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栓塞后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后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后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指在静脉

血栓形成并溶解后,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栓塞后综合征常见于深静脉栓塞(DVT)患者,但也可发生在其他静

脉栓塞疾病,如肺栓塞后综合征。栓塞后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慢性下肢肿胀、疼痛、沉重感、水肿、皮肤色素改变、溃疡和深静脉血栓再次形成等。

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栓塞后综合征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静脉瓣功能障碍:血栓形成后,静脉瓣可能损伤或失去功能,使得血液回流受阻,导致静脉压力升高,引起静脉壁松弛和瘤样扩张。

2. 静脉壁损伤:血栓形成时,静脉内血栓的形成刺激静脉壁产生炎性反应,使得静脉壁纤维化和增厚,阻碍正常血液循环。

3. 血液淤滞:血栓形成后,由于血流受到阻碍,静脉内的血液容易淤滞,导致血栓再次形成的风险增加。

栓塞后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静脉造影和CT扫描等。超声

波检查可以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確定栓塞位置和静脉阻塞程度等,而静脉造影和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展示血栓形成的部

位和程度。

栓塞后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措施包括保持活动、使用压缩袜或绷带、进行物理治疗、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压缩袜或绷带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和改善深静脉血液返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以预防或减少血栓再次形成。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严重病例,包括血栓切除、血管重建和静脉支架植入等。

尽早诊断和治疗栓塞后综合征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久坐、床位休息或妊娠妇女,应加强预防措施,包括适当活动、穿着压缩袜、使用药物预防栓塞等。栓塞后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随访和治疗。

影像学名词解释

影像学名词解释 双筒枪征:指胆总管扩张在肝门部与并行的门静脉内径相似,似“双筒枪”,称为双筒征。 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子宫内金属避孕环或腹膜游离气体、肝内胆管积气等时,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闪烁,称为彗星尾征。 超声莫非氏征阳性:胆囊炎时将探头压迫胆囊体表区,触痛加重,即超声莫非征阳性。 胆囊双边征:胆囊壁水肿增厚时形成胆囊壁内外膜分离成双边的征象,多见于化脓性胆囊炎。 牛眼征:转移性肝癌的典型表现:肿瘤周边呈较宽低回声,中心呈圆形高回声,即“牛眼征”。 明亮肝:脂肪肝时肝脏近场回声呈较亮的密集增强回声,称为明亮肝。 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是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面团征:良性囊性畸胎瘤声像表现的一种,贴附于囊壁的大团块,内有弥漫性均匀分在布的点状强回声,常无声影,边缘圆钝,与囊内液体境界分明,称“面团征” 脂液分层征:卵巢畸胎瘤的特征性征象,是指肿瘤内有一高回声水平分界线,线上多为脂质成分,呈均质密集强小光点,线下为液性无回声区。 稽留流产:指胚芽停止发育超过2个月以上尚未排出宫外。 胎盘早剥: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上剥离。 处女膜闭锁:处女膜发育异常,无孔道交通内外即为处女膜闭锁,因处女膜褶发育旺盛所致。因月经血不能流出,积存于生殖器官腔内形成经血潴留,时间短者,形成阴道经血潴留,时间久者,则形成阴道,子宫或输卵管经血潴留。 先兆流产: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继之常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妊娠有希望继续。 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夏柯氏三联征:指寒战,高热,黄疸,腹痛三联征,可见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总胆管结石等。

介入放射学

名词解释 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 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可用于脾功能亢进、脾大、肾脏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异位妊娠等治疗。 14、肿瘤染色:肿瘤中毛细血管被造影剂充盈后,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致密影,称为肿瘤染色。 何谓介入放射学,试述其包括哪些内容。 一、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二、分为以下内容: 1、穿刺/引流术 ①血管穿刺,如动静脉或门静脉的穿刺 ②囊肿、脓肿、血肿的穿刺治疗,如肝囊肿的穿刺治疗 ③实质脏器肿瘤的穿刺治疗(消融术),如肝细胞癌的穿刺治疗 ④采取组织学标本,如经皮经肝的穿刺活检 ⑤阻断、破坏神经传导用于止痛,如腹后壁神经丛的固定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 2、灌注/栓塞术 ①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②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 ③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④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 3、形成术 ①恢复管腔脏器的形态,如动脉狭窄 ②建立新的通道,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③消除异常通道,如闭塞器官食管漏 4、其他 ①非包含以上三项内的内容,如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 抗肿瘤药物的类型、主要作用机制及代表药物 一、按细胞增值周期不同时相分为:

