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设绿色侯马、人文侯马、和谐侯马、宜居侯马”。

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不仅是我们对侯马实际的把握,更是侯马今后发展趋势所向。

1、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侯马作为中心城市的形态,可以追溯到2590年前。侯马作为晋国古都,春秋时期200多年间,就曾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侯马1956年设大市,1958年建大市,闻名全国。山西省1995年区域经济规划,提出侯马经济区概念,“九五”规划将侯马与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并称为五大经济区,1996年将其列为山西五大中心城市之一,1997年省计委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论证晋南中心城市将侯马列为榜首。其间,从计划经济时期各种区域性批发中心、交通通信等设施稳居侯马,到市场经济时期区域性商检、海关、口岸、物流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和商贸等设施都安排在侯马,都说明侯马中心地位之重要。把侯马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2、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强力的政策支撑。党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山西发展的决策和部署。这为侯马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因为侯马地处晋、秦、豫大三角,临汾、运城、晋城小三角的中心,是晋南的交通枢纽,将为山西的崛起发挥重要作用。省政府制定的《山西省城镇规划体系》,已将侯马规划为全省三大二级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大物流分中心、四大技术先进的信息港之一;临汾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利用侯马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把侯马建设成中西部商贸、物流、会展中心。这些都为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持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3、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侯马的基

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得到很大增强,社会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侯马现已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省首家“园林城市”、首座县级“文明城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20强。连续4年被监测为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和全省最干净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省各县市区中位居第一。这为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不是经济指标的一枝独秀。所以,务求确立的思路要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打造“四个中心”、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立足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设绿色侯马、人文侯马、和谐侯马、宜居侯马的发展目标,从而使整个思路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更好地用于指导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它体现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我们既提出城市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魅力品位,又以建设精品农业示范中心为依托,高起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从而使侯马的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水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同步处在领先和核心的地位,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引导拉动、聚集辐射和综合服务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把握三个重点:

1、在确立发展项目上,重点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上,其核心就是要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准则。我们在制定、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条件上,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给予倾斜,从项目立项、土地审批、银行贷款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出台了《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贷款实行贴息贷款的管理办

法》等一系列促进项目建设的政策和办法。在具体工作中,对现有工业企业,提出要用先进技术,改造、装备、提升企业,加大企业研发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升级换代。在新选新上项目上,提高门槛,择优引进,严格坚持凡是科技含量低、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一律拒绝,凡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积极引进。

2、在确定内容属性上,重点把握侯马的突出发展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必须要有突出的产业优势作支撑。因此,在建设精品农业示范中心上,我们利用侯马农业基础条件好和区位优越的优势,以及人多地少和城市与农村人口倒挂的特点,提出大力发展有机的、绿色的,同时又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业,扶持发展芦笋、大棚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和猪、兔等规模养殖,培育全良肉良品、阿伊莎牛肉、常青果蔬冷藏、青青食品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与转化企业做大做强,逐步使侯马的农业体现当前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体现当前农业倡导的发展趋向,体现当前社会消费的最大需求,使侯马成为农产品生产的中心、销售的中心、研发的中心、加工的中心;在建设先进制造中心上,利用侯马人才聚集、开放条件良好的优势,全力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具有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和医药生化产业基地,培育汤荣汽配制造和风雷石油钻具研发中心,使其成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基地牞成为外向型产品出口的基地,推动工业经济向新型化、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建设商贸物流中心上,利用侯马商贸市场现有基础,全力整合现有资源,搞好规划布局,积极扶持培育一批晋南、山西乃至华北总代理商,努力建设好侯马“北方轻工城”,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转变,创出侯马自己的品牌牞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发挥好陆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大运高速侯马枢纽货运中心、通盛医药物流中心,以及铁路物流的作用牞打造现代物流平台,以大物流带动大发展;在建设文化休闲中心上,利用侯马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打造晋文化强势品牌,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山西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启动了晋国城创新科技生态园、山水倾城温泉度假村、南西庄绿苑生态园和侯马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等项目,努力把侯马建设成为购物的天堂、休闲的乐园、旅游的圣地,以宜居

