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概述

?一、什么是语用学

?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

?三、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四、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五、语用学基本理论简介

?六、思考与分析

?

1、定义

语用学,即语言使用的实用学。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见教材14页)

语用学,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特别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准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

1)今天是星期天。

句子的字面意义:

一个判断,说话人说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第一天。

话语的语境意义:

①妻子对伏案工作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建议他好好休息。

②妻子对答应星期天帮她作家务活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提醒丈夫快去作家务。

③想去春游的儿子对让他在家复习的妈妈说此语,意思是请求或建议他妈妈带她去玩或者同意他去玩。

这是外星人。

句子的字面意义:

一个判断,说话人说近处的某人是来自地球之外的。

话语的语境意义: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夺取了八枚金牌,打破了斯皮茨36年前创造的个人获得七枚金牌的人类奇迹。这是在蝶泳、蛙泳、仰泳、自由泳等各项比赛时电视评论员和赛后记者的评论。意思是说: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创造了人类运动史上的奇迹。

3)妈妈,那是什么?

句子的字面意义:

说话人对妈妈的一个询问,询问妈妈附近或者远处的某事物是什么东西。

话语的语境意义:

①儿子用手指着面包店卖的面包,明知那是面包,却故意询问,此时她表达的意思是“妈妈,我想吃面包”或者“妈妈,我饿了”。

②儿子在动物园里用手指着从未见过的长颈鹿说此语,就仅是一种询问,不可能是要表达“我想买长颈鹿”或“我想吃长颈鹿”。

4)你能载我去机场吗?

句子的字面意义:

说话人对对方的一种询问,询问对方是否具有用车送自己去机场的能力。

话语的语境意义:

①说话人对邻居或亲友说此语,意思是向对方发出请求,请求对方用车送自己去机场。

②说话人对出租车司机说此语,就仅是一种询问,询问对方是否具有用车送自己去机场的能力。

5)(电话铃响)

接电话者:喂,你好!哪一位?

打电话者:你好!我是……。

电话会话的开端规律: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方。这是一个由召唤(拨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和应答组成的相邻对。是由人类会话结构规律决定的。

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

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是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因此,语用学可以说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

在对语用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基本概念:

1)句子与话语

句子:是一个句法学、语义学的概念,是脱离语境条件的抽象的单位,多用于指抽象的语法结构或脱离语境条件的结构组合,也就是说,它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就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组合,在任何条件下它的意义都是恒定的。

例如(1)我明天有考试。

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其中“我”是主语,指说话人;“有”是谓语动词;“考试”是它的宾语;“明天”是时间状语,指说话后的第二天。它的意义就是这些词汇意义的总和,即说话人明天有考试。这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的字面意义或语义信息,是一种脱离具体使用条件的、孤立的表面意义。

话语:是一个语用学概念,话语就是特定语境条件中所使用的句子、词或词语,体现的是特定的语境意义。

当例(1)“我明天有考试”出现在不同语境条件下时便称为“话语”。说话人借助它传递的信息很可能是“超句子”的,也即说话人通过它传递的交际信息往往不是其字面上的句子意义。

例如:

(2)甲:晚上看电影去吗?

乙:我明天有考试。

在例(2)中“我明天有考试”的交际意义或说话人通过它希望传递的递的信息就不仅是它的字面意义,说话人(乙)希望表达的是一种隐含信息,即委婉地拒绝对方的邀请——我晚上不去看电影,因为明天有考试。

3)张强:这么晚还没回宿舍去呀?

李娜:我明天有考试。

在例(3)中,说话人(李娜)通过告诉对方明天有考试这—信息,解说了这么晚还没回宿舍去的原因。

可见,例(2)和(3)中的“我明天有考试”就是句子(1)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此时它应称为“话语”。

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见教材22页)

语境就是任何与语言形式出现相关的环境要素构成的集合(Matthews,2000:72)。

语境的构成:

A、

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

文化背景。

情境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

境。

这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见教材18页)。

语境:

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 书面语的上下文

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例

在华德国留学生汉斯脚痒,到药店去买药。售货员问汉斯买什么药。汉斯脚又痒起来,一着急就说:“脚痒!脚痒!”售货员听成了“久仰!久仰!”就很客气地说:“哪里!哪里!”汉斯以为售货员问他什么地方痒,指着脚说:“这里!这里!”

3)抽象意义与语境意义

抽象意义:它是在脱离语境条件下孤立的字面意义,指一个词或词语、一个语言结构或句子所具有的非语境意义。比如,词典对某个词或词语所给定的意义,它是脱离语境条件的抽象意义。

例如:

①电话

是一个词,意思是“利用电流使两地的人互相交流的装置”。

②这是一头牛。

是一个判断句,说眼前的或刚才提到的某人或某物是一头牛。具有真假值之分

语境意义:它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也即某一话语在特定条件中的语境信息。它与语境密切联系,是一种语用意义。

例如:

①听见电话铃响,对家庭成员或者同屋说“电话!”,说话人的意思是“你去接一下电话吧!”

