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实验心理学

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

1.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

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坎农,巴德

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

代表人物:帕佩兹

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

(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

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

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

(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

(2)面部表情法:

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3)生理指标法(客观):

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

4.情绪的实验方法

(1)刺激反应法

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

(2)情绪诱导法

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

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②提高诱导法推广度的策略:A使用盲设计 B进行现场研究

5.情绪和认知

(1)情绪认知理论

①阿诺德的认知-评估学说

代表人物:阿诺德

观点: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代表人物:伊扎德

观点:a关于情绪的认知功能的观点

b关于情绪发展和分化的观点

③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三因素论)

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

观点:情绪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6.情绪与记忆

①情绪与记忆的关系:促进与阻碍—特定的情绪状态可以改善记忆,而某些情绪会损害记

②情绪与记忆的一致性编码效应:识记时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的消极材料,

而处于愉快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令人愉快的内容。

A.情绪一致性编码效应(记忆)—就是说,如果材料的情调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一致,那么材料会学习得更好。

B.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回忆)—是指个体容易回忆那些与当前个体情绪体验相同的情调

的材料。

③情绪记忆:指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其中,情绪事件就是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特定事物或事件。

闪光灯记忆:是一种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的情绪记忆,它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

第十章个体差异

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2.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①遗传决定论(高尔顿);②环境决定论(埃里克森、克兰普);③交互作用

3.对年龄因素的研究:

A.横向设计——易混淆年龄影响和同期群影响

B.纵向研究——耗时,被试流失,时间和影响行为的历史变化等因素

操作定义:旨在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

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1)言语-语言智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知-自省智力;(7)交流-交往智力

5.能力的发展:智力测量随年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智力稳定性:是指在跨人生历程的发展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的相对位置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6.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7.人格的研究:

①双生子研究(遗传);

②攻击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后天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习得。

8.人格的测量:

①类型论:根据某种标准对具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就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的理论。

特质论:把人格看作由很多特质所构成,认为人格特质是所有人所共有的,但个人所具有每一种特质的程度则因人而异,这就构成了人格差异。

②A型-B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由两位临床医生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

A型——有很强的成就动机、竞争性强、元气旺盛、精力充沛、有时间强迫感等特征。冠心病患者

B型——比较松弛、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能容忍、没有时间紧迫感等

③场独立型: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是指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内部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

(场独和场依无好坏之分。)

第十一章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历史阶段:

①“诞生神话”: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②奠基时期:人际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③摆脱危机:社会认知研究

2.如何看待心理学实验中欺瞒技术的运用:

①欺瞒技术:指在实验中,不告诉被试真正的实验目的,甚至不告诉被试正在被测试。

②为什么用?

A.主试为了使实验有效,得到确定的、可靠的结果,往往向被试隐瞒实验的真实目的

B.欺瞒技术的能有效地控制被试的要求特征,提高实验的效度。

③如果实验需求,采用了欺瞒技术,结束后该怎样做?

A.在欺瞒实验中,主试必须对所有被试提供事后解释。

B.在实验结束后,研究者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向每个被试仔细解释这个实验,说明真正的

目的、欺瞒的原因

C.主试应千方百计保护每个被试的尊严,不要让他因为“陷入”骗局而感到自己愚笨或

者受了骗。

D.主试应在确信被试情绪很好,对自己和自己在实验中的所作所为感到满意之后,才让

他们离开实验室。

3.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情境的影响或压力下,在知觉、判断、态度、动作等方面做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变化的现象,又称“相符行为”。

4.责任扩散: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们称之为责任

扩散现象。

群体压力具有同样的作用;责任扩散实验表明与群体在一起除了会给个体行为带来压力外,有时还能减轻压力,减慢或抑制个体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6.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

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等方面。

7.态度改变: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人信息或者

意见的影响后发生变化,或者因行为改变而引起相应变化。

霍弗兰德的说服模型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说服模型的四个关键因素:①沟通者-信息源②信息传递方式③目标对象-接受者④沟通情境8.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经验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9.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

个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

10.内隐自尊:

①实验性内隐自尊:顾名思义是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

A说服中的角色扮演:指由角色扮演所导致的某种偏好倾向。

实验:(格林沃尔德)被试接受了角色扮演任务便意味着自我和指定立场之间建立了连接。

因此对自我的评价泛化产生了对指定立场的积极评价。

B.单纯所有权:指个体对于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实验:(卡尼曼):先给被试某些物体,如杯子等,然后让被试对这些物体进行评价,发现被试对这些物体的评价立刻提高了。

C.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对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

实验:(泰菲尔)即使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在除了全体成员资格之外的其他各方面都相似,群体内偏见也会发生,因为共同的成员资格提供了同自我的联系,使自尊的内隐操作成为可能。

