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相关问题。其实呢,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提法,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那究竟什么叫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实我们说的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与其他阶段所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一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个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阶段性特征”,主要定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重大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地去面对。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啊,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很单一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被予以承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

发展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特别强调高度统一,当时中国人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蓝颜色的。外国人到中国来一看,像是蓝色海洋,就说中国人是蓝蚂蚁。为什么是偏偏叫蓝蚂蚁呢?大家都知道,蚂蚁就是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而当时中国社会的高度组织纪律性恰恰就是来源于社会结构的异常单一。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社会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座谈会上说,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比如民营企业家阶层、职业经理人阶层、科技经营者阶层等等。这个讲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个说法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在中央文件上正式承认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这个提法出现的意义应该说还是非常重大的。

2002年修改《宪法》的时候,大家也知道,那就是关于“人民”的定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2002年之前的《宪法》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指的是谁呢?指的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那到了2002年的《宪法》里面,人民的内涵被扩充为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兴社会阶层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别看只是几个字的差别,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低估这种说法的背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变化。这个提法确定之后呢,中国社会的状态也开始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些年东南沿海闹民工荒,这是因为20多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一直都是很低的。按理说,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应该随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相应的提升。而2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那是相当快的,但工人的工资水平却一直提高不起来。为什么提高不起来呢?因为东南沿海的那些企业主要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的主要竞争优势就是这个廉价的劳动力,如果给工人加了工资,那这些民营企业家的所得的利润就相对减少了。这种状况如果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前那是不可想象的,谁敢对工人兄弟不好啊?你这个企业还想不想办下去啊?政府一声令下,说加多少你就得加多少。但是现在我们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那就不可能那样做的了。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也是要接受市场的调节的。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府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再向民营企业家们施加这样

的压力了。因为那些民营企业家会说,啊,这个工人和企业家对你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你政府来说,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逆让我们给农民工一月加100块钱,农民工的日子是好过了,可是我们活不下去了呀,怎么办?虽然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应该是没有根本冲突的,不同阶层可以有机结合、互相融合,但是真的到了具体的经济政治实际中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因为事实上它是有冲突的,甚至个别时候还是比较强烈的冲突。

那面临这些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只能靠兼顾、靠协调,再也不能搞一刀切、清一色,因为当今社会的社会结构已经是多元化的了,每一个社会阶层也都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你看现在大家说“团结”这个词的已经少了,可是说“和谐”这个词的比比皆是,因为照我的理解,团结那是要建立在有着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这样大家就可以紧密无间地走到一起;而和谐呢?和谐是承认每个群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大家彼此之间要互相地磨合,互相地妥协。(团结和和谐的图片对比)

(二)社会需求逐渐提升。

我们可以说,经济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人民群众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在我们刚刚满足于和陶醉于经济建设取得这么重大成就的同时,突然间发现有种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百姓对政府好像越来越不满意了,越来越不买账了,抱怨的情绪越来越大,叫苦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有一个地方,干群关系一度特别紧张,搞调研的同志就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希望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从县委书记到乡镇书记乃至村干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老百姓都太没有良心了。调研人员就让乡镇干部找几个最没良心的百姓,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个没良心法的。结果那群乡镇干部就有点不乐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出于不相信干部。我们都知道,搞调查研究就是应该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人都了解到才对啊。面对调研人员的坚持,乡镇干部不好再说什么。那就找呗,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找一些到外面打过工、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伶牙俐齿,万一说些不好听的话大家都下不了台。于是他就净找那些个没出去打过工、没见过世面的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量他也说不出什么来的那一

种。于是,乡镇干部就带着调研人员去见了一个60多岁的老农民,这人一看就是一个很不善表达的人。但是乡镇干部还是提前给他打起了预防针,对他说,这是中央来的大领导,想问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和看法,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调研人员感觉有点不太对味,赶紧接上去说,我们就是些老师,来了解了解情况,写写调研报告的,就跟你们村里的教书先生是一样的,这次来就是想跟你聊聊天,你看行吗?老农说,好啊。