②谈论一个人的身体、性格、品质、为人、行事时,说“这是一头牛。”,意思是说:

A、这个人很强壮。

B、这个人很倔强。

C、这个人很勤劳、朴实。

D、这个人很老实、憨厚。

E、这个人很鲁莽

4)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

自然意义:表示某一话语的自然所指或对某事的自然显示。例如:

①打雷意味着要下雨了。

②进入深秋,枫叶就红了。

③他咳嗽发烧说明他得了感冒。

类似话语与自然现象有关,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就是一种自然意义,涉及自然迹象。

非自然意义:是在一定语境条件下的说话人意义、也就是语境意义。具有随着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是与交际主体、交际目的等特定语境因素密切联系的。例如:

①他的脸红了。

②三声铃响了。

类似话语并非等于自然现象,或是自然现象的直接反映。它们的出现因语境条件的变化而说话人意义不同,或在特定语境条件下意味着不同的语境信息。只要特定的语境条件发生变化,它们所表示的语境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例①出现在如下的语境中:见到女生,“他的脸红了”是说他害羞;面对别人的追查,“他的脸红了”是说“他心里有鬼”;走进赛场,“他的脸红了”是说“他感到紧张”。

例②出现在如下的语境中:校园中,“三声铃响”可表示“上课了”、“下课了”;车站中“开车了”;拳击赛场,“拳击比赛结束了”。

语用学关注并强调的是特定语境条件中的非自然意义,因为只有非自然意义才能进入交际场合,或者说,交际中人们使用或理解某一话语时努力表达或寻求的多半是与说话人的交际用意联系在一起的。

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得名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的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用学”)

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提出符号学(Semeotics)包括三个部分:符号关系学(即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他把语用学定义为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后来他又根据当时的行为主义符号理论,在《符号、语言和行为》(Morris,1946)一书中调整和修正了这三个术语,指出:“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

语用学如果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用学”)算起,也只有70年的历史。

从牛津哲学家奥斯汀1955年正式提出第一个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算起,就只有52年的历史。

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已被很多人看作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分支,近年来,语用学领域又涌现出了更新的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原则等。

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那时的学术著作中,语用学的有关课题曾在雄辩术的名义下得到论述。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在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以后,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成为语言学的前沿领域。

在语用学领域,就像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曾经涉猎并领先。

证据之一,就是我们有专门术语“意会”、“言外之意”。

语用学研究的现象可以称为“意会大于言传”,汉语的“意会”专指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用学可以说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言外之意”是汉语独有的专门术语。

证据之二是中国古代的修辞研究很发达。

I500年前的《文心雕龙》又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专著,而语用学与修辞学是密切相关的。语用学这个词是从英语“pragrnatics”译过来的。该词的首创者莫里斯就曾明确的把它等同于修辞。

修辞学与语用学相通,主要还是因为两者都涉及合适或得体问题。修辞者,修饰词语

也。把话说得好听一点,让人容易接受,这是修辞的作用;也是为什么言外之意这么普遍的原因。

三、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1、六种有代表性的看法(略,见教材8-10页。)

对于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学者有明显不同的看法。

我们赞同D种看法:语言学是由语言系统研究(音系学、词法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言使用研究(语用学)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语言的使用。

2、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关系

A、现代语义学的特点:

从以词为中心的语义研究(词义学)扩展到句子意义的研究和话语意义、语篇意义的研究。(见教材第6页)

B、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都是对意义的研究,但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意义进行的研究:语义学是对抽象语言能力的研究,语用学是对言语行为(即通过言语实施的行为,是说话人跟听话人对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的研究。二者之间的差别大体上就是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别。然而不应该忘记言语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赞成利奇采用的观点:“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见教材第7页)

四、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A、纯语用学: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

B、描写语用学:对一种语言与情景结合而出现的种种用法加以描写,即描写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C、应用语用学:与应用语言学诸方面结合的研究,特别是外语教学、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用对比研究。

2、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A、语境

B、指示词语

C、会话含义

D、预设

E、言语行为

F、关联理论

J、会话结构

五、语用学基本理论、原则简介

1、言语行为理论

是英国约翰·兰素·奥斯汀1955年提出的。他认为:为了传递信息,人们需要使用话语,但话语并非都是为了传递字面意义或表达话语本身的语义信息,在很多时候说话人都是在“通过言辞行事”(doing things with words)。比如,实施许诺、发出警告或威胁、表示请求、表达命令、进行批评等。

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通过话语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speech acts),是说话人跟听话人对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

例如:

①我保证下周把论文初稿写出来。

学生在指导教师面前说此语,是在实施保证。

②外边儿有警察。

对入室偷盗的人说此语,是在向对方发出警告或威胁。

夜晚出门的人对亲友说此语,是请对方放心。

③红灯。

对开车人或欲横穿马路者说此语,是提醒对方注意。

④老师早!/老师好!

早上,你在校园内遇到论文导师说此语,你执行了一个“问候”或者“打招呼”的行为。

⑤祝贺你!/恭喜你!/太好了!

你的朋友英语考过了六级,你对他说此语,你执行了一个“恭喜”或者“祝贺”的行为。

⑥对不起!/不好意思!

在公交车上踩到别人的脚,你对对方说此语,你执行了一个“道歉”的行为。

2、会话含义理论

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讲座上提出来的。

格赖斯在讲座中区分了话语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自然意义指话语本身表达的客观事实,而非自然意义指说话人要表达的意图,即主观的非实际的信息。指出说话人在说一句话的同时还流露出的别的隐含意思。也就是说在言语交流中说出X,命题意义为P,然而却隐含Q。

会话含义,就是话语在会话中产生的隐含意义。

会话含义理论,是力图解释人们如何获得言外之意,也就是如何收获一句话的隐含意义的一种理论。

例如:

丈夫对妻子说:“到做饭的时间了。”妻子回答“我很累。”

丈夫的言外之意,可能是我饿了,或者是提醒妻子应该去做饭;妻子的言外之意可能是出门到外面去吃,或者是饭得由你来做。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

“合作原则”的内容是:说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头脑里会尽量保持某些标准,从而在遵循这些标准的基础上使交流顺利进行。

“合作”的概念是:会话参与者尽管是分别提供自己的话语,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其中的某一些目的,至少是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话语发展方向;这一些目的或方向的达成可以说是在会话过程中共同维护和坚持当前的目的和方向形成的默契,也可以说是是会话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合作努力地结果。

格赖斯把合作原则具体分析成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

数量准则,指的是信息量要恰如其分,不多不少。

质量准则,指的是说话要真实,要有根据。

关系准则,指的是话语之间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指的是说话要清楚,有条理,不要有歧义,不要罗嗦。

前三条都是关于内容的,最后一条则是关于形式的。这些原则、准则是一种不成文法。人们只是潜意识地感到应该这么做。

格赖斯指出人们在会话过程中要遵守相关、充分、真实、清楚等准则,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遵守这些准则。他指出在会话交流中,如果说话人一方的话语故意公开地违反这些准则,那么一定有其主观意图,也就是会话的隐含意义。

例①男:请问小姐芳名?

