岩性发育类型和组分变化以及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探循白垩系岩性、含水层和砂体展布规律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规律并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岩石主要地层单位及沉积特征 根据陕西省地层划分方案,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自下而上划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见表1)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精选文档】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

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

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面积约37万K㎡。(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 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 1 、(北部)伊盟隆起 2 、(南部)渭北隆起 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 4 、(东部)晋西挠褶带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作者:鞠志勇洪涛吕宇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鞠志勇,洪涛,吕宇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盆地周围被山系包围,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海拔较低,一般在800-1400米。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南部为半干旱 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地形复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古生物;古地理;资源 中图分类号:K928.3文献识别码: 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87-01 1、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征 鄂尔多斯地层区侏罗系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其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由于受印支运 动末期抬升的影响,早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沉积区处在剥蚀阶段,至晚期仅在盆地的东北部、 中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接受沉积。到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以后,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上升,使大 部分地区延安组上部遭受剥蚀,地层缺失。中侏罗世晚期,在燕山运动早幕的影响下,盆地又 被抬升,使盆地西部平凉——盐池——鄂托克旗一线为一近南北向展布的沉降带,出现了明显 的东西分异。晚侏罗世早期由于地壳的再次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内陆湖泊。并且在中侏罗世晚 期和玩侏罗世早期出现了沉积中心从西部到东部的变化。到了晚侏罗世晚期燕山运动第二幕的 影响,使盆地周边断裂褶皱作用进一步加强,仅在盆地西缘盐池马坊沟-千阳坊河一带形成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沉降带,接受沉积。 2、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内古生物 在本地区的古生物主要是有丰富的孢粉、植物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组成。其中孢粉在全区分 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只是在巴彦浩特盆地、贺兰山地区分布较少。通过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侏 罗系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作为不同组的指示相。植物化石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贺兰山地层区的部分组。双壳类化石主要分布在延安组和安定组;叶肢介化石仅见于盆地的富县组和安定组;腹足类化石分布在陕北一带的安定组和延安西杏子河和东胜碾盘梁剖面延安组;介形类和轮藻 类化石仅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巴彦浩特盆地;昆虫类仅在延安西杏子河剖面延安组上部灰黑 色泥岩中发现,其含量丰富,且大多为新属种;鱼类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侏罗统安定组和下 侏罗统富县组分布。 3、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古地理简述 3.1、早侏罗世: 早侏罗世早期,由于受印支运动晚期构造活动的强烈影响,致使盆地的西部、西南部抬升,遭受剥蚀,未接受沉积。并且三叠纪地层剥蚀程度自东向西增强。这样所形成的东高西低的古 地貌形态为早侏罗世晚期的由西向东的河流形成创造了条件。

