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知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叫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侠义上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讲,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4.学校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为主的教育演变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

5.人类德育历程经历的阶段: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6.习俗性德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

7.古代德育: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8.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主要特征有:(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9.当代学校教育新的轨迹与特点:(1)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寻求平衡的时代(3)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二章:

1.品德的概念: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3.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道德认识越深刻,思想道德感情就越有理性的指导;道德意志越坚定,思想道德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反过来,情感、意志的力量有又助于加深认识;道德行为的实践,又能加深认识、激励敢情、锻炼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三章:

1.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与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展开全面的拨乱反正,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新的发展时期。

3.改革开放时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德育内容的新课题:(1)诚信教育(2)感恩教育(3)生命教育(4)信仰教育。

5.信仰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

第四章:

1.德育途径的分类:(1)宏观分类: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德育途径;(2)微观分类:分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2.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的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3.说服教育法注意的方面:(1)要有针对性(2)要有感染力(3)要有真实性(4)要有民主性。

第七章:

1.班级的基本特征:(1)学习性(2)不成熟性(3)教育性(4)社会性。

2.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3.班级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4.班级管理环境:(1)物质环境(2)制度环境(3)文化环境。

5.文化环境包含的三个方面: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和班风。

第八章:

1.班主任的主要角色:(1)管理者的角色(2)教育者的角色(3)服务者的角色(4)朋友的角色(5)协调者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7)学校领导的助手(8)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者(9)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对班主任心理品质的要求:(1)情感品质方面:培养积极的情感(2)意志品质方面: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足够的耐心(3)个性品质方面:培养良好的性格、富有创新精神、轻松自如的心态。

3.班主任的素质(五个三):

(1)教师三大观念: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从教灵魂)、以法执教的执教观(执教准绳)、以德育人的德育观(育人境界);

(2)三大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体现)、民主意识(工作作风的体现)、服务意识(工作原则的体现);

(3)三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的业外知识;

(4)三种能力:学科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

(5)三种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

第九章:

1.班级的概念:是学校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实现社会化

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年龄与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所组成的学生组织。其特点有:成员的相似性、目标的一致性、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2.集体的概念:是一种正是群体,但它却是一种特殊的正是群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3.班集体的概念(简述要答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其特征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

4.班集体形成所经历的阶段:松散的班级群体、合作的班级群体、班集体。

5.良好班集体应具有的六个标志:(1)共同的奋斗目标(2)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3)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4)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5)良好的活动效果(6)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6.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2)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7.在制定班集体发展目标时注意的问题:(1)体现班级特色(2)有一定的层次性(3)具有可行性(4)民主性。

8.班级文化的内涵: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9.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1)物质文化建设:如搞好班级卫生、班级环境布置及班级的座位排列等;(2)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好班级的组织机构和班规;(3)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10.班级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言论倾向。班级舆论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班级成员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现实状态及发展趋势。

11.班级风气:即班风,是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等。

12.在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的建设中,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1)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

(2)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3)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4)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13.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14.非正式群体的分类:(1)从作用的角度:积极向上型、不稳定型、消极型和破坏型(2)根据群体的特点:志向型、知识型、兴趣型、情感型、地域型和团伙型(3)从心理倾向:亲集体型、不稳定型、背离集体型(4)从群体的性质: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第十章:

1.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指教育者为完成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根据班级管理过程的规律,对班级的各种要素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工作程序。

2.班级管理策略的四个特点:(1)管理目标递进化(2)管理形式多样化(3)管理操作规范化(4)管理落实自主化。

第十一章:

1.班级活动的定义: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国家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发展个性与特长,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习惯。

2.学校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表现在:有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还有不同目的、不同空间、不同主体的教育活动。

3.班级活动的内容:劳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4.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活动主题的现实针对性(2)活动设计的主体性(3)活动人员和空间的开放性(4)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5)活动计划的系统性。

5.班级活动方案的基本内容:(1)活动主题(2)活动目的(3)活动时间地点(4)参加人员(5)活动资料(6)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7)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1.班级管理新课题:(1)主体意识(2)生命教育(3)权利维护(4)尊重教育(5)网络教育。

2.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如何创新:(1)更新班级管理理念(2)实行民主管理(3)实施科学化管理。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德育与班级管理4篇(一)