女:王虹。你呢?

男:张大卫,未婚,朋友们都叫我大卫。我在一家跨国公司做部门经理,下个月要去纽约出差。

王虹只问了对方的姓名,但是张大卫不惜长篇大论地回答,不仅告诉王虹自已的姓名,还告诉王虹自己的婚姻状况、朋友对自己的昵称,以及自己何处高就、下个月的动向等。很明显,张大卫的回答至少违背了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准则(婚姻、职业、下个月的动向与对方的问话不相干)和方式准则(没有做到力求简短)。王虹能推导出张大卫急于传递的言外之意:小姐,你很迷人,我很想认识你,跟你交往。

②我每个月在公司可拿八九千块钱。

③这菜做得不错!

④有空到我家坐坐。

⑤妈妈,打针一点也不疼。

上述信息如都不真实,违背质量准则,一个小伙子向初次见面的姑娘说①,传达的信息是我的经济收入不错;指着味道很一般的菜对女主人说②,是出于礼貌;告别时说③,是出于礼貌、维护人际关系,并非真正邀请对方;五岁小孩对妈妈说④,是说我很勇敢。

六、思考与分析

1、什么是语用学?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主要有哪些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3、什么是语境?包括哪些重要因素?

4、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

5、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

6、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7、请说一说以下话语出现的语境条件。

(1)上海再好我也去不了。

(2)哪里!哪里!

8、请设想不同的语境条件,以便下列话语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

(1)都十二点了。

(2)今天有个朋友要来。

(3)你好大方!

第二章语境

一、国外语言学界语境研究概况

二、语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语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四、思考与分析

一、国外语言学界语境研究概况

1、“语境”(Context )术语的提出

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其语境图示如下:

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

会文化背景。

情境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

情境。

2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的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经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构成语境的一部分。

弗思的语境图示如下:

语境:一、上下文(由语言因素构成)

二、情景上下文(由非语言因素构成)A.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

(1)参与者的言语行为

(2)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

B.有关事物

C.言语行为的效果

3、韩礼德提出的“语域”理论

他从弗思的“情景语境”得到启示,于1964年提出“语域”(registers)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把“语域”分为三个方面:

话语的范围: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

文艺、科技、日常生活等。

话语的方式:即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

书面方式。

话语的风格:指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

4、海姆斯的语境理论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1968年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Cohesion in English,1976:22)

海姆斯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要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力,即“交际能力”。这交际能力是由于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说话既要符合语言规则,又要适应言语环境。

5、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的语境理论

于1977年在论述话语的合适性时指出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

①自已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②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③能明辩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

④对特定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

⑤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方言或选定语言(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的重要性。

⑥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

二、语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语境的定义

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见教材22页)

语境就是任何与语言形式出现相关的环境要素构成的集合。(Matthews,2000:72)。

2、语境的研究内容

A、何兆熊主张(见《新编语用学概论》第21页):

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

言内语境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

背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

语境背景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

交际的时间地点

交际的主题

言外语境情景知识交际的正式程度

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相互知识(参与者的相互了解)

B、索振羽的主张(见教材23页)

语境:

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 书面语的上下文

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上下文语境例

(1)妈妈:谁动了桌子上的蛋糕?玲玲:弟弟刚才在桌子旁边站着。

玲玲答非所问,言外之意是:可能是弟弟动了桌子上的蛋糕。

(2)陈:你们学院那个小李老师好像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他还没结婚吧?

杨:嗯,他——他老家在四川农村,他是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

小李是个单身汉,有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很高。陈女士想介绍小李和朋友的女儿相识,她向小李的同事杨女士探消息。杨女士答非所问,转而提供了关于小李的家庭背景的情况。言外之意:小李未婚而家庭负担重,他不太可能成为一个都市女孩儿心目中理想丈夫的候选人。

情境语境例

(1)声音不正常,你能把它打开看看吗?

某星期天在家里妻子递给丈夫一把螺丝刀并指着洗衣机的后盖对他说此语,此时“打开”的意思就不会是“开启洗衣机开关?,而应该是“打开机器的的后盖察看一下其内部情况”的意思。

(2)宁克为叶桑拉开门,又伸手挡在车门顶上,唯恐叶桑碰了头。叶桑的心态倏然间改变。她从容地靠在软软的车座里,雍容华贵地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都市景致。宁克从另一边上的车。他坐下片刻后便轻轻地把自己的手放在叶桑的手背上。叶桑没有动。只心说故事开始?一会儿,宁克便又用自己的手将叶桑的手握住。叶桑感到她的手心出汗了。心里生出些渴望,同时也生出些拒绝。叶桑说:“你一定听说过…得寸进尺”这个词吧? ”宁克没作声,只是把手拿开了。叶桑说∶“这就对了。”

事前宁克与叶桑的妹妹谈过恋爱,所以在他对叶桑有过分行为时,叶桑所说的“得寸进尺”这个词,表面上指的是从“摸手”到“握手”的演变,及对异性在身体触摸上的“演进”,有“性骚扰”的味道,实际上在说“你找了我妹妹又来找我太黑心”。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例

(1)她的男朋友是个不三不四的人,快去劝劝她,还是早点分手的好。

在数字上面,中美的文化差异在感悟上可能就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人们常用“不三不四”来表示某人不务正业、品行有问题或不正派,但是如果用洋泾浜英语来直译(不三不四——no three no four ),老外肯定会一头雾水,从而闹笑话。

(2)他俩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使她父母再也不好反对他俩的婚姻了。

“生米煮成了熟饭”,是俗语,指事情(多为不理想的)已经发展到难以改变的地步,或既成事实,难以改变,在此语句中指两人已经发生了两性关系。对她父母再也不好反对,中国人很容易理解,欧美人则很难理解。

3)女儿:爸爸你的菜烧的真好吃。

父亲:哪里哪里,差远了。

A:你文章写得真好!

