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

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

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

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

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1)选题来源与要求

●选题来源: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新问题;教育学理论的深化、拓

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者个人

的实践经验

●基本要求:问题要有研究意义和价值;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

事实依据;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要有研究的可行性(客观、主观、时机)

2)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论证

●教育研究假设就是教育研究课题选定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

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或结论

●假设的主要类型:按照形成逻辑: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按照变量之间的相关

关系或因果关系: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假设设计的主要变量: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

变化并引起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教育研究中的自变量通常为

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

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一种结果变量;因变量通常与

教育目的有关,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品德及其他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

等)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而

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即与自变量无关,与研究目的无关,但由

于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假设必须是可检验

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

无法检验;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

3)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A.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

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

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样组。它

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察单位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抽样:按照一定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

●抽样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性质确定样本总体界限)

--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取样的代

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避免取样偏差)--合理的样本容量

(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收集资

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

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更具有一般性和可信性)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研究的不同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

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取样的方

B.确定研究方法

C.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题目,研究的主要内容,预计突破的难点,研究

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开展研究的基础和有关条件:包括参与

人员情况、资料准备和研究手段,研究出国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经费预算

和设备预计

4)课题论证

●课题的价值

●相关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

●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

1)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的含义: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的作用:全面了解以往研究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

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

劳动,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

2)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根据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资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

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

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与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

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

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次文献:是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

分析研究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论评、进展报告、

数据手册、专题研究报告等等。具有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综合

性、浓缩型和参考性

3)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确定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内容

●确立合适的索引或材料来源

●确定与研究有关的潜在的标题

●有选择地将材料按内容或重要性程度排序或分类

●对包含相关的信息摘要或总结,并写出文献评论;(文献评论包括:限制和确

定研究课题及假设,与当前研究有关的思路和方法,该领域研究者已做的工作)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4)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要全面准确地检索

●要对文献进行内部和外部评论

--外部分析(类型、形式、作者和来源、文献的社会影响力等)

--内部分析(内容结构和思想意义)

--文献的可靠性分析(文献的真实性和文献内容的可靠性)

●分析、概括和评述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A.文献综述的一般形式与结构

绪言—提出研究的问题

历史发展—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现状分析—理清问题,探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确定研究方法—选择适合本研究选题的研究方法

趋向预测和建议—在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研究过程中所有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B.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1,尽可能多地占有或阅读与研究有关的权威文献,并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

2,查阅的文献书目比文献综述的数目大得多

3,要尽量综述最新信息

4,文献综述要注重对前人相关研究的评论,指出其对于研究的启发、不足或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研究的问题和假设,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5,注重长度要适宜,不要太冗长,突出主要观点

四,教育观察研究

●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研

究者的能动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教育观察研究的优缺点:不能判断“为什么”这一类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能说

明“有什么”或“是什么”;受观察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比较

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

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取样小,资料琐碎,不易系

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结论只有个案意义,不具有普遍意义,要小心推广;

受控于研究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色彩,以及研究立场的影响,因

而不能使研究保持中立,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观察的情景)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自然观察和控

制观察)

(二)(按照观察的方式)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凭借人的感官,后者

依靠仪器和技术手段)

(三)(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活动的关系)参与性观察(隐藏身份)和非

参与性观察(旁观者)

(四)(按照观察实施的方法)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结构式观察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

观察,能获得翔实的资料,并能够对观察者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非结构式观察,弹性,灵活,但获取的资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用于对观

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编制观察提纲,进入观察情境;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观察内容;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取样记录(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行为核对(检核)表

五,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调查研究的特点:间接研究而不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自然的

过程中收集材料;以教育现象而不是教育史实和文献为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的分类

(一)依据调查目的:现状调查(常模),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二)依据调查对象: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三)依据调查方法:调查表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

●调查研究的一半步骤: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

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

调查报告

●三种常用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测量调查

A.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问卷的构成:问卷包括结构式(封闭式)问卷,非结构式(非封闭式)问卷和综合型问卷。问卷有三部分组成:指导语,问题和结束语;指导语要写明调查目的、调查单位、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还有谦语的使用