外科名词解释

1) 护理学 2) Roy适应模式 3) Orem的自理模式 4) 休克 5) 休克肺 6) 功能性急性肾衰竭 7) 器质性肾衰竭 8) 应激性溃疡 9) 外科感染 10) 疖 11) 痈 12) 急性蜂窝织炎 13) 丹毒 14) 急性淋巴管炎 15) 脓肿 16) 脓毒症 17) 菌血症 18) 破伤风 19) 代谢支持 20) 肠内营养 21) 肠外营养 22) 全胃肠外营养 23) 全营养混合液 24) 代谢性并发症 25) 重症监护室 26) 中心静脉压 27) 人工气道 28) 每分钟通气量 29) 肺泡通气量 30) 烧伤 31) 重度烧伤 32) 中国新九分法 33) 手掌法 34) 吸入性损伤 35) 电烧伤 36) 器官移植 37) 自体移植 38) 异体移植 39) 同种异体移植 40) 异种移植 41) 原位移植 42) 异位移植43) 辅助移植 44) 活体供者 45) 尸体供者 46) 心移植 4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 48) 一期速发型MODS 49) 二期迟发型MODS 50) 单纯腹壁伤 51) 穿透性腹部伤 52) 闭合性腹部损伤 53) 胆瘘 54) 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 55) 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 56) 早期胃癌 57) 进展期胃癌 58) 肠梗阻 59) 动力性肠梗阻 60) 机械性肠梗阻 61) 绞窄性肠梗阻 62) 血运性肠梗阻 63) 急腹症 64) 夕h科急腹症 65) 牵涉性疼痛 66) 结直肠癌 67) 继发性肝癌 68) 栓塞后综合征 69) 介入治疗 70) 门静脉高压症 71)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72) 胆道感染 73) 急性胆囊炎 74) 结石性胆囊炎 75) 非结石性胆囊炎 76) 墨菲征 77) 急性胆管炎 78) 雷诺五联征 79) ERCP 80) 急性胰腺 81)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 炎 82) 颅内压增高 83) 脑疝 84) 小脑幕切迹疝 85) 枕骨大孔疝 86) 颅骨骨折 87) 脑损伤 88) 脑震荡 89) 脑挫裂伤 90) 硬脑膜外血肿 91) 硬脑膜下血肿 92) 闭合性气胸 93) 开放性气胸 94) 张力性气胸 95) 血胸 96) 中央型肺癌 97) 周围型肺癌 98) 双途径化疗 99) TURP综合征 100) 骨折 101) 积累性劳损 102) 病理性骨折 103) 闭合性骨折 104) 开放性骨折 105) 横形骨折 106) 斜形骨折 107) 螺旋形骨折 108) 粉碎性骨折 109) 压缩性骨折 110) 嵌插骨折 111) 完全骨折 112) 不完全骨折 113) 新鲜骨折 114) 陈旧性骨折 115) 挤压综合征 116) 骨筋膜室综合征 117) 五“P',征 118) 关节功能位 119) 福克曼挛缩 120) 断肢(指)再植 121) 完全性断离 122) 不完全性断离 123) 脊髓震荡

