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文看懂!中国各地的民居

一文看懂!中国各地的民居

一文看懂!中国各地的民居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民居建筑是指中国传统的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包含了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

■水乡民居与桥梁

有水之地自然也有桥,桥既是连接交通的重要设施,也是水乡一景。在水乡的街河水面上,每隔不远就会有一座桥梁沟通两岸,甚至在池边和屋宇之间,也有各式小桥搭连,造型各个不同,生动灵巧,优美异常,显出了江南水乡的动人风韵。

■水乡民居中的枕流建筑

“枕流”就是整栋建筑都建在河面上的形式。窄的河面可直接凌空架梁,宽的河面就要在水里竖立石柱,以支撑上面的建筑物了。

有些人家因为近河两岸都是自家房屋,便用“枕流建筑”把两岸的房屋连接起来,形成通连的一体。

当然,“枕流”只能建在没有水路交通的地方,而且河面也必须是自家的私产。

■水乡民居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就是指原有民居建筑的一小部分伸出在水面上,此部分大多必须依靠木柱或石柱等来支撑。

伸出的这一部分可以是房屋的二层,也就是楼房的上层,也可以作为阳台来使用。它的下边还可以设踏步通至水面,以方便家人洗涤和取水。

■水乡民居中的出挑

出挑就是利用大型的悬臂将房屋挑出,这种挑出的方法叫作“出挑”,同时挑出的部分也叫作“出挑”。出挑大的可以成为房屋的一

部分;出挑小的则可以作为檐廊,类似于阳台;最小的可以只挑出一根靠背栏杆到屋外,乘凉、晒太阳、观赏景色等,是个很好的所在。■四水归堂式的皖南民居

四水归堂是一种合院形式的民居。皖南民居中最为典型的形式就是“四水归堂”。

所谓“四水归堂”就是民居的屋顶都是斜坡形式,并且坡面斜向院内,每当下雨时雨水就会从四面屋顶上流入天井院中。

之所以要建成这种四水归堂式,除了环境与地区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一种寓意,即表示“肥水不流外人田”,聚气敛财,与善于聚财经商的徽商正相合。

■皖南民居的院落组合形式

“四水归堂”说的是皖南民居院落中天井与房间的形式和关系,而皖南民居的院落组合则是另一个概念。

皖南民居的院落组合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两个三合院、两个四合院、一个三合院和一个四合院相结合等形式。

其中,最基本的院落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其他形式则是在三合院、四合院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在一条纵轴线上前后院落的排列俗称“步步升高”。

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正堂,四层院落叫四进堂,五层院落叫五进堂,皖南甚至有九进堂的。每进一堂便升高一级,风水上谓“前低后高,子孙英豪”。

■皖南民居中的三合院

三合院是一个正厅和左右厢房,围合一个天井。三合院多为一进两层民居,正屋面阔常为三开间。楼上明间作为祭祀祖先的祖堂,左右次间作为卧室;楼下明间作为客厅,左右次间作为住房。三合院是皖南民居中最简单、经济的院落形式,被广泛地采用。

■皖南民居中的四合院

四合院比三合院前面多了一个倒座房,带有门厅,因而成了三间两进形式。第一进楼下明间为门厅,两边为厢房,楼上明间是正间,两边是卧室;第二进楼下明间是客厅,楼上明间是祖堂。

两进之间是长方形的天井,两侧沿着墙壁是廊屋,里面设有楼梯。四合院的倒座房是为了增加天井的气势,并显示家庭的实力而设置的建筑元素,实用功能并不是很大,所以四合院多为较富有人家所建。■皖南民居中的两个三合院组合形式

两个三合院组合的形式,也就是由两个三合院前后相连的宅院,最前部和最后部是围墙而不是厅堂,只有两院结合处的中部是一座厅堂。这种院落组合形式,是将中间厅堂分为前后两个空间,供前后两个院落使用。两个院落就像是背对背,各有一个天井。这样仿佛是中间两个厅堂合一个屋脊的形式,所以当地俗称“一脊翻两堂”。

