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常利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普遍用于医治各类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腕。操作进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乃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挟,因此,增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式。

一、输液微粒的概念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利用进程中经各类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1µm 至25µm 之间,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98 %以上,而大于10µm 的微粒仅占%。

二、微粒的种类

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够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

3. 有机微粒:腐臭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

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

(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

1. 药液生产进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进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干净程度等)、生

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和生产进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500ml )约含有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10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预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妥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

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5~7 倍,5-10µm 的微粒增加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

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

5. 操作人员违背无菌操作规程。

(三)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输液中添加药物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大大增加,高达%。小针剂中的微粒明显高于输液中的微粒,高达15 倍。加入粉针剂比加入注射液针剂的微粒更多,是后者的4 ~5 倍,且50µm 以上的微粒也显著增加。一次添加的药物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添加中草药剂也会产生大量微粒。

(四)放置时刻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药品放置的时刻越长,产生的微粒就越多。存储条件的转变,如温度、湿度、避光要求等的转变,会产生结晶或沉淀。

为使临床输液安全有效,必需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来源,以减少微粒给人体带来的各类危害。请问:输入液体中的微粒可来源于什么途径?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的危害有:栓塞血管;形成血栓;引发静脉炎;肉芽肿

形成;引发热原样反映等。经输液进入人体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还取决于患者生理或病理状态。一般来讲,由于婴幼儿童的血管比正常人细,加上自身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微粒对婴幼儿童的危害要比一般病人严峻,临床反映也比一般病人明显;老年患者、肿瘤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等,微粒对其的影响也比普通患者要严峻。

五、输液微粒污染的控制

第一要避免滥用输液,能不输液的就尽可能不输液。另外,对药液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微粒的污染。同时要规范临床输液操作进程,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严把药物器具关;利用低微粒的安全的输液包装材料;净化环境空气,利用密闭式的输液;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把好药液配制关;避免加药时利用粗针头和多次穿刺瓶塞。另外,成立药物配置中心,是减少药物配置进程中微粒污染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利用终端药物过滤器也能够减少输液微粒的污染。

(一)输液操作环节的控制

1. 切割玻璃安瓿: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应小于颈段的1/4 周,开启安瓿前用75% 的酒精擦拭;

2. 抽吸药液: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吸方式,避免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抽吸药物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间;

3. 稀释药物:在密闭无菌空瓶内抽吸空气;药物稀释时溶解要充分;现配现用。

规范临床输液操作进程可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请问:在临床输液时,为减少输液微粒,在切割安瓿、抽吸药液和稀释药液等操作进程中别离应该如何正规操作?

(二)利用适合的针头

尽可能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选择适合、锐利的小号针头;侧面开口的针头有助于减少微粒的产生;穿刺瓶塞时垂直进针改成斜角进针,可降低针头的阻

塞率和碎屑发生率。输液排气时排出初液30 ~50ml 可大大降低微粒及热原反映。穿刺静脉一次不成功改换针头,避免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带入静脉。

(三)利用输液终端过滤器

一般的终端滤器能滤过10um 以上的微粒;精细终端过滤器孔径是3um ,能够过滤3um 以上的微粒。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能够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过滤器对输注速度的影响超级明显,需要动力泵入,滤膜网状结构会坍塌,乃至成为纤维性微粒的来源。

(四)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护、技术人员,严格依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配置”,保证静脉输液的无菌性、相容性和稳固性,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PIVAS 的作用和意义如下:

1. 增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催促医生改变用药方案或用药错误,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供了帮忙;遏制了一些药物的滥用;促使医生改变了某些不合理用药适应,降低了患者静脉输液的利用率。

2. 增强职业防护:细胞毒性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药物的配置,在相对负压的环境下配置,有效控制医源性的污染及可能造成的职业健康风险。

3. 提高护理质量:输液的集中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使临床护士有更多时刻护理病人。

4. 减少药物浪费,降低医疗本钱:药品集中管理,可避免药物过时浪费,通过集中配置,能够节省只用少于一个包装单位的药品。

5. 减少用药错误:通过药师审方、调剂、复核、冲配、包装复核等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 减少因各类因素致使的用药误,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以下不属于输液微粒污染的控制办法的是什么?()

A. 对药液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B.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C. 加药时应利用粗针头

