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讲大一统: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秩序(鸦片战争以前)

一、政教合一

1、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

2、从废儒崇法到独尊儒术、儒法合流

二、正统思想的教化

1、家、宗族与乡里

2、学校与科举制度

3、法律的儒家化

4、官修典籍

三、异端思想的威胁及排除

1、佛教的传入与儒家化

2、基督教的传入与遭禁

3、各种逆言邪说屡禁不绝

四、官府内部的正式沟通

1、可能起始于唐朝的邸报

2、宋朝的定本制度

3、清朝京报由官僚系统进入社会

五、常态的社会舆论及公共娱乐

1、村落市井之闲谈

2、书院之清议

3、戏曲、说唱、杂技等娱乐活动

六、非常态的社会舆论

1、异常征兆与社会动员

2、谣言与社会动员

第二讲福音?祸音?基督教违禁传播1807--1842

一、清王朝的禁教与闭关政策

二、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来华

1、马礼逊潜入广州:翻译和出版圣经

2、米怜在马六甲建立面向华人的传教基地

3、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最早的中文定期刊物

4、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

5、马六甲的《天下新闻》(1828~1829)

三、1830年代广州夷人的活跃

1、公然在广州出版发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2、洪秀全获赠《劝世良言》

3、几个西学传播团体的成立

4、《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的出版

第三讲普天之下不惟王土民夷之防终于破裂:西学在香港及五个通商口岸的流传1843--1860

一、香港取代马六甲成为西学传播基地

传教团体的活跃

教会学校的增多

出版事业的兴起

二、五个通商口岸的西学流传

广州:西学传播地位下降

福州:美国传教士居多

厦门:夷人所办出版物数量很少

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贡献大

上海: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六合丛谈》等书刊

三、一小撮官员对陌生世界的积极反应

钦差大臣林则徐设法搜集夷情:

向外国人探询

下令翻译外国人办的报刊

下令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书籍

地方官办史志机构总纂梁廷枬发奋研究西学:《海国四说》(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地方大官徐继畬写就《瀛寰志略》

地方小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四、科举失意文人随传教士翻译西学著作

翻译、研究西学的李善兰

翻译、倡导西学的王韬

王韬家乡读书时期(1828-1847)

春来百感正茫然/又著离愁更断肠/伴我寒灯昏似墨/照人残月冷于霜/梦为离别都成泪/魂入温柔别有乡/作茧红蚕多自缚/宵阑再拜炷心香/

空谷有幽兰/其品轶芳杜/非无高尚心/徒于众草伍/从未知媚人/亦非生当户/竟以见嫉锄/奇冤报千古/鸾凤翔天末/不与鸡鹜争/楠木生山中/不共桃李荣

王韬上海佣书时期(1848-1862)

海上潮声日夜浮/浮云废垒古今愁/重洋门户关全局/万顷风滔接上游/浩荡东南开互市/转输西北共征求/朝庭自为苍生计/竟出和戎第一筹/

韬也不才,无所表见,以光于闾党,遁迹海上,是用殷忧。呜呼,人生如白驹过隙,诚不知老之将至。贫贱何足耻,富贵不可求,但当安吾贞守吾素而已,今人得温饱便不识名节为何物,可嗤可惜,我今亦蹈此辙,能不令人訾我短耶?

佣书西舍,贱等赁舂,闭置终日,动遇桎梏,学蒙庄之牛呼,为史迁之马走,因此瞢瞢自甘,惘惘不乐,每一念及,行坐都忘。

所陈西洋奇器,俱因天地自然之理创立新法,巧不可阶。如观星镜、显微镜、寒暑计、风雨针、电器秘机、火轮机器、自鸣虫鸟,能行天地球之类,下至灯瓶盂碟,一切玩具,制甚精巧,亦他地所无。

