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

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

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

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

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在早奥陶阶段,该盆地是一个发育活跃的陆源河流湖泊盆地,有机质输入丰富,沉积物厚度大,而后随着中奥陶阶段的到来,盆地沉积速度减缓,陆源沉积进一步减少。晚奥陶阶段则是盆地发生断裂活动的时期,盆地出现了复杂的地貌形态。

在古地理意义上,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沉积记录提供了珍贵的陆相古地理信息。了解到盆地的沉降和抬升过程,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古环境特征。同时,通过对地层和岩相的研究,也可以推断出古地壳的稳定性、古气候的变化以及构造变形的活动程度等。这些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盆地发育过程、沉积岩沉积环境及生物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该区域在古生代时期的演化历史。在早奥陶阶段,该盆地表现出活跃的沉积活动,陆源有机质输入丰富;而在中奥陶阶段,则沉积速度减缓,阳光沉积减弱。晚奥陶阶段则是地质变形活动发生的时期,盆地地形呈现出明显的地貌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古地理演化和古环境变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的研究,可以获得关于该地区古生代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早奥陶阶段的活跃沉积活动和丰富有机质输入表明了盆地的发育活跃阶段,而中奥陶阶段的沉积减缓和陆源沉积减少则暗示着沉降速度的减缓。晚奥陶阶段的断裂活动导致盆地地形的复杂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古地理演化、古环境变化以及构造变形活动的程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 【摘要】通过对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下部长8沉积时期鄂尔多斯湖盆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南陡北缓"的古地貌特征,也可能不存在大面积分布的 半深湖—深湖环境。长8期湖盆古地形较为平坦,坡降不足0.1°或2m/km,气候较 为干旱,湖泊水体为微咸水,水深小于10 m。具有如下特征的浅水湖泊三角洲为此 时盆地的主体沉积类型:1)砂岩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三角洲前缘延伸范围大(80~100 km),并频繁暴露;3)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支河道沉积成因;4)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5)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具有的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在长8不发育。盆地南北古地形之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长8之后 的长7早期,受印支运动及与盆地西南边缘毗邻的西秦岭强烈造山活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不对称挠曲变形,从而形成"南陡北缓"的盆地古地貌格局。从长 7开始至晚三叠世末,盆内坡折带普遍发育,具有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的吉尔 伯特型三角洲也就成为盆地内部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之一。%Data of seismic and bore hole show that the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Triassic Chang 8,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was possibly not "steep to the south while gentle to the north" style as 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and large areas of bathyal or abyssal areas were also impossible in this age.The bed form of the lake was very gentle on the basin scale with the slope angle no more than 0.1°,or 2 m/km.The climate was possibly a little dry and the mildly brackish water with depth no more than 10m was the dominant media of the sediments.Vertical or high angel burrows and root systems,coal seams or coaly mudstones and plant fossils of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 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 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 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

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在早奥陶阶段,该盆地是一个发育活跃的陆源河流湖泊盆地,有机质输入丰富,沉积物厚度大,而后随着中奥陶阶段的到来,盆地沉积速度减缓,陆源沉积进一步减少。晚奥陶阶段则是盆地发生断裂活动的时期,盆地出现了复杂的地貌形态。 在古地理意义上,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沉积记录提供了珍贵的陆相古地理信息。了解到盆地的沉降和抬升过程,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古环境特征。同时,通过对地层和岩相的研究,也可以推断出古地壳的稳定性、古气候的变化以及构造变形的活动程度等。这些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盆地发育过程、沉积岩沉积环境及生物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 2, T 3 ,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 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 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干酪根镜检、干酪