鄂尔多斯市概况

鄂尔多斯市概况 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西部黄河中上游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1000至1500米之间,自然地理环境独具特色,地形起伏不平,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绚丽多彩。境内西部为波状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地域上习惯称作"鄂尔多斯"。中华母亲之河--黄河南、北、东三面环绕,中部为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南临古长城黄土高原与宁夏、陕西、山西三省区毗邻,东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和草原钢城包头市隔河相望构成"金三角"地带。 鄂尔多斯市,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总面积8.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9.5万,其中蒙古族15.8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建制的行政专区。 鄂尔多斯市绿草如茵无际,是鄂尔多斯细毛羊的繁育基地。阿尔巴斯白山羊绒被誉为世界"纤维宝石",享名中外,深受广大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著名的"梁外甘草"和麻黄草等药材生长在我盟,年产甘草4000吨,麻黄草1万吨,还有其它多种极具食用、药用及保健价值的野生绿色植物。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降水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蒸发量大。年日照时数为2716─3194小时,年平均气温5.3─8.7℃,年降水量为170─35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40 天以上,无霜期130─160天。 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35000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秦汉时期,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成为千古佳话。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径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近现代,声势浩大、持续半个世纪的反帝、反封建、反王公贵族的"独贵龙"运动,在这里爆发,掀起了"鄂尔多斯风爆"。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创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并在鄂尔多斯开展革命工作。 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大陆之一。漫长的海陆变迁、地质构造运动,蕴育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 全盟牲畜总头数700多万头只,年产绵羊毛970万公斤,皮张233多万张,被誉为"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年产量70万公斤,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为我盟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以羊绒加工为主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是"中国羊绒制品大王",羊绒制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2、世界的2/5,在A股、B股上市,"鄂尔多斯"是中国驰名商标;民营企业东达蒙古王集团、鄂尔多斯酒业集团是我盟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之一。 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含煤面积约占全盟总面积的70%,煤炭已探明储量1244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全区的二分之一,高发热量、低灰、低磷、特低硫,高度环保,极易开采,被中外专家公认为世界上罕见的"精煤"。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我盟能源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境内神华集团神东公司、准煤公司和伊煤公司等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年煤炭生产能力已达4000万吨,其中,伊盟煤炭集团公司是以煤炭、新型材料等生产经营为主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地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首家煤炭上市企业;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国华电厂、达拉特电厂等,发电装机总量超过200万千瓦,而且随着国家西电东输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达电三期、国华二期、龙口电站的建设,"十五"期间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500万千瓦。 鄂尔多斯天然气和煤层气极为富集,我国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就位于我盟境内,天然气已探明储量5000亿立方米,预计可探明储量将达7000亿立方米;煤层气探明储量达10000亿立方米,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围绕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鄂尔多斯市正在进行总投资达8.7亿元、总长511公里的长呼天然气管输工程建设以及天然气和煤层气深加工的前期工作。苏里格气田的发现,为国家实施"西气 东?quot;提供了极具经济价值的后备气源,同时也为延伸产业链、提高天然气的加工深度、发展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鄂尔多斯市具有丰富的无机化工原料资源。探明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食盐1000万吨,芒硝70亿吨,其纯度、结晶度为国内外所罕见。依托优势的资源,我盟着力培育了以化工产品生产开发为主的两大上市企业集团,伊化集团和亿利集团,其中伊化集团控制着全国95%的天然碱,是全国科技先导型企业,位居全国化工行业百强企业第10位。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一个盆地,位于中国北方 的黄土高原东南边缘。它的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 的沙漠盆地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亚洲大陆内部,是中国北方的 重要能源基地,盛产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 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特征是其独特的地质结构赋予的。它坐落在黄 土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长期的侵蚀和气候作用,形成了盆地的浅 型盆地地貌。盆地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下降的趋势。 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河网发达,主要河流有大青河、巴丹河等。这 些水系将盆地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东部地势较低,地势平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西部地势高,气候干旱,土地贫瘠,适 合矿产资源的开发。盆地西南边缘地区有沙漠的分布,沙峁和流动 沙丘呈斑驳分布。 经济发展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煤 炭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盆地 内煤炭资源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4,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这些 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盆地经济 发展的主要支柱。

除了能源资源,鄂尔多斯盆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品资源。盆地内矿产资源多样,包括石油、铁矿石、煤矸石、锰矿、铜矿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盆地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大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了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保护盆地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平衡盆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鄂尔多斯盆地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环境保护也将成为盆地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总结起来,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沙漠盆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未来,盆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的有利条件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的有利条件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理位置优势 明显,拥有诸多有利条件。以下将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禀赋 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地处蒙东沙地,地理位置优越。着陆场地理坐 标为北纬38°42′,东经109°50′,位于鄂尔多斯市的西北部。它 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均有接壤,与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相邻,交通便利。东风着陆场地区交通便利,拥有包括京港澳高速公路、345 省道等多条交通要道,使其与其他地区联系紧密,成为了物资流通的 重要枢纽。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气候条件宜人。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这种气候条件使得东风着陆场的农 作物生长季节较长,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着陆场降水充沛,有 较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这片土地以农牧业为主 要经济产业,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是我国重要