调研人员说,我看你们家的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新盖的三间大瓦房,您身上穿的这个棉衣质量也不错,这不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吗?不都是乡镇干部们带领大家勤劳致富得来的吗?那个老农抬起头来看了调研人员半天,说,是啊,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的饱,穿的暖,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可是你看我们家后院养的那三头猪,每天我喂它们几把谷糠,它们也能吃的很饱;我给它们铺上几捆稻草,它们也能睡的很暖和。那你说,我这人跟我们家后院的猪有什么区别?说完这些,老农就什么话也不说了。

这个老农民说的实在不实在?非常实在!这人跟猪有什么区别啊?这个人是有做人的尊严的,有着人类的精神追求、政治追求、文化追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我们没有吃饱穿暖之前,的确是顾不上这些东西的。但是吃饱穿暖之后呢,这些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需求了。生理层面的问题好解决,怕就怕心理发生问题,就怕头脑发生问题。我们经常说,能让中国老百姓吃饱穿暖,这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现在的问题是吃饱穿暖之后的下一步应该怎么办?邓小平同志晚年曾经说过,我们总认为发展慢不行,现在看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发展慢要少,甚至还要多得多,复杂得多,棘手得多。我们如何能在老百姓吃饱穿暖、实现经济小康的情况下,满足他们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的需求,这才是今天中国社会人民群众的新的要求和愿望。但是,满足这些新期待对于咱们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是一项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

再比如说,过去这些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时稀里糊涂的不讲法律、不讲民主,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只要一不按照法律来做事情,老百姓就会拿起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家设想一下,在十多年前,我们搞拆迁,有哪个老百姓会拿着《宪法》去捍卫自己的权益啊?但现在的钉子户是越来越多,钉子户的

增加固然对我们搞经济建设的同志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繁荣发展进步来说,我们应该把它看待成一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了我们国家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正在逐渐地增强。我国的下一轮发展必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往前走,所以呢,我们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三)社会状态更加开放。

经过了30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具体地说,有这样两个特点:

1、中国社会现在的人口流动规模、频率、范围都是空前的。目前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中国社会有1.5—2亿人是在流动的,这种人员的流动让社会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高度停滞化的社会,一个工人年轻时到一个工厂里做工,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工厂里干下去,直到退休。也就是说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就可以看见是如何退休的了。当时中国老百姓要想流动那可是真的不容易啊,出门坐个火车都需要开介绍信。当年文化大革命搞大串联时,外国人看起来好像中国已经内乱了似的,其实中国社会的内部控制依然相当有效,原因就在于户籍制度高度固定化的社会控制模式起的作用。

30年来,人员的流动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重庆的一个乡村,这里的支部书记我们支部名义上有25个党员,除了5个65岁以上的党员在家里外,其他的党员都在外边,很多党员的党费都收不上来,他们一会儿在深圳,一会儿在北京,后来连这个支部书记都不知道他们在哪儿。这种社会人口的流动的确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难以考虑到的。

2、尽管这种流动性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但是目前来看,压力还不算是太大。更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于另外一个变化:那就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社会啊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开,资讯的无障碍传播让我们突然发现,今天的社会就像是在一个玻璃罩下。过去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如果发生了什么负面性的事件,按照过去传统的模式,通常都是先把事情捂住,然后慢慢地在内部进行化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由于负面消息的出现而打乱了我们既有的部署以及引发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发生贵州翁安、甘肃陇南、湖北石首等群

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刚刚出现时,《人民日报》、中国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都还没有进行正式报道的时候,但没过两、三天,很多老百姓就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知道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也就是说今天的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了,一旦出现问题靠捂盖子的办法是已经捂不住了。

那在捂不住的状况下,如何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并且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管理呢?那我们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啦。现在我们也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是不是?只要一个地方一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报、电台、电视台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不从正面发出声音,讲述真相,那些稀里糊涂的渠道传播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更加麻烦的结果。

从过去捂着盖子到现在主动公布,这个改变发生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社会状态的开放。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发展,社会状态越来越开放,面对这种开放的社会,我们需要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理念、开放的行为来继续现在的发展。

(四)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回顾中国社会30年的发展,我们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之路,采取的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方式。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1、高投入,认为你只要把钱投下去,这经济发展还能不起来吗?我们从去年的金融危机就能看出来,金融危机这么大的事儿,国际社会都开始叫苦不迭了,连美国面对金融危机都近乎无可奈何了。可是我们中国却能做到一枝独秀,那就是因为我们可以投入大笔的资金,4万亿的财政拉动加上10万亿的信贷投资,不管是危机还是疲软,经济都能发展起来。高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显性效应,但是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高投资拉动,发现已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因为这些年来通过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投资率已经达到了54%,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GDP是靠钱投下去堆出来的,我们能有多少钱这样堆啊?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这样的方式搞增长,人们还没有什么异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不仅要搞经济建设,我搞还需要搞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些也都需要钱,如果都要靠高投入这样的办法来维持增长,

