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外科诊断与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外科诊断与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外科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70例患者,其中13例行大隐静脉交转流术,10例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20例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部分联合交通静脉结扎和(或)溃疡清创植皮术,12例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部分联合溃疡清创植皮术,12例行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3例行溃疡清创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术。结果患者患肢症状明显缓解率57.2%,部分缓解率38.2%。4例患者患肢溃疡未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8年,7例患者患肢溃疡复发。结论依据准确的血流状态评价、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的临床症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MV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October 2001 -2008 admitted in October in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whole group, 13 of which to pay routine saphenous vein bypass, 10 in situ saphenous vein routine - popliteal venous bypass surgery, 20 routine endarterectomy varicose vein, some vein surgery and joint (or ) ulcer debridement and skin graft surgery, 12 routine varicose vein laser surgery, and some joint debridement and skin ulcer surgery, 12 routine simple skin ulcer debridement surgery, 3 routine ulcer debridement combined free flap transplantation.Results: Limb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remission rate of 57.2%, 38.2% partial remission rate. Four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 limb ulcer healing is not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Follow-up of 1 to 8 years, 7 cases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limb ulcers.Conclusion Based on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blood flow, the use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symptoms.

【Key Words】Post-thrombotic syndrome•Surgical treatment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确是由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缓慢发展形成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好发于下肢。统计11 595条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PTS共3269例,占28.19%。PTS血流动力学变化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治疗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是长期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难题。我院血管外科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70例下肢PTS患者,对患者患者患肢行外科手术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下肢PTS患者70例,本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6~87岁,平均42岁。左下肢36例,右下25

例,双下肢9例,临床表现为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严重者伴有色素沉着、溃疡。按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1]临床分级,浅静脉曲张(C2)19例,肿胀(C3)23例,色素沉着(C4)14例,陈旧性溃疡(C5)5例,活动性溃疡(C6)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9例,高血压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

1.2 特殊检查全部患者术前均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患者先仰卧位后俯卧位,依次检查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小腿交通静脉及肌间静脉。观察病变血管的部位、形态、范围以及血管壁厚度、血管腔变化、血管腔内回声特点。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病变血管的血流分布情况,做Valsalva试验,观察瓣膜功能[2]。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3]。

1.3 治疗方法①13例患者患肢行大隐静脉交转流术。于患侧腹股沟韧带下显露股静脉通畅段。解剖健侧肢体隐-股静脉连接处,分离大隐静脉,结扎分支。建立耻骨上区皮下隧道,测定健侧隐-股静脉连接点至患侧股静脉通畅段间的距离,据此截取合适长度大隐静脉。无损伤钳阻断健侧大隐静脉汇入段,将远心端大隐静脉穿过皮下隧道,用7-0无损伤血管缝线作大隐静脉和患侧股静脉通畅段的端侧吻合。②10例患者患肢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Husni术)。取膝内侧切口,显露远段腘静脉及胫、腓静脉分支,在通畅段选定吻合口处。从切口中解剖游离大隐静脉,远端结扎,近端斜行穿过皮下隧道与腘静脉作端侧吻合。1例患者患肢在吻合口远端2cm作暂时性腘动静脉瘘,术后6~8周结扎瘘支。③20例患者患肢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其中15例联合行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5例联合行溃疡清创植皮术。④12例患者患肢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其中10例联合行溃疡清创植皮术。18号套管针多点穿刺曲张浅静脉成功后退出针芯,导入DIOMED激光光纤,设置激光功率12W,脉冲时间1s,间隔时间1s,发射激光同时将套管针和光纤同步缓慢后撤。术前造影提示交通静脉功能不全者同时行交通静脉腔内激光治疗。⑤4例患者患肢行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溃疡直径2~12cm,平均直径4.3cm。术前均行溃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敏感抗生素局部换药,待细菌培养阴性、肉芽组织清洁后,取游离皮片覆盖创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制动1周。⑥3例患者患肢行溃疡清创联合皮瓣移植术。溃疡直径10~18 cm,平均15.4cm。胫前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1例,背阔肌游离肌皮瓣修复2例。所有患者患肢术后均长期使用弹力绷带或穿着弹力袜。

