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释名》校勘札记

《释名》校勘札记

《释名》校勘札记
《释名》校勘札记

2009年第6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32期N o .6.2009Jour nal of Fuyang Teac hers College(Soc i a l Science)Sum No .132

释名 校勘札记

王国珍

*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本文以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为底本,参照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和任继昉 释名汇释 ,就 释名 中的!蹋、檐、簷、叙、欑、公、帻、写、釭、羊车?等十则校勘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为毕校补充证据,或补正毕校的不足,或在各家校勘中择善而从。

关键词:释名;校勘;毕沅

中图分类号:H 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9)06-0028-03

释名 是东汉刘熙的训诂学专著,也是汉代声训的集大成之作。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收在 四部丛刊 中)、清代毕沅 释名疏证 和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今人任继昉先生有新作 释名汇校 ,汇集各家校释,对 释名 进行了全面梳理,功不可没。不过任先生以搜集整理为主,较少下断语。毕沅校勘精湛,至今影响颇大,但白玉微瑕,毕校仍有个别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翻宋本 释名 俗字颇多,毕沅对此认识不足,常据 说文 改俗体。本文以 释名疏证补 (以下简称! 疏证补 ?)为底本,参照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和任继昉先生 释名汇校 ,就 释名 的校勘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或为毕校补充证据,或补正毕校的不足,或在各家校勘中择善而从,祛邪扶正。

1.蹋,蹋也,榻著地也( 释姿容 )。

2.檐,任也,任力所胜也( 释姿容 )。

3.簷,檐也,接檐屋前后也( 释宫室 )。

4.叙,杼也,杼泄其实,宣见之也( 释典艺 )。

5.塗曰欑,欑木于上而涂之也( 释丧制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相互之间在意义上并无相

通之处,但由于形体相近,俗书常常换用。[1]P54

翻宋本 释名 中也有大量的换旁俗字,如!穴?和!宀?旁、!忄?和!十?旁相混等,其中!扌?和!木?旁相混的现象尤其突出。毕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它们的关系,但根据意义正确地校勘了一些条目。如:

(1)樝,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 释姿容 )。(2)枻,泄也,发泄出之也( 释言语 )。(3)序,杼也,拽杼其实也(同上)。

(4)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 释用器 )。(5)拂,拨也,拨使聚也(同上)。

(6)在旁拨水曰櫂,櫂,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櫂进也( 释舟 )。

!樝?、!枻?、!杼?、!把?、!拂?、!櫂进?之!櫂?,毕沅分别校作!摣?、!抴?、!抒?、!杷?、!柫?、!擢?。根据俗字偏旁互换的情况,我们对 释名 上面的五条解释作了如下校勘:

第一条,毕沅改作!蹋,榻也,榻著地也?。 释名 的体例一般是!A,B 也,B ###也?,毕校是正确的。不过,!榻?多作名词,作动词的是!搨?,我们怀疑!榻?乃!搨?之俗字。本条当作!蹋,搨也,搨著地也?。

第二条,毕沅校作!儋?。但!檐?、!儋?不混。这里的!檐?当是!擔?的俗字。任继昉 释名汇校

引许克勤、周祖谟、张步赢校都作!擔?。[2]P125

汉语大字典 !擔?的第三个义项!承当?下引 释名 此条也作!擔?,均可为证。不过, 释姿容 所释都是人的动作、行为等,本条置于!载?、!负?之间,意思是负载、背负, 汉语大字典 解释为!承当?,不恰当。

第三条,毕沅改作:!檐,接也,接屋前后也。?吴翊寅曰:!吴(志忠)校依原本,是也。本书以?檐%为儋何字,故?簷%训为?檐%,谓相接儋何屋前后也。?簷%、?檐%并从詹声,毕改非是。?今按:吴翊寅、吴志忠依原本是正确的。此处的!檐?也是!擔?的俗字。此条当作!簷,擔也,接擔屋前后也?。

第四条,!杼泄?与上引 释言语 !序?条的!拽(!抴?的异体字)杼?意义相同,!杼?是!抒?的俗字。据任继昉 释名汇校 ,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汪

道谦校作!抒?。[2]P346

本条当作!叙,抒也,抒泄其实,宣见之也?。

第五条,第二个!欑?字,翻宋本作!攒?,!欑?

