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课时 去括号、添括号

第2课时 去括号、添括号

第2课时 去括号、添括号
第2课时 去括号、添括号

第二章整式加减

2.2 整式的加减

第2课时去括号、添括号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去括号法则的形成过程,理解去括号的意义.

2.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运算,培养运算能力.

3.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向学生渗透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得出“去、添括号”的实际作用,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去括号、添括号法则的理解;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总结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去括号、添括号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由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双方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和观念.

【教学重点】

重点是准确理解去、添括号法则并会正确的化简整式.

【教学难点】

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老张和老李家有两块土地和一个20平米的院子,土地如右图的长方形,两家要联合起来种大棚蔬菜,你能帮他们计算一下,这三块土地的面积和吗?比较你们所列出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某位同学开学带100元钱去文具店,先

买了a元一本的练习本共3本,又买了b元一本的笔记本共3本,问他还剩下多少钱?如何列式呢?

100-3(a+b)100-3a-3b

上面两个式子相等吗?根据的是什么原理?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列出带有括号的整式和不带有括号的整式,对比所列结果,通过观察、比较,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和归纳,关注学生对法则的表述,从而得出法则.情境1中20+3(x+2)=20+3x+3×2.情境2中100-3(a+b)=100-3a-3b,乘法分配律.

【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去括号法则

问题1 去括号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2 去括号法则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去括号法则:(1)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不改变符号.(2)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2.添括号法则

问题1 添括号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2 去括号法则与添括号法则的异同点是什么?

【教学说明】学生在掌握去括号的法则的基础上,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添括号法则:(1)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2)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与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时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时各项都改变符号.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去括号中正确的是( )

A.x-2x+y-1=x-2x+y-1

B.3x 2-3x+6=3x 2-3x-6

C.5a 2+-3a-b-2c-d=5a 2-3a-b-2c+d

D.x-y-z+1=x-y-z-1

2.已知-x+2y=5,那么5(x-2y )2-3(x-2y )-60的值为( )

A.80

B.10

C.210

D.40

3.根据去括号法则,在横线上填上“+”或“-”

4.化简:3a-[5a-(2a-1)]=

5.数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a-1|+|a-2|=

6.先化简,再计算:

(3a 2-ab+7)-(5ab-4a 2+7)

其中,a=2,b=3

1. 【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去括号、添括号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答案】1.C 2.A

3.(1)“+” (2)“-” (3)“-” (4)“+”

4.-1

5.1

6.7a2-6ab 2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73、74页“练习”和教材第76页“习题

2.2”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带有括号的整式和不带有括号的整式,由同学自己来想出两种式子,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增加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和归纳,关注学生对法则的表述,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法则的运用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运算能力.

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有括号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掌握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并能说出现由.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背景的活动,感受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 2.通过学生进出教室这一实例,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学生进出教室这一事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没有括号与有括号的重要性. 2.掌握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从学生走出教室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括号前是个“-”的理由。 2.添上“-”与括号,括到括号里各项都要变号。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由于你们上体育课后,教室里原有a个学生,走进来了第一批学生是b个学生,又走进来第二批学生是c个学生,现在教室里有几个学生?相反呢? [生]表示:a+b+c;或者a+(b+c), a_b_c或者a_(b+c)。[生]发现:a+b+c=a+(b+c),a_(b+c)=a_b_c. [师]对,我们在小学里用过括号,但没有进一步探究,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有括号与没有括号的区别在于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探究下列四个等式:a+(b+c)= a+b+c,a_(b+c)= a_b_c 或者:a+b+c= a+(b+c),a_b_c= a_(b+c)。有什么规律,下面开始探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去括号与添括号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正确性。并能说出现由.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探究活动,感受去括号与添括号的规律,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后,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去括号与添括号是否正确,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去括号与添括号(含答案)

