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

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得到普遍认可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但十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某些方面的特色中心。因此,我认为,要把十堰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要以十堰城区和与城区经济高度关联的区域为重点,立足优势,彰显个性,着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保护、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中心城市。

二、关于能不能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一)我们现有的四大优势奠定了现实基础。

1、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还对周边区域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优势十分明显。

一是拥有优势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全市拥有整车生产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一批汽车产业集群。二是汽车产能实力雄厚。全市汽车工业有干亿资产、50万辆产能,可生产1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协配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我市拥有全国53个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中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唯一注册冠名“中国”字样的汽配城、全国唯一的以汽车命名的高等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等。三是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当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在实施2008-2012年中期事业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汽车100万辆和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其中商用车板块将承担起40万辆以上的份额。商用车战略性投资将扩大,11升发动机、4H发动机、客车产能提升、重型车综合能力建设等项目布局十堰,必将为商用车基地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东风渝安新建10万辆汽车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东风渝安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渝安公司年产可达到20万辆;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特汽5000辆客车、世纪中远5000辆轻型车、驰田露天矿山重型自卸车等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将大大增强我市整车生产能力,带动汽车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我们拥有国内一流乃至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武当山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吸纳力非常强。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240万年前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3、文化教育卫生在同级城市中辐射力已经形成。十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不仅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在教育方面,全市教育资源丰富,现有中小学校1045所,大学5所(除武汉外,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是领先其他地市州)冲等专业学校30昕。教学实力较强,特别是汽车、医疗等专科教育富有特色。全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才691人,大大高于全国488人的平均水平。

在卫生方面,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拥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医院10所,每万人床位数33个。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冠脉搭桥、骨髓移植、断肢再植、各种放射介入治疗和腔镜诊疗术得到广泛运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体医疗水平处于区域前列,4家三甲医院已成为四省市毗邻地区疑难重症的诊疗中心。2008年,全市共培养外地医疗技术人才403名,外地来+堰就医人数达157.8万人次。

(二)潜在的资源开发前景和竞争力优势。

生态资源丰富。十堰拥有我国内陆地区最早的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突出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并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水资源丰富。一是水能资源富集,是全省第二大水能资原基地,水能资源相对集中,便于梯级滚动开发。二是水产养殖资源富集。全市现有各类水库489座,有水面积154万亩,理论上可养殖面积达67万亩,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可养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市已养殖水面仅有14.8万亩。三是水质良好,丹江口水库水质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

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60万亩,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9家,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41个,各类中介组织778个。茶叶、柑桔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资源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就是我们产生后发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有两个比较权威的机构发布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一个是中同社会科学院(已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个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已发布2007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据2008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襄樊市位居第149位,南阳市位居第218位,安康市位居第272位,商洛市位居第273位。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襄樊市位居第149位,宜昌位居第156位,荆门位居全国第177位,荆州位居全国第217位,随州位居全国第228位(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没有排名)。无论从圈内看,还是周边城市看,我们的竞争力都是趋优的。

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对我省12个城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进行了比较,十堰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襄樊),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名第4位(前3名分别是武汉、襄樊、宜昌),经济效率竞争力排名第3位(前2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发展成本竞争力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随州、襄樊、孝感、武汉),产业层次竞争力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武汉、荆州、荆门、黄石),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第4位(前3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

(三)城市功能逐渐完备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城区新建了体育中心、博物馆、游泳馆、美术馆,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正在或即将建设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管道天然气和热电联供项目等项目建设,将进-步提升诚实功能,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区已具雏形,万亩山地整理后建成的西部新城区,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大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支撑。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汉十、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大交通网络建设已经起步;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等10多条骨干道路先后建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对内大循环基本疏通,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还有三大不足。

一是产业优势明显.但产业区域关联度低,带动力差.除了汽车、旅游与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以外.总体上看,十堰对毗邻地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

效应都比较弱.对区域内盼统筹力和协调力还不够。

二是市区经济实力雄厚,但县域经济薄弱,传导能力差,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4.8:1.而全国为3.2:1,这在湖北独有,在全国少有:城区人均GDP与6县市差别比为5:1:城区人均消费与农村差别比为5.2:1;县域实现生产总值仅占全市33%;县域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37%.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备的以信息、金融、物流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优势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我市大流通、大金融和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满足中心城市发挥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需要。要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先行发展,努力打造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

综合分析我市的优势和不足.我认为十堰具备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的现实基础和潜在条件。

三、关于要不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十堰要参与区域竞争,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设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1、从内生性看,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基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这是十堰城市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

2、从开放性看,十堰的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外向度较低。我们有必要扩大城市经济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纳力和辐射力,使城市的经济号召力和影响力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上升到更高的能量等级。

