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听神经病

什么是听神经病

什么是听神经病
什么是听神经病

听神经病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有特殊临床表现的听力损失,是一种表现为声音可以通过外耳、中耳正常进入内耳,但是声音信号不能同步地从内耳传输到大脑的一种听功能异常性疾病。

听神经病的病变特点

A、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B、极少数有噪声性接触史和外伤史;可有家族史;

C、听力下降多为双侧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

D、患者口述听不清说话声,有言语交流的困难,少数伴有耳鸣。

听力学检查特点

A、纯音听力图显示以低频损失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具有对称性,并呈渐进性加重的趋势。

B、严重的语言听力障碍。表现为语言接收阈升高,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言语辨别率明显下降。

C、耳声发射可以引出,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消失或明显异常。

D、双耳鼓压导抗图多为“A”型曲线,镫骨肌声反射阈值升高或引不出,无响度重振现象。

E、前庭功能损害特征:前庭功能检查多有障碍,但临床上表现并无眩晕发作,仅头晕轻微。听神经病的治疗

A、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代谢支持药物等;

B、选择性助听器验配;

C、人工耳蜗植入;

D、耳聋遗传基因筛查(对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具有重要的意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目前我国已形成中 医、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并存的状况。由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良好治疗效果, 中药不仅中医医师在使用,而且西医医师也在使用,这种状况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我国中药与西药联用的情况几乎涵盖了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合理的中西药联用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告发表。但不合理联用非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重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问题,充分发挥中西药合理配伍的优势,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正确评价中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现状以及对文献资料的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以下4 个方面进行讨论。①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的状况调查;②临床上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③在中药制剂或保健品种非法加入西药的现状与危害;④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醒临床医生重视中西药联合使用问题,安全合理用药。 1 中成药中合法添加西药的情况分析按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体系以及药品标准, 经过研究并通过审批得到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中, 有些也含有西药成分。我们对我国2000版药典及中药部颁标准1~20册中收载的有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的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含西药的中成药有200余种,其中所含的西药主要有8大类:①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中含有格列本脲;②解热药及治疗感冒的中药中含有西药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等;③止咳平喘中药中含有麻黄碱、氯化铵、克仑特罗等;④降压药中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中含有普鲁卡因、阿托品、次硝酸铋、硫糖铝等; ⑥含有抗生素;⑦含有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药物; ⑧外用药中含有水杨酸甲酯、普鲁卡因、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1]。此外有些按西药审批的药品,也含有中药,并且名称也貌似中药, 如复方罗布麻片等。 2 中药与西药临床联合使用的情况分析2·1中药与西药临床联合使用情况中药以及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机会,大多为合理的有益的联用,但是也存在不合理使用问题。如李钟勇等[2] 对其所在医院门诊处方4207张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中西药联用处方1802张,中西药联用处方占了42·38%,不合理用药8·51%。两种及两种以上处方401张,占中西药联用处方总数的22·25%。联用情况在内科、儿科、五官皮肤科、外科中均存在,分别达到38·51%、30·41%、18·65%和12·43%。其中以内科比例最高。中西药联用两种及以上的处方也以内科为最高,达到62·34%,其他科室分别为8·73%、14·96%和 14%。陈彪[3]对其所在医院门诊中西药房2006年的305 243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处方中既有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联用, 也有治疗不同种疾病的中西药联用。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中医、简易诊室等。在他分析的处方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中西药成分重复,此类情况主要是西药成分重复,如给患者开了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如维C银翘片(已含氯苯那敏),又给患者开西药为氯苯那敏片,西药成分重复的患者有29人次,中药成分重复的有7 人次。西药成分重复的29人次中, 15人次为解热镇痛类药物重复。从中可以看出医生对于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的成分不够了解,导致重复用药。2·2中药与西药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2·2·1中药与抗凝药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方华等[4]报道了1例因东菱迪芙(巴曲酶注射液) 联合丹参、血塞通,应用5d,出现多浆膜腔出血。患者女,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2015212374 世祺 摘要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高、传播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曾经由大卫·巴尔迪摩领导研发的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研究,然而这项耗时经年、耗资过亿的实验最终仍然宣告了失败。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实验失败了之后,艾滋病研究领域一时充满了悲观的声音,但更多的观点认为,目前艾滋病研究只是误入歧途。目前DNA疫苗成为了比较有希望的研究新方向,然而仍然有许多专家报以谨慎观望态度。随着对HIV的深入研究,HIV流行特点、流行株的克隆、测序和重配等基础工作的完成,以及HIV病毒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阐明,我们依然有理由乐观的相信,人类将不断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疫苗,最终实现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感染。 一、为什么至今未能研制出HIV疫苗 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高度变异性是HIV及其他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HIV外壳蛋白的抗原性很低,而且存在不同型1。HIV可以分为主型M(main genotype)及A~I亚型,不同的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达30%以上,而且不同分化体之间还会产生重组体。HIV感染者虽然可以产生各种中和性抗体,但是这些抗体通常是病毒株特异的而不能交叉中和。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聪明”。它们在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至少比人类高一千到一万倍。艾滋病病毒复制高错误率的代价就是一些变异后代的死亡,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就是药物对旧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时候,它立刻就会有新的病毒出现,避开药物的侵害。 1BurtonDR,WilliamsenPA,PattenPW,el:a1.Antibodyandvirus:bindingandneutralization.Virology,2000,270:1

