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

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可持

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加快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

没有根本转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

仍然十分艰巨。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

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

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任务繁重。

――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缩小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更

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

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的影响日

益广泛,同时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

系列新课题。

――社会总体上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

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春有百花秋望月,下有晾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愿你:晨有清逸,暮有闲悠,梦随心动,心随梦圆,愿你天天快乐,心更甜!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目录 一、绪论........................................................................................... - 2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3 - 2、1第一阶段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 4 - 2、2第二阶段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4 - 2、3第三阶段为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5 - 2、4第四阶段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6 -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 - 7 - 四、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9 -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0 - 六、结束语 .................................................................................... - 12 - 七、参考文献 ................................................................................ - 12 -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地方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打造一个具有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证。 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 掌握知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要健全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学习培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强化、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的制度和办法。 主要领导要带头学、按需所学、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途径,提高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改革发展难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要求,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发展意识,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发展本领。要紧密围绕党政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各项经营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当前领导班子中存在的思想不够解放、思路缺乏创新、工作缺乏激情等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

增强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班子领导力的重要体现,要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着眼于企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领先发展、努力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要解放思想,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要进一步规范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要强化收费考核和管理,严格实行资金审批制度、大额资金运作必须坚持集体决策,实行责任追究。要制定政策,完善机制,盘活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闲置资产、废旧场地的增收创效能力。 领导班子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和协同机制,班子成员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负责精神和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增强班子的整体创造力、战斗力。要建立总结反思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弥补不足、完善标准、规范程序。 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增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的能力,是提高班子领导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各种机制,收到好的效果,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健全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整理版]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 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等 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任务。研究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目的在于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明确“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参考。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选择一套适当标准。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国际上有多种标准。其中,人们常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为便于比较,本报告选择这一标准作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 在大国经济中,地区之间一般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但运用H钱纳里标准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新的世纪,将出现一种以知识增长和知识运用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显然,我国的工业化必须伴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壮大而推进,必须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如何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在明确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判断标准。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第二,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第三,产出结构;第四,就业结构;第五,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第六,收入分配结构;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第八,贸易结构,等。这八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上述八项指标。 为了便于国际比较,本报告选定H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作为判定依据。其阶段划分的总量标准为:按1970年美元计算,当人均GDP介于140-28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介于280-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专题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专题号】F10 【复印期号】2011年05期 【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期第1~7页 【英文标题】New Physical Features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210013 【内容提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的过渡阶段,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上升阶段,开放 型经济处于向资本输出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信息化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生态现代化处于初期后阶段, 社会发展进入利益调整期与矛盾凸现期。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world and country situation continue t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and salient features are presented in the stag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mainly: industrialization is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ransition phas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growth, from an investment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driven transition phase, and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on rising stage, from opening economy to capital outflow transition phase, urbanization is in the acceleration phase, and information comes into moderately developed stag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an early stag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into interest adjustment and contradictions protruding period. Only correctly grasping new phased characteristics can we ha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le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1-0001-07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 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防范与化解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 2002年前后,我国工业化总体进入中期阶段。之前,我国重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轻工业增速;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 重型化特征更加明显。从产业集中度来看,我国重化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8年已经达到44%。重化工业对资源的过高消 耗,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但重化工业具有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可能保持较持 久的增长状态。重化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不一定就比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高,因此要促进重化工业加快从“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向“高投入、中消耗、低污染”转变。提升重化工业的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而带动整个传统产业的 升级。在重化工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坚持先进性原则,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代中 期的近6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50%。根据国际流行标准,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开 始下降,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由51∶21∶28调整为10∶48∶42。但是,长期以来产业结构 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即不仅严重依赖第二产业,而且对第一产业依赖程度也过高;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偏小、发展滞后,远低于世界三次产业比例的平均水平(3∶28∶69)①。我国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 重等问题突出,产业结构急需调整。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十一五”初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指标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后 期阶段,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水平,第三产业产 值占GDP比重也没有超过美国工业化初期的水平。② 这种失调现象主要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户籍 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不仅仅表现为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存在于三大产业的内部。农业中高科 技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工业中战略性新兴工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中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工业中处于 产业链末端的深加工制成品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现象还没有根本转变,工业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产业价 值链的低端;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低度化是抑制产业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十二 五”期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快转变的时期。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可能提高10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将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用现代服务业拉动先进制造业是我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途径,必须抓早、抓紧、抓实。 二、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资源的高消耗,靠大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与积累来 实现的。近几年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加快转变,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按照国际流行的标准,科技进步贡献 率30%以下,为粗放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30-50%,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 献率50-70%,为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 已经达到42%左右,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处于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重要阶段。科技对农业增长的

--论能力建设及其意义

论能力建设及其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而引发了有关能力和能力建设的议题。 能力建设是指各级给类主体为了开发人的潜能而展开的能力教育、培养、配置、使用、管理和鼓励的活动过程,以及作为个体主体的人树立能力价值观,养成能力型人格,增强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能力的过程。能力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的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使人最终形成全面的能力体系,并使一切人的潜能均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加强能力建设,关键是要进行一系列创新,即确立以人的能力为本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人的能力开发、使用和激励的机制;通过组织结构、层次结构和职权结构的创新,建立能力型组织;实行以能力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摒弃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 关键词:能力;能力建设:能力建设的意义

