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摘要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Paget-Schroetter syndrome,PSS)即原发性锁骨下-腋静脉血栓形成,又名“受挫性”血栓形成(effort thrombosis)[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所有深静脉血栓事件中约占2%~14%,而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发病率远低

于此[2]。研究推测其年发病率约为2.03/10万人[3]。患者以青壮年

居多,平均发病年龄约30岁,男女比例约为2:1。右侧锁骨下静脉受累较常见,可能和人群中多数惯用右手相关。60%~80%的患者和上肢过度运动有关,比如在高尔夫、棒球、网球和游泳等运动员,以及

水暖工、电工和体力劳动者等职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4]。

一、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1.内皮损伤反应学说:锁骨下静脉一般走行于锁骨以及第一前肋骨之间的间隙(图1)。在上肢活动过程中,该间隙变窄,压迫锁骨下静脉[5]。如果这种压迫频繁作用于锁骨下静脉,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释放炎症因子,诱导血小板聚集,从而诱发血栓形成[6]。

2.解剖变异学说: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胸廓出口区的解剖变异,如颈肋肌、前斜角肌或锁骨下肌腱肥大,造成肋锁间隙狭窄,压迫血管。因此,有学者认为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可视为静脉性胸廓出口综合征[7]。

3.慢性炎症学说:有学者在进行解压手术时发现,部分患者锁骨下静脉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被纤维瘢痕所取代[5,8]。他们分析认为,锁骨下静脉的慢性压迫和内皮损伤,引起血管周围的慢性炎症和结缔组织纤维化,导致血管内膜增厚以及周围粘连固定,锁骨下静脉失去在肋锁间隙内的活动度,同时纤维瘢痕对血管的牵拉撕扯作用,进一步增加血管内皮受损的风险[5,8]。反复的血栓形成使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反复出现,形成炎症、纤维化、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的恶性循环。

图1 锁骨下静脉走行于第一前肋和锁骨之间的间隙(肋锁间隙)二、诊断

PSS的诊断通常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9]。

1.临床表现:PSS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患肢青紫、肿胀、浅静脉怒张和疼痛等[10],部分患者甚至首发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咳嗽、咯血等肺栓塞症状[11]。

2.实验室检查:有一项前瞻性研究针对疑似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正常范围内的临床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借助超声检查,排除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疑诊断[12]。虽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血栓形成倾向,但其特异性较低,在炎症、妊娠或肿瘤等情况下亦可升高[13]。因此,血浆D-二聚体检测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段仅用于PSS的排除诊断。

图2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DSA表现

2A:上肢解剖位示锁骨下静脉回流通畅;2B:上肢外展位示锁骨下静脉远心端对比剂滞留,提示锁骨下静脉受压

3.影像学检查

(1)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筛查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度达到78%~100%,特异度达到82%~100%[14]。虽然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超声检查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无法完整连续地显示血管和穿透骨骼对血管的遮挡等,且检查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者的水平和主观判断。尽管存在上述不足,美国放射学会仍推荐超声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筛查方法[15]。

(2)螺旋CT(CTV)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V):CTV和MRV这两种成像技术诊断PSS的优势在于可以清晰地显示锁骨下静脉与周围组织、肋锁间隙的相对解剖关系,间接显示侧支循环以及急性血栓导致的炎症反应,帮助制定治疗计划,以及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有创检查[16]。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栓形成范围,静脉瓣膜的功能有无受损、有无静脉外压性改变以及侧支循环(图2)。造影需取上肢外展位和内收位,评估锁骨下静脉在伴和不伴压迫情况下的狭窄程度。随着CTV和MRV成像技术的发展,图像重建技术能够部分拟真血管造影,但DSA依旧是PSS诊断的“金标准”[14,16]。

三、治疗

PSS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在病程急性期(<14 d)内及时清除血栓,预防血栓复发和并发症。血栓清除后,部分患者需要接受病因治疗,

如第一前肋切除术、锁骨下静脉血管成形术或复合手术等[17-18]。

1.急性期血栓清除

血栓清除治疗方案包括:单纯抗凝治疗、导管接触性溶栓和机械血栓清除术等[18]。

(1)单纯抗凝治疗:单纯抗凝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基础治疗,但对于PSS,如果血管压迫因素未解除,患者从抗凝治疗中获益有限。在急性期未能及时清除血栓,有22%~27%的概率发展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19]。因此,有指南推荐在PSS血栓急性期内进行外科或介入血栓清除治疗[20]。

