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院前与院内衔接

院前与院内衔接

院前与院内衔接
院前与院内衔接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一、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接诊患者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初步救治,遇符合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保障患者优先收住入院。

二、对病情危急者,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可于接诊途中及时与急诊科电话联系,告知病情,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

三、急诊护士接到急救车转送患者信息时应迅速做好接诊准备并通知急诊科值班医师。

四、救护车到达急诊科后,由预检分诊护士、护理员推车接诊患者,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

五、预检分诊护士快速评估患者基本情况,根据病情评估情况合理分流患者就诊。

六、院前急救人员与急诊接诊人员交接病情、诊治过程及对病情的处置措施,双方对交接内容进行确认并签字。

七、全部交接完成并经急诊科同意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方可离开。

八、院内急救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流程,按照《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附件: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图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规程

精心整理附件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于5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

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 /手 如下: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预计提前20分钟等待——急救车到达——推床并接诊——抢救处理。 2、院前工作要求:确定并记录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

要处理——作出“拟诊”——转运并监测病人——向院内通报患者信息急需作相应准备——做好与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并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 5、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并签字;如没有家属和委托人的急危重病人,按《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程》处理。 6、为保证抢救工作的及时性,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预案(汇总)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预案(汇总) 突发重大灾害事故急救应急预案 为了规范急救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1.医疗救援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中心领导、参加急救各医院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主要职责是组织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医疗救护,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协调、部署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护有关的工作。 2.紧急救治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及参与伤病员的紧急救治,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3.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以及伤病员紧急救治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工作。 4.心理辅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掌握受灾人员情况,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二、制定三级应急预案 1.事件分级 (1)一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30人以上,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仁,或死亡和危重5人以上,事故有继续发展趋势。 (2)二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30人,或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内,死亡和危重者3人以上,事故有或可能有发展趋势。 (3)三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人以下或危重者3人以下,事故无发展趋势。 2.应急救治队伍一线为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力量二线为

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成侧重专科(创伤、烧伤、传染病、生化中毒等)的应急专业救护队;三线为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急救力量。 3.预案启动“三级事件预案”由调度值班主任启动,可以根据情况由急救中心(站)、二级、三级医院急诊科处置“二级事件预案”由指挥调度主任、领导小组长启动,需同时启动一、二线应急救治队伍;“一级事件预案”由领导小组长、卫生局领导启动,启动一、二、三线应急救治队伍。 三、灾情报告 1.当出现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现场医务人员或其他目击者应向急救中心领导,随即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1)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目前的情况; (2)伤员的主要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投人的医疗急救资源; (3)现场尚需哪些医疗物品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4)伤员准备分流的医院等。 2.医疗救援情况按以下规定报告: (1)伤亡20人以下的,6小时内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2)伤亡20—50人的,12小时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3)伤亡50人以上的2生小时内报国务院卫生部门书 (4)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和其他重大灾害事故,虽一时伤亡情况不明的也应尽快上报。 四、现场应急处置 1.现场医疗救援及指挥 (1)120指挥中心接到上级部门通知或灾害事故报警后,立即派出第一线救护车队赶赴现场,同时向医疗救援指挥部报告,并与联动系统(110,119等)进行横向联系;随后根据现场反馈信启,按医疗救援指挥部命令调派出第线、第,线救护车队增援现场救治。 (2)急救中心(站)及其他医疗机构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教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他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统各相关多门做好了必要在备。 3、医疗机构阁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感者时,应提前与危诊科或通度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数组转运感者;会诊科与调变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毫者伤痛情、相关专业来位情况确定允许接纹后,立邮通知完前急数细选行老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教组在接收此类患省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装,如目前病售与特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清能等情况,同到做 好登记。 4、院内通通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以及必要的备用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一一抢救室一—(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

