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课: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第九课: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划(2012-2030)文本

目录

第一章规划界定 (2)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4)

第五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6)

第六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规划 (7)

第七章市域资源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3)

第九章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15)

第十章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16)

第十一章住房建设规划 (17)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8)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20)

第十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21)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2)

第十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七章景观风貌规划 (25)

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25)

第十九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25)

第二十章市政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28)

第二十二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30)

第二十三章空间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 (32)

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35)

第二十五章附则 (36)

附录1 中心城区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6)

附录2 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37)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文本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编制背景

随着武汉城市圈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麻城市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要求,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化条例》1992.8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

《麻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麻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

第3条规划原则

①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②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④节约及集约用地原则

⑤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

(1) 市域范围: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开发区,以及城区以外的16个乡镇,国土面积3747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中心城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阎家河镇以及中馆驿镇的镇域范围,共计17个社区居委会、117个行政村,总面积约为507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南湖街道办、鼓楼街道办、龙池街道办、黄金桥开发区全部,中馆驿镇浮桥河以东的区域,以及阎家河镇的石桥垸、大周垸、坡上垸三个村。总面积为251.27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战略背景

(1) 城市发展的新环境

①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资本流动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②低碳经济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国民经济进入非粗放型增长时期。

③区域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地域极核效应日益明显。

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湖北省重大战略,麻城被赋予新的角色和地位。

(2) 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①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设,全市整体实力已大幅提升。

②旅游及现代物流“双引擎”驱动,现代服务业中心作用逐步增强。

③区域重大设施建设,构筑了城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系统。

④工贸带动型城镇化特色明显,城乡建设步入新时期。

⑤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质逐步提升。

⑥正处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发展时期。

(3) 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①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②把城镇大建设作为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载体。

③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保证。

④把环境友好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

⑤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7条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麻城的区位、交通、文化、生态优势,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高效生态经济之城、宜居宜业人居之地、三色文化体验之都、山地生态魅力之乡。

(1) 积极升级传统加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协调产业结构,集聚生态产业群体,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将麻城建设成为高效生态经济之城。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生活质量,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文明的商业氛围,将麻城营造成为宜居宜业人居之地。

(3) 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红色文化寻根溯源;杜鹃花城、山地生态绿色文化体验休闲;千年古城、移民寻祖认宗,紫色文化发扬彰显;将麻城打造成为三色文化体验之都。

(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构建绿色乡村;保护生态水系;整治麻城大地,共建生态家园,将麻城塑造成为山地生态魅力之乡。

第8条城市总体规划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一览表

第9条城市发展战略措施

麻城市城市发展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二产提升、三产突破、文化助推、生态保障、人口集聚、城乡统筹”六大战略。

(1) “双轮驱动、极核增长”的二产提升战略

①近期五大产业集群:汽配、冶金机械、花岗石林、电力能源、农产品加工。

②远期寻求新的突破: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初级加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升级。

③目前工业优势在加工制造业,目标是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加工制造业中心。

④“双轮驱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先进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二产发展战略。

⑤“极核增长”: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中心城区集聚。

(2) “三足鼎立、联动发展”的三产突破战略

①突破”:原有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功能完善的突破之举。

②“三足鼎立”: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特色旅游、现代物流。

③建设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商业商务中心是其重要职能。

④特色旅游:生态、红色、人文;三山、三湖、一线是主体。

⑤现代物流:资源贸易、工业品集散,大别山试验区物流中心。

⑥“联动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3) “特色彰显、文化凝聚”的文化促进战略

①文化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文化助推。

②传承红色文化,彰显主体特色。

③拓展绿色文化,彰显生态文明。

④挖掘紫色文化,彰显千年古城。

⑤拓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休闲功能。

(4) “低碳引导、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

①现状生态基础良好。

②“低碳引导”:产业发展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

③“环境制胜”: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

(5) “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

①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②吸引创业投资,创造就业促人口增长。

③以环境宜居吸引城镇化人口聚集。

(6) “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

①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②由乡向城、统筹流动。

③扶持乡村经济特色化发展、人口适度归并。

④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是城乡统筹要旨。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10条城市性质

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园林城市。第11条城市职能

①综合交通职能

②商贸物流职能

③加工制造职能

④旅游服务职能

⑤生活居住职能第12条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8万;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5万;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

第13条城市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36km2;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42km2;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54km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第14条市域经济区划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构筑两个经济区:麻城掌心极化经济区和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

(1) 麻城掌心极化经济区

包括麻城市中心城区、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宋埠镇、白果镇。以以商贸商业综合服务、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汽车配件及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建材、旅游业及低碳科技产业为主。

以麻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中馆驿和阎家河两翼综合发展组团,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宋埠镇和白果镇的对中心城区转移产业的对接和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高效集约化布局,依托主城区的五脑山森林公园、白果镇的明山水库(龙湖) 和阎家河的九龙山风景区,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

(2) 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

包括麻城掌心极化区域之外的五条沟域经济区(11个乡镇)。以特色农业种植、生态农业观光、食品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和旅游业为主。

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应以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链式化为先导,以特色旅游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沟域重点镇。开发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资源高效适用和循环利用。其它农业型城镇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以农业资源加工为主的生态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第15条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0年麻城市域统计口径人口115.82万人,随着麻城市产业拓展,将带来较大的机械人口增长。

规划预测: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达119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2%,城镇总人口约为62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22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7%,城镇总人口约为70万人。

远景(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2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总人口约为89万人。第16条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

形成“一心两轴、手掌状结构”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1) 一心两轴

①“一心”

指麻城市中心城镇组团,包括中心城区和东西两翼:阎家河组团与中馆驿组团,是麻城市域内综合服务中心。

②“两轴”

即106国道、沪合武高速城镇综合发展轴和省道麻新线与麻胜线在麻城市区中心相交,构成东西向和南北向十字型城镇复合发展轴。

(2) 手掌状结构

①“掌心集聚”

麻城市域内中部和西南地势平坦,是麻城市重点镇培优基地和全市工业集中发展片区,此为麻城市的掌心发展区域。

②“指状放射”

麻城规划的五条指状沟域将主要集聚麻城“掌心区域”周边的山区大部分乡镇的主要生活空间,是乡镇生产功能的核心载体。

③“生态基底”

生态基底即为大别山区向麻城延伸的五大“指缝山系”。

第17条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麻城市域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一般乡镇。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规划一览表(2030年)

第18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工贸综合驱动型的乡镇、物流市场带动型为主的乡镇、旅游开发促动型的乡镇、及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为支撑的城市职能结构。

