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

留喻体,辅以意译补偿的翻译方法。

(1)Because of flash marriage and lacking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John and his wife le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 after the wedding.

译文:由于闪婚和缺乏相互了解,约翰和他妻子在婚后过着狗和猫一样不和的生活。

2.隐喻替代策略

在英汉互译中,对于文化重叠的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直接用目标语文化中相同意象来进行替代。

(2)同舟共济,译文:to be in the same boat.

3.隐喻转换策略

由于中西方在物质、文化、社会及宗教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就不一致,因而我们可以采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中相近的意象。

(3)说曹操,曹操就到,译文: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4.隐喻舍弃策略

由于中英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空缺现象,翻译时在目标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此时,为了不失翻译的根本,可舍弃原文的喻体,保留喻义即可。

(4)a wet blanket,译文: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5.直译与意译策略

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我们应该尽量采取直译;由于文化和认知背景不同时,我们可以采取意译。

(5)as busy as a bee,译文:像蜜蜂一样忙碌。(直译)(6)higher flyer,译文:好高骛远的人。(意译)

6.解释与加注策略

由于语言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非常复杂,在译出喻体字面意义时,给出必要的解释与加注。

(7)济公劫富济贫,深受贫苦人民的爱戴。

译文:Ji 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四.结论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翻译是将源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标中,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希望本文对以后翻译实践中的隐喻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全英文论文)英语隐喻汉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2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3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4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 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7 旅游与文化 8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9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1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 12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 13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14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中的女性思想解读 1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17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18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0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2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22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23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005年第5期总第126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5,N o.5 Serial N o.126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肖坤学 (广州大学,广州510405) 提 要: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提出隐喻翻译应该采取认知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概念域;映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5-0101-05 1 引言 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译者只是在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或力求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隐喻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的实质的正确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Lakoff&Johns on 1980:15—32)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与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的,意义与推理则是以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为基础的。传统译论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加上其方法论上的缺陷,即“囿于传统文艺评论特别是传统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影响,注重宏观主体的迁移性‘了悟’或‘悟性’过程;而微观上对客体(译作及翻译过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形式论证方法。传统翻译理论在微观分析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严密性,对许多价值概念都未确立系统科学的始终一贯的范畴界说和现代逻辑学的定界分析,模糊性、印象性太强,内容流变,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往往流于空泛。”(刘宓庆1999:XIII)传统译论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由于不能对其所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解释,思辨性倾向也就在所难免。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把隐喻的认知特征纳入隐喻翻译研究的范畴是隐喻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的理论则是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 2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1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on)一书中(2001:106—113)把隐喻归纳为dead metaphors,cliche metaphors,stock metaphors,adopted metaphors,recent metaphors,original metaphors等6类。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2001: 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和(7)隐喻和喻底结合。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也常见于国内各种翻译

隐喻翻译稿

成熟的隐喻理解和阅读能力 --------------吉恩·怀特写于1982.10.28 16个隐喻命题以连接两个名词和形容词的形式呈现给有22个普通读者组成的小组和由20个阅读能力差的人组成的小组。据推测,正常读者展示出了高水准的解释,他们在解释的隐喻时使用的语言的水平更先进。在解释水平方面,两组没有显着差异,但普通读者使用了更抽象的心理参照物和贫困的读者则表现得更具体,在他们的解释中使用了感觉参照物。在语言的发展和阅读技巧习得的方面来讨论其含义。 简介 认知策略的灵活性,即对于解释隐喻的能力来说,采取不同的观点,以及采取不同语言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元素。已经发现这种能力的发展趋势是在儿童年龄在6至14岁(罗森斯蒂尔,加德纳,1976年)。只有一个12多岁的儿童才能拥有解释“真正的隐喻”的水平,并且能分析和阐明这种类型的隐喻。这一发现和艾尔金德在1974年提出的观点一致,年轻的孩子们似乎只能以语言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可能无法在更广泛的或者非字面的意义上转移其含义和解释一个比喻作用或双作用的术语,而来分析隐喻的能力作为一个青少年推理的特点出现。 收购抽象思维习惯和语言的使用在抽象层面上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还要掌握基本技能,例如阅读和写作(格林菲尔德,1972)。一些研究人员已经表明,习得阅读技巧和阅读的实践将会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发展认知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奥尔森,1977)。人们已经发现,在语言方面,那些被称作平庸的读者是那些不擅长解释词义的孩子(弗朗西斯,1974;洛弗尔,Shapton &沃伦,1976;弗农,1957),其定义是不成熟的(德·赫希,1957)。人会因此期望良好的读者比贫困的读者更能找到一个发展先进水平的理解和具有更高的语言水平的解释隐喻。 尽管本研究还没有调查他们在特定领域的兴趣儿童在语言相关的读取的失败已被广泛报道。读取不良被公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阅读失败被公认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额外的复杂因素可能滞后对一个或多个功能的成熟。在目前的研究中,它被期望通过选择科目来控制这个因素,成年人可能由于达到实足年龄来通过完全成熟的认知和语言功能完成非言语智力和社会充足率指标,但还有那些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 echnology2001No.3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 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 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 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 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 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其中 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 兴未艾。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

