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

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

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

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

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

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

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

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

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

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

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

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

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

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

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

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

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

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

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 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在这些庭院布局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要建筑、主要庭院来布置围墙、辅助建筑和次要庭院,构图上具有明显有内向、中轴对称和围绕中心的趋势;

建造技术方面,汉代民居的房屋结构已经

大多采用木构架,比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上堂屋

的山面屋架表现出了柱承梁,梁上立短柱,抬

起短梁以后再立脊柱的抬梁式木构架;

而广州出土的明器陶楼,山墙上表现出很

清晰的有立柱直接承檩,柱间靠横穿连结的穿

斗式木构架形象;

另外还有广西、四川、长沙等地出土的明

器,表现出干阑木构形象;

云南出土的铜屋表现出井干式木构的形

象;

说明中国传统民居的几种基本结构技术

在汉代都已经形成;木构技术已经足够支持

房屋在平面上延展,组织院落,甚至可以支撑

建筑单体向高空发展,建造像望楼、水阁等多

层建筑;但是或从经济性或从防火性来考虑,

传统民居并没有向高空继续发展,而主要发

展了水平方向的延伸和内部空间的组织;

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为保护家族和财产的安全,开始建造一种高墙环绕的民居叫坞壁,或者称坞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聚族而居的坞堡遍布北方各地;现今广州河南、武威等地出土的明器陶楼,还有湖北出土的青瓷明器就是这类民居的形象写照;除了一般住宅需要的门、堂、院落和辅助

建筑外,坞壁四周构筑高墙,大门上建楼,四隅

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俨然是一座防卫森严的

城堡;

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

中,也画有这种坞堡的形象,突出的表现了门

楼的高大和威严;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逐步稳定,坞堡这种特殊的民居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文献记载,这时候大部分的大型宅第还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院落组合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为中心,四周布置次要的

房屋和辅助房屋,南朝有的住宅旁或宅后还建

有园林;贵族宅第大门用庑殿顶和鸱尾,围墙

上用直棂窗,围绕着庭院建有走廊;

唐宋时期是传统民居变革和成形的主要

时期;生活方式转型,民居的类型开始增多;汉

唐时期的城市在格局上有浓厚的军事管理性

质,生活方式上又有浓厚的农业性质,理想的

城市格局;城里面是一个个封闭的有围墙环绕的里坊, 城内相对应的是一块块整齐的宅基地,白居易诗中所写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就是这种城市格局;

隋唐长安城中,整齐地规划出一百多个里坊;坊内规划时也应有一定的分配原则,划分出整齐的地块,以供每家每户的住宅自建;

如果用隋唐田令中的园宅地“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计算, 一个普通家庭,也就是大约三到九口人,大概能分得一到三亩的宅基地;

虽然比孟子“五亩之宅”的理想农宅小

了一点,但已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种菜、养鸡、

居住的基本需求;

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一般住宅建有围墙环

绕;

里面建廊道连接各部分屋舍,形成庭院或

廊院;宅旁或宅后可以留出菜地,而中等宅院

旁边可以留出果园;

大型宅院由一系列院落和门堂建筑组成,

周围回廊环绕成院;

旁边或有山池园,形成了外闭内敞,回廊

环绕,廊院开敞,建筑疏朗的宅院特点;

到了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宋代的城市结构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坊墙被拆,沿街开店;北宋

东京一改汉唐时期封闭内向的里坊制度,代之

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坊制;城市面貌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

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民居院落十分自由,形式也非常多样;有藏在里面的,有院前沿街设门的,有前店后宅的,有工字形、L形等多种组合;房屋密度加大;庭院尺度减小,为了增加居住面积,院落周围多以廊屋来代替回廊,有的还建造两层楼房;

清明上河图

另外千里江山图上也有多种灵活布局的

乡村庭院;

这时江南住宅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庭

院园林化,对后世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影响;

此外,随着南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的浸入,

许多胡人的家具及其生活习惯渐渐地传入中原;比如高架的胡床、高脚的胡凳子等,使秦汉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渐渐被高足家具取代;

唐宋时期的住宅室内布置已经开始萌发

出明清甚至是晚清住宅的氛围;同时,随着家

具和起居空间的抬高,唐宋时期的住宅高度也

有所增加;

