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篇一:2013奉贤区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和答案】

class=txt>(2013年4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5.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是个,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

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

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朱文公受骗

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

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

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③旋:一会儿。④筇:竹名。⑤

勃窣:匍匐而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道人得诗径去()(2)足疾大作()

13、对文中划线句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b、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c、我不是想要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诗。

d、我不是想要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拿手诗。

14、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是(3分)

15、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的人。(2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时尚红包装满传统意味

①说到红包,谁都对它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

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如今,它正以其令人

眼花缭乱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②据史载,a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时称厌胜钱,是为了佩带

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b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制作精良。c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如

今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d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宣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做工考究些的,封内还会衬上一层薄纸,以增加牢固度,并配有吉祥的词句和图案。

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机制印刷的出现,红包封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除了以一些祥瑞

图案制作的红包封外,还出现了以名人的照片、卡通形象、生肖为

主图的红包封。其次红包已向商界发展,商家把红包封作为促销的“催化物”,常印制红包封赠送给客户,或直接装入礼金派送,甚至

连某些外商也入乡随俗,推出了许多“中西合璧”的个性红包封。此

外“电子红包”、“礼仪存折”、“贺岁金卡”等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④由于红包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多数人从红包中取

出压岁钱或礼金之后,就对红包封不屑一顾,随之丢弃。因此几千

年来收藏红包封的人名不见经传,去研究红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红包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⑤红包封上书有各异的文化语言,表达出祝贺心声,从中可看出中

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如“南极星辉”贺男寿,“中天婺焕”贺女寿;“天

作之合”贺男婚,“于归之喜”贺女嫁;“乔迁之喜”、“燕仪”表示新屋

落成搬入之贺。

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对红包封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从

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文化。比如,北方人则叫它为“红喜袋”,送出了人们红红火火的祝愿;港粤同胞的则称它为“利事封”,

寄托利利事事的美好憧憬。

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红包是礼尚往来的载体,是人们交往

的一种纽带,也是无可替代的民俗民风。社会学告诉我们,一种文

化到了大俗的地步,也就溶进世人的血液里了。正因如此,红包封

收藏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相信假以时日,必会蔚为大观。

16、第②段中与“制作精良”意思相近的短语是(2分)

17、“到了清明出现了彩绳串铜钱、红钱包纸币等形式,这就是红包

封的雏形。”这一句话是从第②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哪

处最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18、下列选项与第③段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50年代红包封发展势头迅猛异常。

b、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

c、红包已向商界发展,甚至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个性红包封。

d、红包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19、第⑥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为(5分)

20、本文主要说明了红包的定义、、和。(9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题)

拳拳赤子心殷殷航空情

①罗阳,一个满怀航空报国的赤子,情系“沈飞”(中航工业沈阳飞

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掌舵人”,于 2012年11月25日12

时48分,溘然长逝。笑容谦逊,目光柔和的他,没有盛气凌人,没

有高谈阔论,没有轰轰烈烈,却留给身边人无尽的回忆。

②刚参加工作时,罗阳见多数同事都是外地人,长期吃食堂没有油水,就偶尔请同事们到他沈阳的父母家去改善一下伙食。又怕大家

不好意思,就编出帮忙搬家具、打扫卫生种种理由,贴心而又温情。

③当上企业领导后,在赶赴任务同时,他总不忘对职工们多一份关心。冬天的沈阳,大地冰封,寒风凛冽。空旷的试车场地气温更是

比其他地方低4到5摄氏度,风力也要强上至少2级。场地上铺着

大块钢板,总是由下而上冒着透骨的寒气,艰苦的环境考验着试车

人员的身心,也牵动着罗阳的柔肠。深夜看到大伙加班,他操起电话,叮嘱后勤一定要给现场加餐;进入冬季害怕工人冻手,他又让

公司给外场人员每人配发了一个暖手宝御寒。。。。。。

④很多人认为,当领导必要时在下属面前摆摆架子、耍耍威风,才

能压得住阵脚,而罗阳却与这一想法相去甚远。有一回沈飞发生安

全生产事故,很多干部职工都惴惴不安,认为“这回领导一定会趴桌子,处分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安全生产会议上,罗阳竟然细

细讲解起从八个方面抓生产、保安全的方法。

⑤罗阳,关心干部职工们饮食冷暖,柔情似水;。

⑥沈阳是我国重要的飞机研发制造基地,除了“沈飞”,这里还有多

家飞机研究、设备制造厂所。“作为“沈飞”的关健设备供应商,公司

每当遇到资金困难,只要向罗阳提,他都会毫不犹豫,尽快解决。”

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孟军说,“他的着

眼点不仅仅单纯从沈飞的利益出发,维护的是整个飞机生产链的正

常运转。”他用坚强和隐忍维系飞机研制链条的顺畅和平衡。

⑦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

现场总指挥。最小化的误差、零缺陷的产品质量,军方的高标准高

要求,常常把制造方艰难境地;设计师们面向全球,以开阔的视野,置身与技术研发的最前沿,对工艺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航空制造业

带来严峻的考验;没有经验,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严密封锁,迫

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天路可以走。面对重重困难,他从不以找

托辞,要求降低飞机制造难度,相反总是给设计者最大的创新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加工制造时遇到困难他再去想办法。“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这是罗阳常说的一句话。在歼—15身上,罗

