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任课教师:沈培(Tel.:,E-mail:shenpei@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

主要参考书

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

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

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

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

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

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

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

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

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

二、汉字学基本情况

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先看叫做“文”的例子:

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

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法文”等。

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如:

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11)“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

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

除了“文”,“名”的叫法以外,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

1.《尚书序》:“造书契。”《释文》:“书者,文字。”

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字、文字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曾用“文”、“名”、“书”来指我们“字”或“文字”。“字”这个字被用来指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东汉人郑玄注古书时说“古曰名,今世曰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字”已经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了。根据古书,最早把“文字”叫做“字”,大概是在秦朝时候。江永《群经补义》说:“其称书名为字者,盖始于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县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古人造“字”这个字,最早表示的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字”的本义是“人及鸟生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说文》认为“文”和“字”意义有不同,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大概是后来的分别。

至于“文字”连用,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的琅(瑯)玡(琊)台刻石,其上有“同书文字”。把“文字”二字用在书名上的,最早是《说文解字》,这还是“文”与“字”分用。其后有晋朝王义的《文字要纪》、王愔Yīn《文字志》、梁朝阮孝绪《文字集略》等书,“文字”是连用的。

文字学

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出现于1912年。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

2、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

至少在西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专门编写小学生的识字课本了。传说《史籀篇》就是这种读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说也往往从古书里可以看到,如《左传》、《论语》里都可以看到(已见上文所引)。据说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竹简中有字典,如果确实,可见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对文字作专门的研究了。

西汉时代,把文字之学叫做“小学”。这是怎么知道的呢?隋唐间人颜师古在给《汉书·杜邺传》作注时说:“小学谓文字之学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故因名云。”这说明了为什么把“文字学”叫做“小学”。(当然,关于古人入小学的年龄,古书中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有的说八岁,有的说13岁,还有的说15岁——如伏生《尚书大传》,而《礼记·内则》说“六年”就“教之以数与方

名”,“方名”可能就是“字”。)小学学习以识字为主,所以把有关文字的学问叫做了“小学”。西汉末刘歆在汉哀帝时继承其父亲刘向的职业替皇家图书馆校理图书,他写了一个目录书,叫做《七略》,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其中“六艺略”相当於後来四部图书分类法中的“经部”,它又分“易”、“书”、“诗”、“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七略》这本书在唐宋间就亡佚了,但它的内容可以从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中看到个大概。因为班固写《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而写的。《艺文志》下的“六艺”类里有“小学”类,“小学”之属著录的有关文字学图书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别字》、《仓颉传》、《扬雄仓颉训纂》、《杜林仓颉训纂》、《杜林仓颉故》计10家45篇(其中《别字》13篇,馀各一篇)。从《汉书·艺文志》所录可以看出,“小学”大致是一些童蒙识字读物,还不能算是研究著作。需要注意的是,它跟后代的不同是,它不包括有关训诂的《尔雅》之类和有关音韵的书(音韵学兴於魏晋以后,

东汉时代也许还没有这类专著)。

秦代统一文字,李斯等人一定在文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小学”的含义后来扩大了。到了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经部图书已经将《声韵》、《声类》等音韵之书列入“小学”类,但《尔雅》、《广雅》、《方言》、《释名》等解释词语的语言著作仍然另属一类。到了五代刘昫监修的《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和书法著录在一起,但甲部(即经部)类目仍将“诂训类”和“小学类”分为两类。到了北宋宋祁、欧阳修重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开始将“诂训类”并入“小学类”之中。自此,所谓“小学”的含义已扩大到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则在经部“小学类”下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小类(书法著作另属他类)。

对于文字的研究在过去确实很受重视,但其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对经典的研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许慎写此书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经典。他在《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按:指经学,即解说经书之学)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清朝王鸣盛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还有人说“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正因为《说文》是为解释经典而作,汉字学从一开始就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

正因为“小学”一向处于“经学的附庸”的地位,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小学”即传统文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詹鄞鑫《汉字说略》第6-第11页作了总结,即:①增广《说文》,编了不少字典,如《玉篇》、《类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②规范用字,即所谓“正字”;③校订整理《说文》;④注疏《说文》或解释形音义;⑤研究《说文》“六书”。

在传统文字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在19、20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章太炎1906年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提出应当把广义的“小学”叫做“语言文字之学”(见《国粹学报》第二卷第12、13号,又见《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这样才名正言顺。章氏认为:“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诂属焉。……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以“语言文字学”代替“小学”之名是对的,这反映章氏对语言和文字已有了明确的区分。但开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不清,一直以文字统率语言。所以,即便自此之后,有人在讲文字学的时候仍然讲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1917年,北大开文字学课,由两个人教,一个是朱宗莱,一个是钱玄同。朱先生教“文字学形义篇”,钱先生教“文字学音篇”。后来很多人都采取这个方法,但是由于“音”比较专门,一般讲文字学的人也就不讲而只讲形和义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的课程

明确称为“文字形义学”。此后颇有人仿效。由于研究训诂“没有现成的理论系统”,讲“文字形义学”的往往以形为主,讲“义”的部分只是附庸,“可有可无”(唐兰《中国文字学》第6页)。例如1935年出版的周兆沅的《文字形义学》(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上篇书体,下篇形论,并未专论训诂。容庚在燕京大学开文字学,《形篇》讲字体,《义篇》讲说明文字结构的“六书”,也是有“义”之名而无“义”之实。

所以,唐兰说“民国以来,所谓文字学,名义上虽兼包形音义三部分,其实早就只有形体(引者按:这里所说的“形体”包括文字结构)是主要部分了”(《中国文字学》第6页)。有的学者并明确把音韵、训诂排除在文字学之外。如1926年出版的顾实的《中国文字学》,只论述文字之由来、文字之变迁和文字之构造。又如,1933年何仲英出版《文字学纲要》(上海民智书局初版),他认识到文字学不应包括音韵、训诂,因此把自己原来的文字学著作改写为此书,专门讨论汉字的形体。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提出:文字学研究的应当只是文字的形体。他在1934年手写石印的《古文字学导论》(当时除随堂发给学生外,曾加印了100部,由来薰阁书店公开发行)中说“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形体,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诂学送出去”。还说“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此书1963年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作为教材影印,由作者加了一篇跋,并在书前加《武丁时期龟甲卜辞》及《克盨盖铭文》图板。1981年齐鲁书社据讲义影印。并加作者1936年未写完的改订本)他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中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其实,唐兰先生的观点是偏颇了一些,研究文字学当然不必专门讲训诂、音韵,可是还是有紧密关系的,因此比较客观地说,文字学应当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40年代以后,研究形体的文字学著作已成为主流。40年代出版的比较重要的著作,除唐兰《中国文字学》外,有张世禄《中国文字学概要》(贵阳文通书局1941年初版)、齐佩瑢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国立华北编辑馆1942年初版)等书。前者提倡研究文字要形音义三方面互相推求,但并没有去介绍音韵学、训诂学基础知识。

五六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学著作有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汉字的组成和性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两位学者力图发掘汉字的构造和发展规律,梁书紧密结合语言学来研究文字,蒋书对隶变规律剖析得很细致,这在以前都是不多见的。

唐兰在主张文字学与音韵学、训诂学分家的时候,并未否认字的音和义有“和字形有联系”的一面,但他的文字学著作很少谈这方面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受到他的影响,一般讲形体的文字学著作也很少讨论字形跟音、义,即汉字跟汉语里的词的各种具体关系。从50年代起,在政府领导下,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工作。开始的时候,语文学界为了配合这项工作,大都着力强调文字对语言的从属性,但仍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研究汉字跟汉语里的词的各种具体关系。像王力《字的形、音、义》那样的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1957年改为《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极为少见。6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变化,出现了一些从字跟词的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文字现象的有质量的文章(如吕叔湘《形、音、义》,《文字改革》1964年3、4期,收入所著《语文常谈》;李荣《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中国语文》1980年1期)。文字学者通过语文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文字虽然应以形体研究为主,但是不管形体和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不行的。80年代以后,大量的文字学著作相继出版,如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孙锡钧《汉字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顾正《文字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许长安《汉语文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等,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形、音、