B:别开玩笑了,好什么呀?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A:Y ou have written a good article.

B:Thanks.

4)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待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史记·李斯列传)

中国人的旧传统,忌讳说人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阅历浅。故李斯不说“皇帝年轻”,而说“陛下富于春秋”。

5)我是财务省的官僚。

官僚:官员,官吏。在长期的自民党统治下,日本形成了政治官僚与行业的三角关系,由代表行业的国会议员主导的趋势政治横行,另一方面政策从制定到调整全部由官僚决定被认为理所当然。

一位日本官僚在对美国人自我介绍时说此语,意思是自己是个精英。然而官僚在英语中是个贬义词,在美国一般认为官僚是形式主义与权威主义的代名词,故听者会忍不住发笑。

6)甲:不自由毋宁死!

乙:愚蠢!留得青山在,不怕有柴烧。

一法国留学生的婚姻受到他中国女友父母的反对时,他和女友的对话。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

三、研究语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1)修辞学中,语境起着重要作用。

(2)语义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的学科,都重视研究语境。

(3)(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语境对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4)研究语境对语言教学,如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功能一意会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有重要作用。

四、思考与分析

1、什么是语境?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6、请说一说以下话语出现的语境条件:

(1)打折降价都是骗人的。

(2)我昨天不是通知过你吗?

(3)我的手机没电了,急死人啦!

(4)每人只能买两张,不好意思。

第三章指示词语及其功能

?什么叫指示词语

?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

?指示词语的类别

?指示词语的功能

?思考与分析

一、什么叫指示词语

1、英语“deixis“的汉译

英语“deixi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

作为语用学术语,其汉译,语用学者有人译作“指示词语”,有人译作“指别”。我们认为应译为“指示词语及其功能”才比较确切。

2、指示词语的定义

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见教材第39页)指示信息,就是指示词语所表达的指称意义或者隐含意义。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移动等概念;也指话语进程、会话双方相互识别及相互关系等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3、指示系统的组织方式

在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中,指示系统一般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语的指示中心:①中心人物一般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

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指示词语用例:

(1)我一个小时后回来。

假设你在某教室看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的纸条,你会选择等待还是离开?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我”究竟是谁,不知道“一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和“一个小时后”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张纸条。当这些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时,我们无法断定这句话中指示语的意义。(2)下周同一时间在老地方跟我碰头,把我要的东西带来。

假设你在校园某个僻静的角落拣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但已经发黄的纸条,上面的留言中“下周同一时间”、“老地方”、“我”和“我要的东西”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谁在什么情况下约谁在什么地方见面、要什么东西。由于

留言人和拾者之间也许隔了几个月,也许隔了好几年,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故我们无从破译这张纸条中指示语的意义。

可见当指示信息不明或者完全缺失时,我们对话语的理解会遇到困难,甚至完全无法进行,所以指示词语对于语言交流至关重要,指示词语的研究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

二、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

菲尔默(Fillmore,1971)将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体势用法和象征用法两类。(参看教材第41页)

1、体势用法:指在使用指示词语时必须配合一定的手势、眼神或者点头等副语言特征才能够理解的一类用法。例如:

(1)This Qne , please.

(2)这好吃,这不好,这也不好吃。

(3)这是安娜,这是阮和平,这是皮亚明。

(4)这是我大哥,这是我二哥,那是我姐姐。

(5)那是你们班的教室,那是我们班的教室。

(6)He is my brotner and he is my father.

(7)他不是中国人,他是。她是韩国人。

2、象征用法:指在使用指示词语时仅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语境(即基本的时间空间等参数)就可以理解的用法。例如:

(1)这所学校的环境真美。

只要知道这句话是在育才学院说的,不论说话的具体地点在何处,“这所学校”只得都是育才学院。

(2)如果有兴趣,你们都可以和我一起来玩儿。

(3)There you are.(你在这里。)

只要知道说这两句话的具体地点和当时环境下说话的对象可能有哪些人,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了。

(4)这是我在街上买的。

只要知道说这句话的当时靠近说话人或在说话人手中的的东西,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

三、指示语的分类

根据菲尔默(C.J.Fillmore)的《指示语讲座》(1971)和列文森(Levison)《语用学》(2001)中的归纳,指示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话语指示语(或译“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五类。(见教材第42页)

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

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相互称呼或对间接参与者的称呼。传统语法所指的人称代词系统是语用学上典型的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

a、第一人称指示语,主要指说话人,可以单指,也可以复指。比如:英语的l,me,mine,my,we,us,our,ours;汉语的我,我的,咱,人家,我们,咱们。

b、第二人称指示语,主要指听话人,可以单指,也可以复指。比如:英语的you,your,yours;汉语中的你,您,你们,您们。

c、第三人称指示语,主要指说话人和对话人以外的第三者或其他人,可以单指,也可以复指。比如:英语的he,him,she,her,it,his,they,them,their;汉语中的他,她,它,某件事情,那个人,有人,人家,他们,她们,它们,其他人,那些人,有些人,有些东西。

在言语活动中第三人称指示语所指一般不是谈话的直接参与者,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用来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例如:

心中无冷病的人他不怕你。

作了亏心事的人他别得意,我不会饶恕他的!