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 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暗色泥岩分布于山西组、太原组。石灰岩主要发育于太原组中上部,本溪组中也有分布, 但分布较局限,厚度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比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5 2 % —7.19 % ,平均为2.7 1 % ,有机碳含量在2 % —4 %之间,地区间差异不大。太原组生物灰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11 % —4.16%,平均为1.0 %,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91% —1.52%,个别生物灰岩可达4%—5% ,氯仿沥青“A”平均为0.0735%。根据有机显微组分研究,石炭一二叠系煤主要显微组分为镜质组,属腐殖型;暗色泥岩一般为腐殖型,少量本溪组、太原组泥岩干酪根为腐泥型。根据碳同位素特征及干酪根研究,煤和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主体为腐殖型,石岩的母质类型较煤和暗色泥岩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一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盆地南部富县一带热演化程度最高, R 2.2 %以上,局部达 2.8 %以上。盆地中东部,以这个地区为中心, 向四周均有所降低。盆地东北部热成熟度最低(R o <1.0%),盆地西缘 天环坳陷中部R 0在2.0 %左右,但西南部由于深陷,R o 可达4.0%以上。 西缘逆冲带则为上盘成熟度低、下盘成熟度高。根据有机质性质及热成熟度,可以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属于一套生气为主的烃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 摘要:完善中国华北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华北典型的中 新元古代剖面是北京—蓟县一带的长城、蓟县和青白口系,缺少可与华南对比的 南华和震旦系。本文试图通过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碎屑矿物(锆石和 榍石)U-Pb定年等研究手段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沉积年代,并对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最终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 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划分提供方案。 1引言 由于陕西洛南出露比较连续、完整且含有杂砾岩层的新元古代地层,因此本文将对它进 行系统分析结合碎屑岩进行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等研究,对其中的沉积同生独 居石和磷钇矿定年,从而限制其沉积时代,确定其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建立华北南缘新元 古代地层格架,为完善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 2地层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边缘的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出露完整,分布范围广,本章围绕地块南缘,选取了三条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实测,分别是洛南县巡检剖面、黄龙铺-太白岔剖面、私家沟 剖面,野外观察实测工作主要为沉积地层沉积一构造特征观察,沉积相划分。 2.1巡检司剖面 2.1.1沉积层序特征 洛南县巡检镇剖面位于向斜的北翼,长城系超覆在太华岩群之上。高山河组地层沉积表 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粒砂岩、砾岩、细粒砂岩、泥岩夹粉细砂岩、砂泥 岩互层。高山河组底部发育一套厚约0.1m砾岩,再向上,可见石英砂岩中小型交错层理, 薄层杂砂岩呈波状起伏,推测其为三角洲平原决口扇。再向上可见,砂岩底部磨圆较好的泥砾,结合粒径大小推测为前三角洲相。随后,在岩层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表明受到潮汐作 用的影响,可能为滨岸相。综上所述,沉积相整体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由三角洲过渡为 滨岸、浅滩、泻湖、滨岸,水深先增大后减小。此外,部分地区的深色泥岩或板岩中含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层。 2.1.2地层年代 Zhu et al.(2011)对豫西卢氏北部高山河组下部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最小年龄峰为1.85 Ga,指示高山河组的沉积是从1.85 Ga之后开始的。与研究区同属熊耳断 裂的灵宝县官道口群(胡国辉等,2013),地层中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多分布于1700-2400Ma左右,因此研究区蓟县系地层年龄应该不会早于1600Ma。 2.2黄龙铺—太白岔剖面 2.2.1沉积层序特征 分布于洛南石门地区的太古宙太华群之上的沉积盖层呈一个轴向近东西向,向西封闭的 向斜,由长城系、蓟县系、新元古界和寒武系组成。向斜北翼从黄龙铺村到张湾村分布着长