麻城市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

第五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19条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①规划市域道路网在现状“三纵三横”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通过增加通道数来构建市域内外环线,加强市域范围内各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放射环网型道路形式,使市域内各乡镇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②加强市域各等级公路网建设及其与国家高等级交通设施相互衔接,提高市域综合交通能力,构建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国道、省道、城镇道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

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达、畅通工程”,解决农村出行难问题,逐步形成市域内公路等级清晰、功能性质明确、网络发达的交通体系。

第20条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①提升铁路:进一步提升铁路在对外交通体系中的功能与地位,强化集约化运输方式的优势。

②完善公路: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网建设,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③突出枢纽:进一步突出对外客货运输枢纽建设,特别是一体化的无缝换乘客运枢纽建设。

④强化通道:强化对外交通复合通道建设,以复合型设施走廊实现节约用地、减少分割、综合统筹;加强与周边县市联系通道、交通走廊的建设。

第21条公路网络规划

规划形成4条高速、4条国道、12条省道、15条县道的市域公路体系,构建市域内外两条环线,同时打造麻城2条重要旅游线路。

现状公路规划改造一览表

规划公路一览表

第22条铁路网络规划

麻城目前有京九线、沪汉蓉高铁、武麻横向连接线,未来还有京深高铁(阜麻九段)、随(州) 麻(城) 安(庆) 铁路、麻(城) 六(安) 铁路货运专用线、麻城市城际铁路、麻城-武汉新港铁路货运专线建成,规划沿武麻横向连接线预留麻城城际铁路通道,沿京九铁路预留随麻安铁路、麻城-武汉新港铁路货运专线通道,沿106北段及城东区预留京深高铁(阜麻九段)通道,沿沪汉蓉高铁预留麻(城) 六(安) 铁路通道。

第23条客货运站场规划

城区撤销麻城老站,保留完善麻城现有长途汽车站,在建的金通湾客运站为一级客运站,升级黄金桥客运站为二级,结合政府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新建麻东客运站,等级二级,新建麻北客运站,等级二级。中心城区规划共有1个一级客运站,4个二级客运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对各个乡镇已有站场的提升等级,未有站场的设新站场。

考虑麻城未来要建设成为区域交通中心以及未来发展工业需求,升级中心城区黄金桥货运站为1级货运站,同时在宋埠和白果两镇各设一个2级货运站。

市域客货运站场一览表

第六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规划

第24条市域给水工程规划

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及产业侧重点不同,城市单位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可分为:麻城城区400L/人·d、中馆驿组团、重点镇和特色镇300L/人·d、一般镇200L/

人·d。

市域给水工程规划一览表

第25条市域排水工程规划

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指导方针,加快城镇

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建设。

划期末污水处理率:中心城区达100%,重点镇和特色镇达到95%,一般镇达到90%。

市域污水厂(站)规划一览表

第26条 市域电力工程规划

预测麻城市域2015年、2020年、2030年用电量分别为13.11亿kWh 、22.48亿kWh 、30.40亿kWh 。预测麻城市域2015年、2020年、2030年最大用电负荷分别为298MW 、608MW 、822MW 。规划至2030年市域共5座220kV 变电站、20座110kV 变电站、16座35kV 变电站。

麻城市域220kV 变电站规划

麻城市域110kV 变电站规划

麻城市35kV 变电站规划

第27条 市域教育设施规划

规划在麻城城区配置4所高中,保留宋埠镇、白果镇、黄土岗镇的高中;在麻城城区配置8所初中,在中馆驿组团配置2所初中,在阎家河组团配置1所初中,在重点镇配置1-2所初中,在特色镇和一般镇配置1所初中;在麻城城区配置26所小学,在中馆驿组团配置4所小学,在阎家河组团配置1所小学,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按照1.5-3万人一所小学的标准配置相应数量的完全小学,在中心村可按照具体情况配置小学或教学点,服务周边村庄。按照1-2万人一所幼儿园的标准,在各社区单元和行政村的适当位置配置标准化幼儿园,在

各乡镇所在地重点建好一所公办幼儿园。

麻城市域教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28条 市域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规划在麻城市城区布置13所市级医院(其中,市级综合医院4所、市级专科医院9所)、5所社区级医院,在中馆驿组团布置1所医院、2所卫生院,在阎家河组团布置1所卫生院;在重点镇布置1-2所卫生院,保留现有医院;在特色镇和一般镇布置1所卫生院;在中心村可按照0.2万人1座卫生室的标准配置卫生室。

麻城市域医疗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29条 市域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按照国家城乡文体设施标准,在城区、乡镇、行政村分别配置相应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培育文化体育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实现乡镇级、村级农民健身工程100%全覆盖。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第30条 其他社会设施

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包括市级服务中心、各乡镇服务中心,养老院建设、社会救助站设施、救灾救济物质储备库等。

第七章 市域资源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

第31条 市域历史文化、风景资源保护规划

(1)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规划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三级保护体系。

①“点”,单体的保护即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文保单位保护。麻城市域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3处,黄冈市级7处)。

② “线”,即代表区段的保护——一条重点线的保护。主要指市域顺河—乘马岗—烈士陵园红色旅游精品线上文化资源的保护。

③ “面”,即重点区域的保护——五个重点面的保护。包括乘马老区红色旅游保护区、杏花村民俗文化保护区、柏举之战古战场遗址保护区、禹王城遗址保护区、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等五个重点保护区域。

(2) 重点保护范围划定

将市域历史文化资源划分为五个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① 乘马老区红色旅游保护区

严格保护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将乘马老区整体打造成为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

②杏花村民俗文化保护区

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休闲观光度假区。

③柏举之战古战场遗址保护区

通过建造柏举之战古战场遗址公园明确保护区的范围,遗址范围内禁止大兴土木。

④禹王城遗址保护区

保存部分残高1-8米,宽5-20米,断面可见夯层约20厘米的主体为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向外延伸50米为一般保护区。

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

对城区历史风貌特色进行保护、整理与塑造,形成红色文化特色为主体结合周边景点的历史文化旅游区。

第32条市域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规划

(1) 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范围

麻城市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范围界定为七个自然风景保护区:龟峰山风景保护区、九龙山地质公园保护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中华巨龙湖风景保护区、三河口水库—狮子峰林场风景保护区、碧绿河水源保护区。

(2) 自然风景资源保护措施

①对于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要划定保护区、保护带和保护点进行保护,确定保护标准和控制范围。

②市域内新建的大中型工程设施应按规划避开保护区,对保护区范围内现有不符合保护要求的用地和建设项目,应逐步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33条市域生态建设目标

①以环境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在确保城乡生态安全、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严格保护市域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敏感区。至规划期末,把麻城建设成为绿色高效生态园林城市。