义之间的关系。周祖谟为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撰写的“汉语文字学”条,把文字学定义为“研究汉字的形体和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这可以代表目前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80年代以来出版的文字学著作中,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受到了较多的注意。该书使用了较多较新的出土文字资料,并且十分注意以语言学的观点来讨论文字问题。

通论性的汉字学的发展,跟汉字学各个分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各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后面将作简单的介绍。

西方普通文字学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对汉字学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1940年出版了英国爱德华·葛劳德著、林祝敔译的《比较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了前苏联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的《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年翻译的西方语言学通论性著作,也大都有讨论文字的部分。有人在研究汉字起源和汉字的性质时把比较文字学的方法引入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些年来,文字学界还成立了学会(如中国文字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等)。除了学会的经常性学术会议,某些有关单位也举办了文字学方面的学术会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1986年12月和1991年9月两次召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第一次讨论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

还需要提到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有人从语言文字学之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例如艾伟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汉字,在1949年出版了专著《汉字问题》(中华书局),其中涉及许多现代汉字学问题(参看李镜流等《建国前汉字心理学研究述评》,《语文建设》1987年11期;马文驹《艾伟的汉字心理实验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3期)。近年来,有人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汉字教学中,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很多字的构造就是跟一定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汉字。前些年,由于“文化潮”的兴起,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出现了很多以“汉字与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汉字文化丛书”(陈海洋主编,1995)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1995),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建立“汉字文化学”的主张。但遗憾的是,至今“汉字文化学”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楚。虽然多数人主张“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但在一些人所写的有关论著中,有不少内容其实可以归到文化语言学的范围里去,有的内容甚至很难说跟汉字和汉语有什么联系。

以前大家说到“文字”,自然就理会成指汉字。其实,世界上文字有很多种,外国人也写过不少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专著,这也属于文字学的范围,属于“普通文字学”范围。有人把不同的文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叫做“比较文字学”。从国内来讲,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文字,也需要研究。但这都不是我们这门课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要讲的实际上是“汉字学”。这一点需要认识清楚。我国研究汉字的历史很长,过去对汉字的研究是有人把它叫做“传统文字学”,我们现在讲的“汉字学”跟传统文字学当然有很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功能估价、汉字改革问题,甚至汉字的历史,这些在传统文字学里都不谈或谈得很少。所以,我们的“汉字学”既不同于普通文字学、比较文字学,又不同于传统文字学。顺便讲一下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一书的书名,裘先生本来自己想叫“汉字学概要”,跟朱德熙先生商量,朱先生说“汉字学”听起来很陌生,不如还是按照传统的说法叫“文字学”。于是这本书的名字就按照朱先生的意见决定下来了。但朱先生也说,用“文字学”确实有毛病,因为没有点明是中国文字,是汉字,即便你说传统的说法都是一直叫“文字学”,没有必要点明是汉字。但是要清楚:传统的文字学有一定的含义,我们现在学汉字学,有的是超出了传统的文字学的范围的。朱先生还是倾向于用“汉字学”

的名称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汉字学”这个名称已经不像裘先生起书名时那么让人感到陌生了,所以更应当叫做“汉字学”。但是我们中文系安排课程,都是按照老习惯,所以仍然叫做“文字学”。

“汉字学”分支:

汉字学通论(一般的汉字学研究)

古文字学

近代文字学(汉语俗字学)

现代汉字学

本课主要学习汉字学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起源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构形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①理论分析

②三种类型汉字举例分析

A、表意字

B、形声字

C、假借字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的性质

研究汉字的性质,就是要弄清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这个问题早在50年代就受到了注意。70年代末期以后,一度曾成为文字学研究的热点,参加讨论的人很多,意见颇为分歧。

一、以前对汉字性质的认识为什么会那么分歧?

有人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人说汉字是意音文字,有人说汉字是表音文字。主要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合理的标准。

二、给文字定性要依据什么标准?

两个层次的理论:

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

作为文字本身使用的符号————字符

例如:汉字“花”是汉语里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艹”(草字头,原作“艸”,即古草字)和“化”则是“花”这个字所使用的符号(“花”是一个形声字,“艹”是形旁,“化”是声旁)。

合体字的字符分析:在汉字里,像“花”这样可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的字,一般称为合体字。合体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偏旁。秦汉以后所造的合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已有的字

充当偏旁的(有些字用作偏旁时有变形的现象,如在上方的“艸”变作“艹”,在左边的“水”变作“氵”等,参看[五(三)])。

准合体字的概念:在上古汉字里,有不少表意字是用两个以上不一定能独立成字的象形符号构成的,例如畢(射)一类字。这类字是否可以称合体字,是需要商榷的。我们姑

且把它们称为准合体字。

独体字的字符分析:有些汉字从结构上看不能分析,一般称为独体字。对于独体字来说,也存在语言的符号跟文字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的层次。例如:古汉字里的“亀”,作为{日}这个词的符号来看,是一个有音有义的字;作为“日”字所使用的符号来看,则仅仅是象太阳之形的一个象形符号。这种区别在拼音文字里同样存在。例如:英文里的“a”,作为英语里不定冠词{a}的符号来看,是一个有音有义的字;作为英文所用的符号来看,则仅仅是一个表示一定语音的字母。为了使概念明确,下面把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

文字与字符的区别:

任何文字皆有音有义,因而这无法区别不同的文字。但各种文字体系的字符的特点不一样。所以给文字定性要依靠字符的特点。

字符的分类:

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又分形符和义符两种。

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它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古汉字里的“人”、“日”等字所使用的肅、亀等符号1,又如构成畢(射)2字的弓箭形和手形。

汉字变得不象形以后,形符基本上就不用了。

义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它们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例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正”二字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本身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所以也应该归入这一类。

音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但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记号:在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英文可以说是一种表音文字。但是这并不是说英文只有音没有义,只是说英文的字符,即二十六个字母,是表音的,不是表意的。例如:英文“sun”是英语里{sun}这个词的符号。它既有音,即{sun}这个词的音——[san],也有义,即{sun}这个词的义——太阳。但是“sun”所使用的字符s、u、n,跟它们所代表的词只有语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表音字。同样,我们所以把古汉字“亀”(日)叫做表意字,是因为“亀”作为字符,即太阳的象形符号来看,跟{亀}这个词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如果作为“日”这个词的符号来看,它也是音、义兼备的。

给汉字定性,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看汉字体系的性质,一是从字符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的性质。

1“人”,《甲骨文编》339页,《金文编》页(8卷1308号)。“日”《金文编》7卷1082号。

2“射”,《甲骨文编》242页(PDF电子版),《金文编》5卷868号。

(一)、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看汉字体系的性质

英文一类的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所以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呢?

1.汉字使用意符,而且是大量使用。以下一些字都是使用意符的:

象形字: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另外参考《甲骨文编》P171“隹”、P187“鸟”、P394“马”、P401“鹿”

指事字:刃、亦

会意字:昶,日长也。从日永会意。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臣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会意。

形声字的形旁:

2.汉字使用音符。以下一些字是使用音符的:

假借字:盆(其)、花

形声字的声旁:①声旁是单纯表音的:花;②声旁兼表音义:珥——音符兼意符

音符在不同文字体系中的差异

探讨汉字中音符与字母系文字的音符的差别,对理解汉字的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首先,汉字除使用音符外,还大量使用意符和记号,这就和拼音文字的音符在整个字符中的地位不同。或者换句话说,汉字音符的构字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能仅凭音符构字。相比之下,拼音文字的音符构字能力是没有局限性的,它不依赖于其他类型字符的帮助。

其次,虽然拼音文字的字符(即字母)不可避免地是从象形符号演变而来的,但从共时的角度看,它们已是专职的表音符号。汉字的音符则是借本来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特别是许多汉字在充当合体字的偏旁时,既可以用作音符,也可以用作意符,有的还能兼起音符和意符的作用。比如“耳”在“饵”、“铒”等字里是音符,在“聪”、“聋”等字里则是意符;而在“珥”字里兼有音符和意符两种作用:从“玉”从“耳”,“耳”亦声,即一种用玉石等物作的耳饰。