(2)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类似[21-22],CDT治疗相比系统溶栓的优势在于更少的溶栓药物用量,更低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更快的血栓清除速度。一系列研究指出即使在儿童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经导管输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01~0.02 mg/kg·h也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出血事件发生概率在2%~3%之间[23-25]。溶栓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速度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

(3)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早在10年前就有研究将Trellis-8以及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用于治疗PSS[26]。而今,所使用的器械除了Trellis-8和Angiojet系统,还包括Helix[27]和EKOS[28]等装置,但仍缺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根据现有的经验,PMT相比CDT在减少血栓负荷方面的效果更优,理论上有更高的安全性[29]。近期研究表明,在PSS的治疗中,PMT有接近95%的技术成功率,相比CDT有更低的大出血事件风险以及更好的成本效益[30]。以常用的器械Angiojet流变血栓清除装置为例,系列研究推荐r-tPA以0.1~0.3 mg/kg的剂量(最大剂量10 mg)进行PMT,术后可继续予CDT 治疗,优势在于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溶栓药物使用总剂量[23-25]。

2.血管成形术

早期研究[31]表明,在外科解压之前进行血管成形术,无论是否

植入锁骨下静脉支架,都有比较高的失败率。因为在血管成形术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内皮,而压迫因素未解除易诱发血栓再次形成。同时,肋锁间隙的持续压迫可能导致支架移位、变形甚至折断,进一步影响静脉通畅,血栓再形成概率接近40%。但近期研究[32-33]对于解压术后锁骨下静脉管腔狭窄(>50%)放置激光雕刻镍钛合金支架,取得90%以上的一期通畅率。当前,锁骨下静脉支架放置与否,不同研究意见不一,有支持者指出即使放置支架也有良好的一期通畅率[8],而反对者认为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34]。

3.复合手术

随着诊疗观念不断更新,有研究将复合手术的概念引入PSS治疗[34]。在急性血栓形成期,通过CDT或更为积极的PMT清除血栓,或通过Fogarty导管开放手术切开取栓。之后针对解剖因素进行外科解压术。而对于术后残余的管腔狭窄,可以选择外科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旁路术或补片成形术等,也可以术中结合血管成形术[8]。

4.并发症的预防和介入治疗

虽然PSS发生肺栓塞的概率较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低,但一旦发生,症状较重,死亡率较高[35]。目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据支持上腔静脉滤器在PSS中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价值,有研究将其应用于部分溶栓或抗凝存在禁忌证的患者[18]。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放置滤器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经验来看,上腔静脉滤器也存在着移位、折断、变形、血管穿孔的可能[36-37]。与下腔静脉相比,上腔静脉较短,周围解剖关系复杂,放置滤器难度大,易出现包括心包填塞、主动脉穿孔和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滤器相关并发症死亡率高达

43.1%[35]。

四、展望

目前依旧缺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证据指导PSS的诊断和治疗。针对该病的介入治疗策略,很大程度上参考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已发展到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时期。对于确诊PSS的病例,首先进行CDT或更为

积极的PMT减轻血栓负荷,之后针对解剖因素行外科解压术如第一前肋骨切除术、前斜角肌切除术等。若术后血管腔仍存在残余狭窄(>50%),可行外科血管旁路术或介入血管成形术[17-18]。当前存在的争议主要围绕以下两点:(1)是否需要行外科解压术;(2)解压术后残余狭窄行血管成形术,可否植入锁骨下静脉支架。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研究指出:外科解压术存在血气胸、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不同研究所得到的远期效果不同,仅部分患者(约40%)需接受外科解压术[17]。现今,伴随介入材料学的发展,新型球囊、新型支架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价值逐渐体现。当前有研究将Supera新型自膨式编织镍钛合金支架应用于股腘动脉等跨关节处病变,结果提示该支架有良好的抗折性[38]。虽然目前编织支架暂时无法应用于静脉系统,但随着研究的进展,可能出现抗折性和径向支撑力适用于静脉系统的新型编织支架。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有理由相信此类编织支架良好的抗折性和径向支撑力在治疗PSS方面,有应用于跨肋锁间隙处狭窄病变的前景。相比激光雕刻支架,可能有更好的临床结果,甚至可部分替代外科解压术在PSS中的治疗地位。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来源: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部分简介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一.概况 肌电图(EMG)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狭义EMG也称为同心圆针电极或常规EMG,研究肌肉在安静和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特性。广义EMG包括神经电图或称为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和F波)、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和交感皮肤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二.目前EMG所处的地位 随着影象学(CT、MRI)、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学等检测技术的应用,诱发电位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局限。但仍不能取代EMG提供的神经肌肉正常或异常等重要信息。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各种EMG检查方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和检测中的重要意义。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三.EMG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常规EMG或同心圆EMG (二)单纤维肌电图 单纤维肌电图(SFEMG)是有Ekstedt和Stalberg创立的一项重要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更详细的了解同一运动单位内肌纤维的分布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功能和神经再生的情况。 (三)巨肌电图(macro EMG) StaiberRl979年建立的一种记录整个运动单位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侧枝芽生的定量分析和估计运动单位的数量等研究 (四)扫描肌电图 用于研究运动单位的分布及解剖构成,通常用多极针电极记录。 (五)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 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2)人体工程;(3)康复;(4)运动医学。 2.多导表面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 3.疲劳的研究(1)肌电信号频率的改变反映疲劳的程度:(2)肌力和肌电信号的关系。 四.EMG检查的适应症及意义 (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厂包括前角细胞的病变。 (二)临床意义 1.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 (1)运动神经无病的早期诊断(三肢测定) (2)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例如肥胖儿童 2.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丛和周围神经 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等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后膜病变 3.补充临床的定位 4.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 5.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 第二部分异常EMG 一.运动单位的概念 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由前角细胞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运动终板和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 二.异常EMG (一)插入电位