2、地点指示语(place deixis)

也称空间指示语(space deixis)。指人们通过话语传递信息或实施言语行为的地点或空间位置。包括表示近指和远指的指示代词、地点指示结构(介宾短语、定中短语等),以及地点副词。

比如,英语中的here,there,nearby,in this Place ,in that Place ,in those situations 等”以及汉语中的“这里/这儿,那里/那儿,这个地方/那个地方,附近、周围,远处,在那遥远的地方,老地方等。

3、时间指示语(time deixis)

指与言语交际或言语事件有关的时间信息,即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提到的时间,时间指示常以说话人的说话时刻为依据。

比如英语中的now,tomorrow,next year,in the evening that time,those days等;以及汉语中的此时,明天,未来,将来,从前,在那时,下周星期天,明年这个时候,有时等。

4、话语指示语(discourse deixis)

或译“语篇指示语”,指话语中或行文过程中的某一指示信息,或表示前述话语中的某一指示信息。

比如“I am hungry—that is what said.”“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曾经爆发过两伊战争,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其中“that”指示“1 am hungry”的信息,“这”指示.”“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曾经爆发过两伊战争“因此“ that ”和”这“就是两个话语指示语。

汉语中的“如上所述?,“诸如此类”,“上文”、“我要讲的内容如下”、“这”、“那”等都是话语指示语。

5、社交指示语(social deixls)

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等交际者之间的社交关系或社交特征的词语或结构。

比如英语中,在姓氏前加上Mr,Mrs或Miss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敬或礼貌;汉语中表示尊称的“您”、“您们”等指示语,以及“小张”、“老王”、“李小姐”、“刘师傅”、“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等称呼语,都具有表现或调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社交关系的功能,因而属于社交指示语。

四、指示语的功能

指示语的功能,可分为指别功能和照应功能两种。

1、什么叫指别

指别,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副词等指示语的一种特殊的指称功能——依赖语境的指称,或称“相对指称”。

指示词语提供的信息来自语境,具有灵活性、动态性,没有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信息,话语的指示信息(某些词语的指称和含义)就无法明确,句子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指称对象要随说话人、说话时间、说话地点而变。

2、各类指示词语的指别功能例说

A、人称指示语例如:

①Ladies and gentlemen, we got him.(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抓住他了。)

我们无法在语境不清的情况下理解其中的“we”和“him”的所指或者隐含的指示信息。该话语是北京时间2003年12月14日英美联军总司令Paul Bremer在巴格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抓消息时所讲的话,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we显然指代英美联军,him指代萨达姆。

Paul Bremer开门见山就使用带有人称指示语的话语,依赖的就是人们所具有的有关伊拉克战争的背景信息,即非语言情境知识。

如果听话人身在伊拉克或者关心伊拉克战事,那么,“we”和“him”的所指信息可能会变得清晰起来。

②我们进去瞧一瞧。

我们明天去九寨沟。

在语境不清的情况下无法理解其中的第一人称“我们”属于“包括听话人在内”还是属于“不包括听话人在内”的用法。

加上上下文语境:

走,我们进去瞧一瞧。

我们明天去九寨沟,你去不去?

可知前者属于“包括听话人在内”的用法,可以用“咱们”替换;后者属于“不包括听话人在内”的用法,不能用“咱们”替换。

③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语境不清的情况下其中的第一人称“我们”会被理解为“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用法。

如果是是一位教师在批评或劝诫学生时使用此话语,则此时老师是采用了移情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你(们)”说成“我们”,从而提高了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它所取得的语用效果肯定会好于“你(你们)是学生,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④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在语境不清的情况下其中的第一人称“我们”会被理解为复指。

出现在学术论文或著作中,“我们”其实仅指作者本人,并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但“我们”的出现可使其内容或观点带有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作者的谦虚,从而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②今天她们球踢得最好。

今天我们有四节课。

今天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今天我们在一起留学,明天将回到各自的国家。

离开语境,“今天”的所指时间不明确。如果这些话语都是西南大学的留学生2009年9月26日说的,“今天”一指“说话当天下午进行的比赛”,一指“说话当天上午”,一指“现阶段”,一指“当前(包括说话当天在内的时间泛指,也隐含了未来的一段时间)”。

③第一个暑假,他没去旅游。

离开语境,“第一个暑假”的所指时间不明确。

如果是谈论一个去年9月来中国的留学生,那么所指时间就是2009年的七八月份。

④我在对古代汉语与日语语音进行比较研究。

“在”的时间指示可以是此时此刻,也可以是这个月、这个学期、这个假期、这几年等,需要根据语境条件而定。

地点指示语例子:①这里已经下雪了。

“这里”可指向说话人或读者所在的的地方,也可以不指向。比如从一个朋友来信中读到此语,此时“这里”就不是指我们(读者)所在的地方,而指写信人所在的那里。

②大家到老地方集合上车。

“老地方”的地点所指,是言外语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具有的背景知识,否则其指示

信息就难确定。

③把这本书拿到那里去,把那本书拿到这里来。

“这里”、“那里”的地点所指,没有语境是不明确的。如果说话人在说此话语时以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借助于手势向听话人指点方位或位置,那么听话人就能准确判定它们的地点所指。

④我刚从那边回来。

“那里”,在的地点所指,表示说话时刻远离说话人所处的物体方位或空间位置,没有语境是较笼统而不明确的。如果它是听话人熟悉或可以想象出来的地点时,其地点所指就是明确无误的了。如:抗战时来自解放区的地下工作者对敌占区的联络员说此语。

⑤进来吧!

我们以后再到海南岛去。

咱们过去吧!

我们过来吧!