再次,汉字中同一个音可以采用不同的字符表示,例如bi这个音节的字符(音符),有敝—蔽、弊;必—泌、毖、珌、閟、邲、苾;毕—荜、跸、筚,畀——痹、箅;辟——憵、避、璧。在拼音文字中,原则上一个因用一个符号表示。由于上述原因,汉字中的音符数量相当可观。古今用作声旁的字大约在1000个左右,从理论上说,每一个字都有可能用作声旁。总之,要注意汉字使用的音符跟拼音文字的音符有区别。

3.汉字使用记号。

造字时就造记号字,比较少。只有古汉字的(五)、(六)、(七)、(八)等数字。“记号字”的概念并不是裘氏首先提出的。唐兰在《中国文字学》“文字的构成”一章中专立“记号文字和拼音文字”一节,认为:“截至目前为止,中国文字还不能算是记号文字,因为我们认识一个“同”字,就可以很容易地认识‘铜’,‘桐’,‘筒’,‘峒’等字,可见这还是形声文字。”龙宇纯《中国文字学》(台湾学生书局,1987)指出汉字中有一种

3参看刘宁生文。

“纯粹约定”或曰“硬性约定”的文字,字形跟字的音、义毫无关系(该书第108-109页),这也就是记号字。裘氏发展了他们的说法。

汉字里的记号字大多数是演变来的:

1.大多数是由于字形的演变而来的,如:

从独体表意字演变来的:日(要注意:{日}的字符由“亀”变为“日”,是由形符变

为了记号,但是由于它仍然代表着它原来所代表的词,

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借来表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

能起意符或音符的作用)

从准合体字变来的:薨(立)、蛄並、諡步

从合体字变来的:表(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参看段注P389: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

从形声字变来:効(年)

汉字里有大量的半记号字,即有一部分是表意或表音的,另一部分是记号。大多是从形

声字变来的:春→春

简化字中偏旁被“又”代替的字:邓、鸡、欢等

2.也有不少是由于语音和字义的变化而造成的记号字或半记号字:

语音变化使得形声字的声旁丧失了表音作用:恥→耻(半记号字半表音字,始见于东汉

碑刻)“耻”从“耳”声还可以从几个异

体看出来。如《集韵》或作“誀”。其实

还可以写作“佴”。《马王堆汉墓帛书》[壹]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君正》第二十

行,释文47页:民富则有佴,有佴则号

令成俗而刑伐不犯。“佴”即“耻”。

语义的变化使得合体字的表意偏旁失去表意作用:胖(肉旁变月旁)、朕(舟旁变月旁)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一些形声字完全变成记号字:“特”

假借字也可能变成记号字或半记号字:“我”(记号字)“笨”(半记号字,多是形声

字,因为声旁仍有表音作

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文字,可以叫做意符音符文字,或者简称意音文字。这个阶段大约在西周以前。后来,由于字形、语音、字的变化,记号字逐渐多了起来,表意字有不少都变成了记号字,那么这有没有改变汉字的性质呢?也就是说汉字是不是变成了音符、记号文字了呢?不能这么说。因为虽然汉字中大部分独体字变成了记号字,但却没有使得合体字都变为记号字。汉字绝大部分正好就是合体字。合体字有意符、音符组成,独体字变为了记号字,但不影响它在充当合体字偏旁时可以起表意表音的作用。如“日”字,由亀变为“日”,是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字。但在“晴”字中它起表意作用,在“驲”字中起表音作用。因此,西周以后的汉字的性质其实跟西周以前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记号字多了一些。可以把这一时期的汉字叫做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这一阶段的记号几乎都是由意符或音符变来的,其它大部分字仍然是由意符、音符构成,所以也可以把这一阶段的汉字称为后期意符音符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

(二)、从字符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体系的性质

过去把汉字叫做“语素文字”或“词文字”,这两种叫法在基本观点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那时候,人们不知道两个层次的区别,他们得出汉字是语素文字或词文字的结论,大概主要是看到一个汉字往往代表一个语素,所以就把汉字叫做了语素文字或词文字了。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不妥当的。这是只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如果按照这种作法,就可以把英文叫做表词文字,因为英文是以词为书写的基本单位的,但从来就没有人叫英文为表词文字,一般都叫做音素文字。现在有了字符的概念,应当从字符来看汉字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广义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由低到高是:音素、音节、语素、……等等。语素文字是字符属于语素这个层次,也就是说字符跟语素这个层次发生联系,而跟音素、音节这两个层次没有关系的文字,或者解释为能够表示语言的语素结构(即能够表示词由什么语素构成)而不能表示语言的音素或音节结构的文字。“语素—音节文字”是既使用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又使用表示音节的字符的文字。

汉字的意符和记号:前者只跟语素的意义有联系,后者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汉字里的独体字、准合体字、合体表意字、记号字和半记号表意字皆可看作语素字。

汉字的音符:假借字、形声字、半记号字半表音字。

汉字的音符,虽然都由原来是语素的符号的现成文字充当,却应该看作表示音节的符号。使用音符的假借字(就记录汉语固有语素的假借字而言),以及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形声字,通常也以一个字代表一个语素,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就把它们也都看作语素字。

为什么?那些记录具有两个以上音节的音译外来词的假借字,它们表示语素的音节结构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元代假借来记录出自蒙古语的官名的“达鲁花赤”这四个字,显然都是作为音节符号使用的。

那些用来记录汉语固有的单音节语素的假借字,其实同样具有表示音节结构的作用。只不过在一个语素只包含一个音节的情况下,语素和音节之间的层次界限容易被忽略而已。作为字符来看,假借来表示动词“花”的“花”跟“达鲁花赤”的“花”,其本质并无不同,二者都是表示hua这个音节的符号。

—————所以汉字应当叫做语素—音节文字。

汉字的起源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研究

请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仓颉造字的传说

新石器时代遗物上的各种符号

判定文字的标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形成的社会条件

文字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中国人对汉字的起源也非常关注。如今几乎家喻户晓的“仓颉造字”i的传说,早在战国晚期就流行开了。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里有这样的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做什么的呢?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ii《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

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大概并没有多大的根据,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过去大都认为荒诞无稽。iii其实,这个说法大概也不是魏晋人创造的,而有很早的根据。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iv有一篇《容成氏》,第一简有这样的文字:

[……尊]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乔结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椲是(氏)、

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

这里就出现了“仓颉”的名字,并把他放在“轩辕”前面。由此可见,在战

国晚期,就传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虽然这样,这一篇简文并没有讲到“仓颉造字”的事情,我们还不知道《容成氏》的作者是否已经把“仓颉”跟造字联系起来了。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仓颉”为远古帝王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居然在传世的战国晚期文献中没有保留下来,以至于汉代人就不清楚他曾是传说中的“帝王”了。这或许有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v《庄子·胠箧》有一段话,跟上引简文有密切关系,整理《容成氏》的李零先生已经引用: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依照此说,在容成氏等时代,还没有出现文字。这也许是战国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并没有把文字的发明看得很早。

在战国晚期的传世文献中,也有跟“仓颉造字”不完全相同的说法。例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之一,由于用心专一而把文字传下来了。这就没有把仓颉当成“造字”的人。看来,在战国晚期,“仓颉”其人其事的传说就不是很清楚了,或者在当时就已经不止一种传说了。

至于仓颉造字的方法和过程,史书记载就更有限了。从仅有的一些记载看,古代中国人对于创造汉字的仓颉充满了神秘感。例如下面两种说法:《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论衡·骨相》:仓颉四目。

这跟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往往把文字的发明及其发明者看得非常神秘。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比较详细地阐明了仓颉造字的方法和作用,代表的应当是当时学者的意见: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緐,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这一段话说到文字是在“饰伪萌生”的情况下产生,实际上指出了文字是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仓颉根据符号相互别异的原理来造字,是受到狩猎劳动实践中观察鸟兽不同之迹的启发,不仅说明文字的发明与生产劳动有关,而且揭示了创造文字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文字产生以后,‘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则认识了文字的巨大社会作用。vi

