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005年第5期总第126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5,N o.5

Serial N o.126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肖坤学

(广州大学,广州510405)

提 要: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提出隐喻翻译应该采取认知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概念域;映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5-0101-05

1 引言

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译者只是在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或力求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隐喻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的实质的正确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Lakoff&Johns on 1980:15—32)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与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的,意义与推理则是以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为基础的。传统译论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加上其方法论上的缺陷,即“囿于传统文艺评论特别是传统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影响,注重宏观主体的迁移性‘了悟’或‘悟性’过程;而微观上对客体(译作及翻译过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形式论证方法。传统翻译理论在微观分析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严密性,对许多价值概念都未确立系统科学的始终一贯的范畴界说和现代逻辑学的定界分析,模糊性、印象性太强,内容流变,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往往流于空泛。”(刘宓庆1999:XIII)传统译论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由于不能对其所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解释,思辨性倾向也就在所难免。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把隐喻的认知特征纳入隐喻翻译研究的范畴是隐喻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的理论则是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

2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1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on)一书中(2001:106—113)把隐喻归纳为dead metaphors,cliche metaphors,stock metaphors,adopted metaphors,recent metaphors,original metaphors等6类。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2001: 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和(7)隐喻和喻底结合。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也常见于国内各种翻译

理论著作或学术刊物,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如蒋跃(1991)、柯平(1993)、丁树德(1996)、毛荣贵(2001)、谭震华(2002)、魏平(2003)和徐王君(2004)等。客观地说,众多学者的理论观点对隐喻翻译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柯平先生(1993:139—144)指出,“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在任何情况下,喻义都是应当保证传译的东西。”这一观点抓住了隐喻翻译的关键。Peter 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方法可操作性强。但总体而言,传统译论与上述学者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重点是隐喻的修辞功能,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谢天振(2004:9)在回顾人类翻译史时指出,“口语交往阶段”和“文字翻译阶段”的译学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基础上的。包括隐喻翻译研究在内的传统译论体现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但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避开隐喻认知性质的隐喻翻译研究是不科学和不可论证的。

探讨隐喻的翻译,我们在明确隐喻性质的基础上还应该首先弄清翻译的实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1999:11)他还指出“译者必须力求再现作者原义”(ibid.7)。刘宓庆(1999: 6)提出了“所谓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的主张。郭建中(2000:277)也认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王宁(2000:46)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不断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来诠释原语的意义……”著名翻译家萧立明(2001:4)把翻译的过程描述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王东风更是强调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2005:71)明确指出“自从人们开始关注翻译这一活动起,人们就开始关注意义与翻译的关系了,”并提出了“翻译的灵魂是意义的语际转换”观点。由此看来,语言的意义是翻译的核心已是翻译界的共识。这与“意义是语言最明显的特征”这一语言学论点也是一致的。据此推断,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翻译的关键同样在于意义。

然而,什么是意义、对语言意义的产生做出什么解释以及如何看待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却是语言学和哲学领域长期存在分歧的问题。“什么是意义?哲学家们具体针对语言就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Lions1981:136)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则是不同语言学流派语言哲学基础和语言观的反映。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其客观主义哲学观和“语言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的语言观的影响,致使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成了其最薄弱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的意义则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以致最终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如前所述,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却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是解释语言学,力求对语言提出能独立论证的而不是特设的解释,以达到揭示语言本质的目的。其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语言并非是封闭的和自足的体系。(赵艳芳2001:3—14)认知语言学走的是一种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完全不同的研究语言的路子。与其它语言学流派相比,其所具有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包括语言的意义和隐喻在内的自然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解释。关于语言意义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赵艳芳2001:12)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样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隐喻的翻译就不只是修辞层面上的语言符号转换问题,译者还须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2.2 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对英语还是对汉语而言,隐喻都是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都是富含比喻性的语言,‘明喻’、‘暗喻’、‘引喻’、‘换喻’在汉语中俯拾皆是,其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表达婉转,语句凝练,是语言的精华”。(徐王君2004)当今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隐喻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即便我们的祖先,也早有认识。(王寅,2003)所以隐喻首先不是不可译的语言现象。

Eugene A.Nida指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谭载喜1999:1)虽然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提出的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体现出来的依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但他与其他翻译理论家倡导的“翻译就是意义的翻译”的观点和翻译的重点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可采取的策略包括:

21211 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感官和身体构造)和包括通感现象(synaesthesia)在内的相同心理基础,不同民族的认知能力非常接近。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基于相同的感知,不同民族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自然能够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1998)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前提的,语言是与概念结构一致的象征符号系统。基于对客观世界相同的认知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

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赵艳芳2001:13)。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包括隐喻)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也是建立在人类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概念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表达形式。对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根据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方式可以实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翻译目的。如,基于TI ME IS M ONEY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体现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许多隐喻表达形式:

①Y ou are wasting my time.