去括号与添括号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 2.会运用去括号法则,会按照法则,并根据要求添括号; 3.通过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思想. 知识讲解 一、重点、难点分析 去括号、添括号法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无论去括号,还是添括号,认真把握法则要点,注意形成技能. ①关于去括号:去括号时,连同括号前的符号同时去掉,要特别注意括号前是“-”号时,去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如a2-(2a-b+c)=a2-2a-b+c是错误的; ②关于添括号:一般要明确把哪些项放在括号内,以及括号前用什么样的符号,要特别注意把某些项括到前面带“-”号的括号内时,各项符号都改变; ③关于去添括号,都改变了原来式子的形式,但不改变式子的值. 二、去括号法则 为什么要学习“去括号法则”?我们也看一个例子:计算(a-3b)+(2a+b),这里a与2a,-3b与b是同类项,但括号把它们隔开了,“可望而不可并”,只有设法把括号去掉才能计算化简.这就是学习去括号法则的一个道理.怎样才能正确地应用去括号法则? 由于乘法分配律a(b+c)=ab+ac具有去括号的功能,所以去括号法则a+(b+c)=a+b+c,a-(b+c)=a-b-c,也可以理解为把括号前的“+”号 或“-”号看成是“+1”或“-1”,然后再应用乘法分配律推导得到的.这样理解、记忆去括号法则有助于减少应用去括号法则的错误. 比如,计算3(x-2y)-5(3x-y)时,应该想到:3×x,3×(-2y),(-5)×3x,(-5)(-y),即可正确地得到:原式=3x-6y-15x+5y=-12x-y. 去括号的法则应注意两个方面;括号前为正号时,去掉括号后,不影响括号内“去”出来的各项的符号,即把括号连同前面的“+”号去掉以后,括号内的各项原原本本的“拿”出来,就算完成了去括号;而括号前如果是负号,就说明“要减去整个括号内的各项”,

去括号与添括号教学设计

去括号与添括号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removing brackets and ad ding brackets

去括号与添括号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 2.会运用去括号法则,会按照法则,并根据要求添括号; 3.通过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去括号、添括号法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无论去括号,还是添括号,认真把握法则要点,注意形成技能. ①关于去括号:去括号时,连同括号前的符号同时去掉,要特别注意括号前是“-”号时,去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改变.如a2-(2a-b+c)=a2-2a-b+c是错误的;

②关于添括号:一般要明确把哪些项放在括号内,以及括号前用什么样的符号,要特别注意把某些项括到前面带“-”号的括号内时,各项符号都改变; ③关于去添括号,都改变了原来式子的形式,但不改变式子的值.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教学时,要强调去括号时改变了式子的形式,但不改变式子的值.还要揭示去括号法则的特征,指出去括号时连同括号前的符号同时去掉. 2.添括号与去括号正好相反,添括号是否正确可以用去括号检验,反之也正确. 3.要注意分析去括号、添括号法则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去括号或添括号与括号前面的 符号看成整体.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要结合例题作些分析,如 原式,括号前是负号,括号内有三项,去掉括号连同括号前的负号,根据法则要改变括号内每一项的符号,把b改为一b,改为,d改为,原式变形为.

去括号与添括号教学设计

去括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计算; 2. 经历去括号法则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发展观察和归纳能力,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 重点 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 探究去括号法则并归纳法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问题一 操场上原有名同学在跑步,后来第一批来了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名同学,则操场上共有多少名同学在跑步? 学生口答出两种表示,即得到等式①变式:若把“来了”都改为“走了”,则操场上还有多少名同学在跑步? 学生口答出两种表示,即得到等式②二、知识探究 请大家观察两个等式,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符号后,括号内每一项的符号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活动:1.讨论上述问题;2.展示讨论结果。 老师追问:本身的符号是什么?和前面的符号如何变化?什么决定了它们符号不同的变化?在板书上添上隐形的加号,并演示他们符号的变化。 归纳去括号法则: 当括号前是“+”时,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符号后,括号内每一项的符号都不变;当括号前是“-”时,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符号后,括号内每一项的符号都改变;归纳口诀:去括号,看符号;是加号,不变号;是减号,全变号. 三、巩固提升 请大家学以致用,完成学习反馈1. 学习反馈1:填空(去括号) (1) ; (2) ; (3) ; (4) . 请学生口答,老师追问:括号前的符号是什么?符号要变吗?最后请出错的学生分享错a b c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b b c b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七年级上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七年级上去括号和添括 号法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2.3去括号与添括号 一、教材分析 “添括号”与“去括号”是整式加减运算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它的导出,本质上是运算律的运用。 运算律是代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这节课就是灵活运用这一数学通性,推导出“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实践课。在“去括号”法则探究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推导,启发学生将推导的过程用语言归纳出“去括号”法则,“添括号”法则的得出通过“等式的反身性”和“乘法分配律”两种途径得出。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并能熟练的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去括号、添括号法则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和归纳思维能力等,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四、教学难点 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添括号法则的应用。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提问学生: (1)做过习题1.4第4题后,有什么体会? (2)做过习题2.2第10后,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在甲、乙两面墙壁上,各挖去一个圆形空洞安装窗花,其余部分油漆,请根据图中尺寸(教材图2—6),算出:较大一面墙比较小一面墙的油漆面积大多少? 为生讨论后,就学生得出的(2ab—πr2)-(ab (甲) (2ab—πr2)-(ab—πr2)如何计算要计算上式,先要去括号,如何去括号呢 再提问:这样式子如何化简(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回答。)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去括号、添括号”。 (教学说明:在复习旧知中,学生在合并同类项时遇到新问题,如何解决呢?学生急于知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体会过程,探索规律 上式中 (2ab—πr2)=(+1)×(2ab—πr2) =(+1)×2ab-(+1) ×πr2 (分配律) =2ab—πr2 -(ab—πr2)=(-1)×(ab—πr2) =(-1)×ab—(-1) ×πr2 (分配律) = -ab +πr2 通过上面去括号后,我们有 (2ab—πr2)-(ab—πr2)=2 ab—πr2- ab+πr2 = (去括号) = (交换律) = (结合律) = (分配律)(教学说明:这一过程由学生完成,并注意请学生搞清楚,计算中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培养推理有据的习惯。) 问:由上面的运算可以看出,去括号运算的根据是什么?(分配律) 请你模仿上面的做法,完成下面的去括号: a b c ++-= ,() -+-=。 a b c () 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的变化规律,教师问: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上面的练习过程及结果用语言概括出,从而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教师板书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内各项不变符号。 (2)括号前面是“一”号,把括号连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我们将上面两式反过来看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等式:

人教版【说课稿】 添括号

乘法公式(3)――添括号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乘法公式(3)――添括号》,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去括号及整式乘法公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去括号法则探究添括号法则、运用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变形的课题。添括号是本章的一个难点,为今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以及解方程等内容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也对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添括号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整式变形,进一步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去括号到添括号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熟练运用添括号法则,渗透类比、转化和整体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添括号是灵活运用整式乘法公式的基础,因此,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又由于在“-”号后面添括号时,学生很容易犯只改变被括到括号内的某一项的符号,而忽视改变被括到括号内的各项符号的问题。因此,在“-”号后面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方法为辅。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三、说学法 按照新课改生本课堂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去括号与添括号

数学教案-去括号与添括号 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 教育 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

数学 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 数学 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匚”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 学习 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与;②与;③与.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 ; (2) ; (3).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 (2) 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 [板书] 3.3 去括号与添括号 【教法说明】在复习中,学生合并中的同类项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 题需先去括号,怎样去括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如何去括号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所得结果. (出示投影2)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运算,然后由学生回答结果. 师:(用复合胶片把结果出示投影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两种运算有什么区别?

(完整word版)去括号与添括号教案

去括号与添括号(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灵活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有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充满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括号前是“-“号时的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活动、问题、探索、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通过一组连环画面,第一个画面:两个学生在思考问题“图书阅览室里有a 人正在看书,b人看完后出去了,又有c人回教室上课了,此时阅览室中还有多少人?”第二个画面:小刚得出的答案是a-(b+c),小芳得到的答案是a-b-c,两人觉得这两个答案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形式不一样呢?”第三个画面:“聪明的小刚灵机一动,把我的答案中的括号扔去不要,两个答案就一样了。可细心的小芳马上发现还是不一样。”第四个画面:“究竟该怎么办呢?两个学生免露难色。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活动实践 1 发现探究: 填空:7+(+3)=7_____;8a+(+a)=8a_____; 7+(-3)=——;8a+(-a)=8a__; 7-(+3)=7——;8a-(+a)=8a____; 7-(-3)=7———;8a-(-a)=8a____. 2 研讨探究: 根据上面填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 上面各小题的左边与右边有何不同? (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 问题 2: 括号前是“+”号或是“-”号时,对去掉括号有无影响? (有影响。因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而加号可以省略)问题 3 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一下你发现的去括号的规律吗? (括号前是“+”号时,把“+”号和括号去掉后,括号里的数与字母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时,把“-”号和括号去掉后,括号里的数与字母都要变号。)问题 4 如果括号里不是单项式,而是多项式,你所发现的规律还适用吗?请用下列狮子进行验证: 13+(7-5) 13-(7-5) 9a+(12a-3a) 9a-(12a-3a) 问题 5 你能用语言叙述去括号的规律吗? (括号前是“+”号时,把“+”号和括号去掉后,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时,把“-”号和括号去掉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三自由展示 1 说一说: 下面的去括号,有没有错误?若有错,请你改正。 ⑴a2 - (a – b + c) = a2 - a - b + c ⑵-(a – b + c) = - a + b - c ⑶c + 2( a - b) = c + 2a – b 2 做一做: 3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⑴a +(b-c) ;⑵ a - (b-c) ; ⑶8a+2b+(5a-b) ⑷ 6a + 2(a-c) ; ⑸(5a-3b)- 3(a2-2b); ⑹3(2x2-y2) - (3y2-2x2) 。 3 议一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去括号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去括号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六各方面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等后续数学知识做好准备,同时也是是以后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这个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合并同类项,而且在小学就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式的运算还不太熟悉,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字母表示数”的问题,接下来要让学生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类比数学习式,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律在式的运算中仍然成立,让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充分体会“数式通性”,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从而实现数到式的飞跃。 (三)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2)理解去括号就是将分配律用于整式运算,掌握去括号法则。 (3)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整式。 数学思考: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探究、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 (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G