&

28&*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国珍(1973-),女,山西省定襄县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语源学的研究。

是!攒?的俗字。本条当作!塗曰欑,攒木于上而涂之也?。

6.夫之兄曰公。公,君也,君,尊稱也。俗間曰兄章。章,灼也,章灼敬奉之也。又曰兄伀,是己所敬忌,見之怔忡,自肅齊也。( 释亲属 )

疏证补 引吴翊寅校议:!吴(志忠)校?公%上有?兄%字。案:依 尔雅 当有?兄%字,各本误脱。?丈夫之父称!公?,亦称!妐?、!伀?。 集韵&钟韵 :!妐、公,夫之兄为兄妐,一曰关中呼夫之父曰妐。或省,通作?钟%。?实际上,!妐?、!伀?都是从!公?演变来的:!公?,偏旁同化作!妐?,因!公?指人,又改换意符作!伀?。何以言之?上引 集韵 将!妐?、!公?看作异体字。!兄公?一词,又作!兄妐?。 尔雅&释亲 :!夫之兄曰兄公。? 释文 作!兄妐?,上引 集韵 也作!兄妐?。妐指男性,却从女旁。就文字而言,!妐?应该是!公?偏旁同化的结果,在书面使用过程中,一个复音词中的一个文字有时受另一个文字的影响,或添加与另一个文字相同的偏旁,或改换原来的偏旁以与另一个文字的偏旁相同,如昏姻???婚姻;女壻???女婿;凤皇???凤凰等。!公?因常与!姑?连用,组成!姑公?一词,所以!公?被偏旁同化,分化出了!妐?字,!妐?又改换意符作!伀?。随着文字的分化,!妐?、!伀?的语音也发生了分化,公*koo,见母东部;妐、伀*kjo,章母东部(。

丈夫之父称公,因此,有!姑公?一词,合称公公和婆婆。 释名&释首饰 !充耳?条引俚语:!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宋书&庾炳之传 作!不痴不聋,不成姑公?[3]5/1519。其中!姑?是指丈夫之母,!公?是指丈夫之父。丈夫之父又称!章?,因此,又有!姑章?一词,!姑章?就是!姑公?。唐颜师古 匡谬正俗 卷六!木钟?条:!又古谓舅姑为姑章。今俗亦呼为姑钟。?宋苏轼 安厚卿枢密母夫人挽词二首 : !初闻寡兄弟,共羡好姑章。?)!章?常与!姑?连用,因此,偏旁同化作!嫜?[4]P222-223。所以,!姑章?又作!姑嫜?。汉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唐杜甫 新婚别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由此可见,!公?与!章?、!嫜?意义相同。从语音上来说,一方面,!妐、伀?的声母由见母*k变成了章母*k l;j另一方面,因为!公?常与!姑?连用,受!姑?字的影响,韵母发生了元音的顺化,由东部*o 变成了阳部*a 。这个新的语音* kja 就用!章?字来表示,随着语音的分化,也分化出了新词。

!公?、!妐?、伀?、!章?、!嫜?之间的演变轨迹图示如下:

(姑*kaa)公*koo ?妐*k lj o (偏旁同化,字形分化引起语音分化)?伀*k j o (更换意符)?章*k lj a (语音分化,语音分化引起了字形分化)?嫜*kja (偏旁同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妐、伀?、!章、嫜?都是!公?演变的结果。!公?、!伀?、!章?构成了一组同源词,!公?就是源词,!伀?、!章?是派生词,它们属于音转式同源词。夫之父曰公、章、伀;夫之兄曰兄公、兄章、兄伀,两者正好严密对应。因此 尔雅 +、吴志忠的说法可靠。 释名 此条当作!夫之兄曰兄公?。

7.帻,蹟也,下齐眉赜然也。( 释首饰 )

蹟, 太平御览 引作!赜?。毕沅校曰:!?蹟%, 御览 引作?赜%。 说文 无?赜%字,故不从。?按: !赜?是。一、毕氏仅据 说文 无!赜?字就否定 太平御览 之!赜?,不足取。二、 说文 之!蹟?是!迹?的或体字,与整齐义无涉。三、 广雅&释诂四 :!嫧,齐也。?王念孙疏证引 释名 作:!帻,赜也,下齐眉赜然也。?[5]P119四、 后汉书&舆服志下 :!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6]12/3671 东汉会要 同。五、 释名&释书契 !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之!赜?,亦是整齐之义。 释名 以!赜?释!册?,也应该以!赜?释!帻?。六、!赜?有俗体!?,字形与!蹟?易混,!点校古籍时,或有误录者。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宝历,,三 唐故琅琊王府君墓志铭 :?公未齓而家罹荡析,既丱而诚毒冤祸,访家于汉阳,叫天于水滨,奔走无愬,以处屯之忧,穷理玄蹟,遂契大觉,棲仪真宗,离俗历年。%(页870)?玄蹟%即?玄赜%。?[7]P211因此,此条当作!帻,赜也,下齐眉赜然也?。