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同时,牧场广阔,时常可以看到牛羊的倌群, 牛奶、羊肉等畜牧产品产量丰富,成为着陆场的一大特色。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个地区煤炭储量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煤炭产区之一。此外,着陆场还产出石灰石、石膏、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东风着陆场还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地区清晨的露原见,傍晚的霞光融融,草原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无污染。这种得天 独厚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 条件、丰富的农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它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着陆场地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 利条件,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支持和发展,提高土地资 源的利用率,促进着陆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的成藏地质条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认为上覆7油层组和上覆7油层组本身两套烃源岩是长9油藏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吴起地区,长9烃源岩是长9油藏原油的主要来源,长7烃源岩中没有长9油藏原油。并且通过对长9油层组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在9l亚段接种了大部分的原油量。本文主要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以及相关内容出发进行详细分析。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 引言: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有著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在相关人士的努力勘探下,已经发现了大批的油气田,在对其进行勘探的过程中形成了南油北气的开发格局。随着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已经在石油中发现了新层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新领域。近年来,在对石油进行预探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全盆地作为预探重点,对延长组的下部层系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甩开勘探力度方面也进行了加大,长9油层勘探过程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长9油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1.鄂尔多斯盆地长9分布规律 在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地基础上,鄂尔多斯盆地得以发展,是一种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这种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相对比较稳定,而且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可以持续沉降、整体上升、斜坡宽缓等。上三叠统延长组是盆地内陆湖盆形成后的第一套生储油沿系,对其岩性特征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从下到上分成5段,包括的油层组一共有10个。当延长组进入到长9沉积期之后,就会出现胡湖岩性主要是以砂岩夹泥岩为主,组成包括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等,这些砂岩夹泥岩具有不同的厚互层。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规模上,长9藏一般比较小,而且具有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在本文中主要对成藏条件、油源条件、沉积条件以及成藏组合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地质基础提供给长9油藏的勘探工作中。 2.成藏条件 2.1油源的条件 之前有很多研究学者针对长9油藏的油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这些人得到的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但是在吴起地区的长9油藏的油源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论,没有达成一致性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长9烃源岩是吴起地区长9油藏主要油源。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除了长9烃源岩是吴起地区长9油藏主要油源,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长7烃源岩。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明确吴起盆地长9油藏石油的具体来源,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伊克乌素地区铜矿成矿前景的分析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伊克乌素地区铜矿成 矿前景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克乌素地区的两个重要层位;中侏罗统和 下白垩统铜成矿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在该地区这两个目的层均具有良好的 成矿前景,并对氧化带的类型和发育方向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伊克乌素,中侏罗统,下白垩统,成矿条件 1区域地质背景 1.1盆地构造格架 鄂尔多斯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是中生代发育起来 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其周边活动性强,褶皱、断裂形迹密集,岩浆活动较发育;而盆内则较稳定,以隆起、坳陷、宽缓褶皱为主要形式。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可划分为6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为伊盟隆起、伊陕 斜坡、天环向斜、西缘逆冲带、晋西断褶带、渭北断隆带,工作区主要位于盆地 北西部,以天环向斜为中心向北跨伊盟隆起西部,向东进入伊陕斜坡,向西跨西 缘逆冲带,是构造运动相对活动的地质构造单元。 1.2盆地基底特征 根据该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前中元古代变质岩系为其结晶基底,前三叠纪地 层作为盆地的直接基底,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的结构特征。 1.3盆地沉积盖层特征 盆地沉积盖层有三叠系、侏罗系、下白垩统、第三系和第四系,各地层在横 向和纵向上的发育差异较大,其中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是盆地的沉积主体。侏罗系 在盆地西部桌子山东缘略有出露外,在工作区大部分地区埋藏较深。而下白垩统

在盆地中部大部分地区分布,是盆地西部主要找矿目的层位。第三系只分布于盆地边部,而第四系以风成砂为主。 2铜成矿地质条件 2.1岩性-岩相条件 (1)中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 在盆地西北部桌子山的东麓,局部地段出露中侏罗统,钻探在乌仁都西地段揭露到延安组及直罗组,其中延安组为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发育灰色泥岩、砂岩夹煤层;而直罗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泥-砂-泥结构发育,其中泥岩以灰色、灰绿色为主,厚度5-15m;而砂体上部以灰紫色中砂、中粗砂岩及粗砂岩为主,多见褐铁矿化的斑点,下部以灰色中砂岩、中粗砂岩、粗砂岩为主,分选中等,形状呈次棱角状,厚度20-40m。因后期抬升,直罗组、延安组在西部翘起而出露,向东倾伏,为西缘逆冲带断裂构造推复而成,呈推复体存在,其本身的找矿意义不大,但它是深部中侏罗统地层的窗口,也意味着深部中侏罗统含水层与地表含水层存在着构造联系。且具有很好的泥砂泥结构,非常有利于西部蚀源区含氧含铜水的下渗,因此,西部中侏罗统成矿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是非常有利的,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2)下白垩统志丹群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志丹群由洛河组、华池-环河组、罗汉洞组、泾川组组成,其中华池-环河组在该区分布较广,且埋深适中,并发育稳定的河流相及河湖三角洲相砂体,是该区主要的找矿目的层。 华池-环河组:是下白垩统沉积最广泛的一套地层,平面上各种相带发育,其中湖相区主要呈近北北西向分布于盆地的中部,其中北西部湖区位于草井图附近,范围相对较小;中部及南东部湖区位于神乃山东-巴彦诺尔地区;面积相对较大。另外在工作区南西部的布伦庙一带也发育湖相区,并向南部延伸。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北东部的河套古隆起及西部贺兰山,并从蚀源区到湖区之间依次发育冲洪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其中湖区西侧由于后期桌子山隆起的形成,