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住宅密度更大;在长年民间积累下,构造技术和工艺也更加精良,空间设计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如北京四合院格局方整严谨,建筑凝重简练;苏州民居格局紧凑,建筑秀雅轻巧;南方院落式的民居组群变化丰富,发展了堂横式、行列式等多种组合,还发展了土楼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形式;此外,西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式结构,薄壁通透,造型

质朴丰富;边疆少数民族的蒙古包、藏碉楼以及阿以旺等民居形式也别具特色;这时期各地传统民居在类型、形制和技艺上都发展到成熟阶段,硕果纷呈;更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民居有大量的地面遗存,至今保存完好,很多仍在使用,最有真实感、最直观,建筑成就和观赏价值高,知名度也最高;

现在概念中的传统民居指的就是这批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建筑;对于中国境内的传统民居,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平面形式分,按材料结构,建筑造型的

;哪种

淆;

;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 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 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 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 建筑著作:《考工记》 (三)封建社会的建筑: 秦朝:高台建筑 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 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 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 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

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 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 南北大运河 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 1,结构的方式: 〈1〉抬梁式:梁瓜柱 〈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 〈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 2,木结构的优点: 〈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二)组群布局:利用“间”为单位形成建筑单体,若干单体围合面或庭院而庭院的组合进而面或为组群。 1,间→二檐柱间的距离 三,五,七,九,十一。 ↘↙↘↙↓↘ 民居官府,署较为隆重皇宫(故宫太和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建筑结构: 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 一、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1、80cm夯土台 2、封闭庭院(廊院) 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 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 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 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 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 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 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 汉代墓阙的代表——高颐阙 东汉时期出现重楼 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 隋、唐、五代建筑 隋(581-618年) 1、大兴城 2、洛阳城 3、赵州安济桥(李青)单孔孤形桥 4、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618年-907年) 中国木结构建筑在唐代初期迈入了体系发展的成熟时期。 唐大建筑特点: 1、建筑规模宏大。 2、建筑布局水平提高,注重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突出组群的纵深轴线;推进了宅院 与林木山水环境的交融。 3、木结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大体量建筑已不需要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型木构的方法来解 决;木构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现规格化;斗拱结构机能被充分发挥。 4、砖石技术取得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砖石塔的演进。 5、建筑形象呈现雄浑,豪健的气质,从主体、单体到局部都呈现有机联系唐代的建筑成就, 对日本、朝鲜产生了不少影响。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是唐代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宋,明,清代建筑 屋面形式:重檐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卷棚式屋顶、四阿殿顶、攒尖式屋顶、勾连搭屋顶 带抱夏式勾连搭、一点一卷式勾连搭 台基: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 柱: 檐柱: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称为檐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原始社会建筑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传说(见庄子、韩非子等书)。后世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关于“穴居”,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距今已有70万年。这是 已知打制石器和用火的原始人解决居住所利用的天然洞穴。 2、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穴居——横穴 甘肃省宁县阳土瓜遗址f10,它由门道及居室组成。门道宽1.5米,进深1米.高1.6米,顶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形。居室直径约4米。顶部合为穹隆形。地面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抹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米的白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穴居——竖穴 河南省偃师县汤泉沟遗址,其口径与底径分别约为1.5米与2米,内壁作‘缓和上收的曲弧线。穴深稍高于人体高度(约2米)。穴中直立一木柱以支承覆盖穴口的屋顶,并兼作居者上下的爬梯。 由于它的内部空间狭窄,上下也不方便,后来逐渐淘汰,改作储藏粮食或物品的窖穴,或作堆放垃圾的灰坑。 (二)夏商周建筑 1、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 二里头I号宫殿,廊院式建筑,主殿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 殿前为一广宽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围绕。大门位于南方,宽达34米,有三条通道。大门与殿堂未完全对齐。小柱洞:擎檐柱、永定柱 未见瓦,“茅茨土阶” 2、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 1、到了商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生产力较前大为提高,青铜器的使用为木结构及版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响减小。 3、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 4、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 3、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

住宅发展史

住宅建筑形制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从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起,就创造了聚落并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地域辽阔的中国大地,形式丰富适宜各地的住宅建筑也应运而生。 一、概况