就必然会入不敷出,所以说高投入的这种发展模式是一定要改改了。

2、高消耗。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对资源消耗型发展的依赖是很大的,这种粗放型的资源浪费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资源消耗过快,现在仅国内资源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但是同步的国际资源也开始告急了。现今中国到国际市场上去买什么,什么马上就会涨价。我们差不多把国外的铁矿石给买成天价了。我们跟澳大利亚铁矿石三巨头谈判,死活谈不下来,为什么谈不下来?因为人家心里清楚,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铁矿石,而中国缺乏铁矿石,所以凭什么不卖高价啊?(参考一下郎咸平的演讲稿)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越来越紧张,现在已经有接近一半的石油要靠进口。那么我们能不能到海外去买到油气资源,到海外去开采石油呢?2004年,有一家美国的油气公司要卖,我们的中海油去买,出价也不低,比同时竞标的壳牌和美孚要高出5个点,按理说应该是稳操胜券的,可到最后,美国说,不卖。不是经济原因,而是政治原因,美国不允许中国有稳定的海外油气资源。没办法,转过头我们来跟俄罗斯谈判,让俄罗斯的石油管道经过咱们东北,结果从2005年谈到现在,油还没有过来。所以说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是很难维持下去了。

3、关于高污染,大家都是有切身体会的。搞个造纸厂,倒是能换点花花绿绿的钞票,但大管子把废水都排到河里去了。搞个水泥厂,也能换点钞票,但大烟囱把废气排到空中去了。结果这些年来经济是增长了,但青山绿水越来越少了,蓝天白云越来越少了。小时候,抬头还能看到星星眨眼睛,现在抬起头看来看去,能看到星星眨眼睛是都成了一件很稀罕的事情了。

目前,中国有16个城市被国际社会评为已经完全不适应人类生活的地方。全世界评出25个,我们就独占了16个。当然这样的评选未必具有权威性,我们中国也不能全盘接受,但一定要记住毕竟无风不起浪啊。对不对?我们承认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但是当浪费、破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反过来把我们的一切努力全部归零的。所以这种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也是不能持续下去。

有同志说,污染怕什么,污染之后咱们可以治理啊,北京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北京这两年的空气质量确实不错,北京大气治理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大家知道,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如果不改变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那最终我们必定会居无定所。

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8%,为什么这么高?除了刚才讲

的“三高”之外,还有一条原因那就是我们采取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由于我国财力物力有限、生产力水平有限,所以我们最终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很快,外国人到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一看,一个个惊讶地说,你们的城市建设不比美国的纽约和曼哈顿差。

北京的四号线地铁,从目前来看,全世界基本上没有哪一条地铁能跟四号线比,大家也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一下纽约的地铁,呵,那简直不是人坐的地铁。但常言道,有一利总有一弊。中国这么巨大的成就来源于这些年来我们把大量的财力、物力都集中在了城市,这同时就意味着中国还有庞大的地域会失掉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营养。有外国人到我国西部跑了一圈之后说,中国要崩溃了,中国农村那哪是人呆的地方啊?外国人虽有造谣之心,但同样也是无风不起浪啊。(纽约地铁的图片)

中国的城乡二元差距现在是越来越大了。坦率地讲,中国的城乡二元格局是计划经济时就已经奠定了,但城乡二元差距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过。中国农村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我们的发展只是让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获得了超常规的收益,而让更大部分地区和更大多数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那么这样的发展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我们已经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如果再按照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方式往下走,将会造成城乡严重对立。(宫旺空间图片)

总的来讲,经过这3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既有的发展方式已经非改不可了,再也不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非均衡发展了,因为这样下去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五)发展环境更加复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融入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加入WTO,参与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年中国共产党刚刚取得政权时,美国对我们施行的是什么战略啊?是遏制战略,就是说不跟我们交往,想把我们给困死。后来我们跟苏联合作,结果没有多久,我们发现这位老大哥老想占我们的便宜。最后我们只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了。关起门来搞建设,就是意味着我们跟世界是隔绝

