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缄默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也提出了自己的缄默知识概念。这里的缄默知识相对于传验所抽取的学术知识而言,是实践智力的一个标志。斯滕伯格认为,所谓缄默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缄默知识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按照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观点,缄默知识有三个特征:缄默知识的获得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主要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得;缄默知性的,是与行动紧密联系的、关于如何去行动、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缄默知识对个人有实际的价它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用的。缄默知识的这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具备这三个共同特征才是仅仅具有其中一个特征并不能说明那就是缄默知识。在1987年,斯滕伯格和瓦格纳(Richard K.与其同事通过实验的方法提出缄默知识的三种类型和结构:自我管理(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组织的知识,即知道提高自己工作中的表现的知识)、他人管理(如何管理下属和同事交流的知识如何知道他人工作以及形成有效人际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能力的知识)、任务管理(关于管理和完正确方法的知识,即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日常事务的知识)。日本著名创新管理学家野中郁(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缄默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缄默知识和技能两种元素,认知的元素即所谓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亦即人们由内在心智制模拟,以创造出其真实世界工作的模式,包含对真实和未来远景的意象,亦即“现在是什么”和“么”的概念。心智模式就如同典范、观点和信仰等,均可帮助个人理解并界定他们的世界。而缄默能元素则包括具体的技术、工艺和技巧。野中郁次郎也特别强调缄默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享的重要性。

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是一个永无环过程,并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SECI”模型( the SECI Model)(图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也是个体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用“社词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学的“师徒模式”。(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缄默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

程度上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在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是缄默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体将自己观点和意象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像。(3 (Combination)。从缄默知识到显性知识,是一种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知识转换模合不同显性知识躯体。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交谈等媒体,或计算机来实现学校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缄默知识的过程。内内在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成员的缄默知识。经过融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缄默知识。内内在化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是一个“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的过程。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知识是在缄默知识和显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图2)。他认为组织知识创造是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持续果,组织本身不能创造知识,个人的缄默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缄默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和内在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缄默知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人的缄默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化默知识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螺旋。

图1 知识转化的 SECI模型

图2 知识螺旋图

斯班德(Spender,1996)则结合显性与缄默的知识类型,个人与社会的分析层次,建立一个识资源矩阵,如表1。这四种类型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其中 Spender 认为“集体的知识”是一且最具策略重要性的组织资源,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 则称之为“智识资本”(intelle capital)。“智识资本”系指个人与团队能给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所有知识与能力的总和。基本工厂、机器、现金等有形资产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凡是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知识、信息、技术、经验、组织学习能力、团队沟通机制、顾客关系、品牌地位等,都是智能资本的元素组合。

表1Spender 知识矩阵

总之,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二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为前提,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几乎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显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借用弗洛伊德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冰山隐喻,显性知识就如同的“冰山尖端”,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以被发觉,但

的重要源泉。

二、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与获取成为了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发展良好群,竞争与合作机制是推动集群知识传播、学习、创造、开发的重要机制,集群知识是促进产业集改造的根本。产业集群内大量同质化企业的存在使集群内部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必要而且可面,集群内部产生的大量知识和信息对许多同质化企业是很有用的,企业有获得这类知识的必要性面,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成本下降了,从而这类知识的交流更加容易和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占绝大部分,它具备即时产生和实践中的特征,适应了知识经济下技术更新迅速,创新的趋势。

“缄默知识论”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非编码化知识(缄默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观点的学者主要用不同类型的知识传递的特征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但由于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显性知识易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交流与扩散,基于这类知识之上的创新活动通常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特别严格。然而,占据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极为重要的是不能编码、难以扩散的缄默是由集群成员长期以来所共同经历的生产过程、时间、心理和认知体验构成的,集群创新主体之间流动与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快速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形成了集群缄默知识,并且这种知识在集群空间上具有粘类知识通过教育学习不是那么容易传播,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脑中,个人属性过区域内的人才流动,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隐含知识,而不必要首先经历学习,掌握编码化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学习→创新→竞争优势的不断演化的自我激励动态过程,通过在“边干中学含经验类知识在整个地区传播开来。根据阿罗(Arrow K,1962)建立的“边干边学”模型,他认学是经验的产品,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随着经验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递减。所以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有可能出现递增收益。缄默知识也常会根植性。它与企业家特殊的生活环境、历史根基以文化蕴涵有关,存在于特殊的地区或企业里。区域内长期形成的合作关系和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了创新;另一方知识和交互作用的思想在地理上的不断集聚,增加了企业外部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信息的循环和反