听神经瘤的护理

听神经瘤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有无耳鸣、听力下降或眩晕。 (2)有无耳蜗及前庭症状,如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3)有无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4)有无面神经受损症状:如病侧面部疼痛、面部抽搐、面部感觉减退等。 (5)有无小脑共济失调: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 (6)有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前准备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术前检查。 (2)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呼吸道梗阻、剧烈咳嗽及用力排便而增加颅内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3、健康指导要点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不易误吸的糊状食物,必要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提高手术的耐受力。 4、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患者,避免单独外出;有神经麻痹者应注意饮水,饮水的温度,避免烫伤。 (2)动作不协调的患者应留陪,以免患者跌倒、摔伤。

二、术后护理 1、护理评估 (1)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应观察患者的听力及饮食和饮水情况。 (2)观察患者的眼睑闭合情况。 2、护理措施 (1)卧位:全麻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患者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 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准确记录。(3)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持续吸氧。 (4)饮食护理:术后暂禁食,待患者完全清醒、检查无后组颅神经损伤,可少量分次缓慢进食,若无呛咳再过渡到普食,若有吞咽困难应给予鼻饲。 3、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及剧烈咳嗽。 (2)指导患者避免食用过硬或易致误吸的食物,不用吸管进食、饮水,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 (3)听力障碍的患者尽量避免单独外出,以免发生意外,也可以佩戴助听器。 (4)步态不稳者应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外出有人陪同,防止摔

听神经病(一)

? 听神经病 (杭州惠耳听力门诊,下城区环城东路150号) ? 一、听神经病的诊断 对于婴幼儿,如果OAE和/或CM正常,ABR未引出或严重异常,可以确诊听神经病;而对于成人,听神经病的诊断可能更复杂些。在婴幼儿,OAE可能因为中耳炎的影响而记录不到,因此CM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检查CM一定要用插入式耳机。相当一部分听神经病患儿OAE一段时间后消失,这并不意味着听神经病转变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听神经病的听力学测试,北京同仁医院莫玲燕教授提出ABR、OAE、CM必须要做,另外,如果小儿能配合,应做行为听阈检查,还有就是要做颞骨或内耳的影像学检查。大多数专家认同此观点。 对于将“CM存在”作为听神经病的诊断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CM由内外毛细胞共同产生,OAE引不出,CM存在,此时CM可能来源于内毛细胞,并不能说明外毛细胞功能正常。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指出,今年3月英国公布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处理指南,有一个关于听神经病诊断流程的附件,其中对于80dB能引出CM和ABR,OAE引不出的婴幼儿,指出诊断听神经病应谨慎,要排除感音神经性聋的可能,因为CM可能来源于低频残余听力,此时建议做1000Hz短声ABR检测。因此,对于听神经病的诊断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流程。 Berlin教授提出听神经病的诊断除了要做ABR、OAE外,还应做中耳声反射检查。声反射是内毛细胞功能检查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听神经病患者的声反射消失或阈值升高(>95dB)。 对于声反射阈≥95dB未引出而OAE正常的患者,应警惕并做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听神经病。Berlin教授还指出可用鼓室图、声反射阈、OAE和ABR测试组合鉴别内、外毛细胞功能障碍:外毛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A型鼓室图、OAE引不出、声反射阈值正常、ABR正常; 而内毛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A型鼓室图、OAE引出或一度引出、声反射阈值升高或未引出、ABR失同步化。 听神经病和CAPD(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中枢听觉处理障碍)的鉴别诊断,Berlin教授认为可用以下方法鉴别:1、中耳肌声反射,听神经病患者的中耳肌声反射都是异常或消失的,而CAPD患者中耳肌声反射是正常的;2、ABR,听神经病患者的ABR缺失或异常,而CAPD患者的ABR基本都是正常的;3、MLD(掩蔽级差),CAPD患者有MLD值,而听神经病患者没有,因为听神经病患者脑干区域的发育可能是异常的,因此他不具备区分噪声掩蔽级差值的功能;4、言语ABR,CAPD患者可以记录到听神经同步化反应,而听神经病患者是记录不到听神经同步化反应的。 二、听神经病的干预