八月二十四日,庚申(1854-10-15)。是日赋闲,至医院听人说法,受主餐。

二十九日,乙未(1854-11-19)。是日礼拜,至会堂听英人说法。

是日(1855-3-18)礼拜,赴五老峰听英人布道。下午,往访蒋剑人,一同赴虹桥左边勾栏访妓。接客者为沪上名花,来自扬州。稍可人意。

翻译西学、拒译《圣经》的管嗣复

翻译、研究西学的张福僖

第四讲洋务运动:西学声音的增强1861--1894

一、从外语到西学人才的培养

1、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

2、京师同文馆西学风波

3、教会学校成为西学教育主力

二、欧美在华人士的西学传播团体

1、面向少年学生的益智书会

2、面向知识和政治精英的广学会

3、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前身为林乐知所办的《中国教会新报》

三、西学书籍的出版

1、教会出版机构: 美华书馆等

2、官方出版机构: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等

3、西方社团出版机构:益智书会、广学会等

四、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 1850-1867

上海新报1862-1872(中文)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64-1951

申报(中文)1872-1907-1949

五、中国人开始办报纸

汉口:艾小梅与《昭文新报》1873~1873

上海:容闳与《汇报》1874~1875

广州:《述报》1884~?、邝其照与《广报》1886~1891

香港:黄胜、伍廷芳与《中外新报》1857~1919

陈霭亭与《华字日报》1872~1941

王韬与《循环日报》1874~1941

王韬

香港译述、欧洲游历、办报时期(1862- 1884)

东去鲁连成蹈海/北来庾信已无家/从今便作天南叟/忍住饥寒阅岁华/

英国风俗醇厚,物产蕃庶。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日竟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惰之民。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坦诚。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异域客民旅居其地,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上海著述讲学时期(1884-1897)

载全家于一舸由两粤而返三吴,卜筑三椽寓居春申浦上

日惟扫地焚香,杜门谢迹?..仰屋觅句,闭户著书,不欲问世上事

王韬的办报追求:立言报国

西国之为日报主笔者,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今日云蒸霞蔚,持论蜂起,无一不为庶人之清议。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如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美国日报,一日至颁发十万张,可谓盛也。大日报馆至用电报传递,以速排印。夫岂第不胫而走也哉。

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至于采访失实,纪载多夸,此亦近时日报之通弊,或并有之,均不得免,惟所冀者,始终持之以慎而已。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节选

王韬对报纸功能的认识: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

王韬的文体突破:报章体

事势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时文不废,天下不治----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亦末也。----古文辞之门径,则茫然未有所知,敢谢不敏。

六、电报进入大清本土

1862年俄国人申请办电报线路遭拒

1865年总理衙门通知各地督抚防范洋人设电报线路

1866年清廷内部争议电报一事

1870年清廷同意在沪铺设海底电缆

1876年清廷取消福厦电报线路合同

1881年津沪电报线路开通

1884年北京开通电报线路

第五讲西学发力:办报、结社与维新势力的形成1895-1898

一、甲午战败后变法思潮的汇聚

二、违禁结社:强学书局的设立与关停

北京强学书局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895年11月)

中外纪闻(1895年12月??1896年1月)

上海强学书局

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1月22日)

三、办报鼓吹维新:官员与文人的结合

1、上海《时务报》的风行与纷争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共同发起时务报(1896年8月??1898年8月)

2、严复等官员暗主天津《国闻报》

3、湖南开明官员倡导维新风气

时务学堂的设立

南学会等维新团体的设立

《湘学新报》和《湘报》

4、澳门《知新报》自主立言记事

四、众多城市出现时政报纸

福州〈福报〉、桂林〈广仁报〉、上海〈富强报〉、重庆〈渝报〉、广州〈岭学报〉、成都〈蜀学报〉等

五、开通民智:白话和妇女报纸的出现

上海《蒙学报》、《演义白话报》、《女学报》,无锡《无锡白话报》等

六、休闲报纸的出现

集中于上海,有《指南报》、《游戏报》、《笑报》、《消闲报》、《采风报》、《趣报》等

七、中体西用:张之洞《劝学篇》所述的维新变法观

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

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

八、海外结社办报:戊戌政变后维新人士的去向

第六讲作为反抗武器的谣言、巫术与阴谋:从反洋教案件到义和团运动1860至1900 年

一、教案中的谣言

1、谣言的两大功能:操纵、整合

2、反教谣言的主题

—采生折割

—诱奸妇女

—诬教民为匪、传教士蔵匪

—投毒

--冒充官员名义发布的反教告示

--以驻华公使名义发布激发众怒的假告示

3、与反教谣言相关的行动者

渊源:明末士大夫的反教言论

士绅:反教谣言的制造者

官员:反教谣言的传播者

匪徒与游民:反教谣言的利用者

民众:反教谣言的信奉者

教民:近代社会的畸形产物

4、反教谣言两大主题的社会背景

--采生折割

--诱奸妇女

5、反教谣言的深层社会心理

--男权的失落与亡种的忧虑

二、义和团运动:反文明?反侵略?