的,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跟中国没有关系。

大家如果有兴趣去查看过去的《人民日报》,会有一种很新鲜的感受。过去,如果说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我们的《人民日报》虽然不叫幸灾乐祸至少也是兴高采烈地发文说,资本主义又发生经济危机了,这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会一天天好起来。根本和咱们就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刚刚打喷嚏,中国就感冒了。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今天的中国跟世界的联系那已经是越来越紧密了。

这种紧密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回顾中国对外开放之初的一些情况是很值得琢磨的。按道理说,当时的中国跟国际社会隔绝了接近二十年,我们有朋友也都是亚非拉的一些穷朋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成见很深、矛盾也很深,可是当年中国跟美国建交却出奇地顺利。为什么?当年的国际格局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属于两军对垒,打得是紧锣密鼓,资本主义的代表是美国,社会主义的代表是苏联。中国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但当时中国已经跟苏联分道扬镳了,如果美国能把中国拉到他这边来,就相当于凭空增加了一股新生力量。因此,虽然当年中国无论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实力都不够强大,但中国的倾向能改变美苏之间的微妙平衡。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跟美国说建交就建交,而且美国是高高兴兴地跟中国建交,美国希望中国参与进来,制衡苏联。

紧接着中国改革开放了,国际社会也随之对中国放开,当年中国想买美国日本的汽车彩电,要多少有多少,日元贷款、美元贷款说来就来。在那个阶段,中国在国际上走到哪儿都特别受欢迎。当时中国产品质量并不高,但卖多少,国际社会买多少;三十年后,中国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了,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了,但国际社会并没有更加欢迎,而是动不动就给我们扣上倾销的帽子。比如说轮胎特保安啊,关税壁垒的,要多事儿就有多事儿。

现在我们周边国家,包括越南、日本都因为领海问题、资源问题跟我们吵个不停,为什么敢吵?这跟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有一位文化学家在一篇报告里说,一个社会尤其东方社会,不管其体制多么专制,与西方社会有多么的不同,但如果这个社会中的百姓喝着可口可乐、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这个社会与西方社会已经没有多大的不同了。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人的生活模式、行为观念

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运行状况。中国社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为了维护自己民族权利而不惜以身抵命的劲头被逐渐转化了,我不是说这种劲头有多好,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劲头,在国际社会中是得不到尊重的。中国到国际社会做打工仔是受欢迎的,想跟人平起平坐就不行,这就是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的苦恼。如何在开放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战略考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社会状态、发展方式、国际环境这五个方面都与3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积极地应对这些变化,不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可能,甚至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都将得而复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比如改革开放30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就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它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片段,这个阶段上面还有更大的阶段,那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相当于从两岁的孩子变成五岁的孩子,尽管五岁的孩子跟两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依然处于幼年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看到中国社会变的同时,又必须看到中国社会的不变。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100年。现在看来,恐怕还会更长一些。正因为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就必须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很多问题,不能因为已经发生了这么多积极的变化,就否定了说我们对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那这个基本判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

中国目前依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初中期、信息化产业化则是刚刚起步。从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目前咱们中国依然处于下中的这样一个位置上,2008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大概是200个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R&D)经费是4570个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52%,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一般都在3%左右。

这就要求咱们在进行政策的选择和判断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

目前所处的位置,不能去做那些力不能及的事情。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社会都异口同声地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打击很厉害,但中国经济没受多大影响,因此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世界经济复苏。可是究竟中国能怎么帮呢?无非就是让我们多投一点钱,帮助世界把经济发展起来。这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什么呢?叫做“捧杀”!可是大家要知道,中国的钱那可是给世界各国辛苦打工赚来的啊!对不对?更有甚者还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简直就是居心叵测啊!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按照国际经济发展的惯例,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惯例,美国面对经济衰退,总要通过运作新的产业来刺激经济发展,2000年是互联网产业,2002年是房地产业,最近美国又提出低碳经济。现在好多人都在跟着喊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那些高排碳的产品和产业,让产业尽可能在低碳状态下运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对于防止全球变暖是有好处的,从大道理上讲一点错都没有。问题是要想做到低碳经济,必须得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强大的低碳经济金融框架以及强大的低碳经济从业人员,美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准备,而以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还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现在应该警惕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别人对我们的要求去发展。因为如果中国贸贸然跟着美国搞低碳经济,不仅力不从心,这个过程还会成为美国社会对全球社会进一步进行技术掠夺和经济掠夺的新手段。