解析国内临床医学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临床试验领域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仍处于尝试阶段,在全球药物临床试验研发体系中居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存在着临床试验机构数量少、试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被误读以及未能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等等诸多问题。 放眼临床医学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中国处于下游,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全球药物临床试验领域的发展格局中,按照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分为三个群体:①高度发达阶段:如美国、欧盟、日本;②中等发展阶段:如新加坡、澳大利亚等;③有待发展阶段:如印度、中国、东欧各国等。现阶段我国国内临床试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全球同步进行的临床试验,试验药品为新药,在国内外均未上市,在全球多国同时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一类是国外已上市药品,为进入国内市场,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要求而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这类试验的试验药品在国外已经广泛用于疾病治疗。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病人资源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病人资源,在全球药物研发链条中也具备重要战略地位。现在很多外企把研发中心建立在中国,在中国进行早期临床实验。随着各个跨国制药巨头选择在中国建立中心临床实验室、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这对提高中国医药研发和临床研究水平可谓一个重要机遇。规范化临床试验,是科学评价创新药物、确保上市药品安全有效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创新能力,顺利实施重大专项的有力保障。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合作有利于我国吸引国外优秀的临床试验能力,使中国医学与世界接轨,中国应该抓住这次世界医药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尽快调整国内相关领域的政策和产业导向,提高我国临床试验水平。 首先,经费短缺问题。目前我国临床试验基金大部分来源于药企、厂商赞助,而政府对这方面研究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众所周知,临床试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放大,不断探索和确认的过程。欧美国家开展大规模关键性临床试验前,必须有详细的背景资料,可靠的基础医学实验研究结论,和一系列Ⅰ期、Ⅱ期临床试验结果,以探索药品在人群中初步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耐受性和安全性、剂量反应关系,在这些试验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出需要巨大投资和风险较高的、并且安全有效的大规模人群Ⅲ期临床试验方案。对比一下,美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占GDP的15%,我国则在5%以下。钟南山院士曾指出,“目前国内根本没有对临床科研的基金投入。科研不见得一定都要高精尖,并非只有研究基因才有意义,临床研究能解决很多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政府对这块重视不够,大部分科研经费都投向基础研究,临床却没有经费。医学研究的主体不是大学,而应该是广大医院和医护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主任姚新生教授介绍,医药行业有很长的产业链,从立项到研究、临床,周期长风险大。如此长的产业链,没有一个单位能单独完成投入。同时创造环境需要潜心科研,而现在研究者却要花更多的时间用在申请项目跑关系上。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说,“现在不找关系可能一点科研经费都找不到,拨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经费应更多,让他们少些时间跑关系。” 其次,临床试验软件条件不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临床试验机构的专业化专职化研究团队建设还滞后,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设计水平、临床试验中最新的应用技术和理念等方面的知识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缺乏基本的规范化系统培训,特别是在I期临床试验方面,对创新药物参与临床试验设计的能力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风险把控能力较弱。此外,设施设备建设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到位,不能满足临床试验需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落实不到位等等,都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然后,在药物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领域,依然存在政策和监管体系上的不足和漏洞。目前中国药物临床试验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相关政策”,即药物临床试验审批期过长,审批流程繁琐。但对后期的监管不足。中国现行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来源于欧、美、日共同发起的国际标准ICH-GCP,在基本原则和大多数的实施细则上都一致。但中国注重加强了临床研究的批准权和管理权的集中控制,即批准研究在制度上要求较高。我国GCP政策与ICH-GCP相比,其特点为“严进宽出”,而欧美等ICH成员国为“宽进严出”。在审评时间方面,中国为6~9个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为1~2个月;对于早期临床试验(Ⅰ期),出于对受试者的保护,境外申请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必须是已注册的或已进入Ⅱ期或Ⅲ期试验的药物,这就使得中国在药物研发方面很难走在国际前列。医药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中国药物临床试验领域发展。中国目前亟需在SFDA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听神经病患者普通话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分析