阳和他的团队攻克了很多工艺难点,突破了起落架、机翼折叠、阻拦钩等关键技术,从技术发图到新机下线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研制速度奇迹。

⑧“将空间让给别人,将难题留给自己。”在国防发展的大局和航空技术追赶的大义上,罗

阳没有丝毫含糊

⑨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21、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22、第③段划线句是描写,其作用是(4分)

23、根据上下文,请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充合适的内容。(2分)

24、根据文意,为第⑦段横线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并说说选择的理由。(3分)

25、第⑦段中“重重困难”具体指的是(1)(2)(3)(6分)

26、将第⑨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本文的结尾更好?请用80字左右说说你的理由。(8分)

罗阳,你用无悔的信念诠释着“航空报国”的真谛,你不愧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写作(60分)

27、题目:温暖的记忆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

答案:

1.天气晚来秋 2.锦帽貂裘 3.青山绿水4.为赋新词强说愁5.濯清涟而不妖

6.号呼而转徙 7.b(2分) 8.大海的雄伟壮丽统一中国建功立业(i+i分)

9.唐刘禹锡 10.苔藓爬上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

11.c 12.(1)离开 (2)发作 13.d 14.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15.洁身自好,看重自己的名誉。

16.做工考究

17.放在c处最合适。因为这一节是按照时间顺序这一说明顺序在

介绍红包的发展历史,而这句话是介绍“明清”时的红包形式,应放

在“唐代”之后,“上世纪20年代”之前,所以放在c处最恰当。

18.a19.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各地对红包封的称呼各不相同,并且

从红包封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文化。(2+3分)

20.红包的发展历史红包的文化内涵红包的社会意义。(3+3+3分) 21.排比增强语气,突出了罗阳低调谦逊,性格和善柔和的品质。(1+2分)

22.环境交代了试车场寒冷、恶劣、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后文写罗

阳叮嘱后勤加餐、配发暖手宝等事情作铺垫,从而突出了罗阳关心

职工的冷暖,柔情似水的品质。(2+2分)

23.攻克国防航空业技术难题,坚毅如山。(2分)

24.(1)b(2)“逼入’’能更好地强调“军方的高标准高要求”给制造方所

带来的困难之重,处境之艰难。而其他词语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2分)

25.(1)军方的高标准高要求(2)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工艺水平相对落后 (3)没有经验,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严密封锁。(2+2+2分)

26.两段皆可,只要言之成理。理由:(参考)

第⑨段:运用较为对仗的工整性句子;化用了古诗词的语句;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入们对罗阳去世的悲伤、怀念之情;本段:语句平实,却传递出对罗阳同志的高度评价及

对其精神、信念的强烈赞美之情。更贴近选文的内容。

【篇二:2015年崇明县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

class=txt>九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4.回看射雕处,。(《观猎》)

5. ,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柳永辛弃疾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

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之愁,后一首是之愁。(2分)

7.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两首词都触景而生“愁”情。

b.词中人对此“愁”都无怨无悔。

c.“强乐还无味”突出了“愁”情挥之不去。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明词人摆脱了“愁”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

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

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课文《》,文中的“太守”是宋代文学家。(2分)

9.从本段来看,“太守醉”表面上是因而“醉”,本质上则是因而“醉”。(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灭烛绝缨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烛灭,有一人引美人手,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王曰:“今已饮,不绝缨.

者不欢。”令百官皆绝冠缨,乃出火,遂名之曰“绝缨会。”居二年,

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

王怪而问之。对曰:“昔者绝缨会上,蒙王不杀之恩,思以头血溅敌

久矣!”遂克晋。.

【注释】①美人:指楚王的爱妃许姬。②冠缨:指帽上的带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引美人手()(2)遂名之()..

1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王怪而问之。

1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加点的“恩”的具体内容。(3分)

13.概括故事主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待人要宽宏大量

b.做人要知恩图报

c.遇事要沉着冷静

d.战争要取信于民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一18题(20分)

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

张北海

①今天,美国之外,全世界只剩下缅甸和利比里亚两国仍在采用旧

英制,你看,连英制始作俑者的大....

英帝国都早在1965年就抛弃它了。

②差不多每个民族或文明都曾有过好长一阵自己搞出来的度量衡,《水浒》英雄好汉,动不动就身高

八尺一丈……旧英制,或英帝制(british imperial system )则由中

世纪和远古那些杂乱的度量衡演化成。独立前的美国,作为英国殖

民地,自然也就采用了这个制度。而此一英制,不论多么莫明其妙,总还带点人性,或与人体有关。你看,一英尺(foot) 是英国某个年

代某个国王的脚长(king’s foot)。这还不算,一英寸差不多相当于

大栂指一个关节,一码(三英尺)又是手臂伸长之后指尖到鼻子的

长度,法国尺寸也差不多如此。

③公制(metric system )则科学,可是当那位17世纪法国牧师设计

的一公尺是从北极到赤道,经过巴黎

子午线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长度的时候,人们都以为地球是个完美

的圆球,而非椭圆。尽管如此,法国在

大革命之后还是采用它了。④现代科学纠正了这个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的计算。科学上,今天一公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米,更