■皖南民居中的两个四合院组合形式

两个四合院组合的形式,就是由两个四合院落前后相连的宅院。这种院落组合形式,共有上、中、下三个厅堂,两个天井。上厅堂是祭祀五代以内宗亲的地方;中厅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是家政中心;下厅堂即门厅,是为烘托气氛而设置的。

■皖南民居中的一个三合院和一个四合院组合形式

一个三合院和一个四合院的组合,就是由一个三合院和一个四合院前后相连组成一座宅院。

它与两个四合院的组合形式相比,只有中部、后部两个厅堂,而前部大门处没有前厅,也就是没有下厅堂,只是一道墙而已。

也就是说,这种院落组合形式,一般都是三合院式的院落在前,而四合院式的院落在后。

■窑洞式住宅

从中国民居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窑洞民居是由原始社会的穴居和半穴居形式发展演变而来。窑洞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民居的一种。窑洞民

居大多分布在呈现多种地貌的黄土高原地区。

从建筑布局与结构形式上分,窑洞民居大致有三种,并且是以窑洞为居住形式的各个地区都同时拥有的几种形式。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有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三种。这种分类方法的原因是:虽然同处于黄土高原,但不是每块地方的地势都相同,所以依据具体的位置与情况,便挖建了不同形式的窑洞。

■沿沟窑洞

沿沟窑洞属于靠崖式,它是在冲沟两岸壁面上的黄土层中开挖的窑洞。沿沟窑洞因为对着相对狭窄的沟谷,所以没有靠山式窑洞的开阔外部空间。但也正因为其外部的空间狭窄,才有避风沙的优点,可以调节小气候,窑洞内能够冬暖夏凉。

■下沉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是在地面上向下开挖出的窑洞。因为在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也会是一望无际的平地,而没有天然的山崖或沟壑可以利用来开挖靠崖式窑洞,人们便开挖向下发展的地下窑洞。

挖掘下沉式窑洞时,要在地面上先挖一个方形、凹陷的大坑,并使其四面垂直作为开挖窑洞的崖体,然后再像开挖靠崖式窑洞一样,在四面垂直的洞壁上向里水平地掏出若干口窑洞,形成一个由四面窑洞组成的位于地下的院落。

■下沉式窑洞的院落大小

下沉式窑洞院落的深度,即院落内陆面到上面天然地面的高度,一般以10米左右为宜。太深出入不便,太浅窑顶不结实。院落的大小以长宽各9米或长12米宽9米两种形式最为常见。

其院落的四面墙壁上都可以开挖两到三口窑洞,分别作为厅堂、卧室、厨房、储藏室、牲口房等。

■下沉式窑洞的出入口形式

位于地下的下沉式窑洞必然要有一个出入口,经坡道或台阶上下。而出入口的形式略有不同,大致有四种,分别为直通式、通道式、斜坡式和台阶式。

如果窑洞院落外面有一侧地形较低,可以通向外部,就可设直通式出

入口;斜坡式是只有坡道没有台阶,可以通车辆;通道式出入口是最常见的,有台阶可上下;而台阶式出入口与其他不同,它不开在院落外,而在院内,挖院洞时顺势在一面墙上斜挖出阶梯即可,比较省工,但是却不方便设大门。

因为出入口形式的不同,台阶也有不同的安排。有整个台阶都在院内的,占用院落的空间;有院内院外各占一部分的;也有全部位于院外的,不占院落一点空间,此种较多见。

■下沉式窑洞中的渗井

下沉式窑洞中的渗井下沉式窑洞院内除了各个窑洞外,还有一个向下开挖的渗井,深度一般在10米以上。平时可在井内放置蔬菜、瓜果等,可以保持其新鲜度。

万一遇到罕见的暴雨,窑院内不能承受时,渗井就成了排水的好管道。下沉院内渗井的位置安排,还要依据风水,一般位于院落的西南方向。

■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是在地面上用砖砌的房子,做成窑洞式的洞门,实际上就是现代建筑中的覆土建筑。独立式窑洞是三种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形式,也是造价最高的一种。