②Can y ou give me a few minutes.

③H ow do y ou spend y our time?

④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⑤Is that w orth y our while?(Ungerer&Schmid2001:118)

在这些隐喻表达形式中,TI ME IS M ONEY这一结构隐喻就是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

汉民族同样视“时间”如“金钱”一样珍贵,也有TI ME IS M ONEY的隐喻概念。汉语中同样有包含“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惜时如金”等。所以在翻译上述英语隐喻表达形式时,译者通过概念域的对等映射进行翻译,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并非难事。如: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你能给我几分中时间吗?

你的时间是怎样花的呢?

我们的时间就要花光了。.

那(件事)值得你那么多的时间吗?

⑥D on’t trust him.He’s a sly old fox.(Longman Dictio2 nary of C ontem porary English,444)

译文:别信他。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这也是一个概念隐喻的例子。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对fox(狐狸)的认知非常相似,所以形成了相同的隐喻概念———FOX IS C UNNI NG(狐狸很狡猾)。Longman Dictionary of C ontem porary English(444)对fox的释义是fox:…3.[C] 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677292.html,u.Derog a pers on who deceives others by means of clever tricks;汉语对“狐狸”的解释几乎完全一样:“[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现代汉语通用字典》,1987:203)这说明英、汉两个民族对狐狸的认知所形成的隐喻概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凡属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与狐狸相关的隐喻概念的语言表达,译者就可以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的对接,并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

⑦The whole journey was a nightmare...we lost our lug2gage and we arrived tw o days late.

译文:整个旅行就象[就是]一场恶梦,我们丢了行李,又晚到了两天。(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with Chinese T ranslation,2004:909)

这是一个实体隐喻的例子,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是由具体概念(恶梦)向抽象概念(可怕的事物)的映射而产生的。

21212 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互相的作用。”(赵艳芳2001:4)。可见,社会文化也是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源于人与人的互相作用获得的经验自然存在很多差异。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同样会体现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因此,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语言集团的文化和经验的沉淀密切相关。如上文提到的汉语谚语“再狡猾的敌人也会露出狐狸尾巴”,用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来分析,汉语中的这一隐喻是由属于物质认知域的具体概念———“狐狸尾巴”向非物质认知域中的抽象概念—“破绽”(“比喻终究要暴露出来的坏主意或坏行为”《现代汉语词典》:818)映射的结果。西方文化中虽然有同样的抽象概念,由于对“狐狸尾巴”认识上的差异却不存在相应的概念域映射。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可以首先考虑采取原语隐喻始发概念域(认知模型)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模式进行翻译,即使用符合目的语社团社会文化特点的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来映射原语隐喻中的抽象概念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和隐喻表达形式。因此,上句就可以试译为“All enemies,no matter how tricky they are,will give the game away”1译文的读者获得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获得的反应相同。

⑧武警工程兵擅长啃硬骨头。

译文:C onstructive s oldiers of the Armed P olice Army are g ood at cracking hard nuts.(徐王君,2004)

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原文隐喻的概念域映射过程是: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啃硬骨头)—>目的概念域的抽象概念(吃苦耐劳、有战斗力)。这一概念域的映射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一隐喻表达不可译。通过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原文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原文的隐喻表达形式同样得到了体现,译文也符合译文的文化特点。译文读者可以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这与徐王君(2004)探讨比喻性词语的翻译问题时所讲的文化内涵对接有所相似。她说,“翻译的英汉文化内涵对接,指的是首先理解英语比喻词语的文化内涵,弄请喻体在英语内的象征意义,然后再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喻体词来实现语义对接,最后实现英汉语义和修辞最大程度上的‘等值’翻译。”

⑨T ake not a musket to kill a butter fly.

译文:杀鸡焉用牛刀。

⑩A fter the father’s death the s on became the mainstay of the family.

译文:父亲逝世以后,儿子成了家中的脊梁骨。(刘上扶1988:138)

λ?Praise is not pudding.