介入总结

介入放射学总结 填空题 1、恶性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包括: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动脉弧形推移、动脉不规则僵直和中断、血管湖和血管池、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的表现、侧支供血。 2、介入治疗栓塞物质有:血凝块、吸收性明胶海绵、不锈钢圈、Serbinenko球囊、无水乙醇、微球、碘油、鱼甘油酸钠、蓝色组织胶、氧化纤维。 3、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丝裂霉素C、阿霉素、表柔比星。 4、良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狭窄或闭塞、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血管畸形、动静脉瘘。 5、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适应症: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黄疸、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处的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导致的败血症、黄疸病人手术前的胆道减压、作为其他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禁忌症有: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大量腹水、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漏、逆行胆道感染、胆汁分泌过多 6、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主要有: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其他。 影像监视设备有:直接X线透视、间接X线透视与DSA、超声波检查仪、CT、MR。 7、食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导丝导管误入假道、食管破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反流。 8、按照治疗领域分类,介入放射学可分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按照方法分类:分为穿刺/引流术,灌注/栓塞术,成形术,其他。 9、栓塞剂按时间可分为:短期(48h内),中期(48h~1月),长期(1月以上)。 10、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可见性,可控性,跟踪性,灵活性,可塑型性。 11、肝癌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小肝癌(d小于等于1cm),小肝癌(d1~3cm),中肝癌(d3~5cm),大肝癌(d大于5cm) 12、血管扩张类药物:罂粟碱、前列腺素、妥拉唑啉;血管收缩类药物: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13、止血类药物:维生素K3、K1、氨甲苯酸、鱼精蛋白、酚磺乙胺、凝血酶; 抗凝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 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14、肺部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咯血和局部肺出血。 15、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并发症有:支架再狭窄、支架放置失误或术后移位、食管破裂等。 16、肺活检术的适应证有:肺内结节或肿块性病变,肺部慢性浸润性病变,肺门实质性肿块。 17、冠脉造影的主要并发症为:心绞痛、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死亡、栓塞。 18、非血管管腔扩张术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 19、血管介入技术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血管内灌注术三大技术为基础。 名词解释 1、AVM:即脑动静脉畸形,指局部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脑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由畸形血管团构成,影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体象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和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 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 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一侧或两侧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可见于吉兰巴雷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的现象。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病理学名词解释

1:栓塞:在循环着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其随血流运行至某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相应大小血管腔阻塞的过程。 2:渗出:炎症灶内血管中的血液成分(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3: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MSOF: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5、结核结节:由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外周少量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样病灶 6: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和其它异物的过程。 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8:肉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10:桥接坏死:相邻的两个肝小叶之间或肝小叶与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1;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血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 2: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所构成的,其间含有不等量炎细胞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3: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若久治不愈则可能转变为癌。 4;肺心病:由各种严重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病。 5: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的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2、蜂窝织炎:为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3、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风湿小体:为由中央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成团的风湿细胞及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所构成的一种梭形小体。 5:氮质血症:是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生化改变称为氮质血症。 1: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的较深缺损。 2;炎性肉芽肿: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癌与肉瘤: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肉瘤。 4、结核球:为一种孤立的,境界清楚的,由纤维包裹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直径多为2~5cm。

介入名词

1.血管成形术:是用一种方法使狭窄了的血管恢复它原来的形状,使血流重新畅通,供血恢复接近正常。 2.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的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3.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4.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简称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基本的治疗技术之一,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技术。 5.栓塞反应:是靶器官栓塞后出现的、预料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自然过程,对症处理后可康复。 6.栓塞水平:是指栓塞剂到达或闭塞血管的位置,对于经动脉栓塞,通常包括主干、小动脉和末梢及广泛性栓塞;对于静脉则有主支和区域性栓塞之分。 7.栓塞程度:是指在小动脉栓塞时靶血管所属分支闭塞的比例,或可表述为栓塞后靶血管血流减少的程度。 8.血管门残留现象:是指对靶器官或病变进行完全性栓塞过程中或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位于血管门区的组织不能被