英汉翻译复习资料

填空题复习资料: 1.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2.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 “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 3.六朝时期鸠摩罗什曾提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主张“依实出华。” 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 4.《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 5.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严复译《天演论》牟例所 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序。” 6.中国译学理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7. 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 8.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9.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 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 11.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 《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 12. 1964年, 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将译文读者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功能翻译(Functional Equivalence)(请用中英文填写)的翻译原则。 13.辜正坤在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抽象标准,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_雷雪莲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6卷第4期 2015年8月 Vol.36,No.4Aug. 2015 一、隐喻的概念渊源 什么是隐喻?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metaphora,其中meta 是指“超越”,而phora 的意思 则是“传达”[1]。由此可知,隐喻的概念最初是指某种形式的移动、运动或者是趋向。这里所指的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物搬走(carry ),而是指将此物搬过去(carry across ),即认为这种运动要跨越一定的边界,涉及两种不同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2]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本体”和“喻体”。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成为隐喻建构和理解机制的核心。从亚里士多德“不要将过于相异的事物作为比喻的对象,以免使隐喻过于牵强”的忠告,到孔子的“能近取譬”的学说,都体现了传统隐喻学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的看重。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3],我们的集体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语言学家胡壮麟[4]说过,要认识和了解 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 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隐喻使人们可以将熟悉具体的概念范畴映射到陌生抽象的范畴,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并表达陌生或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二、隐喻与翻译的对等性 从某种视角上看,翻译和隐喻的本质是相通的,两者都意味着意义的转换。在翻译中,原文的意义要由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在隐喻中,本体的意义通过喻体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译学理论中,长期以来一直将“对等性”作为比较原文的标准。从雅各布森(Jacobson )对意义对等的讨论,到奈达(Nida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理论,到贝尔(bell )的文体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分类,“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5]。就像隐喻中的“相似性”指的是“不相似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the similarity in dissimilarities ),翻译中的“对等”概念也意味着“差异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6]。承认了差异的绝对性,对等应该被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在某个层面上,或是从某种程度上来探讨。译文在哪一方面需要和原文对 文章编号:2095-3046(2015)04-0058-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4 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 雷雪莲 (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南昌310032) 摘要:隐喻作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隐喻研究被认为是人们认知 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检索近五十年与隐喻相关的文献,参照翻译教学法的动态史料,将隐喻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采用英汉对比分析与对等翻译及偏移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的教例,研究相关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层面涉及隐喻词条释义、隐喻例句分析、以及隐喻映射等。研究结果表明:以语言教学中的隐喻现象为切入点,研究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并提高其英语水平。关键词:隐喻;教学法;大学英语;翻译教例中图分类号:G642;H31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3-3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Y19);2015年南昌师范学院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NSTD20143003)作者简介:雷雪莲(1978-),女,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E-mail :thundersnow@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6483819.html,.