译文:恭维不能当饭吃。(刘上扶1988:138)

21213 隐喻概念域映射的移植

语言与文化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语言。翻译时遇到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并不为奇。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原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映射在目的语文化中往往既不能实现概念域的对等映射,也无法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的权宜策略就是采取隐喻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手段。如:

λωAll the w orld is a stage.

译文: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刘上扶1988:138)

λξLife is a journey.

译文:人生是一次旅行。

λψA silver plate is rising up in the sky.

译文:一个银盘在天边升起。(刘上扶1988:139)

这种翻译策略虽不能保证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完全相同的反应,但并非没有可取之处。首先,原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得到了再现;其次,这种翻译策略体现了隐喻的认知基础。即使译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读者对隐喻理解的困难,读者结合隐喻表达形式的具体语境,理解上的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王东风2004:213)通过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把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就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因此,概念域映射的移植不仅是处理蕴涵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移植进原语文化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郭建中2000:279),并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相似的认知方式,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的认知呈趋同的特点。从理论上来讲,运用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方法翻译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也是可行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当前隐喻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译者缺乏对隐喻认知性质的认识,致使有时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转达原语的意义上,结果原语隐喻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意义得以再现,但原语的隐喻特征却

丧失殆尽。翻译理论家罗选民(1998)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转换,是两种语言之间在保持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语言形式的转换。”失去隐喻特征的隐喻翻译,由于无法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致的反应,当然不能算是达到了翻译的目的。现举例说明:

λζ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译文: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张培基等2001: 39)

λ{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

译文:孩童孕育着成年。(马红军2000:210)。

λ|K nowledge is not always water that washes away vices.

译文:知识并非总是能把邪恶冲走。(刘上扶1988: 139)

这些原文带有隐喻的翻译实例,应该说原语的隐喻含义在目的语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再现,但原语的隐喻特征却踪影全无了。现试译如下:

人的生活有坦途也有波折。(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

童年乃成年的影子。(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

知识并非是每每都能把邪恶冲走的水流。(隐喻概念域映射的移植)

3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据的,即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传统翻译理论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观的影响,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的翻译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问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心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建立在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产生作出的科学解释,体现了隐喻的本质特点。当代译学的特征是“翻译研究的界限不再像以前那么分明,学科之间的重叠、交叉、接壤的情形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谢天振, 2004:11)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提出隐喻的翻译研究应以认知为取向的观点,是在对以修辞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研究进行反思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旨在正确认识隐喻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

参考文献

Bloom field,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677292.html,nguage〔M〕.New Y ork:Henry H olt&C o.p.139.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with Chinese T ranslation〔Z〕.2004.Shanghai:Shanghai F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K ay,Paul.1971.T ax onomy and semanti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677292.html,nguage47.pp.866-887.

Lion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677292.html,nguage and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Mark Johns 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 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Lakoff,G.1987.W 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 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Longman Dictionary of C ontem porary English〔Z〕.1978.Harlow and London:Longman G roup Limited.

Newmark.,Peter.2001.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ewmark,Peter.2001.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T aylor,J.R.1996.Linguistic Categ 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Ungerer,F.&H.J.Schmid.1996.An Introduction to C 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丁树德1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M〕1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182-191.

郭建中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1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

黄民裕1辞格汇编〔M〕1湖南出版社,19911

柯 平1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

蒋 跃1比喻中的相似点及其翻译〔J〕1中国翻译,1991(1)1

刘宓庆1当代翻译理论〔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

刘上扶1英语逻辑修辞从横谈〔M〕1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

罗选民1论翻译的的转换单位〔J〕1外语教学,19981

马红军1翻译批评散论〔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

毛荣贵1英译汉技巧新编〔M〕1北京:外文出出版社,2001:96-1071

沈家煊1实词虚化的问题〔J〕1《当代语言学》,1998(3)1

谭震华1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J〕1上海科技翻译,2000(4)1

萧立明1新译学论稿〔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

肖坤学1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J〕1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谭载喜1新编奈达论翻译〔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

谢天振1论译学观念的现代化〔J〕,中国翻译,2004(1)1

徐 王君 刘法公1英汉喻体文化内涵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1外语研究,2004(5)1

王 宁1走向中西比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C〕1郭建中编1文化与翻译〔 〕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