大家可能认为我这么说有点危言耸听,其实刚才的话题换一个角度讲就更明白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就好比世界上的不同动物,美国像老虎,中国可能就是兔子,兔子善于跑。但美国说,你为什么要跑呢,跑是懦弱、没本事,你应该拿出力量来跟我们掰腕子。大家想想,如果兔子跟老虎掰腕子,结果会怎样?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

(二)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提高是跟过去贫困状态相比而言的,但是中国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但这些年来有很多同志借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去办一些超越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事。国家的钱必须花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因为目前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

所以要搞民生建设,但现在有些民生建设有一点变味,有些地方的经济适用房在200平米以上,这样的经济适用房是给那些普通群众住的吗?

前几天我看了一条消息,说中国即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头号的奢侈品消费大国,这个消息准不准?我相信是准的。为什么呢?咱们中国目前能够消费国际奢侈品的群体为数不少。不仅在国内消费,还到国际上去消费,在伦敦邦德街上有很多国际高端品牌,简直就是奢侈品一条街,那里的布局不像咱们中国的大商场那样,人家的商品都在一个个小院子、小房子里卖,那里几乎所有的售货员都懂中文,因为人家说就是为中国人卖的。可是大家想想,就算真正能够消费那些奢侈品的人有一千万、两千万、一个亿、三个亿,从绝对数量上看能超过美国人,但那也只是中国13亿人的一个零头。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只考虑少数人的生活水平,而把绝大多数给排斥在外,那么它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由于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做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时一定要考虑最大多数群体,我们的生活水平低档一点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我认为,中国目前搞低水平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或许才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可是现在一些地方在考虑问题时,动辄就是达到所谓的高标准,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落后,这不能说全错,但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五十年、一百年后能不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三)制度化水平依然比较低。

30年的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和建立,我国的制度化水平跟过去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制度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中国恐怕要再过上五十年,甚至八十年才有可能形成比较成型的、比较规范的制度体系。今天,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给打破了,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正在建立,但是要知道,从建立到完善那将是一条比较长的路。

事实上,不客气地讲,我们的制度建设是很落后的。就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例,按道理讲,市场经济体制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也有17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应该做得差不多了、完善得差不多了吧?其实远远不够。人民群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意见越来越大。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好,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大财富。但是这个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有机结合却不是

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结合不好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刚开始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派一些干部到国外去考察,他们回来说,西方市场经济搞的政府官员一点权力都没有,因为他们不能与经济接轨,而是必须跟经济保持一定的距离。西方市场经济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要保持适度的空间,不像我们中国是直接参与和领导市场经济。

这些年来,腐败现象很厉害,群众对党员干部意见很大。我们承认,跟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这个阶段腐败现象确实比较严重,这跟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一个干部看上了自己办公室里的办公桌,趁一天月黑风高偷偷搬回家了,但搬回去后,心里还不踏实,因为那办公桌的腿上还写着“某某局办公室”。可是市场经济却给了一些党员干部权力变现的捷径,这些年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但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以极低的成本把国有企业买走,价值一个亿的企业,账面价格一千万就买到手了。国有企业卖的便宜,绝对不是因为民营企业家强买强卖,而是因为代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的负责人想卖得便宜。而且他们还提出了所谓的“冰棍理论”,意思就是说趁着还有赶紧卖一点算一点,再不赶紧卖,那就连现在这个价格都没有了。由于类似这些因素的存在,中国社会这些年来有一些群体在获取财富时并不像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是通过劳动合法经营致富的。

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运行,因为我国的体制制度还不规范,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但这也不能全怪我们,西方国家的市场也是经历了300年的时间才逐渐成熟,我们建设的是比西方市场经济要求还要高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才走了几年呢?才走了17年。

上述“三个比较低”说明中国社会尽管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我们称之为“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社会还依然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做一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很多要求、任务,我们还必须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继续往前走。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回应

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也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与不变是我们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判定已经是变了的?如何判定是还没有改变的?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说到最后就是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做到决策着眼于最广大群众的利益。