上肢突然出现肿胀酸痛诊断详述

上肢突然出现肿胀酸痛诊断详述 *导读:上肢突然出现肿胀酸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男、女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继发性者常有发病原因可追溯;而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则以中青年男性多见,2/3病变发生于右上肢,这可能与右上肢用力较多有关。4/5的患者在发病前24h 有受挫病史,如上肢强有力的活动或长时间上肢处于不习惯的姿势,约1/10的患者可无任何诱因,只是经过一夜睡眠后,清晨醒来时发现。 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是4大主症。上肢肿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从手指到上臂延及整个上肢,而以近侧较为严重。疼痛可与肿胀同时出现,或者仅表现为酸胀,活动上肢时加剧,有时可扪及条索状、有触痛的血栓静脉。约有2/3的患者因静脉淤血,患肢呈紫红色或青紫色改变。浅静脉曲张多在1~2天后形成,以肩部和上臂最明显。多数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等急性症状,几天或几星期或可自行缓解,但尚难达到完全复原,约2/3以上的患者残留后遗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酸痛,或者是活动后出现肿胀和疼痛。 依据上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静脉造影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虽然近年来无创检查技术迅速发展,由于锁骨下静脉被锁骨遮盖,双功多普勒扫描和核磁共振往往难

以精确判断锁骨下静脉中的血栓性病变。可疑患者利用各种无创性检查进行筛选,直接征象未显示病变的患者,应同时检查健侧并与患侧比较。Passman对一组血透患者的上肢静脉,采用双功彩超与静脉造影进行对比性研究,证明双功彩超诊断上肢静脉闭塞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97%。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者则做静脉造影。 上肢突然出现肿胀酸痛的鉴别诊断: 1、上肢水肿: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有了明显提高,相当部分患者可望获得长期生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治疗后遗症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上肢水肿最为常见,并且水肿后可引起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从而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 2、肢体远侧常有麻痛:肢体远侧常有麻痛是神经瘤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神经瘤临床上通常指来自神经鞘组织的神经鞘瘤,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切除后一般无复发。位于肢体肿物,呈梭形,其神经于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压迫瘤体也可引起麻痛。 静脉血栓日常保健: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

P.s.

All About P.s.

P.s. 是Post Scripts备注,又可解释为附言、后记的缩写。这是早期英文信件的常用方式来补充信息,原 因很明确:手写信件再改动的话就不好看了,后演变成注明重要信息的方式。当今的email也沿用了这个方式用以提醒收件人这是重要信息。由于正式文章很少采用这种方式,P.s.的表达方式并无特别规定,通常为:p.s.,P.S.,ps.,PS.,PS:等。 另外,PS还可以表示Adobe公司出品的软件Photoshop,是照片处理行业的领军,用户领域小至个人,大至企业公司,软件风靡全球。 I