3,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或行话

●避免涉及记忆和计算的细节

●不要超出应答者的知识范围

●避免一题两义

●不应提出对应答者有导向作用的问题

●避免那些应答者感到唐突或敏感的问题

●避免使用否定或双重豆丁

4,问题形式:填空式,是否式,多项单选式,多项限选式,表格式

5,问题答案的格式:答案要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要根据研究需要来确定变量测量层次,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而且高层次的变量可以转化为低层次的变量来使用;不能穷尽时,加上“其他”选项

访谈调查的特点:

●访谈法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调

查过程的始终,并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与其他方法相比,访谈可以获得的资料更丰富,实行起来也更灵活,弹性更大,且有利

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可以进行环境控制,当访谈对象对问题不理解或误解时,访谈者可及时引导和解释,当

回答不完备时,可继续追问

访谈调查的类型: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一次性访谈和重复性访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访谈调查的过程:选择访谈对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正式访谈

C.测量调查

测量调查是根据某种规则和尺度,把所观察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活动过程

教育测量的类型:

●根据测量的对象: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学业成就测量

●根据测量的尺度:定名(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定名测量,也叫定类测量,类别测量,是对事物的性质或性别的鉴别。测量时仅对变量按照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进行分类,而次序在其中没有意义

定序测量,也叫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鉴别。测量过程根据变量的属性进行逻辑排列,不同的属性代表了变量特质的相对程度

定距测量,也叫区间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的测量;相比定序测量,不仅能反映高低顺序,而且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定比测量,也叫比例或比率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和定距测量相比,不仅反映高低顺序,且对有关数值作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一步对有关值作乘除运算●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效度: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内容效度:测验内容或题目代表所测对象范围的程度,通常用于衡量学科成绩测验

●效标关联效度:也称为准则效度,指测量工具所测结果与被选定的标准一致的程度

●结构效度:也称理论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查到的结果与设计该工具依据的理论基础一

致的程度

信度: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教育实验研究

1)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 教育实验研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要主动变革研究对

象,即对自变量的操作;必须控制条件,即无关变量的控制

● 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验设计(选定课题形成假说,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

验的自变量,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选择实验设计类

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实验的实施(操纵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

化情况)—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和推广

2) 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 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 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 根据自变量因素的数量: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 教育实验的效度

● 内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只有

当实验的结果仅仅是由于操作自变量和控制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所致,一个实验才是

有效的,内在消毒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8个):历史(指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范围的特定外在事件对

被试产生的各种影响)、成熟(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胜

利、心理的发展等)、测验(前测对后测的影响)、工具(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

效或缺少一致性,实验者主观情绪状态对结果的影响)、统计回归(教育实验中有

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集中趋势)、被试选择、被试的缺失、选择和

成熟的交互作用(成熟程度不同的被试安排在对比组中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解

释)

●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

可推广程度,包括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3个):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取样偏差,被试

无代表性);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霍桑效应);多重处理的干扰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内外在效度有时会互相影响

4)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单组前后测的格式及优缺点:基本模式 1O X 2O

特征: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茶大于零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要求:对被试者进行实验处理前的测评1O ,然后给予被试者实验处理X ,再给予被试

者二次测评2O ,最后比较效果,如果作量化分析,通常采用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以检验前后两次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优点:相同的受试者都接受前测和后测,“差异的选择”和“受试的流失”两因素即可被控制

缺点:实验效果可以收到“历史”、“成熟”、“工具”、“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的干扰,可见其内部效度也很差,少用为宜

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格式及优缺点

格式:R X 1O (实验组)

R 2O (控制组)

具体步骤:用随机的方法R ,将实验对象分成条件相等的两个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X );实验处理后,两组都接受测评(1O ,2O );比较两组实验结果(1O --2O )

优点: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实验设计,对影响内部消毒的八个因素均可有效控制,而且,尚可避免因前测所产生的“测验的反作用效果“

缺点:无法确定实验处理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受试者有不同的效果(没有前测)

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格式及优缺点

格式:R 1O X 2O (实验组)

R 3O 4O (控制组)