的环境、繁荣的市场、旺盛的人气,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3、在工作步骤的推进上,重点把握干部群众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我们通过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广泛征求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分类分批,分轻重缓急,从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分步推进。先后把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与集中供气供暖、农村道路硬化建设、办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解决群众就业、市人民医院搬迁扩建、新一中建设等关系民生的问题,以及建设市区北环路、呈王东路、合欢街北延、紫金山南街浍河大桥等基础性的城市配套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加紧着手实施,从而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变为具体行动,把确立的宏观发展思路落实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通过办好一系列的实事,推进了发展思路的顺利实施。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辐射功能

【日期:2009-07-02 作者:统计局 | 阅读次数:58 】【选择字号:大中小】

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市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泰州已经由一个县级小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大城市。十三年来,泰州市区建成区面积已经由1996年(不含高港区)的22平方公里,建成现在(2008年,下同)的58.5平方公里;人口由1996年的57.3万人(其中从业人员32.2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80.6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59.7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96年的72.38亿元,增加至现在的403.35亿元。市区人均GDP达50973元,约合7452美元,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当一国人均GDP达1000—3000美元期间,是社会矛盾凸现期,也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从城市人口看,市区2008年底的非农人口为56.82万人,达到大城市的标准(城市规模50-100万人口(非农业)的为大城市)。兵法云:善战者,谋势。审时度势,泰州发展的机遇期进入黄金时代,从泰州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看,可以说,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泰州应该抓住当前最关键的黄金机遇期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放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做大城市的外延,多一些大气,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城市的外延就是城市的轮廓和疆域,城市的外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规模和吸引力。泰州的中心城市主要以原县级泰州市和在泰兴的口岸、刁铺、许庄、永安、田河等乡镇以及姜堰的野徐、白马、塘湾、寺巷等乡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各地经济基础较薄弱,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建设中商业、居住、公共设施等承载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中心,可以说泰州城市的基础相对较弱,是县城和乡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要实现“三年再来一个大变样”的目标,必须加快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的发展,首先要扩张城市的外延。

我国目前一些大型城市的扩张模式主要采取的是“摊大饼”和“葡萄串”的城市发展模式。“摊大饼”即从城市中心向外不断扩延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大型城市以聚集功能为中心的条件下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根据吴良镛教授提出的“葡萄串”的城市发展模式,就是交通轴加上一些城镇建设的区域,再加上生态绿地,就像一个葡萄藤、葡萄叶、葡萄珠之间的关系,有序地安排城市发展的空间,有序组织城市建设。也就是说,将一些城镇、区域串起来,和原来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周边网络。

泰州现在的定位是现代化的滨江工贸城市。要做大泰州的外延,要把“摊大饼”和“葡萄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充分运用好沿江优势,尽可能的吸纳沿江的黄金岸线,把沿江开发利用好。其次要打破原有乡镇之间的自然割断,集中财力做大以城关镇为主体的中心地带,同时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规划好各个镇区中心,这样与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众星拱月之态势,并逐步延伸蔓延,使中心地带与镇区中心连接起来。通过“化整为零”再“联零为整”的战略部署,逐步做大城市的规模。第三,围绕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有利地位,实施城市的扩张,将兴化、泰兴、姜堰等地与市区紧邻地带划入市区规划,创造条件将姜堰设立为区,形成组团式的城市群。第四,要超前规划,为泰州城市的发展预留空间。

二、扩充城市的内涵,多一些人气,增强城市的裂变力。

城市是自然、历史、经济、人文的综合体,和人一样,要有个性、有气质、有内涵才能提升品位。城市的内涵,最主要的还是人气,要有人居住,适合人居住,吸引人进入。如果说城市的外延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积聚效应,那么,城市的内涵则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裂变效应和乘数效应。如果漫步泰州街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总感觉人气少了一些。就城市的活跃时间看,泰州比起大城市那样的不夜城,要明显缩短了许多,夜晚10点以后在街头就基本看不到什么人流了,而在一些发达城市夜晚10点才是人们夜生活的开始。如何拉长泰州城市的活跃时间,最主要的还是要吸纳更多的人居住到城市,有人流,才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当年美国的西部淘金计划,让西部发展起来;我国古代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创立了人流迁徙而带动的