鄂尔多斯水资源

鄂尔多斯市干旱丘陵区水资源现状及解决对策 云峰1赵德英1赵国际1付福林1 摘要 本文针对鄂尔多斯干旱丘陵区水资源不足、利用率低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天然降水少,变率大;干旱蒸腾作用强力;地表水分布不均损失量大;地下水极其短缺;需水量逐年增加,管理不善。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及管理举措。重在搞好生态建设,综合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管理。最终促进当地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一、鄂尔多斯市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 鄂尔多斯市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6°30′-110°45′,北纬37°38′-40°40′。海拔1,500m左右,相对高差450m。总土地面积86,752km2,可划分为平原区、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干旱草原区四个不同类型区。各区域之间地形、地貌、土壤及小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社会各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工矿企业、农村牧区各项开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使本来就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短缺。需水量的极剧增加,更拉大了供需差距。全市人口由1985年的113万人增加到128万人,加上外来流动人口,总数超过135万人。特别是城镇所处地区,由于流动人口增加,按照水资源的供给量严重超载,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城区的缺水量始终在40%以上。祖国大陆实施西部大开发,经济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水量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水环境。本文拟对鄂尔多斯市干旱丘陵区水资源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丘陵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干旱丘陵区面积15,365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7.7%。植被地带属于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带。自然状况基本特征为:地貌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雨量集中,基岩裸露,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贫乏,生态系统脆弱。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50mm,近几年连续干旱不足300mm。土壤大部分为立式黄土或结构松散的钙质黄土,甚至是极易风化 1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水土保持局

鄂尔多斯环境条件

9.1建设地域环境现状 建设地域自然环境情况 1、厂址的地理地点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市辖7旗1区,东、西、北三面为 黄河“几”字湾围绕,南临古长城,与陕西、山西、宁夏三省区相邻;北与呼和 浩特市、包头市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东经 106°42′~40111″°27′。20″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其地理地点为北纬37°39`—39°23,′东经 108°17′—109地°处40毛′,乌素荒漠要地。东邻伊金霍洛旗,北部和杭锦旗接攘, 西部和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相连,南和陕西省榆林、横山、靖边、神木县毗 邻。合同察汗淖工业园区西邻合同察汗碱湖,东南北均为天然荒漠高原,地势 基本平展广阔,东高西低向碱湖微倾。 拟建厂址距东胜区136公里,距乌审旗达布察克镇98公里,乌海市255公里,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运输方便。 2、地形条件 拟选厂址的地域内无岩浆活动,结构改动略微,岩层近于水平,地形切割 不显然,现代风积沙覆盖宽泛。岩性以紫红色、褐红色、灰绿色和土黄色细粒 砂岩为主,层状结构。厂区内及其四周无滑坡、倒塌、塌陷、潜蚀、冲沟、地 裂等不良地质现象。 拟建厂区海拔约1280米左右,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微向碱湖倾斜。地 域内无岩浆活动,结构改动略微,岩层近于水平,地形切割不显然,现代风积沙 覆盖宽泛。 3、水文、气象 当地域属中温带,大陆性天气,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天气干 燥、温差变化大。气象条件: (1)气温