在传统的独立式窑洞中,建筑最好的要数山西省平遥县。平遥民居一般是院落的形式,在这个院落中一般只有最重要的正房才是窑洞的形式,厢房和倒座房往往不是窑洞,只是单坡房顶的房子。

这种窑洞式的正房就是独立式窑洞,并且多为三开间,当地人称之为“一明两暗”。也有少数为五开间。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它是老北京人最主要的住宅形式。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在元代时已成为北京地区的主要居住建筑形式。

北京四合院是一四面围合的疏朗院落或院落组合,内部开敞而富亲和力,对外封闭有高度的私密性。依据主次与作用的不同,北京四合院主要有大门、倒座房、垂花门、屏门、正房、厢房、后罩房等个体建

筑。

北京四合院建筑的装饰装修丰富多样而雅致精美,尤其是砖雕最为突出。

■傣族住宅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住宅,主要是干栏形式,即住宅的底层是架空的,一般不住人。其架空的高矮有别,矮的称为矮干栏,高的称为高干栏。

傣族主要使用高干栏。又因为西双版纳盛产竹、木,所以傣族干栏民居主要以竹、木为建筑材料,其中竹子搭建的称为竹楼。

竹楼大多建在坝区,也就是丘陵地带低洼的平地处,因而在每年雨水集中的时候,常会遇到洪水袭击。不过,因为竹楼的竹篾之间有很多空隙,利于洪水通过,所以不会发生水灾。

如果洪水过大的话,还可以将绑在梁架上的竹篾拆除,以减低房屋的阻力,避免被水冲走。可见,竹楼是与当地的气候与环境非常适应的住宅形式。现在,傣族民居大都使用木材,而且木柱使用方柱。

■贵州石板房

贵州地区的石板房是极为特别的一种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它也是贵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

贵州石板房非常有特色,它的特色之处主要就在材料的使用上。它的材料就是石头,石头砌墙、石片作瓦,从外面看几乎全是石头材料。不过,里面的构架还是木材料。贵州石板房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周围的郊县和安顺地区的几个县。典型的贵州石板房为三开间,中央开间为堂屋,只有一层,而两端的房间各为一楼一底形式,这与一般地方民居突出堂屋的做法非常不同。

这是因为早期的石板房,其两端的底层是用来圈牲畜的,人住在上层看护牲畜。

■梅县围拢屋

广东等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很多的民居形式都以防御功能为主,广东省梅县的围拢屋即是其中之一。

围拢屋的平面多为马蹄形,建筑前方有半月形的水塘,在房屋与水塘之间有一块较大的露天场地,是用来晒粮食的禾坪。禾坪与屋宇之间的大门是建筑物的正门,位于住宅的中轴线上。

大门做得非常牢固,门扇的木料很厚实,并且多设置两个以上的门闩。两扇门板还带有企口,一扇凸起,一扇凹进,对应关紧以后,丝毫没有透空门缝,从外边无法将门闩挑开。

围拢屋后部有个半月形的院落,称为龟背,象征长生不老、金汤永固。龟背后部外围建筑是围屋,也称枕屋或围拢。

■五围拢屋的组合形式

围拢屋的基本形式是三堂四横加围屋,另有三堂两横加围屋、二堂两横加围屋、三堂六横加围屋、二堂四横加围屋等变化形式。堂就是厅堂,分上堂、中堂、下堂,分别作为门厅、祭祀和待客厅、后厅。横屋是位于厅堂两厢、与中轴线平行的长形屋子。因为围拢屋后部的半圆形围拢,和前部的堂屋与横屋一样,也可以有数量多少的变化,一圈或两圈、三圈,所以,又有三堂四横一围、三堂四横二围、三堂四横三围,或三堂两横一围、三堂两横二围,或二堂两横一围、二堂两横二围,或三堂六横一围、三堂六横二围等不同的组合形式。