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流程通用 医护配合

深圳市急诊急救医疗质量评估检查之技术考核 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流程(医护配合)操作考核评分细则表 (遵照“深圳市疾病诊疗指南”第一章第一、二节的流程图) 受检单位:受检医生(签名):护士(签名):考核得分:__________ 评判签名:考核项目操作要素分值正确操作要求及评价方法扣分 接诊与检查步骤第一步D(D anger) 评估现场环境与 急救物品准备 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院内急诊科除外) 做必要的急救物品准备 (要求1分钟完成) 5分 1、首先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采 取相应的安全保护对策(院内免); 2、携带内科或外科急救箱,以及相关 急救器械和设备上场或推至床旁。 未观察现场环境 扣2分,物品准备 每缺一项扣1分, 扣完5分为止 第二步R(R esponse) 检查患者反应 神 志 清 醒 自行走动,睁眼觉醒,对答如流: 1、询问主诉 2、现病史 3、既往病史 4、服药史 5分 1、由医生重点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 发病经过、持续时间与缓解方式; 2、发病时患者的状态(外伤、运动、 休息、吃饭、排便、情绪等); 3、既往病史和服药史。 询问患者病史,每 缺一小项扣1分, 扣完5分为止或者 昏 迷 ! 有目 击者 向家属 询问 1、主诉 2、现病史 3、既往病史 4、服药史 1、凡倒地不起者,立即检查患者的意 识,用正确的方法呼唤他、并且掐 压“人中”穴,控制在4秒钟完成 (方法同心肺复苏开始的判断); 2、若患者已经昏迷,必须先实施急救, 一边抢救一边向目击者询问病史; 3、对神志模糊、不能讲话的患者,请 他以点头、摇头示意,看肢体动作。 检查意识的方法 每缺少或者错误 一小项扣1分, 询问病史每缺少 一项扣1分,昏迷 者未立即采取急 救措施扣2.5分, 扣完5分为止 非家属 1、主诉 2、现病史 无目 击者 省略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健委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急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医疗机构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120调度联系并通过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学科情况确定允许接诊后,立刻通知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准备接诊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途中车内监护、急救、用药等情况,同到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

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是否迅速、及时、有效,是衡量医院业务技术水平和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要提高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业务能力,同时还必须加强抢救工作的科学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 (一)组织形式及人员安排 急诊科是我院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科室,又是高速绿色通道,其人员配备必须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抢救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担任,各种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对重大抢救需根据病情立即组织抢救并呈报主管院级领导提出抢救方案。凡涉及烈性传染病和法律纠纷者,要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二)保证抢救药品及器械装备的供应 为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抢救器材及药品必须力求齐全完备。要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时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并做好相应登记工作。值班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及各种急救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三)严格执行抢救制度 1.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种抢救规范,准确记录危重病人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危重病人在医生未到之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吸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做好详细记录。 2.对急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用药处置要准确,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守护,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要详细交代,所有药品的空安瓿,须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口头医嘱在执行时应加以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后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4.及时与病人家属联系,凡涉及民事纠纷、交通事故、服毒自杀、工伤及大量急诊时,应分别通知有关单位及医务科。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守则

精心整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 2: 3:,协同抢救 二: 1: 2: 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生已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

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受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三: 1: 2: 四: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有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 10 4: 5:, 6: 操作 7: 8:

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附件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院前急救组进行患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及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病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急诊科——抢救室——(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图

附件1: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得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得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得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得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与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得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得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得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她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得,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得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得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得医生、仪器设备、药物得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得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得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院前急救组进行患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得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得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得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及必要得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病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得院内转送与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急诊科——抢救室——(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得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

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1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答:(1)先排险后急救(2)急救与呼吸并重(3)先重伤后轻伤(4)先施救后运送(5)转运与救护相结合(6)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 3简述ICU的病床设置的要求。 答:ICU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病人的需要,三级医院ICU的床位数以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ICU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至少应保留一张空床以备 应急使用,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适度扩大规模。ICU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6简述多发性创伤的急救和护理中应遵循的ABCD原则。 答:A:气道及颈椎控制: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保护颈 椎,实施颈椎制动。 B:呼吸及保持通气:维持呼吸功能,充分给氧,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机械通气。 C:循环及控制出血:补充周围循环血量,保持心脏泵功能,对活动性出血积极止血。 D:审计系统障碍:保护脊柱、脊髓,采用硬担架搬运,轴型翻身,防止躯干摆动和 旋转。颅脑损伤者预防和治疗颅内高压,伴颅内出血者积极止血,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E:暴漏及环境控制:充分暴漏病人身体,全面检查以及发现除上述部位以外的其他 脏器损伤。暴露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和保暖。 7简述中暑的发病机制。 答:(1)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产热和从环境中获得的热量不能与生理性散热达到平 衡,致使体内热量积蓄,引起体温升高。随着体内热量的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 减退,心排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可使体内热量进一步积蓄,体温骤 增,甚至达到42°以上。临床上以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2)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内最高生 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因大量出汗,使 体内的钠、钾丢失过多,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 (3)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同是人体内对热环境不适应,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但不 伴内脏血管收缩,以致循环血量减少,中枢供血不足,发生循环衰竭。 12简述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答:(1)院前急救的任务:①日常院前急救;②灾害事故的 院前急救;③大型集会活动的救护待命;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救护知识的普及。(2)院前急救的原则:①先排险后施救;②急救与呼救并重;③先重伤后轻伤;④先施救后运送; ⑤转送与救护相结合;⑥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 2.2.简述院前急救实施救护的措施。答:(1)采用合理的救护体位。(2)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窒息、发绀者,应迅速解开衣领,清除口 咽部异物、血块和分泌物,有条件时给氧。(4)维护循环系统功能。(5)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6)对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等病人进行现场救护。(7)止血。(8)包扎,可减轻伤者疼痛,减少出血,避免附加损伤及细菌污染。(9)固定。(10)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以免造成瘫痪。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 衔接的工作流程 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院前急救机构与院内急救系统组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承担三个部门功能:①院前急救;②医院急诊科急救;③院内ICU(加强监护病房)、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救护。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三方面紧密配合,构成了EMSS的一个急救链,作为整个急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急救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急诊医学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其技术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诊服务的最终效果。 院前急救的服务过程包括: 1.目击者或患者行为(包括自救、互救、按急救电话指导要求行动等)。 2.呼救受理与调度、咨询指导、联络指挥(包括记录患者必要信息、按原则和程序分流调度、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精神支持、必要的联络/上传下达/协调指挥等)。 3.现场急救(指在患者发病/呼救场所,按医疗原则、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救治措施)。 4.搬运途中救护(指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

