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教案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教案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教案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教案

教案

第一步:【解读课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第二步:【引领探新】

【设置情境】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的存在有哪些形态?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

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谈谈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用之后,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

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1)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师:出示自制温度计,问: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取出装置放入冷水中验证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量装置?

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手举自制温度计)

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

(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评判。)

师:把改进后的温度计和已有的温度计比较,看看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2)温度计刻度的划分

师:(手举演示温度计)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要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必须有刻度,现在来研究一下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信息快递”并讨论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练一练:列举摄氏温度的错误读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摄氏温度的读写。

(3)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结合课本P30“议一议”回答教师提问。

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会放、会读、会记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体温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3“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第三步【总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缺点列举法,比较法等)

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当堂反馈”进行评价

【反思教学】

学案

第一步:【课前准备】

1、自然界中水有哪些“化身”?

2、酒精灯使用时有哪些注意点?

3、通常情况下物质有哪三种状态?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度,沸水的温度为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个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1℃。

5、温度计上的C表示采用。

6、温度计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

7、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要看清温度计的、。

(2)、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碰到容器和侧壁。

(3)、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待温度计中的液柱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8、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至,每小格是。

第二步:【师生共探究】

【生活经验】:清晨雾浓,中午雾散;冬天下雪,春夏降雨;冬天河水结冰,春天冰雪消融

思考:水存在不同状态与什么有关呢?

活动:“烧冰”注意观察杯中冰的变化、想一想:水有哪些状态,不同状态形状、体积是否固定。完成下表

【又一个新问题】:什么是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什么?

观察温度计:将温度计放入热水:液面_______,将温度计放入冷水:液面_______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种现象?【对比其它温度计】:

第三步:【小结与评估】

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当堂反馈】(8-15分钟)相互交换批改

1、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2、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3、常用的温标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来表示,这种温标是这样规定的:把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0度,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100度。

4、冰的温度很低,为-7℃,读作_____。

5、如图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是、、。

(c )

6、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王红同学的实验小组在探究“水的沸腾”时,三位同学观察温度计的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7、 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用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为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 A 37℃ B 38℃ C 36.5℃ D 35℃

8、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 A 、 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 、 内径细的升的高,它的示数亦大

C 、 内径粗的升的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 、 内径粗的升的高,示数亦大 9、体温计使用后消毒方法正确的是( )

A 、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

B 、 放在沸水中煮

C 、用医用酒精檫拭

D 、 用清水冲洗

10、实验室里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时,它的读数是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若把它放在实际温度为60℃的温水中,它的示数是多少? 【学后反思】

同学们,今天的新课学习即将结束,你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还需通过努力得以实现呢?不妨写下来吧!!!

°C

010

1020

3837

(a)

(b)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分析: 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是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和进行物态变化实验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物质三态的认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酒精灯的使用和温度计的使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生活中经常接触,其特点学生也能理解,所以简要讲解即可。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但作为研究物态变化实验的必备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应向此部分倾斜。 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柯南是什么人吗? 学生:…………………… 教师:柯南善于动脑筋破案,据我观察,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动脑,老师这里有一个案子要同学们帮个忙破解一下,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支撑原子弹的钢架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有谁能告诉我到哪里去了? 学生:…………………… 教师:在生活中老师也碰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示樟脑丸)我家的衣柜里经常放樟脑丸防虫,但一段时间后它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 教师:老师还注意到前几天下雨后,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消失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地上的雨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后又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并漂浮在空中,这就是云。随着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掉下来形成下雨、下雪或其他的降水方式。在这些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冰是水的固态,通常说的水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水的气态。 引入阶段设计理念:物态变化往往伴随着某种状态下物质的变少、变多甚至消失、出现,弄清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很重要,每一个物态变化伴随着一个“案子”:这种物质从哪里来?或者这种物质到哪里去了?第一个问题紧紧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从动画片出发,引导学生一起来破案,把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集中在课堂里。关于钢架的消失和樟脑丸的消失,学生简要回答,甚至不会回答也可以,悬而未决,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知识的意愿。云的形成作为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等方式来解决,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不需要做详细的说明,到本章结束时学生自然有所了解。 【物质的三态】 教师:水在三种不同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验,来研究一下不同状态下水的形状、体积分别有何特点。首先我们研究固态的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出示冰块,放入烧杯并晃动,提醒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即体积)学生: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教师:接下来我们研究液态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把水注入气球,并改变气球的形状,提醒学生观察气球的外形代表了水的形状;把一部分水装入注射器,堵住管口,向里推活塞,结果发现推不动) 学生: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就一定的体积。 教师:水蒸气的形状和体积特点与空气相似,所以在研究时我们用空气来代替水蒸气,来看看水在气态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用气球装空气,通过研究气球的形状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在注射器内封闭一段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词三首3《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 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 朴风尚。 《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位游子夜间停 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 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 1.会写25个生字,会认18个生字,读 准3个多音字的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解课文内容。 3.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四季之美 2 文章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 2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