■一颗印

一颗印形式的民居,主要为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的彝族人民居住。昆明附近的彝族历来与汉族交往频繁,生活的区域也较接近,所以在风俗习惯上与汉族相仿,他们所使用的一颗印式的住宅形式也是受到汉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一颗印住宅主要由正房、厢房和前部的大门、围墙组成,平面方方正正,就如一颗方印,所以称为“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的正房一般多是三间,上下两层,前带廊或抱厦,屋顶较

高,并且是两面坡硬山式。厢房又称耳房,也是上下两层。

厢房虽然也是双面坡硬山式,但其朝向院内的一面坡较长,而朝外的一面坡则短。

一颗印民居的外墙非常高,就连前方大门处的墙也颇高,并且前围墙上没有侧门和小门,既安全、独立,又显示出一颗印民居的外观特色。

民居建筑是指中国传统的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包含了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

■三坊一照壁

坊是白族民居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也就是一个三开间、两层楼的房子。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中最主要的布局形式,三坊也就是三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分别构成主房和两边厢房;一照壁就是一个影壁墙,将院子的剩下一面围合,中部是个大天井,非常严密完整。

■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民居形式,因为大多为蒙古族使用而得名。因为世代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蒙古等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习俗风尚,同时也产生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

蒙古包的“包”字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又叫作“毡帐”“穹庐”。“蒙古包”是满族对毡帐的习称,在满族人建立清朝、统治中原以后,这个名称便渐渐地被沿用下来。据记载,蒙古包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包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毛毡。根据《周礼·天官·掌皮》的记载,早在周朝,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动物皮毛制造毛毡的技术。用几根木棍搭成金字塔形,再覆上毛毡,就是最简单的毡帐。

■蒙古包的造型

从剖面上看,蒙古包是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这种形式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只要很细很薄的龙骨,便能承受顶部覆盖的几层毛毡的重

量。其平面为圆形,可使用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居住面积,并且具有很好的抗风功能。

■蒙古包的构架

蒙古包平面呈圆形,空间呈筒锥形,结构为木构架外围毛毡的内框外护式,也就是说蒙古包主要由骨架和毛毡两部分构成。

骨架的最上部是像天窗一样圆形的陶脑,陶脑四周是一圈乌那,一根根架在下面像栅栏墙的哈那上面。

蒙古包的大小是以哈那的数量来确定的,主要有十部架十个哈那、八部架八个哈那、六部架六个哈那和简易形四个哈那等。一般来说,十部架和八部架的蒙古包较为注重外部装饰。

■哈那

哈那就是蒙古包的一圈墙体的骨架,它张开后如栅栏,达3米多宽,合拢后只有窄窄的0.5米,非常便于携带。一般的蒙古包由四个哈那组成,哈那围合以后,还要留出一个放门的地方。

■陶脑

陶脑就是蒙古包顶部的中心,由四圈铁环和若干木料组成的圆形顶。大体看上去是两个半圆,为两条并行的长木块隔断。在内两圈铁环和外两圈铁环之间均匀地排列有较小的木块。大小木块既固定陶脑本身,又连接下边的乌那。

■乌那

乌那类似伞骨,也就是蒙古包圆顶斜面的骨架,装在陶脑最外圈的铁环上。乌那撑开后,与下面的哈那相连。

■藏族碉房

藏族的分布比较广泛,因而民居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碉房、牛毛帐篷、土掌房、高原窑洞,甚至还有一些木楼等,所用建筑材料也非常丰富。

其中的藏族碉房是藏族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形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等地。藏族碉房以藏族地区所建筑的最为典型,而藏族地区的碉房又以拉萨民居为代表。