2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70例患者患肢症状明显缓解48例(68.5%),部分缓解14例(20%),无缓解3例(4.2%)。3例患者患肢切口感染,均为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后,经保守治疗愈合;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7例患者患肢溃疡复发,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后2例,EVLT术后1例,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后4例。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可自行消散吸收外,绝大多数将进入缓慢的后遗症期,患者患肢多表现为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溃疡,不少患者处于病废状态[4]。在此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复杂,历经静脉闭塞-部分再通-再通等多个阶

段[5],因此如何正确评价患者患肢血流状态,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成功治疗PTS的关键。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管多普勒超声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血流分布的特征,判断病变血管闭塞或再通。通过瓣膜功能测定(以屏气试验后0.5s内出现瓣膜下血流信号为瓣膜功能异常),判断以再通为主的血栓受累静脉瓣膜功能情况,评价局段型患者非血栓受累静脉继发性瓣膜破坏情况。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能够全面、直观的显示病变情况,有效判断静脉阻塞的位置、范围,评估静脉血栓闭塞的类型,是诊断PTS的”金标准”。如果病变为局段型,仅累及周围深静脉,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宜少站立,经常抬高患者患肢,并使用弹力支持;如果髂股静脉闭塞,患者患肢有严重静脉回流障碍表现,而病变已经稳定且尚未破坏腘静脉、小腿交通静脉瓣膜前,可以行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或髂静脉介入治疗,缓解患者患肢远侧的静脉高压。如果病变为全肢型的Ⅰ型、Ⅱa 型,以非手术治疗为主;Ⅱb型病变可根据闭塞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术,如局限于股浅静脉,可考虑作Husni术;而Ⅲ型病变者的深静脉已完全再通,为矫正血液倒流,可试用腘静脉外肌袢成形术、带瓣静脉段移植术等治疗方法。凡是足靴区出现明显营养性病变、踝交通静脉功能不全者,都适应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特别是交通静脉结扎术。

在PTS的中后期,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由回流障碍向倒流转变,深静脉闭塞后作为代偿回流通道的以大隐静脉为主的浅静脉逐渐扩张、迂曲成团,不断增高的足靴区静脉压力损伤交通静脉瓣膜,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出现严重的功能不全,小腿发生静脉淤血性改变。因此,及时治疗浅静脉、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可有效缓解PTS 患者患肢淤血症状和皮肤营养障碍,本组41例活动性溃疡患者患肢经相应处理后溃疡一期愈合35例,愈合率85.4 %。传统的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和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治疗C4~C6级患者常常面临切口坏死、感染等风险,微创技术EVLT通过局部穿刺、光点引导、发热汽化使病变静脉收缩闭合,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优点。本组22例患者患肢采用EVLT治疗,术后肢体症状明显缓解14例,无切口感染发生。

采用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下肢PTS的临床症状,术前超声检测和静脉造影是准确评价PTS血流状态、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新颖,石卫东,伊莲花,等.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3):133-134.

[2] 黄新天.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技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0(6):325-327.

[3] 孙建民,张培华.下肢静脉造影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7,1(7):1.

[4] 王深明.应重视静脉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8):617-619.

