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尔在美国

海尔在美国

海尔在美国
海尔在美国

海尔在美国:攻占5个“山头”是巨大挑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尔在美国建厂8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可谓丰硕,但也遭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就像一个个“山头”,有的已经被海尔美国公司攻克,有的至今仍横亘在海尔人面前。第一个“山头”是海尔总部和海尔美国公司对办事效率的理解不同。派克斯告诉记者,海尔青岛总部的办事效率相当高,海尔高层也都以身作则,自加压力,在他看来,到美国考察的海尔高层管理人员几乎个个都是“工作狂”。加之海尔在中国影响力很大,很多事情可以很快搞定,所以海尔也希望它的美国分公司能像总部那样富有效率。“我们的中国同事老是催促我们说,你们能不能动作快点!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美国这边比较讲究规则,很多事情必须按部就班地来,着急也没有用!更何况美国不像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劳工队伍,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募到令人满意的工人!”

美国海尔公司技术总监艾德·威斯特霍夫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电冰箱行业,从设计到投入生产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在投入市场之前还要经过3个月的用户测试,如果用户反馈不满意,还要进行修改。为了加快进度,海尔总部“对我们的要求是,从设计到生产必须在一年内完成,而且要求我们绕过用户测试,直接投入市场!”

工人戴维斯也对记者说,经常有中国工程师从青岛过来,到海尔美国工厂给美国工人“传经送宝”。“这些中国工程师都非常聪明负责,但唯

一让我们感到不适应的是,他们老是嫌我们动作太慢,老是催促我们快点,由于讲授的东西太多,我们常常感到难以消化!”

第二个“山头”是中国员工的赴美签证问题。派克斯说,目前所有来自海尔的中国员工只能得到为期3个月的赴美签证,3个月期限一到就必须离开美国。按照美国签证法的有关规定,如果要延长某位中国员工的美国签证,就必须提交证明材料,证明这位员工拥有美国员工无法替代的特殊技能。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提供这样的证明。所以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我才会向美国政府申请延长中国工程师的签证。”派克斯有些无奈地说。

第三个“山头”是冰箱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中美两国国情有关的所有复杂因素。威斯特霍夫告诉记者,“对冰箱装配线进行重新设计是他遇到的最大挑战”。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装配线时对自动化程度要求不高,很多工序可以通过手工完成。而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要高得多,所以装配线要求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尽量少用工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让冰箱模具变成一个整体。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琢磨这个问题!”

工厂技术总监说,海尔在中国有很强大的售后服务网络。一旦用户的冰箱出现问题,海尔可以立即派人前往维修。而美国用户普遍希望自己购买的冰箱“完美无缺”,一旦发现自己的冰箱出了问题,他们一般

会毫不犹豫地扔掉旧的买新的。“所以,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售后服务不那么重要,而质量却至关重要”。

他还说,中美消费者的不同特点要求对冰箱的功能进行不同的处理。跟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绝对离不开冰,所以在美国市场销售的冰箱都必须具备强大而快速的制冰能力;跟中国消费者不同,美国消费者对食品和蔬菜的新鲜与否关注少一些,美国人都喜欢一次性采购大量的食品蔬菜放到冰箱,所以在美国市场销售的冰箱体积都偏大。海尔美国工厂过去生产的都是小冰箱,现在生产的冰箱体积都越来越大。我们刚刚推出全球第一款能变温的对开三门、四门冰箱,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主流市场的需求”。

第四个“山头”是中美文化差异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美国海尔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格拉德·里夫斯告诉记者,中美企业管理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文化差异,一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却可能失效。“在海尔工厂建立之初,我们引进了海尔总部的劳模概念,经常定期评选最佳员工,并把他们的照片贴到车间显眼处。我们发现美国工人并不是特别关注,这才知道,中国人很看重精神奖励,而美国人多注重物质刺激。后来,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做了一些调整,除了在车间张贴劳模肖像外,还发给获奖工人购物券,让他们到商场免费购买很多东西。这一招果然灵验。”

和在海尔青岛总部一样,在海尔美国工厂,表现出色的员工在胸前都挂着一个笑脸徽章,不过青岛工厂里的哭脸在这里就看不见了。对此,

里夫斯解释说,美国公司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自己的员工,因为这么做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可能引来法律纠纷。

第五个“山头”是海尔的品牌美誉度在美国仍需提高。虽然海尔在南卡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美范围来看,海尔距离知名品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了提高知名度,海尔已经推出了不少宣传攻势,包括在纽约购买地标性建筑作为美国总部。