具体步骤:用随机方法选择受试者,并将其随机分派到实验组和控制组(R );实验处理前,两组都接受前测(1O ,3O );实验组接受处理X ,而控制组则否;试验处理后,两组都接受后测(2O ,4O );比较两组实验结果【(2O -1O )---(4O -3O )】

优点:首先,内部效度高,由于采用相等的控制组,而且两组都有前后测,故在前测到后测期间影响内部效度的“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两组完全一样。其次由于采用随机的方法,两组在各方面的特质相等,故可控制“差异的选择”、“受试的流失”和“选择与成熟等因素交互作用”三个因素的干扰,比较严谨的实验设计,常被采用

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因素的干扰,以及“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不相等控制组)格式及优缺点

格式:1O X 2O

3O 4O

特点:两组都有前后测,受试者不是采取随机分派,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各方面条件未必相等

步骤: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随机分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两组实施前测;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控制组则否;实验处理后,两组进行测评

优点:这种设计在内部效度方面,可以控制“历史”、“测验”、“成熟”、“测量的工具”、“受试的流失”等因素。由于有前测,“差异的选择”因素也可控制。简单易行,在教育研究中运用普遍

缺点:由于没有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分派受试者,故“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同时事件”等的交互作用,会干扰实验效果。如果两组受试的选择不当,统计上的误差也有可能产生。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选择偏差的交互作用效果”和“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等因素

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

R 1O X 2O

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

R 3O 4O

R X 5O

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

R 6O

七,教育行动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科利尔(美国)提出行动研究的方式;

20世纪40年代以后,勒温对行动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指出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策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20世纪50年代,考瑞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

1975年,斯坦豪斯(英国)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

舍恩进一步提出了“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的思想

2,行动研究的含义: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活动,是一种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以来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发丝。教育领域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3,行动研究的特点

● 为行动而研究:指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行动的效能,改进教学实践;独立的知

识体系本身不是行动研究所刻意追求的,它只是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和衍生物 ● 对行动的研究:表明行动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形式,而“问题”是在特定的教

学场景中不断生成的,是随着教学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充满个性化的“具体问题”

师工作的具体场景中展开

4,行动研究的优缺点

● 优点:促进实践者对自身实践的反思,提高实践工作者的素质,改进教育实践,改革行

动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实践者自身的合作,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合作

● 缺点:首先,研究情境无法做精密的操作和控制,缺乏系统性,因而研究结论缺乏可靠

性和说服力。其次,研究范围偏小,对象特殊,欠代表性,不能类推到其他情境。再次,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低,研究结论物推广价值

6, 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八,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资料整理的意义:是对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审查、甄别、分组、归类、登录和汇总,使多

种不同来源的复杂资料条理化、系统化、精炼化的过程,为资料分析作准备。资料整理是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重要中介。

● 资料整理的步骤:审核—分类--汇总

● 定量分析:对于根据资料或者经过量化可以变为数据资料的定性资料,需要运用定量分

● 定量分析的方法:数据描述:集中量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差

异量数(全距、平方差、方差、标准差)、标准分数(Z=S X X )

、相关系数 数据推断:参数估计、统计检验(Z 检验和T 检验)

● 定性分析是确定资料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和特征,主要观点和论证的逻辑,它回答的不是

数量上的多少问题,而是性质上的“是什么”、“属于什么”的问题。在教育资料分析过程中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 定性分析的过程

1, 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材料的

范围

2, 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

3, 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确定分析的维度

4, 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5, 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进行评价

● 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九,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1,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 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附录

● 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 学术论文及其构成:标题、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和讨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2,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 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

● 观点和材料的高度一致

●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 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教育研究方法之名词解释

中学物理课程:是根据物理教学的性质,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认识规律,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教学而设计的。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 2.思维: 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想性认识的过程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点分析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4.抽象: 是在头脑中将事物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抽出来。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5.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活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1归纳推理,由个别结论—规律方法2演绎推理由一般—个别 3 类比推理个别—个别 7.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只是与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过程。 8.教学: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10,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 11,讲授法:是教师主要用语言,辅以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发张能力的方法。 12,讨论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获得只是、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13,谈话法:是介于讲授法和讨论法之间,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14,实验法:把观察、实验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5,概念转变: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有的错误认识的纠正会对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 16,同化: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一致,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始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17,顺应: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学生进行艰苦的比较、辨别、承认新知识的合理性,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18,图示策略:将头脑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情系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19,物理教学资源: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0,物理教学资源,特点多样性,独特性:物理教学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价值潜在性。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历年真题(2007-2012)