一.在加减混合运算中 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变“-”,“-”变“+”,即: a+(b+c+d)=a+b+c+d a-(b+a+d)=a-b-c-d a-(b-c)=a-b+c 例1 ①100+(10+20+30)=100+10+20+30=160 ②100-(10+20+30)=100-10-20-30=40 ③100-(30-10)=100-30+10=80 例2 计算下面各题: ①100+10+20+30=100+(10+20+30)=100+60=160 ②100-10-20-30=100-(10+20+30)=100-60=40 ③100-30+10=100-(30-10)=100-20=80 注意:带符号“搬家” 例3 计算325+46-125+54=325-125+46+54 =(325-125)+(46+54)=200+100=300 注意: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是这个数的符号.如+46,-125,+54.而325前面虽然没有符号,应看作是+325。 二.在乘除混合运算中 “去括号”或添“括号”的方法:如果“括号”前面是乘号,去掉“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除号,去掉“括号”后,原“括号”内的乘号变成除号,原除号就要变成乘号,添括号的方法与去括号类似。 即a×(b÷c)=a×b÷c 从左往右看是去括号, a÷(b×c)=a÷b÷c 从右往左看是添括号。 a÷(b÷c)=a÷b×c 例4 ①1320×500÷250=1320×(500÷250)=1320×2=2640

七年级数学上册《去括号》说课稿2 (新版)新人教版

《去括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配方法、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变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可以看出,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的分解、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2、了解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的符号简化,便于合并,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 括号前面是“一”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应如何处理。 重难点的突破: 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2、口诀记忆: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并且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的特点是:具体、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选用“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求胜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设计理念 1、本节课借设置问题情境及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学生的探索的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 去括号与添括号

数学教案-去括号与添括号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与;②与;③与.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3).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在复习中,学生合并中的同类项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先去括号,怎样去括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如何去括号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所得结果. (出示投影2)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 ; 学生活动:先运算,然后由学生回答结果. 师:(用复合胶片把结果出示投影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两种运算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回答(两种运算的结果相同,而两种运算的顺序不同,如是先求7与-5的和再与13相加,而是先求13与+7的和再与-5相加).

去括号和添加括号法则及练习(精排版)

去括号添括号法则及练习 一、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有"+"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不改变; 字母表示:a +(b + c)= a + b + c例如:23 +(77 + 56)= 23 + 77 + 56 a +( b - c)= a + b - c例如:38 +(62 - 48)= 38 + 62 - 48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为相反的符号; 字母表示:a -(b + c)= a - b - c例如:159-(59 + 26)= 159-59-26 a -( b - c)= a - b + c例如:378-(78 - 39)=378-78+39 3、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x+(y-z)-(-y-z-x) = 4、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错误. a+3(2b+c-d)= 5、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 24-(176+24)+[276-72-(134-72)+234]

例题:4+(5+2) 4-(5+2) = = a+(b+c) a-(b+c) = = 去括号练习: (1)a+(-b+c-d)= (2)a-(-b+c-d) = (3)-(p+q)+(m-n)= (4)(r+s)-(p-q) = (5)x+(y-z)-(-y-z-x) = (6)(2x-3y)-3(4x-2y)= 下列去括号有没有错误?若有错,请改正: (1)a2-(2a-b+c) (2)-(x-y)+(xy-1) =a2-2a-b+c =-x-y+xy-1 二、添括号法则: 添上“+”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添上“-”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1、按要求,将多项式3a-2b+c添上括号: (1)把它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里; (2)把它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里。, 在解题时,先写出3a-2b+c=+()=-()的形式,再往里填空,特别注意,添“-”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全变号。