D. 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正确答案:C

解析:穿刺瓶塞时利用较细的针头,可降低针头的阻塞率和碎屑发生率,从而减少输液微粒污染。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控制输液微粒污染的有效办法。故答案应选择C。

微粒系指注射液中可移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不像细菌、热原当即产生明显反映,但它对人体的危害却专门大。据报导,微粒进入血管能引发血管肉芽肿、静脉炎及血栓;对心肌和其它器官也有损害;由于微粒碰撞作用,可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等病症。输液中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如此之大,咱们必需了解其来源及主要的控制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粒的产生。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摘要】输液是一种静脉滴入的较大剂量的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 成严重危害。因此,在临床工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把好输液关,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液微粒污染。 【关键词】微粒污染危害控制 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取决于物理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 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 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人体最小 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而那些直径在50μm左右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则直接造成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性反应。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 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 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 小板溶解性出血。 2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药物不溶微粒、输液器具、配药及输液操作技术欠佳、输液环境不 洁等。 2.1 药物不溶微粒。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2.2 输液器具。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摩擦 等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2.3 操作不当引起的微粒污染。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 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药针头穿刺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安 瓿后不消毒掰开及抽吸药液时按传统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 混入药液中,造成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静脉注射药物时,通常将注射器直接 与头皮针连接,使药液不通过过滤网直接进入静脉及临床使用三通装置,当从侧孔 推注药液时,就会把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管中,引起严重的微粒 污染[2];操作时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输液 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4 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 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品种 类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3],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 溶解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产生微粒。此外粉针剂溶解不完 全也是致溶液中微粒增加因素之一。 2.5 环境因素引起的微粒污染。在配制药液、加药、输液过程中,室内空气净化程度和无菌操作不严造成的微粒。配药后放置时间越长也就越易增加污染机会; 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多。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 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 总结。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 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 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 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 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 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 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 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 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 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 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下 面结合实践体会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药物因素 1.1.1液体、针剂本身因素:药物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未达标,导 致药液未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即:100ml或100ml以上静脉滴注 用注射液中,每1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 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 体微粒;还有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入后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 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反应[1]。 1.1.2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在输液制品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处方中每种药 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而发生物理、化 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导致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对输液配伍微粒 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愈大;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 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加入中成药则更甚;中药 注射液配伍0.9%生理盐水,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与5%GS、10%GS配伍的微粒数。同时,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微粒的数也不同,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当则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 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 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 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例如,在将青霉素G 钠400万U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的过程中,需要加入80万U/瓶的青霉素G钠5瓶,也就是说,在加药时至少需要进行5次穿刺,而输入药液中含有5次穿刺所切割下的

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常利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普遍用于医治各类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腕。操作进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乃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挟,因此,增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式。 一、输液微粒的概念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利用进程中经各类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1µm 至25µm 之间,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98 %以上,而大于10µm 的微粒仅占%。 二、微粒的种类 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够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 3. 有机微粒:腐臭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 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 (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 1. 药液生产进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进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干净程度等)、生

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和生产进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500ml )约含有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10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预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妥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 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5~7 倍,5-10µm 的微粒增加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 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 5. 操作人员违背无菌操作规程。 (三)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输液中添加药物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大大增加,高达%。小针剂中的微粒明显高于输液中的微粒,高达15 倍。加入粉针剂比加入注射液针剂的微粒更多,是后者的4 ~5 倍,且50µm 以上的微粒也显著增加。一次添加的药物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添加中草药剂也会产生大量微粒。 (四)放置时刻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药品放置的时刻越长,产生的微粒就越多。存储条件的转变,如温度、湿度、避光要求等的转变,会产生结晶或沉淀。 为使临床输液安全有效,必需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来源,以减少微粒给人体带来的各类危害。请问:输入液体中的微粒可来源于什么途径?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的危害有:栓塞血管;形成血栓;引发静脉炎;肉芽肿