藏族碉房的最大特点是平顶、石砌墙体,非常坚固稳重,防御性极

强,有如碉堡,所以称为“碉房”。过去藏族的贵族、领主和富豪们所居的碉房,大多在三层以上,装饰也比较华丽,尤其是建筑内部。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形体要低矮一些,外观和内在都非常朴素。贵族等的碉房底层多不设畜圈,而是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再建一小院,作为畜养禽畜和储存物品之处。农民的碉房则是将底层作为畜圈。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民居形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一带。确切地说,开平碉楼是一种土洋结合的楼式民居,是一种防御性较强的堡垒式住宅。

出外打工的开平人吸收外国建筑的特点,使用部分西洋材料,将之与中国当地传统民居相结合,所以产生了形象特别的土洋结合的碉楼,成为开平一大特色。

开平碉楼总的功能是防御,不过细分又有区别,主要有供更夫和年轻人打更与守望的更楼、多户集资共建并共同使用的众人楼、华侨单独出资修建以供居住的居楼。

更楼主要为打更报时与守卫所用,居楼主要用于居住。而众人楼平时不用,只在有人入侵时用以躲藏,并且出资建楼的人各有房间。

■朝鲜瓦屋

朝鲜族的瓦屋不同于草屋,一般为歇山顶式,而且多是仰合瓦,仰瓦大于合瓦,所以瓦垄特别宽。朝鲜民居廊檐下大多使用方形的柱子。门口地板是架空的,以防潮湿。

■草顶的朝鲜族民居

朝鲜族民居有瓦屋也有草顶屋,其中大部分都是四坡水的草屋顶。朝鲜族种植水稻,所以有条件用稻草来铺屋顶。厚厚的草顶,可抵挡冬天的寒意。

■朝鲜族民居中的望窗

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分,因为过去没有玻璃,都贴的窗纸,开窗很不方便,冬天寒冷更不便开窗。所以窗下设小望窗,方便开启,又因为人们通常席地而坐,所以望窗设在人们坐时可平视的位置。

■纳西族民居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一带,所以纳西族民居也称作丽江纳西族民居。纳西民众思想开放,不排外,自唐初就开始接受中原及其他地方的文化。这些都对他们的居所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从纳西族民居上能看到很多其他民居建筑上的特色。将众多别人的特色之处与自己的本色融合,就形成了纳西族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民居。纳西族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另外还有前后院和一进两院形式。

■新疆和田民居

新疆和田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因此,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与气候相应,除了室内空间外,室外也是重要的活动场所。人们平时的家务劳作、待客等活动,多在室外进行。旧时甚至每年人们有半年的时间夜宿室外。

当然这里的室外,指的是在房屋或墙体围合的院落内。根据室外空间的形式,和田民居可以分为阿以旺、开攀斯阿以旺、辟希阿以旺、阿克赛乃等几种。

■阿以旺

阿以旺在维吾尔族语中意为“明亮的处所”。阿以旺是阿克赛乃的更为完美的形式,与阿克赛乃相比,阿以旺几乎已成为完全的室内空间,顶部基本封闭,而没有大的开敞的口。

顶部的中心已升高浓缩为一个大的天窗形式,屋顶盖突出高耸,高出四面屋顶,高出部分的屋顶的四个立面为通透的窗子。阿以旺一样能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又使室内空间更为宁静,同时突出的屋顶也丰富了建筑的造型。

阿以旺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种民居形式,也是维吾尔族享有盛誉的一种民居形式。

■攀斯阿以旺

开攀斯阿以旺是阿以旺的缩小形式,小的有如鸟笼一般,所以称为“笼式阿以旺”。开攀斯阿以旺已经失去了户外活动场所的功能,而完全演变成了一种采光通气的天窗。

■希阿以旺

辟希阿以旺与阿克赛乃接近,也是一种外廊形式。不过,整体上来说,辟希阿以旺比阿克赛乃更为开敞。辟希阿以旺的廊子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廊下是供人活动和休息的束盖炕。束盖炕,也就是一种实心的土炕。