有理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说课稿

2.2整式的加减(3) ——去括号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这一课时,我是第一次教学这节内容,这节内容我还没有教学,属于课前说课。我选取这节内容来进行说课,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让我及时去补救我教学中的不足。我说的是整式的加减的第三课时,接下来我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的顺序来进行逐一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3课时,它和合并同类项组成一个小节,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它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等后续数学知识做好准备,因此它在整个初中数学代数部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特别是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式的运算还比较陌生。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合并同类项,而且在小学就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我认为要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不会很困难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字母也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类比、观察、比较、归纳,探索得出去括号的法则,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钻研教材,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去括号就是将分配律用于整式运算,掌握去括号的法则,使学生学会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一对一八年级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一对一个性化教案 学生姓名:教案编号:10

日期: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金榜教育一对一个性化学案 学生姓名:学案编号:10 -、课程链接 完全平方公式:(a+ b) 2= , (a—b) 1、(1) (2a+ 1) 2=( ) 2+ 2 ()()+ ( (2) (2x-y ) 2=( ) 2- ()()+ ( (3) ( 3x+ 2y) 2=( ) 2+(、> ( )- (4) (2m-n) 2=( ) 2- (:)()+ () (5) (3x + Z y) 2=( ) 2+ 2 ()( ) 2 2 2、982=( 100—)=( )2-2 ()()+ ( 4、(1) A-lb) 2 3 (2 ) (-2m + n ) 2 (-2m - n ⑷(2a + 1) (- 2a- 1) 2 ) 2 +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如:3a b 3a b,3a b 3a b。 注意:(1)括号外有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把数字因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后再去括号, 如3 a b 3a 3b 3a 3b。 (2)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第一项或某几项的符号。其原则是变则全变,不变则全不变。 (3)去括号的顺序一般是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例1、(1)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A. a bed a b e d B. a b e d a b e d C. a bed a b e d D. a b e d a b e d (2)下列运算正 确 i的 是 () A. 3 x 1 3x 1 B. 3 x 1 3x 1 C. 3 x 1 3x 3 D. 3 x 1 3x 3 知识点二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 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 (1) a+b_c=a+( ) (2) a-b+e=a-() (3) a-b-e=a- () (4) a+b+e=a-( ) (乘法公式与添括号)例3、计算 (1)( x+y+z)( x-y-z )(2)( 2x-y-3) 2 三、课堂讲练 练习一 ________________ ;如果括号前面是

《去括号》——说课稿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二章2.2整式的加减第2小节“去括号”的两课时内容中的第一课时的“去括号”。它是第二章有理数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对往后的代数式的计算与应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使学生掌握去括号法则; ②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代数式化简及计算; ③通过去括号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为“—”号时,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改变符号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设计的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有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都能学会有用的数学。 2、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理解程度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所以讲课时应贯穿去讲述。 (2)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习对括号前“—”的去括号后各项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由浅入深的分析。

(3)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方法 (1)启发式(2)探究式 4、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5、反馈调控措施 (1)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课上的练习及课后作业。 (2)作业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好,争取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作辅垫 三、教学设计 1、回顾旧知识 ①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复习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2、创设情境 ①教材第108页回忆及做一做 创设情境,体验新知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板书:a +(b+c)=a+b+c a-(b+c)=a-b-c 问题:(1)发现什么样的等式关系? (2)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一样吗?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正稿)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宜宾县双龙中学罗运来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双龙中学的罗运来老师,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恳请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下面我就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熟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只有学生掌握好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才能更好学习后面的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应用。同时,学习本节课时涉及的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对后继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探索上,更要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和传播。日常生产生活中不等关系的情况常常发生,所以不等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与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几乎渗透到初中数学的每一部分。可见,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中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一个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深化,还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自主探索解一

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体会数学学习中类比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通过讨论发言,培养学生勇于发言、合作交流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突出重点,本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自主探索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3掌握不好的实际情况,特确定教学难点是:不等号方向改变问题。为突破难点,教学关键是运用类比的方法,比较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不同的地方,并加强“去分母”和“化系数为1”这两个步骤的训练。 二、说教法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鉴于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游戏体验法及问题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引导学生与已有知识联系,减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难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类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