②城镇布局应尊重区域内生态资源、建立科学系统的城乡生态体系,充分利用麻城水多绿地多的资源优势,切实保护城镇组团的河、湖、田、林等生态资源,争取至规划期末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③充分利用高效生态经济区政策,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型城镇体系和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区域生态结构,划分生态功能区和廊道,全面提升与优化区域环境,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第34条市域生态建设措施

总体思路:“城乡并治,城乡共建”。在保护麻城市域生态大格局下应建立生态协调机制,统筹城乡生态格局建设,协调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加大自然山体、自然水体的保护,推进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禁止采割松油。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重点保护好龟峰山、东南沟、惠兰山、狮子峰、凤到山、小漆园、纯阳山、接天山等山体植被,举水、巴水和明山、三河口、浮桥河水库等水体环境。深入开展“绿色大别山·麻城在行动”全民植树造林活动,以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沿河、沿山为重点,消灭麻城的荒山荒坡,让麻城的山绿起来、水清起来。

第35条市域环境保护目标

(1) 大气环境

2030年,市区及各乡镇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保持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且优良天数维持在300天以上。

(2) 水环境

近期市域污水处理率达到80%。

预计2030年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3) 固体废物

近期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预计203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4) 声环境

实现城镇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第36条市域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市域城乡统筹规划提出的空间发展框架“一心一区一环”,对各区域分别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1) “一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污染,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废渣排放。

(2) “一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

城镇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通过环境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通过环境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37条市域旅游规划

(1) 规划结构

形成“一心三区”的总体结构。

①一心:城区旅游服务核心

该核心为麻城的城市中心区域,为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交流、合作的中心。

③三区:东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西北部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

(2)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根据其在风景区内的地位、设施、规模、服务内容与半径等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3) 旅游线路组织

依据景点景区分布以及交通条件,规划拟设4条旅游路线。其中包括3条陆上旅游线路和1条水上旅游线路:

①陆上旅游线路:东线、西北线、西南线

②水上旅游线路:以举水河和浮桥河和为轴线,以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城北水上公园以及两岸生态观光农业为支撑,以“休闲水岸”与“绿色通廊”为滨水空间设计概念,利用地势形成多层开放式平台,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游览线路。

第38条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 总体目标及原则

坚持“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备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设和完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各类防灾基础工程体系,加强防灾指挥系统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2) 防洪规划

①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结合规划期末(2030年)核心地区城镇人口为50万人,麻城市核心地区的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规划举水河的防洪标准干流河道按照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支流河道按1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2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

②防洪措施

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村庄防洪措施。

(3) 抗震规划

①抗震标准

麻城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抗震建设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

②规划措施

严格执行抗震防灾的有关技术规定,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都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由地震部门审核。

合理布置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开敞空间,保证镇区人口每人有2平方米以上的震时避难空地。

对以往未按设计标准所建的民用住宅及公共建筑要进行加固,新建筑均按地震烈度7度来进行施工设计。

震时政府机关及地下工程设施作为救灾指挥中心;各城镇中心医院作为医疗救护中心;南湖公园、烈士陵园及其他各处公园、居住区绿地,各类广场、停车场、空地作为避难场地。同时,主要避难场地要求配置灾时供电、供水及通讯设施。

(4) 消防规划

规划确定在市域范围内共需布局12座消防站。

市域消防站布局规划及其责任分区表

(5) 人防规划

麻城市为三类人民防空重点设防城市。加强防护所必需的储备、医药、油料和其它工程建设。根据战时留城人口按50%计算,核定人民防空工程面积,严格按照《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进行建设。保证通信和警报畅通。加强人民防空教育。

(6) 生命线工程规划

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控系统,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第39条市域空间管制目标

市域空间管制是在市域资源环境、城镇建设规划分析基础上,合理划分市域发展的建设控制性分区,并提出相应空间管制措施,其目的是保护空间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40条市域空间管制建设限制性分区

市域空间管制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大类。

(1) 适宜建设区

包括管制区划中的老城区、黄金桥开发区、各城镇发展区,以及沿公路城镇点轴发展区。

(2) 限制建设区

包括:城镇远景发展控制用地和旅游休闲等发展用地

①城镇远景发展用地

考虑到城镇远景用地扩展的需要,且麻城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增长的可能性,有助于更科学的指导城镇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城镇发展备用地进行空间管制,为未来发展储备土地资源。

②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区

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龟山风景区、五脑山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和水库风景区、明山水库风景区、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以及红色旅游风景区,该地区应慎重选择建设功能,限制其建设发展。

(3) 禁止建设区

包括三个部分:

①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划定的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区域。应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进行城镇与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进行空间上的落实。

②水源地

以取水口为中心周围半径500米范围内为一级保护区,取水口上游2000米范围内为二级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均为禁建区。

麻城市水源地主要包括举水、浮桥河水库、三河口水库、碧绿河水库、桃林河水库,供生产与部分生活用水使用,应按照一、二级保护区进行分级控制,但由于水源为水库蓄水,上游存在季节性断流,因此允许在浮桥河取水口下游1000米外且河流两侧200米外进行部分旅游设施建设,但取水口周边500米范围内及水库上游禁止建设。

③河湖岸线与湿地

主要包括举水河的七大支流河流沿岸地区,各灌渠,各湖泊、水体等,划定河流沿线两侧200米内区域为禁止建设区,经过城镇的地区标准可适度缩小,区内禁止城镇和工业建设,可以结合水体特点进行景观营造、环境整治,根据需要建设防洪、水利、交通等设施。

第41条市域空间管制措施

(1) 适宜建设区

①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城镇各项建设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②要本着“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高效利用区内的土地,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

③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和非耕地、空闲地,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要采取适当提高城镇周围农用土地地价、降低城区内部地价和加大城镇设施有偿使用力度等方法,鼓励和促进旧城改造;

④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永久性绿地,建设项目污染治理必须坚持“三同时”,严禁城镇工业废弃物、城镇生活垃圾不经治理随意排放、堆放,防治环境污染;

⑤区内的农用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该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于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区内的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应纳入相应的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

⑥鼓励在区内农业用地大力发展以供应新鲜、反季节蔬菜、果品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2) 限制建设区

①鼓励发展农田林网化工程,鼓励发展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促进城镇和种植业生态环境保护;

②严格限制在基本农田区进行城镇、村庄、采矿、办工厂等非农业建设,严禁进行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

③本区域内土地确实需改变为非农建设用地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④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和果品业,积极支持粮、果、饲等农业生产的合理轮作和间作,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⑤提倡和鼓励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农艺技术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⑥加强对地质灾害地区的监测和评估,对矿区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恢复农林生态;

⑦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点的缩并,积极发展中心社区,撤并自然村。

(3) 禁止建设区

①本区内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体规划;