21 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山居秋暝》。 3.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6.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7.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难点】 1.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题:山居秋暝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写作背景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当时,王维已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3.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4.解题 山居秋暝 “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

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案

§3.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通过观察(或复习回顾),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用自己 的语言将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来。 2、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即温度的测量)。 2、难点:(1)归纳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形状体积的特点。 酒精灯的使用 让学生观察酒精灯,教师提问:有谁知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2)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4)万一酒精外溢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一.课前复习与预习: 1.像木块、石块那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 ;像水那样会流动的物体叫做 , 像空气这样会在空中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 。 (小学科学课本内容) 2.怎样将水变成冰?盛于盆中的水在烈日下逐渐消失,水到哪里去了?此时属于什 么状态? 4.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固态物质有: ; 液态物质有: ; 气体物质有: 。

5.调查了解下列温度值: (1)人体的正常温度值;(2)本地的最 高气温和最低气温;(3)人感觉较为舒 适的气温;(4)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和 冷藏室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分别为。 6.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必须亲自体验) 二.课堂自学与交流: 1.常温下的水呈态,温度降低,可以使水结成冰而成为态;温度升高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而成为态。可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它的有关。 2.观察教材P31图2-6所示的常用普通温度计及其实物,了解它的构造:常用温度计是一根粗细(均匀/变化)、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下端有一个,内装小量的,玻璃管的外壁标有。 3.温度计上的标度采用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首先规定的。标度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具体规定如下: (1)以通常情况下的温度作为0度,记作0℃; (2)以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作为100度,记作100℃; (3)将0℃至100℃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一个单位,叫做1 。 4.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的性质工作的。 5.普通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阅读课本P32)。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和。 (2)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接触,在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的和接触。 (3)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不必)和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相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取了王维,张继及纳兰性德各一首诗词。《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三首诗词讲完,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个人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1、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 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诗无达诂”,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挖掘诗的薏蕴。比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4、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 5、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虽然学习的是三首诗词,在教学时我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每首诗表达方法的异同,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 总之,我觉得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本堂课中,我将朗读教学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多次配乐朗读,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融进诗歌的意境中去。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教案

教案 第一步:【解读课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第二步:【引领探新】 【设置情境】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的存在有哪些形态?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 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谈谈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用之后,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 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1)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测试题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测试题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许国良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形状不固定,体积不易变化的物质状态是()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固态和液态 2.倒一杯开水,杯口会冒出“白气”,“白气”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3.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B.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 C.用酒精加热物体时,应让物体贴近焰芯加热 D.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4.0℃的水和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相同,水冷一些 B.温度相同,冰冷一些 C.冰温度低,冰冷一些 D.温度相同,冷热程度一样 5.-20℃读作() A.零下二十摄氏度 B.摄氏负二十度 C.零下摄氏二十度 D.二十摄氏度 6.以下温度最接近23℃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7.使用常用温度计,为了防止管内液体膨胀时胀破玻璃管,必须注意()A.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 C.温度计的长度D.温度计玻璃泡的大小 8.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错误 ..的说法是()A.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B.测量前应先估测待测物体的温度,以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C.读数时应该让温度计离开待测物体 D.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 *9.在气温为16℃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温度,当水银面经过“16”和“100”之间的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内水银的温度D.什么也不表示 *10.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用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用常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B.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读数时体温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用酒精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常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