[5] 陆民,黄新天,蒋米尔,等.下肢静脉节段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4,9(2):80-82.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58%不等。因此对不同VTE 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本共识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着眼于DVT的筛查和治疗,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帮助创伤骨科医生筛查DVT高危人群及初步处置DVT患者,而有关VTE预防相关内容请参考文献。 一、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 1.DVT的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下肢近端(胭静脉或近侧部位)DVT是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2.DVT的流行病学特点: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高达50%,近端DVT发生率约为27%。亚洲一项由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为42.0%,近端DVT发生率为7.2%。Goel等报告的膝关节以远单发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10.5%(25/238)。 绝大多数VTE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Knudson等报告76%的多发创伤患者的DVT并无典型临床症状,Swann和Black报告85%的创伤患者DVT是无典型临床症状的,因此2/3以上的VTE患者被漏诊。 二、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为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瘀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三方面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于创伤患者。 首先,创伤尤其是骨折,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破裂或刺激;其次,制动、卧床、瘫痪以及出血性休克容易导致静脉血流瘀滞;最后,血液高凝几乎从患者伤后即刻开始,甚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外科诊断与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外科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70例患者,其中13例行大隐静脉交转流术,10例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20例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部分联合交通静脉结扎和(或)溃疡清创植皮术,12例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部分联合溃疡清创植皮术,12例行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3例行溃疡清创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术。结果患者患肢症状明显缓解率57.2%,部分缓解率38.2%。4例患者患肢溃疡未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8年,7例患者患肢溃疡复发。结论依据准确的血流状态评价、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的临床症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MV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October 2001 -2008 admitted in October in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whole group, 13 of which to pay routine saphenous vein bypass, 10 in situ saphenous vein routine - popliteal venous bypass surgery, 20 routine endarterectomy varicose vein, some vein surgery and joint (or ) ulcer debridement and skin graft surgery, 12 routine varicose vein laser surgery, and some joint debridement and skin ulcer surgery, 12 routine simple skin ulcer debridement surgery, 3 routine ulcer debridement combined free flap transplantation.Results: Limb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remission rate of 57.2%, 38.2% partial remission rate. Four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 limb ulcer healing is not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Follow-up of 1 to 8 years, 7 cases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limb ulcers.Conclusion Based on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blood flow, the use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symptoms. 【Key Words】Post-thrombotic syndrome•Surgical treatment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确是由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缓慢发展形成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好发于下肢。统计11 595条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PTS共3269例,占28.19%。PTS血流动力学变化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治疗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是长期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难题。我院血管外科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70例下肢PTS患者,对患者患者患肢行外科手术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下肢PTS患者70例,本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6~87岁,平均42岁。左下肢36例,右下2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1概述及流行病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一起,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美国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达1/1000[1],我国近年来未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DVT在解剖学上一般可分为近端DVT与远端DVT,近端DVT主要累及髂股静脉等大口径主干静脉,约80%的有症状DVT会涉及近端静脉与腘静脉[2]。这些近端静脉DVT 的患者在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后,仍有近半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症(PTS)[3]。并且,血栓越往近心端延伸,发生PTS的风险也就越高[4]。所以对于下肢DVT应尽早尽快治疗以降低发生PE并发症、血栓复发及PTS的风险。 2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俨然已成为DVT治疗的基础用药,最新的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血栓治疗指南推荐急性DVT或肺栓塞患者采用初始静脉抗凝治疗(证据级别1B)或口服利伐沙班治疗,近端DVT或肺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疗程更应长达3个月[5]。指南中提到的初始抗凝治疗最常用到华法林、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及低分子肝素(LMWH),其中华法林与普通肝素已作为抗凝治疗的核心用药在临床上应用超过50年。由于华法林起效较慢,常常在初始治疗期需要与普通肝素联合应用。虽然该方案的治疗成本较低,但这类常规抗凝治疗方案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抗凝疗效欠佳、多种食物药物

相互作用、需要频繁检测凝血状况、增加病人的护理量等等。此外,普通肝素还有发生致命性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风险。LMWH的问世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其具备的诸多优点使其成为目前治疗急性DVT的首选。但由于LMWH主要经肾脏排泄,对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来说,普通肝素仍作为首选。尽管采用此类抗凝药物进行DVT初始治疗的安全性已被许多临床医生所接受,但后续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仍有待商榷。 如今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像凝血酶直接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 etexilate),Xa因子直接抑制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和艾吡沙班(Apixaban)均已经进入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III期临床试验。多项III期临床试验支持利伐沙班可作为治疗DVT的单药方案,不但能够更有效地治疗DVT,还可以降低PTS的发病率。 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批准成为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年患者VTE的预防用 药[6]。该药吸收快、作用迅速,2至4小时便达血浆峰浓度,半衰期约5至9小时[7]。根据ODIXa-DVT与EINSTEIN DVT这两个大型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EINSTEIN DVT(NCT00440193)三期临床试验采用初始强化方案,即利伐沙班15mg Bid使用3周,继而20mg Qd,其防治复发性VTE的疗效并不差于肝素联合VKA的标准方案[8]。EINSTEIN Extension(NCT00439725)三期临床试验将1197名已接受6至12个月抗凝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继续每日应用利伐沙