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里,住宅虽然是 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 但在原始社会时期,建 筑的发展极为缓慢。经过了人类第 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形 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第 二次劳动大分工,聚落分化成 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农业和非农 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我们的祖先居住地也起源于两 种早起聚落,由起初的穴居和 巢居开始,经过艰难的发展逐 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 术。进而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鄩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 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 例。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 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 古代居住形式 汉墓明器1 汉墓明器2 四边维合的建筑形制

始走向定型,并在当时大量的建造。周灭商朝后实行奴隶主政治,建筑物按照等级划分不能“僭越”。此时期建造后期发现的陕西凤雏遗址表明当时的四合院形式已经严整。根据《仪礼》记载,在春秋时期高台建筑较为盛行,只是在建筑住宅上仍沿袭夏的庭院建筑形制而保留。汉代也继承了这种形制,此时期并创造出了另一种住宅形制——乌壁。而据河南洛阳宁懋mào石室石刻和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贵族住宅的大门可体现庑殿式顶和鸱尾的出现,且有大多数贵族官僚舍宅为寺。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在采用直棂窗回廊围绕成庭院,这从敦煌壁画中科院得到佐证。在宋代时期,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住宅形制开始呈现多样化。同时期的还有北京元代后英房住宅还有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到了明清两代时期,北方的住宅就已经发展为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则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布置,大型住宅有左中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并营建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舒适的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1.史前时期至商周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史前时期至商周时期,中国古代人们建造了简单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采用石头、泥土、竹木等天然材料建造。这些房屋多为单层结构,屋顶大多是平顶或斜顶。 2.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公元221年-1912年) 从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民居建筑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和变革。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四合院和歇山顶建筑。 四合院是我国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四合院由四边围合而成,中间建有天井,屋舍通常围绕天井布置。四合院结构合理,采光、采暖和通风良好,适应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歇山顶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顶部设计。它采用了“歇山”的形式,屋顶两侧向下弯曲,整体呈现出山形。歇山顶可以有效地抵御风雨,适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湿热气候。 3.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民居建筑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逐渐增加,许多新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风格。在大城市中,高层建筑和现代公寓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方式。

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的民居建筑也开始注重节能环保。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以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总结一下,中国民居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简单的土木结构到复杂的四合院和歇山顶建筑,再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和环保建筑。这些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变化,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居建筑发展经历了漫 长的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本文将以时间为 线索,概述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 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茅草屋中。这些 原始民居并不注重建筑风格和装饰,只求能提供基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中国人开始建立更加结实耐 用的房屋。他们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修建木构与土墙相结合的房屋,形成了早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方式广泛地反映在其商代和周代的宫殿和寺庙建 筑中。商代的宅院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中心庭院为中心,四 周行道所围。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适应 了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周代的宅院延续了商代的建筑布局,但增加 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建筑豪华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民居建筑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秦 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得到加强,士农工商的社会 结构明确,民居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城市居民住房以砖石为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富庶民居;而农村居民则多选择使用土木材料,建 造简易的农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寺庙建筑开始兴起。中国 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注重层次感和纵深感,通过丰富的屋檐和柱礅雕 刻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这时期的住宅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延 续了宋代以前的建筑风格,但注重内部装饰和室内空间的布局。 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 时期。宋代的民居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天人 合一"的理念。宋代的宅院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庭院和花园,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 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 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 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 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 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 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 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 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 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 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 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 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 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 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 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 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 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 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 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 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 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 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 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 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 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 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 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 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 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 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 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 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 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 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 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 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 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 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 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 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 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古代房屋建筑进化史