海尔在美国彰显品牌竞争力

“海尔在纽约大受欢迎,纽约市民利

用海尔产品度夏。”这是纽约发行量最大

的出版物之一《am New York》报纸近日

对海尔的报道。《am New York》是美国

纽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天有大量的读

者阅读此报,在纽约消费者中有很大的影

响力。

同时,美国《The Retail Observer》

(《零售观察家》)杂志也在6月号封面文章报道海尔。该杂志指出,海尔凭借着其高端创新产品,在大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仍保持坚挺,是成功摆脱市场颓势的企业之一。海尔正在加速其畅销产品的制造,如新的法式对开门冰箱。

除了海尔空调和高端法式对开门冰箱外,海尔Ibiza音乐播放器也受

到了媒体记者的推崇。近日,美国《个人电脑》杂志报道称:海尔Ibiza是一款无线保真个人媒体播放器;具有超薄型外观,响应迅速等优异的性能。《个人电脑》杂志记者Tim Gideon,也对海尔Ibiza 音乐播放器的闪存功能称赞有佳:“在下载相册的同时,我能够浏览闪存图片,没有任何杂音,这让我非常兴奋!”

美国市场仅仅是海尔全球化战略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海尔在欧洲、在泰国、在巴基斯坦、在日本,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海尔已经大踏步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其品牌影响已经深深扎根在国内外消费者心中。

在泰国,海尔冰箱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进入了所有家电连锁渠道,并且份额不断上升。6月中旬,海尔冰箱在亚洲最大、泰国最高档的购物中心--SIAM PARAGON(暹罗帕拉根)拉开帷幕,展出了对开门系列冰箱,树立了高端品牌形象。在富庶的沙特,海尔拥有10%的市场份额,并有较很好的品牌形象,到处可以看到海尔的服务车、物流车,任何渠道都可以看到海尔产品。在西班牙,海尔在西班牙最大的百货商店E渠道销售高端洗衣机,8公斤大容量洗衣机深受当地用户欢迎。在阿尔及利亚,海尔成为当地第二大城市奥兰的新城市中心项目的供应商,将为项目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产品和持续的技术服务。

全球化势不可挡,企业纷纷走向全球化市场,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海尔在全球市场的表现表明,成为全球化品牌才是真正的全球化;海尔的每一步都只有一个目标:全球化品牌。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700亩,年产能力50万台。2000年正式投产生产家电产品,并通过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逐渐打开市场。这意味着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的成立,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

2002年3月5日,海尔买下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的总部。对海尔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代表着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下去。

海尔美誉飘香美国市场,海尔在拓展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为美国消费者留下了美誉取得了赞誉。设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线从单一的小冰箱、小冷柜,发展成同主流品牌竞争的庞大产品群,2003年荣获全美产品设计“金锤”奖。2004年7月1日,美国Target

连锁店与海尔联合在纽约创下了7小时内销售7000台空调的惊人纪录。这种罕见的热销现象,引起了美国著名家电零售周刊《HFN》的关注,并于7月5日用整版大篇幅深入报道了这次空调造势活动。目前,海尔产品已顺利入驻美国排名前10大的连锁集团,并获得“最佳供货商”、“免检供货商资格”等荣誉。

海尔在美国的社会贡献得到当地认可和称赞。为表彰海尔对南卡投资和对当地发展所做的贡献,开姆顿市所在的Kershaw 县政府将2001 年的“ 社区贡献奖” 颁发给了海尔;2002 年,南卡州政府更授予海尔美国工厂“ 创造就业奖” ,而且为了支持南卡工厂更好更快的发展,南卡州政府还给予海尔美国工厂优惠的工资税返还待遇,该项目被政府认为是贸易带动投资的典范;市政府无偿将市里的一条大路命名为“ 海尔大道” ,这是美国国内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海尔美国电冰箱有限公司

海尔美国电冰箱工厂于1999年4月在美国南卡来罗纳州开姆顿市破土动工。2000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拥有当地员工约180人。

海尔美国建厂前,在美国的年销售额不到3000万美元,由于该建厂项目的带动,海尔在美国的年销售额3年内提高到2.5亿美元,增长了8倍。冰箱销售量突破100万台,占美国市场份额11%,列第五位,冷柜份额9%,列第三位,空调份额12%,列第三位。