了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了创新。托林和考夫曼(Todtling and Kaufma 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时曾得出结论:“知识的溢出构成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缄默知识有具有共同实践和专业化技能的专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集群中地理上的靠近提供了这种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知识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由于地理上的靠近性和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相互生知识外溢,促进了相互间的模仿,降低了创新成本,加快了创新。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缄默知识。这一逻辑在费尔德曼(Feldman,1994)的创新地理学、伦德维尔(Lundvall,1992)的互动学习论以及冯.希培尔(Vo 1994)的“黏性信息”(Sticky Information)概念中都有所体现。希培尔认为在信息转移的过程黏性信息,这些信息因为转移的交易成本过大而难以转移。缄默知识的存在是技术转移中“知识黏个重要原因。表现为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的缄默知识由于其难以言说、难以编码等特征,很难术、设计图纸或者关键设备等形式进行流动,而只能依赖于开发者个体实现流动,这往往使其转移制约和影响着技术转移。杰夫(Jaffe,1996)认为:知识溢出是指模仿者通过与知识创新者之间的而获得知识(知识收益),而知识创新者却没有得到直接的补偿,或所得补偿低于创新知识的价值。究还表明,知识溢出更可能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地区内发生,而不是跨区域的自由流动。隐含经验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涌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中,知识和信息在上下游之间可以迅速而准确的传递,同时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上的接近而变得更加容易。这样的合作使得分散的企业实质上合成了一个整体,一个更加具有创新加灵活的整体。正是这种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使得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大大加快了创新的速率,这反过来个集群的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通过非正式交流,缄默知识在集群内得以传播,形成区域性的缄默知识,由于这种缄默知识根植于区域内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集群外能轻易模仿,因此它成为整个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机制的存在以及非正式交形成,强化了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整合与碰撞效应,激发和聚集了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使集群空间内积聚高密度的创新活动。帕士和尤萨(Paci and Usai,2000)的研究表明,创新比生产具有聚程度。近来学者开始注意到由于创新所涉及的知识类型不同,不同的产业在集群化程度和形态上Carrincazeaux等(2001)指出R&D存在区域上的外溢效果,企业选择R&D中心地点亦偏向考虑其择研发的区位,这种R&D区位聚集的原因可归诸于技术整合复杂性(combinatory complexity)与的复杂性(technological complexity)。相关研究指出,产业R&D活动区位主要偏向于生产活动就在于求取R&D与生产密切的互动关系与外溢效果。Carrincazeaux等人(2001)发现企业技术源

接近程度随着学习难度——以技术复杂性和合成复杂性衡量——的增加而提升,那些涉及新兴技术术的创新活动尤其具备地理集聚的内在动力。巴普提斯塔和斯旺(Baptista and Swann,1998)也技术的可编码化程度越低相关创新主体的地理集聚就越迫切。也就是说,产业的聚集程度与技术的正相关而与技术的可编码化程度负相关。上述观点很好地解释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比如,业的集聚是因为跨行业效应的存在——创新活动的关键界面位于不同行业的企业间,所涉及的技术元的;生物科技产业则倾向于在知识中心(大学、公共实验室)附近集结——创新活动的关键界面之间,所涉及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中。当然,即便是成熟产业也可能因为创新需要而集聚,斯多普(1995)在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生产系统一小规模定制、高科技、大规模生产以及大规模精益生产的运发现,每种生产系统都存在使技术学习活动本地化的动力因素,关键原因仍然是缄默知识的存在以交流的必要性。