古代房屋建筑进化史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就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 遗憾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发现过一座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甚至一处肯定的临时宿营地,所以,我们还不了解最原始的建筑形式。在考古学上所见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一些能真正称得上建筑的房屋遗迹。其中最早的就是半地穴式建筑。所谓半地穴式建筑,就是先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形或方形浅坑,然后在坑上修建一个窝棚式的房屋。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八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中就已经出现。 彭头山遗址发现了两座建筑,其中一座是半地穴式建筑。它的面积较小,呈不规则圆形,地穴仅剩15 厘米深,底部较平整,在北部残存一半圆形锅底状的灶坑,虽然地面上的面貌荡然无存,但它确系当时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从这座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实用功能,似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不过,对于原始艺术来说,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实用即是美。当原始的半地穴式建筑提供给人们挡风遮雨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坐卧休息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满足美”。所以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不是体现在它简陋的建筑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一些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明显。 在河南密县莪沟遗址发现6 座属于裴李岗文化的半地穴式建筑。形式上它们已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不同形状,面积最大的有10 余平方米左右;穴底地面上还铺垫着一层2—6 厘米厚的灰白色垫土,加工成光滑平整的硬土居住面;在靠穴壁处还均匀地分布着几个柱子洞,以支撑草棚屋顶;在地穴南部 ①见朱狄《艺术的起源》第252 页。 ②见朱狄《艺术的起源》第259 页。 ③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译本第97 页,转引自朱狄《艺术的起源》第251 页。 或西南部开设了斜坡形或台阶式的门道,以方便出入。显然它们要比彭头山的半地穴式建筑进步,类似的半地穴式建筑,在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里均有发现。 此外,在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中,发现了数十座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半地穴式建筑。形式上它们都是圆角长方形或方形,面积有大有小,最小的20 平方米左右,最大的长宽约12 米,面积达140 余平方米。穴底的居住面也经过人工砸实,有的还用火烧烤过,加工成光滑平整的一层硬土面。屋内还挖有储存东西的圆形窖。灶坑是圆形土坑,有的底部还铺有一层石块。支撑屋顶的柱洞也是在居住面靠近穴壁处。特别是这些房屋已有了一定秩序的安排和分布,大体上一排排整齐的修建在坡岗上,清楚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在修建房屋时已有了美的追求①。 中国这些目前所知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建筑最基本的形式。远看,它们都是座落在河旁台地或坡岗上的一座座圆形或方形窝棚。近瞧,窝棚开口处有一个斜坡或台阶式的小门道通向室内,室内是一个半地穴。居住面比室外地面要低,平整光滑,是一层人工仔细加工的硬土面,比室外地面要干净整齐得多;为了防潮,有的还经过火烧烤;居住面的中心还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灶坑,似乎让人看到这里曾熊熊燃烧过的灶火。室内光线较暗,但也能看清木棍搭成的屋顶上铺垫着树枝或野草,外面还抹有草拌泥。 半地穴式建筑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们是中国氏族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个伟大创造。大自然是人类生活最广阔的空间;建筑则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创造的空间,是原始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产物。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建筑23×8M,采用榫卯技术的干阑式建筑,距今约6000-7000年。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1)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建筑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为木骨泥墙式。后期由半穴居发展到地面。 2)陕西临潼姜寨分五组,每组以“大房子”为中心。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点。 3.龙山文化父系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地面上铺“白灰面”——人工烧制的石灰做原料。 4.商代河南堰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夏),宫殿建筑,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构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式建筑。 5.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晚期的都城。 6.陕西歧山凤雉村遗址(西周)一座严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发现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7.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在凤雏西周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瓦,数量少,可能只用于脊 部或檐部。瓦的大量使用是在春秋时期 8.春秋宫殿建筑的特色“高台榭,美宫室”。——①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②建筑技术的原因。 9.我国从春秋时代就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将秦、赵、燕等国北部边疆长城连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10.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确立,木构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基本定型。作为中国古代木 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汉阕。 11.魏邺城(河北临漳)有中轴线,分区明确。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随唐长安的蓝本。 12.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最大成就——受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佛寺、佛塔、石窟寺。登封嵩 岳寺塔(15层密檐式塔,建于北魏,523年。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北齐义慈惠石柱。 13.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砖在明朝普遍使用于民居。 14.隋代建筑遗存:赵州桥、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15.唐代建筑遗存: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五台山南禅寺,西安大慈恩寺 大雁塔(门楣石刻——中国建筑史重要的史料)、长安兴教寺玄奘木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塔,登封净藏禅师塔(单层、唐塔中八角形平面的首例)等。 16.唐代建筑的特征是斗拱大而数量少,出檐深远,雄健有机。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 17.由唐至清斗拱的尺度、疏密程度的变化是由大到小到密 18.唐代较少琉璃瓦,高级殿堂亦以青棍瓦为主,墙面、构架用色以赤白两色为主,是魏晋以来风格。 唐代作风明朗健壮,很少繁缛装饰 19.辽代建筑遗存: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现存木构阁楼的精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牟尼 塔(现存最早且是唯一的阁楼式木塔,60多米高,60多种斗拱)。唐代建筑遗风较重。 20.五代建筑遗存: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砖楼梯),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刘敦帧保护设计)。 21.宋代的建筑风格趋向于精致绮丽,屋顶形式极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栏等棂格花样繁 多。宋代木构殿宇遗存: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天圣年间初建,崇宁元年重修,殿前飞梁鱼沼)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宋皇佑四年,四出抱厦,山面朝前)是宋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22.宋塔遗存至今尚多,有砖塔、石塔还有琉璃贴面的琉璃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 砖塔,高84m),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现存最高的石塔,园为木塔,后石建模仿木构)。宋代的砖石塔比唐代的砖塔在结构上的进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建筑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古代的住房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到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城墙,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始终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之一。从本文旨在探讨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建筑传统与文化。 元代民居建筑 由于元代从外族入侵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因此在建筑方面也会有明显的异化。但在民居建筑方面,元代的建筑风格与呈现出前代的特色。元代的民居建筑多采用独特的方法,例如穹顶绘画、披中庭。同时,虽然元代经历了多次战争和人口迁徙,但仍然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传统。例如坐北朝南、重量于前、轻量于后、大院为主体等建筑原则。 明代民居建筑 明代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风格与元代有所区别。明代民居建筑在space与symmetry方面有所提高,这 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而且在彩绘方面也很强调。明朝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多以床架为主,例如唐代遗址,都有标志性的床架建筑形式。 清代民居建筑