海尔进军美国市场

“先易后难”包括目标市场选择的先易后难和经营方式的先易后难。目标市场选择的先易后难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外市场作为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市场,然后选择相对陌生、地理位置更遥远或文化差异更大的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其基本顺序是:本地市场一地区市场一全国市场一海外相邻市场一全球市场。 比如我国内地许多企业在境外的投资都是从中国香港开始的,因为香港地理位置同内地接近,文化同内地基本相同。又如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海外的工程承包活动是从尼泊尔、坦桑尼亚等国开始的,因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对这些国家提供过大量的经济援助项目,使中国的工程公司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经营环境比较了解。 经营方式方面的先易后难则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最少的方式出口(包括被动出口和主动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 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强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失败承受能力。这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 “全球启动”模式是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成立就是跨国公司,从而超越了一般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许多阶段。比如美国的LASA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销售微处理器标准技术的公司。其创办人有美国人、法国人和瑞士人,资金来自欧洲,经营总部和研究总部在美国,产品销售部在法国,财务管理在瑞士,而生产则在苏格兰(以利用苏格兰的投资优惠政策)。 又如英国的IXI公司,它是为UNIX操作系统提供桌面、窗口计算机软件的公司。它的发展不是先从国内开始然后再向海外出口,而是相反。该公司创建时,由于董事长对美国和日本市场非常了解,因此公司成立之后首先针对美国市场生产,其次是日本市场,最后才在英国销售。该公司资金来自英国、德国、奥地利和日本。在美国和日本设立了子公司。在产品推出4年后,该公司的收入有60%来自美国,20%来自英国,10%来自日本。 全球启动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出现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交易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全球启动的优势使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抢先占领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全球启动的企业以高科技企业居多。 海尔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方式基本上是第一种模式——先易后难的渐进模式。从进入方式来说,它采用的是先出口后再直接投资,其基本顺序是: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计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 海尔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起初是以OME的方式,然后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而在美国设立“海尔美国贸易有限公司”和投资建立“海尔美国生产中心”则是在5年之后,这时海尔已积累了较多的有关美国市场的经验。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摘要:海尔认为只有给客户提供了最满意的服务和产品,才会给公司带来最大得经济效益,因此海尔建立了强大的售后服务网络,推行了一系列的全方位服务策略。如星级服务、零距离服务、一站到货、差别化服务、海尔全程管家365等。海尔全方位的服务内容还在不断创新和提升,同时“真诚到永远”、“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宗旨永远铭记在每个海尔人和客户的心中。真正做到了和客户零距离的沟通。 关键词:OEC 人单合一六西格玛引智创新 引言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首席执行官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张瑞敏。创业27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海尔之路。已经从一家连年亏损的小企业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1年营业额1509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自2002年以来,海尔已连续3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海尔跨国经营的成功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也是海尔人十几年来不断追求卓越的成果。总结海尔的成功经验,学习海尔的跨国经营,对于目前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幸分一杯羹”的中国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1995年5月22日,海尔集团总部东迁海尔工业园,完成了海尔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转移,掀开了海尔的二次创业,挑战国际市场的崭新一页,也是海尔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的开始。通过17年的努力,海尔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500强迈进。十几年的海尔成功投资及跨国经营的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体系制胜 海尔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并且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海尔的管理从无序到有序、有序到形成体系、由体系到高度、由高度到延伸,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环环相扣,步步相接。从管理上在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使海尔不断走向辉煌。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海外,国际化)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 1.产品出口与海外投资状况 可以说,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十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张瑞敏就在为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进行准备工作。在他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仅4年后,当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之时,他便将企业发展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出口创汇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 (l)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O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起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真正类似海尔产品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且由于海尔集团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 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O%,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共计87个国家(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以冰箱、空调为主,其中在美国18O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冰箱占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尔集团的海外经销商共有49家,经销网点11004多个。

(2)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经过洽淡和协商,终于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一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 (PT.Haier Sapporo Indonesia)。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这些不过是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事业的“牛刀小试”,而其企业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这一计划1999年将进人战略性的实施与发展阶段,即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设营销中心,在南卡罗莱那州建设制造中心。 2.跨国发展战略的成因 促成海尔集团积极向海外发展跨国经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在各种家电领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尔集团尽管作为国内家电知名品牌的

海尔人才战略

(九)企业党建长效机制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1、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抓企业党建。海林、锻压、岐黄等企业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把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的整改任务再次梳理,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靠实了责任,细化了整改措施,加大了整改力度,使整改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将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中去,建立了领导决策、党员教育管理、抓质量促效益等多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了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逐步形成了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2、坚持好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天宝、精表、长通等企业党委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党建责任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适时开展党小组的各项活动,把党员学习、党小组生活、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企业党建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下沙资讯日期:2009-5-16 13:00:00 来源:南方人力资源网作者:admin 阅读次数:343

一、企业概况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15亿元。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二、海尔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 (一)"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人"--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在总裁张瑞敏“走国际化的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 企业背景: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28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海尔在美国: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来罗纳州开姆顿市破土动工,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700亩,年产能力50万台。2000年3月,海尔美国电冰箱工厂正式投产生产家电产品,拥有当地员工约180人,并通过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逐渐打开市场。这意味着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的成立,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2002年3月5日,海尔买下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的总部。对海尔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代表着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下去海尔美国建厂前,在美国的年销售额不到3000万美元,由于该建厂项目的带动,海尔在美国的年销售额3年内提高到2.5亿美元,增长了8倍。冰箱销售量突破100万台,占美国市场份额11%,列第五位,冷柜份额9%,列第三位,空调份额12%,列第三位。 进入模式分析:海尔在美国市场,海尔投资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在本地生产家电产品,并且聘有当地员工约180人。所以,海尔美国