■克赛乃

阿克赛乃是和田民居庭院空间的一种形式。它是四面由房屋围合而成的一个中心方院,方院的四周加盖有一圈屋顶,有如汉族四合院中的四面檐廊。廊内有高出地面的实心土炕,方便人们在此休息或举行活动。

■楼民居

土楼也是一种极具防御性的民居形式。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省,是福建民居中最有特色、最令人惊叹的形式。福建土楼主要有五凤楼、方形土楼、圆形土楼等三种形式。

福建土楼是兼有聚族而居和防御作用的大型住宅形式。之所以称为“土楼”,是因为这种多层高楼的墙体,绝大部分都是以夯土建造。福建土楼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位于闽西南的永定县东部和南靖县西部的交接地区。

此外,在闽南的华安县、平和县、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等地也有零星的土楼,虽然数量较少,但土楼的形式与种类却丰富多样,不论是从研究还是欣赏的角度来说,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内通廊式土楼

内通廊式就是在每层楼靠院子一侧设有一圈走廊,沿走廊可绕院落一周,每间房有门与走廊相通。一般来说,内通廊式方形土楼的平面大多数为方形或长方形,且内院多比较空敞,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底层。

■土楼中的方楼

方楼也称方形土楼,是土楼的一种形式。其名称的得来主要从平面形状而言,即平面呈方形的土楼,包括正方形、长方形、日字形、目字形等。

方形土楼不但外观有一定的变化,里面布局也有不同形式,一般分为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内通廊式。一般较大型的方形土楼的里面是一圈全木结构的多层楼房,与外墙不加粉饰的粗犷严峻形成对比。

此外,绝大多数的方形土楼,大门都开在正立面的中央,只有少数还在侧立面开有旁门,大门的造型有很多种。

■土楼中的五凤楼

五凤楼是土楼的早期形式,它的平面与方楼、圆楼差别较大,而与围拢屋的主体部分倒有些类似。五凤楼的平面形式主要有三堂两横式、三堂式、两堂式、四堂式、三堂四横式、六堂两横式等。

三堂两横是标准的五凤楼形式。三堂两侧的横屋就像是展开的大鸟翅膀,与中心建筑主楼相结合,俯瞰其气势就如一只美丽舒展的凤凰,所以称之为“五凤楼”。五凤楼多选择在前低后高的山脚地带建筑,庞大的建筑与山体相互呼应、相互映衬,非常突出而有气势。

■土楼中的圆楼

圆形土楼相对于五凤楼和方楼而言更富有魅力。圆楼的建筑布局非常精练,但有一种完整性、一体性。其最大特点是在圆楼内大多还建有圆楼,形成一环一环的建筑形状。

不同的圆楼,其建筑形体大小有别,但是其中每个房间的大小却惊人地相似:房间的宽度均在3米以上、4米以下,正好可以摆放一床、一桌、一衣橱,这是旧时农家卧房的标准配置。

相同大小的住房,显示出了圆楼内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完全没有五凤楼中强烈的尊卑等级。圆楼和方楼一样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

■单元式土楼

单元式是指每一户都各自拥有从底层至顶层的独立单元,左右均不与邻居房屋相通。单元式方楼的平面大多为前面方、后面两角抹圆的形式,还有个别为四角抹圆而整体呈方形的平面。

