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感想竹石

古诗感想竹石

古诗感想竹石
古诗感想竹石

《竹石》读后感

四年三班:陈科元

指导教师:石伟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燮的《竹石》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咬住青山不肯放松,深深扎根在岩石缝隙之中。竹子经历了千万次磨炼、打击,才变得更加坚韧,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任凭东西南北的狂风吹打,依然努力生长,毫不动摇。

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能在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当春天还没来到,竹子就偷偷的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似利剑般,穿过顽石,不畏艰险的迅速地生长起来。无论是狂风的袭击,还是暴雨的降临,它从不在乎,也从不躲藏,依旧傲然挺立,毫不畏缩。我们华夏民族的先辈祖孙也有着像竹子这样顽强、执着的品格。

回想起抗日的时候,先辈们就是用那落后的小米加步枪,赶走了在我国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解放了全中国。中华民族不忘国耻,先辈们又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刻苦钻研,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我国快速的成为了世界军事强国之中的一员。

我们的祖国像无数如竹子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下,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强、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爱竹子!更爱竹子的品格!我爱它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爱它那不畏艰险的品格。我要坚强、自信、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任:任凭。任尔:随你。尔,你。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 板书设计:

咬定千磨万击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一)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

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案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 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

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

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案.docx

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竹石的意思-竹石的诗意及释义-古诗《竹石》的意思

竹石的意思|竹石的诗意及释义|古诗《竹 石》的意思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留学为您整理的竹石古诗及释义。供您参考! 《竹石》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前言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

刻。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

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上课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

10 古诗三首 竹石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古诗 2 .发现共同点 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 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 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竹石图》)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3、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4、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5、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6、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7、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7、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8、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9、指名读全诗。10、指导学生再次整体感悟古诗。11对照图

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12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13、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 1、学生感知图画。说画中的竹子的感觉。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3、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6、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7、逐句练读。7、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 8、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学生评读。10三名学生诵读全诗。1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12、学生背诵古诗并说说竹子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1、通过挂图,让学生初步理解。 2、通过感知,诗和画都是诗人的作品,激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与敬佩之情。 3、图文结合,发挥想象让学生进入到意境当中,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和对竹子的更深一层意思的延伸,从而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心。 4、课后延伸可

《竹石》教案学习资料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

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

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

竹教学反思

《竹子与竹制品》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院子外墙有一排竹子,幼儿经常捡到一些竹枝、竹叶来玩,有的幼儿把竹枝当成拐杖学老人走路,有的幼儿把一截竹子含在嘴里对着盆里的水吹气,其他幼儿七嘴八舌说竹枝还可以做成玩具小竹人、毛笔,篮子、斗笠等等很多竹制品,但是幼儿只知道竹子可以做成竹制品,却不知道竹子还有其他的作用。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竹子,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这节《竹子与竹制品》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竹制品; 2、让幼儿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 3、培养幼儿勤动脑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竹子是由笋长成的;了解竹子的用处;懂得竹子及竹制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惜各种竹制品。 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竹子、竹笋、竹子挂图、竹叶贴画、光滑的竹篾片。 活动过程 一、儿歌朗诵组织幼儿 二、激起幼儿的好奇心: 1、“小朋友,今天老师让你们认识一些好看、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出示准备好的竹制品。 2、让幼儿通过看、摸、玩之后,然后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知道这些竹制品是怎么做成的? 3、教师小结:竹子可以做成这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漂亮的工艺品,因为聪明的人们利用了竹子的光滑、轻巧、韧性,来制作许多竹制用品,除了这些竹制品外,竹子还可以做成竹房子、竹排、造纸、做笔等等。 4、竹子是生活在什么地方、一般是什么样的呢? 三、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 1、故事讲述:《笋宝宝长大了》(有实物竹子和竹笋) 2、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复述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讲述的事情。 3、用角色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竹子以及人们是怎么利用竹子的? 4、教师小结:竹子小时候叫做竹笋,长大后就变成了表面很光滑、又高又直、一节一节的、圆柱形的竹子,节与节不相通,节上有竹枝,竹枝上还有竹叶,竹叶细长细长的,竹子喜欢生长在江河边和温暖潮湿的地方,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竹子不但可以美化环境、长在江河边的竹子还可以保护江河堤岸,防止水土流失呢! 四、教学活动延伸: 1、幼儿动手制作竹制品; 2、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制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竹制品、竹贴画。 五、本节课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反思: 1、活动内容生活化,本节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符合幼儿学习年龄特点,所用的材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玩具等等。 2、活动方式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首先让幼儿通过看、摸、玩,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2金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句义,背诵古诗,体会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

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 编版(11)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语文12册《竹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背诵古诗。 2、 在品读感悟中领悟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品读感悟中领悟古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郑燮生平资料和历代文人赞颂竹子的诗词。 2,教师制作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赵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首古诗。 (出示课2)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古诗是写什么的呢?生:寒风,我从“寒风侵碧翠”这句读出来的。 师:你认为呢?生:写竹子的。我从“本是常青客”看出是写竹子的。 师:这几句古诗到底是写风的还是写竹的?我们现在暂不去探究,待我们今天上了这节新课后,谜底就会一层一层地揭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著名诗人(出示课3)一起读:郑燮,他写的一首题画诗 题目一起读《竹石》。读了 题目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出示4 生:这首诗为什么用《竹石》作 题目呢? 师:他的问题是为什么用《竹石》作 题目(板书:竹石?)你呢?生: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 师:他的问题是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板书:竹?石?) 还有吗?生:竹石这首诗内容是什么?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有问提要问,你们要问的一切问题都能在郑燮写的《竹石》这首题画诗里找到答案的。好,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149页,自己朗读《竹石》,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最好读得字正腔圆。

(出示课5) 生读师巡 师:谁来读一读古诗?教师纠错正音。劲读后鼻音。燮,这个字今天才和我们见面,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范文的?你来说一说。 生:上下结构,上面中间一个言语的言,两边都是火字。下面是个又字。) 师:教师边说边写,(板书:燮)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一个人一次又一次的用语言把正在火拼的两个人劝和。所以,燮的是调和的意思。可以组成燮和,燮理,带燮的成语:燮和天下、燮理阴阳。 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中的磨为什么读mó?还读hái ? 生:因为磨mó在这里是折磨、磨难的意思,所以读磨:mó ,还hái在这里是仍旧、依然的意思,所以读 hái(出示课6)师:说得非常好!根据字的意思来区分字的读音,是学习语文很好的方法,希望继续这样。出示课7男同学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女同学把这首诗齐读一遍。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这首诗写什么了吗?生:竹子。

古诗诵读:竹石

课题古诗诵读:竹石年级二年级主备人杜宪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尔”、“南”等生字的音。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文大意,学习朗读。 2.通过看图,了解“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意思。 3.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竹子坚韧、挺拔和不畏风霜,读出竹子的无比美妙,并背诵古诗。 4.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竹子坚韧、挺拔和不畏风霜,读出竹子的无比美妙,并背诵古诗。 重难 点 通过读诗、悟情,体会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教学 准备 ppt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 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 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 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 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 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

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0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反思3 (3)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