公司是属于海尔集团在美国建立的独资企业。 海尔在欧洲:欧洲是世界家电业的发祥地,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家电品牌,海尔冰箱技术就是来自德国。自从1990年,海尔首次出口德国2万台冰箱,海尔吹响了向欧洲家电市场进军的号角。 2001年6月19日,海尔集团海尔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海尔选择了更划算的收购而不是投资建厂方式,这是欧洲当地市场的历史、文化、法律、经济等诸多方面特点决定的。 加之海尔在法国里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米兰的营销中心,海尔在欧洲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海尔不但拥有欧洲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而且具备了参与当地制造商组织并获取信息的条件,从而为实现在欧洲的“三融一创”(即融资、融智、融文化,创世界名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模式分析:海尔集团在欧洲市场上,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在欧洲本地生产并出售,这是海尔集团通过并购海外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而在国外建立独资企业。 海尔在非洲:2000 年,海尔与突尼斯Hachicha 集团在突尼斯合资成立工厂HHW ,于01 年11 月份开始建设,02 年10 月份投产。工厂占地面积1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 平方米,厂区距离突尼斯市市区约47 公里路程。工厂每年可组装空调器 3 万台、冰箱2.5 万台、洗衣机5 万台。经过7 年的发展,海 尔品牌在这个美丽的北非地中海国家的消费者心中已经树立起了

海尔在美国

海尔在美国:攻占5个“山头”是巨大挑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尔在美国建厂8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可谓丰硕,但也遭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就像一个个“山头”,有的已经被海尔美国公司攻克,有的至今仍横亘在海尔人面前。第一个“山头”是海尔总部和海尔美国公司对办事效率的理解不同。派克斯告诉记者,海尔青岛总部的办事效率相当高,海尔高层也都以身作则,自加压力,在他看来,到美国考察的海尔高层管理人员几乎个个都是“工作狂”。加之海尔在中国影响力很大,很多事情可以很快搞定,所以海尔也希望它的美国分公司能像总部那样富有效率。“我们的中国同事老是催促我们说,你们能不能动作快点!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美国这边比较讲究规则,很多事情必须按部就班地来,着急也没有用!更何况美国不像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劳工队伍,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募到令人满意的工人!” 美国海尔公司技术总监艾德·威斯特霍夫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电冰箱行业,从设计到投入生产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在投入市场之前还要经过3个月的用户测试,如果用户反馈不满意,还要进行修改。为了加快进度,海尔总部“对我们的要求是,从设计到生产必须在一年内完成,而且要求我们绕过用户测试,直接投入市场!” 工人戴维斯也对记者说,经常有中国工程师从青岛过来,到海尔美国工厂给美国工人“传经送宝”。“这些中国工程师都非常聪明负责,但唯

一让我们感到不适应的是,他们老是嫌我们动作太慢,老是催促我们快点,由于讲授的东西太多,我们常常感到难以消化!” 第二个“山头”是中国员工的赴美签证问题。派克斯说,目前所有来自海尔的中国员工只能得到为期3个月的赴美签证,3个月期限一到就必须离开美国。按照美国签证法的有关规定,如果要延长某位中国员工的美国签证,就必须提交证明材料,证明这位员工拥有美国员工无法替代的特殊技能。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提供这样的证明。所以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我才会向美国政府申请延长中国工程师的签证。”派克斯有些无奈地说。 第三个“山头”是冰箱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中美两国国情有关的所有复杂因素。威斯特霍夫告诉记者,“对冰箱装配线进行重新设计是他遇到的最大挑战”。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装配线时对自动化程度要求不高,很多工序可以通过手工完成。而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要高得多,所以装配线要求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尽量少用工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让冰箱模具变成一个整体。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琢磨这个问题!” 工厂技术总监说,海尔在中国有很强大的售后服务网络。一旦用户的冰箱出现问题,海尔可以立即派人前往维修。而美国用户普遍希望自己购买的冰箱“完美无缺”,一旦发现自己的冰箱出了问题,他们一般

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

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 在创新的同时,“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想学习海尔是怎么创新的吗?今天小编整理了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篇一 在培训会上向我们讲解了:海尔的发展励程,海尔的OEC管理法、激励激制、认真文化。 海尔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一个亏损几百万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600亿的国际型大集团,业绩增长了1万多倍,海尔的成功之路堪称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成功案例。海尔同中国其它企业一样,先是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管理方法,然后再结合实际进行自创更新.但由于中国的国民性“做事不认真,做事太聪明”导致大部份的企业最终失败,最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只有海尔取得了成功,能在中国的国民性上,做出这样成功的企业,已是一件奇事.更为称奇的是,每当那些因亏损即将破产的企业,被海尔收购后,海尔只需注入它的管理模式,就能让这些企业一两年后扭亏为盈。在海尔身上发生的这些大量奇迹