非三英尺左右,而是,你听,光在几乎三亿,即299,792,458分

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

⑤两百多年前的公制当然不如上面计算的精确,但至少好过英法国

王的脚长。比较科学的公制经法国

正式采用之后,欧洲各国的政府也都开始接受了。

⑥之后两百年,公制在美国真是寸步难行,但也难说是政府没有尽

力而为之。国会1866年即通过立法

采用公制,美国更是1875年《国际公制条约》原始签署国。那为

什么今天美国民间仍在使用旧英制?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联邦

政府决定采用公制的同时,没有彻底禁止旧英制。

⑦这一拖就是一百多年。政府在国际竞争冲击之下才又大力鼓吹公制。国会通过了 1975年《公制换算

法》,并设立了“公制换算委员会”来推行“自愿”换算。但民间的反

应却是抗拒和嘲笑。因此,当国际公路时速牌改为每小时90公里之后,就立刻引起了公愤,而只好与英制并列。

⑧你可以说这是旧习难改,本来也是,就连首创公制的法国,在日

常生活中至今仍然习惯使用旧制,

像ivre (镑)demi-livre (半镑),中国亦然,“半斤八两”多半不会

变成“半公斤五百克”,而在中国台湾,“坪”仍然是主要的面积单位。

⑨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热闹了一阵子的公制运动,不出几年,就在80年代失势,当初为此而设立

的“公制委员会”也悄然解散。

⑩可是公平地来看,今天美国在打的这场公制之战,与其说是美国

在对抗公制,不如说是美国人民,

至少相当部分,在对抗自己的政府。联邦当局早已知道这场后卫之

战已经接近尾声,也在默默作出准备。

上世纪末,政府就规定所有公家投标,都必须以公制表示。其实这

也是在顺应世界潮流,前往世界各地(缅甸和利比里亚之外)投标

的美商,早就都采用公制了。

⑾然而,就算日后不久的将来,美国也公制化了,也还有民间和科

学之间用法上的差异。科学上,一

米的长度早已被确定,即光在(差不多)三亿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这不但精确到了极度,而且在计算

一米长度的时候已介入了时间因素。好,那一秒又如何界定?⑿你

以为一秒钟只是一分钟的六十分之一吗?那你听,今天一秒在科学

上界定为,从微波激发铯原子,

使其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老天!

⒀当然,科学上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用法无关,就我来说,很简单,

一米差不多三英尺。

⒁地球越转越快,真让我怀念从前的好日子。记得吗?一箭之遥,

一步之路,一分六十秒,一壶茶的

功夫……你看,多美!

14.第①段加点的“始作俑者”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5.第④段加线句让你对相关的度量衡制度有了怎样的了解?(4分)

16.第⑿段加线句中的“在科学上”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7.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4分)

a.旧英制比公制多带了点人性。

b.公制比旧英制更加科学。

c.美国用了近两百年才完成公制化

d.民间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旧制。

18.如果把下面这段文字放进上文,放在哪两段之间比较合适?请具

体阐明理由。(6分)

那就不难想象,谁能够强迫美国人不说“36-24-36”(英寸)这标准

美女三围身材,而改口说“914-610-914”

(毫米)?而如果再把美国棒球各垒之间的90英尺距离,硬改成

27米,那简直在亵渎国球神明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一23题(20分)

永远的金项链

邵火焰

①母亲和李姨是同一年同一天嫁到我们村的。母亲和李姨就有了很

多共同的语言,她俩成了最好的朋

友。

②母亲和李姨有空就在一起说话,她们聊得最多的话题是项链。

叔都觉得女人的这个想法并不过分,可惜没有办法满足她们的愿望,因为那年月想要一条金项链无异于白

日做梦。但母亲和李姨一直在做着这个梦。有一年春节时,母亲和

李姨终于戴上了一条项链,当然不是金

的,是白色的珠子串成的。那是她们一起上街时,在地摊上买的。

她们戴好后,先是各自在镜子前转着圈

反复地看,然后互相看。那段时间,母亲和李姨的心情特好。可是

有一天,母亲的项链断了,那些珠子滚到草丛中,只找回了几粒,

母亲怄得哭了。父亲说,一个假项链有什么好哭的?母亲说,可它

也花了我两元钱啊。看到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也没再戴。

④母亲生下了我,李姨生下了小娟后,母亲和李姨说项链的事少多了,但隔不了一段时间,还是爱提

起。有一次母亲和李姨为生产队买蔬菜种子去了一趟城里,当看到

城里女人那脖子上金光闪闪的项链时,

她俩的眼睛都直了。回来后,母亲和李姨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

今生一定要戴上一条金项链。

⑤几年后母亲和李姨积累了一些钱,准备去买项链,可是,这时村

里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拆除土砖坯

房,新盖红砖瓦房,父亲和周叔也都想盖新房,母亲和李姨当然知

道谁轻谁重,她们把钱都拿了出来。在

母亲把钱交到父亲手上时,父亲说,孩儿他娘,等过几年日子好过了,我一定给你买一条金项链。母亲听

了孩子似的笑了。

⑥可是,父亲的这个诺言一直没办法兑现,倒不是父亲忘记了当初

所说的话,而是随着我的长大,读

书,上大学,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李姨家的情况比我家好不了多少,小娟读到高一时生了一场病,治病花