②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内除与人文、自然景观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容量的要求,严格控制其他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行为的发生;

③鼓励在水源地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保护区,不得向河流湖泊排放未经达标处理的环境污染物;

④不得在水源地及其附近进行矿产开采及建设大型地上、地下建筑物,以防止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

第八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42条城乡统筹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城乡关系从二元到一体,从割裂到统筹,从从属到伙伴的转变,将麻城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中部山区型城乡统筹先行示范市。

①经济目标:率先从“农业大市”转变成“以工哺农、三产协调”

②人口目标:率先从“异地城镇化”转变成“本土城镇化”

③社会目标:率先从“二元分割”转变成“城乡协调”

④城镇化目标:率先从“弱马拉重车”转变成“多马拉大车”

第43条城乡空间统筹框架

市域空间发展框架为“一心一区一环”:强化中部中心城区(一心),共建中南工业强镇(一区),保护环型生态空间(一环),扶持东北特色乡镇。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

包括龙池办事处、鼓楼办事处、南湖办事处、麻城开发区。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

包括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白果镇、大宋埠镇(原宋埠+原岐亭) 、铁门岗乡。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

包括龟山镇、盐田河镇、张家畈镇、木子店镇、三河口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乘马岗镇、顺河镇。

第44条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模式

(1) 城乡融和的“合农模式”

“一心”中心城区及周边准城市化地区推行“合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与乡村的一体化建设上,推进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一体化,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

(2) 以镇带乡的“拉农模式”

“一区”地区主要采取“拉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走集约、高效、富裕的发展之路。

(3) 全面整治的“治农模式”

“一环”地区适合采用“治农模式”,即从“三清三改”入手,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城乡协调的最终目标。所谓“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

第45条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战略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重点实施“三大提升”战略

即提升人居环境、就业环境、旅游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重点实施“三个集中”战略

即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能力。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战略

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坚持农村扶贫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6条城乡居民点体系统筹

构建规模化、布局集约、品质均优的聚落体系,积极引导人口梯次转移的总体策略。

城乡居民民点体系统筹策略

第47条城乡产业发展统筹

(1) 第一产业:“三乡三业三化,两片三区八基地”

①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三乡(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三业(蔬菜、畜牧水产、桑茶药) ,实现“三乡三业三化”。

②空间格局为“两片三区八基地”:

“两片”指平原型高效生态农业片和山地型特色生态农业片。

“三区”指麻北菊花油茶花生、麻东板栗桑茶药、麻中南蔬菜畜牧。

“八基地”指国家级油茶基地、国家级菊花基地、国家级板栗基地、全国畜牧大县市、国家东桑西移示范基地、大别山木本粮油产业基地、大别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别山无公害名贵鱼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

(2) 第二产业:“四大龙头、两大支撑、若干发展点”

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实施“工业园区集聚”的发展策略,形成“以中心城区四大产业区为龙头、白果、宋埠两大乡镇工业园区为支撑,若干工业集中发展点为基础”的工业格局。

(3) 第三产业:“一核集聚、五镇辐射、一线两特三片带动”

①以中心城区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发展区,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②以五大重点镇建设为依托,突出服务业主导产业,立足于重大项目支撑,建设五个服务业特色新镇,辐射带动周边城乡地区服务业发展。

③依托乘马岗镇、龟山镇旅游特色镇,以“顺河镇——乘马岗镇——中心城区——龟山乡——木子店”红色旅游线和“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北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为载体,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人文游,建设高标准旅游换乘设施、旅游区和接待设施,提供具有国内一流的服务质量。第48条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统筹

(1) 道路交通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一体化建设,从“连通不足”向“城畅乡通”转变

①“一心”:超前规划、打造枢纽、建设畅通舒适交通

②“一区”:网络布局、公交优先、实现城乡高效连接

③“一环”:道路升级、通村连镇、支撑农村特色产业

(2)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加强集中、差异配置,从“分散不足”向“共建共享”转变

①“一心”推广以城带村统筹模式

②“一区”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连片统筹模式

③“一环”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独立处理模式

(3) 公共服务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突出重点,分级配置,从“以城为主”向“城乡均等”转变

①“一心”:提升档次,服务大别山

②“一区”:完善与整合,城乡全覆盖

③“一环”:集中配建,支撑新农村

第49条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统筹

(1) “一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系统

(2) “一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建设引导型生态环境系统

(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保育型生态环境系统

第50条城乡统筹制度保障与创新

(1) 产业发展制度

①鼓励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

②“企业+基地+服务”促进特色农业板块化

(2) 人口管理制度

①加快城镇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培育中心镇建设

②积极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③加快人口管理、保障制度创新,疏通农民市民化路径

(3) 土地制度

①创新用地模式,增减挂钩破解用地难

②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4) 财税制度

①城乡分工下的定向财政补偿制度

②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税收共享机制,促进资源的统筹利用

第九章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第51条规划区城乡空间一体化策略

构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的的由城及村的“多等级、全覆盖”的空间布局。

①中心城区——由旧城区、金桥区、城东区、低碳产业园区组成的中心城区。

②外围组团——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

③集镇——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中心村——晏店村、陈寨村、夹洲村、迎河集、熊家垅、枫树湾、蔡家湾、古城村。

第52条规划区城乡产业一体化策略

(1) 第一产业

“两个分区”——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2) 第二产业

①“两轴”——金桥大道和北环路为发展轴线。

②“多点”——中馆驿工业园、电力能源产业园、城西低碳产业园、黄金桥产业区、鼓楼小河头工业园、阎家河产业园。

(3) 第三产业

“一核集聚、两区辅助、多点带动、全面发展”

①“一核”——中心城区

②“两区”——中馆驿、阎家河组团

③“多点”——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历史文化资源。

第53条规划区城乡支撑体系一体化策略

(1) 道路交通设施:公交先导,立体畅通

构建“一圈多轴一线”的交通结构:

①“一圈”——建构30分钟城市交通圈。

②“多轴”——提升小王线、麻新线、中顺线、麻张线、麻胜线等区域公路的等级。

③“一线”——推动规划区旅游公路建设。

(2) 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共享,差异配置

3种统筹模式:

①“以城带村”:依托中心城区设施,管网覆盖周边村庄。

②“以镇带村”:依托中馆驿、阎家河组团以及各集镇分区域自成体系的供水模式。

③“连片统筹”:规划区西北部、东北部、南部村庄连成片或村庄之间距离近的区域。

(3)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突出,分级设置

构建“市级-组团级-集镇级-农村社区级”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

①市级——金桥组团及旧城为主要的区域级公共服务功能区。

②组团级——中馆驿、阎家河组团级、城西低碳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③集镇级——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农村社区级——基层村。