注射剂生产过程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

注射剂生产过程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 防 摘要:化学制剂中的不溶性颗粒可以从原料、生产工艺、贮存运输和使用过 程中被引入。控制针剂中的不可溶性颗粒,是降低输液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 的关键。通过参照国内外药典标准、药典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对不溶性微 粒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控制策略和建议,为药品注射剂质量控制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注射剂;生产过程;不溶性微粒;预防 引言:注射剂作为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剂型,主要是由一种原材料或 适当的辅料组成的无菌制剂,但现阶段由于市面上出现了大批量含有较多不溶性 微粒的注射剂,而将输液微粒输入人体血管当中,将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危害,所 以为了能够有效保障注射剂的生产,针对不溶性微粒的有效预防是必不可少的。 一、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主要来源 1.1原辅包材料 注射用药时,原料药、辅料、注射水、包材、辅助器具等都会引起注射剂中的不溶解颗粒,从而影响药品的正常性能。此外,由于注射的药物是通过人体的自然屏障,直接进入人 体的血液循环,而这些药物的毒性会通过人体的器官而直接影响到身体,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必须要弄清楚注射剂中的主要颗粒来源。 (1)原料:原料的品质没有达到要求,或者原料中的残余杂质会导致不溶的颗粒。比如,在注射剂中会残留蛋白质、淀粉、糊精等大分子,脂肪颗粒等。在原料和溶剂中,会存在大 量的不溶性无机盐,特别是钙盐、铁盐、镁盐等。同时,生产用水(净化水和注水)的品质 对不可溶性颗粒的影响也很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品质不佳(例如消毒不彻底,清 洗周期过长),会导致各种不溶性杂质的产生。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已引起重视,但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报导进行收集、整理,对静脉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加以阐述,以引起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来源;危害;预防措施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 ml以上)注射液,具有作用快、疗效高等特点。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电解质混乱、失血、失水、休克药物治疗等均通过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1],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有时发生输液不良反应,产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进行材料分析,发现其中与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多有关。自1962年澳大利亚首次在输液剂中发现微粒,1966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安全大输液研讨会”上公开提出输液的微粒问题,从此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引起了医药界的重视[2]。如何加强对静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控制,逐步减少不溶性微粒对病人的危害已成为药品生产、使用及国家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 1 不溶性微粒的定义、来源 1.1 不溶性微粒的定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随机存在于液体制剂包括灭菌粉针剂所制成的液体中的可流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其粒径在50μm以下,肉眼看不见,具流动不溶性,在肌体内不能代谢[2]。在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道德的微粒限度是“零”微粒,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1973 年英国颁布的《药典》规定,500 ml 以上的注射液中,直径大于2μm 的微粒每毫升不得超过1 000 个,直径大于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00 个[2]。2005年版中国药典光阻法要求100或100 ml以上静脉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 ml中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过3粒。以下静脉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中含10 ml以上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过600粒[3]. 1.2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药品生产、临床配药操作及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及因使用的输液器不合理所引起的等多个方面。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操作污染,如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甘露醇、右旋糖酐及血液制品等,由于其原料药质量不同,可残存不溶性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微粒;电解质类注射剂原料可残存不溶性无机盐微粒;各种溶媒中也可能有不溶性杂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包装容器由于原料不同可黏附各种微粒,如尘埃、玻璃屑、有机物、无机盐等。生产设备长期磨损、相互推擦撞击造成微粒脱落于药剂中。另外生产环境的净化程度不符合规定也可形成微粒的再污染[4]。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控制输液微粒有效方法 输液微粒形成原因 输液微粒的形成主要与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输液器生产工艺:如药物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碳黑颗粒,输液器包装带来的塑料颗粒等。 输液操作不当:①输液器穿刺胶塞和加药针头使用不当造成的橡胶微粒;②切割玻璃安瓿时产生的玻璃碎屑被负压吸入药液内;③药物配伍不当形成的结晶性微粒等。 空气环境污染:主要与空气洁净度、物品消毒管理不严,陪护探视人员过多造成空气流动,会使尘埃、纤维和细菌通过排气管进入药液。 避免输液微粒的有效措施 (1)使用正规厂家的药品、输液器及液体,药品和输液液体胶塞最好用新橡胶塞,能有效控制微粒污染。虽然在有涤纶膜保护的条件下,新旧胶塞所产生的微粒无显著差异,但针头反复穿刺胶塞使衬膜破损,则旧胶塞所产生的微粒显著增加。所以,选择使用新的橡胶塞包装的药品和输液液体能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污染。 (2)加药时要使用一次性针头,且不可反复多次穿刺胶塞,有利于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溶药性注射针头与针头的使用频率同输液微粒产生的多少成正比。原因是使用过的针头在清洗消毒环节中不能除去其中滞留的微粒,而且与针头本身脱落的微粒有关。所以临床配液应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可减少微粒污染[2]。 在加药时,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出现胶塞微粒,且超过药典规定的数量,将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常用的针头为9~12号,其针径是900~1200μm,加药时针头切下的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胶塞微粒若进入人体则不能通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而引起血管栓塞。所以配液针头越大胶塞微粒越大,而且针头反复穿刺也会造成胶塞微粒的增多。在加药操作中,尤其是像青霉素等有瓶塞的药物,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将1枚针头插入瓶塞固定,用另1枚针头抽吸药液,这样可以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溶液中含有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的现象。这些微粒可以是来源于输液器材、药物、溶剂等的残留物、氧化物或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附着物。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引发输液相关的并发症。 输液器材造成的微粒污染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皿、输液管道和输液针头等。这些器材在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带入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此外,一些低质量的器材可能含有更多的微粒杂质。 药物是另一个常见的微粒污染来源。在制药过程中,药物可能因为不当的制备、分装或保存等问题导致微粒污染。此外,溶液的稀释、沉淀和共存等也可能导致微粒污染的产生。 溶剂作为溶液的基础,也可能含有微粒污染物。例如,水中存在的微小颗粒物、溶解氧化物或硬水垢等污染物可能对溶液的纯净度产生影响。 微生物也是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制药、输液器材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可能附着于或污染药物和器材表面,形成微生物微粒污染。这些微生物污染不仅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还可能引发输液系统感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首先,微粒颗粒

