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嵩山文集》校勘札记

《嵩山文集》校勘札记

《嵩山文集》校勘札记
《嵩山文集》校勘札记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古典文献专业

古典文献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文学 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名称:古典文献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较系统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古文献整理和研究部门、考古部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也可在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宣传部门从事文史方面的工作,也适宜从事各类企事业部门的文秘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古代要籍解题、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6周左右。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 原专业名:古典文献、语言学。 就业数据

《释名》校勘札记

2009年第6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32期N o .6.2009Jour nal of Fuyang Teac hers College(Soc i a l Science)Sum No .132 释名 校勘札记 王国珍 *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本文以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为底本,参照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和任继昉 释名汇释 ,就 释名 中的!蹋、檐、簷、叙、欑、公、帻、写、釭、羊车?等十则校勘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为毕校补充证据,或补正毕校的不足,或在各家校勘中择善而从。 关键词:释名;校勘;毕沅 中图分类号:H 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9)06-0028-03 释名 是东汉刘熙的训诂学专著,也是汉代声训的集大成之作。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收在 四部丛刊 中)、清代毕沅 释名疏证 和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今人任继昉先生有新作 释名汇校 ,汇集各家校释,对 释名 进行了全面梳理,功不可没。不过任先生以搜集整理为主,较少下断语。毕沅校勘精湛,至今影响颇大,但白玉微瑕,毕校仍有个别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翻宋本 释名 俗字颇多,毕沅对此认识不足,常据 说文 改俗体。本文以 释名疏证补 (以下简称! 疏证补 ?)为底本,参照明代吕柟翻刻宋陈道人本 释名 和任继昉先生 释名汇校 ,就 释名 的校勘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或为毕校补充证据,或补正毕校的不足,或在各家校勘中择善而从,祛邪扶正。 1.蹋,蹋也,榻著地也( 释姿容 )。 2.檐,任也,任力所胜也( 释姿容 )。 3.簷,檐也,接檐屋前后也( 释宫室 )。 4.叙,杼也,杼泄其实,宣见之也( 释典艺 )。 5.塗曰欑,欑木于上而涂之也( 释丧制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相互之间在意义上并无相 通之处,但由于形体相近,俗书常常换用。[1]P54 翻宋本 释名 中也有大量的换旁俗字,如!穴?和!宀?旁、!忄?和!十?旁相混等,其中!扌?和!木?旁相混的现象尤其突出。毕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它们的关系,但根据意义正确地校勘了一些条目。如: (1)樝,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 释姿容 )。(2)枻,泄也,发泄出之也( 释言语 )。(3)序,杼也,拽杼其实也(同上)。 (4)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 释用器 )。(5)拂,拨也,拨使聚也(同上)。 (6)在旁拨水曰櫂,櫂,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櫂进也( 释舟 )。 !樝?、!枻?、!杼?、!把?、!拂?、!櫂进?之!櫂?,毕沅分别校作!摣?、!抴?、!抒?、!杷?、!柫?、!擢?。根据俗字偏旁互换的情况,我们对 释名 上面的五条解释作了如下校勘: 第一条,毕沅改作!蹋,榻也,榻著地也?。 释名 的体例一般是!A,B 也,B ###也?,毕校是正确的。不过,!榻?多作名词,作动词的是!搨?,我们怀疑!榻?乃!搨?之俗字。本条当作!蹋,搨也,搨著地也?。 第二条,毕沅校作!儋?。但!檐?、!儋?不混。这里的!檐?当是!擔?的俗字。任继昉 释名汇校 引许克勤、周祖谟、张步赢校都作!擔?。[2]P125 汉语大字典 !擔?的第三个义项!承当?下引 释名 此条也作!擔?,均可为证。不过, 释姿容 所释都是人的动作、行为等,本条置于!载?、!负?之间,意思是负载、背负, 汉语大字典 解释为!承当?,不恰当。 第三条,毕沅改作:!檐,接也,接屋前后也。?吴翊寅曰:!吴(志忠)校依原本,是也。本书以?檐%为儋何字,故?簷%训为?檐%,谓相接儋何屋前后也。?簷%、?檐%并从詹声,毕改非是。?今按:吴翊寅、吴志忠依原本是正确的。此处的!檐?也是!擔?的俗字。此条当作!簷,擔也,接擔屋前后也?。 第四条,!杼泄?与上引 释言语 !序?条的!拽(!抴?的异体字)杼?意义相同,!杼?是!抒?的俗字。据任继昉 释名汇校 ,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汪 道谦校作!抒?。[2]P346 本条当作!叙,抒也,抒泄其实,宣见之也?。 第五条,第二个!欑?字,翻宋本作!攒?,!欑? & 28&*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国珍(1973-),女,山西省定襄县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语源学的研究。