8.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又曰到写,写此文也。( 释书契 )

毕沅校作:!又曰写,到写此文也。??翻宋本作:!又曰写,倒写此文也。? 疏证补 误。

9.釭,交也,言有交刃也。( 释兵 )

毕沅疑!釭?是!铰?之误。吴翊寅、吴志忠都校!釭?为!铰?,吴翊寅校议:!吴.志忠/本?釭%作?铰%,云:?依毕校。%案: 广韵&五肴 有?铰%字,?古爻%切,云:?铰,刀。又?古卯切%。 初学记 引此条,?交刃%作?铰刃%,疑卽?铰刀%之讹。本书当云:?关西谓之铰刀。铰,交也,言有交刃也。% 广韵 ?铰刀%之谊,即据此文,盖所见 释名 本尚不误,徐坚引已有讹脱。然幸有此,足校正今本之失也。 玉篇 ?铰%,?古咬%、?古效%二切,云?钉铰%,非此谊。?沈锡祚校:! 十驾斋养新录 引 唐诗纪事 :?胡钉铰者,贞元、元和间人。%而 折狱龟鉴&卷八 ?许元%条注引 释名 :?铰,镝也,关西谓之钉铰。%据此,则?釭铰%实是?钉铰%之误。?[2]P378

孙诒让校:!案:矢镞不可为交刃,毕说究难通。 方言 说箭镞胡合嬴者有四镰、三镰之制,郭璞训?镰%为?棱%,则虽有多棱,亦止一刃,不得云?交

&

29

&

刃%也。窃谓此矢镞名?釭%,当即丰本而别为骹以冒槀者,与古矢镞为薄匕不同。此云?釭,铰也%,?铰%当为?骹%之误。?交刃%, 初学记 作?铰刃%,亦当为?骹刃%,言刃之本为骹,别于薄匕之本为铤也。骹中空以纳槀,犹车釭之含轴,故谓之?釭%,与 释车 ?釭,空%之义正同。?(见 疏证补 )

今按:吴翊寅校议有几个疑点,一、本篇另有!铰刀?,是一种刀。虽然 释名 中有异物同名的例子,但这些词往往有共同的命名理据,如襜褕之异名!衤童褣?与车帷之!幢容?,衣蔽前之!襜?与车帷之!裧?、!幨?的语源义相同0。 释名 释!铰刀?为!随时用名之也?,即因作用???铰而得名;而释!釭?(吴氏所说!铰刀?)为!言有交刃?,两词的命名理据不同。又!铰刀?是合成词,其中!刀?是类名,应该指该物的属名,如 释名 之!铰刀?是刀的一种,!容车?是车的一种。 释名 此处释箭镞的别名,与刀非同类兵器。所以 释名 此处的!釭?不可能是!铰刀?。 广韵 之!铰刀?当指 释名 之!铰刀?,而非!釭?。二、 初学记 所引!铰刃?与 释名 !言有交刃也?之!交刃?相对应,不可能与吴翊寅所说!关西谓之铰刀。铰,交也,言有交刃也?之!铰刀?相对应,也就不可能是!铰刀?之误。所以,吴翊寅校!釭?作!铰刀?,是不可取的。 折狱龟鉴 引 释名 有!钉铰?,沈锡祚疑!釭铰?是!钉铰?之误,我们则疑!钉铰?是!釭铰?之误。何也? 说文 :!钉,炼鉼黄金。?指饼状的金属,与箭镞毫无共同特征可言。而车釭之!釭?与箭镞都有中空的特征(见孙校)。孙说校!铰?为!骹?,认为车釭之!釭?与箭镞都有中空的特征,故二物皆名釭,是异物同名之例。因此,我们从孙说,改!釭?的解释为!釭,骹也,言有骹刃也?。

10.驘车、羊车,各以所驾名之也。( 释车 )