3、从发展需要来看,“十五”时期,我市GDP年均增速为10.4%,比襄樊、安康分别快0.6、2.1个百分点,比南阳、商洛分别慢1.5、3个百分点;“十一五”前3年,我市GDP年均增速为12%,比南阳、襄樊、安康、商洛分圳慢1、1.8、0.6、0.7个百分点,襄樊、安康后来居上。冈此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理清发展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没。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十堰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十堰加快建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期。

1、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推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政策效应的不断放大,将加快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国家即将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重大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市实现振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干亿元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我市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4、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市构筑大交通网络。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中心城市的加快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1、国际经验表明,在后工业化社会之前,在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化主导力量表现突出。如美国1950-198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增加了88.2%,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增长97.3%,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6.1%上升到74.8%。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派生出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对经济社会能量的集聚力。

2、根据城市化发展理论,在从经济起飞到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这个发展阶段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向,也往往是以中心城市为主。

3、城市规模与集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的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以人均GDP表示的集聚效益也高。

四、关于怎样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四个过千三个过百”。即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15%:城区人口1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

(一)增强经济实力。

经济整体实力是体现城市发展的标杆,是发挥中心城市应有作用的基础。十堰要承担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任,必须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尽快壮大经济总量。

1、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产销中心。

(1)发展目标:按照我市近5年来汽车产量增长14%的平均速度来预测,到2020年我市汽车产量可以突破百万辆,汽车工业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十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整车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汽车观光旅游中心。

(2)发展举措:一是要以东风公司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重型车、轻(微)型车、客车、改装车四大系列整车产品。二是要以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车架、车桥等五大总成,鼓励汽配企业围绕总成积极开发配套产品,以总成为纽带形成系列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汽配产业群。三是要以汽配专业市场为载体,打造国家级汽配产业基地和汽配交易中心。

2、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集散中心。

(1)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2)发展思路:抢抓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人文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健身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努力把十堰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3)发展举措:一是要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山水一体、

山水互动,集聚各种旅游发展要素,尽决完成《十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建立由市到县的多层次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构建以武当山、丹江水为核心的山水旅游格局。二是进一步发挥武当山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太极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工程,快速推进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旅游发展中心、武当艺术馆、太极剧场等项目建设,增强十堰旅游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以资源换资本,以开放促开发,着力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大力支持武当山组建集团,争取上市融资,准动山水一体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打造精品线路。积极开发旅游主打产品,把“宗教朝圣游、武术修学游、仙山秀水游、城郊生态休闲游、古文化探秘游”等线路打造成为华中旅游线路上的璀璨明珠。五是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市游客服务中心,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房间预订、票务服务、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一体化;积极建设旅游信息中心,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打造信息化平台,开展网上查询、预订和统一结算服务,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资原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3、着力打造汉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心。

一是打造湖北水电基地。加快潘口、龙背湾、孤山、夹河关、小漩、白沙等水电项目建设,确保全市水电总装机达300万千瓦以上,年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二是打造水产养殖大市。200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和渔业产值分别为5万吨、5.2亿元,仅占全省的1 5%和1.4%,与十堰水资源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极不相称。如果十堰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全国“十一五”规划目标即人均占有量达44公斤,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则可达到14.4万吨,可增加近5亿元的产值。因此,要把闲置的可养殖水面充分利用起来,挖掘水产养殖潜力,打造生态绿色水产品品牌,力争把十堰打造成为重要的鲍鱼、大鲵、银鱼等优质鱼的出口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饮用水产业是我国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十大产业之一,市场容量每年在1000亿元以上,并以近20%的速度递增。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矿泉水产品,力争丹江口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开发与我市农业关联度强的茶饮料、啤酒、果汁饮料等产品,不断延伸水产业链,放大水产业价值。

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争取国家将十堰设立为国家生态保护试验区(目前全国只有三江源一个,尚在评审之中),争取国家在我市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调控机构,对沿线城市保护水质工作进行统一协调。

同时,要利用水源区生态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1%,而发达国家已达5%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投入3000亿元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环保产业年产值约8000亿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15%一17%,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我们打响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的绝好机会,绝不能只看到压力而丧失机遇。对十堰来说,除了汽车、旅游产业外,最大也最独特的优势就是生态。我们有高达10亿元的环保产业资产,有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对我们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十分有利。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南水北调这个品牌,培植壮大环保型企业集团,将城区已建和在建的水厂、污水处理厂整合成一个水务公司,并通过收购、兼并

各县市供、排水企业,打造水务集团公司,最终通过包装上市做大做强,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着力打造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中心。要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经过5-10年的发展,形成与优势农副产品产业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副产品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二)强化要素功能。

1、交通网络化。大交通网络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力争用5年左有,建成一座机场(武当山机场)、两个码头(武当山旅游码头,丹江口库区旅游码头)、三条铁路(十盲铁路、郑渝铁路、十运铁路)、四条高速(十房、郧十、十白、谷竹),构筑水、陆、空立休交通网络,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为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创造条件。