5.急救车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 6.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7.其他(指完成单次急救任务后的一系列工作)。 三、院前院内紧密联系,急救一体化 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与互助互补,表现在如下多方面:①通信调度: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接收医院急诊科预报,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②病人转送与安置:病人送达医院急诊科时的快捷、准确、正确转运与安置必要位置,并实行进一步救治等医疗护理操作;③病情交接:院前急救医生将患者的必要病史信息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④器材、设备交接。 1.通信、调度 院前院内信息互通; 急救病人病情通报; 甲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乙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 相关人员/功能保证:指接收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等工作。 院内转送工具保证:指接收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将担架(车)、推床、轮椅等转送工具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高楼电梯等的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2.先重伤后轻伤 3.先施救后运送 4.急救与呼救并重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第三环——早期心电除颤 第四环——早期高级心肺复苏(ALS)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附件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 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 1 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 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 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一一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

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 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院前急救组进行患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 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及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病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 --------- 急诊科------- 抢救室 ------ (ICU/CCU/导管室/手术室)一一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 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病史、处理措施、药物等)。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要求如下: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按信息)进行相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盐城新东仁医院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院前急救: 1. 120救护车出诊快捷(白天小于5分钟,夜间小于10分钟),院前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 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急危重病人,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 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 1.保证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 120中心-救护车-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到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

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站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站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救护车-急诊科-抢救室-(ICU/CCU/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 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 院前工作要求: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做好到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24小时有医务人员应诊,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

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

我国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已基本建成,其组织形式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或专科病房。通常情况下,急救中心负责现场急救、转运和途中监护治疗,医院急诊科承担院内急诊,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急救人员在现场或病家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交通工具(救护车、飞机等)将伤病员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专科病房或ICU 进一步抢救治疗,以确保急危重病人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实现院前和院内急救一体化,建立起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这就是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 一、院前急救的特点 (一)院前急救是与院内急救衔接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特点是: 1、院前急救环境复杂,急救大多在事故现场、病家或救护车内进行。 2、医疗条件受限,除观察伤病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外,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只能开展血糖测定、心电图、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等检查;药品仅备有抢救药品,医疗设备配有便携式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3、对急救人员要求高。医护人员应具有处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等专科急症病人的能力,必须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能力,掌握气管插管术、除颤术、心肺复苏术、环甲膜穿刺术、胸腔穿刺术、深静脉置管术等急救操作技术。 4、技术力量单薄,一般由医生、护士、司机等3人组成,部份救护车配备担架员。 5、必须在短时间对病人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急救措施。 6、医师现场完成院前急救病历,以便与院内交接。 (二)病人转送医院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1、就近。危重病人转送到就近医院,使其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 2、专科。如病情允许,将病人转送具有专科特色的医院,有利于患者的专科治疗。 3、自愿。根据患者或家属的意愿,将患者转送相关医院抢救治疗。 (三)院前急救的主要技术指标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的探讨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的探讨 文章简要分析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矛盾提出相应的措施,运用信息技术、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的沟通和协作,使院前院内实现一体化衔接。 标签: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衔接 急救急诊服务是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急救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然而两者工作的环境不同,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显得相对薄弱,本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急救资源,更好的将院前院内急救形成一体化,无缝缝隙衔接。 1 存在的主要矛盾 院前急救居于整个医疗体系的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其以对症治疗与维持生命为主,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来实现对伤患者有效救助,促进救助成功率的显著提高;院内急救是救治患者的主要场所,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如下。 (1)急救界定不同 院前急救是在医院之外进行的对患者进行的抢救过程,具有快速反应,对症治疗,技术力量弱显薄弱的特点;院内抢救是以综合性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在院内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整体过程。 (2)急救信息不通畅 院前急救医生不能及时将救治患者的信息快速的传递给急诊室,部分急救任务等患者送达医院内急诊室才能开始进行,势必会耽误急救时间。 (3)沟通有限,技术衔接困难 随着监护型救护车的发展,急救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提高,能获得部分血液检查结果,然而这类信息无法及时被医院内医生所利用,甚至质疑检查结果,病人送达医院后又进行重复检查,这样既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又造成经济浪费,甚至会影响院前急救人员和患者方的误会。 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紧密衔接一体化的措施 2.1 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的建设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 2.先重伤后轻伤 ? 3.先施救后运送 ? 4.急救与呼救并重 ?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 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衔接工作管理办法2