王东风1再谈意义与翻译〔J〕1中国外语,2005(1)1

王 寅1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

魏 平1隐喻的翻译方式〔J〕1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

张培基等1英汉翻译教程〔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

赵艳芳1认知语言学概论〔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1现代汉语通用字典〔Z〕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

收稿日期:2005-04-06【责任编辑 王松鹤】

(全英文论文)英语隐喻汉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2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3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4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 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7 旅游与文化 8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9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1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 12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 13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14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中的女性思想解读 1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17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18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0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2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22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23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005年第5期总第126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5,N o.5 Serial N o.126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肖坤学 (广州大学,广州510405) 提 要: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提出隐喻翻译应该采取认知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概念域;映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5-0101-05 1 引言 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译者只是在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或力求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隐喻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的实质的正确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Lakoff&Johns on 1980:15—32)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与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的,意义与推理则是以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为基础的。传统译论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加上其方法论上的缺陷,即“囿于传统文艺评论特别是传统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影响,注重宏观主体的迁移性‘了悟’或‘悟性’过程;而微观上对客体(译作及翻译过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形式论证方法。传统翻译理论在微观分析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严密性,对许多价值概念都未确立系统科学的始终一贯的范畴界说和现代逻辑学的定界分析,模糊性、印象性太强,内容流变,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往往流于空泛。”(刘宓庆1999:XIII)传统译论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由于不能对其所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解释,思辨性倾向也就在所难免。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把隐喻的认知特征纳入隐喻翻译研究的范畴是隐喻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的理论则是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 2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1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on)一书中(2001:106—113)把隐喻归纳为dead metaphors,cliche metaphors,stock metaphors,adopted metaphors,recent metaphors,original metaphors等6类。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2001: 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和(7)隐喻和喻底结合。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也常见于国内各种翻译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 echnology2001No.3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 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 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 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 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 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其中 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 兴未艾。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翻译学院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作者:朱悦 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 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 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 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朱悦 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Zhu Y ue 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 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 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 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 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 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2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3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4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5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6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7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8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0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 11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12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13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14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15 A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Elizabeth—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6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7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18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 19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20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1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22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23 五官习语的翻译 24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25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26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 27 Redefinition of Heroism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28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9 A Study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30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31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32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33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3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35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36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37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38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39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40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 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

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

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_雷雪莲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6卷第4期 2015年8月 Vol.36,No.4Aug. 2015 一、隐喻的概念渊源 什么是隐喻?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metaphora,其中meta 是指“超越”,而phora 的意思 则是“传达”[1]。由此可知,隐喻的概念最初是指某种形式的移动、运动或者是趋向。这里所指的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物搬走(carry ),而是指将此物搬过去(carry across ),即认为这种运动要跨越一定的边界,涉及两种不同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2]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本体”和“喻体”。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成为隐喻建构和理解机制的核心。从亚里士多德“不要将过于相异的事物作为比喻的对象,以免使隐喻过于牵强”的忠告,到孔子的“能近取譬”的学说,都体现了传统隐喻学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的看重。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3],我们的集体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语言学家胡壮麟[4]说过,要认识和了解 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 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隐喻使人们可以将熟悉具体的概念范畴映射到陌生抽象的范畴,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并表达陌生或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二、隐喻与翻译的对等性 从某种视角上看,翻译和隐喻的本质是相通的,两者都意味着意义的转换。在翻译中,原文的意义要由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在隐喻中,本体的意义通过喻体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译学理论中,长期以来一直将“对等性”作为比较原文的标准。从雅各布森(Jacobson )对意义对等的讨论,到奈达(Nida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理论,到贝尔(bell )的文体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分类,“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5]。就像隐喻中的“相似性”指的是“不相似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the similarity in dissimilarities ),翻译中的“对等”概念也意味着“差异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6]。承认了差异的绝对性,对等应该被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在某个层面上,或是从某种程度上来探讨。译文在哪一方面需要和原文对 文章编号:2095-3046(2015)04-0058-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4 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 雷雪莲 (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南昌310032) 摘要:隐喻作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隐喻研究被认为是人们认知 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检索近五十年与隐喻相关的文献,参照翻译教学法的动态史料,将隐喻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采用英汉对比分析与对等翻译及偏移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的教例,研究相关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层面涉及隐喻词条释义、隐喻例句分析、以及隐喻映射等。研究结果表明:以语言教学中的隐喻现象为切入点,研究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并提高其英语水平。关键词:隐喻;教学法;大学英语;翻译教例中图分类号:G642;H31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3-3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Y19);2015年南昌师范学院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NSTD20143003)作者简介:雷雪莲(1978-),女,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E-mail :thundersnow@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677292.html,.