那我们说应该如何体现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发展。

过去这些年中国社会不能说不重视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每天都把发展挂在嘴边,我们的发展成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取得明显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群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比如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为什么现在医疗机构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越建越高档,群众看病却越来越难?为什么现在学校越来越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可是上学越来越贵?我们发现这个里面有一个误区,这些年来,我们在追求发展的时候,把发展当成了目的,为发展而发展,以为只要建起了高楼大厦就叫发展,有了GDP就叫发展,却忘了这些发展的成果是否真正能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还有现在的海南的商品房价格这么高,我估计很多人不靠父母想买套房子是难上加难,但这些城市里面缺房子吗?不缺!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房地产空置率在50%以上,也就是说,有很多房子盖起来还没有卖出去,有很多房子盖起来卖出去了但没有人住,因为房子从居住的功能变成了投资的功能甚至变成了投机的功能。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的,而是用来保值增值的,甚至是用来套利的。如果我们的发展允许这样的状况出现,这种发展还是为广大人民发展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宏观经济运行于调控里面介绍了物业税的相关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中国社会是很重视发展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越到后期我们的发展越是力不从心、得不偿失。发展了半天,突然发现资源没有了、环境破坏了、城乡二元对立更加严重了,这样的一种发展,还能持续下去吗?我们说不能,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如果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我们还以非均衡发展为例。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

姓用小推车给推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何尝不是中国农民用血肉和生命奠基的呀!那么我们执政以后,为农民做了些什么?一个人要讲良心,一个政党更要讲良心,虽然用讲良心来衡量一个政党,这样的标准似乎太低了,但要做到也并不容易。扪心自问,什么才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立身之本啊?别看现在这些大款、大资本家以及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跟共产党走的很近,那是因为咱们是执政党,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我们该干什么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中国来说,是下一个阶段实现长治久安、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今天要向同志们讲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仅是想告诉同志们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社会应该怎么办?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我今天所讲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搞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诞生了她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30年的改革发展,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一大贡献,是难得的精神瑰宝,正因为这个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才会有如此之快的发展和如此重大的成就。

大家知道,邓小平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无非就两条,第一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经济运行方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离开这两条搞社会主义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邓小平理论恰好是对这两条的创新、超越。小平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可以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什么邓小平这样讲,我们不仅没有把他看成

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把他看成是修正主义,反而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最大创新和突破?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前提,小平同志说,毛主席说的那两条一点错都没有,但他所说的那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没有入门的社会主义,是站在社会主义门槛上的社会主义,既然我们是不够格的、没有入门的、站在门槛上的,那么对于一些不是社会主义的做法,也可以拿过来,为社会主义所用。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应该说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去应对、去指导,所以我们要