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 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

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王维在这里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远离尘俗,继续归隐 泉水——清澈、欢快 人美:少女——纯真、开朗 第2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地,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与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与教 学反思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5.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课时精讲(含答案)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知识点1 物质的三态与物态变化 1.自然界的物质存在通常有三种状态,分别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 2.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物态变化( ) A.冰化成水 B.铁水铸成铁饼 C.将铜片放到热水中 D.水变成了水蒸气 3.使用酒精灯时,应该用(填“外焰”或“内焰”)给物体加热; (填“能”或“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灭. 4.雨属于,雾属于,露珠属于,霜属于,雪花属于,冰雹属于,水蒸气属于.(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5.夏天,小明买了一些冰淇淋,为了储存,他把冰淇淋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此时,冰淇淋是态;在吃的时候,冰淇淋到嘴里后会变成态;如果有一滴水落在地上,一会儿不见了,这时它变成了态. 知识点2 温度 6.摄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7.我国北方的冬天,气温低达一40℃,河面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假如在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 A.4℃ B. 0℃ C.-40℃ D.略高于-40℃ 8.1975年7月13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49. 6℃,读作;1969年2月13日,漠河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读作. 9.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8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人体腋下正常温度约为37. 1℃ D.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30℃ 10.冬天,长久放置在室外的铁块与棉花,它们的温度都与当时的气温相同,则下列关于铁块和棉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块比棉花冷 B.棉花比铁块冷 C.铁块和棉花的冷热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铁块和棉花的冷热程度 知识点3 温度计及其使用 1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工作的,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它的和. 12.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图乙是测量水的温度计示数,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所测水的温度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 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

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2.学习下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下阙。 (1)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

21.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 山居秋暝 长相思(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写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方法。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描绘四时景色的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教材中,《古诗词三首》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四季之美》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动态描写,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鸟的天堂》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这一部分以动态描写为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

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教案

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来,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学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习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基本概念的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温度计的测量原理、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2、绘制物理图像 教学器村: 酒精灯、烧杯、冰块、碘颗粒,温度计、热水一杯,冷水一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教学辅助光盘,让学生观看水、云、雨、雾、露、霜图片,问:云、雨、雾、露、霜都是由什么形成的?通常情况下水有哪几种存在状态?水在各种状态下有什么特征?要知道这些,我们就要学习: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二、新授: 1、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1)学生阅读: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 (2)演示实验: 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3)让学生讨论:水有哪些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形状、体积有何特点? (4)教师总结、让学生填表 (5)水有三态、其他物质有没有三态呢?(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看图片:液态铁水、固态二氧比碳(干冰),演示:固态碘变为碘蒸气

2、练习使用温度计 (1)导入:云、雨、露、雾、霜雹的形成与温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进行研究,首先应该学会温度的测量。 (2)组织学生阅读:说明书,然后提问: a、温度计的构造? b、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c、议一议:“谁对?谁错?” (3)学生阅读:信息快递——摄氏度(℃)的规定 (4)学生分组实验:估计并测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3、组织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三、典型例题。 例1 常用的物质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_________。干冰是_________态,冰是_________态,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为_________态和_________态。 例2 温度是反映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使用温度计时,要先观察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个量的意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_________,该温标是由________(填国家名)科学家_________首先制定的,他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为零度,即0℃,同时又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为100度,即100℃,然后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则每一等分为_____。这里提及的通常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_____。 例4 使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的一种物理现象叫________,常见的温室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_______,使温室效应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已经认识到,正在积极想办法控制,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一些,这是由于 _______效应的作用。 例5 如图所示为常用温度计的一部分,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2分) 例5 两只内径不同,下面坡璃泡内水银量相同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看到(3分) A.两只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例6 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的温度为3℃,插在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