一、其它释义 1.PS 【医学】 Chloropicrin氯化苦,硝基氯仿,催吐毒气 paget-schroetter培基特-施罗特二氏(综合征:畸形性骨炎 paired stimulation成对刺激 pancreozymin-secretin肠促胰酶素-肠促胰液素paradoxical sleep反常睡眠,睡眠倒错paralaryngeal space咽喉周围间隙 paranasal sinus鼻旁窦 paraspinal脊柱旁的 paraspinous棘突旁的 parasternal胸骨旁的 parasympathetic副交感神经的 partial shoulder部分肩胛 pathologic state病理状态 pathological stage病理期 patients serum病人血清,患者血清 - 1 -

pellegrini-stieda (syndrome) 佩莱格里尼-斯蒂德(氏综合征:膝关节周围骨化症) pediatric surgery小儿外科 per second每秒 per secundumintentionem拉二期愈合 periodic syndrome周期性综合症 peripheral separation周围分离 peripheral smear外周涂片 peritoneal seeding腹膜种植 peritoneal spread腹膜伸展 phenolsteroid德苯酚类固醇 phosphate saline (buffer) 硫酸盐(缓冲液)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丝氨酸,丝氨酸磷脂 photic stimulation感光刺激(法),闪光激活(法) photosystems光系统,光合系统 phrenic(nervestimulation) 膈(神经刺激) physical stamina身体耐力 physiclal status身体状况 physiological saline生理盐水 physiological society生理学会 picosecond皮秒,微微秒 plastic surgeon整形外科医生 plastic surgery整形外科(学) platelet scintigraphy血小板闪烁照相术 polysaccharides多糖 polystyrene聚苯乙烯 - 2 -

POEMS综合征诊疗指南

POEMS综合征诊疗指南 概述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单克隆浆细胞疾病。名称中的五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了疾病的5种主要表现,P:多发性神经病;O:脏器肿大;E:内分泌异常;M:单克隆免疫球蛋白;S:皮肤改变。 病因和流行病学 POEMS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成骨细胞、巨噬细胞、巨核细胞、骨髓单克隆及多克隆浆细胞分泌的高水平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能是造成POEMS综合征中多种症状的关键细胞因子。POEMS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0.3/100 000,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50~70岁。日本、中国、印度及美国等地区均有较大宗的临床病例报道。 临床表现 POEMS综合征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1.多发神经病往往表现为对称性的四肢感觉和(或)运动性周围神经病,逐步由远端向近端进展。 2.器官肿大包括肝大、脾大或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常提示为Castleman病。 3.内分泌异常常见的包括性功能减退(如男性阳痿、乳房发育)、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代谢异常(如糖尿病)、肾上腺功能不全。 4.皮肤改变可表现为皮肤颜色加深、皮肤肾小球样血管瘤、白甲、多血质、多毛症和手足发绀等。 5.循环外水负荷增加包括肢体水肿、腹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视乳头水肿等。 6.硬化性骨病是POEMS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表现为骨痛,亦可无临床症状。骨骼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硬化性骨病的检出率,影像学上可以表现为单纯骨骼硬化、或硬化和溶骨混合病灶、或者单纯溶骨性改变。 7.红细胞增多和(或)血小板增多 8.肺动脉高压33%~48%的患者可出现肺动脉高压,表现为活动耐量减低、低氧血症等,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水肿、胸腔积液、腹水密切相关。 9.脑梗死5%~10%的POEMS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脑梗死,可能与疾病的高凝状态相关。 辅助检查 1.血液学评估通过血清蛋白电泳、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游离轻链判断有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以及相应的类型。骨髓穿刺/活检评估有无克隆性浆细胞浸润。 2.VEGF检测VEGF增高是POEMS综合征的重要诊断和疗效评价标记物。依据实验室情况,可以选择血清或者血浆进行VEGF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 【NRDS诊断标准】 (一).具有发病的高危因素:母孕期患有糖尿病、胆汁淤积、宫内感染、早产、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宫内窘迫、剖宫产、产时窒息等。 (二).具有NRDS临床症状及体征 症状:生后6小时内发生进行性加重的呼吸急促(>60/分)。 体征: (1)、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和明显的呼气呻吟; (2)、严重时呼吸浅快,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四肢松弛; (3)、听诊可闻及双肺呼吸音减低。 (三)具有典型的胸部X线检查特征 胸片特征性改变是判断NRDS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是早期诊断的必须条件之一。NRDS胸片特征性改变包括: Ⅰ级:双肺透光度降低,呈毛玻璃样改变。 Ⅱ级:双肺透光度降低,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心影及肋膈角清楚。 Ⅲ级:双肺透光度明显降低,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心