有新的指导方针,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一个中间段落,所以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互相偏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合三为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今天讲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来自哪里?它来源于科学发展观的创始者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心。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目录 一、绪论........................................................................................... - 2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3 - 2、1第一阶段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 4 - 2、2第二阶段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4 - 2、3第三阶段为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5 - 2、4第四阶段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6 -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 - 7 - 四、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9 -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0 - 六、结束语 .................................................................................... - 12 - 七、参考文献 ................................................................................ - 12 -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整理版]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 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等 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任务。研究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目的在于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明确“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参考。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选择一套适当标准。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国际上有多种标准。其中,人们常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为便于比较,本报告选择这一标准作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 在大国经济中,地区之间一般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但运用H钱纳里标准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新的世纪,将出现一种以知识增长和知识运用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显然,我国的工业化必须伴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壮大而推进,必须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如何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在明确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判断标准。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第二,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第三,产出结构;第四,就业结构;第五,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第六,收入分配结构;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第八,贸易结构,等。这八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上述八项指标。 为了便于国际比较,本报告选定H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作为判定依据。其阶段划分的总量标准为:按1970年美元计算,当人均GDP介于140-28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介于28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专题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专题号】F10 【复印期号】2011年05期 【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期第1~7页 【英文标题】New Physical Features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210013 【内容提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的过渡阶段,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上升阶段,开放 型经济处于向资本输出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信息化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生态现代化处于初期后阶段, 社会发展进入利益调整期与矛盾凸现期。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world and country situation continue t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and salient features are presented in the stag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mainly: industrialization is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ransition phas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growth, from an investment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driven transition phase, and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on rising stage, from opening economy to capital outflow transition phase, urbanization is in the acceleration phase, and information comes into moderately developed stag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an early stag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into interest adjustment and contradictions protruding period. Only correctly grasping new phased characteristics can we ha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le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1-0001-07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 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防范与化解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 2002年前后,我国工业化总体进入中期阶段。之前,我国重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轻工业增速;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 重型化特征更加明显。从产业集中度来看,我国重化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8年已经达到44%。重化工业对资源的过高消 耗,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但重化工业具有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可能保持较持 久的增长状态。重化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不一定就比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高,因此要促进重化工业加快从“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向“高投入、中消耗、低污染”转变。提升重化工业的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而带动整个传统产业的 升级。在重化工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坚持先进性原则,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代中 期的近6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50%。根据国际流行标准,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开 始下降,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由51∶21∶28调整为10∶48∶42。但是,长期以来产业结构 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即不仅严重依赖第二产业,而且对第一产业依赖程度也过高;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偏小、发展滞后,远低于世界三次产业比例的平均水平(3∶28∶69)①。我国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 重等问题突出,产业结构急需调整。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十一五”初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指标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后 期阶段,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水平,第三产业产 值占GDP比重也没有超过美国工业化初期的水平。② 这种失调现象主要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户籍 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不仅仅表现为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存在于三大产业的内部。农业中高科 技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工业中战略性新兴工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中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工业中处于 产业链末端的深加工制成品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现象还没有根本转变,工业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产业价 值链的低端;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低度化是抑制产业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十二 五”期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快转变的时期。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可能提高10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将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用现代服务业拉动先进制造业是我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途径,必须抓早、抓紧、抓实。 二、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资源的高消耗,靠大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与积累来 实现的。近几年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加快转变,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按照国际流行的标准,科技进步贡献 率30%以下,为粗放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30-50%,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 献率50-70%,为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 已经达到42%左右,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处于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重要阶段。科技对农业增长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1978----导演演员的副本(1)

1976年10月,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后,一批年轻导演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成为崛起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是1980年至1990年期间成就最为耀眼的导演,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成就颇高的导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此时的第五代的电影可以说代表着当下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中国电影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分别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国际大奖。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农村或者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以及传统的农村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他们开始被世界影人关注。 第五代导演们不仅以个性化的叙事理念和影像风格促进了电影语言的全面革新,同时也对中国千百年来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拍摄出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纪实色彩,又充满着个人意念和情怀,并且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可以说这些作品成为了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参照,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来讲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叙事主题和电影语言革新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黄土地》,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落后陕北农村的故事。影片高度地还原了当时的村情村貌和文化传统,其叙事风格也深深影响了第五代导演早期的叙事倾向和风格基调。影片的色彩基调和独特影像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象征隐喻色彩下的民俗文化符号之下,蕴含着对传统民族特质的追问、疑惑和思考,充满了苍凉意味。 而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讲述的却是一段色彩浓烈的奇情故事。这部电影以无比豪放的气质和突破创新的象征主义手法讲述了一段人性的寓言,里面的“颠桥”“野合”“剥皮”等回归到了原始的状态,具有民俗面貌,给人以强烈震撼,同时也尽情表现出生命力的原始野性和赤裸裸的情欲。这也是一种极致夸张的表现,其虚构的文化阐释和影像风格可以说张扬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借此摆脱中国千百年来受压迫受束缚的天性。 在第五代导演们精心构建的影像中,一些极度视觉化得意象和符号开始聚集成为某种顽强的隐喻力量,竭力显现出自身被赋予的某种象征意味,这些隐喻和象征可以说都在于关注人本身。在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中,借助充满探索精神的视觉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剖析,虽然故事本身有些许的沉闷和晦涩,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艺术深度,以及在中国电影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越了《黄土地》,它对民族的本质的独特理解和文化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当然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同样的,影片没有规模宏大、冲击视听的仪式化场景,镜头运动也非常缓慢,但一些不动声色的场景却能给人不一样的心灵震撼。在这个历史时期,第五代的影片并不为受众和市场所影响,因为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他们不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外在因素,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艺术创作,把影片的关注点放在人身上,特别是那些几乎被边缘化的乡村人民。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再者就是政府不再对电影“包产包销”,电影制片片只能自负盈亏,第五代往后的导演便难以再摄制出高高在上的“艺术片”,他们必须开始考虑市场和观众,于是纷纷转战商业片。 当代的中国观众的主体是年轻的一代,他们观影更多的是寻求精神上的宽松和舒适,体验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而不想在看电影的时候背负着一种好似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感,只有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一种平民化的电影,一种蕴含的“压力”很少的电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所接受。 浙江传媒学院16戏文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的发展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13年的3,000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