与元代和明代不同,清代在建筑方面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的民居建筑相对于宋元明时期,更加注重实用和功能,例如善于运用各种功能构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时期的房屋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隔断和布局,在居室的设计和家具的摆放方面,都处处表现出对生活、性能、质量的高度追求。例如清代的四合院建筑,一般以进深十米左右的前厅为中心,四周布置房间,中间是花园和室外走廊。在布局上,建筑师们注重功能性和美学性的平衡,以达到优美、实用、舒适的居住体验。此外,清朝时期的建筑也比较重视豪华与繁复的彩绘装饰,这一点在庭院中的屏风、斗拱等部分中比较明显。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是相较于古代汉族文化而言,不断的有所变迁的。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艺术一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且在并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历史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2020疫情后,人们对于舒适和养生的需求不断增强,这 从一定意义上也促进着民居建筑重回民众视野,并从中体味历史文脉的魅力。近年来,中国的建筑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包括城市化快速发展、科技的应用和经济的迅速崛起。建筑业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中国文化也在其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城市化的加快也催生了大量的新型建筑,这些新型建筑传承和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 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六七千年)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 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 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北魏时期) 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 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 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 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 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 式、密檐式、单层塔); 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8.宋代建筑特点: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反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 主体建筑; 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⑤砖石迦你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⑥园林兴盛。 19.明代建筑特点: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②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 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⑥宫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风水到明代已达极盛行。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建筑智慧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构造方式和装饰艺术闻名于世。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渊源。 一、古老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四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最早的中国民居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以石器、土坯和木材等原始材料搭建简易屋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结构和装饰艺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建筑风格多样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多样,根据地域、气候和民族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广东的厝、山西的堡、云南的民族居住建筑等。这些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建筑构造精妙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妙,注重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它们通常采用木质结构,通过檩条、榫卯等零件将木材连接起来,以增强整体的稳定性。在地震常发的中国,这种构造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此外,中国传统民居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四、装饰艺术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博大精深,以其精致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形式感闻名于世。传统民居的门窗、屋顶、梁柱等处经常以木雕、石刻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强建筑的美感。同时,传统民居还注重色彩和材质的选择,使建筑更加富有魅力。 五、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表达。它们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具有珍贵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妙的结构和博大精深的装饰艺术。它们富有历史渊源,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变革。本文将从奠基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汶口文化开始,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石、木材和泥土来建造简单的住所,如土坯房和竹木构架房。这些建筑以简单实用为主,没有特定的建筑风格和形式。 从商代开始,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是商王朝的宫殿和祭祀建筑。商代宫殿建筑以殿堂、庙宇和祭祀场所为主,采用了独特的梁柱结构和砖石建造技术。此外,商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布局和位置,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随后的周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重要时期,周代的建筑在商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周代的建筑特点是以宫殿和城墙为主,宫殿建筑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梁柱结构和装饰技术。周代宫殿的建筑规模也比商代更大,布局更加精细。此外,周代还开始兴起城市建设,城墙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代建筑开始兴起。秦代建筑以宫殿和陵墓为主,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繁复。秦代陵墓建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陵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 随着西汉的兴起,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西汉时期,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建筑风格也更加多样化。西汉建筑注重建筑的气势和雄伟,宫殿和陵墓的规模更大,装饰更加精美。此外,西汉时期还兴起了园林建筑,如汉代的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华清池等。 随着东汉的衰落,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逐渐恢复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多样化,宫殿、陵墓和寺庙建筑都有所发展。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兴起了佛教,佛教建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隋唐的兴起,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隋唐时期,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和精美。隋唐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细,装饰繁复。此外,隋唐时期还兴起了寺庙建筑,如大唐双龙寺和洛阳白马寺等。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重要时期。宋代建筑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宫殿和寺庙建筑的装饰更加繁复。此外,宋代还兴起了民居建筑,如传统的四合院和水镇建筑等。