第54条规划区生态环保一体化策略

加大对于具有市级意义的生态资源保护,包括区域性水系、河道和山区地区。加强对麻城自身生态安全较为重要的生态要素,包括次级的水系沟渠、湿地以及市政、交通廊道等等;同时人工构建一些生态廊道,以起到提升生态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的作用。

①“生态源片”——浮桥河水库及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桃林河等河流湿地,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东部山区

②“生态绿廊”——举水、桃林河、浮桥河三大水系沿岸的廊道地区及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武麻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速公路等陆域廊道。

③“生态基质”——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和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第55条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结构

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区带动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发展的模式,形成“一主、两副、三点,三轴、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①“一主”——旧城、金桥、城东、城西低碳产业园四区构成的中心城区。

②“两副”——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所构成的城区外围组团

③“三点”——闵家集、凤凰山、喻岗三个集镇所构成的农村地区的中心节点

④ “三轴”——北环路、金桥大道——杜鹃大道、南环路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线。 ⑤ “三带”——举水、桃林河、浮桥河水系蓝带

⑥ “四区”——东部山体林地涵养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中部近郊观光农业区、北部生态旅游区。

第56条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

规划区总面积为507平方公里。规划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公里,镇建设用地为14.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万人。

其他城乡建设用地还包括:

①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沪汉蓉高速铁路、京九铁路及编组站、大广高速、沪汉蓉高速公路、106国道、县道和乡道。

②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中心城区北部的殡葬用地,为0.13平方公里。 ③ 农林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 ④ 采矿用地:两处共0.57平方公里

⑤ 非建设用地:自然保留地以及风景区用地,风景区用地主要包括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九龙山地质公园,面积约为59.24平方公里。 第57条 规划区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1) 中心城区居民点

划分为四个片区,为主城区居住片区、金桥区居住片区、产业园区居住片区、城东新区居住片区。

(2) 外围组团城镇居民点

根据总体规划,在外围形成中馆驿组团和阎家河组团。

(3) 集镇及村庄居民点体系

拟定建设3个集镇、8个中心村、20个基层村。

第58条 规划区空间管制策略

规划区空间管制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大类:

(1) 禁止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一级保护区,重点生态林区、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文物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基本农田,城镇各片区之间的隔离绿地,交通干道,地质遗址及矿产资源埋藏地,高压走廊、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市政通道,地裂、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险区,25度以上上体坡地。规划区中禁止建设区包括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五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核心区、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山林保护区。

(2) 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主要是指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地等。包括一般农田、果园、养殖基地、水网等农业生态用地、生态环境屏障区以及规划予以整合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中主要指保留的社区。

(3) 适宜建设区:是鼓励和引导城镇有序发展的地区,包括中心城区、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

第十章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第59条 空间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采取“西拓、东延、中优”的空间发展策略,城市发展以西拓为主,东延为辅,调整优化中部旧城区及金桥区。

① 西拓:产业功能近期向金桥新区拓展,中远期跨京九铁路向西拓展,原则上不跨过浮桥河,以工业产业功能拓展为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产业。

② 东延:跨举水河东进至鼓楼街办,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拓展为主。

③ 中优:进一步调整置换旧城中心区功能,改造城中村,整体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优化中心区环境。

第60条 规划布局结构

规划采用“一体两翼,两心四区”的结构。

①一体:由旧城片区和金桥片区共同构成麻城市中心城区的主体部分,作为城市主体所在,其西以京九铁路为界,东以举水河为界。

②两翼:城市主体的东西双翼,东翼为城东片区,包括鼓楼街道办的大部分;西翼为低碳产业园区,位于浮桥河与京九铁路之间。

③两心:指旧城商贸服务中心和金桥综合服务中心。

④四区:以京九铁路、孝感乡路、举水河为界,自东向西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城东居住、旅游综合区;旧城商贸、居住综合区;金桥工贸物流、公建居住综合区;城西低碳产业园区四个片区。

第61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640.6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81%,人均12.8 m2,按照“两主三副三轴”的总体结构进行布局。

①“两主”为旧城和金桥两个市级的商业服务中心;

②“三副”为城东、高铁站前区商贸、低碳产业园两个居住区级商业服务次中心;

③“两轴”是指金桥大道——杜鹃大道商业发展轴、金通大道商业发展轴和将军路商业发展轴。

第62条工业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面积985.5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17%,人均19.70m2。规划形成四大工业区:麻城经济开发区、城西低碳产业园、鼓楼小河头工业园、城东高技术园。

第63条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仓储物流用地面积434.86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8.02%,人均8.7m2。其中,大型批发市场156.6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2.90%,人均规划面积为3.1平方米。

规划建成五大物流园区:站前综合商贸物流市场区、中部商贸物流市场区、小河头农特产品专业市场、石材商贸物流市场区、低碳产业园商贸物流基地。

第十一章住房建设规划

第64条居住用地及居住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50万,居住用地面积1450.2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26.74%,人均为29.0平方米。规划将居住用地划分为四个片区,十九个社区,每个社区约2-3万人口。

四大片区分别是:城东居住片区、城北居住片区、城南居住片区和城西居住片区。

麻城市中心城区社区规模一览表

第65条还建小区规划

规划修建八处居民还建小区,总安置用地面积约422.5公顷,可安置人口14.57万人。

麻城市中心城区居民还建小区一览表

第66条公共租赁住房规划

规划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范畴中,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面向全市低收入群体的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第67条公共设施布局结构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498.5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9.19%,人均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规划形成“两主、四副、三轴”的布局结构。

①两心:即旧城公建服务中心和金桥综合公建中心。

②四副:即高铁站前公建副中心,城南公建副中心,鼓楼公建副中心,低碳产业园公建副中心。

③三轴:即金桥大道——杜鹃大道、金通大道、将军路三条公建服务轴线。

第68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以金桥大道为轴,集中建设城市行政中心,远期行政办公用地96.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77%,人均1.9平方米。

第69条文化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在城南形成新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城东形成城市次级文化中心,重点建设大别山文化艺术中心、麻城博物馆群和文化会展中心,远期文化设施用地33.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62%,人均0.7平方米。

麻城市中心城区文化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70条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规划远期教育科研用地284.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5.25%,人均5.7平方米。中心城区规划共配置8所中师职学校,4所高级中学,8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3所一贯制学校,幼儿园按照相应标准,每个社区配置1-2所。