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寒武纪古构造与岩相古地理再认识

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寒武纪古构造与岩相古地理再认识 张春林;张福东;朱秋影;刘锐娥;辛铭 【摘要】A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Cambiran paleotectonic and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Ordos craton basin based on relevant outcrops,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Isopach showed that the Cambrian sedimentary framework inherited the Meso-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an be described as "three troughs,two lands and one depression".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and guided by carbonates sedimentology,we divided the Cambrian into four sedimentary systems:the shoreland,the open carbonate platform,the shelf slope and the trough;and compiled 5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s.The overall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outlook may be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in the direction from ancient land to sea successively occurring shoreland,platform with depression,ramp and trough.The Ordos area had experienced a complete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process in the Cambrian.A massive ancient land still existed in the Early Cambrian with only a set of shoreland and an open platform sedimentary facies around southwestern margin.During the Middle Cambrian,ancient land shrunk and was segmented into three isolated ancient lands along with transgression of sea.After the Luliang ancient land finally disappeared in Zhangxia Stage,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was featured by open platforms and the southwestern part contained mainly shelf slopes and through.During the Later Cambrian,with the beginning of regression of sea,the ancient land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一、长庆气田(靖边) 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表2),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下而上划分为本2、本1两段。本2段为陆表海型泻湖相铁铝质沉积的铝土质岩;本1段以台地潮下灰岩和泻湖潮坪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并发育了泥炭坪环境,为砂岩夹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一般60m~80m,主要为一套清水和浑水交互出现的陆表海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太2、太1两段。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太1段以灰岩为主夹薄煤层,局部地区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灰岩。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度约90m~120m,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2、山1两段。山2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岩性主要是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山1段岩性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泥质岩。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厚度一般140~170m,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8、盒7、盒6、盒5四个层段。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

砂岩或岩屑砂岩为主,夹泥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厚度约60m左右,以河流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4、盒3、盒2、盒1四个层段。岩性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交互沉积。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厚度约240m左右,分布稳定,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二、榆林气田 表2 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⑴中石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上而下分布为本1、本2两段。本2段为一套海相—泻湖边缘沉积的铁铝岩,属风化壳之上的坡积、残积物再沉积而成,一般厚度4m~12m。本1段为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厚度一般10m~20m。 ⑵上石炭统太原组:是以清水和浑水混合沉积为特点的陆表海沉积,厚度一般60m~80m。依岩性组合分上下两段。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有时夹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厚度20m~40m。上部(太1段)以砂岩、泥岩为主,夹灰岩及煤层,向南灰岩增加,厚度约45m。 ⑶下二叠统 ①山西组:主要为一套河流相、湖成三角洲相、含煤沼泽相及滨浅湖相沉积的砂泥岩互层夹煤层,一般厚度90m~120m,自下而上分为山2、山1两段。山2段是榆林气田的主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 一般厚度为280 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 ~~ 灰绿色泥岩间互。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 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 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 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

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依此也可反映出区内受当初胡侵湖退作用影响形成三角洲相沉积在岩性剖面上的组合变化规律。榆林、子洲一带下石盒子组均见到灰白色中砂质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含量10-18%,正常约占长石含量的三分之二。因泥化作用,多数颗粒表面风化为黄褐色雾状。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且普遍有长石粒内孔。 下石盒子每套储盖组合一般都是由总厚度5-35米的一至三个砂层,其上封盖20-60米左右的泥质岩组成。盒7、盒8砂岩发育,厚度大,泥岩薄。砂岩为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粒度以中-粗粒、不等粒为主,自上而下变粗(中-北部盒8普遍含砾石),由北向南变细。 尤其盒8砂岩(骆驼脖砂岩)属较典型的泛滥刑网状河、曲流河交互沉积。由于河身不固定,河道弯度小,侧向迁移速度快,堆积充填快,砂体往往为多期叠加,大面积分布。进入盒7,河道萎缩、迁移、汛期减弱,砂岩厚度变薄(一般小于15米),边滩、心滩砂岩不发育,天然堤,决口扇砂体,厚度5米左右。盒7级以上砂岩为透镜状零星分布,复合连片性差,(常为低成熟度的细-中粒岩屑砂岩,杂基含量高,物性差。孔隙度一般小于6%,渗透率小于×10-3μm2。只有盒7一些厚度大的心滩、边滩砂岩中,孔隙度可达%(陕123井)。 石盒子组普见被方解石和高岭石交代的碎屑,它们是因长石和岩屑相应不稳定而被交代的缘故。 山西组(P1s)

