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由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多数患者在入院时表现不具备特异性,据以往的一般检测指标(如T、R、HB及白细胞计数等)结果和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以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因所需的时间较长,只能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入住ICU等治疗措施,即使采用这样的方法,死亡率仍较高。为此便开始了更好的标志物研究。直到目前,用于评估脓毒症潜在用途的生物标志物多达170多种[1]。脓毒症标志物如此繁多,来源范围广,从宏观到微观,预计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微观领域。现就近几年来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价值的主要标志物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1 氧化-抗氧化与炎症因子标志物

脓毒症发生有多种机制,其中一种称之为炎症-抗炎因子平衡学说,在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同时抗炎系统也被启动,释放内源性抗炎因子对炎症反应进行牵制和调节,但在脓毒血症时,平衡受到破坏,炎症反应失控,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衰竭,或者表现为抗炎反应过度亢进,拮抗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及作用,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导致机体处于失衡状态[2]。此过程离不开炎症因子的作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类(IL)等。但是,炎症反应并不能完全解释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因此另一种学说-脂质氧化应激与抗氧化认为脂多糖(LPS)起了重要作用,核因子-KB (NF-KB)与其蛋白抑制物IKB平时以一种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被活化后,能诱导许多氧化物的转录,如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选择性环氧酶(COX-2)等[3],这些转录产物的失衡进一步加重脓毒症的病理损害,导致微循环障碍甚至脓毒症休克。Raspé C[4]通过实验发现,用选择性NF-KB抑制剂预先处理脓毒症小鼠,发现诸如TNF-α,IL-1β,IL-6,IFN-γ之类的促炎因子释放有显著性的下降,说明在机体组织很有可能是转录因子NF-KB通过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来调节炎症反应的过程。

TNF-α是在炎症过程中通过不断放大的级联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炎症介质,能激活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刺激其他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如IL-1、IL-6、IL-7等,陈氏等[5]发现TNF-α、NF-KB在脓毒症大鼠肝脏中浓度较高,而SOD浓度却明显较低,经给予抗感染、抗氧化治疗后,NF-KB和TNF-α浓度均有所降低,而SOD的浓度却升高了,或许脓毒症正是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双重作用,那么对这些炎症因子或氧化-过氧化产物进行检测,就有可能对脓毒症病情的发展有所掌握。如血浆SOD活性就能够成为脓毒症的一项检测指标,指导病情和预后[6]。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多肽,其化学结构上有几种阳离子氨基酸,能直接中和细菌的LPS,从而减少主要炎症介质的产生,由LPS诱导的Th1,调节性T 细胞及单核细胞的级联激活所产生的主要炎症因子,PCT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7]。因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脓毒症较好的标志物,在重症感染发生时其浓度迅