这里面虽然有不少合理的意见,但是把汉字的创造归功于个人,现代学者大都认为不可信。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古书中还有一些,由于都缺乏比较科学的根据,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vii

19世纪末,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对于探索汉字的起源来说,有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起源应当在商代晚期之前。但是,究竟汉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比起传世文献的各种记载,人们自然更加关注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希望能从出土文物中找到答案。

中国的考古学是在20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西方现代考古学的观念和方法被引进到中国,从此,中国的考古学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考古实践。近80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里,发

现了不少刻有或绘有符号的陶器和陶片,还有少量刻有符号的龟甲、骨片和石器等物。每一次考古挖掘,如果发现了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材料,都会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文字学家很早就注意利用考古新材料来推测汉字起源的年代。1933年,唐兰作《殷契佚存·序》(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指出安特生《甘肃考古记》书中收集的辛店期陶瓮上有文字,与商周文字同一本源而较古拙,年代约在四千余年以前。这一观点,他还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加以重申(第27页)。后来,大家发现辛店文化遗址的年代并不很早。近年经过碳14测定,得知它大约在公元前1000前后。这样,唐兰先生的结论就失去了根据。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寻求更早的跟汉字有关的材料。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对所有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符号加以汇集和整理,因而对其数量和种类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根据初步观察,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址里都曾发现过这些符号。时代最早的是河南舞阳县贾湖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符号,距今大约有8000年左右。viii观察新石器时代各种符号的分布范围,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遍及全国,从陕西、青海到东南沿海,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发现。ix有人根据符号的外形,把它们分成下面甲乙两类。x甲类以几何形符号为主,可以把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符号

当作代表(见下图一、二)xi。

(图二)

(图一)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里,甲类占绝大多数。乙类以象形符号为主,如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符号(图三)。在传世的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刻有跟大汶口文化相似的乙类符号。(图四)xii

有些器物上同时出现多个符号,大多数是甲类符号的排列,还有一些或以甲类符号为主,夹杂着乙类符号;有或以乙类符号为主,夹杂着甲类符号。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于60年代,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不久就引起了讨论,很多人把它们跟汉字起源联系起来。不少文字学家都发表意见,认为这些符号就是最早的汉字。1969年,李孝定发表《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一文,最先提出“半坡陶文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文字,与甲骨文同一系统”观点的论文。1979年,李孝定又发表《再论陶文和汉字起源的发展》一文xiii,重申前一篇文章的主张。

1972年,郭沫若发表《古代文字和汉字起源问题》一文(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期)。1973年,于省吾发表《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文物》1973年第2期),还专门对半坡陶文作了考释,并肯定地指出“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是乙类符号的代表。同样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文字。

70年代末大家对这些符号的性质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讨论。xiv

但是,无论是甲类符号还是乙类符号,都有不少学者认为全都不是文字。大多数学者的意见都是游移不定的,具体对于哪些符号是文字,哪些符号不是文字,彼此往往还有很显著的差异。直到现在,学者们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看来,这方面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不过,以往的讨论已经把汉字起源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过去许多错误的观念得到了纠正,大家至少在某些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关于文字起源的理论也逐步完善,汉字形成的过程也大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情况。

首先,大家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要判定一种符号是否为文字,必须看它是否记录了语言。裘锡圭先生在1978年首先提出在讨论有关文字形成过程的问题时要区分“记号”与“文字”。xv后来,汪宁生、姚孝遂、高明都提出了跟裘锡圭相似的观点xvi。

在讨论汉字起源问题的早期阶段,大家往往通过简单的形体比附来认定符号就是汉字。例如对于甲类符号,于省吾先生就把

分别

释作五、七、十、二十、示、玉、矛、艸、阜等。随着讨论的深入,这种简单的形体比较的做法就被抛弃了。大家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都可能出现这些同样的符号。例如符号×,古汉字用来表示“五”,纳西族的东巴文和海南黎族的刻竹用来表示“十”,云南的哈尼族曾用来表示“五十元”,傈僳族曾用来表示相会的意思,古代巴比伦曾用作所有权的标记,xvii古埃及的圣书字用来表示“划分”。现代人则用“×”来表示“否定”之类的意思。xviii可见同样使用“×”这个符号,有的是当作文字来使用的,有的则根本不是文字。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形体比较,就认定某一些符号是古汉字,那么,就无法解释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甚至根本没有文字的人也使用这种符号。因此,简单的形体比较的方法比较有随意性,正像人们对于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一样,虽然有人把它当作汉字,但是也有人却认为它们是古彝文。xix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在不同地域出现,很可能表明它们是作为文字传播到各处的。这也是没有根据的猜测。我们却很难想象,在原始人那样的生活环境之下,相隔很远的地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并且能够相互学习文字。可见这种看法也是似是而非的。

要避免随意比附的做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错误的看法,就必须坚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原则。裘锡圭先生指出: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跟古汉字是两种不同系统的符号。古汉字是古人记录当时语言的符号。我们不能因为前一种符号跟古汉字里形体比较简单的例子或某些经过简化的形式偶然同形,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传承关系。对于前一种符号,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提供坚实的证据能证明它们记录了语言。而且,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种族的情况了解得很少,对语言的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把使用者的种族和语言情况都还不清楚的那些符号看作古汉字或其前身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妥当的。xx由此可见,我们同样不能根据商代前期、西周时代陶器上可以出现的单个陶文,就反推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就是文字,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有人看到甲类符号多出现在中国的西部,乙类符号多出现于中国的东部,因而提出汉字起源的“二元说”。xxi这种观点也没有道理。在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为了使文字具有可接受性,一般要求字形跟所代表的词有某种内在联系。几何形符号跟语言中的大部分词语不可能有内在联系。所以基本上使用甲类符号的

原始文字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是在周围先进民族成熟的文字的影响下产生的原始文字。我们新石器时代的甲类符号显然不会是这样的原始文字。跟新石器时代的甲类符号同类的符号,在汉字形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在我国有些地区作为非文字的符号而继续使用着。这是这类符号不是原始文字的一个旁证(参看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35-36页)。xxii

对于乙类符号,由于外形很象具体的事物,人们很容易把它跟文字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太正确的做法。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比较高超的绘画技术。就在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原始壁画来看,至少在2万多年前,人类已经能够非常概括地表现动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狩猎活动,并且创造了几何形符号。xxiii 有时候,我们即便看到了原始人所画的乙类符号跟古汉字在外形上是一样的,也无法断定这些符号就是更早的汉字。因为我们仍然找不到它们有记录语言的任何证据。因此,现在就说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乙类符号是文字,恐怕还为时过早。

总之,单个出现在器物上的甲类和乙类符号都还没有用作记录语言的证据,很难把它们看成文字。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这应当是一种比较正确的态度。有人曾对判断符号是否文字的标准提出过异议。他们认为,陶器不是文字书写材料,在上面写东西也不是为了传播。当时必定有通行文字书于竹木之上,只不过早已腐朽,现在看不到了。陶器上的记号多半是一器一字,很少有词组和句子,这是陶器记号的特质,这跟能否记录语言或当时有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无关。因此,以是否记录语言作为标准,而把陶器上的符号排除在文字范围以外,是不合理的。xxiv这实在也是一个无法证明的推测。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已经出土的那么多的陶器、陶片或其他物品,大多数都刻划或绘写的都是甲类符号,而且它们一般也是单个出现的?