影及肋膈角模糊。 Ⅳ级:全肺透光度严重降低,呈“白肺”样改变。 (四)、辅助检查 1、如果可能,应在生后1小时内抽取胃液做泡沫震荡实验。 2、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气分析 3、尽快完成胸片检查,并在使用PS后6-12小时进行复查,必要时增加复查次数。 4、严重病例应当完善心脏彩超检查,以明确有无肺动脉高压及动脉导管未必。 5、积极完善血糖、乳酸、电解质、肝肾功等检测,了解患儿机体内环境状态。 【NRDS治疗】 (一)、PS的应用 1、胎龄<28周的早产儿都应接受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性治疗(生后15 min内)。 2、如果新生儿在产房内需接受气管插管,或母亲未接受产前皮质激素治疗,则对胎龄>28周~<30周的新生儿应预防性使用表面活性物质 对已患RDS或RDS高危的新生儿应尽早给予PS,以降低死亡率及肺气漏。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摘要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Paget-Schroetter syndrome,PSS)即原发性锁骨下-腋静脉血栓形成,又名“受挫性”血栓形成(effort thrombosis)[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所有深静脉血栓事件中约占2%~14%,而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的发病率远低 于此[2]。研究推测其年发病率约为2.03/10万人[3]。患者以青壮年 居多,平均发病年龄约30岁,男女比例约为2:1。右侧锁骨下静脉受累较常见,可能和人群中多数惯用右手相关。60%~80%的患者和上肢过度运动有关,比如在高尔夫、棒球、网球和游泳等运动员,以及 水暖工、电工和体力劳动者等职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4]。 一、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1.内皮损伤反应学说:锁骨下静脉一般走行于锁骨以及第一前肋骨之间的间隙(图1)。在上肢活动过程中,该间隙变窄,压迫锁骨下静脉[5]。如果这种压迫频繁作用于锁骨下静脉,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释放炎症因子,诱导血小板聚集,从而诱发血栓形成[6]。 2.解剖变异学说: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胸廓出口区的解剖变异,如颈肋肌、前斜角肌或锁骨下肌腱肥大,造成肋锁间隙狭窄,压迫血管。因此,有学者认为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可视为静脉性胸廓出口综合征[7]。 3.慢性炎症学说:有学者在进行解压手术时发现,部分患者锁骨下静脉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被纤维瘢痕所取代[5,8]。他们分析认为,锁骨下静脉的慢性压迫和内皮损伤,引起血管周围的慢性炎症和结缔组织纤维化,导致血管内膜增厚以及周围粘连固定,锁骨下静脉失去在肋锁间隙内的活动度,同时纤维瘢痕对血管的牵拉撕扯作用,进一步增加血管内皮受损的风险[5,8]。反复的血栓形成使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反复出现,形成炎症、纤维化、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的恶性循环。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试题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试题 摘要: 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概述 1.胃食管反流病 2.胃炎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胆汁反流性胃炎 5.胃肠道息肉 6.溃疡性结肠炎 7.克罗恩病 8.肠易激综合征 9.腹泻 10.结肠炎 11.胆囊炎 12.脂肪肝 13.肝炎 14.肝硬化 15.胃癌 16.食管癌 17.直肠癌 二、诊疗进展

1.内镜检查技术的提升 2.影像学技术的应用 3.病理学诊断的进展 4.治疗方法的改进 三、处方审核要点 1.诊断明确 2.用药合理 3.剂量适宜 4.疗程合理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6.遵循临床指南 正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对诊疗技术不断进行研究,诊疗进展日新月异。同时,处方审核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进行介绍。 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概述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道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结肠炎、胆囊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进展为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

二、诊疗进展 近年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迅速,主要包括内镜检查技术的提升、影像学技术的应用、病理学诊断的进展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如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病理学诊断的进展使得疾病的诊断更加精确,有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方法的改进则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三、处方审核要点 针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处方审核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诊断明确、用药合理、剂量适宜、疗程合理、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遵循临床指南。诊断明确是治疗的基础,用药合理和剂量适宜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疗程合理可避免药物滥用,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遵循临床指南有利于规范化治疗。 总之,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日新月异,处方审核要点是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天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

天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 方审核要点 一、引言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器官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胃肠道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等。药师在诊疗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角色,需要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以及处方审核要点,以提供准确、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案。 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 1. 胃肠道疾病 1.1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发生溃疡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目前的诊疗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诊断:通过内镜检查、呼气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以药物为主,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 •并发症预防: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副作用,定期随访。 1.2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为主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诊疗进展包括: •诊断:根据症状、体格检查以及排除其他疾病进行诊断。 •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反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胰腺疾病 2.1 胰腺炎 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等。诊疗进展包括: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手术治疗等。 •并发症处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腹腔感染、胰腺假囊肿等。