听神经病患者普通话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分析 冀飞 陈艾婷 赵阳 郗昕 李佳楠 王秋菊 李兴启 韩东一 杨仕明 【摘要】 目的 分析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AN)患者单音节识别测试的错误模式,总结AN患者在言语识别障碍方面的特点,探讨单音节言语识别测试对于AN诊断的作用。方法 AN患者16例,共32耳;根据听力图曲线分为两个亚组:上升型听力组(15耳)和非上升型听力组(17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22例(共32耳)作为对照组。使用自行编制的言语测试材料在较高的测试强度下进行单侧单音节识别测试,记录每个测试耳的单音节识别得分和错误模式。错误模式分为8种:仅声母错、仅韵母错、仅声调错、声母错+韵母错、声母错+声调错、韵母错+声调错、声韵调全错、无反应。结果 AN患者单音节总体识别得分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P<0.001)。上升型听力的AN患者其单音节识别率、声母、韵母、声调识别率与对照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上升型听力的AN患者单音节识别率、声母、韵母、声调识别率均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P值均<0.001)。AN患者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涉及声调识别的错误所占比例较大。上升型听力AN患者单音节识别率和声母、韵母、声调识别率均高于非上升型听力AN患者(P值均<0.001)。上升型听力AN患者与非上升型听力AN患者的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涉及声调和韵母的识别错误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普通话四声识别能力差是AN患者区别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上升型听力AN患者与非上升型听力AN患者在单音节识别率、韵母和声调错误所占比例等方面存在特征性差异。心理物理测试对AN的诊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前庭耳蜗神经疾病;测听法,言语;单音节,汉语;言语知觉  Analysis of improper pattern of Mandarin monosyllable recognition test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auditory neuropathy JI Fei, CHEN Ai-ting, ZHAO Yang, XI Xin, LI Jia-nan, WANG Qiu-ju, LI Xing-qi,HAN Dong-yi,YANG Shi-ming.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Institute of Otorhinolaryng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85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Shi-ming, Email:yangsm3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6661668.html, 【Abstract】To analyze the improper pattern in mandarin monosyllable recognition test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Auditory Neuropathy(AN) in order to work ou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speech recognition which might be suitable for diagnosis of AN. Methods Sixteen AN patients(32 ears) were studied and 22 patients(32 ears)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 were set for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audiogram pattern, all subjects were then divided into the up-type hearing(15 ears) and non up-type hearing(17 ears) groups. All 64 ears were tested in high intensity by mandarin monosyllable test material which we have developed before. Monosyllable performance scores from testing ears and improper pattern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 Eight improper patterns were then defined as follows: consonant only, vowel only, tone only, consonant and vowel, consonant and tone, vowel and tone, all phonemes and no response. Results The score of patients with AN was lower than those patients with SNHL in monosyllable recognition   test(P<0.00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subgroup of up type hearing loss and SNHL group in percentage correct scores of monosyllables,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statistically(P>0.05), but significant lower score was found in subgroup of non up-type hearing loss compared with SNHL group in these 4 percentage scores concerned(P<0.001). Chi square test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proper pattern proportion between AN and SNHL groups(P<0.001),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more proportional tone recognition in the former's incorrect items. Improper pattern proportions between two AN subgroup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P<0.001),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a larger proportional recognition of tones