_月亮_隐喻翻译研究_边立红

第10卷第3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0 No.3 2009年6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un.2009 “月亮”隐喻翻译研究 边立红,傅煊翔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月亮”隐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分析“月亮”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翻译形式,指出作为共同文化符号的隐喻翻译一方面应坚持文化特殊性原则,着力保持隐喻符号包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坚持文化普遍性原则,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月亮;隐喻思维;汉语;英语;文化内涵;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9)03-0096-05 On the Translation of “Moon” Metaphors BIAN Li-hong,FU Xuan-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6,China) Abstract: Metaphor,as a rhetorical device,is endowed with abundantly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 nation,but as a way of thinking it gives a reflection of the universal features of the human society. 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associations of moon metaphors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oon” metaphors in literary work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for metaphor translation as a universal cultural code the translator should hold a national position and aim to give a plentiful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version,and he should also hold a universal cultural position to explore the basis for translat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 moon;metaphoric thinking;Chinese;English;cultural connotations;national culture 月亮是人类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期望理解的自然事物。千百年来,人们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探索月亮的神秘空间,从人类社会早期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月亮文化现实所关涉的心理感应中吸取灵感,通过多种修辞方式,例如,比喻、拟人、类比、转喻等,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月”的隐喻表达形式,赋予了“月”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月亮是中外文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材之一,也是反映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文化概念差异和哲学思维最突出的现象之一。笔者拟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中有关“月”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分析“月亮”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形式。指出作为共同文化符号的隐喻翻译,要求译者一方面针对隐喻的文化内蕴展开分析,根据其目的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最大限度保留其民族文化独特性,同时译者还须坚持文化普遍性原则,探讨异质文化间互译的基础,这种“和而不同”的翻译原则有利于保持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共融发展[1]。 一、隐喻与文化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最常见的表达形式是明喻和暗喻。亚里斯多德认为明喻是暗喻的扩充形式,两者的构成都是基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是形状上、色彩上的相近,或是情景上的相似,或是思维过程之间的重叠。近年来隐喻研究者逐渐超越其语言层面,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心理现象,哲学现象,甚至政治现象。美国认知语言学大师莱可夫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形成是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社会文化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它们投射到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过程的相关与相似,认知语言学将类比、转喻、通感、拟人等修辞形式都置于它的隐喻研究之中。季广茂将隐喻置于文化诗学 收稿日期:2008-12-2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7C128) 作者简介:边立红(1966-),女,河南孟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汉翻译10班作业6-8

Professor & Chairman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The Univ.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Canada N6A 5A5 Dear Dr. Taylor, Dr. Cortland has discussed your correspondence with me and I am completely supportive of your plans to encourage an exchange of faculty between … Medical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ertainly we will be very pleased to welcome exchange visitors from your University to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o cover their living expenses while here. I will also encourage members of our College to accept your invitation to visit London. I am particularly grateful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to me to visit your university as diplomatic liaison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With very best regards and kind wishes, Sincerely yours, (Signature)

英语翻译中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

隐喻翻译

研究报告 佛罗里达能像下一个佛罗里达吗? 当隐喻比较无法使用 Sam Glucksberg 和Catrinel Haught 普林斯顿大学 --------------------------------------------------------------------- 摘要:我们往往会通过两种方法来理解隐喻:一个是通过比较的加工过程,另一个是通过分类的加工方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使用哪个加工过程呢?根据最近的一个比较理论的变体,新奇隐喻必然是以比较的形式加工的;只有规约隐喻能够以归类的方式加工。 我们认为,加工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惯例来决定的,而是隐喻本身的语义及指示道具来决定的,比起分类过程,实际上有一种能以比较的方式加工更快的隐喻,我们就将之定义为新奇隐喻。然后我们会形成这类隐喻的变体来加大比较的难度,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的新奇隐喻更如果以分类的方式加工,将会更快被理解,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所以我们便得出结论:隐喻从一开始可能以分类的方式加工,这取决于他们语义及指示道具。 隐喻在谈话中无处不在。Pollio,Barlow,Fine,和Pollio (1977)估计,每周演讲者会创造出3,000个新奇隐喻。而Den Boer (1998)发现,在

内容从诗歌至科普的样本文章中,有19%的单词是隐喻。而在他的科普类文章样本中,整整有25%的单词是带隐喻性的。明显地,对于任何一个语言理解的理论以及来说,明白“隐喻如何被理解”非常重要,当然,对计算模型和机器语言处理系统的发展来说同样如此(cf. Kintsch, 2000)。那么哪种理论是最有用的呢? 隐喻理解的理论分为两大类:比较理论和分类理论。从比较理论来看, 我们是根据他们相应的明喻来理解隐喻的。因此,诸如“我的律师是一个鲨鱼”的隐喻是依照“我的律师像一个鲨鱼”而来的。从分类理论来看,隐喻和明喻都是独立被理解的(“understood in their own right”原文第935页右半,第五行)。隐喻是作为分类的断言(assertion),明喻是作为比拟的断言(Glucksberg, 2001; Glucksberg & Keysar, 1990)。比如说,根据分类理论的观点,在“律师鲨鱼”的隐喻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包括在鲨鱼,即邪恶的攻击性食肉生物的范畴中的。“我的律师”就这样获得了鲨鱼的隐喻性范畴的特点。在明喻的形式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比作字面上的海洋生物——鲨鱼。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与这个差异一致的。他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比明喻来得更快,并且对这两者会生成不同的解释,然后会用隐喻生产出比明喻更多的突发特征(emergent feature),比如“残酷”(Bowdle & Gentner, 2005; Glucksberg & Haught, 2006; Utsumi, 2005)。 最近,Bowdle 和Gentner (2005) 综合了这两个观点,在这个框架中,新奇隐喻总是以比较的方式加工,然而久而久之,当隐喻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他们规范化时就会有一个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不理解有问题