2.2 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黄疸、消瘦等。诊疗进展包括: •早期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进行早期诊断。 •多学科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 3. 肝脏疾病 3.1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脏脂肪堆积过多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肝区不适、乏力等。诊疗进展包括: •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减肥、戒酒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3.2 肝炎 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诊疗进展包括: •诊断:通过病毒学检测、肝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毒类型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 •并发症处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 三、处方审核要点 药师在处理患者的处方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合并症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并注意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2.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失效。 3.药物禁忌:了解患者的禁忌症,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4.用药安全:关注患者的用药安全,避免潜在的药物风险。 5.用药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进行必要的用药监测,如肝肾功能、 血药浓度监测等。 四、结论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和处方审核要点对于药师来说至关重要。药师需要了解各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同时在处理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相互作用、禁忌症等要点,以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更新,药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常见儿童肾脏疾病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题库及答案华医网继续教育儿科内科学

常见儿童肾脏疾病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题库及答案华医网继续教育儿科内科学 内容较多,建议下载后使用快捷SiCtr1+F检索关健字定位题目 目录 1儿童过敏性紫瘢及紫瘢性肾炎规范化诊治 2 .儿童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识别及临床管理 3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诊疗策略 4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5 .儿童泌尿道感染的特点及规范化诊治 6 .儿童过敏性紫瘢的诊疗 7 .儿童过敏性紫瘢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8 .中西医对小儿过敏性紫瘢的认识及共识 9 .儿童慢性肾脏病概述及早期干预策略 10 .儿童IgA肾病的诊疗新进展 11 .儿童肾病综合征诊治进展 12 .儿童肾病综合征诊治进展 13 .儿童紫瘢性肾炎的诊治进展 14 .儿童泌尿道感染的诊治进展 15 .儿童血尿的再认识 1儿童过敏性紫瘢及紫瘢性肾炎规范化诊治 1、以下关于过敏性紫瘢中皮肤紫瘢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 B、分批出现,颜色变化为红色-紫色-棕色 C、双下肢、臀部为主,可累及手臂和面部、阴囊、阴茎 D、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皮、手、足等) E、以上都对/ 2、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提出HSPN的IV型表现为系膜增生,伴()的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和/或节段性病变 A、<50% B、20-45% C、50-75%√ D、>75% E、 >90% 3、以下关于儿童过敏性紫瘢预后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总体预后好,存在自限性

B、年龄越小预后越好 C、皮疹复发率高 D、消化道症状决定近期预后 E、以上都对/ 4、过敏性紫瘢最常受累的关节为() A、膝关节 B、腕关节 C、踝关节/ D、肘关节 E、肩关节 5、以下关于过敏性紫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之一 B、四季均有发病,秋冬季多见,夏季少见 C、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6岁 D、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 E、以上都对/ 6、HSPN诊断标准中满足()即可称为患者出现蛋白尿 A、1周内1次尿常规蛋白阳性 B、1周内2次尿常规蛋白阳性 C、24h尿蛋白定量>15Omg/ D、1周内1次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 E、1周内2次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 2.儿童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识别及临床管理 1、治疗CKD并发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药指征为() A、Hb<100g∕1,Hct<50% B、Hb<90g∕1,Hct<60⅜ C、Hb<110g∕1,Hct<30%√ D、Hb<100g∕1,Hct<70% E、Hb<120g∕1,Hct<50% 2、6岁慢性肾脏病并发贫血诊断的Hb值为() A、<110g∕1 B、<115g∕1√ C、<120g∕1 D、<130g∕1 E、<140g∕1

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关于《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脉静脉血栓产生的位置是比较多的,例如产生在颈部下静脉静脉血栓,这经常会造成病人出現上肢发胀,造成疼痛的状况,有时皮肤会产生乌青的色调,还会继续造成身体功能问题,造成颈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较多,最关键的便是原发性发病的原因,此外继发性的发病原因也是比较多的。 颈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原发性发病原因原发性的发病原因在血管外,一般因上肢的姿势改变或超强力活动,导致血管受力,可伴随或无解剖学出

现异常引发的膈肌出入口被压迫征,如颈部下静脉在越过肋锁三角时,遭受肋锁肌腱、颈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显的斜角肌包块等被压迫,当上肢做强大的活动(游水、攀爬、举重、铅球羽毛球等),或是因一些岗位导致上肢的不习惯姿势等,均可使颈部下静脉遭到反复损害而内膜增厚,最后造成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式所指的Paget-Schroetter综合症,别称“挫败性”静脉血栓形成(effort thrombosis)。 2.继发性发病原因继发性原因较多,如在血管内嵌入软管、不锈钢丝,刺激药品引入等。静脉置管后,约有1/3的病人可产生血栓形成,在其中1%~5%有临床表现。除此之外,也有心力衰竭怀孕避孕药、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问题、血透的动静脉瘘等。另一些发病原因在血管外,如癌瘤、肿瘤放疗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临床症状男、女和一切年纪均可病发继发性者经常出现病发