趋向动词“来”和“去”的地点指示都是移动行为的目的地,但具有不同的方位指示。如果不知道说话人所在地,就不知道发出这类动作的人是说话人、听话人,还是第三者;不了解目的地与地点指示的关系,即目的地是说话人所在地、听话人所在地,还是第三者所在地。

话语指示语例如

①这就是格林斯潘的观点。

没有上下文,“这”的话语所指就不明确。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为了石油,这就是格林斯潘的观点。

在上下文语境中的“这”,就是一个表示前指信息关系的话语指示语,所指为“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为了石油”。

这就是格林斯潘的观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为了石油。

在上下文语境中的“这”,就是一个表示后指信息关系的话语指示语,所指也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为了石油”。

②那些意见很好,我愿意采纳。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交际双方以外的人是无法得知“那些意见”所指代的特定信息的。

听话人如具备一定的背境知识或交际双方共知的相关信息,便能获知“那些意见”的话语指示信息。例如教师对昨天给自己提意见的学生说此语时,听话人是知道“那些意见”的话语所指的。

③雁冰兄:

示悉。写了一句话,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以上是毛泽东1949年9月23日给沈雁冰(茅盾)的一封回信。信中的“一句话”是一个话语指示语,指代某个特定信息,信中上下文并未直接重复其指示信息,一般读者难以知道或根据书信推断。但交际双方却是清楚的共知的。

1949年《人民文学》创刊,矛盾担任主编,写信给毛泽东,请他题词和题写刊名。毛泽东写了一句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同时附上了以上的回信。由此可见,信中的“一句话”指示““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的信息。

可见表示话语或语篇指示信息的不仅限于代词或代词性结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也可以表示某一指示信息。

社交指示语例如

①你(们)坐!喝茶!

您(们)坐!请喝茶!

在无语境时,“你(们)”和“您(们)”的人称所指不清。

有了特定语境则指听话人。敬称“您(们)”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功能,使用它,要比使用“你(们)”更显说话人的礼貌,更利于建立或维护人际社交关系。

②我们问一下她,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在无语境时,”我们“的人称所指不明。

老师:谢小凤同学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我们问一下她,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有了特定语境则指说话人。“我们”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功能,使用它,实指老师本人,等于“我”,而非表复指,但“我们”具有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可以缩短说话人(教师)与听话人(学生们)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或改善社交关系等,进而有助于顺利推进言语交际。因此“我们”这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

③我认为外国学者的学说,也跟一般引进的东西一样,须得放在各种检查仪之下检查一番。

我对自己的译文常感到不如意,明眼的读者还会发现我自己未曾察觉的错误、毛病。

在无语境时,“我”的人称所指不明。

在报告和学术专著中,第一人称代词借指说话人,是具有明显的社交指示功能的。复数可以表现出报告人或作者的谦虚态度,而单数又可以表现出报告人或作者要对自己阐述的观点负责。

前语中的“我”改用“我们”,成了作者的谦词,无伤大雅。后语中的“我”改用“我们”,原来明白表示个人承担责任的恳挚之词会因而变成了暧昧的谦词,其社会效果很不一样。

③同志,留学生楼怎么走?

小姐,那件毛衣多少钱?

在无语境时,称呼语“同志”、“小姐”的人称所指不清。

有了具体语境,在西南大学内一留学生说“同志,留学生楼怎么走?”,则“同志”指被问路者;在百货大楼,一顾客说“小姐,那件毛衣多少钱?”,则“小姐”指卖毛衣的女售货员。

称呼语也是一种指示词语,呼语的作用在于表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明,对方已经被选为交际的对象。它们的使用,具有建立改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即具有人际社交关系的指示功能。

3、指示语的指示转移

偏离指示词语基本用法的指示词语往往都有特殊目的,它们产生特殊会话隐含义。它们常常伴随着“如果”、“假设”、“要(是)”“只有”这些语篇指示词语,所指对象或者转为说话人,或者暗指听话人。例如:

①我问你,如果有两个人(=我们)相爱了,可是女孩的父母(=你父母)反对自己的女儿和那个男孩子(=我)结婚,因为那个男孩子很穷,而女孩子家很有钱。你说,在这个时候,他(=我)该怎么办?

在男子对女友讲此话语时,其中的指示词语不少偏离了指示词语的基本用法。

②你要想学好外语,就应该多听说读写。

“你”没有具体的所指,没有直接指向听话人或者本文的读者,就可能包含了说话人和听话人。

有一部分指示词语可以是“非指称性”的。比如,当“你”,属于指示用法的时候,它的所指通常非常清楚,即听话人。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诸如“你要想学好外语,就应该多听说读写。”“你要想变革梨子,就得亲口尝一尝。”“勤劳你才能致富。”这三个话语之中,“你”没有具体的所指,没有直接指向听话人或者本文的读者,就可能包含了说话人和听话人

指示词语的相对指称性,决定了指称词语中只有一部分能起指别的作用,主要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副词等。

专有名词、有定名词短语等的指称对象一般不会随语境而变,所以它们不起指别的作用。例如:“毛泽东”、“重庆市”、“徐志奇老师的母亲”。

(二)照应

1、什么是照应?

传统的说法是,代词指称其先行词,即代词重提其先行词。

另一种说法是,代词跟其先行词一样,指称的也是语言外的事物,代词跟其先行词同指。(参看教材第42页)

由于除了代词以外还有许多其他词语具有照应功能,所以我们认为:

照应指的是指示词语重提先行词、与先行词同指,以指称语言外的事物。

例如:

①最近小王常咳嗽,可能她生病了。

②时近深秋,我去西山公园,只见那儿红叶满山。

③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作,这谁不知道。

④艾嘉勋打出的球碰伤了胖男子的眼睛,该男子气冲冲的走过来理论。

2、前指现象

前指(anaphora)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尤其是句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的主要对象。anaphor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就是“指前”或“回指”(carrying back) 。

前指就是两个或多个语言结构之间的信息指代关系,其中一个结构(即前指词或前指结构)的理解依赖于另一个结构(即先行词)。简而言之,前指词或前指结构往往指向上文中已出现过的语言成分,即先行词( antecedent )。前指词语与先行词之间的联系称为前指关系。

