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周小春

(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一)民生问题是社会心态的情结,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民生不仅涉及社会民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又涉及社会民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涵,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凡食品安全、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治安、环保等民计民生问题,都会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影响着民众情绪波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2012年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71.3%的居民认为2011年通胀情况较高,其中超过三成居民(33.2%)认为通货膨胀形势“高的难以忍受”,为应对高通胀,35.4%的人已经在缩减开支。高通胀加大住房教育医疗压力,三者比例之和为58.1%.,低收入家庭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明显大于中高收入家庭(比例依次为60.4%,58.1%和54.7%),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通胀加大民众生活压力,加重民众的“焦虑”。

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3月6日,在参与投票的24743名网民中,有62.33%的人明显感受到生活、工作压力,并为此焦虑不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物价上涨、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刻撩动民众的神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困惑,纠结着民众的心理;高楼玻璃幕墙坠落、商厦自动扶梯骤停、大桥相继坍塌、高铁事故尤其是7.23温州动车事故等公共设施事故使民众恐慌,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

的焦虑之中,从而上演了比日本海啸还恐慌的“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的背后反映出民众的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二)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30多年的快速发展,民众追求公平的意

识逐渐增强,但发展扩大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加速了阶层分化,边缘与中心、弱势与强势、主流与边缘会不断发生着转化,缺乏稳定感,人们通过社会比较产生了相对被剥夺感,在社会内部分化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众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产生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步形成“弱势心态”。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还出现了因制度壁垒、权利缺位等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的边缘化、弱势化现象,在一些制度设计中,由于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弱化了公民权利,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导致了社会排斥性体制的形成,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

作者简介:周小春,(1971-),女,浙江平阳,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344616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92.html

转型期青年人的心理问题

4.某网站发表了题为《谈谈转型期青年社会心理问题》的署名文章: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青年阶段则迎来生命周期中“需要与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即在由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需求较少 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因此,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待补的特殊时期,金钱“焦虑”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 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中老年人,但是,这种“现在感”的过于强大,则造成了青年对于国家历史、甚至是近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知识量很少;在我们当今的各类教育中,缺少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传播方法,则是导致青年难以形成相关历史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地加强和丰富具有历史感的各类教育,以及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讨的热点,青年中的“失信”现象也时有“曝光”,如个人贷款中的违约现象(具体表现)等。尽管我们逐渐增加了更多的法律法规来调整社会行为,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有效交往最重要的心理机制,诚信仍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较高的诚信度,不仅是人们减少交往代价、提高活动效率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向更高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成员造成了各种压力,从而较轻易引发

心理问题。当今青年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当中,所以,心理承受力便显得相对较弱,而这一点则又会成为导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 21%-32%;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16%-25%,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具体表现)。因此,增强青年的心理承受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无疑成为需要各个方面给予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青年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个体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很难形成)。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眼中,这种心理任务的完成在传统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因为传统社会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稳定性,而在现代社会则不可能顺利,因为现代社会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变迁性。因此,现代社会中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确地确立自我并非易事。 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情况,有些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中出现了某些困惑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转型期的规范缺失。由于旧的标准或规范有些已经失效,新的标准或规范一时还不完备,而使一些青年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多重困境。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往往造成一种相对化情境。于是,便会产生某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青年出现困惑感。所以,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情绪管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当前社会心态 的特点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俩个方面:壹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壹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俩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壹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俩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和建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壹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壹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壹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和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能够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壹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且积极设法引导。 壹、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壹起的。笔者