由于单个符号很难鉴别其是否记录了语言,有的学者就比较注意一些排列成行的符号。1975年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第一次到第三次挖掘出土的陶片上的符号(包括石刻的符号)以及1978年发表的第四次发掘出土的陶片上的符号,数量多,有的是以排列成行的形式出现的。汪宁生认为吴城陶片上这些符号“能记录语言的文字”,有别于个别出现的陶器刻划记号。xxv这给鉴别符号是否文字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截至目前,新石器时代排列成行的符号已经发现了好几批。xxvi大部分的例子多见于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200年)的陶器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70年代在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中发现的一件鱼篓形贯耳黑衣陶罐,腹部刻有四个符号。80年代在余杭南湖发现的一件黑陶罐,“烧成后在肩至上腹部位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刻出八个图案”。(图五)xxvii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也曾出土过这一类符号。例如1991年至1992年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邹平丁公1235号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发现一块陶盘底部残片,上面刻有排列成五行的十一个符号(图六)xxviii。1993年在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发掘时,在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的残片,其上有排列成行的八个符号。(图七)xxix据称该陶片“属南荡文化遗存,即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迁徙到江淮东部的文化遗留,其年代约为龙山时代末至夏初,比丁公陶文略晚。”xxx

学者们对这些排列成行的符号都很重视。李学勤先生认为,反对新石器时代符号是原始文字的学者“所持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符号单个孤立,无法知道是否具备音、义等文字的基本性质”。他认为“良渚文化陶器上多个成行符号的出现,有可能祛除这样的疑难”。xxxi裘锡圭先生认为李学勤先生的意见很值得注意,同

时指出,良渚文化多个成行的符号,尤其是余杭南湖黑陶罐上八、九个符号排列成行的一例,可能确实反映了用符号记录语句的认真尝试。也就是说,它们非常可能已经是原始文字了。但是,裘先生也指出:遗憾的是由于材料太少,并由于我们对良渚文化主人的种族和语言情况缺乏了解,正确辨释这种原始文字的可能性恐怕很小。xxxii

图五余杭南湖黑陶罐上排列成行的符号

图六丁公遗址陶片上的符号

图七龙虬庄约5000-5000年前的符号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排列成行的符号也完全可能不是文字。李万福和杨海明认为,民族学材料告诉我们,许多线式符号根本算不上文字。我们在探索文字起源的时候,一刻也不应忘记这一点。xxxiii他们列举了好几例排列成行的符号,但都可以肯定不是文字。其中一例摘自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一书(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这是一幅挂在阿拉斯加猎人门上的画,猎人要告诉人们这样的意思:我坐船照这个方向到岛上去,我要在岛上睡一晚,又到另一岛上,睡两晚。我希望杀死一头海狮才回家。

阿拉斯加人根本没有文字,但是也用排列成行的符号来表意。看来,对于上面所提到的新石器时代的排列成行的符号,要确定他们就是文字,还需要别的证据。

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在探讨汉字起源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判定符号是否为文字的标准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这应当就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大家基本上也都认识到,文字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点就是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形成。在完整的文字体系形成之前,已经产生的文字通常只能记录语句中的部分词语,并且往往跟图画式的表意手法夹杂使用。有人把这种不成熟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xxxiv

从仅仅用符号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到用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我们前面谈到甲类和乙类符号,认为它们很难看成文字。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没有意义。仅从这些符号出现的位置来说,就很值得注意。例如仰韶时期陶器刻划符号的习惯非常固定,多施于钵形器外口缘黑色宽带纹上,一器一个符号,多数在陶坯入窑前刻划,烧成后再刻者较少。xxxv这无疑说明这些符号有一定的意义。有人已经指出,新石器时代的甲类符号里至少应该包含用来区别器物的使用者或制造者的符号和记数的符号。刻在大汶口文化文化陶尊上的乙类符号可能有两种用途。有的用作性质接近后世的族氏或人名的标记,有的用作器主或其所属之族的职务或地位的标记。在同一个陶尊上出现的两个符号也许是分属这两类的。xxxvi 虽然这样,还应该指出,有一定意义的符号却不一定是文字,即使在较早的时候,这种方式的使用很可能促使人们学会了用符号来记录语言。当人们认真地用符号尝试着记录语言时,原始文字才会产生。

可以设想,在古代中国偌大的范围之内,原始文字很可能并不止一种。各地区不同的人群完全有可能分别创造出多种的原始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李学勤先生曾把南湖黑陶罐上的符号当作原始文字加以考释,并“倾向于这种符号是汉字先行形态的假说”。但是他同时又指出,这件陶罐上的符号“虽然多个成行,仍有属于文字画的可能”,并说:“我们还必须承认,中国境内存在的古代文字,绝非都是汉字,或与汉字直接有关。……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也可能是文字,但又同商周文字无关。”xxxvii这些意见非常重要。裘锡圭先生也曾指出:“1936年发

现的良渚豆盘上的符号,作风跟南湖黑陶罐等器上的符号显然不同,但也是多个成行的。这会不会是良渚文化的另一种原始文字呢?”xxxviii原始文字的发展前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并不见得原始文字都一定会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有的原始文字可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就死亡了。有的原始文字很可能会在某一范围或某一行业中使用而变得非常特别,最终的命运也是推出历史舞台。xxxix有的原始文字虽然被使用很长时间,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例如我国云南省的纳西文字,其使用的时间相当长,但是长期一直处于原始文字的阶段而没有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外,从理论上讲,最后所形成的完整的文字体系,可以是从以前的某一种原始文字直接发展而来,也可以是以某一种原始文字为主,综合其他一些原始文字而来的。具体对于汉字来说,也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可以找到它所从来的原始汉字,另一种则很难找到这个直接的源头,因为它很可能是“综合”而来的。因此,我们在为寻找原始汉字时,似乎应该把眼光放宽一些,不必仅仅从形体上来给古汉字找到更早的源头,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原始文字的复杂情况。

从原始文字到完整的文字体系,又是一次质的飞跃。促使这种飞跃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要的社会条件是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主要因素。社会条件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社会对文字的需求程度,一方面指社会发展的程度。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对文字的需求就越高。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和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个社会的统治者势必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来加强统治。xl 回过头来看,原始文字的产生所要求的社会条件应当要比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形成所要求的社会条件少。某一个氏族甚至某一个人在一定的时候都可能尝试着用符号记录语言。一旦这些记录语言的符号得到一定范围的使用者的同意,就应当具备了文字的条件。但是,这种原始文字可以都跟后来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也可以没有这种关系。因此,重新检验前面所举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符号,结合这些符号出现的社会条件,我们会发现:在各类新石器时代的符号中,从外形上看,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虽然还不能断定为原始文字,但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像古代象形文字的一种符号。从有些符号在并非出于一地的遗物上并且不止一次地出现的情况来看,这种符号的稳定性显然也是相当强的。它们无疑可以看作原始文字的先驱。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相当发达,社会的贫富分化也已经相当显著,原始文字开始出现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如果汉字形成的过程接着开始的话,那些乙类符号的大多数应该是会转化成文字的。大汶口文化分布的地域接近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有些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的作风,跟古汉字确实很相似。看来这种符号虽然不见得是原始汉字的前身,但是很可能曾对原始汉字的产生起过某种影响。再从符号排列的方式看,上面所举的排列成行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也跟后来的汉字在形式上最为接近,虽然难以肯定它们就是原始汉字,但其中也许就包含着当时人用这种符号来记录语言的认真尝试。其出现的时间都跟大汶口文化的时代相差不多,当时文字起源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因此,虽然它们不一定就是汉字的前身,但应当承认它们对汉字的形成也有过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约为前2800至前2500。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就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xli 最后,我们还应该指出,一定的社会条件确实是文字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要使已经发明的原始文字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仅仅有这样的社会条件还是不够的,至少还必须有另外两个条件。其一,要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群独立的、脱离体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其二,在这个社会中使用的语言应当比较容易用符号记

录下来。只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才会形成。xlii

二、殷墟甲骨文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xliii

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探讨汉字起源最有根据的材料

完整的记录语言

文字的结构

文字的排列方式

保留原始文字的痕迹

夏商之际汉字体系的形成

在第一节中,我们介绍了新石器时代的刻划或绘写的符号,由于目前大家对这些符号的性质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因而很难肯定这些符号就是汉字的前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有为数不太多的属于夏代的“文字”,但是,其性质也很难肯定。商代前期的文字,目前发现的也很少,还不足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商代晚期的铜器铭文大都比较简单,多数只有一至五六个字,最长的也不过四十余字。见于陶、石、玉、骨、角等物品上的文字也很少。因此,在能反映当时文字面貌的可靠的古汉字资料里,商代后期的殷墟甲骨文仍然是时代最早的成系统的资料。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我们只能从甲骨文字的本身去推求它究竟已经有了多少年的发展历史。”xliv由此可见殷墟甲骨文不仅可以反映汉字体系较早的情况,而且也是我们探讨汉字起源最有根据的材料。