翻宋本作!羔车?。毕沅校作!羊车?。吴翊寅校议:!吴.志忠/依原本?羊%作?羔%。案:此?羊车%与 考工记 ?羊车%不同。晋武帝至后宫乘羊车,卫玠入市乘羊车,皆以羊驾车也。毕依 御览 引作?羊%不误,原本作?羔%非是。?[2]P409毕沅、吴翊寅的说法是正确的。一、 太平御览 卷775 车部&羊车 引 释名 作!羊车,以羊所驾名车也。? 宋史&仪卫志三 引 释名 曰:!驘车、羊车各以所驾名之也。?[8]11/3403二、汉时虽有犊车,但它仅供游乐之用,并不能任重1。牛犊之力气和个头均远大于羊羔,犊车尚且仅供游乐之用,羊羔焉有驾车之力?不能因为有犊车就推断有羔车。三、汉魏晋之时有真正以羊为驾的羊车。 晋书&胡贵嫔传 :!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晧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9]4/962 南史&文元袁皇后附潘淑妃传 :!帝好乘羊车经诸房,淑妃每庄饰褰帷以候,并密令左右以咸水洒地。帝每至户,羊辄舐地不去。帝曰:?羊乃为汝徘徊,况于人乎。%?[10]2/321据此,则在宫中曾有过真正羊拉的车。!所驾名之?的解释正与实际情况相合。

注释:

(!公?是三等韵,郑张尚芳认为中古的三等韵来源于长元音,故拟!公?的元音作*oo,代表长元音o。与见组谐声的章组字,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 拟为*s-词头,但在该书附录 几个上古声母问题 中,又改拟为:*krj-、*k h r j、*gr j-、*hrj-等。梅祖麟 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 (载 中国语言学报 第1期)又从闽语、谐声系统及汉语和藏语的同源词等方面支持李方桂后来的拟音。潘悟云 汉、藏语历史比较中的声母问题 (载赵秉璇、竺家宁主编 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 ,北京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指出:一方面,这些字拟作*kr j-,但它们却很少与见系二等谐声(中古二等字来源于上古的*r-介音);另一方面,章组字并不跟来母谐声,与以母的关系倒是非常密切,因此我们拟与见组谐声的章组为*klj。

)引自 四部丛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卷十六。

+ 尔雅&释亲 :!夫之兄曰兄公。?

?据毕沅 释名疏证 ,丛书集成初编1152-1154号。

0它们的语源义是遮蔽。详参拙作 略探!幢容?及其相关语词的语源义 ,载 新疆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

1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 卷一:!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卷二:!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惟城北郭氏车最鲜华,为一城之冠,谓之?郭家车子%。?

参考文献:

[1]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任继昉.释名汇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

[4]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

[5][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6][刘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8][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Several Collations on the Book of Shi-m i ng

WANG Guo-zhen

(Faculty o f L i be ra lA rts,H uzhou T eachers Co ll ege,Huzhou Zheji ang313000) Abst ract:T h i s arti c le has co ll a ted ten no tes o f Shi m i ng accordi ng to the tex t o f!T he Supple m ent to exp l anatory no tes and comm en taries on Sh i m ing?(Sh i m ing-shuzheng-bu)wh ich w as ed ited by WANG X i an-q i an i n Q ing dynasty and o t her s upp l em ents li ke the b l ock-pri nted ed iti on printed by LV N an i nM i ng dynasty and!T he Concourse of Co llati ons on Shi m i ng?edited by REN Ji-fang.So m e co llati ons have supple m ented som e proofs to t hose co llati ons wh ich had collated by BI Y uan,so m e co llati ons have proof read those coll a ti ons wh i ch had co llated by B I Y uan,and o ther co llati ons have se l ec ted the best one fro m som e collati ons.