三、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

随着20世纪科学知识存量的不断增加和工业R&D活动的不断发展,知识的生产、转移和使用新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OECD(1999)认为,当代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生产厂商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知识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的。同时彼得·德鲁克也认为,技术创新就是用知识生产新知识,是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的。那么,如果把技术创新视为是一种重要的知程,技术创新就成为知识创造主体。即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充分创造、利用和扩散组织内外缄默知知识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产业集群作为新经济形式下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系统优势。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企络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产业集群创造了企业技术好氛围;产业集群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产业集群提供了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的支持网集群提供了加快企业技术扩散的有效渠道。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能有效地提高集群的竞争力,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缄默知识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式,因而缄默知识就成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技术创新过程是从根本性经历渐进性创新,然后再进行根本性创新组成的螺旋发展过程。如果核心产业出现根本性创新,并区域因素结合,例如创新依托于大量的缄默知识,形成移植的障碍,出现产业集群的概率会大大增

集群一旦形成,会诱发大量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促进该地区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进创新,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产业集群。例如:半导体技术的出现,量的公司,又出现了大量的渐进性创新,直接推动了硅谷的繁荣。王缉慈(2001)认为,从创新学的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缄默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从而不断创新。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下,相关产业企业在聚而居,有利于企业间进行经常互动交流,而且在长期互动中还渐渐形成与地缘、亲缘相关的人文会植根性(魏江,2003)。与其它组织形式相比,产业集群的地理接近和社会根植性等特征为企业多的学习渠道,使得缄默性知识更易于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产业集群不但有利于集群企业之间移,同样也促进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集群环境下大量知识溢出活动加速了知识在企业间的流企业间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产业集群中知识传递的显著特点在于缄默知识的大量溢出。缄默性知识体主要是个人。集群企业内部的个人可以分为高层团队、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一般人员和熟练工越是高层的和关键的人员,其掌握的知识越丰富、越具有稀缺性,以他们为通道溢出的知识也就越价值。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认为区域内知识扩散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重要部分。企业地理生一种“网络”效应,就是指企业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产业聚集形成了一个特定人才库,并创新者,有技术应用者。这个系统对于缄默知识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条件。因为特定人才聚集在一起以面对面的交流,促进了缄默知识的扩散。如何把缄默知识显性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非常重通过显性化的过程,企业中的个体知识才能转变为组织拥有的知识。所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技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就是将个人拥有的缄默知识转化为组织拥有的显性知识。我们知道,是学习知识、转化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包括R&计、生产、市场投放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活动等的一个完整过程。在知识经济中,这个过程中的各互动并双向循环的集体化学习过程,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资源知识的融合过程,本质是“知识工程化一产业化一商业化”的过程。由于技术知识资源具有专用性、隐含性、生成性、累积性、路更新性、组织依赖性、转移成本和收益难以独占性等特征,增加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效率和效缄默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环节——创新研究开发(R&D)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缄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具有促进作用,缄默知识对企业新产品试制起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同时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知识积累过程,而集群知识积累是一个动态性和途径依赖性特征结合集群通过各种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集群学习获得的知识以动态增长的方式不断积累着,同时群以往积累的知识会对其以后的技术活动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集群知识存量表现出具有途径依赖增长过程。因此,集群学习就构成了获得创新所需知识的有效途径。创新所需知识除显性知识外,