中英翻译练习题(2018-6-6)1

中英翻译练习题 1.沿途要住在停留和反省。 Stop and reflect along the way. 2.不过我认为还要有些橄榄油和醋,这样你随时可以兴之所至就弄个沙拉。 Although I’d also include some olive oil and vinegar so you’re always prepared for an impromptu salad. 3.每个流出序列流都有一个条件,将通过评估此条件来确定对应序列流是否发生。 Each outgoing Sequence Flow has a condition that will b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it occurs. 4.我将这些蚀刻图案当成终极的科学纹身纹在身上。 I like to think of these engravings as the ultimate science tattoos. 5.但是,互联网作为最终的数字传输版的营销市场的观念现在还是令人怀疑。

But the notion of the Web as the ultimate marketplace for digital delivery is now in doubt. 6.激活外出性同步化并设置时间跨度。 Enable outgoing synchronization and set the time span. 7.你想从极限简约主义那学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吗?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some lessons in life from the ultimate minimalist? 8.她替他们起草一个计划。 She draft out a plan for them. 9.不过,各个语言组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您应当参考相应语言绑定的文档,以了解有哪些限制(如果有)。 However, the language teams are hard at work to address that, and you should refer to the documentation of your language bindings to see what (if any) limitations apply. 10.我们在原则上接受了这个条款。 We accepted the item in principle.

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6483819.html, 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齐芷玥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具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其中的隐喻众多,且包含了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的英译本为例,探讨《长恨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总结切实可行的隐喻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长恨歌》;翻译策略 一、《长恨歌》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全诗总长120句,属于七言歌行体。该诗故事情节婉转曲折,叙事艺术精巧独特,情致缠绵悱恻。 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长恨歌》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隐喻,比如“玉颜”“倾国”“比翼鸟”“连理枝”等。这些隐喻的翻译处理对古诗中隐喻的翻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直译法 在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当年在长生殿的誓词。来看一下不同译者对此处的处理: 1.“We swore that in the heaven above, we never would disport One tomb on earth enclose of us,the frail and mortal part” 2.“On high,we’d between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tow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从上面的四个版本的翻译可以看出,Fletcher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没有翻译出“比翼鸟”和“连理枝”,而是直接翻译出了两个词的深层含义。虽然在意义表达上没有问题,可是这种翻译忽略了文化层面的含义,失去了诗词的美感和精髓。相比之下,其他的3位译者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翻译出了“比翼鸟”和“连理枝”。从中可以看出,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直译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翻译方法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二)意译法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英语英译汉翻译6段

白领犯罪 1 whe n the public dema nds “ law and order ” , and whe n n ewspaper editorials talk ab “ rising tide of crime ” , they have in mind mostly street crime committed be the poor. E the massive report of the preside nt ' s (onryitheojiiailiesge of crime in a free society, devoted only two pages to the en tire subject of whitecollar offen ders and bus in ess crimes. 当市民们诉求“法律和秩序”时,当报纸社论谈及“犯罪上升潮”时,他们认为大部分的街道犯罪主要是穷人们引发的。在总统所作的大量关于社会犯罪的报告中,如:“自由社会里面临的犯罪挑战”里仅有两页是专门谈及白领犯罪和商业犯罪的。 The deep concern with street crime is un dersta ndable. Un like a swi ndler, who merely takes the victim ' s money, an armed mugger threatens physical injury and even death. Yet the fac remains that a great deal of crime in American societ—perhaps most crime, and certainly the most costly crime-is committed by respectable middle-class and upper-class citize ns. 对街头犯罪的深切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不像一个仅仅拿走受害人钱财的骗子,武装劫匪毕竟会威胁人身伤害,甚至死亡。但事实仍然是:在美国社会里大量的犯罪,或许是大多数的犯罪,同时也是代价最高的犯罪,它被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公民所引发的。 The term “ wKtelar crime ” was^edt by Edwin Sutherland in an address to the America 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 n in 1939. -collar crimehite ” he declared, “ ma defined approximately as a crime committed by a person of respectability and high status in the course of his occupati on utheriahd Socume nted the existe nee of this form of crime with a study of the careers of 70 large, reputable corporati ons, which together ha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