2、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是区城性中心城市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要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全面发展。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速宽带网络,扩大互联网应用,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高速、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公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我市成为区域性信息网络交换中心。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优势,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进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三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库,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

3、物流现代化。近年来,十堰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支撑大流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十堰)汽配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或物流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条件日渐成熟。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打造三个百亿物流园: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十堰)汽配城规模,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汽配集散和交易中心;要抢抓襄渝铁路二线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现有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百亿火车站商贸经济圈;要将汉江工业物流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物流园区。经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三大物流园的年经营规模超过3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把十堰打造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全国二级物流枢纽。

(三)强化战略支撑。

1、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把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主动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开放思维,增强开放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十堰成为投资、创业、旅游、求学的强力磁场。

2、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十堰成为凭劳动赢得尊重、以创造带来发展的激情十堰、创业十堰、财富十堰。

3、坚持创新推动战略。把创新作为第一源泉。破除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

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研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建立三大机制。

一是市场配置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市场合作、互助扶持等区域互动机制,根据毗邻城市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优化聚集,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是区域合作共赢机制。充分发挥我市汽车、旅游、生态、矿产、文化等资源优势,扩大区域开放力度,加快互动发展步伐,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对我市汽车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进行合作研究,探索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产业政策,共同打造区域市场,共同开拓外部市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三是区域协调服务机制。推动成立区域合作规划与协调委员会、区域领导人峰会等组织,实施定期不定期互访,互相通报情况,共商合作事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1年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争得××应有地位”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___门,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城市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一、加快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 ___、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 ___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本文:,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 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生物植被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现代城镇”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年9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⒈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著。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榆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而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神府东胜煤田和定靖油气田的开发,以榆林为中心的秦晋蒙接壤区已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活跃点;经济增长迅猛之势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之态,其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认为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 第一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区域中心城市能否具有发展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榆林城市发展的动力何在? 1、不断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因“市”而“城”,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以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是榆林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动力。 2、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的升值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优秀的陕北民俗文化、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打造榆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3、不断打造生态环境的持续力。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榆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

展望篇 第三章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从经济硬实力竞争走向文化软实力竞争。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个性形象与国内外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和标志。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要在新的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眼于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更高目标,大力加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 第一节加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早在20世纪中期,国外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这一新的城市竞争战略。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获得独立的新加坡既无自然资源、又无劳动力素质优势,为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首先要彻底改变了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将它由原来四处沼泽的不毛之地改造为花园城市国家。经多年努力,新加坡以全新的城市形象吸引外资,使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富国。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经过长期综合发展给人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反映和评价。城市形象代表着城市的身份和个性,它反映着城市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的“文脉延伸”、产业结构特点、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一座城市,当它依据自身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基础、文化内涵文脉发展,就会形成自身的个性与特色。这样的个性与特色才能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形象的优劣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之间人才、资金、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可以看作是城市形象的竞争。特别是在当今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且是新城市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就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要提升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就要大力打造高品位、广影响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核心概念。具体是指地理名称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所传递信息的总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知、认知与联想,是城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人及城市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品牌的综合。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evin Lane 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人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城市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力,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

城市中心区设计

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来统筹的安排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并且合理的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把握好城市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来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一般20年,近期规划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是10—20年,近期规划3—5年)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进一步安排。而这一工作,是方便于与下一步的详细规划作更好的衔接工作。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的管理内容要求作详细的规定,或是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而我们这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 修建性详细规划所涉及到的文件和图纸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等。

主要内容: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而修建性详规所收集的必要的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图纸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图纸: 1、总平面规划图中应明确下列有关内容: (1)城市道路坐标、高程、红线宽度及分幅、转弯半径等; (2)建设用地边界各拐点坐标,用地范围及相邻周边地貌地物;

城市形象建设

城市形象建设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形象品牌塑造 城市品牌是人们对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的一种感知,是城市本质的某种形象表现,是对城市的一种识别是城市特有优势的一种体现,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 城市品牌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具体来讲,一个城市的物产资源、自然景观、经济实力、人文沿革、建筑特色等等的不同组合就形成这个城市的特色,这种独特的特色就是城市的差异化特征,差异化特征的表现就形成了城市的核心竞 争力。 城市形象品牌是城市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大力推进城市形象品牌建设,可以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 和核心价值。 (一)城市形象品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21世纪世界进入了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现代城市进入了品牌形象主导城市竞争胜负的时代。品牌化竞争的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将需求导向的理念贯穿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的整个过程。通过城市品牌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就要求政府部门转变传统思维,从受众需求的角度进行城市形象的市场化营销,