原因追朔;而Paget-Schroetter综合症则以青年男士多见,2/3变病产生于右上肢,这可能与右上肢用劲较多相关。4/5的病人在病发前24h有挫败病历,如上肢强大的活动或长期上肢处在不习惯的姿态,约1/10的病人可无一切发病原因,仅仅历经一夜睡眠质量后,早晨醒过来后发觉。 上肢发胀、疼痛、皮肤乌青和浅静脉曲张是4大主症。上肢发胀是最开始出現的病症,从手指头到手臂延及全部上肢而近侧比较比较严重。疼痛可与发胀另外出現,或是仅主要表现为酸胀,活动上肢时加重,有时候可扪及条索状、有触疼的静脉血栓静脉。约有2/3的病人因静脉积血,患侧呈暗紫色或青紫色改变浅静脉曲张多在1~2天之后产生,以肩膀和手臂最显著。大部分病人的发胀和疼痛等急性症状,几日或几星期或可自主减轻,但尚难做到彻底还原,约2/3以上的病人残余后遗症变病,主要表现为不一样水平的发胀和酸疼或是是活动后出現发胀和疼痛。

培恩青年医生第127天胸廓出口综合征

培恩青年医生第127天胸廓出口综合征 第127天培恩青年疼痛医生学习之《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 上一本书《疼痛诊疗学》已经讲完了,我们开始一本新的书——《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关于这本书我们筛选略过了与《疼痛诊疗学》重复的部分,从第二章开始我们的学习。 培恩E学 第四章颈、肩部和上肢疼痛第三节胸廓出口综合征【概述】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压而产生的症候群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胸廓出口实际上是指锁骨后间隙,其中通过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静脉。胸廓出口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1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任何使胸廓出口的宽度和深度减小的原因均可导致神经血管受压迫而产生症状。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静脉通过狭窄的骨性间隙,加上肋骨和肌肉的先天性异常,更可因某种体位如过度外展位工作或睡眠所致的位置异常或因外伤、退行性变相肌肉痉挛等因素而产生压迫症状。过去该病名称很多,如前斜角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肩手综合征等,1956年Peet建议统一采用胸廓出口综合征,目前已通用。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4~2:1。发病年龄11~71岁,平均年龄36~37岁。症状多为单侧性,多见于右侧,因右上肢活动量大,另一原因为右侧臀丝神经距肋骨较左侧为近,两侧性者约占30%左右。症状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症状两组,而以臂丛神经受压迫为主。按临床症状可分为轻、中、重型,轻者仅偶有上肢麻木和刺痛,常在夜间明显,不需要治疗。中型者同时有颈、肩、上肢症状,往往需要治疗。重型者则不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入睡,可以有Raynaud现象、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等症状。可分以下几型。(一)臂丛神经受压型这是最主要的症状,非常多见,主要症状是疼痛、刺痛、麻木、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ICD-10编码:F48.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心脾两虚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 2.以疲劳为主要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等,药物副作用所致的疲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血沉、血糖、电解质; (4)甲状腺功能。

Bartter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Bartter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Bartter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引言: Bartter综合征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低 钾性碱中毒、低氯血症和代偿性高醛固酮血症。随着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国专家们已于2023年达成一项共识,以确 保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Bartter综合征主要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包括Na-K-2Cl联 合载体基因、Cl通道基因、钾通道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导 致肾小管对钾、氯和钠的重吸收发生障碍,从而诱发疾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包括多尿、腹痛、生长 迟缓、低血压和电解质紊乱等。经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Bartter综合征。继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和肾功能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原则 对于Bartter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首要目标是维持血液电解质的平衡。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钾、氯化钠、补液、升高循环血容量、阻断醛固酮效应等。此外,因为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在Bartter综合征的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华法林被广泛使用于该疾病患者,通过阻断醛固酮受体降低血醛固酮水平,从而改善病情。另外,还应根据病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碱化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五、预后与转归 Bartter综合征的预后与转归与病因、突变基因和治疗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确诊和积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症状会减轻或消失,但仍需要终身随访。 结论: 2023年,中国专家在Bartter综合征的诊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共识。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更好地解决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仍需持续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探索,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综上所述,Bartter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包括维持血液电解质平衡、补充钾和氯化钠、补液、提高循环血容量、阻断醛固酮效应等。药物治疗方面,华法林等药物被广泛应用,同时还可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碱化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早期确诊和积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会减轻或消失,但仍需终身随访。虽然中国专家取得了重要的共识,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探索,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个性化的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文献精读——“胸廓出口综合征”