事实,让很多中国企业放弃了学习丰田、三星的模式,转而学习更适合中 国国民性的海尔模式. 海尔的OEC管理法主要强调“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理念.公司的每个员工,每天要填写日清表,要总结、比较、要给自已打等级,这样每天进行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提高,的闭环原则,公司以日清表为依据,来进行日考核、日工资制.从而强迫员工每天认真工作、积极进步。 海尔的激励机机制也颇具创新,它认为激励最好是“金跎子有老虎也有”在人前放一个金跎子人后放一只老虎,想要钱的要往前猛跑,想活命的也要向前猛跑。海尔的激励方法,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在精神上建立员工激励墙、小发明小改善用员工的名字命名,在物质上对有贡献的员工,发放火锅消费券、用餐时奖励鸡腿等,在惩罚上让员工直接面向顾客负责,每位操作者所做的产品都有条码,维修人员发现某部件不良时,用扫描机一扫描,就能查到操作者是谁。正是通过这种公正的奖惩,才让海尔的员工产生充分的竞争感、荣耻感,才让员工每天都觉得有奔头. 当然海尔还有许多的管理方法,但这些方法再多,如果没有去认真执行,那这一切都只是在走形式而已。海尔的认真文化,是专门征对中国的国民性,而推行的一种文化。以至于出现上从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14市场营销1班朱琪 1441412010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海尔集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试试了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将对海尔集团国际化的背景,思路及战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发展壮大成为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从单一生产冰箱到现在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3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模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国外市场,海尔产品进入欧洲15家大型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十大连锁店。海尔取得的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尔实施的国际化战略。 二、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动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尔已经在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了自己在国内的品牌,占据了国内家居市场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海尔是领导者张瑞敏并没因此放松自己,他清醒的认识到海尔同外国同类企业相比较起来,还不具备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和竞争的能力,海尔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就必须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于是,海尔于1998年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化实施,其目标是: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实现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实现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完成由“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海尔”的跨越。

三、海尔国际化战略的要点 (一)市场进入战略 1.目标市场的选择 1997年,海尔首先选择的是美国和欧洲,尽管欧洲人对中国感到很陌生,而且一直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但这并没有成为海尔前进的羁绊石,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经过三年的努力,海尔终于打开了欧美的市场,2001年,海尔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2亿美元,在欧洲达到1.1亿欧元,海尔欧美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到海尔海外总销量的60%以上。 2.市场进入方式 1995年,海尔以OEM的方式向美国出口冰箱,然后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再积累了近五年的有关美国市场知识后,海尔才在美国设立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海尔的产品策略是先易后难。 (二)、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 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是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创造本土化国际名牌战略 (四)、整合全球资源战略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的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融文化的方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

海尔在美国取得成功原因分析

海尔在美国取得成功原因分析 : 海尔在美国取得成功原因分析 海尔是中论文联盟国著名的国产品牌,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海尔的发展的动向和各种措施都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2010年4月8日,海尔美国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在上海签署赞助协议,正式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官方赞助商。海尔,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亮点。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700亩,年产能力50万台。2000年正式投产生产家电产品,并通过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逐渐打开市场。这意味着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的成立,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而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外的批评。因为,目前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背景下,海尔在美国南卡州设厂,雇佣工资10倍于中国的美国工人生产冰箱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事实证明,海尔的决策时正确的。 一、本土化的定义 本土化(Localization),或者当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在进入某国市场后,努力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实体的发展战略。本土化的过程表现为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要素融入和根植于地文化的过程。本土化战略包括生产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资本运作本土化和企业文化本土化等,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战略框架下,针对东道国市场的独特性而做出的调整和再造。它不是对东道国一时的环境障碍所作的局部调整,而是出于长期发展所做出的系统化战略安排。 ipt> 型冰箱市场。正确的市场定位,为海尔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海尔特别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海尔在美国设立设计中心、、贸易公司,就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美国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和对百货商店实施库存监测,从而能更好地保障及时供货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4、做美国社会的好公民 跨国公司想要在当地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做一个当地的“好公民”,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东道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