急性脓毒症凝血病

急性脓毒症凝血病 Jeff Simmons and Jean-Francois Pittet 脓毒症,被定义为存在感染和宿主炎症,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死亡率增加的致死性的临床综合征。严重的病例,其凝血系广泛地被激活,伴随多种凝血因子消耗,从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出现预示着死亡率更高。了解炎症和弥漫性血栓的机制将允许治疗干预获得进展。急性脓毒症凝血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花费时间,又特别消耗财力。与传统的检验相比,全血凝血方面的检验可提供更多临床有用的信息。在脓毒症中,调整血栓的天然的抗凝剂是下调的。当全身炎症和高凝存在时,患者可能对从凝血系统的调解中获得益处。合适时机的抗凝治疗可能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降低。 近期的发现 脓毒症凝血病的发病机制是,由致凝血机制上调且同时天然的抗凝剂下调共同作用而引起。由侵袭性微生物所致的炎症是治疗过程中不能被消除的一种自然的宿主防御。预防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成功的策略集中在DIC高危患者分层识别,以及恢复炎症和凝血之间的平衡。 总结 对于脓毒症患者,预防DIC是预防多器官功能不全导致死亡的关键治疗靶点。为了治疗,应用血栓弹力图、DIC的特异性指标、以及复合评分系统对于患者进行分层,是一个有研究前景的领域。 关键词:凝血病,炎症,脓毒症,血栓 关键点 ●炎症和凝血紊乱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互为激活对方的正反馈因子 ●凝血异常在脓毒症患者中几乎普遍存在,且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可能发挥关键的作用 ●脓毒症凝血病可能是由针对单一媒介的多条途径紊乱造成的,这样解释了为什么多种单 一治疗策略并不能改善预后的原因 ●针对急性脓毒症凝血病理想化的治疗应是恢复炎症和凝血间的平衡,对于感染的宿主反 应不要有负面的影响。 ●治疗策略是处于敏感时期、且应针对正处于进展为DIC的高危患者。 前言 脓毒症已经被用于描述为动态的且经常是威胁生命的对于感染的全身宿主反应。几个世纪以来,医生们一直在寻找一些控制该疾病的负担的线索。1841年,奥地利内科医生Ignaz Semmelweiss观察发现,“学生们和医生们近期解剖污染的手和手指,会把处理尸体的污染药传递给正在分娩的母体生殖器官中。通过这一敏锐的观察,在他当地的产科病房开展合适的手卫生策略,因脓毒症死亡的胎儿,从16%下降到3%[1]。 今天,脓毒症仍然是全球范围内首位的的死亡原因,其发生率在(75-300)/10万[2,3]。在美国,脓毒症的经济负担是惊人的。每年脓毒症患者花费接近240亿美元,且该数字呈增加趋势[4]。单一的脓毒症死亡率为25%,但是当合并器官功能不全,其死亡率成倍增加[3]。目前,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对脓毒症的炎症宿主反应方面。事实上,脓毒症患者展示出一些炎症生物标志物,往往先于器官功能衰竭出现,这些标志物和器官衰竭之间呈一种因果关系。 [5]。对感染的炎症反应,可能最终作为抵御微生物入侵的一种保护机制;然而,当这种反应过分夸大时,炎症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炎症和凝血紊乱密不可分地联系在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与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由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多数患者在入院时表现不具备特异性,据以往的一般检测指标(如T、R、HB及白细胞计数等)结果和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以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因所需的时间较长,只能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入住ICU等治疗措施,即使采用这样的方法,死亡率仍较高。为此便开始了更好的标志物研究。直到目前,用于评估脓毒症潜在用途的生物标志物多达170多种[1]。脓毒症标志物如此繁多,来源范围广,从宏观到微观,预计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微观领域。现就近几年来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价值的主要标志物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1 氧化-抗氧化与炎症因子标志物 脓毒症发生有多种机制,其中一种称之为炎症-抗炎因子平衡学说,在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同时抗炎系统也被启动,释放内源性抗炎因子对炎症反应进行牵制和调节,但在脓毒血症时,平衡受到破坏,炎症反应失控,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衰竭,或者表现为抗炎反应过度亢进,拮抗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及作用,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导致机体处于失衡状态[2]。此过程离不开炎症因子的作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类(IL)等。但是,炎症反应并不能完全解释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因此另一种学说-脂质氧化应激与抗氧化认为脂多糖(LPS)起了重要作用,核因子-KB (NF-KB)与其蛋白抑制物IKB平时以一种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被活化后,能诱导许多氧化物的转录,如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选择性环氧酶(COX-2)等[3],这些转录产物的失衡进一步加重脓毒症的病理损害,导致微循环障碍甚至脓毒症休克。Raspé C[4]通过实验发现,用选择性NF-KB抑制剂预先处理脓毒症小鼠,发现诸如TNF-α,IL-1β,IL-6,IFN-γ之类的促炎因子释放有显著性的下降,说明在机体组织很有可能是转录因子NF-KB通过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来调节炎症反应的过程。 TNF-α是在炎症过程中通过不断放大的级联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炎症介质,能激活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刺激其他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如IL-1、IL-6、IL-7等,陈氏等[5]发现TNF-α、NF-KB在脓毒症大鼠肝脏中浓度较高,而SOD浓度却明显较低,经给予抗感染、抗氧化治疗后,NF-KB和TNF-α浓度均有所降低,而SOD的浓度却升高了,或许脓毒症正是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双重作用,那么对这些炎症因子或氧化-过氧化产物进行检测,就有可能对脓毒症病情的发展有所掌握。如血浆SOD活性就能够成为脓毒症的一项检测指标,指导病情和预后[6]。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多肽,其化学结构上有几种阳离子氨基酸,能直接中和细菌的LPS,从而减少主要炎症介质的产生,由LPS诱导的Th1,调节性T 细胞及单核细胞的级联激活所产生的主要炎症因子,PCT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7]。因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脓毒症较好的标志物,在重症感染发生时其浓度迅