文献学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大纲 标签:历史分类:史海沉钩2008-01-22 16:07 上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弄清“文献”一词的出现语境,它的早期、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变化。 2.掌握“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的概念内涵,弄清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构成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3.弄懂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课的重要意义,即在搜集、运用史料方面应获得怎样的能力。 第二章至第三章这两章的内容作一般了解。 只记住:牛弘的图书“五厄”论、胡应麟的图书“十厄”论(此在第三章内)。 第四章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认真区别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的不同含义。 2.懂得“史料”是指的什么;掌握真正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充分详细地占有文献史料,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真正弄清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它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是历史科学的一个辅助学科;历史科学则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它们之间服务、依托,促进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不可或缺的关系。 中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简史(课件中的安排顺序是1——6章) 第五章先秦两汉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孔子整理“六经”的成就(具体哪“六经”),记住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2.刘向校理国家图书的程序、特点及其贡献,区别《别录》与《七略》的体例内容,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班固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4.郑玄注释了哪些经典,记住: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掌握图书四部分类法从产生到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2.重点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注释上的特点,以及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 3.记住唐代文献学家陆德明和颜师古在校勘学上的成果分别是《经典释文》和《汉书注》。 4.重点掌握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的体例,及其在著录、分类、大小序等方面的特点和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5.记住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唐代学者刘知几的史学专著叫什么名字,以及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七章两宋元明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类书”的定义,重点记住宋代官修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和明代官修类书《永乐大典》各自的内容、体例和文献价值;南宋王应麟私纂类书《玉海》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掌握南宋历史文献学家郑樵在目录学理论和分类学上的贡献。 3.了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是什么性质的著作。 4.了解朱熹在文献考证、注释上的主要成果。 5.掌握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著录的解题特点及其长处。 6.弄清什么叫“丛书”,以及丛书在学者阅读,保存古代文化和古籍流传等方面的作用。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严一萍辑校《仙传拾遗》校勘札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5820283.html, 严一萍辑校《仙传拾遗》校勘札记 作者:黄利 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2期 摘; 要:《仙传拾遗》是杜光庭撰写的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志怪小说集,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以严一萍辑校的《仙传拾遗》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讹误之处进行校勘,这也有利于对杜光庭道教思想的研究和晚唐五代志怪小说的研究。 关键词:《仙传拾遗》;讹误;校勘 杜光庭是晚唐五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哲学家、文学家,他对晚唐五代道教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志怪小说主要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神仙感遇传》等。《仙传拾遗》是一部志怪小说集,该书记载了很多得道成仙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在流传中出现了散佚的情况。著名学者严一萍对该书进行了辑校,收录于《道教研究资料》(第一辑),有益于学林甚多,不过,尚有讹误之处。本文以严一萍辑校的《仙传拾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异文、误字等进行校勘。 1.《仙传拾遗》卷一《张子房》: 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 严一萍注:“‘力’,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载当为‘粒’。” 按:严说为是。“绝粒”是道教不食五谷以求延年益寿的修养之术,犹“辟谷”。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孤竹不以绝粒易鹿台之富,子廉不以困匮贸铜山之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李善注:“孔安国《尚书传》曰:‘米食曰粒。音立。’”唐代白居易《荐李晏韦楚状》:“楚独栖山卧云,炼气绝粒,滋味不接于口,尘埃不染于心。”唐代牛僧孺《玄怪录·刘法师》:“贞元中,华州云台观 有刘法师者,炼气绝粒,迨二十年。”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饵松术”条云:“一名山姜,草药名,甚香肥,服之,绝粒不饥,烧甚香也。”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子房绝粒以优游,疏广解印而高尚,固无上蔡华亭之追痛矣。”是其确证。“力”“粒”二字应属音近 误用,当为“粒”。 2.《仙传拾遗》卷一《张子房》: 与绮里季、东园公、用李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 严一萍注:“‘用李’,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载当为‘甪里’。”