知识。显性知识易于传播,其共享与扩散往往能以格式化的方式在远距离内实现。缄默知识不能有格式化,因此不易传播,尤其是新的缄默知识变化迅速,其共享与扩散只能在近距离内通过非正式对面的接触来实现。由于产业集群地缘上的接近性和企业间员工高频率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一种过程,减少不确定性的同时提高了缄默知识的共享和扩散效率,使技术创新变得至关重要,成为一的社会行动。在产业集群中,本地化化知识大量以缄默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技术在“干中学”而得到传承。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而基于共同文化基础的企业通过正式的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特别是缄默知识的交流和传播。由于空间的聚集使交流变得相对的比较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还有,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具有企业特性和集群特兼容性。产业集群技术创增长是以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长为前提的,产业集群成员企业拥有具有自身特的知识,是构成产业集群内部得以生存和发的前提。但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更具有集群特性,由集群学习的社会性嵌入在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赋予了集群特性,由此,使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对知识学习更为快速和低成于产业集群外部组织,却具有缺和不可模仿性。此外,它们在长期合作中可以鼓励创新的特有的创使得许多知识、经验、信息便传播,特别是缄默知识由于空间的接近,使得非正式交流成为其最有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管理是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效益和效率问题的有效手段。缄默知识是企新的源泉,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缄默知识显性化,即充分发掘和应用这些知识。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现存的、零散的、片段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者用途,来进行归集、分类和分析其提升到可以和谐运作的层面上来。在集群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由于存在上述的特性,所以也有着般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的独特步骤。(如图3)。在产业集群中,相对成熟的知识在网络中流动和扩散效的协同环境下,被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吸收和改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和隐藏于习默知识往往是精华所在,所以有必要对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和隐藏于习俗之下的缄默知识进行掘,并经过细致的筛选和加工形成企业的显性知识。由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知识技内可以充分流动,而这种流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知识技术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内部存在集群其是缄默性知识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主要通过非正式网络完成。正是由于正式或非正式互动学习使得集群内部各个成员的研究开发活动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促进了集群成员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形或无形的创新网络在不断的联贯中得以强化,产生成员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动。这样,在产业集下游企业也能使知识在上下游的工序中得到共享,使得上下游结合式的创新成本降低。在产业集群济中,知识和信息在上下游之间可以迅速而准确的传递,同时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由于地理上的接更加容易。这样的合作使得分散的企业实质上合成了一个整体,一个更加具有创新能力和更加灵活正是这种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使得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使

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大大加快了创新的速率,这反过来又使得整个集群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

图3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管理功能图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产企业技术创新也是一种复杂化网络模式,创新过程不同阶段彼此之间通过信息技术直接进行信息、术积累的传递和分享。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各个阶段的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术创新过程提供的关于创新工作进展的信息,向创新系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不断修正正在进活动。这样,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其知识库能够不断整合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从而增加创新识含量。产业集群内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所构成的集群内复杂而紧密的网络,模糊边界,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使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同时产业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存在,以及相关辅助企业的集群,使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而且这种关系比其他区域内更强烈、更密切。

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我们提到了知识资源可分为显缄默知识两类,其中占据整个知识绝大部分且决定创新能力的是后者。两类知识传播的途径相比,想、理论的成熟到正式传播需要较长时间,往往相对滞后,后者甚至在启蒙或构思阶段就可以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扩散与进一步提炼;同时一些重要类型的知识通常具有非正式、隐含的特性,这

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且难以编码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在产业集大量从事相似或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企业间在经济、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联系十分密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和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这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重要的是可以加强缄默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缄默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当—种技术处于其生当—种技术处于其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时,通常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件下,缄默知识对新技术的应用或传播是非常关键的。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尽管,产业集的移转和扩散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个产业集群在专业领域、劳动力市场、环境、社会熟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创新这个渐进过程中上述其他重要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对产业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在产业集群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予以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J. Beyond IQ.1985. “A Triarchi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Ne w York: C University Press.

[2] Nonaka Ikjurio. 1995. “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 of Innov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onaka, I. and Konno, N.,1998. “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40-54.

[3]Robert J.Sternberg et al., ,2000.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Cambridge U Press.

[3]Camagni R(eds). 1991. “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London:Beelhaven-Pi

[4]Todtling F,Kaufmann A.1999. “Innovation Systems inRegions of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6.

[5]Feldman M.P. 1994.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London.Dord

[6]Lundvall B. A. 1992.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 Learhing”, London Printer.

[7]Von Hippel E. 1994.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Management Sc (4):429-439.