海尔集团发展史

“海尔集团”的发展史

一、海尔集团初始成立 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一)、集团前身 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青岛电冰箱总厂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1.产品出口与海外投资状况 可以说,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十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张瑞敏就在为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进行准备工作。在他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仅4年后,当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之时,他便将企业发展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出口创汇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 (l)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O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起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真正类似海尔产品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且由于海尔集团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 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O%,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共计87个国家(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以冰箱、空调为主,其中在美国18O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冰箱占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尔集团的海外经销商共有49家,经销网点11004多个。 (2)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经过洽淡和协商,终于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一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PT.HaierSapporo Indonesia)。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这些不过是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事业的“牛刀小试”,而其企业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这一计划1999年将进人战略性的实施与发展阶段,即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设营销中心,在南卡罗莱那州建设制造中心。 2.跨国发展战略的成因 促成海尔集团积极向海外发展跨国经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在各种家电领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尔集团尽管作为国内家电知名品牌的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明显优势,但它认为,正是由于有了较高市场份额,才是积极向外扩张发展跨国经营的最好时机与充要条件,内在动力已经具备。 在国际市场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国家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与冲击。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宰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的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幸分一怀羹”,是它们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出路。海尔集团不甘心自己仅仅是中国的名牌生产企业,还希望主动打入国际市场,将海尔产品在国外

清华大学营销案例新第一章1:海尔在美国成功的奥秘

海尔在美国成功的奥秘 1999年4月30日,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中部的一个人口为8000人的小镇坎姆登(Camden),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的海尔生产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一年多以后,第一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海尔冰箱从漂亮的生产线流下来,海尔从此开始了在美国制造冰箱的历史。海尔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 从海尔最初向美国出口冰箱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海尔冰箱已成功地在美国市场建立了自己的品牌。2003,美国的零售巨人沃尔玛连锁店开始销售海尔的两种小型电冰箱和两种小型冷柜,并同海尔签订了再购买100000台冰箱的协定。海尔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学生宿舍和办公场所使用的小型电冰箱。目前这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该型号冰箱的25%,在赢得新的连锁店客户之后可望增至40%。海尔在卧式冷柜方面也取得成功。该产品在美国同类型号中的市场占有率占三分之一。海尔的窗式空调机也具有广阔的市场,该产品已占美国市场的3%,今年的销售量有望翻番。 美国市场是非常成熟的市场,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市场。亚洲许多公司都在这个市场上栽了跟斗。台湾的Acer,过去10多年花了10多亿美元在美国推销其品牌,但终于因亏损严重而退出了美国市场。由于进入美国市场的艰难,我国国内公司目前主要通过接单生产或OEM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比如科龙,其在香港和东南亚的销售打的是它自己的品牌,但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都是OEM的方式,即它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都以美国公司的品牌销售。比如目前在沃尔玛连锁店销售的Magic Chef牌冰箱就是科龙设计和制造的。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打出中国品牌的企业,海尔是第一家。 下棋找高手 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眼中,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而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高手下棋,张瑞敏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 海尔决定用自己的品牌进军欧美市场,他们的榜样是日本的索尼。上个世纪60年代,索尼在国际市场上还默默无闻,他们每一个新产品上市时,都首先投放到欧美地区,打出影响后再到日本和其他国家销售,索尼由此成为一个世界性名牌。 美国家电市场名牌荟萃,竞争激烈,几乎是所有世界名牌的竞技场。而且在美国本土,家用电器也早已是处于成熟期的产品。通用(GE)、惠而浦(Whirlpool)和Maytag这三大美国电器生产商虎视眈眈,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一场商业激战在所难免。那么,海尔靠什么来同这些美国著名企业叫板呢? 一、美国市场调研 1、需求潜力 1998年、1999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冰箱分别为4718万美元、6081万美元,其中海尔冰箱分别占1700多万美元、3100多万美元。据统计,在美国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28万台,海尔现在的冰箱出口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据统计,目前在美国180L以下小冰箱市场中,海尔已占到超过30%的市场份额,2002年有望达到50%,但海尔大规格冰箱长期因远隔重洋而无法大批量进军美国市场,项目见效后,海尔冰箱在美国市场的产品结构将更加合理,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2、消费者的需求结构 目前,在美国200L以上的大型冰箱被GE、惠尔浦等企业所垄断;160L以下的冰箱销量较少,GE等厂商认为这是一个需求量不大的产品,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开发市场,然而海

浅析海尔集团的成功案例

科技学院2012届本科论文浅析海尔集团的成功案例 学科专业:_ _ 学生姓名: 学号: 中国﹒贵州﹒贵阳

浅析海尔集团的成功案例 摘要 海尔的管理不是世界首创,他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贵在坚持。企业的管理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未来,每个企业的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成功的管理能指引企业欣欣向荣,反之,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只能是举步维艰。正确的管理得到实施并一直坚持下去,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关键字:“OEC”;斜坡球体定律;人才;市场链;“休克鱼”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201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强》。 海尔集团,一个创建不到30年,真正发展时间仅仅十年的企业,今天已经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名牌企业。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品牌。 它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呢?他的成功管理能给其他的企业有启示呢? 一、OEC管理法。“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其内容: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 (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