从“照应”和“前指”的定义可知,语用学要研究的“照应”就是“前指”,要研究的照应现象就是前指现象。

如同指示语或指示结构一样,前指也是一种需要依赖语境条件才能确定的语言现象。例如:

①下午张明说上图书馆借书两点就走了,快到六点才回来。他一脸不高兴,不知谁得罪了他。

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语境关系,可以确定例①中“他”是一个前指词,回指前面已出现的“张明”这个先行词。

②她从窗口泼出的脏水淋在过路的一对恋人头上,受害者立即找上门来讨还公道。

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语境关系,可以确定例②中“受害者”也是一个前指词,回指前面已出现的“过路的一对恋人”。

从形式上讲,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前指现象:

A,代词或反身代词

①他在女朋友生日送去一束红玫瑰,这让她高兴极了。

②薇娜看见同学在宿舍里做饭菜吃,自己也这样。

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语境关系,可以确定例①中“这”前指“他在女朋友生日送去一束红玫瑰”,“她”前指“女朋友”;例②中“自己”前指“薇娜”,“这样”回指“在宿舍里做饭菜

吃”。

B、名词或名词结构

①我认识他女儿的对象,小伙子是个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

②他们这次去意大利旅游,先对该国的旅游景点和风俗习惯作了研究。

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语境关系,可以确定例①中“小伙子”回指前面的“他女儿的对象”;,例②中“该国”回指前面的“意大利”。

C、零指代/指代空缺

零指代(zero anaphora)就是一种前指词或前指结构的空缺,但依赖相关语言语境,听话人或读者则是容易补全的。例如:

①他昨天把毕业论文初稿交来,我今天就看O了。

②他喜欢旅游,我也喜欢O。

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语境关系,可以确定例①中所空缺的就是“毕业论文初稿”;例②中所空缺的就是“旅游”。

3、指别与照应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指示词语的指称作用。

姜望琪:“可以把照应和指别统一为代词的指称作用。”《当代语用学》第21页)

不同点

指别是指示语依赖各种语境的指称,而照应因在语言语境中已预设了指称对象,所以是不再需要依赖上下文以外的语境的指称(有人称为“非指别的指称”)

理由:

照应(指示词语重提先行词、与先行词同指)前指以及前指关系的确定所依赖的主要是语言语境,即话语的前后句法—语义关系。照应功能预设指称对象已经在上下文语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指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副词等指示语的一种特殊的指称——依赖语境的指称功能)是比照应更基本的功能,指示语及其所指信息的确定,并非一定要在上下文语境中预设指称对象,在很多条件下所依赖的是非语言语境信息。实际上,指别是首次提及个体的最主要的一种手段。

由于照应和指称一样都是指示词语需要依赖语境条件才能确定的指称功能,所以指示语起照应作用,也是起指别作用。但是指示语起指别作用,就不一定起照应作用了,还必须看是否有预设指称对象的上下文语境。例如:

①他去了新疆,那边有很多少数民族,我交了不少少数民族朋友。

②那边有很多少数民族,我交了不少少数民族朋友。

例①中的“那边”既起指别作用,又起照应作用。例②中的“那边”只起指别作用,不起照应作用。

4、话语指示语的指别与照应

运用指示词语来指称话语中的某些部分在语用学上叫话语指别。

指示词语用作话语指别,表示前述话语中的某一指示信息时是照应,指称话语中或行文过程中的某一指示信息是指别。

大部分话语指别可看作照应。

例如:

①飞沙象山一样压下来,那在大戈壁里是不希罕的。

②老徐,那两种看法都有缺陷,我不赞同。

例①有预设指称对象的上下文语境,所以指示语“那”起的是照应功能。例②老徐,那两种看法是我的一个朋友看了我写的一篇论文初稿给我打来的电话内容。没有预设指称对象的上下文语境,所以指示语“那两种看法”起的是指别功能。

5、第三人称只有照应功能吗?

有人以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指别功能,没有照应功能;第三人称代词则只有照应功能,没有指别功能。这种说法失之偏颇。例如:

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

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

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

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语,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五、思考与分析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

5、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

6、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

7、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语言学期末考试

1.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time is generally termed as _____linguistics. D A. applied B. diachronic C. comparative D. synchronic 2. The sentence that has a NP and a VP can be shown in a __C__ formula "S→NP VP". A. hierarchical B. linear C. tree diagram D. vertical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ounds is a voiceless bilabial stop? A A. [p] B.[m] C.[b] D.[t] 4. The words ―make‖ and ―bus‖ are called _____D____because they can occur unattached. A. derivational morphemes B .inflectional morphemes C. bound morphemes D. free morphemes 5. The pair of words ―lend‖ and ―borrow‖ are____B______. A. gradable antonymy B. relational (converse) antonymy C. synonyms D. co-hyponyms 6.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of the word ―man‖ can be expressed as ____C___. A.+animate,+human,+male,-adult; B.+animate,+human,-male,-adult; C.+animate,+human,+male,+adult D.—animate,+human,-male,-adult 7. What kind of function does the sentence ―How do you do?‖ have? B A. Directive B. Phatic C. Informative D. Evocative 8.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can be classified as_______A____. A. lexical words B. grammatical words C. function words D. form words 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behaviorist view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______A_. A.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B.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species-specific property of human beings C. Children are born with an innat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D. Huma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neural prerequisites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10.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meaning of language in context is called __C? A. morphology B. sociolinguistics C. pragmatics D. psycholinguistics 11、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语言学考试试题