麻城市中心城区中师职学校规划一览表

麻城市中心城区高级中学规划一览表

麻城市中心城区初级中学规划一览表

麻城市中心城区小学规划一览表

麻城市中心城区一贯制学校规划一览表

第71条体育用地规划

规划在城南形成城市体育中心,保留原有体育馆,在孝感乡路南段新建体育场、游泳馆、

体育训练中心等设施,社区级体育设施按照麻城市相应标准进行配置。远期体育用地25.44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47%,人均0.5平方米。

麻城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72条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规划建立13座市级医院,5座社区医院,重点是建立4座综合性市级医院,分别是大别

山中心医院、鼓楼中心医院、南湖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远期医疗卫生用地53.23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0.98%,人均1.10平方米。

麻城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73条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规划

结合现有光荣院,在老城区建立水平较高、具示范作用的市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一处,

城东设置综合福利服务场所一处,各社区中心应按麻城标准配置相应的社区养老院。

麻城市中心城区社会福利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第74条中心城区范围

中心城区南至举水及南湖街道办,北至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南端,东至桃林河,西至浮桥河,包括南湖街道办、鼓楼街道办、龙池街道办、黄金桥开发区全部,中馆驿镇浮桥河以东的区域,以及阎家河镇的石桥垸、大周垸、坡上垸三个村,总面积为254.65平方公里。

第75条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中心城区增长边界的范围包括麻城城区周边用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具体范围为东至规划东环线、西至浮桥河、南至南环线及举水、北至沪汉蓉高速铁路之间的区域,总面积积为118.21平方公里。

第76条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区划

①禁建区:城市重要的生态通廊和生态背景区域,水源地。主要为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桃林河水库沿岸,以及举水两侧作为水域的保护范围;城区东南部和五脑山森林公园东侧的山体林地。

②限建区:因发展条件有限,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区域。主要为沪汉蓉高铁以北区域,举水以南区域,以及武麻铁路以南地区。

③适建区:综合发展条件较好,适宜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区域。主要包括北环路以南,举水以北的广大区域。

④已建区:现状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覆盖的区域。

第77条中心城区空间管制措施

①禁建区:该区域除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和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设之外,禁止一切与城市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并严禁破坏景观与自然资源,保护耕地,禁止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

②限建区:该区域除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限制其它与城市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因建设需求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规定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宜控制农村居民点规模,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建设。

③适建区:在该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涉及将农田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规定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该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原则上不再扩大其规模,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向城镇型住区集中。

④已建区:调整用地结构与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活环境,适当疏散人口。

第78条绿线规划控制

绿线包括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生态风景公园、城郊风景公园等各类城市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①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标准》等标准要求,进行绿地建设,不得改作他用。

②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③绿线范围内的防护绿带应严格控制,不准进行其他建设活动,并防止任何侵占破坏防护绿带的行为。

第79条

蓝线规划控制

蓝线为河流、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具体包括以下河流:

中心城区河流蓝线控制一览表

蓝线控制范围内禁止建设各类排污设施;禁止填埋、占用蓝线内水域;禁止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活动;禁止其它对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80条黄线规划控制

黄线为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城市通信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抗震防灾设施以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的活动包括: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

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三章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 (4) 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第三节县域交通规划 (10) 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0) 第五节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13) 第六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4) 第七节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8) 第八节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 (19) 第九节县域空间发展管制区划 (23) 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26) 第一节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26) 第二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33) 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35) 第四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7) 第五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41) 第六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七节近期建设规划 (43) 第八节规划实施 (47) 第五章附则 (48) 附表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11年) (49) 附表2:中心城区2015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0) 附表3:中心城区2030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1) 附表4: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52)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指导大名县城乡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 2、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6、《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 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9、《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城市规划结构及内容

Part 1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 4、可持续性发展 二作用 1、指导总规编制,上下衔接,对实现区域层面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意义重大 2、全面考察区域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指导,避免“就城市论城市”思想,从区域整体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实现最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着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区域范围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四城镇体系规划强制内容(注p108) 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地区域 2、区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 1

第九课: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麻 城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2012-2030)文本 目录 第一章规划界定 (2)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4) 第五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6) 第六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规划 (7) 第七章市域资源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3) 第九章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15) 第十章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16) 第十一章住房建设规划 (17)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8)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20) 第十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21)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2) 第十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七章景观风貌规划 (25) 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25) 第十九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25) 第二十章市政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28) 第二十二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30) 第二十三章空间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 (32) 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35) 第二十五章附则 (36) 附录1 中心城区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6) 附录2 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37)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文本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编制背景 随着武汉城市圈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麻城市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要求,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化条例》1992.8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 《麻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麻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 第3条规划原则 ①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②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④节约及集约用地原则 ⑤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 (1) 市域范围: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开发区,以及城区以外的16个乡镇,国土面积3747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中心城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阎家河镇以及中馆驿镇的镇域范围,共计17个社区居委会、117个行政村,总面积约为507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南湖街道办、鼓楼街道办、龙池街道办、黄金桥开发区全部,中馆驿镇浮桥河以东的区域,以及阎家河镇的石桥垸、大周垸、坡上垸三个村。总面积为251.27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战略背景 (1) 城市发展的新环境 ①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资本流动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②低碳经济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国民经济进入非粗放型增长时期。 ③区域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地域极核效应日益明显。 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湖北省重大战略,麻城被赋予新的角色和地位。 (2) 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①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设,全市整体实力已大幅提升。 ②旅游及现代物流“双引擎”驱动,现代服务业中心作用逐步增强。 ③区域重大设施建设,构筑了城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系统。 ④工贸带动型城镇化特色明显,城乡建设步入新时期。 ⑤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质逐步提升。 ⑥正处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发展时期。 (3) 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高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简要说明

《高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简要说明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2020年以后为城市发展远景。 2、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即行政辖区范围,含1个街道和16个镇,总面积219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是高要市经济最发达、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包括南岸城区、金渡镇、新桥镇、莲塘镇、白土镇、大湾镇的镇域范围以及砚坑紫云谷旅游基地、华南中医药城、回龙镇50 平方公里旅游基地,总面积约662.98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 中心城区北以西江为界,东至烂柯山,西至蛇山,南抵莲塘镇,包括南岸街道的全部、金渡镇的大部分以及莲塘镇北部等地区,总面积约为138.6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1、城市发展目标 珠三角核心区城镇化主要扩散区域;肇庆市城区和产业空间的主要拓展区;粤港澳区域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2、经济发展目标 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中心镇为纽带,发挥城乡两个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形成既服务城市,又提高乡村的自增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富裕城乡。 3、产业发展方向 ——农业精细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加快推进绿色蔬菜、水产养殖、岭南四季佳果、肉桂生产加工、禽畜饲养、农业