可能引起机械性刺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其次,微粒污染可能引发输液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呼吸道症状等。此外,一些微粒污染物还可能增加血栓或栓塞的风险,导致血流受阻,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首先,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器材,如无菌的输液器皿、无菌的输液管和针头。其次,选择高纯度的药物和溶剂,并严格控制其制备、分装和保存的条件。最后,注意输液环境和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总之,输液微粒污染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通过严格控制器材质量、药物和溶剂的纯度以及操作规范,可以有效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常见原因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常见原因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正确执行消毒程序:静脉输液前,护士或医生应该正确执行消毒程序,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洗输液瓶等器具。如果消毒程序没有得到正确执行,细菌或其他污染物可能会进入输液液体中。 2. 输液瓶或配件污染:输液过程中,输液瓶或配件污染是导致微粒污染的另一个常见原因。输液瓶、输液针头或输液管道等配件可能事先没有得到彻底的消毒处理,或者在输液过程中遭受了二次污染,比如受到了细菌或灰尘等微粒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会直接进入输液液体中,造成微粒污染。 3. 不合格的药品质量:输液液体中微粒的来源之一是药品质量的问题。药品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可能会导致药液中微粒的产生。比如,制药过程中未能过滤净化药液中的微粒,或者长时间储存的药液中微粒未能沉淀和去除。 4. 输液技术不当:静脉输液是一项专业技术,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微粒污染。比如,插入针头时没有遵守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深度,容易受到外部细菌或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另外,不正确的输液速度和压力,也会使药液出现过大的涡流和振荡,从而造成微粒的污染。

5. 用药或存储不当:有些药物在高温、高湿等不适宜储存条件下容易分解或产生微粒,比如脂质乳剂等。如果药物在存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和控制,也可能导致微粒的污染。 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加强培训和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输液微粒污染的认识和对消毒程序的重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定。 2.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必须按照规定正确执行消毒程序,特别是对手部和输液瓶等直接接触药液的部位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3. 做好药品质控:医院应从源头上抓好药品质量的控制,严格遵循药品生产和采购的标准,确保药物的质量合格,并能对药物进行必要的过滤和净化处理。 4. 强化输液间隔时间:为避免药物在输液过程中因长时间悬挂而产生微粒,应适当安排输液间隔时间,减少悬挂时间,以免药物分解或生成微粒。 5. 增加输液器具检查频率:严格控制输液器具的检查频率,定期检查和更换输液瓶、输液管道等配件,确保其无污染,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和跟踪制度。 总之,静脉输液微粒污染是一项需要重视和注意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医护人员