(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 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 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 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 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 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 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 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 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 征和Neuhof 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 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 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 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 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 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 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 >500卩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 的诊断、疗效评估、VTE 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 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 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 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 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 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 螺旋CT 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 MRI 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了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o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见表1)o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二)DVT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皮温高于正常肢体。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

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 DVT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于无症状DVT的敏感性较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500ug/L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500u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3.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人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概念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在体表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病因 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的因素。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另外,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羟色胺和组胺的释放,进而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

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或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并发症 1.出血: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形成在股静脉、腘静脉或小腿静脉等深静 脉血管内的血栓。它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疾病,可以导致肢体肿胀、 疼痛、发热以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深静脉血栓的研究逐 渐深入,新的治疗技术也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 1. 病因研究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局部损伤、血液淤滞、凝 血因子异常等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近年来,基因相关研究取得了重 要进展,发现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与深静脉血栓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此外,深静脉血栓与肿瘤、孕产妇、长途旅行等因素也存在一定关联。这些研究为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诊断技术进展 准确的诊断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至关重要。除了临床病史、体格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新的诊断技术也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例如, 一项名为D-dimer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测定,可用于筛选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此外,超声多普勒技术、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显著提高了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率。 3.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的口服抗凝剂, 如华法林,需要进行血液监测和剂量调整,且存在出血风险。近年来,

新一代的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达直诺等被广泛使用。这些抗凝剂 不需要血液监测,给予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局部应用抗 凝药到达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如经皮给药和支架释药等新技术也在研 究中。 4. 机械性治疗 对于特定病例的深静脉血栓,机械性治疗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通过导管置入到血栓区域进行机械性取栓,可迅速恢复血 流通畅,减少肢体淤血和疼痛。此外,过滤器的应用可以避免血栓脱 落至肺血管系统,并发生肺栓塞。 5.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深静脉 血栓多与气滞血瘀、湿毒内阻等有关,通过中药活血化瘀、祛瘀通络 来改善病情。例如,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疗效。 总结: 随着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的治疗技术也不断进步。 病因研究为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新的思路,诊断技术的进步提高了 早期诊断率,新一代抗凝药物和机械性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 治疗选择。此外,中医药治疗在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治疗中也发挥着重 要作用。未来,应加强多学科合作,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策略,为患 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徐煜宸舒畅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为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诊治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Yuchen Xu Chang Sh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Xiangya medical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013) Abstract: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in vascular surgery. Acute LDVT contributes to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 of sudden death.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current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LDVT focusing on the need of clinician. Key words: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diagnosis; therapy 1.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为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手术、外伤、分娩、晚期肿瘤或长期卧床等都可引起LDVT。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而致命,并有报道称[1]多数LDVT病例后期将发展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PTS),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硬化)、静脉性溃疡等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丧失劳动力。本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的相关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诊断方法 对LDVT的诊断一般需结合临床体征,影像学询证及其他一些辅助检查手段。现作简要介绍。 2.1 临床表现 一部分LDVT可无明显临床症状[2],有症状和体征的LDVT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 偶有发热、心率加快;晚期因血栓吸收机化导致深静脉回流障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PTS)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和Neuhofs征(压迫腓肠肌试验)阳性;。血管腔内血栓脱落时可发生肺栓塞(PTE),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但其中大部分临床表现为许多疾病共有,缺乏特异性,导致大量PTE患者的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也正因如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3]。 2.2影像学方法 2.2.1超声诊断 常用的超声检查方法有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B超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技术,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国内、外文献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LDVT的敏感性达93%以上,特异性100%,准确性90%以上[4]。急性血栓,表现为血栓的静脉段内径增宽;静脉管腔内可见实质性低回声或无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完全性栓塞不能探及血流信号及血流频谱,不完全性栓塞血栓段内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频谱为连续低速血流频