1、戊戌变法及戊戌政变前后的排外情绪

2、教案积累的仇洋情绪在列强瓜分狂潮中爆发

3、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攻打外国使馆事件

4、义和拳何以受大众追随

神拳仪式的神位、口诀与神灵附体奇迹

神拳仪式可使参与者摆脱虚弱无力感、获得力量与群体归属感

第七讲清末新政时期言论管制的调整1901-1911

一、历代统治者的言禁

1、叛逆、谋反类

2、天文、日历和图谶类

3、私史、野史类

4、离经叛道类

5、淫秽类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言禁

1、诋毁宫廷:苏报案

2、淆乱政体:

3、泄露机密:沈荩案

4、损害公安

5、败坏风俗:《春江花月报》案

6、消息失实

三、官报官刊的创办

1、意在正视听而息浮言

2、官府主管主办

3、通过行政渠道发行

四、印刷出版法规的颁布

1、单靠《大清律例》难以应付局面

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

凡妄布邪言书写张贴煽惑人心,为首者斩立决,为从者斩监候。

若造谶纬妖书妖言传用惑人不及众者,改发回城,给大小伯克及能管束之回子为奴。

至狂妄之徒,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唱和,及以鄙俚亵慢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方官及时察拿。

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仗一百,流三千里。该管官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

2、1901至1905年制定报律的动议

3、1906年起中央和地方纷纷制订印刷出版法规

4、1906年《报章应守规则》的颁布与报界的抗议

5、1908年《大清报律》的颁布与报界的抗议

五、官方对报刊言论的控制手段

1、逼迫报馆检讨或更正、取消、删减违禁内容

2、对违禁报刊警告、罚款、财产充公和勒令停刊

3、捉拿和囚禁违禁报刊当事人

4、收购违禁报刊改为官办

5、向一般报馆发放津贴

6、言禁与言论失控的并存

六、报界同业组织的创建

1905年上海时报、申报的倡议及落空

1906年7月天津报馆俱乐部的成立

1906年上海日报公会成立

1906年10月汉口报界总发行所成立

1907年底广州报界公会成立

1908年北京报界公会成立

1910年南京中国报界俱进会成立

七、改良或革命:政论报刊又一潮

1、改良派或赞成改良的报刊《清议报》与《新民丛报》影响特别大

2、革命派或赞成革命的报刊

3、争夺话语权:两派报刊的论战

4、话语策略的改进

大量引用日本新名词

使用白话文

文风恣肆

利用小说宣传政治

利用历史素材宣传政治

八、面向大众的宣传

1、白话报刊的兴旺

2、官方和民间使用白话文的风气

3、阅报社的设立

4、宣讲所的设立

第八讲专制政权的崩溃与再造:动荡中的言论自由1912-1927 (上)

一、民国元年言论自由局面的出现

1、废除清朝限制言论自由的法规

“查满清行用之法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1912年3月4日

2、暂行报律的颁布与废除

暂行报律

(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止阴历四月初一日止,在此期限内,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注册。其以后出版者,须于发行前呈明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端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起诉讼时,得酌量科罚。

——1912年3月2日内务部通告

3、将言论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靠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住宅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五章国务院

第六章法院

第七章附则

4、政党报刊蜂拥而起

国民党系:

上海《民立报》、《天铎报》、《民权报》、《中华民报》、《中华新报》、《民国日报》、《甲寅杂志》、《正谊杂志》等。

北京《国风日报》、《国光新闻》、《民国报》、《民主报》、《大共和民国日报》等。

天津、武汉、长沙、南京、广州等地亦有多种

进步党系:

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民声日报》、《东大陆报》等。

北京《亚细亚日报》、《天民报》、《新纪元报》、《北京时报》、《京津日报》等。

天津《庸言》

武汉《中华民国公报》、《群报》、《国民新报》、《共和民报》等

济南、长沙、成都、重庆、南宁、广州等地亦有多种

其他党派:

二、袁世凯政府的言论控制

1、颁行钳制言论的法规

“戒严法”(1912年12月)

“预戒条例”(1914年3月)

“电信条例”(1914年4月)

“报纸条例”(1914年4月)

“报纸侮辱公署依刑律处断电”(1914年10月)

“出版法”(1914年12月)

报纸条例(1914年4月)第十条下例条款,报纸不得登载:

一、淆乱政体者;二、妨害治安者;三、败坏风俗者;四、外交、军事之秘密及其他政务,经该管官署禁止登载者;五、预审未经公判之案件及诉讼之禁止旁听者;六、国会及其他官署会议,按照法令禁止旁听者;七、煽动、曲庇、赞赏、救护犯罪人、刑事被告人,或陷害刑事被告人者;八、攻讦个人阴私损害其名誉者。

出版法(1914年12月)第十一条文书图画有下列条款情事之一者,不得出版:

一、淆乱政体者;二、妨害治安者;三、败坏风俗者;四、煽动曲庇犯罪人、刑事被告人或陷害刑事被告人者;五、轻罪、重罪之预审案件未经公判者;六、诉讼或会议事件之禁止旁听者;七、揭载军事、外交及其他官署机密之文书图画者。但得官署许可时,不在此限。八、攻讦他人阴私,损害其名誉者。

二、袁世凯政府的言论控制

1、颁行钳制言论的法规

2、下发钳制言论的命令、通告、训令等

3、实施新闻检查

4、禁售与禁邮

5、暴力迫害

6、贿赂和收买

7、癸丑报灾

三、继任军阀政府的言论控制

1、1916年政府向报界示好

2、收紧言论控制

(1)袭用袁政府法规

(2)制定新法规

(3)采用行政控制

(4)收买言论

(5)暴力镇压(邵飘萍案、林白水案)

四、报界的抗争

1、发表抗议言论

2、联合向当局交涉

3、反对报纸条例(1914-1916)

4、反对“出版法”(1914-1926)

第九讲专制政权的崩溃与再造:动荡中的言论自由1912-1927(下)

一、商业报纸的繁荣:时事综合类报纸

1、史量才与《申报》

2、汪汉溪及其子与《新闻报》

3、黄伯惠与《时报》

4、成舍我与世界报系

二、商业报纸的繁荣:各种小报

1、上海著名小报《晶报》、《金刚钻》、《罗宾汉》与《福尔摩斯》

2、小报的编辑策略

3、小报的经营

三、商业杂志的繁荣:休闲杂志

1、《礼拜六》

2、《红杂志》及《红玫瑰》

3、《良友》

四、名记者的出现

1、主张不党之言的黄远生(1885??1915)

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立场

提出记者的基本能力为四能

开创通讯文体

自省意识与忏悔精神

2、采访办报全能的邵飘萍(1886??1926)

3、俞颂华(1893-1947):有德有言不朽无党无派以终

《时事新报》副刊主编

《解放与改造》杂志主编

《时事新报》与《晨报》驻苏德特派记者

《申报月刊》、

《申报周刊》主编

香港、新加坡、桂林、

衡阳、重庆、上海、苏州等地漂泊

4、从记者成为史家的陶菊隐(1898-1989)

失学少年与自由撰稿人

《新闻报》长沙特约通讯员初访《新闻报》馆

被派驻汉口

从南京到上海:国际评论撰述到汉口为蒋介石讲解国际局势谢绝汪伪势力拉拢

谢绝国民党系报馆主持职位历史写作

五、本土通讯社的活跃

1、北京:新闻编译社

2、上海:国闻通讯社

3、上海:申时电讯社

六、音像媒介成为时尚

1、留声机、电唱机与唱片业

2、无声电影(默片)

3、无线电广播

第十讲召唤:复古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大革命1912-1927

一、辛亥革命后的权力危机(1912-1927)

1、分权不成:军权决定一切,缺乏和平竞争基础

2、集权无力:派系纷杂,难以控制

3、求解:以武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二、尊孔复古运动(1912-1916)

1、部分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合作的产物

2、袁世凯主导:恢复传统官秩和礼仪,推进儒学孔教化

3、康有为等人鼓吹:成立全国性的孔教会,发动请愿

三、新文化运动的形成(1917-1919)

1、《新青年》由沪迁京

2、北京大学及《新青年》成为运动中心

3、《每周评论》的创办:由学术跨入政治

4、《新潮》的创办:学生加入运动中

四、新文化运动的扩大(1919-1920)

1、五四运动的发生

2、新团体与新出版物的激增与旧报刊的改革

3、反传统浪潮: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与个人解放

五、新文化运动的分裂(1920-1922)

1、各种思潮的传播

2、问题与主义之争

3、共产主义:从宣传到建党

六、大革命(1923-1927)