有效栓塞,或仍有活组织和肿瘤复发。 9.低压流控法:即导管插入靶血管但并不阻断其血流,以低压注入栓塞剂,由血流将栓塞剂带到血管远端而形成栓塞的方法。 10.过度栓塞:是指栓塞程度和范围过大,尤其是在使用液态栓塞剂和过量使用颗粒和微小栓塞剂时。其后果是造成大范围组织坏死,引起相应的肝功能衰竭,胃肠、胆管穿孔,胆汁湖,皮肤坏死,脾液化等。 11.返流性误栓:是指栓塞剂由靶动脉反流出来,由血流冲走,而栓塞其他动脉。 12.顺流性误栓:当靶动脉大部分已被栓塞,原潜在的侧支通道即开放,追加栓塞剂由于注射压力较大,或导管嵌入靶动脉可使栓塞剂顺行经开放的侧支进入前端的非靶动脉。13.栓塞后综合征:栓塞反应的表现及程度与使用栓塞剂的种类、栓塞水平和程度,不同靶器官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体征,重者出现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 14.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15.首过效应:主要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 16.层流现象:由于药液的比重与血液不通,通常比重较小,

急救护理名词解释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一) 1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 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2院前救护: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前的急救护理,研究包:院前救护理论与技术的 研究。 3院内急诊救护: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变化,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立即手术,收住专科病房或收住重症 监护治疗病房的决定。 4ICU:是指专业医护人员将各类危重病人集中管理,应用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先进的临床检测技术对病人进行严密的监护,有力的治疗和护理,从而使病人能度过危险期,为康复奠定基础,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治疗率。 5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车抵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6平均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在本区域内历次反应时间的平均值,也是评价急救中心(站)院前急救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7BLS:是指当病人突然发生心搏,呼吸停止时,在缺少器械,药物的现场,可进行简单的人工通气和心脏按压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BLS步骤:A为气道,即开放气道;B为呼吸,即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C为血液循环,即胸外心脏按压。 8ALS:指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实施BLS,进行初步复苏后或有条件情况下,利用急救医疗器械和急救技术,建立和维持可靠的人工气道通气和维持血液循环,包括氧疗和药物治疗。ALS的步骤:A为建立可靠的人工气道通气,采用气管内插管,活瓣面罩呼吸,环甲膜穿刺等技术,给予有效氧吸入;B为人工循环,应用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心脏电除颤或开胸心脏按压术C为开放静脉通道,应用药物治疗。 9首诊医生: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就诊病人的科室和医生为首诊科室或首诊医生 10急诊分诊:是根据病人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以便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的技术 11医院感染:凡是住院病人和医院职工,因在医院期间遭受感染而引发的任何显示症状的疾病,不管受害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应称为医院感染 12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和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为5~12cmH2O 13内生肌酐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的能 力 14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ICU病人自身存在的细菌引起的感染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 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 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 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6.LTOT: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a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a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 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 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 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 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 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 称为AHR,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 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 合症的总称。

介入放射学试题及答案

介入放射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1、应用下列哪种栓塞材料后,侧支循环难以建立?()A、不锈钢圈 B、明胶海绵 C、微球 D、血凝块 E、球囊 2、中效栓塞剂的栓塞时间通常为() A、48小时以内 B、48小时~1个月 C、1个月以上 D、2个月以上 E、3个月以上 3、PTA的全称是() A、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B、腔内支架术 C、经皮引流术 D、血管内化疗术 E、经导管血管内灌注化疗术 4、无水乙醇特点是() A、价格昂贵 B、不溶于水 C、有抗原性 D、固体 E、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持久栓塞 5、介入放射学依据其诊治途径一般分为() A、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B、血管性和非血管性 C、诊断性和治疗性 D、神经性 E、非神经性 6、不属于介入导向设备的是() A、胃镜 B、超声 C、透视 D、CT E、心电图