②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

A.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

便是相似性吸引。

实验:(伯恩)被试与刺激个体观点的一致性越高,陌生人对被试的吸引力就越高。

B.对说服的认知性反应: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

容易被接受。

实验:(洛德)一类学生赞成罚款,另一类学生反对。然后让他们分别对赞成罚款和反对罚款的两类证据进行判断,结果表明,每组被试都偏好倾向于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

C.决策后效应:指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予较高评价的倾向。

实验:(斯蒂尔)要求被试对某产品中的某些种类进行评价,然后在本来排名相邻的两者中挑选一个,最后再让被试对所有被选对象进行一次排名。和那些事先没有进行选择的控制组被试相比,选择组被试对被他们选中的物品的吸引力评价有明显提高。

③次级內隐自尊效应:指个体做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连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但是,个体本身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

A.判断中的自我肯定倾向:指人们在对事物的结果进行归因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

果从外部寻找原因,而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很多时候人们还会重构自己的记忆,以维护自己的积极的形象。(格林沃尔德)

B.內隐攀附和疏离:指对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吸引力的人的现象。(泰塞的自

我评价维护理论和威尔斯的下行比较分析理论)

C.转移的自尊:同互惠和迎合效应相类似,转移的自尊也涉及相互交换礼物,好感和称赞。

比起一直受表扬,被试更喜欢先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佐伦森和林德)

第十二章环境心理学

1.环境心理学的特点:①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②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具有

多学科性的特点;③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很广,极为复杂;④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历史较短占暂,缺乏贯穿于研究工作室中的理论假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

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

3.如何对抗拥挤:①中介物可以减少拥挤感;②提供注意中心转移注意力;③逃离(消极)

4.个人空间圈: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5.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①自然观察法;②适宜人际距离量表;③止步距离法

6.个人空间圈影响因素:①性别因素:男性会比女性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圈

②年龄因素:年长者使用的人际距离通常较小

③情境因素:心理的平衡;安全的感受;个体的社会地位;个体间的情感关系

④文化差异:南方人比北方人的空间需求更明确

第十三章工程心理学

1.工程心理学的诞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

2.工程心理学的目标:系统的安全需要;操作上的方便需求

3.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

优点:具有控制严格不易受无关变量污染重复性强的特点

缺点:但是实验室模拟的情境毕竟和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被试在实验室情境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在真实情境中不一定会发生。

②现场实验法:

优点:A真实,自然;B只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C研究结论的推广性高

缺点:A由于控制不够严格,结果有时会受到无关变量的干扰;B所需被适量相当大

③情景模拟法:

优点:A研究的外部效度高;B研究结论较易推广;C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控制无关变量,依据实验目的设计模拟情境;D也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被试,减少被试流失的现象;E内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可信、可靠度高

4.心理负荷:心理负荷不一定与某种工作之间相联系,而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给人的注意、情绪或反应带来的压力。

5.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

①次要任务法:就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首要任务)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项无关任务。

②主观评定法:是让被试对工作难度、时间压力、紧张心情等主观感受话题或体验进行主观评定的方法。

重点:第三章第三节心理实验设计的内容(考察对知识点的理解)

1关于变量的实验设计:(1)自变量:(思路)从数量角度出发,分为单变量设计和多变量(2-4个变量)设计:从对自变量控制的严格程度,还分为准实验设计。

(2)因变量:单因变量设计和多因变量设计

(3)额外变量:由随机误差引起的,无法避免;由系统误差引起的,可以控制。

A.主试效益: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B.被试效应:又称要求特征。典型的有“霍桑效应”

C.额外变量的控制: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关于被试的实验设计:

(1)被试间设计:匹配法和随机法

(2)被试内设计:ABBA设计;拉丁方设计

(3)混合设计:

3.小样本设计:ABA设计(属于被试内设计);多基线设计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941085.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 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 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3章反应时法 3.1考点归纳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1)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包含以下几个时段:第一时段,剌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以上三个时段的总和即是反应时间。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2)反应时的研究意义 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使用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实验研究,曾对解决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反应时研究,几乎奠定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对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①反应时间是一种反应变量,它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及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对一件工作越熟悉,反应时间就越快;内部过程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反应时间随多种原因而变化,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很方便的反应变量来运用。由于这些原因,反应时的研究就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心理实验中常用速度作为反应变量,这个速度称作反应的时间,而反应时只是它的基本成分和最简单的例子。

速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做一定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所完成的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测量工作速度。速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量数,是因为每个动作都需要时间,而时间是可以测量的。速度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对一件工作完全精通,就会做得很快。速度也可以作为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内部过程越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因而测量反应的时间,即执行反应的时间就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而反应时,就是测量反应的时间中最简单的例子。 (3)反应时研究的历史发展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天文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赫尔姆霍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使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具体内容将在后面介绍),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在冯特早期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17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觉得复习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17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