[8]Quch.W..1980.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Failure”,in:J.R.Kimberley and Ceds,The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Jossey bass,San Francisco .

[9]Paci, R. & Usai, S. 2000. “Technological enclave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An analysis of th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y in Europe”, Regional Studies, vol.34, pp.97-114.

[10]Carrincazeaux C, Lung Y, Rallet A. 2001. “Proximity and Loc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act Research Policy, 30:777-789

[11]Baptista R.,Swann G.M.P. 1998. “Do firms in clust ers innovate more?”.Research Policy,27

[12]Storper M. 1995. “Regional technology coalitions: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national tech policy”.Research Policy,24:895~911.

[13]Arrow K,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 No.3,155-173.

[14]Jaffe,A.B.1996. “Ecomomic Analysis of Research Spillovers.Lmplications for the Advanced Program”.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Gaithersburg,MD,1996.

[15]Nahapiet, J. & Ghoshal, S.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3(2): 242-266

[16]Spender,T.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Bantam Doubled Publishing Group, Inc.

[17]OECD. 1999. “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Paris:OECD.

[1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期。

[20]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模式研究》(项目号:2005DGQ4D 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集群行为研究》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柳钦(1969—),男,湖南邵东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经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

作者联系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宾西路西园西里39-501#(300191)陈柳钦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语文学习,既有外显学习,也有内隐学习;语文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获得的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是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内隐学习 北大教授沈政在《脑科学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可请一位朋友到你家作客,先跟他在客厅中聊天,客厅墙上挂许多字画,但你们并不谈及墙上的字画。随后请朋友到另一间屋子,拿给他一张写满许多偏旁、部首的半个汉字的纸,请他用笔把这些半个字补笔成完整的字。统计他的补笔结果就会发现,这些字中许多是客厅字画上的字。然而你问他是否按客厅字画上的字完成的作业,他会说:“客厅中有字画?我怎么没看见!”无意中映入眼帘的字,竟在随后的补笔任务中无意中冒了出来。 沈教授例举的学习现象就是“内隐学习”。从上述例子可以体会到,内隐学习就是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要付出意志努力,还没有采取问题解决的策略,就获得了知识。内隐学习是相对于外显学习而言的。外显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须经过意志努力,还须运用一定的策略的学习。 无意识性,也就是自动性是内隐学习的基本特点。 (二)什么是缄默知识 华东师大教授庄锦英在《关于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刍议》中举过怎么一个例子:你能够巧妙地骑着自行车前进,拐弯,越过各种障碍。可是你究竟是怎么驾驭自行车的,你为什么不但能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让自行车自如地前进? 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怎么骑自行车的知识,但究竟如何让使车保持平衡并使它前进,则必须有赖于个体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自如地骑自行车了。很显然,这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也就是说,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知识在起作用。因为它的难以用语言清晰的表述,所以称为“缄默知识”。 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眼前有景道不得”,是李白面对黄鹤楼崔灏题诗发出的感叹;“心中有识说不出”,是缄默知识的生动的注脚。缄默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就是显性知识。 不可言传性是缄默知识的基本特点。 (三)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的同与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自动性的特征,都和内隐认知有关,都和外显认知相互作用。 2、两者的区别:内隐学习强调的是过程,缄默知识强调的是结果;内隐指的是无意识与无目的,缄默更多的是强调“不能言表”。 3、两者的联系: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的特点,它学到的知识并不全部内隐,也包括可以言传的知识。此外,学习过程不内隐,而学到缄默知识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产业集群_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9-11-13 作者简介:佘时飞(1971-),男,湖南岳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形式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政府可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1-0058-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Jan.2010Vol.31 No.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 )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群集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群集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群集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1]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群集的现象,并将产业群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群集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制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 阐述了产业群集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群集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成长,并认为产业群集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却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2]。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在传统产业为主