1、从一个党的革命到三个党的革命:革命的神圣化

2、国共合作: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

3、中共的话语强势

一、国民党的党化方针

1、含义:确立三民主义理论及国民党政纲为舆论最高原则,排除反动宣传。

2、依据:以党训政、以党治国。

3、策略:建立官营宣传系统、依法控制、法外控制。

二、国民党的官营宣传系统

1、中央通讯社垄断通讯业

2、以《中央日报》和《扫荡报》为中心的报纸网

3、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

4、电影生产: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等。

三、国民党对民营传播工具的管制

1、检查制度

2、记者组织(即记者公会)

3、安插人员

4、收买

5、训示

6、非法暴力

四、国民党治下报界的抗争

1、向当局交涉

2、发表抗议言论

3、反对枪杀刘煜生事件(1933年)

4、反对出版法修正案(1935年)

5、拒检运动(1945年)

一、民营报团的出现与解体

1、张竹平四社被政府强行收购

2、大公报系的解体

*新记公司的约定

-资金由吴先生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我等三人专心办报,在三年之内大家都不得担任任何有俸给的公职

-我和张先生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须由报馆送与相当股额之股票

-吴先生任社长,我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先生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意见有不同时,以多数决之;三人各不同时从张先生。

——胡政之

*新记大公报的社训

第一不党党非可鄙之辞,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第二不卖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做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第三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第四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

本社同人之志趣,大公报,1926年9月1日(复刊首日)

3、新民报系的解体

1929 年9月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联合创办

1937年11月在南京暂停刊

1938年1月在重庆出版日刊

1941年11月重庆版增出晚刊

1943年和1944年在成都分别出版晚刊和日刊

1945年至1946年邓季惺和赵超构复刊南京版日刊、增出晚刊、办上海版晚刊张恨水筹办北平版日刊、陈铭德将新民报总管理处迁回南京。总计5社8报,形成新民报系。

1947年5月上海《新民报晚刊》被查封,罪名是破坏社会秩序、意图颠覆政府,两个月后复刊。

1948年7月南京版被当局勒令永久停刊。

1949年底成都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52年重庆版停刊。

北平版由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收购。

上海版改造成人民的报纸

1958年上海版更名为《新民晚报》,出版至今。

4、成舍我中国新闻公司的幻灭

二、以报道红色中国而闻名的记者

1、范长江

2、埃德加斯诺

3、艾格丽丝史沫特莱

三、自由主义的传播

1、《努力周报》

2、《现代评论》

3、《新月》

4、《独立评论》

5、《再生》

6、《观察》

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首先是广播电视学的八本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然后是一些当做拓展补充的书以及自己整理的一些小资料~~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陈昌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4、《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7、《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8、《新闻学概论》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最后就是自己整理的从1999年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真题,以及2001年到2012年清华大学的新闻史论真题和传播学真题~~还有还有~~我按照新闻史、传播学、新闻理论三个板块给复旦大学2006年到2013年的基础真题分了类~~还有还有清华大学郭庆华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的课件,个人认为这本资料很实用~~还有还有因为广播电视的网上资料比较少,我自己费了好久在网上搜集的一点前辈的考研经验,是有关复习方法的,个人认为还是挺能受益的~~ 亲们,打扰了,以上是我手头有的复旦广播电视专业的考研资料~~ 本来打算今年考复旦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可是突发情况不能考研了,我复习有些时候了,参考书买了不少,现在自己留着也没用~~ 好啦~~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需要的亲们可以尽快联系我哦~~我的QQ是1966552468,祝好各位~~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辅导名师解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部资料—— 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真题答题方法示范 正文部分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清华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学院领导及师资力量 柳斌杰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有方汉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副会长、前北大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昌凤博士。尹鸿,李彬。 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名师总结:北大行管所考知识点绝大部分都能从参考书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据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间接找到,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时看书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考研就是个应付考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做学术的过程,不是看的学术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参考书看懂吃透,该理解的理解,该记住的记住!这样,专业课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一本通》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权威辅导名师领衔,有历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状元及专业课高分学长学姐参与精心汇编,荟萃提取了每本参考书重要考点、出题老师讲义、课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人大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解析-考研资料