XX市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衔接工作管 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急救衔接工作,保证急危重患者医疗急救服务的顺利开展,依据《XX 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衔接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是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在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过程中,按照调度机构的调度,与院内医疗急救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和患者交接的过程。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服务对象为一般急、危、重患者,及突发公共事件、传染性疾病、高危孕产妇、新生儿、“三无”人员(无身份、无家属、无经济来源)等特殊患者。 第二章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衔接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建立与管理XX市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衔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调度机构职责:

(一)根据患者病情和院内医疗急救机构的能力,确定患者转送医院,告知院内医疗急救部门做好接诊准备; (二)启动院前与院内信息沟通渠道; (三)定期分析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情况为院前医疗急救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四)建立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医疗急救、急诊信息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 第七条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职责: (一)严格落实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及家属意愿的转运原则,将患者及时转运至具有相应急诊抢救能力的医疗机构,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引导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就诊观念; (二)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按照相关标准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并初步分级,第一时间向医疗机构传递急危重患者信息、病情等数据,其中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等五类患者依托相关流程,通过院前急救调度信息平台,或通过急诊专用绿色通道APP、即时沟通工具等方式与院内沟通,并及时提供患者信息; (三)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将患者转送至院内医疗急救部门,双方进行规范交接并签署院前院内患者交接单。 第八条医疗机构职责:

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1 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答:( 1)先排险后急救( 2)急救与呼吸并重( 3)先重伤后轻伤( 4)先施救后运送( 5)转运与救护相结合( 6)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 3 简述ICU 的病床设置的要求。 答:ICU 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病人的需要,三级医院ICU 的床位数以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ICU 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至少应保留一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适度扩大规模。ICU 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 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6 简述多发性创伤的急救和护理中应遵循的ABCD 原则。 答:A:气道及颈椎控制: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保护颈椎,实施颈椎制动。 B:呼吸及保持通气:维持呼吸功能,充分给氧,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机械通气。 C:循环及控制出血:补充周围循环血量,保持心脏泵功能,对活动性出血积极止血。D:审计系统障碍:保护脊柱、脊髓,采用硬担架搬运,轴型翻身,防止躯干摆动和旋转。颅脑损伤者预防和治疗颅内高压,伴颅内出血者积极止血,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E:暴漏及环境控制:充分暴漏病人身体,全面检查以及发现除上述部位以外的其他脏器损伤。暴露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和保暖。 7 简述中暑的发病机制。 答:( 1)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产热和从环境中获得的热量不能与生理性散热达到平衡,致使体内热量积蓄,引起体温升高。随着体内热量的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排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可使体内热量进一步积蓄,体温骤增,甚至达到42 °以上。临床上以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 2)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内最高生 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 以上。因大量出汗,使 体内的钠、钾丢失过多,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 (3)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同是人体内对热环境不适应,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但不伴内脏血管收缩,以致循环血量减少,中枢供血不足,发生循环衰竭。 12 简述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答:(1)院前急救的任务:①日常院前急救;②灾害事故的院前急救;③大型集会活动的救护待命;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救护知识的普及。(2) 院前急救的原则:①先排险后施救;②急救与呼救并重;③先重伤后轻伤;④先施救后运送;⑤转送与救护相结合;⑥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 2.2.简述院前急救实施救护的措施。答:(1) 采用合理的救护体位。(2)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窒息、发绀者,应迅速解开衣领,清除口咽部异物、血块和分泌物,有条件时给氧。(4) 维护循环系统功能。(5)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6)对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等病人进行现场救护。(7)止血。(8)包扎,可减轻伤者疼痛,减少出血,避免附加损伤及细菌污染。(9) 固定。(10)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 动,以免造成瘫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