地区发展。因此,做足城市的内涵,要加快城区的人口流动。一是通过建设规划,尤其是利用新农村建设,让散在四乡八邻的人们向集镇中心集中,这样既可以盘活土地资源,又可以搞好城市规划。二是通过旧城改造把现有城区的人向中心地带集中。三是通过对城区周边的区划调整,将农民变为市民。从人口看,泰州市区总人口为80.65万人,非农人口为56.82万人,还有23.83万人口是农业人口。四是通过变革户籍制度,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变为新泰州人。2008年底泰州有暂住人口9.55万人。如果将农业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吸纳进入,市区总人口达90万人口,离特大城市的标准就更近了。

要提高城市内涵,就要不断完善城市的公共设施,完善城市的功能,尤其是对于那些由农民变居民,由外来人变为本地人的那部分人群同等享受市民的福利、保险和社会保障,安居乐业。

三、提升城市的品位,多一些灵气,增强城市的号召力。

泰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很早时泰州人把自己的城市骄傲的称为“东方威尼斯”。照此而论,水应该是泰州的灵魂了。但一段时间以来,泰州城区的不少河流成了死水微澜,“回笼汤”曾是泰州人抹之不去的记忆。

一个城市如果有了水的流动,她就增添了灵气。泰州的水是够多的,有引江河引入的滔滔长江水,又有波光鳞鳞的里下河水。就古民居而言,既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特色,也有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城河风貌。现在泰州提出了“双水绕城”的战略思想,要围绕这一思想,打通城市境内的所有河道,让城区里的水流起来,活起来。尤其是要利用好“四A级”水利风景区、风城河街区建设、引江河沿线开发、周山河街区建设,让泰州这个历史水城焕发新的生机。

对于水,泰州还有一份特殊的意思,就是水兵母亲城。泰州是中国人民海军的诞生地,如何搞好军地共同建设,把泰州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水兵母亲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历史记忆中的“革命根据地”。

四、打造城市的品牌,多一些名气,增强城市的感染力。

城市的品牌就是城市名片。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人文风情、疆域风貌、建筑特色等等。城市的闻名不外乎因人而名、因文而名、因历史而名、因山水而名、因商业而名,凡此种种关键在特色。

泰州是有历史的。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美誉,有千年的历史沉积。泰州是有名人的。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梅兰芳、丁文江等等,岳飞、范仲淹、齐白石等曾在泰州主政或从业。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核心,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也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城市”。泰州的品牌首先还是要打造文化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做强戏曲文化、做大红色文化、

发展以现代企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现代城市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

商业,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商业,可以带动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激发城市或区域经济的活力,源源不断挖掘的盈利潜能。要搞好城市中的商业街区规划,形成商贸中心区、步行街、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一条街。要借鉴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运用汽车交易城的成功经验,采取“先市后场”和“先场后市”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中心,建设座座“城中城”,打造泰州“不夜城”。