岩相古地理特征

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块西部,是广义中朝板块的一部分。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该区为滨浅海~内陆湖沼环境环境,古气候温湿,植被茂盛,有广阔且厚度较大的煤、炭质泥岩的沉积,与河道砂岩相配置,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组合,晚二叠纪,气候逐渐干旱,形成了杂色砂泥岩互层的区域性分布的盖层。该区上古生界已探明4个气田,分别为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榆林气田及米脂气田(图1),天然气探明储量达8223.01×108m3以上。 1.1 区域地质概况 奥陶纪末,加里东运动使全区抬升,缺失了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沉积中断达1.2~1.5亿年之久,形成了奥陶系风化壳储集层。之后,鄂尔多斯地区进一步与华北地块统一发展,持续下沉,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沉积体系。在此阶段,北缘和南缘相对隆升,而贺兰坳陷于中石炭世再度拉开较早地接受沉积,形成上古生界区域性沉降带,出现了乌达(1700m)、韦州(1250 m)、中宁(1700 m)等三个局部坳陷;并形成中石炭世与特提斯洋连通的近南北向海湾,沉积了纳缪尔期到维斯法期的靖远组与羊虎沟组,岩性为黑色泥页岩、灰色砂岩、生物灰岩与煤层,其东部是与华北克拉通相连的潮坪区,沉积了维法斯期的本溪组,岩性为黑色页岩、灰色砂岩与灰岩,厚度小于50m。晚石炭世,气候更加湿润,祁连海退缩,华北海进侵,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西侧的祁连海向中部古隆起东超,东侧的华北海向中部古隆起西超,最终汇合于东经107°~108°之间的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煤系地层,中部古隆起仍有残余,西部浅凹陷在银川、环县一带,沉积岩厚150 m,东部浅凹陷在绥德、宜川一带,沉积岩厚100 m,而中部古隆起西区的沉积,厚度在75 m以内。下石盒子及上石盒子组大体沿袭山西组的沉积特征,气候逐渐干旱,从下石盒子组的浅灰、灰白、灰绿色粗碎屑岩与浅灰色泥岩互层过渡到上石盒子组的杂色砂泥岩互层,西部沉降区厚度350 m,东部沉降区为420 m,中部古隆起区厚度为250 m。石千峰组沉积时南部和北部的沉降(300~400 m)代替了前期东部和西部的沉降,中部古隆起亦趋消亡,形成了一套均匀分布的杂色碎屑岩沉积。所以中部古隆起的消亡过程也是鄂尔多斯沉积区与大华北盆地分离,并向独立沉积盆地发展的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模式 张翔;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刘娟 【期刊名称】《地层学杂志》 【年(卷),期】2008(0)4 【摘要】根据沉积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标志,确定研究区石千峰组为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的沉积类型。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层序界面的识 别和划分,进而在研究区石千峰组内划分并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4种 类型的旋回层序。通过对各级别层序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中期基准面旋回与沉积 体系有很好的响应关系,表现为辫状河和曲流河具有A1和A2型中期基准面变化特征,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湖泊沉积分别具有C1、C2、C3和B型的响应特征。结合研究区石千峰期由北至南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的古地理展布特征,最终将 这些丰富的地质信息以沉积—层序模式进行了概括,表现为由北至南发育河流—三 角洲—湖泊的沉积类型,具有A1-A2-C1-C2-C3-B型的层序响应特征。建立的这样一套等时模式,能更详尽的了解研究区生储盖的时空配置关系,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 供地质依据。 【总页数】8页(P418-425) 【关键词】沉积特征;沉积—层序模式;石千峰组;二叠系;鄂尔多斯盆地 【作者】张翔;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刘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 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石千峰组千5段沉积相分析 [J], 王若谷 2.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J], 李君文;陈洪德;田景春 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表征 [J], 张翔;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侯中健;李君文;刘娟 4.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千里山剖面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研究 [J], 金学强 5.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及沉积-层序响应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 [J],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张成弓;程立雪;彭传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区块储层分类评价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区块储层分类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的地质特征、测井解释资料和岩心测试资料,评价了储层的岩性及物性;从存储系数、地层系数和流动带指数三个方面,对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得出各类储层的平面分布情况。 【关键词】岩性物性综合分类评价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发现的重点地区。有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11200亿方,超过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20%,主要分布于伊陕斜坡。截至2003年底,鄂尔多斯盆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29亿方,资源探明程度11.09%,表明该盆地北部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 2 储层评价2.1 岩性特征 根据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盒1段储层中石英含量在39%~85%,平均67.05%,岩屑含量在15%~58%,平均29.04%,长石含量在0%~10%,平均含量为3.87%。盒1段岩石以岩屑砂岩为主,占90.20%,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分别占7.84%和1.96%。 薄片资料显示,储层的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其次为岩屑组分,偶见少量长石颗粒,长石颗粒平均含量不超过4%。从岩石结构特征的统计上看,碎屑胶结类型有孔隙式、再生-孔隙式、接触式和薄膜-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与薄膜-孔隙式胶结所占比例很小,岩石的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粒间多以点-线式接触为主。 2.2 物性特征 根据岩心物性分析资料统计可得: 孔隙度分布范围为0.20~16.50%,平均值为7.61%,主要分布在2.60~11.60%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0~4.14×10-3μm2,平均值为0.37×10-3μm2;主要分布在0.02~0.65×10-3μm2之间。 2.3 单因素评价 单因素评价方法为,按累计频率在25%与75%位置的存储系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三类。 2.3.1?存储系数评价法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 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刘璐 摘要: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主要标志层及小层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该区地层剥蚀及展布特征,为区域地层对比及后续沉积相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富县地区马家沟组小层划分地层展布 0 序言 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经历了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由此,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6段,即马一段至马六段。其中,马五段属于潮坪沉积环境,根据岩性组合特征,马五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10个亚段。目前关于富县地区马五段地层的小层划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基于对富县地区及周边邻井的分析,以岩性组合、岩相特征、沉积旋回为基础,以测井曲线特征为手段,重新厘定研究区内各亚段划分方案,基本确定了区内马家沟组地层的展布特征。 1 标志层的选择 根据岩石地层学方法,可以根据岩性、标志层以及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划分。标志层是指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分布范围较广、特征突出容易识别的岩层[1]。 O 1m 5 5亚段为厚层块状深灰色白云岩,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又被称为“黑腰 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O 1m 6 段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灰色—深灰色微晶灰岩, 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此外,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性分析及连井对比,又