生态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038 生态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万 斌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50) 摘要: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分子、细胞、个体或种群水平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产生异常变化的信号指标。对它的检测可为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本文对生态毒理学领域中生物标志物的特性及其在行为、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生态毒理学;生物标志物检测 中图分类号: X 17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226(2000)022******** 审校者:修瑞琴 收稿日期:1999205207;修回日期:1999209227 美国国家科学院生物标志物委员会于1987年对生物标志物(b i om arker )进行了系统论述[1]。目前,生物标志物已被许多学科发展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生态毒理学领域中,生物标志物也占有重要位置,其概念和检测研究均有所扩展,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1 生态毒理学中的生物标志物 在美国国家环保局发表的有关生物标志 物的报告中,将生物标志物概括为:穿过机体屏障并进入人类组织或体液的环境污染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它们的检测结果可作为生物体暴露、效应及易感性的指示物[2]。90年代初,D ep ledge 和Fo ssi 等[3,4]曾先后提出生态毒理范畴的生物标志物,认为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组织或体液样品中或在个体水平上所能检测到的生化、细胞、生理或行为变化,这种变化可阐明生物体暴露和产生生物效应的信息。Gok soyr 等[5]认为这些生物标志物系统是生物体暴露于亚致死剂量下的有毒化合物而发生异常变化的信号指标,这种指标不仅可为环境质量退化提供早期警报,而且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到环境中致癌、致畸、致突变化合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环境污染物首先必须进入生物体,到达靶位点后,才可能产生生物学变化。广义上说,从暴露到效应产生,其间的级联生物效应都可用适当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这些生物反应从分子相互作用到细胞损伤及至整个生物体的毒性显现都反映了生物系统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及个体水平上,使生物体产生功能、生理、生化变化。如果这些生物反应先于严重的结构损害,标志物就有助于确定生物体所处的污染状态及其潜在危害,为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2 生物标志物的特性 确定一个与各毒性终点相关的实用标志物需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污染导致的最初反应是从分子相互作用开始的,因此,基于分子机制的标志物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6]。使用与毒性相关的标志物可加速环境污染危险评价进程,增大其可靠性。 一种标志物应能敏感有效地反映出生物体发生严重损伤之前的生物变化。在用动物模型研究低浓度污染物效应时,选择敏感的标志物尤为重要。有人曾用处于胚胎或幼体时期的生物体来检测生物的生理变化,如 En senbach 等[7] 发现斑马鱼在胚胎仔鱼阶 段,生长、发育和存活率对有机污染十分敏感,很低浓度的3,42二氯苯胺(40m g L )

生物标志物监测环境污染研究新进展

广东化工 2010年第4期· 150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2722362.html, 第37卷总第204期 生物标志物监测环境污染研究新进展 姜元臻 (中山市环境监测站,广东中山 528400) [摘 要]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日益重要,文章侧重于对生物标志物在此方面的应用进行全面阐述,包括: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及优势,生物标志物在检测环境污染的应用,最后还提出了生物标志物在环境监测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中图分类号]O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0)04-0150-03 New Advances of Study on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Biomarkers Jiang Yuanzhen (Zhongsh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Biomarker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article foc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biomarker application in this regard, which included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biomarker, biomarker’s applica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inally made an outlook of biomarker in the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words: biomarker;environmental pollution;biomonitoring 1 生物标志物概述 1.1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 目前,中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还主要是针对环境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量进行检测。物理化学监测虽然能清楚地知道环境中各化学成分的具体含量及其变化,但却不能直接反应环境对生物所造成的毒害作用。另外,由于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含量很低,相互混合,体系复杂,仅用化学因子监测的手段往往不能够全面的反映环境的污染状况。在环保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社会对环境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综合的、多手段的、多参数的环境监测体系以实现快速、高效、准确地对环境状况作出全面的评价。而生物监测正好补充了理化监测的不足。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分子、细胞、个体或种群水平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产生异常变化的信号指标。一种标志物应能敏感有效地反映出生物体发生严重损伤之前的生物变化,并能准确评估生物体所处的污染状态及其潜在危害,为环境污染提供早期警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标志物(biomaker)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共同关注[1]。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先将生物标志物定义为由生物体或样品可测出由外来化合物导致的细胞学或生物化学组份或过程、以及结构或功能的变化[2]。Benson和DiGiulo[3]认为生物标志物是在生物个体所测得的生物化学、生理学或病理学反应,而这些生物学反应能给出环境污染物的暴露,或由暴露所引起的亚致死效应资料。 生物指示物(Bioindicators)自上世纪70年代污染生态学中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最初只是将耐污的生物物种称为指示生物(Indicator species或Bioindicator),随着污染生态学的野外研究和实验室毒性试验研究,逐渐将生物指示物的应用范围扩大至污染生态学的不同生物学组织层次,小至分子水平,大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发生在分子、生物化学、生理、病理组织、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生物学组织水平上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简单地讲,生物标志物就是可衡量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及效应的生物反应。一个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应具备化学特异性,能够微量鉴定、试验费用低廉、检验快速,与环境样品中污染物有量的相关性等。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环境监侧、环境毒理学及环境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和各种类型的生物标志物 从功能上看,生物标志物一般可分为三类[4],即暴露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of exposure),反应或毒性效应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of responser or toxic effect),易感性生物标志(Biomarkers of susceptibility)。 1.2.1 暴露生物标志物 暴露生物标志物指示机体经化学品的暴露,即污染物引起的物体的反应,如指示对重金属暴露的金属硫蛋白(MTs),但此类标志物不能指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有助于研究生物对化学分析方法很难检测到的的环境中的不稳定化合物的暴露。暴露生物标志物一般依靠测定体液和组织中特定化学物质或者其代谢物,或者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 1.2.2 反应或毒性效应生物标志物 效应标志物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暴露作用下,生物体产生相应的可测定的生理生化变化或其它病理方面的改变,即指示污染物对生物体健康状况的损害效应,如指示DNA损伤的DNA 加合物(DNA-adducts),它可能是生物机体中某一内源性成分或测定机体功能容量,产生疾病或障碍的改变等。确定化学物质的生物学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很多,从最简单的标志物如监测体重变化至复杂的标志物如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测定特定同功酶[5]。酶活性抑制持久,因此,可作为重要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如血细胞数和血细胞损伤的检测可提供各种资料,出现姊妹染色单体交换指示染色体潜在损伤,可由环氧乙烯暴露引起;缺乏特有淋巴细胞指示免疫抑制,可由二恶英(TCDD)等化学物质引起。HSP70家族是序列最保守并且对污染物的应激反应最为显著的一类应激蛋白。沈骅等[6]以鲫鱼为实验动物,Cu,EDAT-Cu,Zn,Pb,Cd,染料橙(HC Orange 1)及两种金属同时进行长期低浓度暴露,在不同浓度下,应激蛋白HSP70被不同程度地诱导,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发现,在低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浓度下,HSP70仍然有显著的诱导表达,说明水体中污染物在低于现行渔业水质标准的浓度下,长期暴露仍然会对鱼类产生一定的损伤。HSP70比传统的生长、繁殖等生物指标更为敏感。 1.2.3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易感性标志物是指当生物体暴露于某种特定的外源化合物时,由于其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 [收稿日期] 2009-07-31 [作者简介]姜元臻(1982-),男,山东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