海尔成功背后的八个重要因素

海尔,人们想起它的经历都会为之惊叹——从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到今天成为全国家电行业的带头大哥,并且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截止2016年,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站全球的10.3%,实现八连冠,在全球独占鳌头。20年的时间海尔就完成了百年企业所达到的目标。那么海尔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杭州弘道经邦品牌策划公司告诉你海尔成功背后的八个重要因素。 一、张瑞敏严格的质量把控 说到质量两字,还记得海尔那件闻名中外的砸冰箱事件吗。当大多数企业只顾大规模生产时海尔开始抓质量管理,这是海尔成功的重要一步。众所周知,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名牌产品必须要由质量为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差异化新产品 走产品差别化的道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虽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是没有个性化的特色产品,也不能满足更多消费人群的需求,更不可能成为名牌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上出现了有了个性化需求。基于这,海尔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而且根据“没有淡季市场,只有淡季思想”,开发了适合夏天使用的小型洗衣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海尔在家电行业产品的差别化,使众多消费者所接受。 三、正确的市场定位策略。 海尔产品定位在名牌产品的高层次上,在国内外市场,不同的家电产品有不同档次、不同偏好、不同年纪的消费者。比如对学生人群开发了小型冰箱和洗衣机等,满足消费者的不同的需求。产品想顺利销售,得先对市场细分。这就要求家电厂商能正确地在市场上进行定位,确定目标顾客,从而迅速地打开知名度。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企业要在特定的消费者群体中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和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是实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的保证,也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四、客户至上的服务。 “产品是有形的服务,服务是无形的产品”,这个观念已深入民心。要培育家电产业名牌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一体化服务是不可割裂的。特别是在当今家电行业产品性能几乎相近的情况下,优质的服务显得尤其重要。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服务质量,同样,海尔的成功也离不开优质的服务。海尔的服务可以概括如下:“随叫随到·到了就好·创造感动·信息增值”。况且,一个质量过关的企业要想成功,更应该要重视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同样服务再好,倘若质量不行,也会让消费者失望。 五、到位的广告宣传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倘若企业不能利用广告媒体做宣传,那被人所认知也只能局限于某个区域里,也无法做大做强。海尔在广告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用足了心思,用不同的广告体现海尔不同的产品以及产品的不同方面。好的广告宣传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在这一方面,海尔导入了CI战略的策略,体现在企业风格、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上。海尔企业文化一直为国人所骄傲,它所创造的“小球斜坡理论”以及“OEC管理”一直被其他企业所学习利用。 六、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及经营理念。

海尔集团并购美国通用电气

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就已超过100例,交易金额高达826亿美元。2015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案例达到了346宗,交易金额达到了551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无论从我国企业并购数量上看还是交易金额上看,我国跨国企业并购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前景良好。一方面,跨国企业并购,给我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谁掌握了企业创新谁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命门,企业创新能力越发重要。当前企业除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外,但是许多企业无法承担自主创新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从而也越来越重视整合外部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界内人士对我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不看好,认为我国跨国企业并购获得的只是机器和设备,缺乏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继承。撇去继承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继承的种种障碍,单单从跨国企业并购对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对于跨国企业并购后技术的绝对依赖,将企业并购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忽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企业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负债,也会造成企业管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企业如何通过跨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了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尔集团,1984年在青岛成立,与1993年上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目前已经成功转型,向开发的产业平台进发。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打造共创共赢的电商平台,成为了行业标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始创于1892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成长,不断并购其他外国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也是世界上极为出色的跨国公司。其涉足领域很广阔,先后在意大利、法国、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三十多万个岗位。 对于海尔公司来说,此次并购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是绝佳时期。一是弥补了没有并购美泰克的遗憾;二是此次并购是海尔集团走出去,与世界同行竞争的机会;三是此次并购可继承美国通用公司的先进设备。在此之前,美国通用公司早在2012年就投入了近10亿美元的资金进行生产设备和产品的研发,而此次并购海尔公司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将这些成果充分利用起

海尔品牌成功的总结

海尔品牌成功的总结 摘要:海尔品牌的成功之路是十分艰辛的,分析海尔品牌成功的背后需要从海尔品牌定位、海尔品牌设计、海尔品牌形象这三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海尔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海尔品牌成功的四大因素:一流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不断的创新、注重品牌的宣传。 一、海尔公司介绍: 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如今海尔不仅仅是中国的一家知名家电企业,海尔已经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家电品牌。 二、海尔的品牌定位: 海尔的定位是多元化经营,海尔的产品线是多元化的,海尔在市场上渗透的比较全面:家电、手机、电脑等等都有海尔,而且药业、物流和金融等行业海尔也有触及。这样看来海尔似乎将自己定位于“中国的GE”这种全方位的品牌定位强化了海尔的集团概念,利于增强海尔品牌的影响力。而且海尔的品牌定位还有利于海尔品牌全球化,海尔采取直接进入的方式来国际化其品牌。作为中国家电的精品企业,采用其独特的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策略,建立起