当前社会腐败心态调查报告

当前社会腐败心态调查报告Investigation report on current social corruption mentalit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当前社会腐败心态调查报告 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 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 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 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腐败心态,就是一个人对待社会腐败现象所持的立场、 观点和态度。社会腐败心态与反腐倡廉建设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通过问卷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干部、群众、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群体的腐败心态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社会腐败心态的基本状况 通过1227份书面问卷、254位网民无记名投票的随机统 计分析,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可以大致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 (一)“过街老鼠”型:“坚决排斥”,对待腐败如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占 75.4%。认为“腐败是一种反社会、反法律、反道德”行为,“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其中以共产党员、公务事业人员、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愈高,对腐败的容忍度愈低。他们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二)“酸葡萄”型:“看具体情况”,腐败就像树上 的葡萄,自己吃到了是甜的,吃不到才是酸的,占17.2%。立 场摇摆不定,像是“墙头草”随风倒、两边摆。这部分人一方面恨得牙痒,一方面渴望与贪官“联姻”;表面上对腐败深恶 痛绝,内心却羡慕无比。他们或是可以容忍在小范围内个别地存在;或是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难以容忍,对失职渎职等 “不入腰包的腐败”网开一面;或是对“外地”的腐败能够 “理解”,对“身边”的腐败坚决反对,以自我利益为选择标准。 (三)“打酱油”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占 3.8%。有的是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观念。腐败行为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如果让沉默的“酱油男”成为大多数,对腐败行为不愤恨、不检举,做冷漠的观众,就会纵容犯罪,由此导致更大的侵害。 (四)“臭豆腐”型:认为“情有可原”,当前体制下 腐败是可以原谅的,占2.1%。臭豆腐尽管闻起来臭的,但没 有厌恶不快之感,吃起来蛮香,有机会还是喜欢吃两口的。有的认为腐败像“金币”,具有正反两面性;有的认为腐败像 “厌氧菌”,适度繁殖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的认为腐败就像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周小春 (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一)民生问题是社会心态的情结,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民生不仅涉及社会民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又涉及社会民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涵,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凡食品安全、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治安、环保等民计民生问题,都会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影响着民众情绪波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2012年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71.3%的居民认为2011年通胀情况较高,其中超过三成居民(33.2%)认为通货膨胀形势“高的难以忍受”,为应对高通胀,35.4%的人已经在缩减开支。高通胀加大住房教育医疗压力,三者比例之和为58.1%.,低收入家庭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明显大于中高收入家庭(比例依次为60.4%,58.1%和54.7%),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通胀加大民众生活压力,加重民众的“焦虑”。 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3月6日,在参与投票的24743名网民中,有62.33%的人明显感受到生活、工作压力,并为此焦虑不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物价上涨、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刻撩动民众的神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困惑,纠结着民众的心理;高楼玻璃幕墙坠落、商厦自动扶梯骤停、大桥相继坍塌、高铁事故尤其是7.23温州动车事故等公共设施事故使民众恐慌,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 的焦虑之中,从而上演了比日本海啸还恐慌的“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的背后反映出民众的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二)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30多年的快速发展,民众追求公平的意 识逐渐增强,但发展扩大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加速了阶层分化,边缘与中心、弱势与强势、主流与边缘会不断发生着转化,缺乏稳定感,人们通过社会比较产生了相对被剥夺感,在社会内部分化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众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产生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步形成“弱势心态”。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还出现了因制度壁垒、权利缺位等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的边缘化、弱势化现象,在一些制度设计中,由于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弱化了公民权利,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导致了社会排斥性体制的形成,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 作者简介:周小春,(1971-),女,浙江平阳,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344616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92.html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从群体性事件看转型期社会心态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从群体性事件看转型期社会心态* 马广海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中,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研究的范畴。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 转型,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从群体性 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由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严重的 社会心态失衡状况;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了阶层分化基础上的社会冲突意识和泄愤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群体性 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信任特别是民众与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的状态。简要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心态 失衡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储备了基本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冲突意识强化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作用;社 会信任的缺失削弱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处置效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心态失衡;冲突意识;社会信任 中图分类号:C9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2)06-0071-09 学术界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改革以来的社会转型期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时期。据有关资料显示,“大众抗议事件”已经从1993年的8700起,上升到2005年的87000起。而2009年,全国则发生了近9万起各类群体性事件。研究者相信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众对社会不平等越来越大的不满。[1]笔者通过对2006年的CGSS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者对“在过去五年中你身边是否发生过集体上诉、请愿、罢工、集会,游行示威等”问题的回答结果是:在总数为9517人的样本中,有1060人回答“是”,占11.1%。也就是说,仅就该调查资料来看,有百分之十以上的人在过去的五年中经历过群体性事件。另外发现,在9517人的样本中,曾作为群体性事件组织者的有14人,有96人曾参加过活动的酝酿过程,而作为普通参与者的有153人等。虽然这些数字就其绝对数量来说都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能将这个不到一万人的样本放大到13亿多人口的全国的话,其规模一定是相当惊人的。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说明我国社会在转型期积聚了诸多急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往往又是与特定的社会心态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成了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这方面的很多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简单化的做法。一些研究者经常把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简单地归因于某种或某几种社会心理现象,如“相对剥夺感”、“仇富心理”等等。我们认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确定群体事件与某些社会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在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尽量全面地考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或社会心态背景,并通过这样的考察来把握和了解当前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心态状况。 一、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在我国又被译作集群行为、聚合行为、集合行为等。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集体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的发展趋势没有计划,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2](P176)在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界,对于集体 1 7 *收稿日期:2012-07-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与社会心态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BSH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广海(1959- ),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两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二)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一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