中医外科血栓性深静脉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血栓性深静脉炎 本病是指深静脉腔内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原因同浅静脉炎。小腿深静脉炎多因劳损外伤引起,潞股静脉发炎,多因大手术后、产后、损伤后卧床不动所引起。中医认为久卧伤气,气滞则血瘀,营血流行受阻,水津外溢引起腿肿。 【诊断】 1小腿深静脉炎小腿腓肠肌胀痛及压痛,足背屈起时腓肠肌疼痛,足踝常有轻度水肿,一般无全身症状。 2.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在内收肌股管部、骼窝部和大腿深部有压痛,小腿及足踝水肿,全身可有发热。 3.骼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急,发热,脉数。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白;伴发严重动脉痉挛时,肢体极度肿胀,皮肤呈紫红色,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慢性期仅有肢体肿胀。应注意可并发肺栓塞。 4.静脉血流图检查可帮助诊断。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瘀热互结,津水失布患肢肿胀,痛有定处,站立行走时加重,或有全身及患肢皮肤发热,脉数。 治法:凉血化瘀,利水消肿。 方药举例:桃红四物汤合草薜化毒汤加减。桃仁、当归尾、赤芍、牡丹皮、怀牛膝、泽兰、泽泻、地龙各IOg,草薜15g,红花5g。 2.血瘀气滞,水湿痹阻患肢肿胀,皮肤苍白或暗滞,自觉沉重乏力,皮肤发凉,舌质淡胖或有紫气,脉象沉缓。 治法:化瘀通脉,温阳利水。 方药举例: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芭20g、当归尾、川尊、赤芍、三棱、载术、桃仁、土鳖虫各10g,草薜15g,肢冷肿甚,加肉桂3g,熟附子、茯苓、胡芦巴各10g。 本病可通用五香流气饮,使气行、血活、瘀化而血脉通畅。 二、中成药 大黄鹿虫丸每次1粒,每日3次。 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

丹参注射液每次10~20m1,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IO次为1疗程。 桂枝茯苓丸每次6g,每日2次。 三、局部处理 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情稳定后再下床活动。 慢性期用桂枝、当归尾、刘寄奴、伸筋草、路路通煎汤,乘热熏蒸浸泡患肢,每日2~3次。 用弹力绷带缠缚患肢,松紧适宜,有助于静脉回流,防止血液滞留。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XX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

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与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202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2023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脑血管疾病[1],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VTE年均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肢体肿痛、坏死、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近年来,随着对DVT和PTS认识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变化,其中,腔内治疗具有微创、早期改善症状、保护瓣膜功能和预防PTS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成为外科治疗DVT的首选方法。本文根据近期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制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指导。 一、共识形成方法 随着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器械的不断革新以及对DVT转归的深入认识,传统的DVT诊治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拟定关键问题和共识提纲,经专家组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先