全球临床研究的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年12月第9卷第12期 Chin J Evid Based Cardiovasc Med,December,2017,Vol.9,No.12? 1409 ? ? 循证理论与实践 ? 全球临床研究的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 曾宪涛1,李宾2,吕军3,田国祥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基金(2016YFC0106300) 作者单位:1 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武汉大学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2 100700 北京,希米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3 710061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 4 100700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干四科 共同第一作者:李宾 通讯作者:田国祥,E-mail:tian-gx@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6661668.html,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7.12.01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及人类认知的发展,临床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到今天已日趋成熟,各种新方法新工具亦不断涌现。本文结合我国学界及政府对临床研究的日益重视的背景,对临床研究领域出现的新工具、专业发展的现状、新的指导原则、新的研究方法、人才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对医学教育与医疗机构的启示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电子病例报告表;临床试验管理系统;基于风险的临床研究监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4055(2017)12-1409-06Analysis of clinical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Zeng Xiantao *, Li Bin, Lv Jun, Tian Guoxiang.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Wuh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Clinical Epidemiology,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Tian Guoxiang, E-mail: tian-gx@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6661668.html, [Abstract ] Accompan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cogniti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research are becoming more mature today, and various kinds new methods and tools constantly coming forth. In this article, we combined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our academic circles and government to analysis and introduc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clinical research field, involving the new tools, statu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guiding principle, new research method,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al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settings. [Key words ] Clinical research; Real world study; Electronic case report form; Clinical trial management system;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armonizatio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临床研究工作者和国家行政职能部门对循证医学[1]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研究行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更高效、更稳妥、更高质地开展临床研究,如何将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经济性好的干预措施更快地转化至临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疾病病因的探索及开展疾病预防,一直都是临床研究人员所思考的问题。本系列文章前11篇已从政策、原则、方法、工具等方面[2-12]进行了介绍,本文将结合近些年来国外内临床研究的实际情况对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 1 中国学界及政府对临床研究的日益重视一直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如王辰院士、陈国强院士、马丁院士、王拥军教授、王行环教授、 魏万林教授等都在不同场合进行呼吁要重视临床研究[2,13-15]。王辰院士认为“医生注定就是研究者,医生可以不做基础研究,但不能不做临床研究”;马丁院士认为“不在临床应用中的科研没有意义”;陈国强院士认为“医学赶超一流,岂能忽视临床研究?”;王拥军教授认为“任何国家的医学之所以发达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科研与临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改变医疗实践,医学需要研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王行环教授认为“大学附属医院在开展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必须将教学和科研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而在科研工作中,特别要重视开展临床研究,从而推动临床技术的进步,达到‘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临床疑难问题’”;魏万林教授认为“循证医学离不开好的临床研究,也是进行临床研究选题、实施和转化的重要指导方法,要传播临床研究方法、提升临床研究质量”。 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增加。自2016年以来,先后发布了系列文件。如2016年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

听神经瘤的术后护理

听神经瘤的术后护理 19o4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1卷第14期 2.4.1玩忽职守的法律责任:每个公民均有正当享受医疗护 理的权利,认真完成救治方案,使之早日康复,是护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一切不负责行为推诿,脱岗,不及时完成治疗护理,轻则未构成严重后果,列入医德医风教育范畴,一旦造成严重后果,难担玩忽职守之责. 2.4.2侵权意识:(1)公民自入院就医那一刻,即进入病人角色,面对求医欲望,病人享有同等的求治权利,这种权利是平等的,不应该有等级,远近亲疏之别,护理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 位求医病人.(2)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病人自就医开始,就 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有权了解用药,服务方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而护士往往忽视这一本该属于病人享有的权利,采取不负责任,不耐心,甚至是敷衍了事的态度,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了病人.(3)病人隐私权的保护:为了早日医治好病情,病人往往将病史,病因和盘托出,如难以启齿的隐私,这是对医务人员的特殊信赖.而有些医护人员却缺乏法制意识,将不应公布于众的某些特殊病情,津津乐道地小道传说,造成对病人的伤害,有的还造成严重的后果.(4)护理文书与法律:规范化的护理文书,是病人获得权治的忠实记录,是病人病情演化的反应,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说明,是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处理中的法律依据.所以,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遵守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 总之,护士在临床实践中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要全面 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对"护士角色"的期望,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收稿日期:2005—03—02