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

2015年01月20日14:14 来源:《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作者:郑雯桂勇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本文提要】不但“网络民意”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意”,目前流行的网络舆情报告也未能准确体现网络民意特点。现有的网络舆情调查和网络问卷/投票调查均可被归纳为“事件/议题”路径的测量方法,其聚焦短期效应,易掺杂进“被污染”的虚假民意,群体极化现象高发;相比而言,“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尝试了一种“人”的路径的测量方法,覆盖多元社会群体,从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视角探讨网络用户的深层心态与实际意愿,其展现出的“网络民意”与基于事件/议题的“网络舆情”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的“温和中间派”和“理性大多数”比例最高,也是我们争取网络民意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民意社会心态【中图分类号】G210【作者简介】郑雯系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桂勇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基金】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 14YJA840005)、国家社科一般基金项目(编号:14BXW05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4M561399)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3BSH001)的支持。 一、问题: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网络民意” 伴随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①互联网在国内外各类重大事件中扮演愈发重要的作用,网民就热点问题或重大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网络民意”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成为党政领导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来源,对现实政治乃至具体的国家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近几年学术界针对“网络民意”的研究,大多持“审慎乐观”②态度,其主要观点聚焦网络民意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对网络民意的“代表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 社会心态就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得心理感受与情绪反应,具有显著得大众性与弥漫性。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其她无辜群众得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其她社会性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得原因就是多方面得,但从社会心态得角度来瞧,心态失衡、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悲观厌世、进而产生报复社会得心态就是其共同得特点。这些事件频发,从一个侧面说明,重视社会成员心理与谐、优化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得现实问题。只有真正重视与搞好社会建设,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八大报告提出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社会心态问题表象 1、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得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就是一个不争得事实。而另一方面填补单位社会支持功能得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支持就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得物质与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得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就是突出得例子。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得就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与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与