了很多钱,病好后没再读书,到武汉打工去了,去年出了嫁。

⑦母亲和李姨在一起时,说的都是柴米油盐的事,偶尔才会提起她

们心中的那个“梦”。

⑧今年,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后,第一个行

动就是给母亲买了一条黄金项链。

那天晚上回家,当我拿出项链给母亲戴在脖子上时,母亲哭了。母

亲戴着项链在镜子前一动不动地站了半

个小时。那天晚上母亲睡觉时就那样戴着它。第二天,我叫母亲戴

上去李姨家,给李姨看看漂不漂亮。我

满以为母亲会极开心极兴奋地送给李姨看看,可是母亲叹了一口气

后却摘下了项链,并叮嘱我和父亲,不

要在外说她有了项链的事。我疑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

我和你李姨多年前就想要一条项链,现在我有了,李姨没有,这样

会伤害她的心,做人不能只顾自己快乐,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啊。

⑨就这样,母亲把项链压在了箱底,一压就是半年。

⑩天有不测风云。我没想到,我那身体一向很好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肝癌晚期。在母

亲的病床前,我泪流满面。我说,娘,我把那项链拿出来,你每天

戴着吧,母亲摇摇头。李姨天天来看母

亲,她们谁都没有说项链的话题。十天后,母亲在痛苦的坤吟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⑾母亲入殓的那天,李姨来了。李姨手里拿着一条金项链说,老姐

妹啊,把这项链戴去吧。李姨要动手

戴在母亲的脖子上,我拦住了。我从箱底拿出了母亲的那条项链,

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母亲的脖子上。

⑿我们把母亲送上了山。

⒀回来后,李姨到我家看着母亲的遗像失声痛哭。等李姨平静了一

些后,我和李姨说起了项链。我问李

姨是哪来的项链,李姨说,小娟去年就给我买了,可是我没戴,我怕我戴上后,伤了老姐妹的心。我哭着

拥抱了李姨,就像拥抱我母亲。

⒁镜框里母亲着着我们在笑。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0.母亲一直想戴上金项链,却至死未能戴着金项链与亲人分手,请把不同阶段的原因填在下列横线上。(6

分)

(1)早年时,

(2)积累了一些钱时,把钱用于了家庭建房。

(3)随着孩子的长大,

(4)有了金项链后,

21.从第③段加线句可以看出李姨是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第⒁段加线句的含义是 (4 分)

23.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 ( 4分)

a.全文以李姨来衬托母亲。

b.母亲和李姨都能顾全大局。

c.故事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小见大歌颂了母亲们的高尚品质。

三、综合运用(11分)

依据以下材料,完成24—26题

材料1:

当代作家冯骥才指出:“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

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的眼光看出来的。”材料2:

“安”字,起初是说女子待在家里为安静;“男”字,意思是说在田地里耕作的劳动力是男人……许多汉字构成包含着特定时代的男女观家庭观等;日常用语“半斤八两”承栽着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一斤等于十六

两,所以半斤等于八两;晋祠的古树、故宫的藏品、外滩附近的历史建筑,都沉淀着丰厚的历史人事与社

会兴衰;春节、端年、中秋、重阳等节日及相沿至今的习俗,沉淀

着古代社会最传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

向……

材料3:

前不久,徐汇区发布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其

中关于“您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得

到了如下的数据:

2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需要有文化的眼光

b.今天的传统文化就是已经过去的现实生活

c.现实生活到处都包含着相沿至今的传统文化

d.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25.从下列事物与生活现象中选择一项,指出其中所包含的一种传统

文化。(4分)

玉泰山贴春联

选择的事物或现象:

其中的传统文化:

26.下面是对课堂教学发挥传承传统文化作用的看法与建议,请选出

正确的两项()()(4分)

a.课堂教学已是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

b.目前的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c.学生要乐于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d.教师要善于用文化的眼光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并用于教学

【篇三:2012-2013学年奉贤区初三语文二模卷】

xt>九年级语文201304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

及观察的对象。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d.“洪波涌起”是描

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

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②之术,旋③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④,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

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③旋:一会儿。④筇:竹名。⑤

勃窣:匍匐而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1)道人得

诗径去()(2)足疾大作()..13.对文中划线句句意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3分)a.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b.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c.我不是想要得罪他,

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诗。 d.我不是想要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拿手诗。

14.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是(3分)

15.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的人。(2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时尚红包装满传统意味

①说到红包,谁都对它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

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如今,它正以其令人

眼花缭乱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②据史载,a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时称厌胜钱,是为了佩带

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b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制作精良。c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如

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d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宣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做工考究些的,封内还会衬上一层薄纸,

以增加牢固度,并配有吉祥的词句和图案。

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机制印刷的出现,红包封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除了以一些祥瑞

图案制作的红包封外,还出现了以名人的照片、卡通形象、生肖为

主图的红包封。其次红包已向商界发展,商家把红包封作为促销的“催化物”,常印制红包封赠送给客户,或直接装入礼金派送,甚至

连某些外商也入乡随俗,推出了许多“中西合璧”的个性红包封。此

外“电子红包”、“礼仪存折”、“贺岁金卡”等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④由于红包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多数人从红包中取

出压岁钱或礼金之后,就对红包封不屑一顾,随之丢弃。因此几千

年来收藏红包封的人名不见经传,去研究红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红包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⑤红包封上书有各异的文化语言,表达出祝贺心声,从中可看出中

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如“南极星辉”贺男寿,“中天婺焕”贺女寿;“天

作之合”贺男婚,“于归之喜”贺女嫁;“乔迁之喜”、“燕仪”表示新屋

落成搬入之贺。

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对红包封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从