生态旅游、优质大米、名优经济林木等农业“八大工程”建设,打造高要罗非鱼、活道生态米、西江优质肉桂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品牌。 ——工业集约化,建设创新力强的产业园区。根据现有产业优势和潜力,重点培育壮大五金制品、精密压铸、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五金技术创新中心、五金产品展销中心和五金产品出口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壮大精密压铸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精密压铸生产基地;继续接受佛山等地的陶瓷产业的转移,加快金陶陶瓷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成为生态环保、可循环发展的陶瓷产业基地。 ——服务多元化,打造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高要港、广昆高速公路(G80)等的建设与完善,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强化旅游业和第一、二产业的有机联系,结合现代农业,开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扩大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带动力;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优势,合理发展房地产业;增强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发展有利于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物业管理、医疗保健等社区化服务体系。 三、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至2020年市域城镇分为4个级别: ——中心城区,包括南岸街道和金渡镇,规划人口规模55万人。 ——副中心,包括金利镇和禄步镇,规划人口规模分别为22万人和5万人。 ——重点镇,包括白土镇、新桥镇和莲塘镇,规划人口规模分别为7万人、5万人和5万人。 ——一般镇,包括蚬冈镇、回龙镇、活道镇、蛟塘镇、白诸镇、大湾镇、小湘镇、河台镇、乐城镇、水南镇,规划人口规模均在3.5万人以下。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高要市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工业型和农贸型四种类型,详见下表: 高要市城镇职能一览表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文本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3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 (3)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人口与城镇化 (5)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6) 第三节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7) 第四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8) 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六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七节县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1) 第八节生态文明建设 (16) 第四章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17)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统筹发展规划 (19) 第六章城区总体规划 (2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1)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 (21) 第三节居住用地与住房保障规划 (21) 第四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22) 第五节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24) 第六节工业用地及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25) 第七节综合交通规划 (26) 第八节景观系统规划 (28) 第九节绿地系统与广场规划 (29) 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30) 第十一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十二节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33) 第十三节燃气工程规划 (35) 第十四节环卫工程规划 (35) 第十五节综合防灾规划 (36) 第十六节建设用地控制 (39) 第十七节智慧城市建设 (41) 第十八节分期建设规划 (42) 第七章实施策略与措施 (43)

第八章附则 (43) 附表1 沿河县城乡发展指标体系汇总表 (44) 附表2 沿河县城市规划区城乡用地现状汇总表(2012年) (45) 附表3 沿河县城市规划区城乡用地规划汇总表 (45) 附表4 沿河县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2012年) (45) 附表5 沿河县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 (46) 附表6 沿河县城区道路规划一览表 (4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适应沿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指示,落实铜仁市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处理沿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整合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力推进沿河跨越地理空间束缚,积极推进跳跃发展,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铜仁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特组织编制《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立足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借助区域城镇群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沿河县建成贵州省东北部、黔渝交界地域的山、水、城、绿交融共生的特色城市。 第3条规划原则 1、贯彻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原则。 2、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3、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原则。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塑造城市特色的原则。 5、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 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8、《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年) 9、《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10、《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 11、《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2、《贵州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八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之八 一、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麻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等方面。目前,市区内主要道路已经完成改造,供水、供电系统得到升级,环保设施逐步建设。 1、城市规模及空间布局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之八 1、城市规模及空间布局 麻城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1.1 城市规模 根据预测,到2035年,麻城市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左右。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需要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考虑到城市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实力,应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避免过度扩张和浪费资源。

1.2 空间布局 根据城市规划的原则和要求,麻城市的空间布局应注重以下几点:1.2.1 突出城市中心 麻城市应以市中心为核心,向外扩展,加强市中心的交通、商业、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2.2 分区规划 根据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应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等。每个区域应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规划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功能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 1.2.3 绿色生态 城市的空间布局应注重绿色生态,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质量。 1.2.4 交通优先 城市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优先规划和发展城市交通,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麻城市的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应注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力度,确保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符合规划要求,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2、经济发展状况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之八 2、经济发展状况 麻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9年全市GDP总量达到92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10.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32.6:33.6:3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28元,比上年增长8.9%。 麻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发展 麻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农业发展迅速。全市主要农作物有水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主讲教师:韩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 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 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 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 (1)城市与城市化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城市总体规划 (4)城市道路设计 (5)城市居住区规划 9、教学重点: (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2)城市居住区规划 10、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 11、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 12、教学内容: 见各章节具体内容 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每章节课后布置 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水利站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基础资料 (1) 一、项目现状资料 (1)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3) 三、项目相关规划和文件 (4) 第二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4) 一、项目选址的基本原则 (4) 二、项目建设选址要求 (5) 第三章项目所在城市规划介绍 (6) 一、区位交通 (6) 二、城市空间管制要求 (6) 三、城市总体规划 (7) 第四章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 (10) 一、建设项目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10) 二、建设项目场地自然条件适宜性论证 (10) 三、建设项目与总体规划的协调 (11) 四、建设项目与综合交通规划的协调 (11) 五、建设项目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协调 (11) 六、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 (11) 七、建设项目与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规划的协调 (12) 八、土地利用合理性论证 (14) 九、社会影响力分析 (14) 第五章选址结论及建议 (15) 一、结论 (15) 二、建议 (15) 图集 (18)

第一章项目基础资料 一、项目现状资料 1. 项目背景 夫子河镇水利管理站从单位成立并运行至今一直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一直靠租赁私人房屋办公,不利于工作的正常运行。湖北省于2014年已安排了解决水利站业务用房维修补助资金,市发改局已经批复立项。现拟对夫子河镇蔡家河村茅屋港湾麻新线东侧进行征地。已与村组达成意向性协议。 本项目规划夫子河镇水利站业务用房,占地面积4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汛抗旱等物资、农村饮水服务大厅办公用房、职工宿舍、食堂,以解决夫子河镇的防汛抗旱的物资需求,便于村民饮水问题。依据有关规定,拟选址编制本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 2.拟建地现状及周边情况 本项目拟建地位于夫子河镇蔡家河村茅屋港湾麻新线旁,总计占地

金义都市新区规划(2012-2030)