“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得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得生活压力。 2、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 一方面,不断发生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得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一个本不属于热点得新闻受到中国媒体与民众得持续关注, 从智利矿难得发生到33名矿工在69天后被成功营救,民众不可能不 将之与我国频繁得矿难与高投入得救援与很低得救援成功率相比较。当前风险防范得突出问题就是对于关系个人得风险意识较强,而 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得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得、伤害性大得风险 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得、无直接生命伤害得风险防范不足。 3、社会信任面临困境 我国得公共权力机构与管理部门得社会信任程度高于其她机构与组织,但市民对这些机构得社会信任评价水平并不算高,接近“中度信任水平”,而市民对商业行业则处于“基本不信任”得水平;对中央政府得社会信任度高于地方政府;对中央媒体信任程度高于地方媒体。对中央政府得高信赖,仍然就是重要得社会整合得心理资源,但就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得公信力较低、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得 环境比较差得现状。在人际信任上表现出传统得人际观念,最信任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作者:欧阳英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0期 欧阳英 摘要: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以及建设等不同时期的社会研究课题,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必须 主动创新实践工作理论与方法,优化改善政治发展渠道方式,有效构建出先进的互动交流平台。本文将进一步对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社会整合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重大任务,党 组织执政能力也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持续地发展,达到 社会民众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统一战线工作的价值作用,优化 协调好利益关系,并科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综合能力。 一、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概况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三次社会转型期中最为复杂多样的,无论是社会文化 环境,还是社会经济与政治都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统一战线不 同阶层内部的成员追求利益与目标不只具有唯一性特点,而是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从而导致 统战力量开始变得分散化[1];2.统一战线各个阶层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这样也促使我国统一战线地位变得日益重要起来;3.统一战线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变大,统一战线内部结构需要得到及时优化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建设和谐稳定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改进措施 1.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期,政府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政治参与渠道,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确保更多不同社会阶层优秀成员通过不同政治参与渠道献言献策,真正参与到社会经济与政治事务建设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还需创新完善政治参与形式,充 分保障社会不同阶层民众参政议政方式的高度灵活性,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方式进行参政议政的 交流对话,促使参政议政由政治层面有效拓宽到社会层面。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必须科学规范社会政治参与程序。比如,科学明确社会政治协商内容,提前多少 天告知民主党派需要进行协商的具体内容,这样能够方便各个党派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及 时获取最新的民众反馈意见,从而有效提高政治协商工作质量。政治参与机制的设置能够帮助 国家更好发挥出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有效调动起任何能够调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全面提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水平。 2.创新发展社会化组织。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化组织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较为落后,无法有效保障不同阶层成员的切身利益。针对社会利益分化和社 会化组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战部门必须加强对各层级社会组织的创新建立工作,确保能够 有效发挥出不同阶层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作用,促使民众能够从不同社会组织部 门表达自身合理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统战部门要合理构建出共同利益分享机制[2],体现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切,让弱势阶层成员利益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统战部门可以通过 搭建起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各阶层社会组织部门利用该平台加强与对应利益群体的交流 互动,有效形成和谐友好的交流局面,推进社会公开舆论表达。

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11月第24卷第4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Nov.2006 Vol.24 No.4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 侯晋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矛盾交织,人们的社会心态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分析探讨社会心态的本质与现存问题,及其有效疏导措施的基础上,认为:在现阶段,社会心态问题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只有重视和关注社会心态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理顺社会情绪,化消极的社会心态为积极的社会心态,才能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持稳定,进而切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心态;转型时期;疏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_2936(2006)04_0024_04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社会转型加快,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一些深层次利益矛盾由此凸现。在此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应特别关注社会心态问题。 一、社会心态的本质与能动性 社会心态是某一时期社会群众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也就是人心民气。社会心态因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社会阶层产生差异。社会心态在本质上属于低水平、不系统、不定型的、自发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其中,社会精神生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而社会精神生活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社会精神生活的多层次、复杂的结构中,根据水平高低的不同层次来分析,可以有社会心态和社会意识形态之分。[1](P421 426)所以,社会心态应当理解为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在社会精神系统中处于较低层次,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是社会心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源。社会心态具有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起能动作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消极落后的社会心态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积极的:一是在广大民众、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形成普遍共识,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内乱所造成的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生活窘迫的后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突发事件影响经济增长的进程;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性、效率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心态;三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总之,人心思稳,人心思富,人心思进。这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社会心态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收稿日期] 2006_05_30 [作者简介] 侯晋雄(1980-),男,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史、党史研究。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与分析