第五章 文献校勘

第五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用同一种文献的两种以上不同版本或相关文献校对考订文字,包括文字的异同、正讹、真伪等。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校勘举例 敦煌卷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月头。 校勘的作用 1、可以正史实; 2、可以通文字; 3、可以惠后学。 第二节古籍错讹的类型 1、讹:原有文字写错了。 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 3、衍:衍文,多余的字。即后人传写传刻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无知者擅自补入。 4、倒:原有的文字颠倒了位置。 5、错简: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6、缺文:缺字又作阙。指古籍因腐蚀、虫蛀等原因而致文字严重残缺。 7、坏字:指古籍因腐蚀、虫蛀等原因而致文字部分残缺。 8、缺页:印刷或装订时的问题,漏了一页或若干页。 讹 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巳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 脱 《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义正与此同。” 衍 《淮南子·氾论》:誦先王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王念孙校勘云:诗为衍字,两得字为衍 《文子·上义》:“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倒 塪井之鼃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頥蹶泥則没足滅跗還虷蠏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塪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吿之海曰夫千里之逺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塪井之鼃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错乱 辛弃疾《汉宫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囘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嵗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经十五国风校勘札记

《诗经》十五国风校勘札记 谈莉 摘要:笔者对《诗经》最通行的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和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朱熹注本《诗经集传》十五国风的正文进行了细致对比,在进行校勘的同时分析了它们文字上的主要歧异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集传》《毛诗正义》十五国风文字歧异 一 叶德辉《藏书十约》云:“书不校勘,不如不读。”古籍流传,讹误难免,即使是最为通行、最具权威性的善本也未必尽善尽美。以《诗经》十五国风正文为例,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和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朱熹注本《诗经集传》就有多处字句并不一致(详见附录)。 《诗经》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十五国风本为口耳相传的民歌,记录时必然会造成文字上的歧异,因为“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经典释文·条例》引郑玄语)。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古文经书被不断转写,最终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楷书经籍。几经改变,文字上自然会出现歧异。 传抄中的讹误,也是造成经籍文字歧异的重要原因。古谚说:“书经三写,乌焉成马。”《广韵·六至》引《诗·陈风·墓门》:“歌以谇止”,今本《毛诗正义》与《诗经集传》“谇”字均作“讯”。《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也作“讯”,陆德明注:“本又作谇”。钱大昕指出“陆氏《释文》谇讯不辨”(《十驾斋养新录》卷一),戴震《毛郑诗考正》也认为“讯乃谇转写之讹”。1977年在阜阳出土的汉简《诗经》也作“谇”,可证今本作“讯”确系转写之讹,因形近而误。 由于避讳省笔而造成的字形差异在《毛诗正义》和《诗经集传》中也不乏其例,如《诗经集传》中的“丘”字《毛诗正义》写作“”,《集传》中的“昏”字《毛诗正义》写作“昬”。(唐朝讳“民”,唐石经遇“民”字皆作“”,而偏旁从“民”者,尽易为“氏”,如“岷”作“”,“泯”作“”……故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潘安仁《笙赋》校勘札记