K ey w ords:Shi m i ng;co llation;BI Y uan

&

30

&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释名》校勘札记

2009年第6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32期N o .6.2009Jour nal of Fuyang Teac hers College(Soc i a l Science)Sum No .132 释名 校勘札记 王国珍 *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本文以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为底本,参照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和任继昉 释名汇释 ,就 释名 中的!蹋、檐、簷、叙、欑、公、帻、写、釭、羊车?等十则校勘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为毕校补充证据,或补正毕校的不足,或在各家校勘中择善而从。 关键词:释名;校勘;毕沅 中图分类号:H 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9)06-0028-03 释名 是东汉刘熙的训诂学专著,也是汉代声训的集大成之作。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收在 四部丛刊 中)、清代毕沅 释名疏证 和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今人任继昉先生有新作 释名汇校 ,汇集各家校释,对 释名 进行了全面梳理,功不可没。不过任先生以搜集整理为主,较少下断语。毕沅校勘精湛,至今影响颇大,但白玉微瑕,毕校仍有个别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翻宋本 释名 俗字颇多,毕沅对此认识不足,常据 说文 改俗体。本文以 释名疏证补 (以下简称! 疏证补 ?)为底本,参照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和任继昉先生 释名汇校 ,就 释名 的校勘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或为毕校补充证据,或补正毕校的不足,或在各家校勘中择善而从,祛邪扶正。 1.蹋,蹋也,榻著地也( 释姿容 )。 2.檐,任也,任力所胜也( 释姿容 )。 3.簷,檐也,接檐屋前后也( 释宫室 )。 4.叙,杼也,杼泄其实,宣见之也( 释典艺 )。 5.塗曰欑,欑木于上而涂之也( 释丧制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相互之间在意义上并无相 通之处,但由于形体相近,俗书常常换用。[1]P54 翻宋本 释名 中也有大量的换旁俗字,如!穴?和!宀?旁、!忄?和!十?旁相混等,其中!扌?和!木?旁相混的现象尤其突出。毕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它们的关系,但根据意义正确地校勘了一些条目。如: (1)樝,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 释姿容 )。(2)枻,泄也,发泄出之也( 释言语 )。(3)序,杼也,拽杼其实也(同上)。 (4)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 释用器 )。(5)拂,拨也,拨使聚也(同上)。 (6)在旁拨水曰櫂,櫂,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櫂进也( 释舟 )。 !樝?、!枻?、!杼?、!把?、!拂?、!櫂进?之!櫂?,毕沅分别校作!摣?、!抴?、!抒?、!杷?、!柫?、!擢?。根据俗字偏旁互换的情况,我们对 释名 上面的五条解释作了如下校勘: 第一条,毕沅改作!蹋,榻也,榻著地也?。 释名 的体例一般是!A,B 也,B ###也?,毕校是正确的。不过,!榻?多作名词,作动词的是!搨?,我们怀疑!榻?乃!搨?之俗字。本条当作!蹋,搨也,搨著地也?。 第二条,毕沅校作!儋?。但!檐?、!儋?不混。这里的!檐?当是!擔?的俗字。任继昉 释名汇校 引许克勤、周祖谟、张步赢校都作!擔?。[2]P125 汉语大字典 !擔?的第三个义项!承当?下引 释名 此条也作!擔?,均可为证。不过, 释姿容 所释都是人的动作、行为等,本条置于!载?、!负?之间,意思是负载、背负, 汉语大字典 解释为!承当?,不恰当。 第三条,毕沅改作:!檐,接也,接屋前后也。?吴翊寅曰:!吴(志忠)校依原本,是也。本书以?檐%为儋何字,故?簷%训为?檐%,谓相接儋何屋前后也。?簷%、?檐%并从詹声,毕改非是。?今按:吴翊寅、吴志忠依原本是正确的。此处的!檐?也是!擔?的俗字。此条当作!簷,擔也,接擔屋前后也?。 第四条,!杼泄?与上引 释言语 !序?条的!拽(!抴?的异体字)杼?意义相同,!杼?是!抒?的俗字。据任继昉 释名汇校 ,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汪 道谦校作!抒?。[2]P346 本条当作!叙,抒也,抒泄其实,宣见之也?。 第五条,第二个!欑?字,翻宋本作!攒?,!欑? & 28&*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国珍(1973-),女,山西省定襄县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语源学的研究。