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文化。比如,寄托利利事事的美好

憧憬。

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红包是礼尚往来的载体,是人们交往

的一种纽带,也是无可替代的民俗民风。社会学告诉我们,一种文

化到了大俗的地步,也就溶进世人的血液里了。正因如此,红包封

收藏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相信假以时日,必会蔚为大观。

16.第②段中与“制作精良”意思相近的短语是(2分)

17.“到了清明出现了彩绳串铜钱、红钱包纸币等形式,这就是红包

封的雏形。”这一句话是从第②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哪

处最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18.下列选项与第③段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50年代红包封发展势头迅猛异常。 b.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

作精良。

c.红包已向商界发展,甚至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个性红包封。

d.红包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19.第⑥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为(5分) 20.本文

主要说明了红包的定义、、和。(9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题)

拳拳赤子心殷殷航空情

①罗阳,一个满怀航空报国的赤子,情系“沈飞”(中航工业沈阳飞

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掌舵人”,于2012年11月25日12

时48分,溘然长逝。笑容谦逊,目光柔和的他,没有盛气凌人,没

有高谈阔论,没有轰轰烈烈,却留给身边人无尽的回忆。

②刚参加工作时,罗阳见多数同事都是外地人,长期吃食堂没有油水,就偶尔请同事们到他沈阳的父母家去改善一下伙食。又怕大家

不好意思,就编出帮忙搬家具、打扫卫生种种理由,贴心而又温情。

③当上企业领导后,在赶赴任务同时,他总不忘对职工们多一份关心。凛冽。空旷的试车场地气温更是比其他地方低4到5摄氏度,

风力也要强上至少2级。场地上铺着大块钢板,总是由下而上冒着

透骨的寒气,艰苦的环境考验着试车人员的身心,也牵动着罗阳的

柔肠。深夜看到大伙加班,他操起电话,叮嘱后勤一定要给现场加餐;进入冬季害怕工人冻手,他又让公司给外场人员每人配发了一

个暖手宝御寒……

④很多人认为,当领导必要时在下属面前摆摆架子、耍耍威风,才

能压得住阵脚,而罗阳却与这一想法相去甚远。有一回沈飞发生安

全生产事故,很多干部职工都惴惴不安,认为“这回领导一定会趴桌子,处分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安全生产会议上,罗阳竟然细

细讲解起从八个方面抓生产、保安全的方法。

⑤罗阳,关心干部职工们饮食冷暖,柔情似水;。

⑥沈阳是我国重要的飞机研发制造基地,除了“沈飞”,这里还有多

家飞机研究、设备制造厂所。“作为“沈飞”的关健设备供应商,公司

每当遇到资金困难,只要向罗阳提,他都会毫不犹豫,尽快解决。”

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孟军说,“他的着

眼点不仅仅单纯从沈飞的利益出发,维护的是整个飞机生产链的正

常运转。”他用坚强和隐忍维系飞机研制链条的顺畅和平衡。

⑦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

现场总指挥。最小化的误差、零缺陷的产品质量,军方的高标准高

要求,常常把制造方艰难境地;设计师们面向全球,以开阔的视野,置身与技术研发的最前沿,对工艺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航空制造业

带来严峻的考验;没有经验,航空制造

大国对技术的严密封锁,迫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天路可以走。

面对重重困难,他从不以找托辞,要求降低飞机制造难度,相反总

是给设计者最大的创新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加工制造时遇到

困难他再去想办法。“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这是罗阳常

说的一句话。在歼—15身上,罗阳和他的团队攻克了很多工艺难点,突破了起落架、机翼折叠、阻拦钩等关键技术,从技术发图到新机

下线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研制速度奇迹。

⑧“将空间让给别人,将难题留给自己。”在国防发展的大局和航空

技术追赶的大义上,罗阳没有丝毫含糊

⑨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

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

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21.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22.第③

段划线句是描写,其作用是(4分) 23.根据上下文,请在第⑤段

横线处补充合适的内容。(2分)

24.根据文意,为第⑦段横线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并说说选择

的理由。(3分)

25.第⑦段中“重重困难”具体指的是:

(1)(2)

(3)(6分)

26.将第⑨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本文的结尾

更好?请用80字左右说说你的理由。(8分)

罗阳,你用无悔的信念诠释着“航空报国”的真谛,你不愧是中国国

防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也是我们

三、写作(60分)

27.题目:温暖的记忆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关于不读书的名言

关于不读书的名言 多书读,读好书,书就给你好处,给你不读书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资本。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不读书的名言,欢迎阅读。 关于不读书的名言 1、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2、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作者:狄德罗 3、他希望能考上好学校,却终日游荡不读书,岂不是背道而驰! 4、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作者:袁隆平 5、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作者:高尔基 6、书是灵魂的粮食,不读书灵魂就会饿死。 7、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8、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9、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作者:赫尔芩 10、【读书,其实是书在读你】1、你读书,实际上是书在读你,你水平有多高,你就能了解多少;2、像潜水一样,潜的越深,看到的