7、介入治疗中,血管内给予尿激酶的意义是()A、扩血管B、抗肿 瘤 C、缩血管,止血 D、溶栓 E、降低血液粘度 8、属于血管介入的是() A、PTCD术 B、脾动脉栓塞术 C、经皮腰穿刺术 D、经皮腰间盘切吸术 E、冠脉搭桥术 9、脑膜瘤术前栓塞最常用的栓塞物质为()A、明胶海绵颗粒B、碘油 C、微粒 D、无水酒精 E、自身血凝块 10、下列“灌注加压素治疗动脉出血”技术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超选择插管,微导管给药B、灌注时间可维持24~48小时C、对结肠出血,比栓塞法更安全D、对骨盆外伤性出血疗效好E、对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疗 效好 11、动脉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假性动脉瘤 B、暂时性动脉痉挛 C、插管器械折断 D、血管断裂 E、皮下血肿 12、属中期栓塞物的是() A、自体血块 B、明胶海绵 C、可脱球囊 D、螺圈 E、聚乙烯醇 13、不属于血管介入的是() A、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 B、血管腔内成形术 C、血管内导管栓塞术 D、血管内血栓抽取术 E、血管造影术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其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 2.肥大: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3.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增多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在环境改变时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虎斑心: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脂质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条纹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 6.心肌脂肪浸润:心包脏层脂肪组织增生,并沿心肌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7.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8.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原组织轮廓消失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肉眼观状似奶酪、质地松软、呈灰黄色,HE 染色呈红染、颗粒状无结构物,常见于结核病。 9.坏疽: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出现的特殊形态学改变,分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 10.糜烂: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

11.溃疡:皮肤、黏膜较深的组织缺损。 12.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深在性盲管,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 13.瘘管:两个脏器之间正常时不存在的,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具有两个开口的异常管道。 14.空洞: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后形成的空腔。 15.凋亡: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特定的基因及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16.脂肪变: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胞质内甘油三酯蓄积,主要见于心、肝、肾等器官。 17.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在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血管壁等处,于 HE 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8.纤维素样坏死:又称为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形似纤维素(纤维蛋白),故而得名。多发生于结缔组织或小血管壁。 19.修复: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的细胞分裂、增生,在结构和功能上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0.肉芽组织:是一种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各种炎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其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2.晕厥:晕厥又称昏厥,是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特点是突然、短暂和自行完全恢复。 3.发热:是机体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各种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出现以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机体对致病因子防御性的应激反应过度,最终转变为全身炎症损伤病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 5. .昏迷:昏迷是指人体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的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6.肺栓塞(PE):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 7.主动脉夹层(PE):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展剥离的危重心血管急症。 8.灾难医学:灾难医学是指因灾害事故中涉及人员伤亡而必须迅速实施的医疗救援,包括对灾害的预见、预防和准备,灾害现场伤员的解救和医疗急救,重大灾难后卫生防疫,如饮水卫生、营养以及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等。 9.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模式。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简答题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临床上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可诊断为SIRS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次/分 3.呼吸> 20 次/分,或PaCO2<32mmHg 4.白细胞计数>12×109/L 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0.10 治疗原则:1.祛除诱因彻底清创、清除感染灶和坏死组织;有胃肠道胀气的患者,应及时胃肠减压;休克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改善组织缺氧

心血管内科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新)

心血管内科名词解释及简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 2.窦性停搏: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3.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指心电图显示1)P-R间期进行性延长;2)相邻R-R 间期进行性缩短;3)P波受阻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 4.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5.艾森曼格综合征:是一组先天性心脏病发展的后果。如室间隔缺损持续存在,由于左向右分流,产生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青紫时,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6.法洛氏四联症:先心病的一种,畸形包括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骑跨,心室间膈缺损,右心室肥大。 7.恶性高血压:病情急剧发展,舒张压持续高于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如不及时有效降压治疗,预后很差,常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衰。 8.心肌梗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9.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10.扩张型心肌病: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心力衰竭。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11.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12.心肌炎:指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又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分为急性、亚急