大输液中加强微粒控制

大输液生产中如何加强微粒控制 2005/4/14/15:30 来源:衡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作者:袁婷 微粒是一种存在于输液成品中肉眼不可见的、不溶性异物,它的存在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输液中的微粒随着血液进入主要受害部位肺,形成肉芽肿,直接干扰重要器官的机能,微粒还可被滞留在微细血管中形成血栓,导致细胞 损害或组织坏死,甚至引起静脉炎。如果输入了含有微粒异物的液体,将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性,甚至引起生命危险。所以加强输液生产中微粒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微粒主要来源于原辅料、容器、配液、过滤、灌封的过程中,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控制方法 有关国家药典和法规对大输液微粒的标准见表1。 表1 有关国家药典和法规对大输液微粒的标准 大输液配制中微粒控制的方法 原辅料要求: (1) 注射用水:输液的配制应该用新鲜注射用水。 (2) 原料:质量较差的葡萄糖,常含有少量钙盐、铁盐、蛋白质、胶体物质及水解不完全的糊精物质,它们在灭菌后因受热的作用拆出胶体絮状物而影响溶液澄明。因此选用优质规格的原料可以减少输液成品中的微粒杂质。 (3) 活性炭:应采用国产一级外用炭(767型),活性炭在酸性溶液中吸附力最强,在碱性溶液中会出现胶溶或脱吸作用,使溶液微粒杂质增加。活性炭用量用溶液总量的0.02%~ 1%,吸附时间在20~30′以上。正确使用活性炭可以减少成品微粒发生率。 容器的质量要求及处理: (1) 输液瓶:洗涤输液瓶最佳碱浓度为0. 1%~0.3%Na2CO3,当碱浓度超过1%时,碱对瓶子的腐蚀作用增加,受损的瓶壁在药液、热和机械力的作用下,

可拆出其中组分,产生微粒。此外,在较浓的碱液中,有时因瓶子受热不匀,形成碱渍,不易刷洗干净,导致成品中的白点。 (2) 橡胶塞:橡胶塞的质量对输液的澄明度影响很大。橡胶含的不溶性物质如硫磺、氧化锌、表面粘附的填料如CaCO3等杂质脱落进入药液,会使溶液出现不溶性微粒。我们可以先用 0.5%~1.0% NaOH煮沸,再用1%HCl煮沸,洗去这些杂质,降低成品微粒发生率。 (3) 隔离膜。通常使用的隔离膜为绦纶薄膜,由于其表面带静电,可以牢固地吸附上埃,颗粒及自身脱落的碎屑。我们可将经过95%乙醇浸泡24h,再用滤过的蒸馏水冲洗乙醇,放入含0.1%氯化钠的滤过蒸馏水中,在100℃煮沸30′,可以减少成品微粒的发生。 配液: 配制输液时常用活性炭吸附热原,色素以及其它有机杂质,经活性炭助滤可改善成品澄明度。在使用活性炭时要考虑温度、PH、浓度、时间、分次吸附等条件。例如配制葡萄糖时,加入适量的盐酸,能使由于原料带入的杂质凝聚成较大的粒子而滤去,同时盐酸可使葡萄糖中求糖化的糊精继续水解,以减多成品中不溶性微粒发生。同时配合泳配、采用两次吸附、加热等措施,也能提高成品澄明度。 过滤: 过滤是除去输液中微粒杂质,保证输液澄明度符合要求的重要操作步骤之一。我们常采用加压过滤法。同时选用滤纸、板框滤器作为粗滤,将不锈钢滤器作为支架加混合纤维素微孔滤膜组成的滤器作为精滤。实践表明,经过这种微孔滤膜过滤可使输液内微粒大幅度降低。此外,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提出:在静脉输液中,使用输液管路内滤器可滤除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使由此引起的静脉炎发病率下降2/3。 灌封: 为了减少输液中的微粒、细菌、热原的污染,洗净输液瓶的存放处、滤膜组装区、灌封室必须要求洁净的空气环境。 灭菌: 灭菌必须掌握好灭菌时间、温度。例如在配制葡萄糖时,如果提高灭菌温度,延长灭菌时间,葡萄糖中某些异物成分将会变性,绦纶薄膜也受大量热作用而容易脱落碎屑使成品中微粒杂质提高。我们一般采用0.7kg/cm2,热压灭菌30′。 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 1989年卫生部下达卫药字(89)第39号文件,核发《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暂行)12条规定:“配料输液主要岗位应在洁净的条件下进行,灌注岗位洁净级别应为一万级,局部一百级,配料、过滤、准备为十万级”。目前绝大部分国家沿用美国联邦标准209B,该标准规定三个等级:100级,10000级,100000级,我国卫生部对制剂室空气净化的标准和要求见表2。 采用洁净技术来改善制剂操作环境的洁净度,对医院大输液生产的灌装工序,提高制剂质量,尤其对大输液的澄明度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常采用高效空气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对策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临床输液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以制订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输液大厅应加强相关管理。 [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826.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61-01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其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所以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输液反应却时有发生,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由于液体配伍、护理操作等环节的问题,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不溶性颗粒或者外来微粒导致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微粒污染反 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微粒输入人体后,容易造成血管栓塞、梗死、出血、肉芽肿、肺纤维化、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等[1],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或长期的危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尤其在输液大厅这种开放性很强的场所,污染的几率非常大。所以加强静脉输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减少输液反应的关键。