年均匀气温6.1~6.9℃ 6~7月均匀气温18~22.7℃ 1月均匀气温-7~-15.3℃ 极端最低气温-28℃ 极端最高气温33.5℃ (2)降水量 年均匀降水量323.4mm 年极端降水量最高466.1mm 日最大降雨量63.5mm (3)年蒸发量 年蒸发量1983.9~2288.9mm (4)大气压 年均匀气压869.3~869.8mb (5)风速 历年均匀风速 (6)风向 主导风向 (7)日照 年均匀 (8)采暖期 最大冻土深度

(整理)鄂尔多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鄂尔多斯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 煤炭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如果计算到地下1500米处,总储量约近1万亿吨。在全市87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按地域位置,全市可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煤田。东部即准格尔煤田,西部即桌子山煤田,南部即东胜煤田,北部即乌兰格尔煤田。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不 仅储量大,分布面积广,而且煤质品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而且大多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开采。目前,四大煤田,除乌兰格尔煤田外,其余均正在开采之中。 石油、天然气这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资源。这一资源主要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在乌兰---格尔一带即杭锦旗北部,地质勘探部门已经发现20多处油气田,鄂托克旗 境内现已探明油气储量11亿立方米,在乌审旗南部也发现了油气田。这两种资源目前还正在进一步勘探之中。 油页岩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中部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境内。目前 的探明储量为3.7亿多吨。其中工业储量66万吨,储藏厚度一般为3米--5米,含 油率1.5%--10.4%。 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 天然碱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西部的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境内的湖泊中。 全市现有天然碱湖19处,储量7000亿吨,伴生天然碱储量1300万吨,这些天然碱中,含碳酸钠加碳酸氢钠占19%--41%,氯化钠小于4%,硫酸钠小于13%,水不溶物小于20%,具有比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 芒硝主要分布于境内的达拉特旗、杭锦旗北部地区,露天湖芒硝含量在20%--19%之间。总储量70亿吨,大多适宜露天开采。其中,有位于达拉特旗的特大型芒 硝矿。储量达68.7亿吨,地下埋藏深度平均为100米左右。从规模、质量到开采条件,均属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优质芒硝矿。 食盐主要分布于杭锦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有矿产地14处,总储量956 万吨。硫磺境内的硫磺主要赋存黄铁矿(也称硫铁矿)中,以天然黄铁矿形式产出。分布地主要在准格尔旗、东胜市、伊金霍洛旗境内。全市已经探明的储量232.5万吨,地质储量3256.5万吨。 泥炭该物质是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农作物主产所需氮、磷、钾等元素的一种矿体。鄂尔多斯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客观上造就了这一地区富 含泥炭矿床。目前,全市8个市(市)均有发现,产地42处探明储量537.6万吨, 一般发热量在1100大卡/公斤--2400大卡/公斤,有机质含量在25%--40%之间。 建材资源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8个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云岩、黄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等。

第六章 水文地质

第五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由于区域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漠的东部边缘,是区域性单斜储水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雨稀少,季风盛行,形成了风力侵蚀堆积为主,水流侵蚀较弱的沙漠低缓丘陵地貌。地表风积沙广布,地形开阔低缓、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多见新月型及垄状沙丘分布。区域地处毛乌素沙漠,地势总体西部高东部低,属黄河流域。 二、含(隔)水岩组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受气候、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地表水体、新构造运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煤矿床勘查涉及主要地层自下而上为三迭系上统延长组、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和直罗组、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及新生界松散岩类。按其含水岩类埋藏条件及其水力性质,地下水主要为新生界孔隙潜水和中生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类,分述如下: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 (1)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含水层(Q 4 al+pl) 含水层岩性为灰黄色、浅黄色中细砂及砂砾石层,厚度一般5~20m,主要分布在无定河、纳林河的河床、河漫滩及阶地之上。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78年4月)成果:地下水位埋深1~3m,单位涌水量2.5~5L/s·m,溶解性总固体小 于1000mg/L,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 3-Ca·Na及HCO 3 -Na·Ca型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强, 透水性能良好,地下水水质良好。该含水层为矿床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2)全新统风积砂层孔隙潜水含水层(Q 4 eol) 含水层岩性为灰黄色、黄褐色中细砂、粉细砂,结构松散,沉积厚度一般小于30m,遍布全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78年4月)成果:地下水位埋深0.50~3.00m,单位涌水量0.25~1.00L/s·m,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000mg/L,地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