脓毒症的诊断思路与方法进展

综 述 脓毒症的诊断思路与方法进展 周荣斌(综述), 周高速(审校) 基金项目:全国血必净脓毒症研究基金(No.Z20040033)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 作者简介:周荣斌(1957-),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从事急诊危重病研究。Email:dr_zhour ong2 bin@sina1com。 [摘要] 脓毒症是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脓毒症的诊断和由此导致的治疗失误 使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20年中不断增加。寻找对感染和炎症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的蛋白标志物的诊断方法是提高治疗水平的关键。本文对脓毒症的诊断,特别是生物学标志物在 脓毒症感染诊断中的意义进行讨论。 [关键词] 脓毒症; 感染;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49(2008)01-0077-03 D i a gnosti c m ethods of septi c i n fecti on ZHOU Rong-bin,ZHOU Gao-su.Em ergency D epart m ent, B eijing M ilitary General Hospital,B 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 Sep sis has been diagnosed as an infecti on in additi on t o the sy mp t om s of syste m ic in2 fla mmat ory res ponse syndr ome.I nsufficient devel opment in both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 m ent of sep sis has led t o continuous gr owth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reported cases of sep sis for the past t w o dec2 ades.It is a key t o i m p r ove the treat m ent level by seeking the p r otein marker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 pecificity t o the infecti on and infla mmati on.I n this report we review past and p resent diagnostic methods f or sep sis and their li m itati ons,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bi ol ogical marker in sep tic infecti on. [Key words] Sep sis; I nfecti on; D iagnosis 1 概念 脓毒症是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 RS),虽然脓毒症和严重感染的概念和诊断也常互换使用,但脓毒症的概念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感染和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本质[1]。脓毒症的诊断必须有感染的存在,但这里感染的认定并不都有阳性血培养的证据,也不都存在明显的局部感染灶,其严重程度与感染程度也不呈正相关。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不一定依赖细菌和细菌毒素的持续存在,炎症介质的失控性释放和炎症反应紊乱是其本质[2]。 尽管,脓毒症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诊断的延误而引起治疗的失误和失败依然影响将近1/4的脓毒症患者。 寻找对感染性炎症既敏感又有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是脓毒症理想的诊断方法,给研究宿主免疫应答如何对抗感染指明了方向。宿主免疫应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造成诊断困难,从而引起抗生素治疗延迟和无效。大量研究显示了生物标志物诊断脓毒症感染的意义,但在感染及炎症反应的不同时期标志物的生物学浓度和临床意义也不相同。脓毒症呈持续性增长的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病原菌耐药,而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诊断延迟所造成的治疗不充分或失误。脓毒症死亡率为18%~19%,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高达40%~50%,提高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就显得更加必要。 2 脓毒症感染 脓毒感染可由G-和G+、真菌、酵母菌引起。分析显示,脓毒症平均年增长率为1317%。51%的病例培养发现病原体,G+占5211%,G-占3715%,混合感染占417%,真菌占416%真菌,厌氧菌占110%。G+感染以每年平均2613%的速度增长。导致院内感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抑制剂应用及导管植入术,致病菌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为主,且呈增长趋势。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依次为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腹腔内感染[3,4]。 基因研究显示,测定病原微生物的特殊DNA序列是非常有临床应用潜力的高度特异性诊断方法。在对7种G+和13种G-中都可以测到16Sr RNA;而mec A对探测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有高度特异性;18Sr RNA意味着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真菌感染的存在[5~7]。利用特殊序列的PCR探针,在5~6h内完成对目标病原菌的确诊率为100%。随着对