选择了马五1底泥岩层、马五2底白云岩层、马四顶纯白云岩层、马五7底泥云岩层、马五8底泥云岩或云质泥岩层等5个标志层,作为亚段划分与对比的区域性标志层,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O1m 5—O1m 6 段标志层特征表

2 马五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亚段对比划分的办法是以标志层为界限,再参考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即以 K1标志层指示O 1m 6 段,K2标志层指示马五1亚段底部,K3标志层指示马五2亚 段底部,K4标志层指示马五4亚段顶部,K5标志层指示马五5亚段,K6标志层指示马五7亚段底部,K7标志层指示马五8亚段底部[2] [3]。 各亚段岩性简述如下: ①马五10亚段 岩性主要为微晶云岩和含膏云岩,局部夹有少量含灰云岩或灰质云岩;研究区西南部发育少量泥质云岩或含泥云岩;地层厚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大;测井曲线上表现为GR低值,有微小起伏,电阻率曲线高值。 ②马五9亚段 岩性与马五10亚段类似,以微晶云岩、含膏云岩、膏质云岩和含灰云岩为主;研究区西南部仍发育少量泥质云岩或含泥云岩;地层厚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大;测井曲线上GR为低值有微齿,范围在15-28API之间。 ③马五8亚段 马五8亚段整体为一套云岩、含膏云岩,研究区西南部为一套云质泥岩、泥质云岩,厚度在2-3m左右,测井曲线表现为尖刺状高GR、低电阻率,往东北方向,逐渐过渡为一套含膏云岩、膏质云岩或膏盐,厚度明显增大,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中—高GR、低电阻率、高密度。 ④马五7亚段 中下部为一套云质泥岩、泥质云岩或膏质云岩、膏盐岩,上部为微晶云岩、含膏云岩和含灰云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GR钟形曲线,地层厚度仍表现为西南薄东北厚特征。 ⑤马五6亚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摘要】 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展开研究。在地质特征分析中发现了该区域的特殊地质构造,通过沉积相研究和 层序地层学研究揭示了地层的沉积过程和演化历史。进一步探讨了沉 积相与层序地层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它们在地质演化中的相互影响。通过地层发育模式分析,总结出了该区域地层的发育规律。在结论部 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们更好理解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地质演化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层序地层学、地质特征、 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关系、地层发育模式、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展 望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也是 古生代盆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该盆地东部地区保存有丰富的古 生界沉积岩相和古地理信息,对于研究古地层特征和地质演化具有重