听神经瘤的术后护理 林雅红,陈凤玉 (泉州第一八零医院脑外科,福建泉州36200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5)14—1904—0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听神经瘤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7%~ 1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由于肿 瘤毗邻脑干,结构要害关系复杂,经手术操作或阻断循环,术中 牵拉,推移压迫小脑或脑干部,术中水肿或脑干移位,面神经, 尾组神经损伤.因此,术后护理工作特别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O例,女1O例,男20例,年龄21~62岁,平均 324岁.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听神经瘤,肿瘤直径3.2— 5.5cm,手术方式均为同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 术.由于肿瘤常侵犯面,听及后组颅神经,病人常出现听力下降 或丧失,面瘫,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 2护理 2.1注意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瞳孔,肢体活动,并 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 2.2术后3天内取健侧或仰卧位,切勿过度搬动头部或突然 翻向患侧.巨大肿瘤病人,因采取反钩形切口,咬除枕骨大孔后 缘及部分环椎.所以在翻身时,应使头,颈,肩成轴,避免脑干移 位,致使呼吸骤停. 2.3预防肺部感染:有吞咽障碍或咳嗽反射消失,可能为手术 牵拉或损伤吞咽,迷走神经所致,为暂时性的.协助病人拍背吸 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2.4引流管护理:听神经瘤术后一般常规放置瘤腔引流管,目 的是引流血性脑脊液和局部渗血,防止颅内血肿形成,减轻术 后脑水肿反应,减少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并通过观察引流液 的颜色判断是否出现颅内血肿.引流瓶的高度应适宜,仰卧时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我国艾滋病数据及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 近年来,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等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这6个省区报告的感染者约占全国总报告例数的80%。 根据中国卫生部、UNAIDS(联合国艾滋规划规署)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做出的估计,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74%由性传播引起。 到201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超过37万,其中艾滋病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77.1%。 全国艾滋病专报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0年全国艾滋病患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809例、5544例、9748例、12287例和18987例。2010年死亡病例数是2006年的10倍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发表的《全国抗病毒治疗病人特征及其变化》报告透露的信息。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年6月的13.5/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病死率稳定在4—5/100人年。 现在,主要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这种变化。在目前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中,性传播占到近六成且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到这个阶段,说明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我们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因为相对于其他传播途径,性行为的干预最为困难。 特别强调一下男男性传播,它的上升速度尤其明显,其新发感染在所有新发感染中的构成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32.5%,成为2010年新发感染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在61个城市对5.7万多男同人群做了一个调查,平均的感染率是5%,西南几个城市竟然达到15%。 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拿74万除以13亿人口,我国的流行感染率在0.057%,这在国际上是低流行国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感染率达到1%,那就叫做广泛流行国家。如果超过3%,那就是严重流行国家。而我国离这个数字还相距很远,但是如果看几个局部地区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云南、四川、广西、新疆这些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个别地市县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严重流行地区的标准,有的地方达到7%。去年在某省某县搞了一次调查,我们查了四万人15岁—49岁,结果查出三千多个感染者,感染率高的可怕,将近7%。四川的凉山、广西柳州市、贺州市,这些地方都是疫情严重的地区,新疆的伊犁、乌鲁木齐也是高流行地区,云南的德宏、红河。 以前积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因担心招致社会歧视,一直不敢检测而处于隐蔽状态。由于病情发现过迟,确诊时已到晚期,患者已来不及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近5年报告的艾滋病死亡病例中,高达80%的人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死亡病例的分布与疫情严重程度基本相一致。他透露,一项对中国数万名艾滋病病人进行的为期5年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过晚是患者最大的死亡风险因素。他强调,2003年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前,中国内地艾滋病病人病死率为30/100人年至40/100人年,而目前总病死率已经降至18/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已降至5/100人年,为发展中国家病死率最低水平。 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巴曲酶(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脉络宁注射液20 ml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东菱迪芙注射液静点,即东菱迪芙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首次10 BU,隔日1次,以后5 BU/次,共用3次,对照组加用安慰剂静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P<0.05),治疗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早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残率,安全性高。 [关键词]巴曲酶;急性脑梗死 我科从2004年9月~2006年12月对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巴曲酶(东菱迪芙)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符合下列条件:(1)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 以内;(2)年龄35~75岁。首次发病或过去发病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3)瘫痪肢体肌力<4级;(4)颅脑CT排除出血;(5)有出血史及消化道溃疡者,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计数<60×109 /L 及已应用抗凝、溶栓剂或首次用药后第1次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00 mg/dl者不入选。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75例,男46例,女29例,年龄35~75岁,平均63.3岁;对照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年龄35~75岁,平均63.9岁。两组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脉络宁注射液20 ml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东菱迪芙注射液静点,即东菱迪芙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首次10 BU,隔日1次,以后5 BU/次,共用3次,每次静脉滴注1 h以上。对照组加用安慰剂静点。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合并用药:如发生消化道出血,或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可使用相应的药物。如发生颅内出血则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