金义都市新区规划(2012—2030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2012年3月以来,市浙中城市群工作办公室会同金义都市新区管委会开展了金义都市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2013年1月16日,《金义都市新区规划(2012—2030年)》由市政府批复实施。 规划范围:东至规划义南生态廊道,南至金义南线(金义东公路),西至曹塘澧公路,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北,总面积约305平方公里。到2030年,金义都市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金东区的孝顺、傅村、曹宅、塘雅、澧浦及义乌市的佛堂、义亭、上溪等8个镇,城市建设面积按120平方公里控制,城市人口按100—110万人规划(其中,金东区块城市建设面积按60—70平方公里控制,城市人口按60万人规划;义乌区块城市建设面积按50—60平方公里控制,城市人口按40—50万人规划)。 功能定位:以高端产业为带动、以科研创新为主导、低碳生态的田园型智慧城市,是引领浙中城市群发展的新核心。规划形成以高端制造、高端服务和电子商务为主导,集创新研发、高端制造、商贸服务、居住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都市新区,简称“田园智城·都市新区”。 “田园城市”布局理念: 理念一:布局组团化——轴带发展、组团布局。契合金义主轴线的发展思路,形成产业和生活服务发展带。采取组团式布局形式,通过网络化交通系统和绿带串联,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有机聚合”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理念二:功能复合化——功能复合、产城联动。倡导城市建设与产业开发融合发展,激发城市活力与动力。鼓励土地复合利用与立体开发,形成高效、紧凑的空间格局。 理念三:环境田园化——低碳生态、城田融合。充分尊重低丘缓坡的地貌特色,积极保护现有山水田园的生态基质,维护公共生态廊道,呈现山、水、田、林、城融合的田园城市形态。 理念四:空间人性化——以人为本、品质生活。积极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就业、住房和服务设施,创造富有魅力、易于步行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与开敞空间。保护文化特性、邻里特征和场所特征,延续历史文脉。 理念五:交通绿色化——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以便捷、绿色为原则,形成

《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2019年修订)

《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2019年修订) 一、规划期限 期限:2019—2030年: 近期:2019—2023年; 远期:2023—2030年。 二、规划层次及规划范围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范围为铜仁市行政管辖区,总面积为 1.8万平方公里,具体包括铜仁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 4个自治县。即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 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 2、规划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确定的铜仁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包含两城区全部行政辖区及松桃县、江口县部分乡镇,总面积2792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本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东至六龙山-马岩河一线,南至万山、北至正大、西至坝 黄,总面积758.3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1、城市性质 武陵山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城市,高新技术和特色轻工产业基地。 2、城市职能 (1)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2)贵州省东部交通枢纽、文化教育科技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C13-2O3C)(201处愫二)

中心、商贸物流金融中心; (3)武陵山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4)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四、城市规模 1、近期(至2023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69.9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9.86平方米。 2、远期(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19.67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99.73平方米。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两带两组群”,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组群为重点空间,城镇发展轴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1)城镇发展极核 铜仁城市组群-------- 聚合全市核心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心脏”;整合培 育“铜仁城市组群”,形成武陵山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乌江中游城镇组群 --------- 以“德江城市”、“思南城市”为支撑,以印江县 城为节点,培育和发展乌江中游城镇组群,在市域西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一级增长极。 (2)城镇发展轴(带) 杭瑞高速沿线城镇发展轴:沿杭瑞高速公路形成凤冈一德江一思南一印江一江口一铜仁一凤凰城镇发展轴; 乌江沿岸城镇和特色产业聚合带:酉阳一沿河一德江一思南一塘头一石阡一镇远城镇聚合带; 玉一铜一松城镇和产业聚合带:(秀山)一松桃一大兴一铜仁一大龙一玉屏城镇聚合带。 2、城镇等级结构 铜仁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划形成1个市 域中心城市、2个市域次中心城市、6个县城、 43个中心镇、70个以上一般城镇共同组成的 五级结构框架。 (1)中心城市:铜仁市中心城区; (2)次中心城市:德江县城、思南县城;

(完整版)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完整版)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2009年12月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201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2011年12月,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2012年12月《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

北流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流市城市总体规划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公园设计规范》(G J J48-92) 《北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公示 为加快北流市城镇化建设,北流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11月委托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北流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2012年4月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广西北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并征求了北流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对合理意见进行了归纳、梳理、吸收、完善、形成了《北流市城市总规划(2011-20 30)》,该规划于2012年3月13日经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规划予以公示。 一、公示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 年,近期至2015 年。

第 1 条城市性质 桂东南次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以发展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及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 2 条城市规模 近期(2015年):市域人口为1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75万人,城镇化水平50%,中心城区人口35万人,用地面积35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市域人口为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114万人,城镇化水平65%,中心城区人口55万人,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 第3条城镇职能等级结构规划 等级 职能类型 数量(个) 城镇名称 市域中心 综合型 1 北流市区(北流镇) 中心镇

综合型 3 隆盛镇、六靖镇、白马镇 重点镇 农贸型 1 平政镇 工贸型 6 民乐镇、新圩镇、民安镇、塘岸镇、 清湾镇、西埌镇 一般乡镇 农贸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含实施细则)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二日经第十四次部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部长(签名章):侯捷 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使城市规划的编制规范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四条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需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五条承担编制城市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关于规划设计资格的规定。

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对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城市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第八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十条编制城市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市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4月25日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法律、法规以及《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城区(含乡镇,下同)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应按照本规定执行。本市其它地区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一律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及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第四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省和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规范和标准. 第五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属十堰市规划局。 第六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七条(资质管理)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第八条(规划审批)在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各阶段的城市规划须按下列程序报经批准后方可生效: (一)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专家评审会评审、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后,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它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市人民政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原则上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前,应征求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意见。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专家评审会评审、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后,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专家评审会审查并公告后,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五)专项规划:由各专业部门依据国家规范、标准编制专项规划,经专家评审会后公告,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报规划委员会审批。 (六)城市设计: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组织编制城市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经专家评审会评审、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后,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九条(规划修改)城乡规划必须明确规定强制性内容,规划一经审批,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重新报批。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文本 2012.08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 第三章旗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 第四章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五章旗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4) 第六章全旗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5) 第七章旗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 第八章旗域综合防灾规划 (6) 第九章旗域空间管制规划 (7) 第十章文化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7) 第十一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8) 第十二章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9)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 .................................................................................................................................... - 5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 6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水系统规划 ...................................................................................................................................... - 7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 7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 - 8 -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 - 8 -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 9 -第二十章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 - 10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 - 10 -第二节污水工程规划 ................................................................................................................................................... - 10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 - 10 -第四节再生水工程规划 ............................................................................................................................................... - 11 -第五节电力工程规划 ..................................................................................................................................................... - 11 -第六节通信工程规划 ..................................................................................................................................................... - 11 -第七节广播电视及邮政工程规划 .................................................................................................................................. - 11 -第八节供热工程规划 ..................................................................................................................................................... - 12 -第九节燃气工程规划 ..................................................................................................................................................... - 12 -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 13 -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 13 -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 14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 14 -第二节抗震减灾规划 ................................................................................................................................................... - 15 -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 ................................................................................................................................................... - 15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 - 15 -第二十四章城市建设发展时序.................................................................................................................................... - 16 -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管理 ........................................................................................................................................... - 17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