关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心 态调查报告 前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心态肯定多少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而有所不同,更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成熟度的改变,从而对社会的心态不断的在改变。 对于当代大学生,从大一刚进学校,懵懂不知,对社会的心态总是美好的,因为不曾有过压力,学习也是看自己的兴趣,做什么事都是那么的无所畏惧,没有家长每个周的约束,没有老师像高中那样的时刻盯着、管着你,没有学校教条、校规的严酷约束,对社会总是那种想象中的美好,美好到开始幻想自己在社会中混得如鱼得水,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不曾有过压力,也不会想到真正社会中的那些复杂。到了大二、甚至大三上学期,才慢慢的发现自己离另一只脚踏入社会已经时日不多了,压力慢慢袭来,对社会的心态也就随之从大一时的美好、舒畅慢慢演变成“胸闷、气短”,像被什么压得喘不多气来,因为我们在这几年里经历了关于社会的太多,开始慢慢了解真正的社会了,我们有了压力,总是觉得现实的社会给了我们美好的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莫名的压力,面对社会,我们就要开始面对竞争激烈的工作、高昂的房价等等一切现实的个人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跟着父母永远过着每月领着父母大人每月固定时间发给的工资,而不用动手动脑的去干着社会上的那些“劳苦大作”。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找工作赚钱,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养得起自己,才能在养得起自己的前提下给父母最好的,当然想到给父母最好的这部分人毕竟总是那很少的几分之几。对于以前的还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而言,遇到不公平、不顺眼、看不过去的事总是会站出来义愤填膺的打抱不平,而现在的当代大学生,因为接触了社会的更多面,已经习惯了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慢慢的麻木了,不再那么冲动着不顾后果的去管那些“琐事”了。看到满大街以各种方式、各种名义要钱的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心软着递上父母给自己的钱,即使是一些些零钱,即使是一些些小小的心意,现在也消失不见了,这些一系列的善意之举就在对社会的慢慢认识当中不复存在了,因为在当代大学生的眼中,这个社会慢慢的显现出了它现实的一面,现实的人、现实的事、现实到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之前在我们心里的那些美好正在被这一系列的现实慢慢侵蚀,已经变得浑浊不堪。现在的我们也开始慢慢认识到曾经的梦想都只能当做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只能偶尔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幻想一下,过了就要回到现实当中,继续在现实中为将来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甚至更好的生活去打拼,即使很苦很累也要学会接受着去加油努力。毕竟以后的几十年的生活得靠我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

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一) 摘要]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心理的重构期,易产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社会心理失衡的多个因素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心理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失衡;和谐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社会转型,进入2l世纪加速发展,“这种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有机体走向自我和谐的变革,既体现为向逐步明确的目标在试错中逼近的过程,又体现为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积聚甚至尖锐化的过程”。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了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继续发展。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最根本的是调节由这些矛盾和冲突引起的社会心理失衡,促进和谐社会心理的形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直接的主观反映,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行动意向;在群体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信仰、风俗、习惯、成见等。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客观状况的变化必然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引起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整个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社会心理能够相对客观和准确地反映社会变化的倾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情境和社会行为的中介,众所周知,只有“心理和谐”的个体才可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行为。才可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大量的越轨行为,导致社会发展迟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心理就是和谐社会的传感器,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社会心理是和谐还是失调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国家对促进和谐社会心理发育的重视。如何认识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现状,重构社会心理,促进社会心理和谐,是目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二、社会加速转型导致社会心理失衡 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整体性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国从20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转型,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是传统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典型的体现为我们国家由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过程。全球化、一体化使中国社会转型呈加速发展态势。而探讨因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心理转变,采取措施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社会相对剥夺感 我国社会转型,对老百姓来说,体验最深刻的莫过于经济体制转型。从1978年开始,我们在经济领域逐渐探索由国家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平等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但结果却是分化的,必然造成财富和贫困在两端的积累。而这种分化更由于我们国家在改革初期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先发展沿海、后发展内陆”等非均衡发展战略而被放.大,我们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利益格局失衡,也就是《圣经》所说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衡量两极分化的指标,在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就已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在2007年更是达到了0.48。逐步扩大的两极分化影响了社会稳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威胁。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