1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 1.1静脉输液配制环境因素 输液配制环境是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主要因素,虽然医院每天对输液室进行消毒,但是由于工作衣、帽、口罩等并未消毒,无法保证环境的绝对无菌。在开放性很强的输液大厅,人员流动性大,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含量高,在配药和输液时可能导致随针孔和排气管进入液体导致污染。 1.2护士操作因素 由于个别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操作不当,也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无菌操作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污染。 1.3联合用药和药物配伍因素 ①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多种药物不合理地联合使用,导致药物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结晶,生成不溶性物质而使微粒增加。 ②配药过程中粉针剂不完全溶解也是导致溶液中微粒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③多种中药注射剂配伍容易使不溶性微粒增加,这点值得重视。 2不溶性微粒的规避措施 2.1输液室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 配液及输液操作中,操作者按要求戴帽、洗手、避免扫地,并控制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方法.在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发现,大量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会经静脉输注机体,引起肺、脑、肝、肾等器官的损害,乃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在防止不溶性输液颗粒进入机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成为近年来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静脉输液、输液微粒、危害、预防措施 1.输液微粒的概念 输液微粒是指直径约为1~15um,少数较大的不溶性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1]。我国2000年版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直径大于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大于25u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2]。输液微粒主要包括玻璃屑、纤维、晶体、碳化物、药物结晶、细菌孢子等[3]。 2.输液微粒的来源 2.1药液的生产制作 由于药物液体加工生产和保存不严格,加入其他异物或不溶性微粒,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 2.1环境与空气 目前大部分医院临床上配药和加药在普通治疗室中进行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毛絮、纤维、烟雾、细菌等空气悬浮微粒会在抽吸药液过程中混入药液。据大量实验证明,普通天然环境与净化环境相比,不溶性颗粒平均增加22.6倍[4]。因此,病房和治疗室的空气洁净程度不容小觑。空气环境的污染是输液微粒污染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污染。 2.3切割安瓿 用砂轮切割安瓿会产生玻璃碎屑。玻璃碎屑污染水平与砂轮切割后是否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再掰开抽取有关。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切割后未再次消毒直接掰开或直接用器械敲开,是切割安瓿中产生玻璃碎屑最多最严重的方法[5]。 2.4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 静脉输液时常需加多种药品,反复穿刺橡胶塞就会有许多的碎屑颗粒甚至是肉眼可见的颗粒产生.橡胶塞不干净,碎屑在药液中停留时间越长,药液污染越严重。 2.5输液器及注射器