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研备考分析-育明考研 本文包括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考研考试内容、分数线、参考书、真题、复习规划等部分 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考研概况(育明考研考博) 专业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复试科目 新闻与传播 专业学位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2016年30人 2015年30人 2014年25人 新闻传播学综合笔试, 外语 育明教育杜老师解析: 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含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广告、公关、传媒经济和广播电视实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2、初试总分:100分政治+100分外语+150分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500分 复试总分:专业综合课笔试(100分)+外语笔试(50分)+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外语听力测试(20分)+外语口语测试(30分)=350分 最终总成绩为初试总分(占60%)+复试总分(占40%)的加权之和,以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择优录取。 3、初试成绩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人大考研资料、考研经验、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研考博) 年份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 201655559090370 201550509090370 201455559090355 育明教育杜老师解析: 复试内容及办法: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100分)、外语笔试(50分);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其中听力20分,口语30分)、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总分为三门成绩的总和(满分350分)。 1、专业课综合笔试、外语笔试(应试语种) 笔试内容:考核考生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当前专业领域内的难点、热点问题。 笔试办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专业课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外语笔试时间1小时,满分50分,30分为及格。 2、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含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 由不少于五名以上的导师组成复试专家小组,准备多套题目。满分150分,90分为及格。 测试内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以及外语听力与口语一起进行。原则上是为了更全面了解考生情况,包括考察其综合分析表达能力、了解其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知识技能的掌握,考察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还包括对考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对特长、兴趣爱好的了解和其他情况的了解等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内容:外语听力、口头表达和运用能力,专业外语的掌握水平。满分50分,30分为及格。

[专业课]四川大学新闻学资料

2011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新闻传播业务2011-1-18 11:52 新浪博客【大中小】【我要纠错】2011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新闻传播业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线索 2、全媒体记者 3、(缺) 4、旁白 5、摄影曝光 6、光源色温 二、简答 1、近30年来,新闻摄影评价标准发生的变化 2、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 3、政策性措施,对广告市场的影响 三、论述 1、图书弹性定价 2、电视真人秀的传播策略,和道德底线 3、中国制造的对外宣传,从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优劣 4、中国图书出版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未来的发展 050301 新闻学【招生人数:45】 研究方向: 01 新闻业务研究 02 新闻史论研究 03 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04 传媒经营研究 05 国际新闻传播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36新闻传播史论 ④916新闻传播业务 复试科目:新闻传播专题(保送生名额不超过13名) 参考书目:2011年未指定书目,考生可参考2010年的书目。2010年参考书目 636新闻传播史论 《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李苓,四川人民出版社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16新闻传播业务 《新闻采访论》,邱沛篁,四川大学出版社 《现代新闻编辑学》,蒋小丽,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摄影学》,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应用广告学》,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编辑学理论与实务》,黄小玲,四川大学出版社 050302 传播学【招生人数:45】 研究方向: 01 传播理论研究 02 编辑出版研究 03 广告研究 04 影视传播研究 05 网络传播研究 06 符号学与传播学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36新闻传播史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 《中兴日报》(98 名) 2. 《民报》 3. 国新社”(01 新名) 4. 《新民丛报》 5. 《中央日报》 6. 《湘江评论》 7.开元杂报 8. 一报三禁”报禁(04 传名) 9. 《遐尔贯珍》(99 新名) 10.牌报 二、简答: 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93,01 论涉及) 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4.简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三、论述: 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中兴日报》(98 名) 答:同盟会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 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创办,[胡汉民]、[汪精卫]等担任该报主笔。尽管困难重重,该报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2. 《民报》 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 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 国新社”(01 新名) 答:1938 年9 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 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社。 4. 《新民丛报》 答: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 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 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广播电视学概论个人说明情况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Broadcasting 二、课程编码 050097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等相关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建立广播电视学科的知识框架; 2、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史和趋向,初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多种样式; 3、强化广播电视专业思维与专业理念,为进一步的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打下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论(2学时) 一、广播电视——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介 二、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广播电视学科——理论路径与实践指向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作用(4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 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 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 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 二、环境监测 三、文化传承 四、怡情悦性 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基本概念 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 二、广播电视的划分 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 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一、广播的发展 二、电视的发展 第三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美、英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 1. 1.符号的含义 2.广播符号的构成 3.电视符号的构成 第二节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 一、声音符号表意 二、画面符号表意 三、文字符号表意 第三节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 一、树立广播电视符号系统观 二、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与技法 三、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构成(6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 一、节目的含义 二、节目类型的划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进奏院状(重点):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其长官叫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称作“进奏院状”。它是宋代邸报的前身,初步具有报纸的性质,处于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状态,近似于西方近代的报纸前身——新闻信。 ☆“开元杂报”:指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记载了他在襄樊一带发现数十幅这种简明公报的抄件的情况,其存在为唐代“进奏院状报”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邸报(重要):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形式较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京都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进奏官有时也被称为邸吏,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邸报具有了更多报纸的特点和封建官报的色彩。其实质上成为进奏院状的别称和省称,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 ☆报房京报:指明末及清中叶,内容来自内阁和科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 ☆小报:最早的民间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内容特点(消息灵通、时效性强;大多为中枢部门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范围广。 小报盛行的原因:邸报的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核后,信息含量少;邸报的读者范围只限于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时效性较低。 给我们的启示:满足受众需求;注重时效性。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 第二章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重点):是世界上首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正式出版,作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为主,也涉及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并有时事政治,其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雕版印刷,有首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及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其创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蜜蜂华报》(重点):1822年9月12日,用葡萄牙文在澳门出版的周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