要意义。随着现代沉积相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古地层序 列的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地层主要包括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地层, 记录了古地理环境和演化过程。通过对古构造、古气候、古地貌等方 面的研究,可以揭示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及其沉积相特征。通过层序 地层学研究可以揭示古生物灭绝和演化事件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盆地 内部构造和地质演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的研究,探讨其地质特征、发育模式及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之间的关系, 为揭示盆地演化过程和古地理环境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 研究,探讨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变化,揭示沉积相演化规律,解析层序 地层学特征,并探讨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之间的关系。具体目的包括 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地层的沉积特征,揭示古环境演 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沉积相提供基础; 2. 探讨该地区的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古地理环境进 行复原和演化过程进行辨析; 3. 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地层发育过程,揭示层序界面特征,探讨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一、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形成的基底之上,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原、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五大沉积演化阶段。根据今构造发育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坡、晋西挠摺带、渭北隆起6 个构造单 元。盆地总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边部构造发育,内部为一地层倾角不足1°的西倾大 单斜。苏里格气田处在伊陕斜坡的北部中段,为宽缓西倾的单斜,平均坡降为3~5m/ km。

在早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地台的西域,主要沉积一套陆表海环境下的 碳酸盐岩;其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早奥陶世末盆地抬升,从而经历了长达114 ×108a 的沉积间断,形成了奥陶系风化壳。目前发现的靖边大气田即发育于奥陶系风化壳之中。自晚石炭世开始,盆地再度下沉,华北海和祁连海分别从 东西两侧进入,晚石炭世本溪期盆地不同的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潮坪、泻 湖、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早二叠世太原期则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陆表海沉积体系,早二叠世风化壳西期为近海湖泊—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溪期、太原期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和滨海平原的煤系地层以及风化壳西期的三角洲沼泽相煤系地层构成了盆地上古生界的烃源岩;而同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 坝、海相滨岸砂坝、潮道砂体构成良好储集岩体。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发育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大面积分布冲积扇、辫 状河、网状河以及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了盆地最重要的储集岩系。晚二叠世早期广泛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形成了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随着盆地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的不断沉积, 上古生界烃源岩日趋成熟并生成 大量烃类气体通过运移, 最终聚集在由上述储集岩体所构成的岩性圈闭中。 二、晋西挠摺带地层特征及其分层依据 晋西挠摺带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志丹统洛河组; 侏罗系中统安定组、直罗组;下统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中统纸坊组,下统和尚沟组、刘家沟组;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统石盒子组,下统风化壳西组、 太原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奥陶系下统峰峰组。 第四系:层厚100m 左右, 顶部为耕土, 其下为灰黄色、棕黄色、棕红色粘土, 松散易垮塌。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含有两套含煤岩系,分别为石炭一二叠纪和侏罗纪,煤层发育,有着较大的厚度。本文主要就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和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如何科学利用进行了探讨。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煤田储层特征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演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拗陷。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旱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为重要的聚煤期。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及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特点。构造转折期与有利于植物大量繁殖的古气候的有机匹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聚煤区丰富的地段。鄂尔多斯盆地经过了这么些个阶段的作用,如今盆地呈一个矩形形状,南北向分布,盆内大多都是水平分布着地层,倾角在3度左右,构造并不复杂,次级构造不发育。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盆内的盆地构造与盆缘的盆地构造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以来的沉积面貌以及聚煤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构造格局的影响,也需要充分的考虑不同时期的活动特点。 1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是由吕梁期形成的统一固化结晶基底-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与中、新元古代以后形成的盖层沉积构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因此它属于一克拉通边缘拗陷盆地。 (2)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一套典型的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陆相断陷盆地的拉张裂陷作用具有阶段性、旋回性的特点,是一个不连续的幕式沉降过程,其特有的这种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充填物的旋回性。 (3)岩石特征。砂岩储层中杂基的主要成分是水云母和高岭石,平均含量可达10%左右;胶结物的主要成分是硅质(石英)和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绿泥石、浊沸石等自生粘土矿物,含量约为6%。颗粒磨圆差,绝大部分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颗粒极少。 (4)展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储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以湖相和浊积扇相为主,中心區域为深湖相沉积,在西南方向发育浊积扇相。深湖相岩性以暗色泥岩、油页岩为主,沉积厚度大。浊积扇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滑塌,砂体分布范围较广,沉积厚度大,最大厚度可达60m左右;浊积水道比较发育,前端平行物源方向还有零星分布的滑塌浊积岩。