外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外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已学部分) 绪论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以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以致血的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体内H+的丢失或碱性物质产生过多以及低钾等原因,造成体内HCO3-原发性的增多,称代谢性碱中毒。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在临床上相当多见,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 SIRS: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性感染如得不到控制,由病原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外毒素等和它们介导的多种炎症介质可互相介导,发生级链或网络反应,引起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常见的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肝菌、拟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指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 条件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常见的如正常时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拟杆菌等,污染到伤口、腹腔内、泌尿道内等,就可造成感染。 二重感染(super infection) 指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 气性坏疽: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37. 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 35. 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38. 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中脑顶盖综合征。见于松果体瘤,两侧中脑顶盖受累。双眼垂直运动麻痹,不能向上仰视。若侵及中脑被盖则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9.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ome):半侧脊髓损害(如髓外肿瘤早期、外伤),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40. 三偏综合征:①内囊病变可引起锥体束全部受损而致对侧偏瘫 ②如病损波及内囊后肢的后部,阻断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偏盲③内囊病变最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41. Horner综合征:①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凹陷,眼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②病变可在患侧脑干,颈段脊髓或病侧颈内动脉壁。 42. 去大脑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皮质下功能仍保存②常见于严重脑外伤、缺氧或感染后③患者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而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④有抓握、吸吮、咳嗽等反射,有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者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去大脑强直四肢均为伸性强直) 43. 威廉斯环(Willis circle):①脑底动脉环,是脑底沟通颈内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胞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看,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血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心律失常: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规律发生紊乱 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以控制心脏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是由于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扑动或颤动: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时。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心房与心室之间传导出现缓慢或不同程度的阻滞。 预激综合征:是指心房的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心室的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心脏电复律术:是用电能来治疗各类快速异位心律,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 人工心脏起博术:是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的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阻塞、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发生血管官腔形成、血栓形成、张力改变/或痉挛,引起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内)急剧升高(>180/120mmHG),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心悸,出汗,事物模糊等征象,并伴发进行性的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同时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重者

自考外科护理学(二)06真题名词解释

1.最正确热氮比:机体每输入 1g 氮的同时,供给 100~150kcal 能量, 这样的热氮比有利于蛋白质合成而不会被作为能量耗资 2.中国新九分法:是指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 11 个 9%的均分,以伤 害部位占人体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烧伤面积估计 3.血运性肠拥堵: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阻挡,既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够运行 4.胆绞痛:因结石拥堵惹起胆道内压力高升,胆囊强烈缩短而发生强 烈绞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阵发性或连续难过阵发性加重 1.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大多数切除后,将残胃与上段空肠切合, 将十二指肠残端自行缝合 2.绞窄性肠拥堵:在肠内容物经过受阻的同时肠壁血运发生阻挡, 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躯体痛:即壁层腹膜痛,又称体表痛,为腹膜壁层受腹腔内炎症 或化学溢出物刺激后产生的痛觉 4.布-力Ⅱ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拥堵以致肝静脉流出 道受阻而惹起的临床症候群 1.休克指数:脉率 / 缩短压(mmHg)数值为 0.5 多提示正常, 提示休克, >2.0 为严重休克 2.腹部穿透伤:腹部开放性伤害病人有腹膜破坏者 3.动力性肠拥堵:由于肠壁运动功能凌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 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3.酒窝征乳腺癌时 Cooper 韧带受入侵而扭曲以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4.纵膈摇动:纵膈在每次呼吸运动中的左右摇动称为纵隔摇动, 可影响心脏功能及静脉回心血流,以致循环功能凌乱 1.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或称 Dixon 手术,经腹切除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部、系膜及周围组织,作直肠和乙状结肠端端切合 2.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 3.壶腹周围癌:是指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腺癌 4.小脑幕切迹疝:幕上占位病变不断增加时,脑干和患侧大脑半球 向对侧移位,经过小脑幕切迹脑组织被挤向幕下 1.脓毒症:是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 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2.机械性肠拥堵:因肠腔拥堵、肠壁病变或肠管受压等原因惹起肠 腔变狭窄,使肠内容物经过发生阻挡 3.夏柯三联征: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 寒战高热和黄疸 4.脑震荡:指由于暴力惹起的一时性脑功能阻挡,无器质性改变, 是原发性脑伤害中最轻的一种 1 人工气道:经过鼻、口腔或直接在上呼吸道置管,用以辅助通气 的方法 2.浸润性突眼:又称恶性突眼,眼球后突出明显,球后组织体积增大,并有眼外肌受累,眼睑不能够完好闭合 4.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分泌的胰酶被激活后对胰腺组织自己消化所 惹起的急性炎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