文献学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大纲 标签:历史分类:史海沉钩2008-01-22 16:07 上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弄清“文献”一词的出现语境,它的早期、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变化。 2.掌握“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的概念内涵,弄清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构成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3.弄懂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课的重要意义,即在搜集、运用史料方面应获得怎样的能力。 第二章至第三章这两章的内容作一般了解。 只记住:牛弘的图书“五厄”论、胡应麟的图书“十厄”论(此在第三章内)。 第四章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认真区别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的不同含义。 2.懂得“史料”是指的什么;掌握真正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充分详细地占有文献史料,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真正弄清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它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是历史科学的一个辅助学科;历史科学则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它们之间服务、依托,促进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不可或缺的关系。 中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简史(课件中的安排顺序是1——6章) 第五章先秦两汉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孔子整理“六经”的成就(具体哪“六经”),记住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2.刘向校理国家图书的程序、特点及其贡献,区别《别录》与《七略》的体例内容,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班固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4.郑玄注释了哪些经典,记住: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掌握图书四部分类法从产生到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2.重点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注释上的特点,以及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 3.记住唐代文献学家陆德明和颜师古在校勘学上的成果分别是《经典释文》和《汉书注》。 4.重点掌握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的体例,及其在著录、分类、大小序等方面的特点和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5.记住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唐代学者刘知几的史学专著叫什么名字,以及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七章两宋元明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类书”的定义,重点记住宋代官修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和明代官修类书《永乐大典》各自的内容、体例和文献价值;南宋王应麟私纂类书《玉海》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掌握南宋历史文献学家郑樵在目录学理论和分类学上的贡献。 3.了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是什么性质的著作。 4.了解朱熹在文献考证、注释上的主要成果。 5.掌握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著录的解题特点及其长处。 6.弄清什么叫“丛书”,以及丛书在学者阅读,保存古代文化和古籍流传等方面的作用。

严一萍辑校《仙传拾遗》校勘札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299669.html, 严一萍辑校《仙传拾遗》校勘札记 作者:黄利 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2期 摘; 要:《仙传拾遗》是杜光庭撰写的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志怪小说集,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以严一萍辑校的《仙传拾遗》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讹误之处进行校勘,这也有利于对杜光庭道教思想的研究和晚唐五代志怪小说的研究。 关键词:《仙传拾遗》;讹误;校勘 杜光庭是晚唐五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哲学家、文学家,他对晚唐五代道教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志怪小说主要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神仙感遇传》等。《仙传拾遗》是一部志怪小说集,该书记载了很多得道成仙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在流传中出现了散佚的情况。著名学者严一萍对该书进行了辑校,收录于《道教研究资料》(第一辑),有益于学林甚多,不过,尚有讹误之处。本文以严一萍辑校的《仙传拾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异文、误字等进行校勘。 1.《仙传拾遗》卷一《张子房》: 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 严一萍注:“‘力’,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载当为‘粒’。” 按:严说为是。“绝粒”是道教不食五谷以求延年益寿的修养之术,犹“辟谷”。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孤竹不以绝粒易鹿台之富,子廉不以困匮贸铜山之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李善注:“孔安国《尚书传》曰:‘米食曰粒。音立。’”唐代白居易《荐李晏韦楚状》:“楚独栖山卧云,炼气绝粒,滋味不接于口,尘埃不染于心。”唐代牛僧孺《玄怪录·刘法师》:“贞元中,华州云台观 有刘法师者,炼气绝粒,迨二十年。”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饵松术”条云:“一名山姜,草药名,甚香肥,服之,绝粒不饥,烧甚香也。”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子房绝粒以优游,疏广解印而高尚,固无上蔡华亭之追痛矣。”是其确证。“力”“粒”二字应属音近 误用,当为“粒”。 2.《仙传拾遗》卷一《张子房》: 与绮里季、东园公、用李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 严一萍注:“‘用李’,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载当为‘甪里’。”

第五章 文献校勘

第五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用同一种文献的两种以上不同版本或相关文献校对考订文字,包括文字的异同、正讹、真伪等。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校勘举例 敦煌卷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月头。 校勘的作用 1、可以正史实; 2、可以通文字; 3、可以惠后学。 第二节古籍错讹的类型 1、讹:原有文字写错了。 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 3、衍:衍文,多余的字。即后人传写传刻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无知者擅自补入。 4、倒:原有的文字颠倒了位置。 5、错简: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6、缺文:缺字又作阙。指古籍因腐蚀、虫蛀等原因而致文字严重残缺。 7、坏字:指古籍因腐蚀、虫蛀等原因而致文字部分残缺。 8、缺页:印刷或装订时的问题,漏了一页或若干页。 讹 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巳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 脱 《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义正与此同。” 衍 《淮南子·氾论》:誦先王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王念孙校勘云:诗为衍字,两得字为衍 《文子·上义》:“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倒 塪井之鼃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頥蹶泥則没足滅跗還虷蠏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塪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吿之海曰夫千里之逺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塪井之鼃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错乱 辛弃疾《汉宫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囘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嵗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经十五国风校勘札记