静脉用药配置时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和预防分析

静脉用药配置时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和预防分析 摘要:静脉用药是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减少相关隐患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保证配置方式的合理性,对涉及到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配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微粒污染的情况,对药物配置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实践中承担多个任务,我们护理为临床病人提供药液配置成品后直接送入病房供病人静滴包括(“三升袋,化疗药,抗生素,中成药,皮试液”),为了探究减少微粒污染的发展几率。本文将以静脉用药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为研究点,对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静脉用药;配置中心;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静脉用药本身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在临床研究中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药物不溶于水,因此不能被相关机体替代,药物本身是不溶性比较高的微粒,随着液体进入人体内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全院临床病人用的药物都在我们科室进行配置,有三升袋,抗生素,化疗药,中成药,还有其他很多药物还有很多小剂量,比如小儿科小剂量用药配置等。近些年来众多工作人员通过实践探究,对微粒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静脉用药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微粒污染来源 静脉用药在配置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微粒污染的情况,以下将对突出的影响因素进项分析。 1.1空气因素的影响 在用药配置过程中必须保证周围环境的洁净,但是当前在实际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没有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灰尘和细菌,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的衣物带有棉毛质地,则会对操作室的其他操作工具造成一定的影响,不溶微粒混入到静脉用药的药品中,进而出现微粒感染的情况[1]。 1.2操作工具配置不当 在药物配置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配置器皿,在静脉注射时应用的输液器都会是微粒污染的来源。厂家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受到制作工艺或者生产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一次性注射器受到污染源的干扰,进而含有未塑化高分子材料的颗粒,对药物配置的安全性造成威胁[2]。 1.3不合理用药 液体药物如果放置的时间比较长,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质或者沉淀的情况。基于中药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部分药物可以分解或者会产生很多杂质,部分针剂中也含有很多不溶性微粒的存在。多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时,如果药物配置不合理则会出现液体结晶或者药物PH 变化的情况。最后则和联合用药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药物浓度不断增加,则会逐渐出现微粒增多的情况,进而出现微粒污染的情况。 1.4药物存储条件的影响 药物从生产到最后的使用过程中,会经过多个环节的仓储物流,由于,受到药物的物理形式和稳定性的影响,在存储过程中,涉及到时间、关照、温度和湿度的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会导致药品中不溶性颗粒的出现[3]。 1.5反复针刺瓶塞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 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 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 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 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 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 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 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来源、危害和预防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危害和防范 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静脉输液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10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来源 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1、环境因素。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药物因素。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 3、输液配制因素。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1)玻璃安瓿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切割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 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静脉输液微粒危害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血管栓塞。在静脉输液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 2、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 3、肉芽肿。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 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4、过敏反应。药物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5、热原样反应。如果静脉输液的液体中有抗生素、含有热源的药物或微粒,则导致病人产生热原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输液的大约1个小时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出汗、发冷、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 1、加强对治疗室及病房管理。治疗室、处置室应严格划分无菌区,每日湿式打扫、擦拭并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减少人员流动。有条件的可配备空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 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 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 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 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 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 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 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3.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使用、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来预防和处理输液微粒带来的危害。 3.1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严格把握原材料质量关,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使生产出来的药品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3.2 医疗器械的生产:选择合格的输液工具,在,选购原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生产完毕后包装要密闭。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液体中存在的微小颗粒或微团,其直径一般在1微米至100微米之间。这些微粒通常由药物成分、添加剂、杂质、沉淀物等组成,并可以通过目测、显微镜观察或其他粒度测试方法进行检测。 输液微粒分为两种类型,即可溶性微粒和不溶性微粒。 可溶性微粒主要是指输液中的溶解固体颗粒,例如药物晶体、粉末等,它们具有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的特性。这些微粒通常能够通过过滤器或层析膜等方法除去,对患者身体也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不溶性微粒则是指在输液中存在的无法溶解的物质颗粒,例如沉淀物、颗粒、气泡等。这些微粒具有较大的直径和较高的浓度,如果被患者体内吸收可能会引起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除去不溶性微粒对于患者的健康十分重要。 要控制输液微粒的存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 药物选择:选择可溶性药物,避免使用含有可见颗粒或不溶性物质的药物。 2. 药物制备:在制备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物的配制指导,妥善处理药物晶体、粉末等固体药物,避免产生不溶性微粒。 3. 储存和运输:输液药物需要在干燥、无尘、无异味的环境中

储存和运输,避免与其他杂质接触。 4. 过滤器:在输液过程中,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过滤器,能够有效地去除不溶性微粒和其他杂质,确保输液液体的纯净度。 5. 维护设备:维护输液设备的清洁和完好,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的生成和污染,同时定期检查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情况。 总结而言,输液微粒是指输液中存在的微小颗粒或微团,可分为可溶性微粒和不溶性微粒。控制和管理输液微粒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需要从药物选择、制备、储存、过滤器和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细致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