英语翻译中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

隐喻翻译

研究报告 佛罗里达能像下一个佛罗里达吗? 当隐喻比较无法使用 Sam Glucksberg 和Catrinel Haught 普林斯顿大学 --------------------------------------------------------------------- 摘要:我们往往会通过两种方法来理解隐喻:一个是通过比较的加工过程,另一个是通过分类的加工方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使用哪个加工过程呢?根据最近的一个比较理论的变体,新奇隐喻必然是以比较的形式加工的;只有规约隐喻能够以归类的方式加工。 我们认为,加工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惯例来决定的,而是隐喻本身的语义及指示道具来决定的,比起分类过程,实际上有一种能以比较的方式加工更快的隐喻,我们就将之定义为新奇隐喻。然后我们会形成这类隐喻的变体来加大比较的难度,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的新奇隐喻更如果以分类的方式加工,将会更快被理解,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所以我们便得出结论:隐喻从一开始可能以分类的方式加工,这取决于他们语义及指示道具。 隐喻在谈话中无处不在。Pollio,Barlow,Fine,和Pollio (1977)估计,每周演讲者会创造出3,000个新奇隐喻。而Den Boer (1998)发现,在

内容从诗歌至科普的样本文章中,有19%的单词是隐喻。而在他的科普类文章样本中,整整有25%的单词是带隐喻性的。明显地,对于任何一个语言理解的理论以及来说,明白“隐喻如何被理解”非常重要,当然,对计算模型和机器语言处理系统的发展来说同样如此(cf. Kintsch, 2000)。那么哪种理论是最有用的呢? 隐喻理解的理论分为两大类:比较理论和分类理论。从比较理论来看, 我们是根据他们相应的明喻来理解隐喻的。因此,诸如“我的律师是一个鲨鱼”的隐喻是依照“我的律师像一个鲨鱼”而来的。从分类理论来看,隐喻和明喻都是独立被理解的(“understood in their own right”原文第935页右半,第五行)。隐喻是作为分类的断言(assertion),明喻是作为比拟的断言(Glucksberg, 2001; Glucksberg & Keysar, 1990)。比如说,根据分类理论的观点,在“律师鲨鱼”的隐喻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包括在鲨鱼,即邪恶的攻击性食肉生物的范畴中的。“我的律师”就这样获得了鲨鱼的隐喻性范畴的特点。在明喻的形式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比作字面上的海洋生物——鲨鱼。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与这个差异一致的。他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比明喻来得更快,并且对这两者会生成不同的解释,然后会用隐喻生产出比明喻更多的突发特征(emergent feature),比如“残酷”(Bowdle & Gentner, 2005; Glucksberg & Haught, 2006; Utsumi, 2005)。 最近,Bowdle 和Gentner (2005) 综合了这两个观点,在这个框架中,新奇隐喻总是以比较的方式加工,然而久而久之,当隐喻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他们规范化时就会有一个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不理解有问题

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

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_以美剧_绝望的主妇_为例下载本文 导读:Vol.25No.1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首先简述我国字幕翻译的现状,然后浅析字幕翻译的特点,以美剧《绝望主妇》为,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影视字幕的相关问题及其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本原则来指导其翻译策略选择的过程,有字幕的属性,影视屏幕上的英文字幕文字是一闪而过的,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 第25卷第1期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5No.1从功能目的论看字幕翻译 ——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 杨成青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浙江杭州,310023) [摘 要] 首先简述我国字幕翻译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浅析字幕翻译的特点,以美剧《绝望主妇》为 例,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影视字幕的相关问题及其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本原则来指导其翻译策略选择的过程。[关键词][作者简介] 字幕翻译;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绝望的主妇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杨成青(197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化。 有字幕的属性。将两者综合,则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一)时间限制性 影视屏幕上的英文字幕文字是一闪而过的,平均的停留时间在一到两秒之间,并不像文学作品上的文字,读者可以前后反复地阅读欣赏,在没有理解的地方可以回读。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以及发布的各种信息,同时激发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下文将根据诺德(nord)自上而下翻译问题的分类模式,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其文化和语言两大层面的翻译问题,依照笔者所提出的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原则,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剖析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二、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层面翻译问题 博物馆解说词里常常会出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若只是简单机械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则势必无法让外国游客了解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试