潘安仁《笙赋》校勘札记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李善注是文选学的集大成者,今通行本为清代胡克家据南宋淳熙八年尤袤所刻李善注本的覆刻本。本札记以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文选》为底本,下文简称胡刻本,以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相校,此版本为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所藏宋刊《六臣注文选》影印,并以四库全书本《文选注》、《六臣注文选六十卷》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文选》六十卷(据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点校整理)进行参校。行文先列胡刻本《文选》正文,次以《六臣本文选》相校,并加案语。 标签:胡刻本文选笙赋校勘 設宮分羽,經徴列商。(六臣注《文选》作“徴”,案:徴,古同“徵”,五音之一,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笙。基黃鍾以舉韻,望鳳儀以擢形。(《六臣注文选》作“儀鳳”,《說文》曰:笙十三簧,象鳳之身。尚書曰:鳳皇來儀;蕭統《文選箋證》卷二十二:善曰《尙書》曰鳳凰來儀,按:儀亦來也,方言儀來也;《廣雅》曰:儀,來也。來儀俱為來但語有輕重耳。班固《漢書》卷一百上:虞韶美而儀鳳兮,孔忘味於千載。《文選箋證》卷二十:五臣作儀鳳,初學記引同,善亦當作儀鳳,蓋後人誤會注義而倒之。 案:基黃鍾以舉韻,望鳳儀以擢形两句相对仗,黄钟与鳳儀相对,儀为来之意,故应为“儀鳳”。《六臣注文选》作“儀鳳”,蓋不審文義而妄改之。) 寫皇翼以插羽,摹鸞音以厲聲。如鳥斯企,翾翾歧歧。(六臣注《文选》作“岐”。《景福殿赋》曰:鸟企山跱。翾翾,字林,翾翾,初起也。歧歧,飞行貌。《汉书音义》曰:歧歧,将行貌。《音韻述微》卷二:岐歧,知意也,詩克岐克嶷;又山名,又州名;又歧歧,飛行貌。《釋名》物兩為岐;《四庫全書考證》卷九十五:《笙賦》“翾翾歧歧”,刋本“歧”訛“岐”,据文選改。 案:《笙赋》翾翾歧歧,為禽鸟举翅飞行之貌,故為“歧”,蓋音近致誤也) 激憤於今賤,永懷乎故貴。眾滿堂而飲酒,獨向隅以掩淚。(六臣注《文选》作“而”,說苑曰:古人於天下,譬一堂之上。今有滿堂飲酒,有一人獨索然向隅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韓詩外傳曰:眾或滿堂而飲酒,有人向而悲泣,則一堂為之不樂。 案:“眾滿堂而飲酒,獨向隅以掩淚”两句句式与“援鳴笙而將吹,先嗢噦以理氣”;“罔浪孟以惆悵,若欲絕而復肆”等句一致。以、而换用,避免了句式的重复,在其他辞赋作品中亦常见,如《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私认为此处用“以”更为恰当)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现存古籍中,文、献二字连用为文献的最早例子,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郑玄曾对论语做出注释:郑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孔子心目中的文献,1、文当指带有官方色彩的档案等著述,献则谓新兴的士阶层为主的民间人士及其言行举止。2、文为死的档案,献为活的人及其言论。3、文指由巫史记录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材料,献为与之相对的世俗贤才。 马临端《文献通考》认为所谓文、献,本质上皆是书面材料,其外延小于孔子所言。 另外,在《文献通考》中,凡叙述史实者(文)皆顶格书写,而论事者(献)却低一格。自己的观点再低一格。 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 文献别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准确定义:人类所记录的、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 殷商时期,太卜兼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殷商时期,主持祭祀仪式、将卜问主要内容刻于甲骨、整理和保存甲骨,皆是由巫觋担任。 周朝整理文献者,其一乃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 南宋郑樵《通志》是第一部讨论文献学的专著。 最初以雠校来指文献学的工作,张载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修正),为雠。”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发微》及陈垣氏《校雠学释例》始,“校雠学”一辞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普及。 “文献学”一辞始见于梁启超《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 以文献学作为书名,始于郑鸣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古典文献的定义:我国境内民国以前的各种信息载体,部分现当代少数民族文献,以及域外汉文文献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献。 文献四大形成方式: 1、刻画 2、书写(甲骨文是以书写和刻画两种方式产生的) 3、熔铸(春秋以前是铸,战国中期以后则刀刻) 4、雕印(起源于:①日常生活在食品上印图案的习俗②政府机关将印章盖在器皿上③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的拓印) 文献的形态: 1、人体形态:手拜、拱手、八叉 2、口头形态: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3、自然实物状态:贝叶经、蒲草、芭蕉 4、甲骨形态: 步骤为①记号②灼烤③契刻。 对于龟在中国文献中的特殊作用,史记龟策列传曾作了全面叙述。 现今拓片大多收集在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其他主要参考文献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最早的文学系统) 5、金石形态:陶器、砖瓦——六彝、六尊(主要)——墙壁 6、竹木形态:简牍(竹简和木牍的合称),西汉及以前实际上只有竹简。 7、缣帛形态:绢帛,如素书(自然形态——龟甲——竹简——绢帛——木牍) 8、纸张形态:纸原指漂洗蚕茧时附着在筐上的絮渣——缣帛——纸(如黄纸) 文献的流传:书写、誊抄、印刷 汉籍流传日本的形式:①人种交流——②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③以禅宗僧侣为主体——④以商业为主要通道 类书的特点:“博采群书,以类分门”(太平广记的特点) 类书的定义:辑录单篇诗文或零碎文句,采撷以前图书中的部分材料,用分类、分韵或分字的方式,重新加以编排,以供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绪论 一、“文献”的内涵 二、“传统文戴学”与“现代文就学”名同实异 三、“历史文就学”与“古典文就学”名异实同 四、传统文献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体系 第一编文献的形体认知第一章文戴载体 第一节甲骨 第二节金石 第三节简牍 第四节缣帛 第五节纸张 第二章文献版本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第二节版本的类型 第三节版本的版式 第四节版本的鉴定 第三章文献体例 第一节文献的体裁 第二节文献的通例 第二编文献的内容实证第四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文献的错讹及其原因 第三节校勘程序与知识准备 第四节校勘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第五章文献辨伪 第一节伪书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辨伪的意义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文献辨伪的成绩 第四节伪书的使用价值 第六章文献辑供 第一节传统文献的亡佚 第二节辑佚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辑佚成就概述 第三编文献的文理注译第七章文献标点 第一节标点的重要性 第二节古代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 第三节文献标点的规范与方法 第四节文献标点的困难与对策 第八章文献注释