2016年人大传媒经济考研,复试笔记,复试真题,考研大纲,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人大考研详解与指导 (1)理论: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记忆)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记忆)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比较哲学)郑保卫那本比较红,二选一吧。(我选的杨的,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当然最好两本都看一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新版+刘海龙那本(这本很难,但是一定要看) 建议:做笔记。不是抄书,归纳的做笔记。比如,把有关新闻理论的东西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当然在参考老师体系的基础上),然后把上面的三本书揉进去。传播学分专题,比如,传播效果、传播概念、传播规制等等,分一下简单明了容易记忆,把上面两本书揉进自己的笔记。传媒经济可以不做笔记(但是喻国明老师的论文必须做笔记),只有那一本经典的书,理解记忆。(记笔记时可以不按书上的原话,按自己的理解) (2)史:世界的看郑超然、程曼丽那本(纯属个人经验,当然对陈力丹比较感冒,可看他的。我自我觉得郑的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史比较难记,而且跟记英语单词似的,不久就忘了,所以一定要做笔记,把不必要的废话都删掉。天天翻。 (3)实务: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新闻采访学教程》张征 新闻实务的东西没有死记硬背的东西,全靠自己的悟性,但是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应该有的,比如新闻跳笔应该知道是什么。 注意两点:一这部分东西,也要好好看做笔记,千万不要按今年的出题思路去复习,因为题目会变的(我就吃这上面的亏了)。二平时要天天看新闻,注意一下人家的导语、评论是怎么写的。另外,人民网上的时评水平很高,记得复制下来看,自己比较欣赏的背下来(确实很有用,考场上我只用了30分钟就写了一篇时评)。 【记得一定要自己做笔记,人大没有参考书,涉猎面要广,平时看的觉得有用的观点,概念就记下来】 这一阶段,笔记完成了,而且把基本的东西都记得差不多了才行,否则大四会特别紧张。 另外,建议大家买一本辅导书:圣才教育?2012考研专业课辅导系列: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这本书每年都有一本,质量还是很好地。 3.大四 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到两点: 第一,查缺补漏,把笔记完善。把笔记上的东西记得滚瓜烂熟。 第二,把人大新闻学院,尤其是喻国明、陈力丹的论文(近两年),背下来(当然主要是观点,阐释自己发挥)。记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思考,比如陈力丹老师是“问题型”的学者,文章都很犀利。主要有以下方向:新闻稿件问题分析、理论研究(包括新闻、传播、传媒)、新闻传播历史研究、新闻伦理研究等等,做笔记的时候可以稍微分一下类。喻国明老师的论文比较晦涩,但是写的文采飞扬,每一句话都很精准。所以关键是看懂而不是去刻意模仿老师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

内容简介 编辑 本套丛书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大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本书作者皆为新闻学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由于本书的论述时段截至2000年,所以网络传媒等新兴新闻传播活动也被纳入了作者的视野,从而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新闻专业学生及新闻爱好者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 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 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

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中央:①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在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② ”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的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③其他:烽燧、露布、榜文、告示等 地方:诗赋、语言等 唐代报纸的特点: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己采集的 3、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宋代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都进奏院(主要传播朝廷政事) 地方: 小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新闻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信息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宰相省察通过后产生的“邸报”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 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 2-2《外国新闻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 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 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手写版,共56页¥60 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 指定参考书目 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 适用学院/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手写版,共29页¥40 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打印版,共39页¥40 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打印版,共17页¥30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