德育与班级管理第1篇(一) “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教育学生有时犹如培育花种,要学会尊重他的花期,用心把他栽培好,静待他长成他应有的样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处理着种种与学生有关的事宜,甚至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或许比家长还了解孩子,正因如此,我们更明白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是是十分必要的,而德育犹如阳光雨润,它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能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知进退,明取舍,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这时,德育教育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明白,对待孩子,要放低期待,放慢脚步,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每一个德育案例中的孩子,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想用我工作中的德育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案例背景:刚接手xx班的时候,一位胖胖的爱笑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何 他会引起我的注意呢?那是因为他的嘴角总是留有口水,衣角上也时常是湿的。这 对一个已经在小学学习生活两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的。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第一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奶奶来接他放学时来找我,直接和我说了这样几句话:“x老师,我家这个孩子非常调皮,请老师多包涵。至于孩子 的学习,也希望您能多关注关注,我年纪大了,很多地方真的已经照顾不上了,只能麻烦老师多关心了。”我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一般的难管。 但当时因为刚接手这个班,对一些情况也不太了解,所以只能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等以后慢慢处理。但接下来的相处,也证实我的猜想。接手这个班第一周,这个孩子身上的恶习,就一点点的暴露出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差。 在生活上:手里的水瓶时刻拿在手里,上课、下课玩耍、放学路上随时随地需要打开水瓶喝水,嘴角的口水时常留在嘴边。他的桌子周围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垃圾场,书桌从不会自己收拾,经常把所有的书本和学习用具都杂乱放在桌子上。在学习习惯上:课堂上很少正常坐在椅子上,经常需要老师们提醒才能坐好,但是没多久之后又恢复常态。无论课上课下都喜欢做一些吸引人注意的行为。当然这个孩子身上也有闪光点,比如:上课时能紧随老师的思路,你的任何问题,他都会积极正确的回答。 诊断过程: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不给孩子增加思想上的负担。我决定在课下,利用闲聊的机会了解这个孩子。通过聊天我发现:孩子经常与我说奶奶爷爷如何关心、照顾他的生活,很少与我谈起自己的父母,我想这就是造成孩子众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是孩子的奶奶接待我的。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孩子从小的生活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但是老人毕竟年纪大了,再加上一定的溺爱心理,导

德育与班级管理重点总结

德育与班级管理 根据黄麟上传图片所总结: 1、道德教育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根本。道德教育概念: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 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2、思想教育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人们常说 的“三观”教育。 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关系的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领域,体现在经济形态领域,体现在生活和消费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德育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式结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能力结构) 2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认知发展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作用,德育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作用)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影响个体的个体心理倾向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4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德育目标的含义,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总的 设想或规定。 6、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 1时代性与继承性 2基础性与层次性 3现实性与超越性 4统一性与个体性 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3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培养热爱集体的精神,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4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勤奋学习艰苦奋斗) 5纪律与法制教育(增强纪律与法子观念,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公共秩序)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7文明礼貌的教育(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礼貌用语举止文明)

德育案例 班级管理优秀案例 优秀德育工作案例

德育案例班级管理优秀案例优秀德育工作案例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德育案例班级管理优秀案例优秀德育工作案例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案例班级管理优秀案例,供大家参考。 德育案例班级管理优秀案例 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教育学生有时犹如培育花种,要学会尊重他的花期,用心把他栽培好,静待他长成他应有的样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处理着种种与学生有关的事宜,甚至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或许比家长还了解孩子,正因如此,我们更明白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是是十分必要的,而德育犹如阳光雨润,它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能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知进退,明取舍,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这时,德育教育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明白,对待孩子,要放低期待,放慢脚步,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每一个德育案例中的孩子,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想用我工作中的德育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案例背景 刚接手xx班的时候,一位胖胖的爱笑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何他会引起我的注意呢?那是因为他的嘴角总是

留有口水,衣角上也时常是湿的。这对一个已经在小学学习生活两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的。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第一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奶奶来接他放学时来找我,直接和我说了这样几句话:x老师,我家这个孩子非常调皮,请老师多包涵。至于孩子的学习,也希望您能多关注关注,我年纪大了,很多地方真的已经照顾不上了,只能麻烦老师多关心了。我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一般的难管。 但当时因为刚接手这个班,对一些情况也不太了解,所以只能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等以后慢慢处理。但接下来的相处,也证实我的猜想。接手这个班第一周,这个孩子身上的恶习,就一点点的暴露出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差。 在生活上:手里的水瓶时刻拿在手里,上课、下课玩耍、放学路上随时随地需要打开水瓶喝水,嘴角的口水时常留在嘴边。他的桌子周围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垃圾场,书桌从不会自己收拾,经常把所有的书本和学习用具都杂乱放在桌子上。在学习习惯上:课堂上很少正常坐在椅子上,经常需要老师们提醒才能坐好,但是没多久之后又恢复常态。无论课上课下都喜欢做一些吸引人注意的行为。当然这个孩子身上也有闪光点,比如:上课时能紧随老师的思路,你的任何问题,他都会积极正确的回答。