生物标志物概述

生物标志物概述 随着近年来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作为食物链顶端以及生物圈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对这些化学物质在生物圈中产生的多种生物效应、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已成为环境科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和必要趋势。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被更多的提及和关注,对于环境污染的监测也逐步受到关注。 用化学方法分析等传统方法监测环境污染,虽然可以快速检测其反应产物及对生物的致死性影响,但也很难评估其潜在的毒性。传统的检测方法所得的各类数据,虽然对污染物的致死浓度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探索能够反映低浓度早期影响等亚致死效应参数上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就需要我们发展能够反映亚致死效应参数的生物标志物,来更加准确地进行对污染物的评估预测。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作为能够反映污染物危害效应的早期生物信号,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引起了国内外预防医学界的共同关注。生物标志物在早期预测以及预报污染物效应,反映被污染物侵入或正处于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体从健康到疾病这一连续谱上的确切位置等这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只要随时掌握标志物的情况,就可以较为准确地预防甚至避免减轻环境污染的危害。 因此生物标志物作为目前毒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被称为环境医学延伸发展到分子水平的重要里程碑。同时,生物标志物在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毒理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医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 迄今,国内外已有大量有关环境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报道和文件综述[2]。在我国,生物标志物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也已经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但发展并不迅速可观,也没有足够的关于生物标志物的综合概述类资料。

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年第1期ENVI RON MENT AND SUSTAI NABLE DEVELOP MENT No 1,2007 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田志环 焦传珍 (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分类及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各种生物标志物;并指出了生物标志物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环境污染;监测 中图分类号:X17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07)01-0009-03 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往往很难评估其潜在毒性,在毒理学领域,传统的测试方法也主要集中于污染物对指示生物的急性毒性、致死或半致死效应的分析等,虽然这些数据对预测污染物的致死浓度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污染物的急性效应(如动物的大量死亡),其发生的预率远远不及亚致死效应(如生殖力下降,生理功能改变、对压力或其他环境因素更敏感)。为了评估污染物的潜在毒性,探索反应低浓度物对生物早期影响的参数,就需要发展生物亚致死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来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情况。所以生物标志物是目前毒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被称为环境医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重要里程碑,它的研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毒理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医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拟对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1 生物标志物及分类 1 1 标志物的概念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 1 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1~2? 生物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 业链的建立。 针对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重点环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技术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应当着重包括以下几类: (1)资源开采加工环节。制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规范,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准入制度,以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回收利用率; (2)资源消耗环节。制定资源合理消耗规范,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控制和对产品的包装材料进行控制,建立资源循环性利用制度; (3)废弃物产生环节。制定废弃物管理条例,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增强企事业单位对环境污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4)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制定资源型废弃物的强制回收和循环利用规范,明确回收和循环利用废弃产品以及负担处置费用的义务归属。可以配套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强制循环利用制度; (5)社会消费环节。制定提倡绿色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处于社会再生产末端的消费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绿色消费义务。使消费者注重选择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节约资源和能源,对垃圾进行合理可行的预处置。如,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在科学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保障和引导下,作为对传统模式进行根本变革的可持续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高中.谁在阻止节约型社会的建立!J?,嘹望东方周刊,2005, (35). 2 廖红.循环经济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新思考!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何卫东(1967-),男,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法律政策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