外显知识在语法习得中的认知作用

外显知识在语法习得中的认知作用3 杨烈祥 阳志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提 要:有人认为,陈述性知识是认知外语的基石,规约语言行为;语法失误是由于陈述性知识缺省,所以外语教学要注重陈述知识的学习。其实,任何二语习得理论都要解释内隐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认知发展。语法习得包含认知微观处理和宏观处理,外显知识(陈述性知识)缺省不一定导致语法失误,而是由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语法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母语迁移等多种认知因素引发的。 关键词:外显知识;内隐知识;语法失误;认识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05-0129-4 Cogn iti ve Functi on s of Expli c it Knowledge i n Grammar Acqu isiti on Yang L ie-xiang Yang Zhi-qing (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Technol ogy,Changsha410004,China) Some research clai m s that declarative knowledge,which p rescribes language perf or mance,is the foundati on st one of f oreign language cogniti on,and that gra mmar err ors are resulted fr om default of declarative knowledge.Therefo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2 ing should focus on declarative knowledge.An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on theory has t o exp lain cogniti on devel opment of i m2 p licit knowledge(p r ocedure knowledge).Gra mmar acquisiti on contains both cognitive m icr o-p r ocessing and macr o-p r ocess2 ing.Default of exp licit knowledge(declarative knowledge)may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gra mmar err ors,but because of vari ous recogniti on fact ors such as uncertainty and L1transfer about gra mmar ite m s. Key W ords:exp licit knowledge;i m p licit knowledge;gra mmar err or;cogniti on functi on 孙鸣以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广义知识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认知“、“文化认知”和“语言运用“三方面探讨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 w ledge)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孙鸣2007:134-137)。本文以外显知识(ex p licit kno w ledge)和内隐知识(i m p licit kno w ledge)分别表示孙文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讨论外显语法知识在二语习得中的认知作用和产生语法失误(err or)的认知原因。 1语言知识的认知特征 1.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由于语言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不同,人们对语言知识(language kno w ledge)的定义并不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语言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语言知识是关于语言知识的构成,是有关二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和社会特征等知识,以及标记这些知识的元语言,又可以分为分析知识(analysed kno w ledge)和元语言知识(metalin2 guistic kno w ledge)两类。其根本特征是可以显性地用语言表达出来。(Ellis2004:227-275)从构成上看,陈述性知识一般都是外显语言知识,所以有些研究甚至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Ellis1994)。与此相反,内隐知识却是缄默知识(tacit kno w2 ledge),是学习者潜意识所掌握的知识,如本族语者具有的母语的程式化知识(f or mulaic kno w2 ledge)或现成知识组块(ready-made chunks of kno w ledge)以及基于规则的知识(rule-based kno w ledge)。(Hulstijn2005:129-140)可以看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差异的核心是学习者对 921 2007年第5期总第138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7,No.5 Serial No.138 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07BYY031)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06011A)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2011.04.19) .zh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2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f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t; line-height: 2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zhengwe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宋体} a.zhengwen:visited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link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active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hover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摘要] 我国与国外成熟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数量、产品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都存在许多差距。由于世贸组织要求开放市场的时间早已达到,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只能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下与国外汽车企业进行平等竞争,这就要求集群企业在市场的调节下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组成结构和资源配置。 (中经评论·北京)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状况 (一)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地处由上海、江苏、浙江省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内。长三角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上海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五十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和全国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浙江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江苏省有南京菲亚特、春兰汽车、上汽仪征、扬州亚星,又有盐城的东风悦达起亚。这一地区已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基地,而且正在打造一条长江三角洲汽车零部件产业长廊。 (二)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以广州为中心,正在建设黄埔、花都和南沙开发区三大汽车生产基地。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等汽车集团的先后入驻广州,带动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进入,目前基本形成与各地区位内整车制造厂较固定的配套关系,日趋规模化的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辟(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降实科学进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哺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省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进展,依照《省人民政府对于促进产业集群进展的意见》(政发[]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拢进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进展到一定时期的必定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定过程。加快产业集群进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环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都市的进展机遇,充分认识进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别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制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进展。 二、明确进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进展相结合,紧紧环绕哺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进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进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进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进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都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拢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辟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进展原则。把进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落耗,进展循环经济。 三、进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辟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进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辟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进展规划与产业集群进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舞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进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舞规模企业采纳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别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舞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 新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集群网络 一、引言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跟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地方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美国硅谷和欧洲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的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本身就是区域性的专有的产物。产业中的企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而技术只有依附于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本质上看更在于技术与经济的实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