德育与班级管理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德育的个体功能有: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p26 2、当代我国德育目标的价值走向为: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强调社会价值与主体发展功能的整合、兼顾基础品质与个人素质的培养。P40 3、影响德育方法实施的因素:主体因素、坏境因素。P89 4、班级管理的要素包括:班级管理主体、班级管理客体、班级管理目标和班级管理方法。P116 5、班级管理的任务主要有:落实学校的管理目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和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P119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政治、经济和自然性功能。P22 7、我国政府对中小学生德育内容的统一规定。主要表现在1993年和1995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领》和《中学德育大纲》。P49 8、影响德育方法实施的环境因素:显性环境和隐形环境。P90 9、班级管理特点:教育性、服务性、繁琐性和多变性。P117 10、班主任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P154 二、名词解释 1、德育P9 2、说服教育p91 3、情感陶冶法p92 4、班集体p175 5、班级制度管理p250 6、班级管理轴辐模式p230 7、德育目标p33 8、榜样示范法p92 9、品德评价法p92 10、班级目标管理p257 11、班级绩效管理p272 12、班级管理树状模式p229 三、简答 1、简述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p48 (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 (3)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品德实际; (4)人类普遍伦理与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 2、简述班级管理的要求p120 (1)爱心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桥梁; (2)班级荣誉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基础; (3)规章制度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依托; (4)赏罚分明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保证; (5)班委会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 (6)师生间良好沟通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催化剂。 3、简述班主任的能力因素p155 (1)组织管理能力(2)创新学习能力(3)思想教育能力(4)交往和表达能力(5)自我反思能力(6)自我调控能力

2020春《德育与班级管理》离线考核作业解答

离线作业考核 《德育与班级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品德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学校德育 答: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3、德育过程 答:德育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课堂管理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 教学目标的过程。 5、教师角色 答: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要回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答: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提出了3种水平和6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简要回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简要回答教师的社会角色。 答:(1)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2)人格培养者 (3)心理卫生保健者 (4)示范者的角色 (5)学生的朋友 (6)研究者

【班级管理-班级常规】班主任德育工作——班主任德育的方法和效果 班级管理(后测题)

【班级管理-班级常规】班主任德育工作——班主任德育的方法和效果班级管理(后测题)内容 1.以下描述属于《小学德育纲要》的内容的有哪些?(多选) A.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B.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C.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正确答案AB 2.以下描述属于《中学德育纲要》的内容的有哪些?(多选) A.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B.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C.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D.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正确答案ABC 3.对小学生的道德训练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多选) A.道德行为方式方法的掌握 B.道德意志的培养 C.道德理想的培养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正确答案ABD 4.下面对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的阐述,正确的有:(多选) A.班主任老师要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德育工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尤其是社会热点的辨析等方面。 B.班主任老师要正确看待和利用校内外各类活动,做到寓教于乐。 C.在班级德育常规管理与教育中,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表扬的机制,尽量少用或不用批评机制。 D.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组织和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道德教育的有利载体,形成合力。 E.班主任要有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合力的意识和行动。 正确答案ABCD 5.在德育教育中,对待个别学生的德育教育经常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A.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B.当前的主要问题 C.家庭系统的因素 D.班集体的因素 正确答案ABD

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铁山港区营盘镇初级中学夏晓荣 摘要:班级作为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能力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工作开展的主要领导者,对学生的成长,无论就是思想还就是行为层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又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养的责任,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怎样做人就是班主任需要承担起的重责,可以说,德育教育就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主要从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出发,分析其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探究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重要性 一、班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班级德育教育内容: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与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班级管理效益。 2、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班级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1、营造良好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而正确的舆论就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保障,这主要就是因为,舆论