《诗经》十五国风校勘札记 谈莉 摘要:笔者对《诗经》最通行的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和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朱熹注本《诗经集传》十五国风的正文进行了细致对比,在进行校勘的同时分析了它们文字上的主要歧异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集传》《毛诗正义》十五国风文字歧异 一 叶德辉《藏书十约》云:“书不校勘,不如不读。”古籍流传,讹误难免,即使是最为通行、最具权威性的善本也未必尽善尽美。以《诗经》十五国风正文为例,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和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朱熹注本《诗经集传》就有多处字句并不一致(详见附录)。 《诗经》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十五国风本为口耳相传的民歌,记录时必然会造成文字上的歧异,因为“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经典释文·条例》引郑玄语)。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古文经书被不断转写,最终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楷书经籍。几经改变,文字上自然会出现歧异。 传抄中的讹误,也是造成经籍文字歧异的重要原因。古谚说:“书经三写,乌焉成马。”《广韵·六至》引《诗·陈风·墓门》:“歌以谇止”,今本《毛诗正义》与《诗经集传》“谇”字均作“讯”。《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也作“讯”,陆德明注:“本又作谇”。钱大昕指出“陆氏《释文》谇讯不辨”(《十驾斋养新录》卷一),戴震《毛郑诗考正》也认为“讯乃谇转写之讹”。1977年在阜阳出土的汉简《诗经》也作“谇”,可证今本作“讯”确系转写之讹,因形近而误。 由于避讳省笔而造成的字形差异在《毛诗正义》和《诗经集传》中也不乏其例,如《诗经集传》中的“丘”字《毛诗正义》写作“”,《集传》中的“昏”字《毛诗正义》写作“昬”。(唐朝讳“民”,唐石经遇“民”字皆作“”,而偏旁从“民”者,尽易为“氏”,如“岷”作“”,“泯”作“”……故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潘安仁《笙赋》校勘札记

潘安仁《笙赋》校勘札记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李善注是文选学的集大成者,今通行本为清代胡克家据南宋淳熙八年尤袤所刻李善注本的覆刻本。本札记以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文选》为底本,下文简称胡刻本,以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相校,此版本为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所藏宋刊《六臣注文选》影印,并以四库全书本《文选注》、《六臣注文选六十卷》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文选》六十卷(据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点校整理)进行参校。行文先列胡刻本《文选》正文,次以《六臣本文选》相校,并加案语。 标签:胡刻本文选笙赋校勘 設宮分羽,經徴列商。(六臣注《文选》作“徴”,案:徴,古同“徵”,五音之一,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笙。基黃鍾以舉韻,望鳳儀以擢形。(《六臣注文选》作“儀鳳”,《說文》曰:笙十三簧,象鳳之身。尚書曰:鳳皇來儀;蕭統《文選箋證》卷二十二:善曰《尙書》曰鳳凰來儀,按:儀亦來也,方言儀來也;《廣雅》曰:儀,來也。來儀俱為來但語有輕重耳。班固《漢書》卷一百上:虞韶美而儀鳳兮,孔忘味於千載。《文選箋證》卷二十:五臣作儀鳳,初學記引同,善亦當作儀鳳,蓋後人誤會注義而倒之。 案:基黃鍾以舉韻,望鳳儀以擢形两句相对仗,黄钟与鳳儀相对,儀为来之意,故应为“儀鳳”。《六臣注文选》作“儀鳳”,蓋不審文義而妄改之。) 寫皇翼以插羽,摹鸞音以厲聲。如鳥斯企,翾翾歧歧。(六臣注《文选》作“岐”。《景福殿赋》曰:鸟企山跱。翾翾,字林,翾翾,初起也。歧歧,飞行貌。《汉书音义》曰:歧歧,将行貌。《音韻述微》卷二:岐歧,知意也,詩克岐克嶷;又山名,又州名;又歧歧,飛行貌。《釋名》物兩為岐;《四庫全書考證》卷九十五:《笙賦》“翾翾歧歧”,刋本“歧”訛“岐”,据文選改。 案:《笙赋》翾翾歧歧,為禽鸟举翅飞行之貌,故為“歧”,蓋音近致誤也) 激憤於今賤,永懷乎故貴。眾滿堂而飲酒,獨向隅以掩淚。(六臣注《文选》作“而”,說苑曰:古人於天下,譬一堂之上。今有滿堂飲酒,有一人獨索然向隅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韓詩外傳曰:眾或滿堂而飲酒,有人向而悲泣,則一堂為之不樂。 案:“眾滿堂而飲酒,獨向隅以掩淚”两句句式与“援鳴笙而將吹,先嗢噦以理氣”;“罔浪孟以惆悵,若欲絕而復肆”等句一致。以、而换用,避免了句式的重复,在其他辞赋作品中亦常见,如《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私认为此处用“以”更为恰当)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绪论 一、“文献”的内涵 二、“传统文戴学”与“现代文就学”名同实异 三、“历史文就学”与“古典文就学”名异实同 四、传统文献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体系 第一编文献的形体认知第一章文戴载体 第一节甲骨 第二节金石 第三节简牍 第四节缣帛 第五节纸张 第二章文献版本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第二节版本的类型 第三节版本的版式 第四节版本的鉴定 第三章文献体例 第一节文献的体裁 第二节文献的通例 第二编文献的内容实证第四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文献的错讹及其原因 第三节校勘程序与知识准备 第四节校勘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第五章文献辨伪 第一节伪书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辨伪的意义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文献辨伪的成绩 第四节伪书的使用价值 第六章文献辑供 第一节传统文献的亡佚 第二节辑佚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辑佚成就概述 第三编文献的文理注译第七章文献标点 第一节标点的重要性 第二节古代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 第三节文献标点的规范与方法 第四节文献标点的困难与对策 第八章文献注释