rr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第19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No.4 2005年8月J 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Aug.2005 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陶全胜 (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并通过译例分析,提出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应遵循“传译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三条原则有助于达到译界所公认的“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的应用文体翻译标准。 关键词:企业外宣资料;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5)04-0124-06 Exploring principles o f translating econom ic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based on Skopo stheory T AO Quan-sheng (Departm ent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d T 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 o n Skopo stheo ry and w ith ex amples analy sis,the author puts forw ard the v iew that major pr inciples o f tr anslating economies literature should be convey ing the main information, achiev ing pr agmatic equivalence,and reaching co nsistency o f translating concepts and ter ms.By adhering to the thr ee principles,the version of translation can m eet the well-accepted practical translatio n standard w hich stresses conveying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ranslating. Key words:eco no mic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s;m ain info rmation;pragm atic equivalence;consistency of translating concepts and terms 一、引 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主体,要走向世界市场,融合于世界经济,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应有过硬的宣传推销措施,以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是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的前提,良好的对外宣传资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但目前一些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过分拘泥于“忠实”与“等值”,在译文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倾向,不利于企业对外交流。还有一些企业对外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内外有别”,把对国内使用的资料直接翻译出来对外使用,影响了企业的对外宣传效果。许建忠教授提出的“得作者之志,为读者所接受”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收稿日期:2004-05-12;修回日期:2004-09-27 作者简介:陶全胜(1964-),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从目的论看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电影字幕翻译是电影的一部分,利用文字去展现和诠释影片对白不为人理解的内容,因此,电影字幕翻译跟一套电影的影片种类、故事情节、地域背景、语言运用息息相关。电影字幕对于译入语观众理解影片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目的论角度来分析《肖生克的救赎》及《疯狂动物城》这两部电影的字幕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方法;目的论 一、引言 外语片字幕译文主要功能是传达影片人物对白的内容。外语片对白是影片的灵魂,是剧本作者潜心构思、独具匠心之作,是符合表演特点的艺术结晶: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目的语的观众能够接受并能感受到此电影的魅力。因此,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更是一种以目的语观众为接受者的有目的翻译。 本文选取了《肖生克的救赎》和《疯狂动物城》这两部电影的字幕来作分析。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一下我选择这两部电影的原因:《肖生克的救赎》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也是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没有之一:该影片内容发人深省,演员演技精湛,整部电影的场景也很精致,堪称佳作。自发行以来,《肖生克的救赎》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影迷评选中,一直以来都位居前三位,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参与评分的电影。在1994年的奥斯卡奖,该片获得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而《疯狂动物城》则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电影了,该影片刻画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全新世界,在表面的美丽之下却能找到人内心所充满的偏见和自己的心思。用绝伦的艺术形式刻画以及反讽了当今的世界形态,结尾则是充满着正能量,绝对是用心制作的良心之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其外文字幕的一份功劳不可忽略。本文是从对照剧中人物的英文对白,仔细体味汉语字幕中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这两部影片的英译字幕是十分贴切的,可以归纳为简洁明了、流畅通达、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简介 以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目的论(functionalistskopostheory)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skopos”是希腊语,其意思为目的、意图、目标和功能。在功能主义目的论出现以前,主流的翻译学派都把重点放在原文本上。然而,目的论却颠覆了这一传统,它将译者应该关注的重心移到了译文上。目的论学者认为,在翻译进行之前,就应该决定翻译的目的或要达到的目标。翻译原则及策略的选择必须与翻译的目的、功能或是在译文中要表达的功能相融合。将功能目的论应用于字幕翻译,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了解荧幕上发生的一切,以使观众与电影之间有更流畅的沟通,充分体验到电影的美和魅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的任务就是采用适当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在时间和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前提下,为观众提供清楚、准确的字幕。如果译文达不到原文的效果,或者不能让译入语或说目的语观众像原语观众一样体验一部优秀电影的杰出之处,这种翻译行为毫无疑问就是一种失败。 接下来,我将《肖生克的救赎》与《疯狂动物城》中的英文台词与中文字幕翻译进行了对比,以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为主要标准,分析其字幕翻译是否以及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实现其目的。 三、字幕汉译 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比如,有译者可能为了赚钱过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翻译;也有为了目的语读者或观众以沟通交流为目的进行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