后进行3次公开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考GRADE分类方法,详细内容见表1、表2。 二、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病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2-3]。DVT 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3],原发性因素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和抗凝脂抗体综合征等,继发性因素包括创伤、妊娠、手术、制动、恶性肿瘤等,因此,DVT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下肢制动、家族史以及晚期恶性肿瘤等患者。 三、DVT的分期和分型 3.1 DVT分期 根据DVT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发病时间≤14 d)、亚急性期(发病时间15~30 d)、慢性期(发病时间﹥30 d)[2]。 3.2 DVT分型 根据DVT发生的部位分为近段和远段,血栓累及髂静脉、股静脉和/或腘静脉,无论有无累及小腿深静脉,均称之为近段DVT,进一步可以分为髂股静脉DVT和股腘静脉DVT。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者称为远段DVT。 四、DVT的诊断 DVT的诊断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即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D-二聚体评估、影像学检查[包括静脉超声、静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等[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周围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包括缓解症状,恢复再通血管,预防血栓衍生和肺栓塞,保护瓣膜功能。目前国内临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临床医生对于LDVT的了解有限。 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1992年Nordstrom M等报道经深静脉造影证实有症状DVT发病率1.6‰,2000年Kahn SR等报道DVT年发病率约1‰[1],2003年Fowkes FJI等报道首次DVT年发病率0.5‰[2]。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DVT發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LDVT的后果主要是肺栓塞(PE)和DVT后综合征(PTS)。严重者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L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明显家族史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表现:①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偶可发热,心率加快。②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为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皮温升高,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皮肤出现水泡。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TS)。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9世纪中期(1846~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即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造成血流缓慢外因有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久坐不动等;内因有心力衰竭、静脉瓣膜处血流缓慢且有漩涡,甚至血流短暂停滞,使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白细胞黏附迁移,促进血栓形成。静脉壁损伤时,内膜下层即胶原裸露,或创伤造成静脉内皮及功能受损害,均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由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外在因素和V因子突变,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先天性缺乏等内在因素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从而形成血栓。 下肢DVT的检查与诊断 一侧肢体突然发生的肿胀疼痛,或伴浅静脉扩张,都应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特别是有易发因素存在的患者。除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外,各种实验室检查或物理仪器检查对明确诊断,提供有助于治疗决策的信息非常重要。 彩色超声(Duplex):能够同时检查某段静脉内的血流情况和是否有腔内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标签: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多发病,其中又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常常由于患者手术、分娩、肿瘤晚期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LDVT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sis syndrome,PTS),Kahn SR和Ginsberg JS报道指出有近50%LDVT患者将并发PTS[1]。LDVT 最严重的并发症将会形成PTE,1999年Alexander P研究指出美国DVT有大约1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2]。PTE患者起病急,致死率较高,采取及时有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将从LDVT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1 LDVT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出现静脉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后期出现静脉内血栓机化,静脉呈缩窄、扩张、迂曲状,静脉瓣膜以及交通支静脉瓣膜遭到一定破坏,深静脉血液倒流向浅静脉出现下肢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组织缺氧,下肢长期处于淤血状态,局部抵抗力降低,轻微的皮肤损伤,很容易继发蜂窝织炎、丹毒等疾病[3]。临床上出现PTS,常继发丹毒反复发作,高热39~41℃,患部粗厚、硬韧,形成慢性淤血重症,不易治疗[4]。 LDVT患者早期起病隐秘,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临床上需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测手段,如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准确率可以达到95%[5]。下肢静脉造影术是诊断LDVT的金标准,可以准确判断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等,但具有创伤性而不常用[6]。其他方法还有D-二聚体含量检测,磁共振静脉造影和螺旋CT等。 2 LDVT患者的治疗方法 LDVT患者在治疗前应首先采取一般处理,使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保持血栓黏附于患肢静脉内膜来缓解局部疼痛,排便时避免血栓脱落形成PTE,减少PTS形成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2.1 抗凝治疗

20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随着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器械的不断革新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转归的深入认识,传统的下肢深静脉PTS诊治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趋势。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拟定关键问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的提纲,经专家组组织全国该领域相关专家进行先后3次公开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诊断措施、治疗流程、外科治疗和随访措施等6个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本共识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考GRADE分类方法,详细内容见表1、表2。 一、流行病学

1.1 下肢深静脉PTS的定义 下肢深静脉PTS一般是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病史超过6个月且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沉重、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一系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候群[1]。静脉间歇性跛行通常是轻中度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主诉之一,即站立或活动时下肢疼痛、肿胀,休息尤其是抬高下肢时症状缓解。一旦发生DVT,则继发血栓溶解和血管新生,使管腔再通,当管腔再通的过程终止时,则进入下肢DVT的慢性期,而这个过程通常延续至下肢DVT发生后6个月,故下肢深静脉PTS是下肢DVT慢性期的并发症[2]。 下肢深静脉PT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是活动后静脉高压,以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反流、肌肉泵功能不全为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PTS的治疗主要从这3个方面着手。 1.2 发病率 由于下肢深静脉PTS评价标准、DVT患者选择偏倚及研究时间段的不同,下肢深静脉PTS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近段(腘静脉及其以上)DVT患者即使接受了规范的抗凝治疗,治疗后2年内发生下肢深静脉PTS的概率亦较高,为20%~50%,其中重度下肢深静脉PTS 患者占5%~10%[3]。髂股静脉段DVT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PTS的风险更高[4],临床症状通常会更严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