2021年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争得××应有地位”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___门,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城市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一、加快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 ___、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 ___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本文:,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发展矛盾凸显,如何解决城市面临的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科技革命的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智慧城市也应运而生。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本文试图阐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及特征、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以个案为例,剖析 G 市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智慧城 市建设的经验,以探索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绪论部分:一是说明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二是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三是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四是指出本文研究 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介绍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辨析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异同。通过对智慧城市理论尪础的深入挖掘,为智慧城市建设寻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最后,探究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也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还可以培育个性化的消费市场,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第三部分:探讨 G 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 成效也有问题,问题主要是:缺乏务实的顶层设计以及有效的宏观指导;技术发展不均衡,高科技含量技术成本高、普及率低;投资力度不够,投资方向存在问题;智慧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信息资源安全缺乏保障。G 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值得反思。 第四部分:通过对国外智慧城市成功案例的分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国外智慧城市创建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因地制宜,结合本国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有重点地推动当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部分:提出了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二是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三为落实资金投入,扩宽融资渠道;四是强化队 伍建设,保障人才供给;五是保护信息安全,建立城市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关键词:城市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安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中心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的总体目标,按照“三改一拆”工作要求,以加快推进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目标,各项工作都得到有力推进。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规划方面 一是地块开发有序推进。 1、地块出让顺利。上半年谢家5号地块逆市顺利出让,摘牌单位是丰树集团。东洲电力40亩土地,由天喔国际中心摘牌。 2、已出让地块项目推进顺利。滨江1#地块(深圳宁波商会总部大楼)、滨江2#地块(绿地)、滨江3#地块(世茂),已进入全面开工阶段。宝庆寺3#-2地块(九龙仓)项目主体结顶,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阶段。宝庆寺1#地块(上海世茂)项目也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天水以北1#-2a地块(九龙仓),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地下工程。 3、庄桥新农贸市场初步设计方案基本确定,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4、市场园区5#地块配套道路完成全部规划手续,已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入施工阶段。 二是规划先行保障拆迁安置。 1、截止6月底街域内行政村共发放建设用地许可证41户,用地面积1988.6平方米;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2户,建筑面积约5047.46平方米,发放核准确认书24户,建筑面积为2652.88平方米 2、今年上半年费市片区村民联建房项目完成施工图、面积复合阶段。冯家村村民安置房项目办至施工图阶段,李家村村民安置房已与市规划局衔接地块调整完成并出具的选址意见。铁路北站二期安置房地块,已完成了选址、用地、供地等相关手续。后经区政府统一协调,以上项目全部由江北公建中心跟进,目前已办理了全面移交手续。 3、李家村(一牧场)拆迁的前期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住房困难户审核基本完成,确权和住房困难户审核工作的完成。对接下来李家村整村拆迁奠定基础。 三是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今年上半年关于我街道三个住房改革试点村的下步改造方案,区、街道进行密集调研,研究制定了相关方案,获区专题会议、常务会议通过。 2、灵山村二期农民公寓项目上半年补办土地证和建设规划许可证后,目前项目已完工,进入单项验收阶段,计划年底完成综合验收。 3、西卫桥三期、四期明确以联建模式开发,目前与发改部门、规划部门协调重新办理立项选址手续。 4、东邵村明确三期土地先行出让,留区返还的出让金用于五期项目建设的启动资金,同时先行启动北海路项目。 5、孔家文化宫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完成竣工。 6、马径村民二期联建房现已施工图完成,目前正在面积复合,下一步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将开工建设。 (二)市政建设方面 2014年上半年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截止2014年6月底,已完工11项,在建工程7项,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工程9项。 一、市政设施建设 1、上半年重点在于新地块配套道路的市政设施的建设,上邵37亩地块的进场道路和污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工信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工信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智慧XX”建设,是加快XX区创新驱动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XX、智慧XX”为重要抓手,是推进XX区“四化同步”建设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一、“智慧XX”建设的基础条件 XX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电信业为基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为“智慧XX”建设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XX区基础网络条件具备。XX区共完成XXX个小区光纤到户的新建、改造工程,共接入用户X万家。城镇居民家庭上网带宽提高至XM以上。本地网络EV-DX XG网络站点数较扩容前增加了XXX%,城区覆盖率到达XX%以上,郊区、农村覆盖率也达到XX%以上。 XX区电子政务建设日趋健全。XX区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工作,目前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

设已完成,已覆盖全区各单位、各街道、各社区。 建立基础数据统计库,实现数据统计信息化。XX区通过自治区公安厅信息总队研发的常住户籍系统,用于办理户口迁移、迁出、出生入户、死亡注销等业务;重点人口管理使用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研发的警务平台;流动人口管理使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研发的“两实”系统。工商局在办理营业执照的过程中,使用XX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综合工作平台中的“综合业务平台”进行办理。 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区管理智能化。XX区率先在自治区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了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将全区XX个行政村和XX个社区按照XXX-XXX户为一个网格划分了XXX个网格,将网格内小区、楼栋、房屋、人口等基础信息梳理分类,建立了电子信息库,做到辖区人、地、事、物、情、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按照X+X+X模式组建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团队,实现了居民各项服务需求、诉求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快速办理,逐步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格、一格多员、人负其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XX区积极探索建立部门牵头、百姓参与、网格监管的“全民城管”体系。XXXX年投资XXXX多万元建成了XX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并与XXXX年XX月投入试运行。该系统充分整合利用XX区