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出土的有字甲骨拓片约有六万片左右。如以平均每片十字计,总字数已达六十万左右。其他各种先秦古汉字资料,在数量上都比不上甲骨文,由于殷墟甲骨文的时代既早,数量又多,它在汉字史上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从殷墟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汉字无疑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了。甲骨文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数是商王及其贵族进行占卜的记录,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一般的记事刻辞。由于商代统治者非常相信占卜,很多事情都要通过占卜来了解吉凶。因此,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甲骨文中都有所表现。例如战争、祭祀、农业、天气、未来十天的吉凶,乃至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在甲骨文中有不少记录。殷墟甲骨文的单字数量已达四千左右。xlv有人推测当时人也应当有简册之类的书写材料,一般也应当是用毛笔在简册上面写字的。甲骨文中的“册”字就象把简册编连起来的样子(看《甲骨文编》电子版87—88页),有人还认为某些甲骨上的卜辞是从简册上面抄写来的。xlvi估计当时人平时所使用的字的总量跟甲骨文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当在4000至5000这个范围之内。商代以后,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字数大概也在这个范围之内。xlvii由此可见,当时人利用四五千个文字是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的。

在商代,有一个庞大的“贞人”集团为其统治者服务。这些人往往代替商王或大贵族主持占卜。甲骨学者认为,贞人不一定就是在甲骨上刻字的人。但是,可以推想,这些贞人也一定精通文字,他们所书写的文字一定在其他材料上面,可惜没有被保留下来。这也说明,当时掌握文字的人一定也不在少数。甲骨文的刻写,不同时期、不同类别都显示出娴熟的技巧和多样的风格。这反映出刻字者一定受过比较严格的训练,并经过长期的锻炼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有的甲骨上面,在熟练的字迹旁边,还有稚嫩的“习刻”文字,可以想见当时老师言传

身教的情形。

从文字构造来看,甲骨文中既有大量的象形字和会意字,也有大量的假借字,还有不少的形声字。甲骨文里的象形字,有些已经很不象形了。有很多动物字,已经跟动物的原样有了一定的距离,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是什么动物了。例如就是“犬”(电子版405页),就是“豕”(388页),就是“牛”(32页),就是“羊”(181页)。“犬”和“豕”的区别主要在身体和尾巴,“犬”的身体较“豕”瘦,“犬”的尾巴是上翘的,“豕”的尾巴是下垂的。“牛”和“羊”则只画出头部来代表,而且,头部的形状也很简略。其他如(刀)就不像一把刀(199页),(示,5页)也跟“神主”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不经过古文字学家的考证,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的。现存的甲骨片上的字,大多数是用刻出来的。据分析,当时人平常也应当用毛笔书写文字。“筆”字本从“聿”,甲骨文写作(128页),正象手持毛笔写字的样子。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面刻字比较吃力,为了提高效率,刻字的人就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写法。这也使得很多字更不象形了。

甲骨文中假借的方法也使用得非常普遍,例如本是一种竹编盛物之名“箕”的象形字,却常被借用来表示音近的语气词“其”。象高冠美羽的鳳鸟,却被

借来表示“风雨”的“风”。本是当鸟虫翅膀讲的“翼”的象形字,却被借来

表示“翌日”的“翌”。这些字记录的都是极为常用的词。对于很多不容易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商代人通常就用假借的方法来为它们配备文字。

甲骨文里还有不少形声字。形声字既有指示字义的偏旁,也有表示字音的偏旁。在使用意符、音符的文字里,尤其是对于记录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的汉语来说,这是一种最适用的文字结构。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在整个文字体系中还不占优势,但是后来形声字产生的方式都已经出现。一种是在假借字上加意符。这是为了克服假借所引起的字义混淆的问题,因为一个字既用来表示本义所代表的词,又用来表示跟它音同或音近的词,在具体的环境下有时就难以辨别它到底表示哪一个词。商代人把有些表意字或表意符号用作指示字义的符号,加注在假借字上。

例如在上加注“日”造出字,专门表示“翌日”的“翌”。另一种是在表意字上加注表示读音的偏旁,使它们跟所代表的词的联系更为明确。例如在上加

注(凡)而成为,因为古音“凤”和“凡”音近,“凡”可以表示“凤”的

读音。有时候,甲骨文里还能发现“省声字”。例如甲骨文中的“”字,裘锡圭先生指出它“是一个从‘犬’从‘’省声的字。”“‘’是‘埶’的本来写法,后来繁化为‘蓺’,古书多写作‘艺’。”xlviii又如甲骨文里有一个字,有的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膏”字,本从(高)声,但在此字中“高”字已经被

省去了“口”旁。甲骨文里这个字还有不省的形体,写作。xlix一般来说,“省

声字”一般都是由不省的形声字变来的,“省声字”的出现,意味着当时人使用形声字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

商代文字的排列形式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律,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上到下、自右到左的布局了,这肯定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了。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长期沿用,一直到20世纪一二十年代才被自左向右的横行文字取代。甲骨文中有些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 ●汉字的産生 ●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演变 幻灯片5 仓颉造字的传说 ●《吕氏春秋》: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 文字的起源 ●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结绳 ●契刻 ●图画 幻灯片7 实物记事之——结绳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 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 中国古代结绳记事 幻灯片9 ●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 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 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 古秘鲁结绳记事 幻灯片11 契刻 ●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 ●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 幻灯片12 若合符契 ●《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 陶器刻符 ●河南 ●偃师县 ●二里头 ●文化遗址 幻灯片14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 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幻灯片15 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 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 图画文字 ●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 ●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 ●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 ●“·”是“黑”的表意字; ●三条曲线是“风”; ●圆形是“蛋”;

文字学认识

我对古文字学的认识 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其文明文化历史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和遗留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批精神财富,就蕴藏在他们得以依赖薪火相传的文献载体中。古文字便是构成这一载体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子。对于学习和整理好古文字,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古代精神文明,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先人的智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文明文化在当代快节奏的迷惘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中重新定位,寻找我们心灵上的传统优秀的根。 古文字学原是文字学的一支,但其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则远非一般文字学所能比;古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由于它的可接受、可操作的技术纯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要研究学习古文字学,通常都从大学开始,那么,大学生便肩负起古文字学学习和研究的历史重任。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古文字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1)文字学的责任落实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选择。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已经超过了大学生自身所吸收的当代文化知识。这必然导致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多、更广地吸取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古代文献,无疑成为了一种文化底蕴作为广大学生吸收知识的基础。而大学生本身已初具学习、领悟知识、理论的能力,对于正式学习古文字学,有了良好的底子。作为一个大学生,同时兼备着审美、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容易诱发对学科学习开拓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相对容易培养出一种专业的技能。由此来看,古文字学从大学开始设课研究,有着一种历史性的选择。(2)学习古文字知识的意义何在 ①为什么要学习古文字知识?学习了古文字知识,能为我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带来何种好处、利益?目的性,是我们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必须考虑涉及到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回答了“意义”之所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古文字知识,大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为了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备,不得不多方面吸收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现今一般大学生的古汉语水平不够高。虽然一般在一年级时学过古代文选,但是学的很不够,对古汉语的语法、句法的知识也不够,读起古书来感到非常困难。要克服这样一种情况,那么,就有必要学习古文字知识,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打好基础,这样一来,那些艰涩难懂的古文,才将会以一种很浅白的语言烂熟于心中,也方便于吸收古代的文化知识。 ②一般说来,越古的文章就越难懂,搞先秦的历史,比搞秦以后的历史,古文的根底要深一些。不过搞近代史,也同样要有好的古文基础,因为近代人作的文章也大部分是用文言的,白话的材料很少。有少数人,比如章太炎的文章是很难懂的,因为他喜欢用古字、古语,用典故很多。又如严复译西方资产阶级的书也是用文言,而且译得古色古香,古文程度差的人读起来是很吃力的。当代的大学生要从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开拓创新,就不必须掌握好古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 字学方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古文字学