比较讲究的祖堂会在前面设客厅,周围设回廊,形成一个方楼内院中又套着一个方形四合院的形式,虽然降低了开敞的空间感,但却丰富

了建筑的层次。

来源:佛教建筑精选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民居

第一节原始民居 1.穴居 2.巢居 3.干栏 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用桩柱绑扎方式立柱、架梁、盖顶的半楼式建筑,是巢居的继承和发展。迄今发现最早的是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史书上认为,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就是“干栏”。 壮族语言就是“上面的房子”。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 1.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民居遗址 2.河南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民居遗址 3.吉林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仙人洞民居遗址 4.承德市鹰手营子镇四方洞民居遗址 5.贵州盘县大洞民居遗址 6.云南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民居遗址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 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基本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大致分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主要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典型。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 (1)早期裴李岗文化建筑特点 半地穴式民居 裴李岗文化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4900年之间,距今大约有8000—7000年的历史了。 房屋结构的新变化及按照一定规律成排分布的特点,说明第4组房屋在建造技术及布局 形态上更加成熟,是该聚落的核心区城。 (2)中期仰韶文化建筑特点 半坡半地穴式民居 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向东方向6公里处,据专家考证,距今约5600—6700年,其村落遗址的总面积有5万平方米左右。这些遗址中,房基凹入地下50厘米左右,房 基中央有1—2个柱洞,用于立柱,以支撑木骨架和草、泥覆盖的房顶。因房屋墙壁借用 了坑壁,故木骨泥墙不高。龙山文化范围相对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距今约4300—3950年。 2.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干栏式木结构民居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巢居的演变,其和巢居最原始的功能相同。在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遗址中,出土了上百件带榫卯的木结构。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代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水平,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 (2)大溪文化: 竹材民居 大溪文化的氏族村落多分布在河流阶地或台地上,主要是为了防止洪水的侵害。 大溪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位于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大溪文化的房屋建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述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1.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 2.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差异 3.中国木构架体系房屋的发展历程 三、具体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及其特点 1.上海的石库门 2.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3.福建的土楼 4.贵州的千苗山寨 5.傣族的竹楼 6.陕西窑洞 7.江苏民居(江南水乡)苏州园林 四、总结 正文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类型繁多,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深受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的影响,各地区的民居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1.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 中国传统民居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1)宫室:帝居或民舍,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 (2)第宅: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 (3)舍: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贵族住宅。 (4)宅院:城市居民的住宅,如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5)村寨:农村居民的住宅,如福建的土楼、贵州的千苗山寨。 (6)园林:江南水乡的苏州园林等。 2.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特点深受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的影响。例如,北方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平顶、厚墙,以保暖防寒;南方地区的民居建筑则多为斜顶、薄墙,以通风散热。 3.中国木构架体系房屋的发展历程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 3300 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构架体系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 三、具体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及其特点 1.上海的石库门 上海的石库门是近代城市住宅的代表,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2.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福建土楼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它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皖南的黟县、婺源等地。 徽州民居的总体特点是: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在外观上,徽派民居色彩讲究协调,如粉墙黛瓦的房屋,背景是青山绿水蓝天。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对,使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素雅,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田园气息。马头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系在房屋山墙上加砌的高出屋面且随屋面斜坡呈阶梯状的墙体。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邻屋发生火灾时,能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达到这样的使用目的,又使其在造型上具有艺术美感,古人将其设计成形如昂首长嘶的马头。这是一种由防火的初始目的演变而来的具有防火、防盗、防风、有利于邻舍粘连以节约用地等实用价值的建筑装饰,使原本单调的山墙变得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天井是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是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的面积很小的方形露天空间。天井檐口都有水枧,天井四周的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天井有很多的实用功能,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还具有排水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天井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徽州古人的心理追求,表现出浓烈的哲学意识。 徽派民居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十分注意追求屋内的装饰,使之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砖雕、木雕和石雕,极大地丰富这种装饰美的内容。 徽州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传统的儒学意识深刻影响着徽州人的方方面面。而徽派民居正是徽州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 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

中国特色民居 8个,加介绍

中国特色民居8个,加介绍 中国特色民居8个,介绍如下: 1、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2、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碉楼分布的并不密集,反而到处都是,呈现连绵不断的景象。这里可以说是十分特色的民居,甚至可以说是特别的博物馆,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变革,还折射出更多的东西来,是十分带有艺术美感的。 3、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