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

沉积岩与沉积相考试题

沉积岩与沉积相 请注意: 1、本考试科目提供一套试题参考答案,进入本门课程点在线考试,随机抽题,如果考试题不是其中试题,千万别点最下面的“完成考试”按钮,立即关闭窗口,重新进入抽题,直到抽到所给这套题为止 2、在线考试只有一次机会,成绩为最终考试成绩,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没给答案的可自行发挥,别空题,做完后一定点完成考试显示“答卷结果保存成功”表示提交成功,否则考试结果将无分值

1.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2.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3.河流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4.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 5.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6.如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7.又称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 一般认为在潮上带,早先沉积的碳酸钙沉积物饱含孔隙水,在强烈蒸发时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海洋中正常海水的供给,就像泵汲一样。蒸发泵汲作用进行,使潮上带沉积物上部孔隙水的盐度大大提高,出现文石、高镁方解石及石膏沉淀,特别是石膏的沉淀增高了卤水中Mg/Ca比值,这些卤水就成为一种交代溶液,逐渐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8.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各科复习方法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各科复习方法 312统考心理学试卷满分300分,涉及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和实验心理学6门科目的内容,其中心理学导论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实验心理学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针对各门科目性质特点以及在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博仁教育心理学老师为广大备考312的考生提出以复习建议供参考。(1)心理学导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门,普通心理学是进行心理学复习和以后进行进一步心理学知识深造的基础,从考试分值上,也可以看出这门科目的重要程度。社会心理学是从2011年开始大纲新加入的内容,涉及的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基本原理。 在复习程度上,首先,要对基本的基本概念、事实和理论都很熟悉,要达到能再认的程度,对于心理学基本的流派以及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也要很清楚;其次,按照大纲列出的心理学导论的13章内容,前五章是比较简答和基础的,在考试当中是次重点,但一些基本的理论或心理现象也是需要理解记忆的,从第六章记忆到十二章人格,这部分内容比较多,特别是涉及一些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部分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第十三章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涉及比较简单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要达到能够对知识点再认的程度。 在复习方法上,普通心理学在刚开始看的时候要认真看教材,不要只背简化版的大纲或是背诵版资料,因为普心涉及的小知识点或有助于理解的内容,在教材上会更加形象和明晰。在对教材熟悉一两遍后,可以形成这部分知识的框架,接着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记忆。社会心理学部分是相对简单的,对于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能够达到再认的程度。 (2)发展心理学。这门课涉及的是个体从胎儿到死亡的一生中心理的发展与变化。 在复习程度上,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年龄段划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现象出现的时间等能够熟悉和再认;其次,对于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要能够非常熟悉,一些重要的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要能够回忆。 在复习方法上,在对教材基本的框架熟悉后,可以按照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纵向上,就是按照年龄段从胎儿、婴儿一直到成年、老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总结出各个心理发展期的主要特点。横向上,按照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总结个体从出生一直到老年的变化特点。 (3)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涉及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教与学的心理,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等。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但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特别是学习理论这部分。 在复习程度上,学习理论部分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这部分知识点最好能够记忆。学习动机、学习迁移等部分的小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复习时,可以将各个部分的知识点列出一个大的框架,按照分类、理论等的思路进行复习。 (4)心理统计。这门课是心理学复习中更偏重理解性的知识,也是一门方法基础课,主要涉及心理学数据的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在复习程度上,关键是要理解基本的概念,明确各种统计的基本方法,同时能正确解释统计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题目与答案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开卷)试题—16秋 注意事项: 1、通过在线考试模块完成该课程考核;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3、请务必于20XX年1月6日前完成。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叠层石: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2、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3、浪基面: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4、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海底坡度(30m,多为几百米),太暗.底部水体停滞缺氧:来自周围陆棚的底流可为超盐度,较大密度,不易上流所致 5、浊积岩: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单描述5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 1.水平层理:例如:硅藻土,纹层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代表静水环境中的缓慢沉降。 2.平行层理:纹层亦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在剥开面上可见剥离线理构造。主要产于砂岩中。一般出现在急流和能量高的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3.楔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平面状,厚度变化大且呈楔状。层系界面不互相平行,纹层倾角变化较大,方向变化也大,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4.透镜状层理:潮汐层理的一种,砂质沉积以透镜状被保存在泥质中(灰岩)。泥质纹层呈波状,占主体,砂质沉积可见斜纹层。主要形成于潮汐环境中。 5.粒序层理:亦称递变层理——正粒序、逆粒序。层理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只有粒度的渐变而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