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能够约束、感染与鼓励班级成员。因此,若想营造良好班风,则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舆论。在形成新班级之前,应让学生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与规范,并尽量将内容详细化、情景化,潜移默化中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与权利,尤其要凸显对班级应履行的义务与权利。 1、1关爱学生,尤其就是学困生 每一个学生都就是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家庭,每个家庭情况的不同会造就学生性格上的差异。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关怀,对每个学生都予以人文关怀,让学生能感受到来自于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护。特别就是那些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的学生,从小情感的缺失造就了其脆弱敏感的内心,班主任给予其足够的关怀与呵护,多对学生的发光点进行鼓励与表扬,往往能取到很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其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2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学生 德育工作下的班级管理明确指出学生就是平等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工作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瞧待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被认同。形成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 1、3鼓励激励,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多对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进行肯定,让学生价值能够被认同,形成与谐、积极的管理氛围。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知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叫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侠义上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讲,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4.学校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为主的教育演变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 5.人类德育历程经历的阶段: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6.习俗性德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 7.古代德育: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8.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主要特征有:(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9.当代学校教育新的轨迹与特点:(1)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寻求平衡的时代(3)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二章: 1.品德的概念: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3.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道德认识越深刻,思想道德感情就越有理性的指导;道德意志越坚定,思想道德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反过来,情感、意志的力量有又助于加深认识;道德行为的实践,又能加深认识、激励敢情、锻炼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三章: 1.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与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展开全面的拨乱反正,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新的发展时期。 3.改革开放时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德育内容的新课题:(1)诚信教育(2)感恩教育(3)生命教育(4)信仰教育。 5.信仰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 第四章: 1.德育途径的分类:(1)宏观分类: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德育途径;(2)微观分类:分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2.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的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让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学生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健康的、热烈的心理体验,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整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德育、道德、班级管理、自我体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德育教育以多种多样的手段和途径彰显塑造心灵的无穷魅力。目前,班级管理之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班级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班级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德育教育的开展是一门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去不断探索的一门艺术。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统帅。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 一、德育的重要内容 (一)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极左的思维,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的共性。其结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码的道德规范的丧失。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规则。文明行为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

德育与班级管理 (1)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 1)德育的政治功能。(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2)德育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4)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即德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十二、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辨析) 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简答) 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个传统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有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有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有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4、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索及其关系的过程。 5、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要回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答: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因此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又可以称为“三水平六阶段论”,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即道德两难故事法和公正团体法。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4~ 10岁),它是通过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此时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能否使自己免于受惩罚或者是不是让自己感到满意,是儿童处在控制的时期。在这个水平中包含着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是习俗水平(10~13岁),表现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在这一-水平中又有两个阶段,阶段三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可称为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阶段四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最后一个水平成为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判断依据,并且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这个水平的人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律的状态。处在这个水平是最后两个阶段,阶段五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最后- -个阶段就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德育融合探讨

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德育融合探讨 概要: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够维护班级的日常秩序,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德育的开展首先需要班主任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的情况,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德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探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同时也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对学生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再进行德育。 小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和身体的成长,也是思想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都在慢慢地成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走进误区,影响以后的发展。德育主要是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就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学习,以友好的态度与同学相处,用尊敬的态度去面对老师,这都将有利于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德育和班级管理两者需要相互融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学习;班级管理对学生是一种约束和管理,但是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第一,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班主任又是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首先,小学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学习现代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提升自己。其次,要注重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做好带头作用。最后,班主任要发挥出自己的权威性,张弛有度,应该严格的时候必须严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黑板上的板书要一笔一划地写,教育学生要规范书写;下课时主动将黑板擦干净,教育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等。只有班主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让学生信服自己,把自己当做学习的榜样。 第二,关心和爱护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一点是关爱学生,即关心和爱护班上的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班上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境或贫穷、或富裕,性格或沉默、或开朗,成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德育的发展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到现代德育的演变,现代德育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德育和开展德育教育,主要内容为平等,民主,科学。 品德的内涵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既包括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比如说班里某个同学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就会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道德的影响,品德对道德有反作用。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心理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和顺序。品德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研究成果,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和超我),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阶段的不同划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外部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学校德育,)。了解了品德的发展影响因素,我们就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我国现在的软实力在持续发展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传统美德文化的继承,家长要摸索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注重对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言传身教的培养,学校提高对德育的重视度,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的目的及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稳定中又有着一些新的变化。综合来看,长久以来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大途径。家庭德育基于基础地位,家庭成员的行为思想,家庭氛围,家庭文化等都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基本可以分为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有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 班级是学生共同学习,劳动,生活的场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影响学生,管理学生的有效环境。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