利簋① (武王)征商②,隹(唯)甲子潮(朝)③,歲鼎④,克聞⑤,夙又(有) (作)(檀)公寶(尊)彜⑩。 【注释】 ①此器属周武王时代。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 铜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1976年3月出土於陕西 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腹内底铸有铭文4行32字。此器现藏临潼县 博物馆,铭文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4131号。簋,音guǐ,器名。 ②:张政烺:“,‘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 二音。甲骨文对於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较 晚铭文如《盂鼎》、《矢簋》皆於‘’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 走上一字一音了。”“征”:征伐。此处加“彳”,甲骨文未见。 ③子:铭文写法和《说文·子部》“子”字的籀文写法相同。:从“水”,“朝”省声,可隶作“(潮)”,此处借用为“朝”,音zhāo,清早。《尚书·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逸周书·世俘》:“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此铭所记时日与古书同,可证古书的记载是可信的。 ④岁:岁星,今称木星。鼎:当,正当。《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岁鼎”指岁星当头,亦即当其位。按: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人以岁星纪年。岁星运行过程中是否在其次,常被看作是吉凶的征兆。《国语·周语下》记伶州鸠之语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韦昭注:“岁,岁星也;鹑火,次名。周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 ⑤克:能够。:即“闻”字。殷墟甲骨文作,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 形。本铭耳朵和人形已分离。后来改作从耳门声的形声字。“闻”在此当“报告” 讲。“岁鼎克闻”,是讲天象的。史官最主要的职责是观察天象。“利”是右史, 其受赏是因为观测到“岁鼎”并向周武王报告了这一天象。 ⑥:即“夙”字,早晨。又:通“有”,占有。 ⑦辛未:甲子日之后的第八天。 ⑧才:通“在”。:地名。 ⑨易:通“赐”,赏赐。又吏:读作“右史”,史官名。利:右史之名。 金:指青铜。 铭文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史官利 赐给右史利青铜。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汇总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ppt4】 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 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 《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 《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 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 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 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 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 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 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 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 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 【ppt6】 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上博竹书字典《字析》。小篆: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春秋以前,文字为统治阶级服务,春秋战国之交,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使用和掌握文字的阶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字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书同文字”使文字规范化。 李斯---《仓颉篇》

文字学试题

一,文字学术语解释 1小学2.小篆 3 大篆4.古文5合文 6 以形会意宇7.借形变体字8合音宇9.异体宇10古今字 l 小学: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民国以前称为“小学”。隋唐以后,“小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的总名。清代末年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建议把它改为“语言文字之学”。其后,人们逐渐用‘汉语文字学”或“文字学”来代替“小学”,专称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近人多改称之为“汉字学”。 2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泰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小篆的面貌,现还可以从一些秦代的刻石、有铭文的金属器物,以及《说文解宇》和三体石经上看到。 3 大篆: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狭义的大篆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大篆通过《说文解字》和春秋时的金石器物流传至今,《说文解宇》中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秦公钟、氢公鎢、秦公簋上金文是其典型代表。 4 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5 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例如:甲骨文中“祖乙”写作、“祖丁”写作、“四祖丁”写作。 6以形会意宇一种会意字,即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的会意宇。例如:“ ifc休,”和“制(杲)”字。 7 借体变体宇;指改造变易现存字的形体结构而形成的与原字不是异体字关系的新字。它是通过改变笔画形态、增减笔画、倒书或反书字形、移换偏旁的位置等方式来形成的与原字读音、意义有不同的字。例如:“甩”、“乒”、“丛”、“幻”和“忡”等。 8 合音宇:是一种由两个作表音构件的宇组合而成的合体宇,其读音由用作构件的两个字反切而成,即取一字的声母取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例如:‘‘ ”(名夜反)和“秽(禾岁反)。 9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部可以互相替代的宇。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宇。例如:“野”字和“墼”字,“块”宇和“由”字。 10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例如;“要”字和“腰”字,“说”字和“悦”字。 二,填空 L《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于省吾)。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王筠),(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朱骏声)。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罗振玉),《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郭沫若)。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孙海波),《金文编》的作者是(容庚)。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 意音、语素)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 音节)文字。 6.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三类。 7. 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 象形)、( 假借)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今文字)。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 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 战国)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 一)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双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今字)。 12异体字的(读音)和( 意义)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 削弱)而表音性(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削弱而(表音性)增强,由日益繁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 文字学方向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古文字学