浅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龙山小学刘红梅 大家好!很荣欣能够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看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方面的知识。那么要突破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这一难关,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成功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我觉得这是一种成功老师的标准,我们都应该努力地把自己向这种境界推进。面对学生,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有信心,佩服自己的老师。我们可以以自己的个性、素养和爱心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课堂,就喜欢上该学科,从而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是让基础知识的课堂活起来。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地听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十分钟,那就必须在课堂上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时间,提高自己课堂的效率。尤其语文基础知识

学起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更应当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将课本用活,多给学生机会发挥,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有趣的动作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其次,我还会根据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寻找错别字、演讲发音比赛、声调接龙等,这些活动可能有时候会影响教学进程,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 一是抓住重点难点,突破“拼音”关。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学校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扎实。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表现为平翘舌音不分,鼻韵母读不出来,边音和鼻音难以分辨。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借助有关汉字的音学习拼音和归类分辨等方法。 二是识一字认多字,突破“识字”关。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联想识字的特点,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汉字,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已会的汉字带出一些常用字,教学生认读(教学中我们简称“一字带多字”的方法)。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发布时间:2009-5-5信息来源: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 2、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严重; 3、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4、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 为突出尾毛产业集群特色,按照“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产业集群”的建设思想,对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行业资源、企业分布等情况进行定位。 (1)在产业集群规划方面,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政策调整,在整个产业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明确产业定位,规划产业分工,制定以促进关联、合并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拉长链条、提高水平、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数量。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区。 2、在产业规划方面,按照“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连片发展。 3、在企业厂房建设方面,按照标准化厂房建设要求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对产业集群道路,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科学论证,一次设计到位 2、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制订出台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纳税人评议执法部门、检查收费许可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重奖和表彰,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地位,社会上得荣誉。一方面成立经济环境整治领导组,专门受理企业和商户的投诉,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交流经验,探讨发展新思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重点开展企业同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区的基础设施和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工程进行了完善,努力为客商提供一个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 3、加强体系建设,推进行业管理 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流资需求;二是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中国中小企业网站,使其成为企业的门户,成为企业的宣传队。在推进行业管理方面,一是成立产业协会,并完善制定了一整套产业政策及交易管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Michael Polanyi.Study of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8,12.)。“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即“显性知识”,是最常见的知识形态。“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有人译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采取“缄默”的译法,可能更接近于波兰尼的本义。据《辞海》的解释,“缄”为信札的“封口”,“缄口”或“缄默”的词义均为“闭口不语”。而波兰尼提出的所谓“明确知识”,意指“可以说出来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即能够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知识;而他所谓的“缄默知识”,则是指那种“虽然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称之为“不能说出来的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说的(We

knowmorethanWecantell)”,就是这种知识存在的证据。中国道家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种缄默知识。 简单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以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前者指人们不能清晰的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后者指人们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基本,人们能够知道的比他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得多。就其功能来说,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 二、教学实践对缄默知识的疏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分类来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等有关的缄默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认识论上不仅要重视那些显性的知识,而且要特别重视那些大量存在着的缄默的知识。 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能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教育名词——缄默知识