略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

略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 作者:石开琴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建筑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在建筑史上,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立而特有的地位,传统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住宅的基本形制又是其中的精髓。华夏文化影响下的民居具有核心的古代宇宙观,也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个性表现。住宅的选址和建造上都能体现当时的思想和技艺,并且住宅的使用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审美的变化、民族间的交流与迁徙等等因素而发生着改变。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关键词:传统建筑;宇宙观;建筑结构 一、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初级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 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 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 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 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 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 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 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 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 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 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 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 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 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在这些庭院布局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要建筑、主要庭院来布置围墙、辅助建筑和次要庭院,构图上具有明显有内向、中轴对称和围绕中心的趋势。 建造技术方面,汉代民居的房屋结构已经大多采用木构架,比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上堂屋的山面屋架表现出了柱承梁,梁上立短柱,抬起短梁以后再立脊柱的抬梁式木构架。 而广州出土的明器陶楼,山墙上表现出很清晰的有立柱直接承檩,柱间靠横穿连结的穿斗式木构架形象。 另外还有广西、四川、长沙等地出土的明器,表现出干阑木构形象。

城建史--中国民居形式的演进

中国民居形式的演进 :甄 中国古建筑门类众多,其中数量最多、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就是中国民居这一门类。 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和习俗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民居住宅的多样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的进步,各地民居自身也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之中。所以,中国民居形式的演进不仅存在空间地域上的过程,同时也存在时间上的过程。 一.地域的演进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大体上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合院式、天井式、窑洞式、干阑式、土楼式、碉堡式、毡包式。 •合院式民居,通常包括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例如有的“一颗印”,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例如有四合院。 •天井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东南、西南部分地区,主要在南方。 天井式从理论上也应该属于四合院,但是庭院狭窄,四周屋檐相连,屋顶形成了一个朝天的“斗”字,这就是“天井”。 •窑洞式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等黄土高原地区。有靠山窑洞和平地窑洞两种。 •干阑式民居,俗称吊脚楼,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广西、、、

以及西部的湘区,都广泛存在这种形式。 •土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的部分地区。土楼是“客家人”为了防御土匪的侵扰而建。以的圆形土楼最为著名,和都是方形平面。 •碉堡式民居,分布于以及、、、等靠近的藏区。这种建筑有效的满足了高原地区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生活需求。 •毡包式民居,俗称蒙古包。主要分布于、新疆以及东北的广大草原牧区。毡包式民居最大的特点是可拆卸,便于搬迁移动,能很好的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需要。 •小结 各地区的的传统民居受到地理气候、生活生产方式、社会历史的等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态。 二. 时间的演进 •原始社会的民居 中国历史悠久,最早的民居形式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万年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首先出现的有穴居和巢居。 穴居,一般是北方先民的居住形式。从字面上就能看出,穴居就是从地面上掘土而居。穴居从最开始的自然山洞到人工挖掘及半穴洞,最后到地面建筑,也就标志着土木结构的结合形势。在古代的许多传说中就有相关穴居的一些记载: 《墨子•解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