1、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铁云藏龟 此著作是甲骨学的开山著录,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是由刘鹗编纂的。刘鹗在王懿荣的儿子那里收买了王氏部分甲骨,自己又收购一部分,前后共收得五千多片甲骨,他挑选了其中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在此书中,刘鹗指出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第一次确定了甲骨文的朝代。 3、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叙辞(述辞、前辞):记述时、地、人 命辞:命龟之辞 占辞:因兆文定吉凶文字 验辞(补刻上去的):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4、钟鼎文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5、分化字 一、途径1、由于假借、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古义为借义所夺;本字义多)2、词义引申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①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字栗——憟②加形旁,为字的本义造字其——箕③一字借作他用,为这个假借字造了一个与原子型无关的字鲜——尟④一字借作他用,另选一个字表达它的本义前(剪断)——翦(羽毛的生貌)⑤一字借为它用,既为假借义造 字,也为本义造字 采(本义:动词,采 摘)假借彩色 二、引申的情况 1、 一字引申义产生后 为表示原义的字造 一个分化字禽(擒 获)——(名词)鸟 兽2、一个字产生了 引申义之后,为这个 引申义造一个分化 字竟(乐曲终了) ——国境终了,边境 (境) 三、构成1、以原有 的字形作声,加形 2、以原有的字形作 形,加声食(吃) ——给人畜吃(饲) 3、更换形旁赴(奔 向)——奔告丧事 (讣)4、先加后患 形旁康(米康)从 米,庚声穅——糠 6、许慎《说文解字 叙》中“六书”理论 (原文默写)评述之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 氏教国子,先以六 书:一曰指事,指事 者,视而可识,察而 见意,上下是也;二 曰象形,象形者,画 其成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江河是 也;四曰会意,会意 者,比类合谊,以见 指撝,武信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 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 借,嫁接者,本无其 字,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 许慎在探索文字奥 秘过程中,已经掌握 了文字形体的各种 结构基本形态及其 基本结构规律,形成 了系统的"六书"理 论,并且清楚地认识 到文字形体的来源 是"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这一奥秘的 核心。同时还系统地 论证了文字是"形声 相益"、"孽乳浸多" 这一发展变化的基 本规律。这些都是颠 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许慎所据 以探求文字本形、本 音、本义的形体,仅 限于战国以来已经 发展变化了的形体, 与最初的形体之间, 有许多已有很大的 差异,这在推求文字 本形、本音、本义的 时候,就不可避免出 现误差。这就是许慎 本人所无法避免的 时代局限性。现在我 们已见到了许慎未 曾见到的商周时代 的文字,这些文字保 存了大量的最初文 字形体,足以证明许 慎在探求文字本形、 本音、本义的时候, 确实存在着误差。自 清代乾嘉学派以来, 小学复兴,"说文学" 的研究被推向一个 前所未有的高峰。但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 一种倾向,即认为许 慎的所有关于文字 的说解,都是绝对正 确的,甚至直截了当 地称之为"绝学"。这 种思想认识上的僵 化是十分有害的。事 实上它已使许多有 卓越才华的学者,在 其成就上受到了一 定的局限。否则的 话,他们将会取得更 为辉煌的成就,这包 括诸如王念孙、钱大 昕、段玉裁以至章太 炎这这些著名的学 者在内。 六书的局限 ? 六书之说统治中 国传统文字学一千 多年,但有明显局 限。?它不能概括造 字的全面情况;?用 分析篆书前的古文 字有困难;?分类不 尽合理 8、汉字发展中有一 种重要现象——分 化。请论述分化字产 生的原因并举例说 明分化字产生的两 种情况? 汉字分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一字多职,因 为文字的兼职过多 不符合汉字区别律 和表达律的要求。汉 字分化的动因大致 包括词义引申、命名 造词以及文字借用 等三种。词义引申是 在现实的组合关系 中实现的.在表达 时。语言中的词需要 和语句中的其他成 分搭配才能发生意 义变化。而命名造词 则不需要借助于语 句成分的搭配关系 来实现.对于命名造 词的研究需要放在 聚合关系中来考察。 文字借用可以使汉 字与汉语表达之间 的矛盾暂时得到了 缓解,但它与文字的 区别律和表义性相 冲突.因此会产生分 化,以恢复汉字形义 统一的格局。 举例:一、途径1、 由于假借、使得一个 字的意义太多,分化 (古义为借义所夺; 本字义多)2、词义 引申使得一个字的 意义太多、分化①加 形旁,为字的假借义 造字栗——憟②加 形旁,为字的本义造 字其——箕③一字 借作他用,为这个假 借字造了一个与原 子型无关的字鲜 ——尟④一字借作 他用,另选一个字表 达它的本义前(剪 断)——翦(羽毛的 生貌)⑤一字借为它 用,既为假借义造 字,也为本义造字 采(本义:动词,采 摘)假借彩色二、 引申的情况 1、一字 引申义产生后为表 示原义的字造一个 分化字禽(擒获) ——(名词)鸟兽2、 一个字产生了引申 义之后,为这个引申 义造一个分化字竟 (乐曲终了)——国 境终了,边境(境) 三、构成1、以原有 的字形作声,加形 2、以原有的字形作 形,加声食(吃) ——给人畜吃(饲) 3、更换形旁赴(奔 向)——奔告丧事 (讣)4、先加后患 形旁康(米康)从 米,庚声穅——糠 四、异体字1、表意 字/形声字泪/流 2、同为表意字,偏 旁不同躯/体 3、同 为形体字,声旁不同 勋/勳 4、同为形体 字,形旁不变 5、同为形体字,声 形都不同勝/剩 6、 字的部件位置不同 鹅/ 隣/鄰 九、金文与甲骨文 同属于同一字体系, 但金文字体有鱼甲 骨文有很大不同。试 论述之 金文出现的时间是 在商时代。金文和甲 骨文属于同一个体 系的文字,金文是甲 骨文的继承者,有相 当一部分甚至保存 着比甲骨文更早的 写法。金文所使用的 单字比甲骨文多,尤 其是形声字多,已充 分体现了形声构字 的原则。同时,金文 笔画明显减少,书写 比甲骨文简练、规 范,也体现了汉字发 展由繁到简的原则。 ◎金文与甲骨文的 不同之处可从以下 几点来看: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 看,甲骨文象形味 重,字形繁复,而金 文则比较简单。 甲骨文象形字的笔 画随意增省,异体字 多,而金文则比较一 致。从使用工具看, 甲骨文用刀契刻在 龟甲和动物的骨头 上,笔画很细,不可 能出现墨团类的肥 笔,并且换向也很难 圆转自如,一般都只 好重新起笔,写成方 折的形体。而金文主 要是用范模浇铸的, 因此即使笔画写得 很细,浇铸出来也成 倍地变粗,并且能出 现肥笔,转折处也过 渡圆浑,不带棱角。 材料、工具、刻铸方 法的不同,决定了金 文与甲骨文书法风 格的区别。战国时期 是一个分裂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金文带 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笔画、结构与西周、 春秋时期的文字有 很多的不同.钟鼎彝 器上的铭文很难辨 识。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783页。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 装帧平装 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 页数650页 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 作者徐中舒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

作 者 李孝定 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 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 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 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 1内容介绍 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第二,《說文詁林》近萬字,異體甚少,《金文詁林》則收字才四千,據《金文編》每條下列舉原句文句,約一萬八千條,《金文編》未收者,複列舉於每字下,約得二萬條,作用與殷周金文索引相同。第三,《說文詁林》彙聚群言,不著己見,本書間有按語。第四,書末附採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於 1977年出版。 2作者介绍 周法高(1915.9-1994.6.25)字子範,號漢堂,江蘇東台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早年讀中學時,曾寄居姑父著名學者王伯沆家,受其影響,對國文產生濃厚興趣。高中時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獲第一名。1935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在小學和文字學方面用力甚勤。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

古文字学

名词解释 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 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青铜铭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称钟 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铭文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贞人:商史官名。掌用龟占卜。甲骨卜辞中“卜”字之下,“贞”字之上的一个字就是“贞 人”的名字。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 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 字典,收9353个单字,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6、青铜铭文款式:款,就是内凹之阴文;识,就是外凸之阳文。“款识”连文,常为 铭文的别称。甲骨文通常为刀刻,故有款无识;金文款多识少。 7、甲骨学:古文字学于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为研究对象。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分期断代研究,文 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 8、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毛公鼎铭》、《大盂鼎铭》、《虢季子白盘铭 和《散氏盘铭》,因其字数多、艺术水平高、 记载西周重要的史实而被誉为青铜器铭文 中的“四大国宝” 9、《铁云藏龟》:刘鹗于1903年将所有搜集到的五千余片甲骨选拓1058片,编印 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10、孙诒让:以《铁云藏龟》的材料为依据,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第一部研究性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种 1、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 作者:周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2、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立春风俗考作者:简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3.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人们 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4.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弟兄们作者:费宏亮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5、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女人们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18 元 6. 中国民俗剪纸图集 作者:潘鲁生出版社:工艺美术出版社 价¥55 元 7.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淮阳泥泥狗作者:倪宝诚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8.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云南纸马

作者:高金龙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9. 民俗学概论 作者:陶立璠出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价¥2元 10、广州民俗 作者:刘志文出版: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16元 11.经济民俗学 作者:何学威出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25元 12.红山峪村民俗志 作者:田传江出版: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价¥46、8元 13.鼓灵 作者:邓启耀出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 价¥16、5元 14. 系列图集——.老照片(民俗风光) (精装)作者: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价¥120 元 15.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作者:仲富兰出版社:浙人 出版日期:98-1-1 价¥35 元 16. 性格与人生民俗与人生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南京大学文学院为本科生所列导读书目

友情提示:部分图书由于出版年代久远几乎绝迹。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老师的推荐选择其它出版社出品图书。特别推荐的出版社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岳麓书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凤凰传媒、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 中国古代神话袁珂华夏 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 汉魏晋南北朝 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汉魏六朝赋选翟蜕国上海古籍 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 陶渊明集逯钦立中华书局 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上海古籍 搜神记【晋】干宝中华书局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中华书局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华中师大 唐宋 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 唐人小说汪辟疆上海古籍 李太白全集【清】王琦中华书局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 白居易集顾学颉中华书局 敦煌变文集王重民等人民文学 花间词【后蜀】赵崇祚文学古籍刊行社 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上海古籍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人民文学 苏轼词选陈迩东人民文学 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人民文学 稼轩词编笺注邓于铭上海古籍 宋词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人民文学 元明清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北京 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北京 张舜徽集张舜徽华中大学 牡丹亭【明】汤显祖人民文学 桃花扇【清】孔尚任人民文学 长生殿【清】洪升人民文学 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人民文学 西厢记【元】王实甫上海古籍 水浒传【明】施耐庵人民文学 红楼梦【清】曹雪芹人民文学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许政扬校注人民文学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顾薛颉校注人民文学 拍案惊奇【明】凌濛初王古鲁注释上海古籍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王古鲁注释上海古籍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 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 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载鸿森校点人民文学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人民文学 古代汉语 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唐作藩北京大学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上海古籍 释名疏证【清】王先谦上海古籍 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商务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增订本)杨伯峻何乐士语文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华书局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大 广韵【北宋】陈彭年周祖谟校注商务 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 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中华书局 方言笺疏【清】钱绎上海古籍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江苏古籍 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棻上海教育 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中华书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