教育名词: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缄默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称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缄默知识是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其二,具有“非逻辑性”,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 其三,具有“非公共性”,不能以显性的常规组织形式加以传递。它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充分地传递。马开剑博士认为“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显性知识;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缄默知识。”像“疲惫、倔强、深情、含情脉脉”等词语皆属于缄默知识类。 波兰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如果说一切知识总体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显性知识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 与缄默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象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与感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是体验性教学。 缄默知识是通过体验性学习习得的,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实践中体验等四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此类知识教学的真谛,他说,像“幽静、坚强、灰溜溜”等词语,人们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以言传;“传”了,往往不如不传。这叫越传越糊涂。例如:“高雅”。词典上解释为“高尚,不粗俗”。“高尚”比“高雅”还难理解。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具体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其合理与否影响到该国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的发展速度。 详细介绍 基本定义 宏观调控上的产业布局指政府采取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应用。 综合影响的产物 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中决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布局的先天条件及核心要素为区位因素,后天可以弥补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区域政策因素。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和聚集效益。现代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实质上是成本均衡问题。无论是古典的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距离以及由距离所造成的运输费用,始终是布局问题的关注与关键所在。现实中具体区位的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与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作出产业布局的最终选择。 美国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都是以产业集群方式存在。贯彻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当今各地区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区位选择准则。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众多企业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短途运费下降,采购、生产与销售成本降得很低,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竞争力。在集群环境中,企业对原材料和产品市场行情、技术动态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据此作出快速反应,加快了集聚企业间技术的传递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行业性组织加强,中介服务网络日趋健全,专业市场与要素市场网络的构建与形成,产业集群经营形成整体协调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微观与中观结合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是产业布局实现的载体与目标,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及广泛、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良好大发展潜力,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企业〔20XX〕2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逐步发展壮大,一些地区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已达到本地企业销售收入一半以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但目前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部分产业集群集聚度较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设不够、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亟待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现就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 (二)鼓励支持在产业集群中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工业)园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高效开发利用土地。 (三)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保障,推进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产业集群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投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建立集群内废旧物回收处理、再制造工程咨询等第三方环境治理方式,加强节能管理和“三废”有效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每个产业集群应明确2-3家龙头骨干企业,并对其重点扶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 (五)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 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

当前语文迫切需要解决的八个问题

当前语文迫切需要解决的八个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迫切需要解决八个问题。这八种倾向,严重地腐蚀语文教学的价值内涵。问题是这几种倾向,还比较普遍地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倾向。是新课标的体现。这八种倾向是错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物,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出现的新的歧路;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恶性发展。它的实质,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任其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掉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根本内涵。因此,我们对这八种倾向应该引起高度警觉! 1、“泛语文”批判: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标有一个著名的命题,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今天不来讨论这个命题。我们来看看在这践中我们老师们是如何理解这个命题的,在实践中到底是如何操作、实现这个主张的。 例如有一个老师上《智取生辰纲》,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带领学生讨论“杨志为什么会丢失生辰纲”,并列出原因8种之多。部下无能说。权力受制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这根本就不是学语文,这是学习“如何押送生辰纲”。不是学课文,而是学课文里所描写的、所涉及到的生活内容、人文内容。 学《跨越百年的美丽》大谈居里夫人美在何处。学语文,变成了学课文中所写到的人文内容。语文被淹没掉了。语文被边沿化,被模糊化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课上成了生活常识课、思想方法课、自然科学课、数学课、物理课、历史课、地理课、经济课,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课,但就是不是语文课。 “泛语文”就是“没有语文的课文课”,有人称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丧魂失魄”:它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性内涵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喊,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 2、“反文本”批判:正确处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 文本碎片化:文本的完整性、整体性的瓦解。《背影》,的父亲爬铁轨是“违背交通规则”的“解读”大加赞赏,认为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文本的抒情性被否定了。基本情感倾向不承认了。 文本的无限漫延。文本结构的完整性、整体性一旦被打破,文本就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意义链”上的一节,例如:老师:四婶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祥林嫂应该怎么办:一把火烧了鲁四老爷家。好,有反抗精神。 对文本的反叛。你说《背影》中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我偏说“父亲有些婆婆妈妈,这样对孩子关怀备至,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超视域对接”是“泛立场”、无中心、无止境、无可无不可的,因而也就是无价值无意义的。 “反文本”反掉的是什么呢?它当然反掉了对文本的僵化的理解、一元化的解读,但是,它同时也反掉了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如果不承认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