第一节注释的起源与价值 第二节注释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文献注释的术语与类型 第九章文献翻译 第一节文献翻译的源流 第二节文献翻译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文献翻译的致误现象与原因 第四编文献的检索典藏第十章文献分类 第一节文献分类的源流 第二节《七略》六分法 第三节四部分类法… 第四节文献分类的其他尝试 第十一章文献编目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目录的内容与体制 第三节目录的种类 第四节目录的功用 第十二章文献典藏 第一节历代藏书概述 第二节典籍收藏的标准与途径 第三节藏书的保管 第五编文献的二次编慕第十三章文献汇寨 第一节汇纂丛书 第二节汇篆文集· 第三节汇篆的方法与原则 第十四章文献类编 第一节类书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类书的编方法、体例与原则 第三节历代类书编篆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五章文献抄撮 第一节抄撮的特点与类型 第二节抄撮的方法与原则 第三节历代文献抄振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六章文献选录 第一节选录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选录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文献选录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七章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 第一节传统文献面临的困境与数字化出路 第二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与现状 第三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附录中国传统文献学著作简目(1911年一2007年)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 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 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 五.古文阅读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 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 (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5.纸:1933黄文弼考古发现西汉宣帝早蔡伦154 (1)卷子:(六朝-唐五代)卷子高约1尺,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因不易寻检,一头悬挂牙质标签-牙签;装书的袋子-帙;染潢:黄檗汁防虫写错涂改盖住重写(雌黄 (2)经折装(唐后-宋):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