论能力建设及其意义 一 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已认识到: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所有资本中,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在综合国力中,人的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是第一国力。可以说,21世纪是创新能力竞争的世纪,是人的创新能力竞争的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是进行能力建设。 把握“能力建设”的关键首先上如何界定“能力”和“建设”这两个概念。我们认为,能力(也叫主体能力)是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内在创造性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 至于“建设”一次,以往人们大多是从空间的外在的意义上来理解。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能力建设,其“建设”一词应该是既有空间上的“建立、设立”之意,如教育设施的建造、组织机构的设立等,也有时间上的“渐进、持久”之意,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既有外在意义,如能力教育、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也有内在意义,如主体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修养活动等等。所以,能力建设应是一种环境和自我相联动、外塑和内修相结合的不断开发和提升人的潜能的系统过程。 基于上述对“能力”和“建设”两词的理解,我们认为能力建设就是各级各类主体(国家、社会、组织、家庭等)为了开发人的潜能,进而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能力教育、培养、管理和激励的活动过程,以及作为个体主体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著名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2、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到什么时候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两宋时代 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什么?天人合一(儒家)、物我一体(道家) 4、中国古建筑房屋一般以什么为承重构件?柱 5、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属于哪一种?干阑式建筑 6、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通过西南面的洞可以借三十六鸳鸯馆的景。 7、在土楼的建造中要用到哪三种材料?竹片、黏土、糯米 8、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因山为穴是从哪代开始的?唐代 9、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南宋 1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变化的程序可以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 11、在颐和园当中水面占据3/4 12、我国古典家具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是南北朝。 13、说文解字中我们把什么解说为种植果木之处?园 14、长城起源于战国。我们现今所保留的砖长城都是明代所保留的 15、解释下什么是斗拱?清代建筑尺寸的一种计量单位。斗口按建筑等级划分为11等,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其他尺寸就都确定了。 19.解释下什么是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性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16、台榭台本是土筑的高台,台上有建筑物则称之为”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后来离宫也称台。 17、什么叫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9、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3) 有诗画的情趣,园林如诗如画(4) 有意境的蕴涵 26、清朝建筑的成就与特征P51(1)供政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2)藏传佛教的建筑兴盛。(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少数名族多,居住建筑的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 (4)简化单体建筑、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清代群体布置手法十分成熟)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使门窗样式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公务员通用能力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近期,按照全省公务员通用能力学习培训要求,我积极参加了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公务员通用能力学习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公务员通用能力培训教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使我获益匪浅。这次培训,让我更明确地了解到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更好地完成角色转换。通过学习和培训,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党委政府办公室主任,不仅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领导能力和水平,讲究领导艺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人的能力除了某些潜能之外,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实践锻炼逐步培养出来的。那么,什么是能力和能力建设呢? ㈠能力的概念 有学者指出,所谓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实现人的 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 德能、体能、技能、智能和潜能。 德能指的是主体对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的认识、理解和领悟并据的遵循、外化的能力;体能是指人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健全程度。技能是指人的基本技术与掌握生产流程、合理规划的熟练程度。智能是指人在各种领域中进行创造性开发及其创新性含量的程度。潜能,即主体通过自然遗传、文化继续、社会实践获得的处于可能状态的技能和本领,亦即主体具有的、但处于潜在的、尚未转为现实的能力。

从能力的基本概念和能力结构来看,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外化的表现,能力受道德和理性的引导,反映出人驾驭活动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且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因此,人的能力包括知识、智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㈡能力建设 既然人的能力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那么要提高人的能力就离不开实践活动。理论知识要靠学习来获得,而学到的理论知识又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现实地发挥作用;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实践活动,他的智力就会沦为普通动物一样的水平;人的专业技能只能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形 成,不同的职业活动形成不同的专业技能;人的实践能力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在人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人的能力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实现和确证的。 能力本身具有发挥和发展的内在冲动。一个人有了能力,总会有一种冲动,就是想得到一个舞台去发挥和施展,不同能力的人需要不同的舞台。人的能力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因此,能力建设也要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 ㈢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能力建设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我们党执政以后一直强调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从作风和本领方面谈论执政能力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适应新时期党的任务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强调要抓紧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党政军领导骨干,这主要是从制度和素质两方面谈论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在上周的形势政策课上我们听到了有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报告,因而有了诸多的感想。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

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09自动化1班 崔屹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清晰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先秦(商周)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2012年11月刊 改革与开放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 青雪燕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它站在系统主体发展的角度上,强调系统内部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除外力的扶持和推动作用。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系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同时,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因此,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因此,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排除。我十分赞同,如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利用好外部辅助性资源也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沈茂英在论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问题时,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在这里,笔者也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和对外部资源的利用。 (二)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学者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包含自生性和主动性。自生性强调主体的作用,主要依靠内部动力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主动性则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个人能力;二是过程性,即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不排除外部资源利用,要根据自身需要将外部资源适当为我所用,将外力转化为内力;四是内生性,即依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使能力主体的结构得以升级和完善[5]。在这里是指通过自身各因素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个人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企业的自生能力 说到企业的自我发展,不得不提林毅夫教授和谭国富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这是专门针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概念。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如果一个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就不会存在[6]。”林毅夫认为,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通过管理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7]。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里讲的企业活力就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雏形。企业要具备活力,单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远远不够,更多地还是来源于企业自身。所以这里强调企业要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利,使其生产经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还强调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内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这强调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主体性特征。除此之外,在《林业企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一文中,课题组建构了林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层次结构图,自下而上包含了生产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结构等十项内容。并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国家的扶持政策、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方面作为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外部的扶持又具备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企业自身各要素的优化升级。 (三)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对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中,可提炼出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自生性,即强调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没有外部扶持并不代表不利用外部资源与支持;二是内生性,强调企业要依靠知识和科技创新,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并且强调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对于外部的资源、政策等投入和扶持采取合理利用的态度。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后 128 --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