文献精读——“胸廓出口综合征”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综述:胸廓出口综合征——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Title: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作者:Mark R. Jones . Amit Prabhakar . Omar Viswanath . Ivan Urits . Jeremy B. Green . Julia B. Kendrick . Andrew J. Brunk . Matthew R. Eng . Vwaire Orhurhu . Elyse M. Cornett . Alan D. Kaye 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Critical Care and Pain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oston, USA, e-mail: **********************.edu 杂志:《Pain and Therapy》2019年4月29日接收 01摘要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一组症状,表现为肩周和上肢的疼痛、麻木感和刺痛;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非常复杂; •对于肩周和上肢疼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必须考虑胸廓出口综合征;以便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干预; •本文主要讨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发生、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02简介 •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是由胸廓出口神经血管束受压引起的临床疾病; •胸廓出口的解剖定义为锁骨和第一肋围成的三组空间。通过的结构有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和锁骨下静脉;

PICC及静脉血栓

PICC—UEDVT 相关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血液在静脉不正常凝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ns thrombosis,DVT) 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E*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UE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sis,P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DVT和PE合称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DVT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遗留静脉功能不全,成为血栓性综合征。 血栓形成的因素: 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被公认导致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被临床广泛应用,造福了广阔患者,尤其在肿瘤患者化疗、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UEDVT)的发生率也不少见,文献报道从2%到75%不等,但大多数均无病症。 PICC相关血栓〔CRT〕涉及上肢深静脉、颈静脉。UEDVT通常是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栓形成,不及时治疗,后果与LEDVT一样严重,包括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血管闭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等。文献报道约1/3UEDVT可发生PE,少于1%的UEDVT可发生致死性PE。 原发性UEDVT20%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或凝血因子的突变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胸廓出口综合征: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症。如手臂冰凉、容易疲劳或肩手臂有顿性疼痛。

孤独症 -诊疗指南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一、概述 (一)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

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三)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 (一)起病年龄。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二)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在肢体(通常是小腿或大腿)或骨盆深静脉的血液凝结。DVT是肺栓塞的主要原因。DVT由静脉回流受损,导致内皮损伤或功能紊乱,或引起高凝状态的状况所引起。DVT可能无症状或引起肢端疼痛和肿胀。诊断依赖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依赖客观检查,通常为超声多普勒检查。当怀疑DVT时进行d-二聚体检查,阴性结果有助于除外DVT,而阳性结果不具有特异性,需要进行其他检查以证实DVT。治疗通常是抗凝。尽快予以充分治疗的情况下,预后一般良好。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包括静脉功能不全伴或不伴有静脉炎后综合征。 DVT最常发生于下肢或骨盆的深静脉( 腿部深静脉.)。也可发生于上肢深静脉(占DVT病例的4%~13%)。 下肢DVT更可能引起肺栓塞(PE),可能是因为较高的凝血块负荷。大腿的股浅静脉、腘静脉和小腿的胫后静脉是最常受累的静脉。小腿静脉DVT较少可能是大栓子的来源,但可引起重复的小栓子倾注或散播到近侧的大腿静脉再从那里引起PE。约50%的DVT患者有隐匿的肺动脉栓塞(PE),至少30%的PE患者有明显的DVT。

病因 许多因素可导致DVT(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癌症是DVT 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及有反复血栓的患者中。分泌黏液的血管内皮细胞瘤与DVT的相关性最强,如肠或胰脏肿瘤。在明显自发DVT患者中可能存在潜在癌症,但不推荐对患者进行广泛的癌症相关检验,除非患者有重大的癌症风险因素或者是暗示某种隐匿性癌症的症状。

病理生理 下肢DVT 最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静脉回流受损(例如在制动患者中) ·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例如腿部骨折后) ·高凝状态 上肢DVT 最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中心静脉导管、起搏器植入或注射药物引起内皮损伤所致。 上肢DVT偶尔表现为上腔静脉(SVC)综合征的一部分。或由高凝状态、胸廓出口部锁骨下静脉受压所引起。压迫可能是由于正常的或附加的第一肋骨或纤维束带(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或在臂部用力活动时发生(劳力性血栓形成或PagetSchroetter综合征,这约占上肢 DVT病例的1%~4%)。 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开始于静脉瓣的瓣尖部。血栓由凝血酶、纤维素和红细胞伴有相对少量的血小板(红色血栓)所组成;如果未经治疗,血栓可能向近侧播散或随血流至肺部。 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炎后综合征 ·肺栓塞 在不常见的情况下,急性DVT导致股白肿或股青肿,此两种现象,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