采用节庆、广告、公关、媒体宣传等企业品牌推广形式,以新的理念向国内外各个社会层面的目标受众灌输、推介、渗透城市的品牌。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是:创新、品牌、环境;创新过程形成的主要“结晶物”之一是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与品牌经济的崛起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科技优势;二是品牌优势。城市通过创新形成的创新力只有转化为品牌力,才能使科技优势出现“有的放矢”的局面;不断发展的创新力是品牌 经济取之不竭的源泉。 (二)城市形象品牌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以往的城市形象更多的是通过一个城市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源等特征来体现,是一种分散的、凌乱的形象组合。通过品牌化来推介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核心价值的挖掘和城市形象因子的整合,为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一个拥有品牌的城市,能让受众知晓并接受其形象,并赋予其美好的联想,从而提升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青岛借助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机遇,打造世界“帆船之都”城市品牌,通过国内外媒体向世界展示其美丽的海滨、迷人的风景,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了迅速提升,在中国城市竞争 力研究会公布的“2009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上位居首位,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8年城市营销排名”中位居第10,排名均超 过了其省会城市济南。 (三)城市形象品牌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11期2011年第1期Serial No.111 No.1,2011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一线”和 “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H ”形发展战略构架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一级综合交通枢纽[1]。重庆周围集聚了诸如成都、西安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重 庆入选 “国家中心城市”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央对重庆直辖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重庆直辖之后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相对弱小,它作为西部开发“领头羊”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崛起的“引擎”,既需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这对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向前推进,已然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发展尤以中心城市为重。中心城市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 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 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国家中心城市则是指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 些城市能够在全国具备引领、 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2月份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说明重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重庆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应该把国家中心城市当做一种责任,通过未来 的发展使自身与这种定位完全相称。这就需要重庆确立自己 的核心,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2010年初,重庆同时拥有了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两大开放平台———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 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 “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重庆市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两个保税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相互呼应,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以及西部重要增长极的重庆,抓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及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表述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 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 。把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 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是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包括成渝经济区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尚处于早期单纯的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较小,且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充分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地,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及外资投资增长的密集地,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为在西部实现率先小康奠定了坚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陈国富,王伯承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01-0159-02 159——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到2016年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阶段性宏伟目标,这既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强化在鲁南经济带中龙头地位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内在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大、最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是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中心,通过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三产占GDP的比重在 50%以上。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可分为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集中度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形

成对区域经济的集散效应。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大生产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既发生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也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三是科教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科技进步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心城市是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设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内空间流转的集中点,是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制造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人口优越。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的带中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XX总人口170万,其中城区人口6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泰安、徐州等城市之间惟一城区人口过50万的城市。二是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特别是京沪高铁的通车,XX东站成为全线三个、全省惟一的县级高铁站,我市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 2012-07-20 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 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 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

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而在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一书中,根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将重庆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和新兴市场中心,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概念的认识深化和相关城市的积极实践 2.1 学术理论研究进展 城市中心性最早出现于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其论述了源于市场、交通、行政文化等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心等级体系。国内学者引入了克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顾朝林采用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和城市经济区划来构筑中国城市体系(顾朝林,1991);其后进一步研究了网络节

中心城市建设行动四年规划

中心城市建设行动四年规划 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加快城市升值,提高城市竞争力,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长兴中心城市未来四年的城市建设,特制定《XX县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6年)》。 一、编制依据 本行动计划依据为《XX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沢《中心城区空间协调规划》、《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心城市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各街道园区相关规划、各部门工作计划等。 二、指导思想 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强功能、显特色、惠民生、优生态,立足“富庶、活力、秀美、幸福” 的城市特色,加快城市升值,建设宜居、和谐、智慧的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XX市,打造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太湖望县、锦绣长兴” 。 三、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四年的努力,进一步拓展城市框架,开发滨湖资源,提升城市能级,构建“一主四轴八组团”的发展格局。通过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优化、生态美化、管理智化,把长兴建成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XX市。至2016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8 平方公里),全县城市

化水平达到65%。 四、行动部署 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通过实施“五大行动” (城市空间优化行动、城市功能强化行动、城市交通畅通行动、城市管理提质行动、城市整治提升行动),全面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居质量,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一)城市空间优化行动根据《中心城区空间协调规划》,加快构建“一主四轴八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区域整合,加快中心城市迈向滨湖时代步伐。 1.着力建设主城区 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地位,使之成为长兴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载体。 核心区片包括XX 区、龙山新区以及回龙山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综合了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居住商贸等功能。加快实施旧城区有机更新,改善XX 区生活环境质量; 加快建设回龙山新区,打造城市西部生态绿肺;加快建设龙山新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完善新区服务功能。 开发区片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南太湖总部经济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三河湾新区、专业市场区等“两园三区” 以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都市工业为辅的产业强区和综合性城市新区,并着力打造成浙江省工业转型示范区,成为中国领先的县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