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4、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一般都是按照中国审美来建筑的,比如对称,还有四四方方的外形。四合院一般建立自明朝,外形古朴,十分具有价值,不仅可以住更是可以收藏。 5、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目前已经成为十分优秀的存在,这里不仅占地面积广,设计精巧独特,而且还可以看到历史变迁的痕迹,总之是十分不错的。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一、传统民居类型及特点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四合院以四边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面有房屋围绕,形成四合院的格局。四合院的特点是布局合理,四通八达,适应北方地区的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同时,四合院的庭院空间也是家庭生活与社交互动的场所。 2. 木屋:木屋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湖区。木屋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简单,适应山区多雨的气候特点。木屋的特点是环保、耐久、保温性好,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土楼:土楼是中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土楼群。土楼是用土和石块建造的多层建筑,外形宏伟壮观。土楼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福建地区的民族文化。 4.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地区。马踏飞燕的特点是建筑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屋顶呈马踏飞燕状,能够有效抵御风雨。 二、现代民居类型及特点

1. 花园洋房:花园洋房是一种现代化的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花园洋房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周围有私人花园或院落,居住环境优美,居住者可以享受到独立的私密空间。 2. 高层公寓:高层公寓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高层公寓的特点是层高较高,居住面积相对较小,但可以通过共享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等)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 3. 别墅:别墅是一种高档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别墅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通常有多层,有较大的居住面积和私人花园,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4. 老公寓:老公寓是指建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公寓楼,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老公寓的特点是结构老旧,居住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不同民居类型的特点比较 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现代民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坚固。 2. 建筑材料:传统民居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土坯等,

中国乡村民居类型

中国乡村民居类型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三、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四、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它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五、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广东围龙屋 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 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 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 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 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 要5年、10年乃至更长时刻。围 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 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锁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超级适合独家居住。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 槛、椽和门窗、隔昆扇等等均 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那么 以砖砌墙。分居四面的北房(正 房)、南房(倒座房)和东、 西厢房,周围再围以高墙形成 四合。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 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

窑洞最先应该始于周朝,半 地穴式。秦汉后进展为全地穴 式,确实是此刻的土窑。明代中 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 民初,本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 石砌窑洞。此刻也有效彩色瓷砖 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 房式的新窑洞,住着加倍舒适宜 人。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本钱低廉。此刻一样农户花2 000元左右就能够建一孔较好的石窑。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佳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 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址 潮湿。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样都是一 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 覆盖小青瓦,周围安装木板壁,或垒砌 土坯墙。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 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利 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云南的“一颗印” 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少数民族的民居 建筑多为四方形,即所谓“一颗印”。建筑是 由正房与厢房组成,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 顶土墙。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布局犹如一枚印 章,自成一统,也是一种封锁式民居。 (完)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 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四合院的院门采用木制成,大门的一端采用厚厚的木板连接,可旋转,安全、可靠、开关自如。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四合院大门采用同一个院门出入。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

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

民居分类——按地域 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所以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大门开在东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供家族议事;正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子侄辈皆居住在厢房;后罩房为仓贮、仆役居住及厨房等。这种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属于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晋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狭长形状;晋东南民居,其住房层数多为两层或三层;关中民居,除院落狭长以外,其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临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较自由,朝向随意,并带有花园;吉林满族民居,院落十分宽大,正房中以西间为主,三面设万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顶的四合院,周围外墙全为夯土制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带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纳西族民居,与白族民居类似,但吸收有藏族的 上下带前廊的楼房形制。 山西襄汾丁村的庭院

北京四合院鸟瞰图 北京一所四合院的垂花门

中国十大民居

中国十大民居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 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

中国各地民居特色

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正确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结构形式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 传说 文化内涵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瑶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凤凰吊 脚楼吊脚楼社区 特点结构形式 1.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传说 文化内涵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瑶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凤凰吊脚楼 简介

水上吊脚楼(17张)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助,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 吊脚楼-国画谭翃晶作品(5张) 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结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