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12年国产产量总量达到最高745部,2013年共产出近638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在上周的形势政策课上我们听到了有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报告,因而有了诸多的感想。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

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09自动化1班 崔屹

浅谈中国电影未来发展与出路(一)

浅谈中国电影未来发展与出路(一) 提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经济力量腾飞之时,其文化也受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冲击。而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中国电影充满着危机。中国电影的危机不仅来自如好莱坞等世界强大的电影产业冲击,更是来自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对抗全球化和好莱坞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国电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扩展规模而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化改造是中国电影最大的政治。 关键词:产业化多元化电影文化电影市场民族电影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1998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出口的收入为68.7亿美元,而2000年竟然达到120多亿美元。而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广播和电视。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要继续改革?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其负面效应甚至延续到了2001年——这一年,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20来部16毫米胶片电视电影计算在内,全国的故事片产量总共才88部。与影片产量减少相伴而行的是:电影观众人次下降,专业电影院在渐离主营业务的同时数量也不断减少,一贯享受拍片特许权的电影制片厂度日艰难。至此,长期被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中国电影成长中的思考 显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中国电影正如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被放置于全球处境的,因而,我们不可能逃脱“后殖民”的基本现实,不可能脱离边缘化的处境。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可能也不应该与世隔绝,中国电影需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走向全球。因为中国大陆电影需要一个国际化的交流环境,使之能够与世界电影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保持一种互动关系,从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电影也需要一个国际化的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强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走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成中国大陆电影的再生产机制。国际化语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更多的机遇,成为一种动力因素推进着中国大陆电影的步伐。 但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它毕竟不是象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的简单功能的消费品,而是负载了一种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特别是在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电影文化除了其视觉、心理的娱乐功能以外;不可避免地还担负着“再现”民族生活处境、激活民众的现实主义热情、塑造人生理想和民族理想的使命。 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需要一种民族自信意识。近年来有许多优秀的中国大陆电影如《背靠背脸对脸》、?《三毛从军记》(上海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四十不惑》(北京电影制片厂1992年出品)、《心香》(珠江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甚至包括陈凯歌早期的《孩子王》(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在国外都没有获得很高的荣誉,但是这些影片却以冷峻的风格、成熟的叙事表现了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摘要: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一)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相关问题。其实呢,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提法,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那究竟什么叫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实我们说的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与其他阶段所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一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个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阶段性特征”,主要定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重大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地去面对。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啊,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很单一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被予以承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

浅谈电影发展趋势

浅谈电影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来自世西方文化的冲击,而电影作为承载当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直接造成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充满危机。本文从电影发展现状入手,对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电影发展之路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趋势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90-01近几年,我国电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电影市场进一步拓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国际电影市场角度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并不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因此要想促使我国电影行业获得稳定发展,就应该认清当前电影发展形势,明确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探寻中国电影的特色化发展出路。 一、中国电影当前发展现状 中国电影最初发源于胶片电影,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胶片电影仍然是电影制造业的主流,在我国电影艺术创

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在国际上胶片电影逐渐开始遇到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数字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字化电影生产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有专家针对当前电影市场发展现状?M 行预测,认为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国际市场上的胶片电影将逐渐被数字化电影所取缔,胶片电影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1]。这一点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电影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只有加强对数字化电影制作和生产的探索,才能够紧随国际化发展步伐,促使我国生产的电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行业虽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发展效果却不理想,已经开始限制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出路,为我国电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 1.中国电影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电影生产领域中 的应用,我国电影行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开始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化虚拟演员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认为在未来电影艺术创作中,演员将真正退出,电影业转而借助电脑合成技术完成对演员形象的构建,并进行电影创作。其次,电影院线将呈现出家庭化的发展态势。在

可持续发展概论2013考试答案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围,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