【精品】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裂谷肩部发生抬升,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又称中央隆起。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盆地),称(内)陆棚盆地亚环境。通过沉积相研究,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其一为东西向穿越(内)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该模式中的(内)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海平面下降,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海平面上升,(内)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周围盆缘发育为(含)白云岩—石灰岩坪。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马四时发育石灰岩,南延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马六时,中央白云岩隆起以东根据残留地层推测应属于石灰岩陆棚环境。中央古隆起以西地区,除较早期在西北角因有陆源碎屑注入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斜坡环境外,其余时期主要发育为石灰岩、白云岩陆棚,各类重力流碳酸盐岩斜坡及碳酸盐碎屑和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和深水泥岩海槽环境。其二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马家沟期一直处于继承行缓坡环境,为此建立了末端变陡的缓坡模式。早期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中、后期演化为交替发育的石灰岩—白云岩缓坡,或白云岩—石灰岩缓坡与白云岩缓坡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模式内陆棚盆地海水浓缩陆棚缓坡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盆缘古地貌控砂及油气勘探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盆缘古地貌控砂及油气勘探 意义 胡华蕊; 邢凤存; 齐荣; 王超; 刘晓晨; 陈林; 陈孝全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19(041)004 【总页数】8页(P491-497,507) 【关键词】古地貌恢复; 致密砂岩; 晚古生代;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作者】胡华蕊; 邢凤存; 齐荣; 王超; 刘晓晨; 陈林; 陈孝全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郑州450006;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4302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近些年,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气中心边缘的大牛地亿吨级大气田的发现[1]及其北部杭锦旗探区(图1)[2]的油气勘探重大突破[3],都指示了盆地北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由于处于沉积期盆地边缘带,相比盆地腹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砂体展布规律尚待揭示。

前人以组段为单元[3-7],对杭锦旗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图2)开展了沉积、储层和油气成藏等方面的综合研究[8-10],但针对盆地沉积边缘地区、以河道为主的致密储集砂体的精细时空动态展布和演化,及其与沉积期古地貌演化的相关性还有待揭示。本文将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乃至类似背景条件下的致密砂岩时空配置研究及油气勘探提供支撑和参考。 1 地质概况 晚加里东—海西运动早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普遍的构造抬升剥蚀[11],受晚古生代南北两侧中亚—蒙古海槽和秦岭海槽扩张—俯冲消减等过程影响[12],海陆变迁[5],晚石炭世海水从东西两侧退去,太原组沉积晚期大量陆源物质从东北和西北进入盆地,山西组沉积期盆地周缘海槽消亡,形成陆内坳陷[13]。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气候湿润、沼泽发育,是重要的成煤期,而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气候转为干燥炎热,形成了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14]。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以中部泊尔江海子断裂为界,跨越了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2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该区晚古生代位于阿拉善—阴山古陆边缘带[15],在太古界变质岩基底以及古生界碳酸盐岩(奥陶系为主)地层之上,北部物源供给[5,16],沉积了太原组、山西组(山1段、山2段)和下石盒子组(盒1段、盒2段、盒3段)等地层,区内缺失上石炭统本溪组。前人认为太原组沉积期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4,17],山西组沉积期主要为冲积扇[4]、冲积平原[5]、辫状河[4]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8,19],下石盒子组沉积期为冲积平原 [6]、冲积扇—辫状河[4,19]—三角洲平原沉积[6]。研究区太原组和山西组是煤层发育层段(图2)。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研究区位置及现今构造背景构造单元底图据参考文献[2]修改。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present tectonic units in Hangjinqi area, Ordos Basi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