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三、海尔品牌的设计: 海尔的CI整体形象的策划,在外界做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从Haier这几个英文字母到两个小孩,使人们会迅速联想到海尔产品,和海尔人的承诺“真诚到永远!”,这对提高海尔的知名度,提升海尔的品牌形象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海尔的品牌形象: Haier and Higher、“真诚到永远”等这些广为流传的口号以及海尔实际带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使得海尔这个品牌代表着“产品质量好,服务好”。而且海尔也一直坚持表现它的企业文化,同时这也就塑造了海尔的品牌形象。即:○1一流的质量当张瑞敏用铁锤砸毁了那些不合格的冰箱的同时也砸醒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内部凝聚力。从此,质量成为海尔的生存之本。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是海尔追求的质量目标。海尔的产品精细到每个螺丝钉都要保证质量,可以看出海尔真的是严把质量关,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也正因为海尔如此注重产品的质量,才能不断开阔市场,造就了海尔这个名牌,并使得海尔的产品取得了消费者的真正信任,成为消费者购买同类商品的首选。海尔品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一流的质量。所以质量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2优质的服务为用户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是锻造品牌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完善的服务可以减少顾客的风险和损失,从而树立并维户公司和品牌的信誉和形象。另一方面:完善的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和价值,从而提升公司的品牌声誉和形象。

海尔在美国

组员:倪婷婷张蓉郭鹏李卫莲 海尔的美国之路 1991年,海尔出口到美国的第一批小冰箱是246台,打的不是自己的牌子,第一年出口1000台。随后美国又不断设置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对海尔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很不利。1999年4月30日,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选择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中部的坎姆登市建立家用电器生产基地。由于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为当地提供了近200个就业机会,当地政府无偿将美国海尔园附近的“协作大道”命名为“海尔路”。 第二年开始,海尔的空调、冰箱和其它家电产品相继在美国生产。在生产冰箱的时候,因发现许多学生需要的冰箱,不仅要求体积小,而且还应该能当桌子用,它于是迅速开发了一种带活动台面的小冰箱,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对于美国消费者,特别是上流人士,喜欢喝葡萄酒。海尔的设计人员从组合厨具中把嵌入式酒柜挖出来,设计了一款放在起居室里的独立式新型酒柜,这种酒柜拥有12种型号,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融实用、时尚与欧洲浪漫于一体,已占据了美国酒柜市场60%的份额。 接下来,海尔在美国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将海尔最新的DVD与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迈克尔.乔丹联系在一起的宣传片在美国电视的黄金时段播放;在美国主要机场,人们用的手推车上都已经打上“Haier”的商标;洛杉矶,纽约的大街上,广告牌上可以看到海尔的宣传标语。最大的广告是,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纽约中心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总部,负责产品的销售。 继广告投入后,海尔在小型冰箱和酒柜上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不久,海尔将战果扩大到其他电子产品。在曼哈顿总部的第四层近4000平方英尺的展厅,开始展示和销售冰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等其他海尔产品。目前,海尔的主要产品是,窗式便携式空调,小型冰箱,酒柜,小型洗衣机,微波炉,洗碗机,烤箱,以及小家电,比如面包吐司机,咖啡机,食物搅拌机,饮水机,烤盘,电熨斗。2006年,海尔开始在美国销售液晶电视,当年11月,开始销售音乐播放器。 在销售过程种,海尔实行星级制度。技术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有的还需要到中国青岛总部接受培训,领取“上岗证书”后才能到用户家中进行安装,调试和维修。目前,在美国市场,海尔空调的保修期在同类中是最长的,在华盛顿等大城市中心闹市区还可以看到海尔树立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1888---76HAIER,这是海尔在美国推出的免费服务电话。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免费服务电话已经覆盖全美。 目前全美十大连锁超市中已有8家销售海尔多类产品,而且海尔进入的是大连锁的全球采购系统,这意味着海尔已经走进美国主流市场。 在美国海尔实行星级一条龙制度,售后服务相当完备,所以的技术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有的还需要到中国青岛总部擦俺家培训,领取“上岗证书”后才能到用户家中进行安装,调试和维修。目前,在美国市场,海尔空调的保修期在同类中是最长的,在华盛顿等大城市中心闹市区还可以看到海尔树立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1888---76HAIER,这是海尔在美国推出的免费服务电话。海尔美国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