第一节注释的起源与价值 第二节注释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文献注释的术语与类型 第九章文献翻译 第一节文献翻译的源流 第二节文献翻译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文献翻译的致误现象与原因 第四编文献的检索典藏第十章文献分类 第一节文献分类的源流 第二节《七略》六分法 第三节四部分类法… 第四节文献分类的其他尝试 第十一章文献编目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目录的内容与体制 第三节目录的种类 第四节目录的功用 第十二章文献典藏 第一节历代藏书概述 第二节典籍收藏的标准与途径 第三节藏书的保管 第五编文献的二次编慕第十三章文献汇寨 第一节汇纂丛书 第二节汇篆文集· 第三节汇篆的方法与原则 第十四章文献类编 第一节类书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类书的编方法、体例与原则 第三节历代类书编篆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五章文献抄撮 第一节抄撮的特点与类型 第二节抄撮的方法与原则 第三节历代文献抄振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六章文献选录 第一节选录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选录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文献选录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七章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 第一节传统文献面临的困境与数字化出路 第二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与现状 第三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附录中国传统文献学著作简目(1911年一2007年)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 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 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 五.古文阅读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 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 (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5.纸:1933黄文弼考古发现西汉宣帝早蔡伦154 (1)卷子:(六朝-唐五代)卷子高约1尺,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因不易寻检,一头悬挂牙质标签-牙签;装书的袋子-帙;染潢:黄檗汁防虫写错涂改盖住重写(雌黄 (2)经折装(唐后-宋):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一. 解释下列词语 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 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集数叶为一叠。然后在书叶背面(无字的一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逐叶粘连,再用一张硬厚整纸对折粘于书脊作为前后封面,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裁齐,就完成了整个装帧过程。展书阅读时,中间是版心,两边是文字,犹如蝴蝶展翅,故名之曰蝴蝶装。 8.句子索引:所谓句子索引,就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所有句子都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检索的索引。 9.索引:索引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人名、地名、书名、字、词、句等)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10.鱼尾:版心中间刻划的形似鱼的尾巴的标记,因其酷似鱼尾,故名。鱼尾是装订时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 11.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图书。它收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学术史的性质。主要包括“会要”、“会

2014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英文名称: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课程编码:2210042203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第3学期 学分/周学时:2学分/周2学时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古代文学课程、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和重要工具。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献学》,有得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该课程是在《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之后开设的基础课、工具课,对于《文字学》、《古代汉语》等课程是必要的补充,对今后的读书、工作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教学与整理研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时分配 章(专题)主要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导论古典文献的总体情况与知识范围 1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1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6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6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6 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 4

古典文献重点

1、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目录、版本、校勘 2、北宋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 3、《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4、《四库全书》是古代现存最大的丛书,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 5、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6、电子载体的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7、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 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全宋词》。 9、别集体例:分类、分体、编年。 10、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 11、古代目录起源:汉代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12、古代目录分类方法:六分法、四分法。 13、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14、《中国丛书综录》是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丛书目录。 15、版本的类别:写本、刻本、活字本、影印本。 16、伪书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17、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 二、名词解释(4x5') 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2、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3、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4、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 5、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6、史志目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集”,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7、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从阅读的角度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8、校勘:这词出于南北朝时期,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有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目。 9、理校: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的校勘方法,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