Model 1 I.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giving examples for illustration if it is necessary. 1. macrolinguistics::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compou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Idiolec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Minimal pai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Compete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Digloss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Sound assimila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Arbitrarin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Semantic shif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Indicat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true or false. 1. Language use is both systematic and non-systematic, subject to external as well as to internal variation. 2. Corpus is a collection of texts input into a computer. Language corpora make it possible for material developers to select authentic, natural and typical language. 3. Mistakes often occur when learners fail to perform their competence. 4. Root 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meanings while syem is understood with emphasis on affix. Sometimes a linguistic element is both a root and stem. 5. All instances of NP--movement are related to changing a sentence from the active voice to the passive voice. 6. Word lay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ecause of its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the meaning.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语言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题型:填空题10,20%;选择题10,20%;判断4,20%(3句话解释原因);简答3,18%(四句话作答);论述1,22%(1/4页纸作答)。 导论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观点,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5、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能找得到。相反,如果大脑右半球受损,尽管能找到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找不到,能说出家的位置却找不到,这说明语言功能存在大脑左边。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途径。 5、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6、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之后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十二三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之一临界期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能指形式,形指意义,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也叫能指,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也叫所指,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没有本质上、自然属性上的必要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家得·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来的。 4、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5、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其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素。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位。

《语用学》复习提纲

本次考试共四种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 填空题:(举例如:)(每空1分,共10分) 1.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语用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 2.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新兴学科”最终得到认可。 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境: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指示词语: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隐性施为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优选结构:相邻对中所有可能跟始发语配对的应答语并不具有同等地位,有一组优选结构在起作用,即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类是“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发话的期待),有一类是“不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 ?预示序列: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用以探听虚实的一类话语。说话人使用这类话语的主要动机是考察有无向听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可能性,即说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能否从听话人那里得到“期待的”反应。 ?会话含义:格赖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直接言语行为: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间接言语行为: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说话的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语言学简答(期末)

1. Communication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sign, speech,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Do no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share or lack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答:On the whole,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lack most of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such as duality, displacement, creativity and so on. Body language exhibits arbitrariness a little bit. For instance, nod means OK/YES for us but in Arabian world it is equal to saying NO. Some facial expressions have non-arbitrariness because they are instinctive such as the cry and laugh of a newborn infant. 2. Do you think they are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What’s your comment on them (1)Do not use man to mean humanity in general. Use person, people, human beings, men and women, humanity and humankind. (2)colored: This term is regarded as outdated in the UK and should be avoided as it is generally viewed as offensive to many black people. (3)civilized : This term can still carry racist overtones which derive from a colonialist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ocial Darwinist thought and is full of implicit value judgments and ignoran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n-industrialized world. 答:They are undoubtedly descriptive, Guidelines are not rules that can determine whether a sentence is right or not. The guidelines advise you to avoid the use of particular words that are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offensive to some certain groups. Actually, they describe the way antisexist advocators speak and write. 3.(1)What organs are involved in speech production 答:Quite a few human organ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peech: the luns, the trachea, the throat, the nose, and the mouth. (2)Why did George Bernard Shaw say he could spell the word ‘fish’ as ‘ghoti’ 答:This is because gh is pronounced as [f] in ‘enough’, o as [I] in women, and ti as [?] in nation. (3)How is the description of consonant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vowels 答:Consonants are produced by a closure in the vocal tract, or by a narrowing which is so marked that air cannot escape without producing audible friction. By contrast, a vowel is produced without such stricture so that air escapes in a relatively unimpeded way through the mouth or nos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owels and consonants lies in the obstruction of airstream. (4)To what extent is phonology related to phonetics and how do they differ 答:Bot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study human speech sounds but they differ in the levels of analysis. Phonetics studies how speech sounds are produced, transmitted, and perceived. Phon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ns and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s.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l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that occur. (5)’Assimilation is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with coarticulation’. Discuss. 答:Assimilation is a phonological term,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with coarticulation,

语用学练习题

英语语言学练习----语用学 一、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The contextual view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effort to study meaning in a pragmatic sense. ( ) 2.Pragmatics is related to and also different from semantics. ( ) 3.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not important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 ) 4.All utterances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 ) 5.Speech act theory was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1950s. ( ) 6.Grice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he called “constatives” and “performatives”. () 7.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 ) 8.In their stud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nguists are only interested in how a speaker expresses his intention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how his intention is recognized by the hearer. ( ) 9.Directives are attempts by the speaker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 ( ) 10.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was proposed by John Searle. ( ) 11.There are four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 12.The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make our language indirect. ( ) 13.All the utterances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 ) 14.Austin thought that stating was also a kind of act, and that we can perform with language. ( )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期末(这份是正确的)

一.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e.g. *bkli, *I apple eat. Arbitrar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e.g. “pen”by any other name is the thing we use to write with. Symbolic----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Shakespeare V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e.g. bird songs, bee dance, animal cries. The design/defin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二元性、二层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 2.语言&言语 Langue---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Parole--- the concrete act of speaking in actual situations by an individual speaker. 3.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Synchronic (linguistics)---languages are studied at a theoretic point in time: one describes a ‘state’of language, disregarding whatever changes might be taking place. Diachronic----languages are studied from point of view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Old and Modern English could be described in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terms. 二.语音学(选择题) 三.音位学Phonology 1.音位变体 Allophones ---- the phones that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 同一音位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两个或多个语音上不同的音段. 例如,在英语里,音位/t/在tin里是送气的[th], 在stand里是不送气的[t],在eighth里是齿化的[t],在cotton里是鼻除阻的[tn],在bottle里是边除阻的[tl],在hit里则表现为声门化的[t]. 此外,随着说话人口音的不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语音形式. 这样一套在说话人话语中的语音形式就是音位/t/的音位变体. 把两个音素划归成同一音位的两个音位变体必须满足语音相似性原则,而且它们不能处于对比分布. [p, ph] are two different phones 音子and are variants of the phoneme /p/. Such variants of a phoneme are called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In this case the allophones are said to b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互补分布because they never occur in the same context: [p] occurs after [s] while [ph] occurs in other places. /p/ [p] / [s] 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