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公告

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公告 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现将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以下简称“节能部”)的主要工作程序公告: 负责人:吴传礼电话(略) 工作人员:曹奎电话(略) 刘晓丹电话(略) 许言言电话(略) 一、建设工程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审核程序 根据《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建设管理的通知》(本建发(2008)14号)、《辽宁省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意见》和《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辽住建(2019)106号)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向节能部提供《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备的要件中,应包含绿色建筑审查内容。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在《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中明确填写绿色建筑等级。 二、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监督服务抽查程序 建设工程形成闭合式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监督服务体系。施工现场监督抽查。实行提前介入,在项目开工建设前,节能部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单位召集起来,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服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要求进行宣贯,让参建各方了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检查的工作程序,提前做好检查准备;检查实行申报制度,接到施工单位申报三天内节能部到现场检查服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 三、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程序 (一)验收的组织 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建设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工作,对未进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或专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节能部对验收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服务,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相关内容进行核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竣工验收备案。 (二)验收人员组成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

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前言:“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直至2010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160多个迅速扩张到660多个,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也迅速提升,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本次调研报告旨在认识当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定量分析我市“智慧化”程度,明确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的位置,找出与发达兄弟城市的差距,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作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次调研分析采用了第二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调研 (一)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光纤入户和无线宽带覆盖。截至2014年底,城市建成区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200G,用户端口数538万个,固定宽带1 60万户,家庭普及率达到96%,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9.1M;全市已建设WLAN 热点2576个,建成2G基站7114个、3G基站7033个、4G基站7641个,3G综合覆盖率达98%,4G综合覆盖率达80%。 2.云计算中心建设。市、辖市(区)两级政府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建立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云计算中心建设和应用。2011年,常州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合作建设“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已完成的一期工程部署了市级30多个部门的60项应用。 (二)智慧产业发展方面 以下数据根据常州统计年鉴(2015): 1.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全市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4423万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达16999美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11期2011年第1期Serial No.111 No.1,2011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一线”和 “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H ”形发展战略构架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一级综合交通枢纽[1]。重庆周围集聚了诸如成都、西安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重 庆入选 “国家中心城市”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央对重庆直辖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重庆直辖之后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相对弱小,它作为西部开发“领头羊”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崛起的“引擎”,既需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这对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向前推进,已然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发展尤以中心城市为重。中心城市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 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 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国家中心城市则是指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 些城市能够在全国具备引领、 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2月份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说明重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重庆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应该把国家中心城市当做一种责任,通过未来 的发展使自身与这种定位完全相称。这就需要重庆确立自己 的核心,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2010年初,重庆同时拥有了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两大开放平台———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 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 “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重庆市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两个保税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相互呼应,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以及西部重要增长极的重庆,抓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及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表述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 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 。把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 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是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包括成渝经济区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尚处于早期单纯的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较小,且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充分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地,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及外资投资增长的密集地,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为在西部实现率先小康奠定了坚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陈国富,王伯承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01-0159-02 159——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到2016年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阶段性宏伟目标,这既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强化在鲁南经济带中龙头地位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内在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大、最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是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中心,通过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三产占GDP的比重在 50%以上。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可分为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集中度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形

成对区域经济的集散效应。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大生产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既发生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也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三是科教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科技进步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心城市是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设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内空间流转的集中点,是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制造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人口优越。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的带中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XX总人口170万,其中城区人口6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泰安、徐州等城市之间惟一城区人口过50万的城市。二是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特别是京沪高铁的通车,XX东站成为全线三个、全省惟一的县级高铁站,我市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