东西越漂亮;3、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4、书可以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贫穷的人拥有财富,多读书,读好书。 11、不读书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革亲和创造! 12、不读书则愚,不思考则浅;不多练则生,不巧用则钝。 13、不动笔墨不读书。作者:徐特立 14、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你只要三天不读书,你的语言就乏味,老讲那么几句话,人家听了就讨厌。你老讲同样的话,你脸部的表情也没有变化,一成不变,那就叫做面目可憎。有些人的面目就是让人很憎恶,听他的话就觉得很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 15、多书读,读好书,书就给你好处,给你不读书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资本。 16、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作者:无名氏出处:中吕朝天子志感 17、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18、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自古人们都称论的。不读书,诸葛亮哪得晓天文知地理?不读书,毛主席怎么能掌握机理统领大局?不读书,杜甫可会写出脍炙人口、激荡人心的诗句?读书,不是唯一长才干的途径,却是最重要的。读便长才,才可判事,事于有益。可以说,读书足以长才。 19、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课时间:总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生能说出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二、学生能说出诗中重点字词的释义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层楼:高楼。 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⑤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三、学生能理解诗歌,说出诗歌的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四、学生能背诵这首词 学习过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师: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分钟)生: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师: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分钟) 生: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师: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分钟) 生: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师: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分钟) 生: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三、探究词文含义: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①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②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古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赏析

古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鉴赏】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不看闲书,只看有用的书

第十章不看闲书,只看有用的书 时间有限,我们要用最宝贵的时间,集中阅读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与成熟 的书。 什么叫闲书?当然不是说对赚钱无用的书就叫闲书,咱们不能那么庸俗和现实。 我认为那种看后即忘,读后不能在思想上形成共鸣,也吸取不到什么营养或 经验的书可以称为闲书,这种书看完3 天后往往就忘得一干二净。 那些毫无营养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狗血的职场言情系列小说简直就是浪 费生命。 还有一些比较消极的书籍,甚至充斥着血腥、暴力及犯罪的内容,一定不要 沉迷进去。除了《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顶尖的侦探小说外,其他很多内容都糟糕透了。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我们也都很忙碌,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去看那些风花雪月,文人墨客的书。 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要集中关注这几类读物: 首先,要订阅与自己的职业和梦想的职业相关的专业报刊、杂志。专业报刊、杂志往往紧跟行业潮流,能掌握本行业最新的资讯与动态。 比如你想将来进入电子计算机行业,《电脑报》就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因为我不止一次提到,现在我们大学的课本知识已经太落后了,所以与社会 接轨的专业性杂志是一定要阅读的。 从这些杂志中你不仅能了解到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还能了解到世界 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 当然,在网络时代,很多杂志报刊已经普遍有电子版了,你可以很方便地从 网上找到这些资源去阅读。 阅读电子杂志的便捷之处还在于可以很方便的查找你需要的信息,或者查看 往期杂志。这只需要很少的费用,比起从报刊亭买杂志方便很多。 59 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阅读的杂志报刊,但是很多都是生活娱乐方面的,对急 需充斥头脑的大学时期来说,是没有任何营养的。不要把精力放在这些毫无意义的娱乐八卦上面。 其次,尽量多看励志类、益智类的书籍。 其实市面上的励志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又会有闲人告诉你:“这些书都 是千篇一律,要么李嘉诚如是说,要么刘永好如是说……都是洗脑的,不要相信这些!” 离这样的人远些吧!他们总是鄙视一切,否定一切,总是用消极的眼光去看 待事物。 如果说人文历史类书籍就像一杯绿茶,隽永清新让你回味无穷,那么励志类 的书籍就像你午后的那杯咖啡,赶去你的惰性和嗑睡,重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励志类的书的内容的确大同小异,就像你今天喝到的咖啡与昨天的又有什么 不同呢? 人都是有惰性的,也会有失落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低谷的时候,谁来鼓励 你呢!谁来再次激起你奋斗的雄心呢?一本励志的书或许能够起到这样的功效——就像止疼药,就像咖啡。

论读书议论文范文-驳读书无用论

论读书议论文范文-驳读书无用论 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读书议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驳读书无用论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

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

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相关读书的名言警 句 02、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对联集锦》 04、古今来很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0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梦祥 07、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 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08、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09、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 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1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 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1、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1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协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巴金 13、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德国) 14、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5、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6、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7、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 18、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章学 诚 1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 思 20、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力成文学 21、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国)谚语 2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 兰克林 23、读书是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24、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2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6、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27、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 兰克林 2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29、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0、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

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篇一:2013奉贤区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和答案】 class=txt>(2013年4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5.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是个,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 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 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朱文公受骗 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 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 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③旋:一会儿。④筇:竹名。⑤ 勃窣:匍匐而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道人得诗径去()(2)足疾大作() 13、对文中划线句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b、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c、我不是想要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诗。 d、我不是想要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拿手诗。 14、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是(3分) 15、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的人。(2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时尚红包装满传统意味 ①说到红包,谁都对它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 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如今,它正以其令人 眼花缭乱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②据史载,a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时称厌胜钱,是为了佩带 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b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制作精良。c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如 今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d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宣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做工考究些的,封内还会衬上一层薄纸,以增加牢固度,并配有吉祥的词句和图案。 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机制印刷的出现,红包封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除了以一些祥瑞