把德育工作融入到班级管理之中

把德育工作融入到班级管理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化,就是目前的中小学生也不例外。这就给我们作为专门从事人的思想和管理工作的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世间最难做的事情,恐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了。针对当下的形势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如何把德育工作融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之中,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本人就班级的管理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与感受。 一、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教育理念 现在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总有这样的感觉和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但仔细分析起来,似乎不无道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我认为,社会风气是首要的原因。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了,他们父辈的那种艰苦奋斗之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得不到体验,坐享其成的思想占了上风,社会上靠坑蒙拐骗而不劳而获的现象太多。于是,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又沉渣泛起,致使表少年思想迷茫,心灵空虚,加之网络管理失控,中小学生拥有手机相当普遍,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上网聊天,看黄色小说或图片,学校只能原则上要求不允许携带手机,因为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其次,学校现在已经变成社会的弱势群体,动不动就告学校,导致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有的家长不支持,不配合老师,袒护学生,老师显得很无奈。再有就是目前因为国家给义务教育的老师执行了绩效工资之后,给小学和初中阶段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又走回到过去吃大锅饭的年代,缺乏竟争力了。当然国家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上述情况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那我们怎么办呢?总不可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吧?现实是这样了,我们就应积极地接纳它,根据学生的现状,调整我们的思路,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在把握班主任工作本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还原到教育育人的本质上来。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决定这个班级的班风好坏。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明确做人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一所学校校风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取决于是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取决于班级的管理。如果每一个班都能按照学校的办学正确理念进行管理,那么学校的整体学风就会得到精彩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校会,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宣传板报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诸如体育竞赛、文艺晚会,经典诵读,励志感恩,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减缓学习上的压力,释放内心那些莫名其妙的郁闷和烦恼,从而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以此达到培育他们健康的身心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doc资料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 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 1)德育的政治功能。(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2)德育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4)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即德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十二、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辨析) 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德育的发展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到现代德育的演变,现代德育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德育和开展德育教育,主要内容为平等,民主,科学。 品德的内涵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既包括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比如说班里某个同学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就会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道德的影响,品德对道德有反作用。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心理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和顺序。品德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研究成果,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和超我),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阶段的不同划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外部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学校德育,)。了解了品德的发展影响因素,我们就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我国现在的软实力在持续发展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传统美德文化的继承,家长要摸索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注重对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言传身教的培养,学校提高对德育的重视度,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的目的及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稳定中又有着一些新的变化。综合来看,长久以来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大途径。家庭德育基于基础地位,家庭成员的行为思想,家庭氛围,家庭文化等都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基本可以分为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有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

练习 9德育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称为()。 A、德育 B、德育内容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2、()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要求 D、德育标准 3、( )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社会发展与德育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德育和智育 4、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一说法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疏导 C、因材施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6、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做()。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了()德育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8、()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A、政治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少先队活动 二、填空题 1、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2、德育过程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等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等 5、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意义

班主任德育工作——班主任德育的方法和效果 班级管理(前测题)

【班级管理】班主任德育工作——班主任德育的方法和效果班级管理(前测题) 摘要 【班级管理-班级常规】班主任德育工作——班主任德育的方法和效果班级管理(前测题) 内容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多选) o A.增强爱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o B.确立远大志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o C.规范文明行为,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o D.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ABCD答案正确! ? 2.以下对德育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 o A.核心问题是善恶问题,涉及的是具体的人与人、人与团体的关系。 o B.德育教育靠的是言传身教,榜样作用来进行的。 o C.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 o D.德育教育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特点。 C答案正确! ? 3.以下不属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 o A.职业道德 o B.社会公德 o C.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质 o D.国家政权 ABC答案正确!

? 4.关于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的描述,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o A.10岁以下的儿童道德判断基本是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o B.10岁以下的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士(家长、教师)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要严格地遵守它们。 o C.10岁以上的儿童基本处于自律道德发展阶段。 o D.10岁以上的儿童认为判断一个行为不仅要看后果,也要看意向。 ABCD答案正确! ? 5.在德育工作中,下面哪些方式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多选) o A.看爱国影片 o B.读爱国人物故事 o C.参观一些工厂的生产过程 o D.参观烈士纪念馆 ABD答案正确! 您的总得分:100 分

德育与班级管理书本总结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功能 一、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一般是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广义的德育可以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1、道德教育 是指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2、政治教育 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3、思想教育 主要是指关于三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4、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古代德育及其特征 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三、现代德育及其特征 自由平等民主代替了古代社会的人身依附、特权和专制。特点是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四、德育功能及其分类 是指德育系统内容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在众多功能中,我们认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功能最重要的体现。 1、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即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发生影响与作用,变现出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个体性功能体现在: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 能;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第二章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符合一定的教育思想 2、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中小学德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不断发生演变,从总体上说是从重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转变为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统一的、政治化意味浓重的的德育目标转变为包含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个性的,具有层次性的德育目标。 特点:1时代性与继承性;2基础性与层次性;3现实性与超越性;4统一性与个体性四、德育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