2007年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提出问题。(2)确定方法。(3)正文部分。(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 答: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大师教育(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大师教育(2)成熟。指在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3)测验。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5)统计回归现象。可能混淆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效果,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验处理所造成的。(7)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等,则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当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8)上述七项因索的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另一个因索。 选做题: Ⅱ:为了确定某地区中小学是否有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特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称书包法; (2)课堂观察法;(3)问卷调查法;试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自己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大师教育答:称书包法的优点在于: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局限在于:笼统地通过一个因子进行判断,有误差;只适合在数量较少的情况。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法的局限在于: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课堂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课堂观察法的局限在于,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研究方案(略)。 Ⅱ.答案要点:(I)三种研究思路优劣(18分) 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1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什么是研究?研究的要素有哪些内容?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它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1).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它通常以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解决新问题或改进某种实际情景为目的。 (2).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它有一套严格而系统的操作原则和程序。研究步骤有: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3).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自己的尺度调节着整个活动的进行,它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研究成败的关键。2.什么是教育研究? 综合研究的三个要素——目的、过程、方法——来界定: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3.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教育研究方法? (1)方法是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2)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以研究目的、功能、作用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发展研究 评价研究 预测研究 5.怎样理解基础研究? (1).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 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基础研究将对研究领域具有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 (2).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基础研究大体可分为形成系统知 识的研究、学习的研究、训练迁移的研究。 (3).基础研究一般与直接的应用无关。 6.怎样理解应用研究? (1).应用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求概率性的必然结论。(2).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3).应用研究更加关注效果,如某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吗。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是相对的,常常互为补充。基础研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去支持和完善理论,或者促进新理论的产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实 践 作 业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一、*******(一级标题,宋体加粗,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一)(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⒈(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非单独成行则同正文) 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一、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它是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因此,它属于主观定性研究,设计简单,形式自由,调查样本小。 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常常用于更正式的调研之前以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活性,没有什么结构。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可以区分为次级资料研究、专家访问、相似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四种(Patton,1990)。 进行这种类型的研究主要面对的挑战是:由于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且缺乏理论根据,所以若进行精细研究,常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情况,而且这种类型的研究费时、耗力、经费高。 2、描述性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C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D )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 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D ) A 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 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 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 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C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 A 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 A 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 A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 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 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 )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 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 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 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 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总结第一、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 概念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同样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核心)、方法技术。同样执行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只不过是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他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它的两层含义为: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创造知识+整理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结论的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不宜过分强调】: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中去的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即研究的可靠性。它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在给定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研究的可重复性。 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共同点):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已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地技术资料数据。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具有创造性,及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特点(不同点): ●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研究的周期较长 ●针对性、实践性强 ●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或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教育研究放法的对象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研究的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是() A. 外在效度 B. 内在效度 C. 可靠效度 D. 可推广的程度 2. 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解决现实问题 B. 发展和完善理论 C. 运用理论 D. 推广理论 4. 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是() A. 描述研究 B. 质的研究 C. 理论研究 D. 预测研究 5. 强调用量表进行测试,强调用数学工具分析经验的. 可定量化的现象,以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人文主义的观点 B. 结构主义的观点 C. 科学主义的观点 D. 自然主义的观点 6. 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 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7. 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8. 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9.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10. 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11. 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二. 多项选择题 12.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其基本要素是() A. 科学理论 B. 方法和技术 C. 现象与客观事实 D. 实践活动 13.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是指() A. 发现问题 B. 创造知识 C. 开拓知识新用途 D. 整理和修改知识 1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 A. 基础研究 B. 发展性研究 C. 应用研究 D. 预测研究 15. 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A.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B. 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2、中观研究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2、现状研究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