读书有用无用

读书有用论探讨 摘要:读书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此起彼伏。无论从读书的需求和产生的效应来看,读书都是有用的。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读书可以使人从愚昧走向智慧,使我们学做人,学做事,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 关键词:读书有用论,读书无用论,因素,效应 读书是否有用,无非是两种答案,有用或者没用。读书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有用;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说明了读书是无用的,书生和秀才尚且认为读书无用,目不识丁的人怎么可能认识到读书有用呢?正因为有了这两种极端的认识,读书有用和无用的争论才一直没有停止过,此起彼伏。 当昔日的“黄金屋”、“颜如玉”渐成今日的“水中月”、“镜中花”,节衣缩食花大钱读大学的结果,却是可能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读书无用论就这样自然诞生了。“读书无用论”衍变到今天,已经分成了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发出的感慨,一是针对现代人忙着赚钱认为读书属于浪费时间发出的喟叹,无论哪层意思,都会让文化教育与社会文明受到巨大冲击。“读书无用论”确实是有市场的。在实践中确实很难将学过的哪一条公式、定理用到了工作、生活中,甚至学过就忘了,似乎不上学也不影响工作。但认真分析,我们不该被读书无用假象所迷惑。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只要我们弄清楚知识是有用还是无用,读书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就解决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就会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韩信熟读兵书,早年落泊,温饱尚且不能解决,与街头恶棍相斗,还得受胯下之辱,说明知识不是万能的,只有找到适用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硬件载体,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是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仅仅是基础,更多的知识要到社会上、到实践中去学习。这些知识只有在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后借助劳动实践,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有用性。假如在街边随便找一个人,询问道:你读过书吗,如果地点选择济南99%的人会告诉你:我读过书。而如果在莱州,我想40岁以下的人,98%的人也会给予同样的答案,那我们就会得出结论:读书是有用的。一、读书需求具体因素的分析

2013高考作文素材读无用的书(考前押题66)

【语文】2013高考作文素材:读无用的书(考前押题66) 【金题回放】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书,跟钱、权与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一种是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或对升学、应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助,但可养心。读什么书,这是个人趣味的问题。(《百家讲坛》易中天语)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次作文评讲重点】 1、新材料作文类型、命题特点及其审题方法 2、留心处皆素材 3、作文的语文味和文化味 4、写出“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展示“我”的视野 5、对照思维及辩证思维 【阅卷场学生例文精选】 道是无用却有用 王胜男 这是一个拥有《人间喜剧》的年代,我们却出不了巴尔扎克;这是一个拥有《百年孤独》的时代,我们却还没有马尔克斯。或许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有用之书”,看似有用却庸碌无为,“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有用,令人不得不读。(开篇不俗,活用素材,文学气息浓厚。)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读《凡尔登湖》,可以明了为何梭罗穷其半生,陪伴在湖畔的平和和宁静;我们读《战争与和平》,可以懂得最终胜利的他们有着怎样一腔热血和柔情;我们读《史记》,可以从中看到人性与文化,以史为镜,照亮未来。《般若心经》中有句话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看上去存在的事物是不

存在的,而看上去不存在的事物实际上又是存在的。这难道和读书不是一样的吗?“世界上开满的,不是邪恶之花,而是庸碌之花”,一些书籍能教你谋生,教你得权,却无法教予你智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权倾势去,钱财两空。读书读的是思想,读的是心灵,读的是智慧。这样我们才得以修身养性,增益吾辈之所不能。(读书十二载,文章阅无数,留心处皆素材,深刻处见思想。更多的同学却是心中有“米”,却难见炊烟,煮不成一锅熟饭。作者笔下素材信手掂来,切合题意,运用得当。不足之处:分论点和分析不大一致,“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没有体现。此也为多数同学写作通病。)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论语·述而》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狐妖鬼怪描写得淋漓尽致,成就一部神作——《聊斋志异》。那里面有讽刺当权者的小故事,也有歌颂人性美好的传奇。君不见肉食者鄙到处有,却无曹刿为之谋;君不见官虎吏狼欺民甚,松龄斥之无痕迹。《聊斋志异》看似只是一部鬼怪小说,故事诡异而充满奇思异想,实则却将当权者虚伪的面孔揭露无遗,大快人心,同时发人深省。“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其“无用之书”,道是无用却有用。(论点、论据、论证大体一致。作者视野开阔,语言运用娴熟。)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如同一颗种子,你只有细心浇灌,用心扶植,才能看到其茁壮成长,读懂有用之处。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读了一两遍看到的是表面上的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只有读多几次,细心揣摩,才能看到那其中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而是像一棵大树的根基般深沉、复杂。有对人际关系的体现,有对诗句的品味,还有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批判和鞭挞。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多读多思考,自然就能懂得那无用之处深藏的道理。(从如何读无用之书角度展开。) 道是无用却有用,“无用之书”让人修身养性,“无用之书”发人深省,“无用之书”更需要我们耐心品味揣摩。 其实“无用之书”才是真正的有用之书! 评分:52分 【点评】:对材料写作主题词把握准确,切合题意。主要围绕“会怎样”“怎么做”角度展开行文。结构清晰,规范。素材运用娴熟,活用素材、化用素材,精当而得体。语文味、文学味浓厚。不足之处:第二自然段分论点和论证分析不一致。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张明霞 北宋的张载曾这样说自己读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纵访古今,无数的文人志士为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而博览群书修养德操。可现如今,书却被分为了“有用”和“有用”两类。难道,“无用”的书真的无用吗?(引用名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材料作文“有用和无用”写作指导和示例

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与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却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关于审题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却价值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这是一则有思辨色彩、富有哲理的材料。材料中“有用的事”和“无用的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有用的事”前面有“自认为”,后面有“价值不大”词语,可见“有用的事”并非真的有用,或者只能说是暂时有用,短期有效,从长远来看真是无用,或者是害人不浅的。“无用的事”前面有“喜欢”一词,后面有“留下的东西让人受用无穷”一句,可见“无用的事”并非无用,只是短时看不出来,或者暂时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生发展非常有利,是真正有用的东西。作者或命题者意在批评“做有用的事”的人,因为事实证明做有用的事,价值不大。同时肯定“做些无用的事”的人,因为能够“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生活中普遍存在,联系生活,“有用的事”所指可以很多,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过分看重早教、购买学区房进名校、参加奥数培训班等短期教育行为;选择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发财的专业,选择能考取公务员、有房有权有钱的职业;跟GDP有关的政府官员热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跟政绩有关的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仿古街区。与此相反的“无用的事”所指同样很多,崇尚心中的事业理想、精神生活;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能丰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选择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以及尊重大自然的生态建设;淡泊名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选择不能发财的冷门专业甘之如饴,并且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东西;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品德高尚风气的学校教育;倡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能力的做法;淡化物欲和名利的思想、亲近大自然、用文学净化心灵的举动;亲近文化名人、走进经典名著的读书活动;坚守民族气节、弘扬民族道德的行为;坚持理想的信念;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2.关于立意 立意应该从材料出发,是对材料的发掘和提炼。考生应该准确诠释什么是所谓“有用的事”,什么是在有些人看来“无用的事”,然后要揭示“有用的事”只是暂时有用,短时有效,长远看实则无用,而且对人生或社会发展还有害的真相或本质,与此同时,还要分析“无用的事”实则包含着有用的道理,只是暂时看不出来,不明显罢了,从长远来看,从发展来看,从科学性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它是心灵世界的东西、精神层面的事情,事关人的思想性格品德的养成,事关人生发展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幸福追求。考生可以侧重一个方面,而兼顾另一方面,但要把道理说清楚,把“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这是审题的关键,也是评判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因素。 3.思路指导 “有用”和“无用”是本则材料的核心词,相反相成,不可分割。而从材料的倾向看,着意于强调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是有用的,所以写作的着力点主要在表现实际“有用”的“无用”。具体写作角度有: ①剖析认识实质。

(高中议论文)驳“读书无用论”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

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1. 介绍学习目标 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 (ii)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 4. 播放音乐 5. 跟着音乐唱 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 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 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 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 10.“识尽”的意思 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 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 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丑的沉重。 13. 找出文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答案:片中两个“爱上层楼”重复使用,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精神面貌。“欲说还休”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识尽”愁滋味,饱经沧桑,历尽坎坷,有说不尽的“愁”。二是当时投降派当权,有“愁”无处可说,说了犯忌,不如不说。迭次也同时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 14. 文中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文-章-超-市 答案:“少年不愁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 等等,文中上下下两片处处产生鲜明的对比。 15.从个句分析转向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答案:词的上片,着重写自已因年少涉世不深,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临觅愁。词的下片,表现自已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处世渐深,对“愁”的内涵有了真切的体会。 16. 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答案:“少年之愁”指的是未作新词而无愁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而今之

马云建议别读太多书 要成功就不能读太多书

马云建议别读太多书 要成功就不能读太多书 中国富豪不读书不是啥新闻,但自己不读书还号召别人不要读太多的书,这可真是新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近日说:“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我不知道,马云定义的“成功”是什么,如果就是发大财、赚大钱、当大富豪,那么成功之门未免过于狭窄,以至于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破门而入,成为“成功人士”。另外,读多少书算“读书太多”?最好给出一个标准的数值,以备参考。否则,读得不够或者读多了,岂不影响我们成功? 说实话,我不相信马云真的认为“读书无用”,他的本意也许是要说,死读书会导致人丧失行动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成功还是要靠实践。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年人均读书不过4本、大众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会的文明风尚都亟待提高的国家,像马云这样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就、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的确不该推销这种言论。 首先,把阅读和成功用简单的因果律联系起来本身就不科学,没有什么说服力。的确,大字不识但终成大业和饱读诗书而一事无成的例子,古今中外所在皆有。中国人最熟悉的就是那位半文盲加流氓的汉高祖刘邦。但饱读诗书而终成

大业、大字不识最终一事无成的例子,也同样比比皆是。读书多少和成功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说“只有读书才能成功”和“只有不读书或少读书才能成功”一样,都是缺乏统计数据支持的臆断。 其次,读书之所以值得提倡,究其根本而言,不是因为读书有用,恰恰相反,读书最美好的一点正是它“没有用”。严格说来,出于单纯功利目的的阅读不能算是读书。为了升学就业、获取信息、掌握技能的阅读,比如学生读课本和参考书,工程师读技术资料,厨师读烹饪大全……有助于个人获取实际利益,却无助于一个人开阔胸襟和完善人格。人与动物不同的一点是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世间万象有一种难以遏制的一探究竟的渴望。除了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之外,读一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书籍,一来滋润心灵,使精神世界不至于干瘪粗糙;二来满足好奇心,“原来如此!”常常是这类阅读带来的快感。 这种看似无用的读书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使人变成工具,而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这种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人一定是通过广泛阅读而造就的。在中国社会趋向于功利化的今天,这样的阅读尤其值得提倡。 即便站在纯粹功利的立场,少读书的说法也不足为训。实际上,阅读量的多与少不仅事关个人素质,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达国家的年人均读书量普遍在20本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